瓯塑荷花
⑴ 浙江省人文特色是什么
浙江文化灿烂,人文荟萃,科技教育发达,名胜古迹众多,素享“文物之邦,旅游之地”美誉。在历史上,浙江涌现的科技教育、文化名人灿若星河。
据统计,东汉以来载入史册的浙江籍文学家逾千人,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特别是“五四”以来,出现了鲁迅、茅盾等一大批浙籍文化名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两院”院士(学部委员)中,浙江籍人士占了近五分之一。
浙江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种宗教。各宗教历史悠久,信徒众多。佛教、道教传入浙江有1800余年历史,伊斯兰教传入浙江有近1400余年历史,天主教传入浙江有近400余年历史,基督教传入浙江有150余年历史。
佛教有全国重点寺院13座,普陀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天台山国清讲寺被日本、韩国佛教奉为天台宗祖庭,宁波天童寺被日本佛教尊为曹洞宗祖庭。道教十大洞天福地中浙江占了三个。杭州凤凰寺为我国东南沿海伊斯兰教四大古寺之一。
浙江省的文化事业
截至2020年末,浙江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03个,文化馆101个,文化站1375个,博物馆360个,隶属文化部门艺术表演团体58个。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9.73%,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9.82%。影视制作机构3291家,其中上市公司26家。
电视剧制作45部1928集,动画片制作70部23405分钟,制作影片87部,电影票房收入50.2亿元,比上年增长2.5%。图书出版社15家;公开发行报纸107种,出版期刊235种。
以上内容参考浙江省人民政府-历史人文
⑵ 温州有哪些特产哪有卖的
温州以其显赫的商贸地位扬名国内,商业经济相当发达。温州的鞋、服装、小商品等早已成为国内众人皆知的地域品牌。素有“服装之城”、“鞋业之都”之誉。在现代气息浓厚的温州,亦也能发掘出许多富有当地特色的名特产。旅游工艺品主要有温州石雕、米塑、龙须席、瓯绣、瓯塑、泰顺漆筷等。土特产主要为瓯柑、凤尾鱼等。
⑶ 毕人需要独一无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论文
一)民间戏曲:新昌调腔(新昌县)、松阳高腔(松阳县)、西安高腔(衢州市金华市)、宁海平调(宁海县)、永嘉昆剧(永嘉县)、浦江乱弹(金华市)、海宁皮影戏(海宁市)、台州乱弹(台州市)、淳安三脚戏(淳安县)、杭剧(杭州市);
(二)民间曲艺:四明南词(宁波市)、宁波走书(宁波市)、杭州小热昏(杭州市)、温州鼓词(瑞安市)、绍兴莲花落(绍兴县)、绍兴平湖调(绍兴市)、金华道情(金华市)、平湖钹子书(平湖市)、兰溪摊簧(兰溪市)、临海词调(临海市);
(三)民间舞蹈:奉化布龙(奉化市)、长兴百叶龙(长兴县)、青田鱼灯(青田县)、十八蝴蝶(永康市)、海盐滚灯(海盐县)、淳安竹马(淳安县)、浦江板凳龙(浦江县)、浦江迎会(浦江县)、跳蚤会(定海区);
(四)民间音乐:江南丝竹(杭州市)、畲族民歌(景宁县)、嘉善田歌(嘉善县)、舟山渔民号子(舟山市)、舟山锣鼓(舟山市)、嵊州吹打(嵊州市)、奉化吹打(奉化市)。
二、民间造型艺术类(23个)
乐清黄杨木雕(乐清市)、东阳木雕(东阳市)、青田石雕(青田县)、龙泉青瓷(龙泉市)、越窑青瓷(慈溪市杭州市)、龙泉宝剑(龙泉市)、宁波朱金木雕(宁波市)、宁波骨木镶嵌(宁波市)、都锦生织锦(杭州市)、西湖绸伞(杭州市)、硖石灯彩(海宁市)、王星记扇(杭州市绍兴县)、乐清细纹刻纸(乐清市)、浦江剪纸(浦江县)、萧山花边(萧山区)、苍南夹缬(苍南县)、桐乡蓝印花布(桐乡市)、瓯塑(温州市)、瓯绣(温州市)、黄岩翻簧竹雕(黄岩区)、东阳竹编(东阳市)、嵊州竹编(嵊州市)、浦江麦杆贴(浦江县)。
三、民俗风情类(5个)南宗祭孔(衢州市)、景宁畲族祭祀仪式(景宁县)、海盐骚子(海盐县)、炼火(磐安县)、扫蚕花地(德清县)。
2008-7-18 23:26 回复 莫邪干将 笤水清影 38位粉丝 2楼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通过近几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2005年,在全国率先公布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列入首批国JIa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数量位居全国第一。2007年,省zf又公布了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0大类225项。
一、民间文学(共计23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
1 白蛇传传说 杭州市
2 梁祝传说 宁波市、杭州市、上虞市
3 西施传说 诸暨市
4 济公传说 天台县
5 杨乃武与小白菜传说 杭州市余杭区
6 张阁老传说 温州市龙湾区
7 高机与吴三春传说 苍南县
8 防风神话传说 德清县
9 黄大仙传说 金华市
10 寒山拾得传说 天台县
11 烂柯山传说 衢州市
12 观音传说 舟山市
13 刘伯温传说 文成县、青田县
14 徐福东渡传说 象山县、慈溪市、岱山县
15 钱王传说 临安市
16 西湖民间故事 杭州市
17 徐文长故事 绍兴市
18 绍兴师爷故事 绍兴县
19 朱三与刘二姐长篇叙事民歌 富阳市
20 越歌 绍兴市
21 畲族叙事歌 松阳县
22 三字经 宁波市鄞州区
23 平阳卖技 平阳县
二、民间音乐(共计11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
24 浙派古琴艺术 杭州市
25 楼塔细十番 杭州市萧山区
26 畲族民歌 建德市
27 鼓亭锣鼓 富阳市
28 山歌(金华山歌、仙居山歌、江山廿八都山歌)
金华市、仙居县、江山市
29 吹打(洞头龙头龙尾、 洞头县、
平阳吹打、苍南吹打、 平阳县、苍南县、
上虞吹打、磐安吹打) 上虞市、磐安县
30 平湖派琵琶艺术 平湖市
31 塘工号子 海盐县
32 缙云丝竹锣鼓 缙云县
33 遂昌昆曲十番 遂昌县
34 竹溪锣鼓 松阳县
2008-7-18 23:27 回复 莫邪干将 笤水清影 38位粉丝 3楼三、民间舞蹈(共计28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
35 黄沙狮子 临海市
36 余杭滚灯 杭州市余杭区
37 鸬鸟鳌鱼灯 杭州市余杭区
38 神兽花灯 临安市
39 严州虾灯 建德市
40 跳仙鹤 富阳市
41 拼字龙灯 温州市龙湾区
42 贝壳舞 洞头县
43 定位 永嘉县
44 藤牌舞 瑞安市
45 余姚犴舞 余姚市
46 平湖九彩龙 平湖市
47 上舍化龙灯 安吉县
48 跳魁星 金华市
49 九狮图 永康市、仙居县
50 武义花灯花轿 武义县
51 板龙(岭口亭阁花灯、 磐安县、东阳市、
许宅花灯、大田板龙、 临海市、衢州市衢江区、
全旺板龙、花桥龙灯、 三门县 杨家板龙)
52 断头龙 兰溪市、江山市
53 大奏鼓 温岭市
54 仙居鲤鱼跳龙门 仙居县
55 上盘花鼓 临海市
56 江山手狮 江山市
57 硬头狮子 龙游县
58 貔貅 龙游县
59 草龙 开化县、淳安县
60 钢叉舞 常山县、缙云县
61 浦江滚地龙 浦江县
62 林城狮舞 长兴县
四、传统戏剧(共计23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
63 昆曲 浙江省
64 越剧 浙江省
65 泰顺药发木偶戏 泰顺县
66 温州南戏 温州市
67 绍兴目连戏 绍兴市越城区、新昌县、嵊州市
68 平阳木偶戏 平阳县
69 侯阳高腔 东阳市
70 醒感戏 永康市
71 哑目连 上虞市、杭州市西湖区
72 单档布袋戏 平阳县、苍南县
73 绍剧 绍兴市
74 瓯剧 温州市
75 甬剧 宁波市
76 姚剧 余姚市
77 湖剧 湖州市
78 婺剧 金华市
79 诸暨西路乱弹 诸暨市
80 泰顺木偶戏 泰顺县
81 武义昆曲 武义县
82 茶灯戏(唱灯) 遂昌县、衢州市衢江区、庆元县
83 菇民戏 庆元县、景宁县
84 婺剧变脸、耍牙 江山市
85 大石车灯戏 临海市
2008-7-18 23:28 回复 莫邪干将 笤水清影 38位粉丝 4楼五、曲艺(共计17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
86 武林调 杭州市
87 杭州摊簧 杭州市
88 杭州评词 杭州市
89 杭州评话 杭州市
90 独脚戏 杭州市
91 温州莲花 温州市鹿城区、永嘉县
92 嘭嘭咚(渔鼓) 苍南县、平阳县
93 宁波走书(蛟川走书、翁洲走书)
宁波市镇海区、舟山市
94 唱新闻 宁波市北仑区、象山县、奉化市
95 绍兴宣卷 绍兴县
96 绍兴词调 绍兴市
97 绍兴鹦哥戏 绍兴市
98 三跳 湖州市、桐乡市
99 湖州琴书 湖州市
100 金华道情 义乌市
101 路桥莲花 台州市路桥区
102 江山坐唱班 江山市
六、杂技与竞技(共计9项)
序号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
103 五常十八般武艺 杭州市余杭区
104 翻九楼 杭州市萧山区、东阳市
105 调吊 绍兴市
106 迎大旗 磐安县
107 问凳 景宁县
108 十八罗汉 仙居县
109 罗汉班 义乌市
110 瑶山秋千 淳安县
111 后宅高跷 义乌市
2008-7-18 23:28 回复 221.12.6.*5楼第一批非遗目录——新昌调腔
http://www.godpp.gov.cn/wmzh/2007-07/13/content_11072687.htm
2008-7-18 23:29 回复 莫邪干将 笤水清影 38位粉丝 6楼七、民间美术(共计27项)
序号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
112 金石篆刻 杭州市西泠印社
113 仙居花灯 仙居县
114 剪纸(缙云剪纸、临海剪纸、桐庐剪纸)缙云县、临海市、桐庐县
115 西兴竹编灯笼 杭州市滨江区
116 昌化鸡血石雕 临安市
117 彩石镶嵌 温州市鹿城区、瓯海区、仙居县
118 玻璃银光刻 温州市龙湾区
119 十字花边绣 温州市鹿城区
120 台州刺绣 台州市椒江区
121 临海泥塑 临海市
122 嵊州泥塑 嵊州市
123 米塑 温州市鹿城区
124 绸塑 温州市鹿城区
125 竹丝镶嵌 温州市鹿城区
126 贝雕 洞头县
127 平阳太平钿剪纸 平阳县
128 矾塑 苍南县
129 乐清龙档 乐清县
130 象山竹根雕 象山县
131 绍兴花雕制作工艺 绍兴市
132 根雕(嵊州根雕、开化根雕、缙云根雕) 嵊州市、开化县、缙云县
133 嘉兴灶画艺术 嘉兴市
134 手工彩色拷花 桐乡市
135 粮食砌 兰溪市
136 郭宅大蜡烛 东阳市
137 石窗艺术(三门石窗艺术、仙居石窗艺术) 三门县、仙居县
138 里商仁灯 淳安县
八、传统手工技艺(共计48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
139 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 杭州市
140 天台山干漆夹苎髹饰技艺 天台县
141 绍兴黄酒酿制技艺 绍兴市
142 竹纸制作技艺 富阳市
143 金华酒酿造技艺 金华市
144 严东关五加皮酿酒技艺 建德市
145 西湖龙井茶采摘和制作技艺杭州市西湖区
146 婺州举岩茶传统制作技艺 金华市
147 邵永丰麻饼制作技艺 衢州市
148 木车牛力绞糖制作技艺 义乌市
149 金华火腿传统制作工艺 金华市
150 杭帮菜烹饪技艺 杭州市
151 象山晒盐技艺 象山县
152 湖笔制作技艺 湖州市
153 杭罗织造技艺 杭州市
154 瑞安木活字印刷术 瑞安市
155 杭州雕版印刷术 杭州市西湖区
156 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 杭州市余杭区
157 余杭纸伞制作技艺 杭州市余杭区
158 杭州铜雕工艺 杭州市
159 南宋官窑瓷制作技艺 杭州市萧山区
160 八都麻绣工艺 淳安县
161 杭州金银饰艺 杭州市
162 泽雅屏纸制作技艺 温州市瓯海区
163 平阳头发吊灯制作技艺 平阳县
164 平阳牛筋琴制作技艺 平阳县
165 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 泰顺县、庆元县
166 首饰龙制作技艺 乐清市
167 宁波金银彩绣工艺 宁波市鄞州区
168 彩船制作技艺 宁波市鄞州区
169 红帮裁缝技艺 宁波市鄞州区、奉化市
170 宁波泥金彩漆 宁海县
171 绍兴石桥营造技艺 绍兴市
172 剔墨纱灯 桐乡市
173 湖州羽毛扇制作技艺 湖州市
174 双林绫绢织造技艺 湖州市南浔区
175 婺州窑传统烧制技艺 金华市
176 越窑青瓷烧制技艺 上虞市
177 黄泽戏剧服装制作技艺 嵊州市
178 永康锡艺 永康市
179 蓝花布印染技艺 仙居县
180 枧桥鼓制作技艺 临海市
181 舟山木船建造工艺 舟山市普陀区
182 渔用绳索结编织技艺 嵊泗县
183 黑陶烧制技艺 遂昌县
184 畲族彩带编织技艺 景宁县
185 疑难光度镜片传统加工技艺 杭州市
186 台州玻璃雕刻技艺 台州市椒江区、天台县
九、传统医药(共计4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
187 胡庆余堂中药文化 杭州市
188 张同泰道地药材文化 杭州市
189 方回春堂传统膏方制作工艺 杭州市
190 畲族医药 丽水市
2008-7-18 23:29 回复 莫邪干将 笤水清影 38位粉丝 7楼十、民俗(共计35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
191 大禹祭典 绍兴市
192 祝福(绍兴祝福、西兴祝福) 绍兴市、杭州市滨江区
193 花朝节 杭州市拱墅区
194 半山泥猫习俗 杭州市拱墅区
195 龙舟胜会 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区
196 杭州运河船民习俗 杭州市余杭区
197 九姓渔民婚俗 建德市
198 吴山庙会 杭州市
199 七月十五汤和节 温州市龙湾区
200 蒲城拔五更 苍南县
201 拦街福 温州市鹿城区
202 祭海 象山县、岱山县
203 十里红妆习俗 宁海县
204 绍兴水乡社戏 绍兴市
205 绍兴舜王庙会 绍兴县
206 嘉兴南湖荷花灯会 嘉兴市
207 网船会 嘉兴市秀洲区
208 含山轧蚕花 湖州市南浔区、桐乡市
209 新市蚕花庙会 德清县
210 防风氏祭典 德清县
211 金华斗牛 金华市
212 方岩庙会 永康市
213 畲族三月三 景宁县、武义县
214 迎大蜡烛 武义县
215 赶茶场 磐安县
216 诸葛后裔祭祖 兰溪市
217 九华梧桐祖殿立春祭祀 衢州市柯城区
218 杨炯出巡 衢州市衢江区
219 畲族婚俗 景宁县
220 道惠夫人会 松阳县
221 菇神庙会 庆元县
222 高枧古亭台阁 三门县
223 海游六兽 三门县
224 轩辕氏祭典 缙云县
225 绍兴乌毡帽 绍兴市
⑷ 绍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禹祭典(民 俗)、绍兴黄酒酿制技艺(传统手工技艺)、绍兴莲花落(曲 艺)、绍兴平湖调(曲 艺)。
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民间表演艺术类(36项)
(一)民间戏曲(10项)
新昌调腔 新昌县
松阳高腔 松阳县
西安高腔 衢州市 金华市
宁海平调 宁海县
永嘉昆剧 永嘉县
浦江乱弹 金华市
海宁皮影戏 海宁市
台州乱弹 台州市
淳安三脚戏 淳安县
杭剧 杭州市
(二)民间曲艺(10项)
四明南词 宁波市
宁波走书 宁波市
杭州小热昏 杭州市
温州鼓词 瑞安市
绍兴莲花落 绍兴县
绍兴平湖调 绍兴市
金华道情 金华市
平湖钹子书 平湖市
兰溪摊簧 兰溪市
临海词调 临海市
(三)民间舞蹈(9项)
奉化布龙 奉化市
长兴百叶龙 长兴县
青田鱼灯 青田县
十八蝴蝶 永康市
海盐滚灯 海盐县
淳安竹马 淳安县
浦江板凳龙 浦江县
浦江迎会 浦江县
跳蚤会 舟山市定海区
(四)民间音乐(7项)
江南丝竹 杭州市
畲族民歌 景宁县
嘉善田歌 嘉善县
舟山渔民号子 舟山市
舟山锣鼓 舟山市
嵊州吹打 嵊州市
奉化吹打 奉化市
二、民间造型艺术(23项)
乐清黄杨木雕 乐清市
东阳木雕 东阳市
青田石雕 青田县
龙泉青瓷 龙泉市
越窑青瓷 慈溪市 杭州市
龙泉宝剑 龙泉市
宁波朱金木雕 宁波市
宁波骨木镶嵌 宁波市
都锦生织锦 杭州市
西湖绸伞 杭州市
硖石彩灯 海宁市
王星记扇 杭州市 绍兴县
乐清细纹刻纸 乐清市
浦江剪纸 浦江县
萧山花边 杭州市萧山区
苍南夹缬 苍南县
桐乡蓝印花布 桐乡市
瓯塑 温州市
瓯绣 温州市
黄岩翻簧竹雕 黄岩区
东阳竹编 东阳市
嵊州竹编 嵊州市
浦江麦秆贴 浦江县
三、民俗风情类(5项)
南宗祭孔 衢州市
景宁畲族祭祀仪式 景宁县
海盐骚子 海盐县
炼火 磐安县
扫蚕花地 德清县
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民间文学(共23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
1白蛇传传说杭州市 2梁祝传说宁波市、杭州市、上虞市3 西施传说诸暨市 4济公传说天台县 5杨乃武与小白菜传说杭州市余杭区 6张阁老传说温州市龙湾区 7高机与吴三春传说苍南县 8防风神话传说德清县 9黄大仙传说金华市 10寒山拾得传说天台县 11烂柯山传说衢州市 12观音传说舟山市 13刘伯温传说文成县、青田县 14徐福东渡传说象山县、慈溪市、岱山县 15钱王传说临安市 16西湖民间故事杭州市 17徐文长故事绍兴市 18绍兴师爷故事绍兴县 19朱三与刘二姐长篇叙事民歌富阳市 20越歌绍兴市 21畲族叙事歌松阳县 22三字经宁波市鄞州区 23平阳卖技平阳县
二、民间音乐(共11项)
24浙派古琴艺术杭州市 25楼塔细十番杭州市萧山区 26畲族民歌建德市 27鼓亭锣鼓富阳市 28山歌(金华山歌、仙居山歌、江山廿八都山歌)金华市、仙居县、江山市 29吹打(洞头龙头龙尾、平阳吹打、苍南吹打、上虞吹打、磐安吹打)洞头县、平阳县、苍南县、上虞市、磐安县 30平湖派琵琶艺术平湖市 31塘工号子海盐县 32缙云丝竹锣鼓缙云县 33遂昌昆曲十番遂昌县 34竹溪锣鼓松阳县
三、民间舞蹈(共28项)
35黄沙狮子临海市 36余杭滚灯杭州市余杭区 37鸬鸟鳌鱼灯杭州市余杭区 38神兽花灯临安市 39严州虾灯建德市 40跳仙鹤富阳市 41拼字龙灯温州市龙湾区 2贝壳舞洞头县 43定位永嘉县 44藤牌舞瑞安市 45余姚犴舞余姚市 46平湖九彩龙平湖市 47上舍化龙灯安吉县 48跳魁星金华市 49九狮图永康市、仙居县 50武义花灯花轿武义县 51板龙(岭口亭阁花灯、许宅花灯、大田板龙、全旺板龙、花桥龙灯、杨家板龙)磐安县、东阳市、临海市、衢州市衢江区、三门县 52断头龙兰溪市、江山市 53大奏鼓温岭市 54仙居鲤鱼跳龙门仙居县 55上盘花鼓临海市 56江山手狮江山市 57硬头狮子龙游县 58貔貅龙游县 59草龙开化县、淳安县 60钢叉舞常山县、缙云县 61浦江滚地龙浦江县 62林城狮舞长兴县
四、传统戏剧(共23项)
63昆曲浙江省 64越剧浙江省 65泰顺药发木偶戏泰顺县 66温州南戏温州市 67绍兴目连戏绍兴市越城区、新昌县、嵊州市 8平阳木偶戏平阳县 69侯阳高腔东阳市 70醒感戏永康市 71哑目连上虞市、杭州市西湖区 72单档布袋戏平阳县、苍南县 73绍剧绍兴市 74瓯剧温州市 75甬剧宁波市 76姚剧余姚市 77湖剧湖州市 78婺剧金华市 79诸暨西路乱弹诸暨市 80泰顺木偶戏泰顺县 81武义昆曲武义县 82茶灯戏(唱灯)遂昌县、衢州市衢江区、庆元县 83菇民戏庆元县、景宁县 84婺剧变脸、耍牙江山市 85大石车灯戏临海市
五、曲艺(共17项)
86武林调杭州市 87杭州摊簧杭州市 88杭州评词杭州市 89杭州评话杭州市 90独脚戏杭州市 91温州莲花温州市鹿城区、永嘉县 92嘭嘭咚(渔鼓)苍南县、平阳县 93宁波走书(蛟川走书、翁洲走书)宁波市镇海区、舟山市 94唱新闻宁波市北仑区、象山县、奉化市 95绍兴宣卷绍兴县 96绍兴词调绍兴市 97绍兴鹦哥戏绍兴市 98三跳湖州市、桐乡市 99湖州琴书湖州市 100金华道情义乌市 101路桥莲花台州市路桥区 102江山坐唱班江山市
六、杂技与竞技(共9项)
103五常十八般武艺杭州市余杭区 104翻九楼杭州市萧山区、东阳市 105调吊绍兴市 106迎大旗磐安县 107问凳景宁县 108十八罗汉仙居县 109罗汉班义乌市 110瑶山秋千淳安县 111后宅高跷义乌市
七、民间美术(共计27项)
112金石篆刻杭州市西泠印社 113仙居花灯仙居县 114剪纸(缙云剪纸、临海剪纸、桐庐剪纸)缙云县、临海市、桐庐县 115西兴竹编灯笼杭州市滨江区 116昌化鸡血石雕临安市 117彩石镶嵌温州市鹿城区、瓯海区、仙居县 118玻璃银光刻温州市龙湾区 119十字花边绣温州市鹿城区 120台州刺绣台州市椒江区 121临海泥塑临海市 122嵊州泥塑嵊州市 123米塑温州市鹿城区 124绸塑温州市鹿城区 125竹丝镶嵌温州市鹿城区 126贝雕洞头县 127平阳太平钿剪纸平阳县 128矾塑苍南县 129乐清龙档乐清县 130象山竹根雕象山县 131绍兴花雕制作工艺绍兴市 132根雕(嵊州根雕、开化根雕、缙云根雕)嵊州市、开化县、缙云县 133嘉兴灶画艺术嘉兴市 134手工彩色拷花桐乡市 135粮食砌兰溪市 136郭宅大蜡烛东阳市 137石窗艺术(三门石窗艺术、仙居石窗艺术)三门县、仙居县 138里商仁灯淳安县
八、传统手工技艺(共48项)
139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杭州市 140天台山干漆夹苎髹饰技艺天台县 141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绍兴市 142竹纸制作技艺富阳市 143金华酒酿造技艺金华市 144严东关五加皮酿酒技艺建德市 145西湖龙井茶采摘和制作技艺杭州市西湖区 146婺州举岩茶传统制作技艺金华市 147邵永丰麻饼制作技艺衢州市 148木车牛力绞糖制作技艺义乌市 149金华火腿传统制作工艺金华市 150杭帮菜烹饪技艺杭州市 151象山晒盐技艺象山县 152湖笔制作技艺湖州市 153杭罗织造技艺杭州市 154瑞安木活字印刷术瑞安市 155杭州雕版印刷术杭州市西湖区 156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杭州市余杭区 157余杭纸伞制作技艺杭州市余杭区 158杭州铜雕工艺杭州市 159南宋官窑瓷制作技艺杭州市萧山区 160八都麻绣工艺淳安县 161杭州金银饰艺杭州市 162泽雅屏纸制作技艺温州市瓯海区 163平阳头发吊灯制作技艺平阳县 164平阳牛筋琴制作技艺平阳县 165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泰顺县、庆元县 166首饰龙制作技艺乐清市 167宁波金银彩绣工艺宁波市鄞州区 168彩船制作技艺宁波市鄞州区 169红帮裁缝技艺宁波市鄞州区、奉化市 170宁波泥金彩漆宁海县 171绍兴石桥营造技艺绍兴市 172剔墨纱灯桐乡市 173湖州羽毛扇制作技艺湖州市 174双林绫绢织造技艺湖州市南浔区 175婺州窑传统烧制技艺金华市 176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上虞市 177黄泽戏剧服装制作技艺嵊州市 178永康锡艺永康市 179蓝花布印染技艺仙居县 180枧桥鼓制作技艺临海市 181舟山木船建造工艺舟山市普陀区 182渔用绳索结编织技艺嵊泗县 183黑陶烧制技艺遂昌县 184畲族彩带编织技艺景宁县 185疑难光度镜片传统加工技艺杭州市 186台州玻璃雕刻技艺台州市椒江区、天台县
九、传统医药(共4项)
187胡庆余堂中药文化杭州市 188张同泰道地药材文化杭州市 189方回春堂传统膏方制作工艺杭州市 190畲族医药丽水市
十、民俗(共35项)
191大禹祭典绍兴市 192祝福(绍兴祝福、西兴祝福)绍兴市、杭州市滨江区 193花朝节杭州市拱墅区 194半山泥猫习俗杭州市拱墅区 195龙舟胜会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区 196杭州运河船民习俗杭州市余杭区 197九姓渔民婚俗建德市 198吴山庙会杭州市 199七月十五汤和节温州市龙湾区 200蒲城拔五更苍南县 201拦街福温州市鹿城区 202祭海象山县、岱山县 203十里红妆习俗宁海县 204绍兴水乡社戏绍兴市 205绍兴舜王庙会绍兴县 206嘉兴南湖荷花灯会嘉兴市 207网船会嘉兴市秀洲区 208含山轧蚕花湖州市南浔区、桐乡市 209新市蚕花庙会德清县 210防风氏祭典德清县 211金华斗牛金华市 212方岩庙会永康市 213畲族三月三景宁县、武义县 214迎大蜡烛武义县 215赶茶场磐安县 216诸葛后裔祭祖兰溪市 217九华梧桐祖殿立春祭祀衢州市柯城区 218杨炯出巡衢州市衢江区 219畲族婚俗景宁县 220道惠夫人会松阳县 221菇神庙会庆元县 222高枧古亭台阁三门县 223海游六兽三门县 224轩辕氏祭典缙云县 225绍兴乌毡帽绍兴市
⑸ 浙江温州的特产是什么
瓯柑
瓯柑,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瓯柑是中国地方传统柑橘品种,宋元明清时均被朝廷列为贡品,其栽培历史约有二千四百年。古人有“有林皆橘树,无水不荷花”的诗句。1990年被北京“亚运会”指定为运动员专用水果。
瓯柑耐贮藏性优于其他柑橘品种,果实经过贮藏,“越冬抵黄,色味犹新”。早在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温州太守韩彦直所撰写的世界首部专著《桔录》中记述的“海红”即为现今的瓯柑。
2006年12月22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瓯柑”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5)瓯塑荷花扩展阅读
瓯柑果形端正,梨形或高扁圆形,果顶部凸出;果皮色泽橙黄色或金黄色,光滑油亮,果蒂鲜绿;果皮与果肉结合紧密,易于剥皮,果肉柔软多汁,清甜可口,初食时略带微苦。
1949年,温州瓯柑种植面积0.21万亩。2012年,全市种植面积5.6万亩。其中,发展最快是在2002年-2012年,由1.76万亩扩展到5.6万亩。
2008年,瓯海区瓯柑种植面积达1.6万亩,产量共计约2.5万吨。
2009年,瓯海区种植瓯柑1.5万多亩,产量2万多吨,产值1亿多元。
2010年,温州市瓯柑面积达52134亩,产量52069吨,产值22920.8万元。
2015年,温州瓯柑种植4.9万亩,产量6.2万吨,产值达到2.3亿元。
⑹ 雕刻的其他工艺
主要指一些用油泥、桃核、煤精、葫芦、牛角、椰壳、驼骨等原料雕刻而成的工艺品,它具有浓郁的民间风格和地方特色。 产于浙江温州的民间,又俗称油泥塑,至少有900年的历史。过去主要用于寺庙中的佛像、门神及民间出嫁时的家具的装饰。工艺上仅限于单色和贴金银箔、彩绘等,工艺粗糙。
出现了各种彩油泥,具有坚固耐牢,可洗可刷,不易褪色等优点,又吸取了其他造形艺术的长处,提高了瓯塑的艺术水平。它主要分欣赏品如挂屏、挂镜、壁塑等;实用品如屏风、家具、工艺盒。从规格上,大至数十米,小至几公分。题材上有风景、人物、龙鸟、鱼虫、飞禽走兽,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立体感强,在堆雕技法上,有堆、挑、刮、压、塑等手法,按照表现对象的不同情况,采取深浮雕、浅浮雕、线刻等传统技巧,层次清晰,变化无穷。 1972年周恩来总理在杭州机场的候机楼大厅中看到了瓯塑挂屏“韶山”,对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后起之秀周锦云、朱国光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设计的作品“西湖天下景”,成功地表现了“湖水春来水拍空,桃花浪暖柳荫浓”的人间天堂——杭州西湖的春色妙景。画面开阔,层次清楚,立体感强,景色秀逸,如同进入其境,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核雕是民间艺术中的一绝。它是在植物果核上,利用其外形特点或起伏的变化,雕搂出各种人物、走兽、山水、楼、台、亭、阁等。核雕的原材料有核桃、桃核、橄榄核、象牙果核、杏核、樱桃核等等,最佳的是油橄榄核,体积仅有一节指头那么大。在这么小的橄榄核上进行雕刻,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正是由于其操作上的高难度,核雕技艺鲜有传人。
果核雕刻的起源尚待考证。明清时期,我国大型雕塑艺术无大发展,然而小件雕塑品和工艺品的装饰制作却搞得生气勃勃,富于创造性。其中的桃核、杏核雕刻和橄榄核雕刻是一个颇有特色的品种,其作品的构思和雕刻都达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境界,被人称作是“微雕神技,艺术奇葩”。明、清两代这种核雕的微雕艺术堪称一绝,当时京城和江浙一带官宦商贾中流行玩赏竹木牙雕等古玩奇珍,精湛而玲珑的核雕艺术品就是当时人们搜罗的热门之一。 据史籍记载和文物考证,果核雕 刻在明代已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明宣德年间,夏白眼在橄榄核上雕刻16个小孩,每个小孩仅有半粒米大小,眉目清晰 。明代最有名的果核雕刻家是天启年间江苏虞山(今常熟)的王毅(字叔远,号初平山人)。他在天启二年(1622)创作的“赤壁之舟”是果核雕刻史上的珍品。舟长约3厘米(cm),高约0.5cm,中间为舱,上以篷覆之,旁开小窗 ,左右各4扇 ,且能开合 。窗旁雕栏上 ,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船首刻苏东坡及其好友黄鲁直、佛印和尚3人 ,其中苏东坡、黄鲁直两人共执一书阅读,而佛印和尚如同弥勒,袒胸露乳,左臂挂念珠,念珠历历可数。船尾横竖一楫,楫的左右各雕刻船夫一人。船背题款:“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刻 ”。字迹细如蚊足,又刻篆章“初平山人”。这件核舟成为后世果核雕刻名匠仿效的典范。《东坡赤壁泛舟图》,把核雕艺术推上了历史的高峰。明代文人魏学伊著有《核舟记》一文详记其事。新中国建立之后,《核舟记》被载入中学课本,核舟也因此名传华夏。宜兴雕刻家丘山精于胡桃核雕刻,题材大多为苏东坡游赤壁、渔家乐、百花篮、山水等。清代,果核雕刻的艺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以江苏为传统产区。康熙年间,苏州金老(名不详)、嘉定封锡禄以及乾隆年间的苏州杜士元、沈君玉等都是果核雕刻名手。封锡禄的橄榄核雕刻“草桥惊梦”,屋宇、人物等在构图上安排得当,并配合疏柳藏鸦,柴门卧犬,充分表现了乡村夜景。沈君玉的橄榄核雕刻“驼背老人”,头戴棕帽,蓄胡须,衣服肩部有补缀,手持一扇,扇上刻有诗文;他用杨梅核雕刻的“猕猴”,眉目毕具,据《金玉琐碎》记载,有的艺人以桃核雕刻串连成108枚念珠,每枚念珠刻有3~6名罗汉 ,姿态各异 ,面目无一雷同。此外,嘉庆、道光年间,福建霞浦的果核雕刻名匠方建劭创作的“东坡游赤壁”,“篷窗撑辟,江柳掩映 ”,舟中人物、舷橹刻画细致。
自古至今,玩核的名人举不胜举,从明、清的皇帝,到王公大臣,从富贾巨商到三教九流,明熹宗朱由校自己亲自动手雕刻,清乾隆皇帝更是对核雕偏爱有加。他们把小小核雕作为一种垂挂在衣带、纨扇或是绣袋下面的坠物,作为装饰和点缀,一方面也可玩赏。后来至清代中期开始,核雕物品就不光作为坠物装饰和点缀了,许多橄榄核和胡桃核雕刻工艺品专门供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手里摩挲把玩。用橄榄核雕刻的各种花船小船还可配上镂空雕刻的象牙、红木座架,陈设在微型博古架上欣赏。果核雕刻品价值也不断攀生,由把玩品逐渐变成了兼收藏、升值、欣赏、健身等多重功用于一身的工艺品。核雕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让无数藏家玩家惊叹和入迷,行情始终看好,这也激发了心灵手巧的艺人们的创作热情和才智。今天的核雕继承前人精湛的传统技艺,同时融入了新时代的内容和技法,把这一古老而又神奇的民间艺术推向又一个高峰。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核舟表现的多是古代人物,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杨洪武雕刻的核舟“南湖红船”把写真肖像人物引入核舟创作中,写
实刻画了党的一大代表,展现了“日出东方、开天辟地”的伟大创举,当为别开生面,既是古为今用,也是推陈出新,使古老的核舟艺术赋予了新的内涵。核舟“南湖红船”,橄榄核材质,杨洪武先生于2006年6月创作完成,2009年3月12日捐赠中国航海博物馆。据悉,杨洪武此次捐赠的核雕除《南湖红船》外,还包括《天后娘娘》、《郑成功思念故乡》两件作品。
核雕这种精致而小巧玲珑的微型工艺品,只要雕刻者雕镂技艺精湛,创作的题材符合当代赏玩和收藏者们的口味,又具有一定的新意和品位,这样的核雕永远受人青睐和珍爱。
果核雕刻的主要工具为锉、凿、钻。锉有毛锉、光锉、圆锉。凿刀有方凿、圆凿两种。果核雕刻的工序是:①用毛锉、光锉将果核进行初步加工。②设计构思 ,并在果核上画样。③用圆锉按画样进行粗加工,做出粗糙的造型。④用凿刀雕刻细部,并以小方凿刻画人物的眉毛、眼睛,以小圆凿刻画嘴部等。⑤磨光,上蜡。最后打眼,串连成念珠,或配以底座,作为欣赏品。 常用原料有两大类,一类是质地细密、坚实脆嫩、色泽纯正的根、茎、叶、瓜、果等蔬菜;另一类是既能食用,又能供观赏的熟食食品,如蛋类制品。最为常用的还是前一类。常用的蔬菜品种的特性及用途:
1、青萝卜:体形较大、质地脆嫩,适合刻制各种花卉,飞禽走兽,风景建筑等,秋、冬、春三季均可使用。
2、胡萝卜、水萝卜、莴笋:这三种蔬菜体形较小,颜色各异,适合刻制各种小型的花、鸟、鱼、虫等。
3、红菜头:又称血疙瘩,由于色泽鲜红、体形近似圆形,因此适合雕刻各种花卉。
4、马铃薯、红薯:质地细腻、可以刻制花卉和人物。
5、白菜、圆葱:这两个品种的蔬菜用途较为狭窄,只能刻一些特定的花卉,如菊花、荷花等。
6、冬瓜、西瓜、南瓜、茭瓜、玉瓜、黄瓜:因为这些瓜其内部是带瓤的,可利用其外表的颜色、形态、刻制各种浮雕图案。如去其内瓤,还可作为盛器使用,如瓜盅和镂空刻制瓜灯,黄瓜等小型原料可以用来雕刻昆虫,可可以加工后起来装饰、点缀的作用。
7、红辣椒、青椒、香菜、芹菜、茄子、红樱桃,葱白、赤小豆:这些品种主要用来作雕刻作品的装饰。 刀法与墩上加工切配菜肴原料时所用的刀法不同,它有着独到之处。总结如下几种刀法,
1)旋:旋的刀法多用于各种花卉的刻制,它能使作品圆滑、规则,同时又分为内旋和外旋两种方法。外旋适合于由外层向里层刻制的花卉,如月季、玫瑰等;内旋适合于由里向外刻制的花卉或两种刀法交替使用的花卉,如马蹄莲、牡丹花等。
2)刻:刻的刀法是雕刻中最常用的刀法,它始终贯穿雕刻过程中。
3)插:插的刀法多用于花卉和鸟类的羽毛、翅、尾、奇石异景、建筑等作品,它是由特制的刀具所完成的一种刀法。
4)划:是指在雕刻的物体上,划出所构思的大体形态、线条,具有一定的深度,然后再刻的一种刀法。
5)转:转的刀法是指在特定雕刻的物体上表现的一种刀法,其具有规则的圆、弧形状。
6)画:画这一刀法,在对雕刻大型的浮雕作品较为适用,它是在平面上表现出所要雕刻的形象的大体形状、轮廓。如:雕刻西瓜盅时多采用此种刀法,一般使用斜口刀。
7)削:是指把雕刻的作品表面“修圆”,即达到表面光滑、整齐的一种刀法。
8)抠:抠是指使用各种插刀在雕刻作品的特定位置时,抠除多余的部分而言。
9)镂空,是指雕刻作品时达到一定的深度或透空时所使用的一种刀法。 为了作品达到预期效果,应注意以下要求:
1)了解宴会形式。宴会的形式多种多样,简单的可分为“祝寿宴”、“庆功宴”、“聚会宴”、“家宴”,国际交往中的:‘国宴”,贸易往来的工作宴及大型酒会等。了解宴会形式,就可以刻制出与宴会形式相适应的雕刻作品,来烘托宴会气氛,如:“祝寿宴”可以刻制“松鹤长春”、“老寿星”等,“喜庆宴”刻制“龙凤呈祥”、“鸳鸯戏水”、“孔雀牡丹”等,“庆功宴”刻制“雄鹰展翅”、“骏马奔腾”等。
2)了解客人风俗习惯。随着中国与国际问交往越来越多,需要更多的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喜好,忌讳等,以便因客而异,刻制出客人喜爱的作品。
3 突出主题。在雕刻前应首先确定主题,构思出所要雕刻作品的结构、比例(布局)等问题,确保主题突出,同时又要考虑到一些附加作品陪衬作用,如“百鸟朝风”作品的“百鸟”,“孔雀牡丹”中的;‘牡丹花,等。附加作品不要牵强附会,胡拼硬凑,以免画蛇添足,起不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4)精选原料与因材施艺,在选料时,要选择质优色美原料,还要在原料形体方面加以考虑,一般讲原料的形状与作品形象大体形态相近似,雕刻起来就比较顺利,另外对一些形状奇特的雕刻原料,应充分发挥作者的想象能力,开阔视野,因材施艺,以便物尽其用,创作出新奇别致的艺术作品。
5)注意卫生要求。搞好食品雕刻卫生措施特别重要,首先要保持原料的清洁卫生、质地优良。不要使用变质或腐烂的原料,从而保证宴会的质量和客人的健康。
⑺ 温州有什么特产
温州石雕 温州石雕主要取材于青田的优质叶蜡石,颜色丰富,花样奇特,种类繁多,有蜡状光泽,具有滑感。要想制作精美的石雕,需要有配套的工具:有凿子、雕刀、车钻、刺条(一种浑身有锋利铜刺的工具)、锯等。 制作过程大致分为五步:首先是选材、构思、布局;第二步叫“打坯、戳坯”,就是将石头劈削出作品的外轮廓;再进一步在石料上留下许多大小不同的圆洞,为缕雕创造条件;最后是细致精刻,刮去不要的刀痕凿迹,使作品光洁。作品刻成后再进行一些装饰工作,如:配座、装垫和打光、上腊工作。 石雕技法多样,以圆雕。镂雕 为最常见,镂雕最具特色。 温州石雕的石质很美,也显示了高超的技艺,很具地方特色,因此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米塑 米塑的制作是用煮熟的米粉团为原料,通过揉、捏、掐、刻等多种手法,制成各种生动形象、色彩艳丽 的人物、走兽、花鸟。由于米塑大小不一,大都用于喜庆节日和庆祝寿辰等,并作为馈赠亲友的交际礼物。 三寸黄柑擘永嘉 清明时节,风光一时的温州蜜柑已在市场上销声匿迹了。貌不惊人的瓯柑开始粉墨登场,倍受青睐。 温州有悠久的柑桔种植史。据三国?吴沈莹《临海异物志》载:“鸡桔子,大如指,味甘,永宁界中有之。”三国时,温州一带属于临海郡的永宁县,可见距今1700余年前,温州的金桔已很著名了。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曹操曾派使者到永嘉,选取了40担瓯柑,运回都城邺郡。 唐宋时,温州瓯柑以质优味美,誉冠全国,成为帝王元宵佳节分赐群臣的果品。《新唐书?地理志》载,瓯柑和甘蔗、土布、鲛革等早在唐朝就列为朝廷贡品。元林《柑子记》载:“唐开元,天子元夕会宰执侍从,餐黄柑拜赐馈遗,号曰:传柑。”《宋史》有“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八月中午罢温州黄柑”的记载。黄柑就是瓯柑。当时都城开封街头也有瓯柑出售。梁章矩《浪迹续谈》载:“永嘉之柑,俗谓之瓯柑。其贩至京师者,则谓之春橘,自唐宋即著名。东坡《次韵曾仲锡元日见寄诗》:‘燕南异事真堪记,三寸黄柑擘永嘉’。”梅尧臣《和沈文通学士贻温柑桔诗》:“禹贡书厥包,未知黄柑美。竞传洞庭熟,又莫永嘉比。”可见瓯柑自古声名卓著,难怪张世南在《游宦纪闻》中发出了“永嘉之柑为天下冠”的感叹!直至元明清三代,瓯柑仍列为贡品。 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大儿子、永嘉太守韩彦直编著了《橘录》(又名《永嘉橘录》)三卷,详细记载了温州柑桔的品种及其性状,总结了当时柑桔的种治、始栽、培植、去病、浇灌、采摘、收藏、制治、入药等经验,对温州柑桔品质之优,赞誉备至。《橘录》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柑桔学术专著,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国际植物学界认为是一部“极有价值的桔类园艺学的著作”。《桔录》中记载,当时温州柑桔有27种,尤其以泥山(今苍南宜山)出产的乳柑为珍品。 早在宋代时,市郊西山一带就盛产瓯柑。《岐海琐谈》载:“永嘉之土最宜树橘。宋韩守彦直之谱足证。宋世产于西山。叶正则诗云:‘对面吴桥巷,西山第一家。有林皆橘树,无水不荷花。’此其证也。厥后盛于隔江之河田,而上刚,而南仙,渐延至于十一都之吴田。” 明代,瓯柑传往日本后,培育成温州蜜柑。这种世界上种植最广,产量最多的柑桔,已尽失瓯柑的独特风味。近几年来,经过科技人员多年的精心研究与培育,无核瓯柑新品种已问世,为古老的瓯柑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瓯柑是珍果良药。它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有机酸、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其中维生素C比一般水果都要高。瓯柑除鲜食外,可以制成蜜饯、果酒、果汁和罐头食品。瓯柑刚摘下时,略有苦味,稍酸。长期贮藏后,苦味尽消,柔软多汁,甜美爽口。随着果品贮藏技术的不断进步,瓯柑可以贮存一年,这是其它柑桔无法做到的。瓯柑是良药,可以治病,有清热生津、去痰止咳、润肺定喘、消炎解毒等功效,尤其是经过长期储藏的瓯柑,药用效果更佳。民间有谚:“端午瓯柑赛羚羊”。 瓯绣 瓯绣是我国六大名绣之一,早在唐宋时 ,温州民间刺绣遍及千家万户。绣品多为鞋面、枕头之类。1853年,温州收设专业绣铺,到20世纪20年代,各绣铺请画师绘画,增加刺绣品种,逐渐向装饰品和欣赏品发展,并出口欧美及南洋各地。1980年高级工艺师张国民设计的《锦羽迎春》等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陈列于浙江厅。近年来瓯绣场佳作多次被选为国家级礼品,入选中国工艺美术名家展并出国展览。 温州黄杨木雕 浙江著名传统工艺品之一,主产于温州。采用黄杨木为雕刻原料,故名。以古朴美闻名于世,与青田石雕、东阳木雕并称为“浙江三雕”。黄杨木质地坚韧、纹理细密、表面光洁、色泽黄亮,经精雕细刻磨光后,可与象牙雕刻媲美。可长期保存,且年深日久颜色由浅变深,更显得古雅可爱。特点是精巧细腻,刀法明快,疏密得体,形神兼备。清末,温州著名艺人朱子常应用独特的圆雕技法,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1910年送南洋劝业会展览,获优等奖;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二等奖。从此声名远扬,雕刻艺人也越来越多。黄杨木体积较小,适宜雕刻人物和动物等小件案头陈设品。80年代以来,艺人们吸取石雕和牙雕艺术的长处,应用了镂空和群像拼接法,使之反映盛大场面,更好地表现主题。产品销往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温州鱼饼 早在民国十年(1921)就已出名。当时,永强沙村人周阿实专卖鱼饼。主要原料是豆腐、山粉、肥肉,打成长条,放在蒸笼里蒸熟,而后再放在油锅里去炸,人们称他为“鱼饼实”。现在鱼饼制作法又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做时先刮取黄鱼、带鱼等少刺多肉的鱼肉剁成肉泥,加入酒料,拌人豆腐、菜泥、葱、姜等和番薯粉揉成粉团,然后作饼形,或上蒸笼,或下油锅炸至焦黄再入锅炖熟,可单独食用,也可以切成片块煮,或切丝加佐料翻炒。 温州鱼丸 以鱼肉或海鳗肉为主料,切成细条,用酒、味精、盐渍片刻,加白淀粉,用手揉透,然后用手指摘入沸水中,上浮便熟。食时连原汤舀入小碗中,加米醋、味精、胡椒粉和葱花。温州大街小巷设有许多鱼丸店摊。1998年12月,温州酒家的鱼丸以其风味佳,有特色,同县前汤圆店麻心汤圆一起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 温州鱼面 制鱼面,先是刮取黄鱼、鳗鱼等色白质细的鱼肉,剔刺去皮,稍蘸番薯粉或散粉用棒敲打成薄片,烤熟后或切成菱形、方片,或切成挂面、细丝面等形式,晒干收存,用时入汤煮,则柔滑如面,味鲜爽口,通常则用鱼圆和面合煮,称“鱼圆面”。鱼皮馄饨用色白细腻的鱼肉,敲成小薄片,制作如饺子皮大小,裹以肉馅,捏成荷花形状,或蒸熟备用,或入沸水煮熟撩出,加调味食用,俗称“鱼皮馄饨”。吃起来鱼肉片透明、光滑,形似花朵,味鲜爽口。
满意请采纳
⑻ 浙江土特产有哪些
1、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属绿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龙井村周围群山,并因此得名。具有1200多年历史。清乾隆游览杭州西湖时,盛赞西湖龙井茶,把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西湖龙井按外形和内质的优次分作1~8级。
特级西湖龙井茶扁平光滑挺直,色泽嫩绿光润,香气鲜嫩清高,滋味鲜爽甘醇,叶底细嫩呈朵。清明节前采制的龙井茶简称明前龙井,美称女儿红,“院外风荷西子笑,明前龙井女儿红。”西湖龙井茶与西湖一样,是人、自然、文化三者的完美结晶,是西湖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2、杭州丝绸
杭州丝绸,浙江省杭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杭州丝绸,质轻.柔软,色彩美丽,在中国传统丝织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距今四千七百年的良渚出土丝织物就已揭示了杭州丝绸的历史之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丝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的诗句又道出了当时杭州丝绸的水准之高,旧时清河坊鳞次栉比的绸庄更见证了丝绸经济的繁荣。
3、西湖藕粉
西湖藕粉是浙江省杭州地区名产之一。其风味独特,富含营养,旧时是为皇家提供“贡粉”。 藕是荷花在地下的茎,经特别加工制成的藕粉,呈薄片状,质地细滑,色泽白中透红。
服用时只需先用少量冷水调和,再用开水冲调成糊状即可,冲泡后的藕粉晶莹透明,口味清醇,有生津开胃,养血益气的功效,是极适用于婴孩、老人、病人的滋补品。
4、荷叶粉蒸肉
荷叶粉蒸肉是一款享有较高声誉的名菜。在清末,相传其名与“西湖十景”的“曲院风荷”有关。它是用当时杭州的鲜荷叶,将炒熟的米粉和经调味的猪肉裹包起来蒸制而成,其味清香,鲜肥软糯而不腻,夏天食用很适合胃口。
荷叶粉蒸肉特点;易码盘整齐美观、荷叶可凉血解毒、肉酥烂米粉软糯、味清香肥而不腻。用大碗或盆一只,底上放鲜荷叶一张,将拌好粉的肉排放在上面,复盖一张荷叶,上笼用旺火蒸2小时至酥熟,再用小张鲜荷叶将块肉分别包好,吃前再上笼用文火焖蒸30分钟即成。
5、金华火腿
金华火腿,浙江省金华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金华火腿色泽鲜艳,红白分明,瘦肉香咸带甜,肥肉香而不腻,美味可口;内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制作经冬历夏,经过发酵分解,营养成分更易被人体所吸收,具有养胃生津、益肾壮阳、固骨髓、健足力、愈创口等作用。其外形皮薄爪细,皮色黄亮、形似琵琶、肉色红润、香气浓郁,以色、香、味、形“四绝”闻名于世。
⑼ 中国有哪些民间艺术
中国民间工艺品 :
舞狮子,皮影戏,陶瓷,泥塑,剪纸,布艺,灯彩,吊饰,竹马,丽江木刻,桦皮工艺,兽皮工艺,竹编工艺,漆器工艺,砚石工艺,漆器陶具、玉器工艺、大理石工艺、麦杆画,年画,风筝,纸编画,苏绣,唐卡,鱼皮衣,银饰,铅笔屑画,木头、土家族黄杨木雕、唐卡、拓真画、
中国民间戏曲艺术:
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
中国民间舞蹈艺术
《跑帷子》《跑阵舞》《打独角兽》《扛箱舞》《龙舞》、《狮舞》、《麒麟舞》、《赶犟驴》、《竹马舞》《猫蝶舞》。《打春牛》《打铁舞》《八美图》、《荷花灯》、《菊花灯》、《旱船舞》、《高跷舞》《秧歌舞》《腰鼓舞》《鼓舞》《大铜器舞》
中国民间绘画艺术
中国民间民俗
敬巫师,赛神愿,吹牛角,跳仗鼓
中国民间T台
中国民间服饰
中国民间饰品
中国民间家俱
中国民间建筑园林
⑽ 梵宫介绍
灵山梵宫——一座融合佛法与艺术于一体的世界级佛教艺术殿堂。
灵山梵宫位于无锡灵山大佛景区内,坐落于烟波浩淼的太湖之滨,钟灵毓秀的灵山脚下,气势恢宏的建筑与宝相庄严的灵山大佛比邻而立,瑰丽璀璨的艺术和独特深厚的佛教文化交相辉映。灵山梵宫是灵山胜境继灵山大佛、九龙灌浴之后的第三期工程,构成灵山胜境的三大奇观。灵山胜境景区于1994年奠基,分三期工程建设,总投资26亿元。目前已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中外游客数百万人次,成为驰名中外的佛教景点。
开启日期
2008年11月23日,一座集文化、艺术、旅游、会议等功能于一身的灵山梵宫正式开启大门。 灵山梵宫建筑气势磅礴,布局庄严和谐,总建筑面积达7万余平方米。高三层的梵宫采用退台式建筑布局,以南北为轴线,东西呈对称分布,总建筑面积达7万余平方米,建筑面宽150米,进深180米,顶部为错落有致的五座华塔,后侧为曼陀罗形态的圣坛。梵宫的建筑形式突破传统,以石材等坚固耐久的材料为主,大量运用高大的廊柱、大跨度的梁柱、高耸的穹顶、超大面积的厅堂等,既体现佛教的博大精深与崇高,又将传统文化元素与鲜明时代特征相融合,一座地标式传世建筑得以完美呈现。整个建筑依山而建,集成了世界佛教三大语系的建筑精华,以其之“特”与灵山大佛之“大”、九龙灌浴之“奇”构成全新灵山胜境的三大奇观。汲取了中华传统木雕、石雕、玉雕等装饰精粹。步入梵宫,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东阳木雕、敦煌技师的手工壁画、琉璃巨制、扬州漆器、油画组图、景泰蓝须弥灯、景德镇青花粉彩缸、瓯塑浮雕壁画,这些艺术珍品在灵山梵宫各区域演绎着优秀的传统文化。梵宫的文化不仅有静态、更有动态。作为东方佛教艺术荟萃载体的灵山梵宫堪称是东方的“卢浮宫”。梵宫内珍宝荟萃,光彩四溢,充满着博大精深的佛教艺术气息。大块的石板建筑,金色的攒尖屋顶,精美的佛像浮雕,这仅仅是个开始。
突破传统寺庙建筑形制
灵山梵宫的建造源于世界佛教论坛的召开。2005年,江苏无锡被选为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举办城市,坐落于太湖之滨的灵山胜境被认为具备举办论坛的条件。以四家国有企业为主要股东的灵山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承担了建设论坛会场的任务。为此,灵山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吴国平和他的同事们2006年去杭州观摩了第一届世界佛教论坛。对会场所应具备的主要功能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但对于整个建筑要做成什么形式,仍然没有很具体的概念。
转机出现在吴国平的一次出国考察之后。他参观了欧洲的许多教堂,如圣保罗大教堂、米兰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等,发现西方的教堂往往高达几十米,高大的空间能凸显宗教的神圣感,让人产生敬畏之心,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寺庙建筑,高度则因受到木结构的限制而显得相对狭小。由此,灵山实业公司对建筑设计上的总体要求是,“希望借鉴欧洲建筑对空间感的塑造,打造一个融宗教、艺术于一身的世界级圣殿,让每个进去的人都有一种崇敬感。”
建设之初,灵山实业请来了国内最顶尖的几家设计单位做了几十种方案,其中天津大学做了5个,华东建筑设计院做了17个。最后,经过讨论和筛选,留下5 个比较优秀的方案。建设方将“五选一”的最终选择权交给了灵山的游客。2006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五种方案分别被做成效果图摆放在灵山景区内的显眼位置。调查进行了三天,收回700多份问卷,近70%的游客选择了其中唯一一个较为古典的方案,这就是今天的以五座华塔为基本造型的梵宫。
2006年9月9日,灵山梵宫正式破土动工,由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承建,施工人员近万人,于2008年8月基本建成。
比在故宫施工还要难
梵宫的内部,举目可见东阳木雕、敦煌壁画、扬州漆器、景泰蓝、琉璃、温州瓯塑等等艺术珍品。能将如此众多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一座建筑的,目前似乎只有梵宫,也因此,有人称它为“东方的卢浮宫”。由于梵宫颠覆了中式宗教建筑的传统理念,舍弃了中国传统佛教建筑惯用的木头、琉璃瓦等材料,而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因而为设计施工带来了很大难度。
设计团队为了做好设计,深入了解佛教文化,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四处考察---远至五台山、云冈石窟、敦煌乃至印度、尼泊尔。设计图纸到了2007年底还有过一次重大修改。因为业主认为石材虽然能塑造空间感,但过于冷硬,而木制品则更具亲和力。后来廊厅8米以上的部位融入了大量的木雕构件,而塔厅从上到下则全用楠木、樟木等装饰。大量木雕的运用,显得中国味十足,也打消了一些人认为梵宫建筑会过于西方化的顾虑。
这些木雕均出自浙江东阳一班木雕艺人之手。浙江东阳是中国木雕之乡,北京故宫及苏、杭、皖等地都有精美的东阳木雕留世。据统计,整座灵山梵宫的木雕装饰面积达1.5万平方米,用掉2400多立方米的原木。比如一座塔厅高就有65米,跨度为46.6米,面积为2000多平方米,这样的空间规模在东阳木雕装修工程中,从无先例,这比在故宫施工还要难!为此东阳几乎倾全县之力,42个厂家,1560多名工匠,从2007年底接手,连续制作1年零4个月才最终顺利完工。
镇宫之宝
梵宫的镇宫之宝,是位于塔厅尽头的一幅巨型琉璃壁画《华藏世界》。围绕佛教中的地、水、火、风、空为创意主旨。它由160块1米×0.5米的琉璃构件组成,总宽8米,高10米,外部镶嵌一个青铜边框。琉璃是佛教“七宝”圣物之一,因其“火里来,水里去”的工艺特点,被认为是千年修行的境界化身。除琉璃外,壁画中还镶嵌黄金、翡翠、珊瑚、玛瑙等佛教“七宝”圣物12.8万颗,涉及镶嵌、錾活、花丝等多种中国传统工艺。中央的毗卢舍那佛,内胎用500公斤白银制作,外部则用了15公斤黄金。这幅巨型琉璃壁画的表现内容和艺术价值,不但在中国琉璃工艺史上前所未有,即使在世界琉璃的历史中,也极为罕见。
位于梵宫圣坛前端的大厅,由六个直径近10米的穹顶构成,每个穹顶上均绘有神秘典丽的敦煌壁画,给人营造了一种洞窟式的视觉效果。这些壁画的作者是敦煌美术研究所所长侯黎明,以及代表着当前敦煌壁画创作最高水平的数十名画家。从2008年5月开始,画家们在现场绘制这些穹顶壁画。他们每天都要爬上高高的脚手架,就像米开朗基罗绘制西斯廷教堂天顶画一样,仰头工作十几个小时。
灵山梵宫建筑群中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亮点”,那就是梵宫中所运用的灯光技术是“见光不见灯”。“见光不见灯”的奥秘在于建筑顶部的巨型凿井。这个凿井是一层一层不同木构件的组合,通过木雕构件,背后透上灯光,步入梵宫大厅,游客会感受到灯光带来的庄严和神秘,那就是照明设计师的匠心独运——“见光不见灯”。
建筑布局
梵宫采用对称退台式布局,从南往北,依次分布着门厅、廊厅、塔厅和圣坛。东西两侧则为千人宴会厅和三传会议厅。顶部为错落有致的五座华塔,后侧为曼陀罗形态的圣坛。大量运用高大的廊柱、大跨度的梁柱、高耸的穹顶、超大面积的厅堂等,既体现佛教的博大精深与崇高,又将传统文化元素与鲜明时代特征相融合,一座地标式传世建筑得以完美呈现。
门厅是梵宫的交通集散枢纽。门厅面宽约110米,进深18米;东侧通道通往餐饮区域,西侧通道通往会议区域。正面三扇仿石窟造型的金色大门是梵宫主入口,通往廊厅。整个门厅主色调呈佛教传统的明黄色,给人以平静祥和之感。汉白玉铺就的地面清新典雅,庄严而古朴,透明的四格天窗与下方的圆坛遥相呼应,柔和而自然。陈列于门厅两侧高达3.8米的东阳木雕精品“和谐双瓶”,为东阳木雕传人陆光正大师的问鼎之作,寓意和谐美好。
廊厅是连接塔厅与圣坛的交通厅,整个廊厅为拱顶结构,高18米,长度近80米,全部采用金丝楠木雕刻而成。两侧16根高大雄伟的廊柱间,十二幅名为“世界佛教传法图”的巨幅油画,每幅高达12米,以时间为序列,以佛教的传播、交流和当代佛教发展为主题,生动展示了佛教传播、交流的历史图景以及佛教文化的丰富内涵,构成了一组视觉盛宴的立体文化长廊。
廊厅顶部为方形套叠藻井,中央雕刻有立体莲花图案,各方形藻井整齐排列,布满整个拱顶,让人有一种举首高望空旷辽阔的感觉。藻井七种颜色有节奏地变换,映照着卷棚间高悬的4组仕女飞天,这些采用千年技法“生漆脱胎”造像工艺打造的飞天造型,容貌秀丽,体态丰盈、飞袖飘逸,或弹琵琶、或吹箫,或捧香花,栩栩如生似携彩云飞之欲出,让人如临仙境。
廊厅尽头是以琉璃黄金等珍贵材料打造的镇馆之宝大型琉璃巨制《华藏世界》,营造出佛教构建的宏大浩渺、光明灿烂的宇宙境界,堪称文化与工艺珠联璧合的精品之作。
塔厅位于廊厅中部,是高潮中重墨浓彩的华章;其位置在中心华塔的下部,为穹顶结构,与华塔上下相通,空间高达60米。高大的空间和精美的穹顶装饰令人震撼,仰天望去,幽蓝色的华塔顶盖繁星闪烁,通透而深邃,仿佛置身一望无垠的蓝色苍穹之下,神秘的苍穹似乎近在咫尺,点点的繁星似乎伸手可及,天人合一间,让人浮想联翩,不觉心生清净安宁之意。
塔厅无处不雕花,弧形天顶及四周装饰有大量的珍贵楠木为主材雕刻精美的东阳木雕。四周墙面饰有四幅巨型木雕作品,分别以“净、信、孝、和”命名,形象地展示佛教信仰的精神内涵。每幅木雕作品高7.39米、宽4.3米,既通俗易懂,又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集中展现了佛教与中华文明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史卷,是灵山梵宫中最具艺术文化双重价值,且能集中反映当代佛教艺术成就的精品。
圣坛穹顶
圣坛前厅穹顶是灵山梵宫中一处创意独特、风格鲜明的衔接空间。圣坛前厅由六个直径近10米的穹顶构成,结合圆形穹顶的独特建筑形态,数十名代表当前敦煌壁画创作最高水平的画师历时数月,将一幅幅神秘典丽的敦煌壁画《天象图》在灵山梵宫完美呈现。现场绘制而成的壁画《天象图》,以炽盛光佛、九曜星全图、十二宫等为主要构成元素,以金黄褐色为主调,在稳定中追求动势,凝固而不滞重,流动而不散漫,使每一个穹顶都富有起伏变化的美感。为圣坛前厅营造出庄严华贵、圆融明丽、舒展大气的佛教艺术气息,彰显出东方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梵宫中最重要的地方莫过于圣坛,这是一个集会议、演出、参观于一体的圆形场馆,也是世界佛教论坛的主会场。建筑面积达35000平方米,可以举行2000人的大型国际会议。圣坛上方是高度达30多米的巨大穹顶,1500盏金光灿灿的莲花灯瞬间开启,刹那间千余盏由电脑控制的LED光源拱聚穹顶,仿佛星光灿烂的天穹,可以变幻出1100多种灯光变化。三维立体的舞台,可以在1分半钟内,在舞台中央“长出”一棵10米高、12米宽、11万余片树叶的参天菩提大树。同时,在几十台大型投影设备和目前世界最为先进的数字灯光控制系统综合作用下,营造出一种既似如梦如幻、又似身临其境的美妙景象。由林兆华、何训田等组成的国内顶尖团队导演排练的,以弘扬传统文化、启迪心灵智慧为主旨的大型情境演出《灵山吉祥颂》就在此上演。
天籁妙音间,一幕幕或神奇壮观或虚幻奇美的场景在时空变换中交替,人随其中,穿越过去、现实和未来的亿万年隧道,经历地狱、人间和天堂的世界转换,心灵在长廊楼阁和花草树木的恬淡中行走,在瞬息变幻的电光火石和*****中历练,在时而飞升的万千彩蝶和神圣的菩提树下感悟生命……完美的声、光、电形式演绎释迦牟尼成为智者、觉者的过程,这场与观者心灵产生无限共鸣的灵魂感应剧将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门厅的东侧二楼是灵山梵宫的千人宴会厅,这里能同时容纳1200人,也是一个兼具展览馆、宴会厅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场所。千人宴会厅没有使用一根立柱,正面展现了世界绝门、非物质文化遗产 ——浙江温州的瓯塑作品,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它将堆漆艺术与现代立体壁画相结合,用油漆、白陶土及各种矿物质颜料为画料,形成了绘画和浮雕两位一体,远看一幅画,近看似雕塑,被誉为“东方的立体油画”。大型的《五彩荷花》、《荷花映日》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锦云先生创作,成为梵宫的艺术珍品。
会议区域位于灵山梵宫建筑西侧,包含底层三个350平方米左右的大型会议厅、贵宾会议厅及休息室;二层6个一百人的小会议室以及3层展览廊和内部办公室;会议区域空间围绕着方形的庭院展开,获得适宜的空间效果。三大语系风格的会议厅各具特色,不仅风格鲜明而且具有多功能性,作为“世界佛教论坛”分会场之一同时,也是展示汉传佛教文化艺术品的展览馆。整个会议区体现三大融入特色:融入世界、融入历史、融入精华。融入世界佛教风格:会议厅按照汉传、南传、藏传三种风格分别成厅;融入历史:会议厅大量启用历史传统文化因素,突出文化风味;融入精华:现代技术与精湛工艺的结合,展示三种语系佛教文化艺术珍品。
梵宫不仅仅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一座艺术荟萃的圣殿,一座丰富璀璨的文化宝库,它把佛教、文化、艺术、科技、建筑完美而和谐地融为一体,带给人们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震撼、一种艺术的享受;它让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得到继承发扬,让中国传统佛教建筑得到革新,让中国佛教能更好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远眺灵山梵宫,五朵盛开的金色莲花高耸云端,在阳光下闪耀圣洁的光芒,上方蔚蓝的天空,行云流走;身后起伏的群山,巍然不动,一派人间佛国的景象。 《天象图》由敦煌美术研究所所长——侯黎明主创。灵山梵宫绘制穹顶装饰画是他们迄今承担的体量最大的绘图任务,绘制过程几乎汇集了代表当前敦煌壁画创作最高水平的数十名画家。灵山梵宫穹顶的壁画《天象图》,结合穹顶的独特建筑形态,依据唐代不空法师所译《佛说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以炽盛光佛、九曜星全图、十二宫等为主要元素构成。圆心是祈福消灾的炽盛光佛,内圈是九曜星,外圈是十二宫,分三个层次一次排布与整个穹顶之中。二十八宿的图案散布其间,并将佛教文化特有的飞天、莲花、葡萄纹等图形与整个画面有机结合,每个穹顶四角各有一飞天,守护四方。整幅作品呈现出四方天宇、高朗明丽,飞天腾跃,云气缥缈,天花旋转的图景,突出了天象图的动感意向,展现了佛教曼陀罗意味的天象幻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