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荷花仙子的来历

荷花仙子的来历

发布时间: 2022-05-18 17:12:30

Ⅰ 云南的普者黑这个名字的来历是什么

“普者黑”的意思是“鱼虾丰美的池塘”,它由80多个湖泊、200多座喀斯特小山峰、村舍、农田和草场组成,古朴而又纯净,真是一个生活在其中便能令人满足的地方。

文山州丘北普者黑景区,壮文名称为 Oengz Liuhdoz Lueg Canghngw,音译为"泸尚阁"。其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境内,距县城13公里,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景区总面积388平方公里,核心景区165平方公里,属于滇东南岩溶区,是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以“水上田园、湖泊峰林、彝家水乡、岩溶湿地、荷花世界、候鸟天堂”六大景观而著称。

景区内有265个景点,各具千秋,312座孤峰星罗棋布,83个溶洞千姿百态,54个湖泊相连贯通,2万亩水面清澈透明,13公里大峡谷雄伟壮观,3公里茶马古道神秘古朴,还有4万亩高原喀斯特湿地。景区内普者黑村是2013湖南卫视大型亲子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第三个外景的拍摄地。

(1)荷花仙子的来历扩展阅读:

民族文化:花脸节

花脸节,是云南丘北彝族群众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因远古先民用锅烟把脸部抹黑、驱魔除害而得名。经过发展,"花脸节"已经成为当代彝族青年借抹花脸之机选择意中人的狂欢活动。每年此时,彝族村寨的男女青年都会互相追逐,手抓锅灶烟灰,把对方的脸抹黑,被抹得越黑表示情意越深。

如果不愿意与对方交往,便设法逃脱,不让对方把烟灰涂抹在身上,以拒绝对方的求爱。随着岁月嬗递,抹花脸用的原料,现在已改为当地的香谷草和香料做成的黑灰,每年都有数万人参与抹花脸活动。当地的人们深信,自己的脸被别人抹得越黑,吉祥和幸福,就越有可能降临到自己身上。

Ⅱ 济南大明湖荷花节的由来

济南大明湖荷花节,是1986年市人民代表大会第九届第二十次常务委员正式批准荷花为济南市市花之后,在当年举办了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荷花展览,从此每年7月都有荷花展在大明湖出台。济南大明湖荷花节每年两次,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俗称荷花生日,湖中有迎荷花神节;农历七月三十日,旧日的盂兰盆会,当地则称为送荷花神节。
编辑本段特色活动
荷灯会 荷灯会是大明湖荷花艺术节的传统项目,集参与性、趣味性和民俗文化于一体。其间也有荷莲食品周和啤酒节,游人们在醉人夜色中赏景纳凉的同时,可以品尝到美味佳肴,更能够放盏荷灯,寄托美好祝福和心愿。每年的荷灯会上,还将在北极庙前举行道家祈福仪式,大明湖畔再现当年放荷灯的壮观场景。 荷花仙子选拔赛 荷花仙子选拔赛一种贴近地域文化特色选美比赛,选拔赛本着“健康、活力、青春、时尚”的主题,依托着济南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力争选拔出能与市花荷花相称的天然美女。

Ⅲ 莲花仙子是什么神仙

八仙中的何仙姑,也叫做莲花仙子,被观音菩萨收为弟子,最终修成正果。

资料来源六个神仙跟莲花有关

Ⅳ 关于荷花的来历有什么传说

传说:

荷花相传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当初玉姬看见人间双双对对,男耕女织,十分羡慕,因此动了凡心,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出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丽的风光使玉姬流连忘返,忘情地在湖中嬉戏,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

王母娘娘知道后用莲花宝座将玉姬打入湖中,并让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天宫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花

在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中,据说晴雯死后变成芙蓉仙子,贾宝玉在给晴雯的殁词《芙蓉女儿诔》中道:“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虽然后世的红学专家们都认为这不过是作者借咏晴雯之名而赞黛玉之洁,不过无论如何荷花总是与女儿般的冰清玉洁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4)荷花仙子的来历扩展阅读

花语

清白、高尚而谦虚(高风亮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表示坚贞、纯洁、无邪、清正的品质。低调中显现出了高雅。荷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花。

诗词:

《江南》汉乐府 .

《小池》宋·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爱莲说》宋·周敦颐。

《西洲曲》(南朝乐府民歌)。

《采莲曲》唐·王勃 。

Ⅳ 百花仙子的简介

百花仙子是神话传说中的女神仙,她们担任的是最美丽、最高雅的职位,管理、监督天上人间众花盛开的花序事务,如桃花仙子专司桃花盛开的花序,荷花仙子专司荷花盛开的花序,菊花仙子专司菊花盛开的花序。百花仙子还有另一层含义,指管理、监督天上众多花仙子的花仙子头领,同时兼管牡丹花盛开的花序。
天上人间的众花来历,千姿百态。花仙子们的身世,充满传奇色彩。
花仙子们个个多才多艺,美丽、睿智、善良、贤淑、博爱。她们都胸怀天下苍生,时刻想着天下黎民的疾苦,以实际行动为天下黎民谋福祉。她们都有一颗热爱公益事业之心,身上都凝聚着一种奋发向上、锲而不舍的精神,从正面引导社会价值观,向全社会传播着正能量。
在海鑫的《百花仙子》中,着重展现花仙子们正面的精神风貌,塑造花仙子们的光辉形象,讴歌花仙子们的优秀品德,树立花仙子们的美德丰碑,铸造天下女性的学习楷模。书中正面积极地讲述了花仙子们帮助商侯推翻大夏王国的暴政同时建立清明世间,在蓬莱仙岛举行的花仙子大赛上,评选出分别管理、监督天上人间众花的花仙子,同时评选出十大名花和总领天下众花的百花仙子。
海鑫原创的长篇章回体神话小说《百花仙子》,历时六年又十一个月才完成。全篇106回,总共100万字。

Ⅵ 爱情传说有哪些

微山湖的爱情故事传说
(一)荷花的来历

仲夏时节,微山湖数万亩荷花,接天连壤,一派壮丽景色,来这里观荷的游客都说,这里的荷花最红。最美。最艳。明末清初,微山湖形成之初,这里是没有荷花的,那么,这满湖的荷花从何而来呢?这其中有个美丽的传说故事。话说仲浅村居住了一帮渔民,以捕鱼为生的叫“网帮”,以打野鸭为生的叫“枪帮”。枪帮里有一个周姓小伙子,因打枪百发百中,人称周百发,他聪明灵巧,为人忠厚善良,虽然湖里野鸭很多,但他从不打鸳鸯鸭,不打孤雁。一天上午,周百发正躺在枪船上睡觉,被“周百发来救我”的呼叫声惊醒。他起身望去,只见一只小白蛇被一只大黑蛇紧追,大黑蛇张着血盆似大嘴,而小蛇前面就是泥堆,想逃脱很难,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周百发点响了鸭枪,黑蛇毙命了,白蛇得救了。第二天,周百发与往常一样,早早起来,棹着枪榴,又下湖了,今天运气真好,打的野鸭比哪天都多,周百发非常高兴。然后,调船回家,当路经昨天救白蛇的地方时,见一位漂亮的姑娘划着小船向他驶来,姑娘打着招呼说:“周大哥回家呀?”“回家,你是谁家的姑娘,为何一人下湖啊?”姑娘说:“周大哥,不瞒你说,俺没爹没娘,你也孤苦一人,你要是不嫌弃,俺莲花就跟你回家,给你干活,洗衣。做饭。服侍你。”周百发望着美若天仙的姑娘,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听她说也没爹没娘,就答应把她带回家中。
荷花仙子与周百发结为夫妻之事,让玉皇大帝知道了,派了天兵天将捉拿荷花仙子,并给予重罚,从此永不离开微山湖。荷花仙女临走告诉周百发:“三天以后,到我们初次见面的地方找我,不见不散。” 三天后,周百发满怀期望来到初次见面的地方,哪有妻子的身影,水茫茫的微山湖,己变成满湖荷花,花香宜人,整个微山湖变成人了间仙景。周百发正在惊奇之中,忽听荷花丛中有一甜甜的声音:“周大哥,你我缘份己尽,我犯了天规,变成了微山湖里的荷花,再也不能上天,你看到绿荷红花,那就是为妻,何时想我,就来这里看吧。

Ⅶ 为什么古代的女子要裹脚

缠足起源的传说 关于缠足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始于隋朝,有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有人甚至称夏、商时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脚。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确有此痕迹。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娶涂山氏女为后,生子启。而涂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又说殷末纣王的妃子妲己也是狐精变的,或说是雉精变的,但是她的脚没有变好,就用布帛裹了起来。由于妲己受宠,宫中女子便纷纷学她,把脚裹起来。当然,这些仅仅是民间神话传说,含有较多的演义附会成份,不足以成为当时女子缠足的凭证。 缠足始于隋,也源自民间传说。相传隋炀帝东游江都时,征选百名美女为其拉纤。一个名叫吴月娘的女子被选中。她痛恨炀帝暴虐,便让做铁匠的父亲打制了一把长三寸、宽一寸的莲瓣小刀,并用长布把刀裹在脚底下,同时也尽量把脚裹小。然后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莲花,走路时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莲花。隋炀帝见后龙心大悦,召她近身,想玩赏她的小脚。吴月娘慢慢地解开裹脚布,突然抽出莲瓣刀向隋炀帝刺去。隋炀帝连忙闪过,但手臂已被刺伤。吴月娘见行刺不成,便投河自尽了。事后,隋炀帝下旨:日后选美,无论女子如何美丽,“裹足女子一律不选”。但民间女子为纪念月娘,便纷纷裹起脚来。至此,女子裹脚之风日盛。 缠足始于五代之说,则是源自南唐李后主的嫔妃娘,美丽多才,能歌善舞,李后主专门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莲,用珠宝绸带缨络装饰,命娘以帛缠足,使脚纤小屈上作新月状,再穿上素袜在莲花台上翩翩起舞,从而使舞姿更加优美。 宋代已有缠足记载 而一些学者经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女子是不缠足的。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蛮》一词,咏叹缠足。“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这也可称之为中国诗词史上专咏缠足的第一首词。应该看到,缠足诗的写作是以缠足习俗的出现为依存条件的,这说明,宋代确已出现缠足习俗。到南宋时,妇女缠足已比较多见,甚至南宋末年时,“小脚”已成为妇女的通称。但在南宋时代,妇女缠足还并不普及,缠足者主要限于上层社会,在社会观念上缠足尚未达到人人接受的地步。同时,缠足的风俗是由北方传到南方的,大约是在宋室南迁之时。 宋代的缠足与后世的三寸金莲有所区别。据史籍记载,宋代的缠足是把脚裹得“纤直”但不弓弯,当时称为“快上马”。所用鞋子被称为“错到底”,其鞋底尖锐,由二色合成。目前这种缠足鞋的实物已在考古中有所发现。从考古发现的实物推测,穿这种鞋所缠裹出来的小脚要比后来的大。 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建元之后,他们本来不缠足,但并不反对汉人的缠足习惯,相反还持赞赏的态度。这样,使得元代的缠足之风继续发展,元代末年甚至出现了以不缠足为耻的观念。元代妇女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但这时不缠足者仍很多,特别是南方江浙、岭南地区。明代,妇女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并在各地迅速发展。明末张献忠进占四川时,大刖妇女小脚,及至堆积成山,名曰金莲峰,可见四川地区妇女缠足之盛。这时期,对裹足的形状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女子小脚不但要小,要缩至三寸,而且还要弓,要裹成角黍形状等种种讲究。 满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后,起初极力反对汉人的缠足风俗,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缠足。但此时缠足之风已是难以停止了,到康熙七年(1668年)只好罢禁。这件事,一度被人们渲染为“男降女不服”——清兵入关,有“剃发令”,在武力高压下,汉族男子最后不得不屈服执行,故而男子剃发,被视为向清廷屈服的象征。与此同时,女子缠足虽也同样为清廷下令停止,但后来并未达到禁止的目的,故而有“男降女不降”之说。由此可见缠足之风的根深蒂固。也正因为此,妇女缠足在清代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甚至远在西北、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染上了缠足习俗。与此同时,女子小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与关注。这一时期,脚的形状、大小成了评判女子美与丑的重要标准,作为一个女人,是否缠足,缠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她个人的终身大事。在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三寸金莲”之说深入人心,甚至还有裹至不到三寸的。以至出现女子因脚太小行动不便,进进出出均要他人抱的“抱小姐”,而且这样的女子在当时还挺受欢迎的。 小脚为何称“金莲” 一种说法认为,金莲得名于南朝齐东昏侯的潘妃步步生莲花的故事。东昏侯用金箔剪成莲花的形状,铺在地上,让潘妃赤脚在上面走过,从而形成“步步生莲花”美妙景象。但这里的“金莲”并不是指潘妃的脚。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金莲得名于前述五代娘在莲花台上跳舞的故事。但这里的金莲指的是舞台的形状,也不是娘的脚。 对此,有学者认为,小脚之所以称之为金莲,应该从佛教文化中的莲花方面加以考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在佛门中被视为清净高洁的象征。佛教传入中国后,莲花作为一种美好、高洁、珍贵、吉祥的象征也随之传入中国,并为中国百姓所接受。在中国人的吉祥话语和吉祥图案中,莲花占有相当的地位也说明了这一点。故而以莲花来称妇女小脚当属一种美称是无疑的。另外,在佛教艺术中,菩萨多是赤着脚站在莲花上的,这可能也是把莲花与女子小脚联系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要在“莲”前加一个“金”字呢,这又是出于中国人传统的语言习惯。中国人喜欢以“金”修饰贵重或美好事物,如“金口”、“金睛”、“金銮殿”等。在以小脚为贵的缠足时代,在“莲”字旁加一“金”字而成为“金莲”,当也属一种表示珍贵的美称。因此,后来的小脚迷们往往又根据大小再来细分贵贱美丑,以三寸之内者为金莲,以四寸之内者为银莲,以大于四寸者为铁莲。于是言及金莲势必三寸,即所谓三寸金莲。后来金莲也被用来泛指缠足鞋,金莲成了小脚的代名词。缠小脚的来历 从前,我国的女子,不论官宦小姐还是农家姑娘,从小就要用一根长长的布条把脚裹起来,裹得又尖又小,象莲花瓣一样,所以有“三寸金莲”之称。说起缠脚的来历需从隋朝说起。 隋场帝杨广是我国封建统治者中一个最荒淫的皇帝。据说有一次,他乘船从运河到南方去游玩,但不用划桨摇橹的船夫,而是要选一百个长得漂亮的年轻姑娘,穿上漂亮的衣服,为他拉纤。于是派出钦差们到各地去选美女。 运河边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姓吴的铁匠,叫吴老大。他有个女儿叫吴月娘,年方十六岁,不但品貌出众,而且勤劳能干。父女俩以打铁为生。这天,吴月娘正帮父亲打铸家什,突然几个差人和一个大肚子钦差闯进来。钦差看了看月娘,一眼就选中了,留下十两纹银,要月娘买些衣物打扮打扮,三日后前去拉船。 钦差刚一出门,吴月娘扑在父亲怀里大哭起来。谁都知道,杨广无道,荒淫无度,他除了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外,又从各地选了美女三千,关在皇宫,供他寻欢作乐。月娘的姐姐就是去年被抓去后,大骂昏君,被杨广割去舌头,活活疼死的。月娘的母亲为此痛哭了三天三夜,结恨成疾,不愈而死。月娘哭着想:昏王已逼死我家两口,前仇未报,新恨又来,害得我家好苦啊!她越想越气,越想越恨。哭了一阵儿,她突然把泪水一抹,对父亲说:“爹!女儿主意已定,我要趁给昏王拽船的机会,刺死昏王,为死去的母亲和姐姐报仇雪恨广接着她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了爹爹,并要爹爹给她打一把小刀。吴老大听罢,万分激动,他沉思了一会,对女儿说:“杨广心狠手毒,行走前呼后拥,你怎能近他身呢?”月娘说:“这样吧,我找块布把脚缠起来,你打一把三寸长的刀,一同缠在脚里,这样不会被人看出。”吴铁匠觉得女儿的主意也行,便说;“好!我给你打一把最锋利的刀子!”当天夜里吴老大就动手打,费了整整一夜工夫,才把刀子打好,天明交给月娘。 月娘双手接过刀子,不禁又流下热泪。吴老大问女儿为啥又要涕哭,月娘泣不成声地说:“当年聂政、荆辑都是有胆识的人,但终于刺杀未成,事败身亡,这次女儿去,怕也……”吴老大听到这里,忙问;“我儿怕死了吗?”月娘跪在地上说:“爹,为民除害,为母亲和姐姐报仇,就是上刀山,孩儿不皱眉头。我是想爹爹这么大年纪了,事成与不成都会连累您老人家!” 吴老大听女儿这样说,连连点头,他把女儿拉起来,说:“儿啊,俗话说,‘有钢使到刀刃上!’杀死昏王是件大义大勇的事,怎能为我动摇不定呢?”说罢,他向女儿要过那把刀,对女儿说:“让我先试试刀刃利不利吧!”转身割断了喉咙。月娘惊叫一声,昏倒在父亲的尸体上…… 第三天,月娘把刀子缠在脚掌下面,穿一双尖底鞋,鞋底下纳了莲花,鞋帮上绣了鲜艳的莲花瓣,行走时一步一个莲花印,十分好看,被送到运河岸上拉纤。这时,只见一只雕着龙头凤尾的大彩船停泊在水里,杨广在文武大臣和宫女的簇拥下,得意洋洋地坐在船上。彩船一开,两岸锣鼓喧天,船上签乐齐鸣,一长队拉纤的女子,有的穿红,有的穿绿,有的穿黄,有的穿白,像朵朵鲜花开在河岸上。杨广望着拉纤的女子,心中大喜。常言说:男要俏,一身皂;女要俏,一身孝。月娘白衣白裙头裹白续,臂被白纱,穿白挂素,亭亭如玉,醒目出众。杨广一眼就看见了,指令唤她上船。 钦差一听,慌忙跪倒禀报:“万岁!那个穿白衣的叫吴月娘,父母才死,穿的重孝啊!您不能见她!” 杨广把脸一沉说:“孤王出宫,凶丧回避,既然知道,为何还把她选来?” 钦差连连磕头说:“万岁恕罪!万岁恕罪!只因吴月娘容貌出众,百里挑一,故此小臣选了她。” 杨广一听更高兴了,两眼盯着月娘的脚,问:“你为何把脚裹起来,还步步生莲花呢?” 月娘不慌不忙地说:“小女子实不敢瞒哄万岁,我原是王母瑶池宫中的莲花仙子,投胎人间。我这是金莲玉趾,怎不步步生金莲呢?” 杨广听这样一说,喜极了,看着月娘笑道:“原来你是荷花仙子,怪不得长的这么好看呀!你快抖开裹脚,让我看看金莲玉趾!”说着就去摸吴月娘的脚。 月娘强忍怒火,倒退几步,心想:机会到了。但周围这么多人,咋好动手呢?她环视一下其他的人,低下了头。意思是让杨广令众人退下。 月娘看看船台上只剩杨广一人,背过身去解开脚上裹布,拿出尖刀,握在手中,然后呼地转身来,猛朝杨广的胸口刺去。杨广吓的尖叫一声,身子一扭,刀子扎在他的臂上。吴月娘正要刺第二刀,那个钦差闻声赶来,月娘顺手朝钦差脸上扎了一刀,钦差疼的妈呀一声滚在地上。这时,惊动了船上其他的人,齐来捉拿月娘,杨广也抽出佩剑,向她砍来。月娘见事不遂心,眼看要落入敌手,纵身跳进涛涛的运河里…… 从此以后,杨广接受了教训,挑选美女时,人样再好,凡裹脚者一律不选入宫。打那时起,天下女子怕被杨广选去,都把脚裹了起来,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习惯。

Ⅷ 夏之荷中作者为什么说荷花是仙子

夏日赏荷中花中仙子体现了荷花明媚多姿,清丽雅致,也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超凡的品质。表达喜爱与赞美

Ⅸ 荷花有哪些传说和典故

荷花
【拉丁学名】 Nelumbo nucifera
【英文名称】 Lotus flower
【别 名】莲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芙蓉、六月春、水芸、红蕖、玉环。

【科属分类】睡莲科,莲属

【花期】6月下旬——8月之间

【产地】原产亚洲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栽培历史久远,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记载,性喜温暖多湿

【关于荷花的诗歌】

【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剪梅】北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荷花】 清. 石涛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爱莲说》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青阳渡~晋·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咏芙蓉~南朝·梁·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采莲~南朝·梁·吴均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咏荷诗~江洪
泽陂有微草,能花复能实。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如何霜露交,应与飞蓬匹。
◇咏同心芙蓉~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采莲曲~隋·殷英童
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
◇古风(其二十六)~唐·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采莲曲~南朝梁·刘孝威
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
◇折荷有赠~唐·李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荷花~李商隐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
◇莲花~温庭筠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苹。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晚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钱氏池上芙蓉~文征明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
露洗玉盘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
◇一剪梅~北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苏幕遮~北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鸟雀呼睛,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莲塘~明·黄琼
苍茫漠漠董家潭,绿树阴阴向水湾。十里锦香看不断,西风明月棹歌还。
◇采莲曲~李亚如
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连。三五小船撑将去, 歌声嘹亮赋采莲。
◇芙蓉~清·郑板桥
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
◇藕乡随思~现代·暇文
晓别安宜古镇头,藕乡水泗荡轻舟;岸柳染绿清溪水,荷香沁沏金色秋。
异乡落泊伤穷乱,故里重归喜景稠;政通人和富由起,芙蓉仙子欣来游。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无题·其二】~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夏日怀友~徐玑
流水阶除静,孤眠得自由。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远忆荷花浦,谁吟杜若洲?良宵恐无梦,有梦即俱游。
◇【浣溪沙】·薛昭蕴
倾国倾城恨有馀,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
◇【南乡子】·李珣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香偎伴笑,争窈窕,兢折团荷遮晚照。
◇【浣溪沙】·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
◇【思帝乡】·孙光宪
如何? 遗情情更多!永日水精帘下敛羞蛾。六幅罗裙地,微行曳碧波。看尽满地疏雨打团荷。
◇【忆余杭】·潘阆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开,清棹去还来。
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
◇【采桑子】·欧阳修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临江仙】·欧阳修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畔有堕钗横。
◇【甘草子】·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蝶恋花】·晏几道
初捻霜纨生怅望。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午睡醒来慵一晌,双纹翠簟铺寒浪。雨罢苹风吹碧涨。
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
◇【生查子】·晏几道
长恨涉江遥,移近溪头住。闲荡木兰舟,误入双鸳浦。无端轻薄云,暗作廉纤雨。翠袖不胜寒,欲向荷花语。
◇【阮郎归·初夏】·苏东坡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洗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永遇乐】·苏东坡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满庭芳】·黄庭坚
修水浓清,新条淡绿,翠光交映虚亭。锦鸳霜鹭,荷径拾幽萍。香渡栏干屈曲红妆映、薄绮疏棂。
风清夜,横塘月满,水净见移星。堪听,微雨过,姗藻荇,便移转胡床,湘簟方屏。
练霭鳞云旋满,声不断、檐响风铃。重开宴,瑶池雪满,山露佛头青。
◇【黄莺儿】·晁补之
南园佳致偏宜暑。两两三三,修篁新笋出初齐,猗猗过檐侵户。
听乱芰荷风,细洒梧桐雨。午余帘影参差,远林蝉声,幽梦残处。
凝伫,既往尽成空,暂遇何曾住?算人间事,岂足追思,依依梦中情绪。
观数点茗浮花,一缕香萦炷。怪道人道:陶潜做得羲皇侣。
◇【南柯子】·《唐宋诸贤绝妙词选》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那年沽酒那人家?
◇【菩萨蛮】·魏夫人
红楼斜倚连溪曲,楼前溪水凝寒玉。荡漾木兰船,船中人少年。荷花娇欲语,笑入鸳鸯浦。波上暝烟低,菱歌月下归。
◇【苏幕遮】·周邦彦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
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浣溪沙】·张元干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楼下欲三更。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萧萧散发到天明。
◇【临江仙】·叶梦得
不见跳鱼翻曲港,湖边特地经过。萧萧疏风乱雨荷。微云吹尽散,明月堕平波。白酒一杯还径醉,归来散发婆娑。
无人能唱采菱歌。小轩枕簟,檐影挂星河。
◇【念奴娇】·姜夔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
冷香飞上诗句。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
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燕归梁·风莲】·蒋捷
我梦唐宫春昼迟,正舞到,曳裾时。翠云队仗绛霞衣,漫腾腾,手双垂。忽然急鼓催将起,似彩凤,乱惊飞。
梦回不见万琼妃,见荷花,被风吹。
◇【水仙子·咏江南】·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爱煞江南

Ⅹ 谁能帮我介绍一下'何仙姑"

何仙姑是世传八仙中唯一的女性,旧时在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中都广有信众。除了西安八仙宫有其塑像供奉外,又在泰山王母池等处享有香火。自唐宋以来,有关她的事迹记载为数极多,仅次于八仙中的吕洞宾。然而,这一尊在八仙传说中很富人情味的女仙的来历,却是一个迄今没有定论的问题。仅以近世仍有庙会活动的"何仙姑诞"论,广州增城的诞期是夏历三月初七,而西安八仙宫的诞期则为四月初九,前后相差一月之多,皆因所本"历史档案"不同所致。据明陈梿《罗浮志》及《历代神仙通鉴》等书记载,何仙姑是唐武则天时代广州增城县何泰的女儿,十三岁时在入山采茶时遇见一位道士。道士给她吃了一个桃子,从此不饥不渴,洞知人事休咎,后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白日登仙。在今广州增城县一带,关于何仙姑的传说更为具体,而且有"实物印证":何仙姑本名何秀姑,是增城县小楼区新桂乡人,唐武则天某年夏历三月初七出生。其父何泰以做豆腐为业。秀姑自小聪明伶俐,十四岁时幸遇云游到此的吕洞宾。吕给她吃了一些云母片,从此能知人间祸福,并常去罗浮山里访仙。后父母为她找了个姓冯的婆家,秀姑不肯嫁人,于中宗景龙某年八月初八自投家门前的水井。投井时只穿着一只鞋,还有一只鞋留在井台上。此后,她从福建莆田的江河里漂出来,原来那井与河是相通的,在当时传为奇案,遂有秀姑已经"登仙"的传说。据传仙姑还在代宗大历年间(766-779)现形于故乡小楼,有人看见她在西园寺一棵荔枝树下乘凉,把绿绸腰带挂在树上。如今此地称"挂绿园",而这棵荔枝所结的果实均有一条绿色彩带,即增城著名的"挂绿荔枝"。关于这棵奇树,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及《增城县志》均有记载。后来人们在小楼建了一座何仙姑家庙,此庙至今尚存,大门上有一副对联:“千年履迹遗丹井,百代衣冠拜古祠”。邓淳《岭南丛述》引《太平广记》云,广州有何二娘,以织鞋为业,二十岁那年突然去罗浮山寺,常为寺众采杨梅充斋,但罗浮山并无杨梅,故僧众都不知这些杨梅从何而来。罗浮山北四百里外,有循州山寺,寺前有杨梅树,大数十围。有一次循州寺僧来罗浮山,谈起某月某日有仙女到他们寺前采梅,罗浮寺僧一听,正是何二娘采梅充斋之日,于是远近都知道她是"仙女"了。唐开元(713-741)中,敕命黄门使往广州访求何二娘,得之,但她却在随黄门使赴京途中突然失踪,从此绝迹人间。其后也有学者猜测这个何二娘就是增城的何仙姑。又有人认为何仙姑是宋代人物,宋代文人笔记如欧阳修《集古录跋尾》、魏泰《东轩笔录》、曾敏行《独醒杂志》等,均载有其事迹。如有的说何仙姑是宋仁宗时永州民女,幼遇异人,给食仙桃(或云仙枣),从此绝粒,能逆知祸福。乡人神之,为筑庙阁,士大夫多去拜谒以问休咎。曾敏行自述他还去永州何仙姑阁中观看过仙姑遗像。一说何仙姑是衡山人,能知休咎,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巴陵郡太守滕宗谅还见过她。据欧阳修称,"客有自衡来者,云仙姑晚年羸瘦,面皮皴黑,第一衰媪也",其后则有"近见衡州奏云:'仙姑死矣,都无神异'"。看来这两个"仙姑"都是实有其人的民间女巫,生活在同一时代;而王得臣《麈史》中也讲过滕宗谅向永州何仙姑请教的事,则永州仙姑与衡州仙姑又可能是同一个人。又《历代神仙通鉴》述吕洞宾曾遇零陵何氏女,饵以金丹,传以道行,再引见给钟离,从此位登仙班,专在阆苑清扫蟠桃落叶。按零陵就是永州治所,故后人也有认为此何仙姑才是"八仙"中那一位的原型。据《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引《安庆府志》、《祁阳县志》、《福建通志》、《浙江通志》及《歙县志》等方志记载,在安徽桐城、祁门,福建武平,浙江昌化等地,都有本地"何仙姑"的遗迹和传闻。如《福建通志》云何仙姑是卖饼人何大郎的女儿,吕洞宾见其有"仙质",便每天向她讨饼吃,她有索必与,毫不吝啬,吕被感动,便给她吃了一枚仙桃,使登仙班。这个故事,与民间传说中吕洞宾收何仙姑为徒的情节完全相似,只是地点由广东换成了福建(参见本书《八仙的会合》);而在广东的何仙姑传说中,则有仙姑于广州投井访仙、在福建登仙的讲法。因此,亦有人怀疑这两位"仙姑"是同一人。但《浙江通志》和《歙县志》中记载的何仙姑,则是北宋哲宗元佑年间(1086-1094)人,若照欧阳修所记仙姑已老死衡州的话,显然又是另一位"仙姑"了。俗家载记之外,道家典籍中也有何仙姑的若干线索:如《吕祖志》谓吕洞宾所度乃赵仙姑,因她手持荷花,才谐音为何姓。《道谱源流图》则以为何仙姑系徐圣臣附何氏女所化。这样一来,连"仙姑"的性别也成了问题,而元代八仙剧目中常有"徐神翁"却无"何仙姑",倒是有所根据了。但在《古今图书集成》所引吕真人《江州望江亭自记》中,又有"吾道成以来,所度者何仙姑、郭上灶"的表述,又该作何解释呢?由此可见,即便是道家关于何仙姑的说法,也是颇多歧异。丰富而歧异的资料,令古今学者为探明"何仙姑"的真相煞费心机。如前所述,认定仙姑即广州少女者有之,以为仙姑即永州(或衡州)"衰媪"者有之。唐人宋人,岭南湖南,已嫌纠缠不清,所以又有人以为"八仙"中之何仙姑就是这两个人形象的捏合,述其身世则多取前者,讲其为吕洞宾弟子则取后者,但这种说法也没有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同。

热点内容
荷花我想到了 发布:2025-09-17 16:32:26 浏览:493
百合番里开后宫 发布:2025-09-17 16:16:20 浏览:845
荷花衣图片 发布:2025-09-17 16:15:26 浏览:674
窖口岭南花卉市场 发布:2025-09-17 16:09:17 浏览:364
樱花小草莓 发布:2025-09-17 16:08:35 浏览:615
羽毛玫瑰 发布:2025-09-17 16:04:03 浏览:404
在樱花日语学习大约需要多少钱 发布:2025-09-17 15:30:06 浏览:530
樱花版的蓝天 发布:2025-09-17 15:12:57 浏览:104
盆景青砖 发布:2025-09-17 15:12:07 浏览:165
千寻樱花 发布:2025-09-17 15:11:52 浏览: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