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海棠
⑴ 喻慧的主要成就
1960年 生于南京; 1984年 江苏省国画院毕业留院; 1985年 《樱》在《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获鼓励奖;
作品入选“全国青年美术展览”,获优秀奖; 1986年 参加“江苏省、市画院联展”及“江苏省国画院赴日画展” ;
应邀赴美国驻广州领事馆文化处举办“南京四位画家展”; 1987年 参加“江苏省国画院三行画展”;
参加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江苏省国画院十四人画展” ;
作品《暮时林间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8年 参加“北京国际水墨画展”优秀奖; 1989年 《南国新雨后》在《三乐杯全国青年书画精英赛》获优秀奖;
创作作品:《篁曲》、《离离原上》;
作品“省百家中国画展”,获一等奖; 1990年 创作作品:《雨霖霖》、《启明》;
作品《正午》参加“第二届中国工笔画大展”获二等奖; 1991年 创作作品:《正午》;
《喻慧花鸟画集》出版;
作品参加“中国画研究院花鸟画邀请展”; 1992年 创作作品:《秋红》、《秋荷》;
《收藏天地》第34期,访谈、作品刊载;
作品参加“第一届全国花鸟画展”; 1993年 创作作品:《竹林珍禽》;
《江苏画刊》第34期,作品刊载; 1994年 创作作品:《黄昏雨后》、《醉红》、《林中闲步》、《南国树树熟枇杷》、《秋归》、《南《果红雀啼》、《掠影》;
作品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展览” ;
作品《夏荫》参加“第二届中国工笔画大展”获三等奖; 1995年 创作作品:《果香》、《秋梧》、《花间课》、《楚天梦啼》、《夏日繁荫》、《早》、《菊放清秋》;
《江苏花鸟画集》,作品收录;
作品参加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华女画家作品展”; 1996年 《秋桐》在《中国工笔画·当代卷》参展;
创作作品:《斜阳林深》、《果熟之一》、《果熟之二》、《果实》;
文章著作:《逍遥与局限》;
作品刊录《海峡两岸画家作品——梅花集》;
参加中国画研究院主办的“全国花鸟画学术研讨会”; 1997年 创作作品:《疏野星暗》、《月明秋晚》、《清清玉兰》、《玉兰花开》、《野花遍地》、《日落鸟归》、《秋野》;
在英国伦敦达比画廊举办个人画展;
作品参加“当代中国花鸟画大展”获优秀作品奖;
参加“大田书画交流展”; 1998年 第四届中国工笔画大展;
创作作品:《草暖春寒》、《海棠》、《海棠香自有》、《闲花》、《春分》、《繁花》;
文章著作:《邂逅音乐》、《访亚记》;
《中国花鸟画》1998第3期,作品刊载;
《中国当代精英画家——工笔画精品集》,作品收录;
《首届江苏省美术节中国画大展伤作品集》,作品收录;
作品参加“江苏省美术节大展”获铜奖; 1999年 上海美术馆馆藏作品展;
《竹雀图》在《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99双庆画展》参展;
创作作品:《秋虫》、《竹》、《醉秋风》、《浮云》、《暮色苍茫》;
《江苏有线电视台藏画集》,作品收录;
参加上海美术馆馆藏作品展;
作品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五周年美术作品展” ;
作品参加“江苏省美术五十周年作品展” ;
作品《山风》被上海美术馆收藏; 2000年 创作作品:《野草》、《深秋》、《百合谷》、《梨花斑鸠》、《玉兰花开》;
《当代江苏书画精品选》,作品收录; 2001年 在南京新世纪“另一道风景”、三八女性艺术展参展;
创作作品:《纷纷海棠》、《海棠依旧》、《芙蓉引蝶》、《牡丹》、《花》、《芍药》、《枇杷果熟》、《粉牡丹》、《寒露》、《晚香黑鸟》、《多雨时节》、《夹竹桃之一》、《夹竹桃之二》;
举办美国丹佛亚洲协调议会“喻慧画展”;
作品获“新江苏画派中国画大展”金奖; 2002年 《纷纷海棠》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六十周年 江苏省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览》获铜奖;
创作作品:《远客》、《玉兰花开》、《邀落日》、《庭园清客(一)》、《庭园清客(二)》、《庭园清客(三)》、《夏园掠影》、《不胜轻风》、《丹柿引雀》、《悠闲处》;
《扇面画技法》,作品收录;
《庆祝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成立十五周年——江苏省花鸟画提名展》,作品收录; 2003年 创作作品:《狗尾草》、《赭岱》、《舞鹤》、《秋水》、《春山》、《山水小景》、《蝶栖(大册页)》、《菊(大册页)》、《四季之一月》、《四季之二月》、《四季之三月》、《四季之十月》、《四季之十一月》、《四季之十二月》、《秋凉》;
文章著作:《艺术的慰藉》、《夏日繁荫》;
《美术》2003第4期,评论,作品刊载;
获得江苏省“七彩世纪”大展金奖;
参加“全国画院双年展”; 2004年 获2004年省文化厅先进工作者;
《掠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5周年江苏省美术作品展览》获优秀奖;
《舞鹤》在《傅抱石奖·南京水墨画传媒三年展》获评委个人提名奖;
创作作品:《桃之灼灼》、《凝望》、《絮语》、《白垩纪》、《立秋》、《红茶花》、《丹柿如意》、《秋鸣》、《小园》、《梨花》、《寒雀》、《跳跃的猫》、《风生一任飘》、《竹风》、《彩蝶》、《掠影》;
《傅抱石奖——南京水墨画传媒三年展作品集》,作品收录;
《画刊》2004第11期,作品刊载;
《江浙沪中国画作品集花鸟篇》文章,作品收录;
作品《掠影》获“第十届全国美术展览”银奖;
作品获“傅抱石水墨三年展”评委提名奖;
作品个展在南京可一画廊举办;
作品《掠影》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2005年 《掠影》在《中国美术之今日》展参展;
在当代百名书画艺术英才;
《乘风旧游》在《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不是梨花飘树》在《当代百名书画艺术英才作品展》参展;
《秋风初起》在《2005中国百家金陵画展》参展;
《鹤》在《江苏省花鸟画大展》参展;
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科学与艺术获优秀人民艺术家;
创作作品:《秋芙蓉》、《滇兰----雪》、《滇兰----风》、《滇兰----花》、《茶花》、《清》、《夜来香》、《玉》、《夏天》、《樱花》、《素心建兰》、《偎依》、《碧桃飞蝶》、《碧桃》、《野菊》、《冰》、《牡丹》、《红牡丹》、《墨牡丹》、《芙蓉》、《洁》、《薰衣草》、《兔耳兰》、《墨兰》、《盛菊》、《斑鸠》、《鸢尾花》、《黑鸟》、《(画世界)大犀鸟》、《夏竹闲趣图》、《春至》、《冬至》、《夏梦》、《秋风》、《乘风旧游》、《冬语》、《夏眠》、《杏花》、《石容依旧》、《花团》;
《当代中国画名家系列展览之金陵八家》作品收录;
《美术观察》2005第8期,评论、作品刊载;
《工笔飞鸟集萃》,作品收录;
《当代工笔名家精品系列——工笔牡丹集萃》,作品收录;
参加“百家金陵画展” ;
作品个展在杭州举办;
获得国家科学院科学技术奖——优秀人民艺术家称号; 2006年 《凝望》《夏梦》在《中国江苏现代水墨画展》参展;
创作作品:《兰花》、《小雪素》、《小憩》、《红舌莲瓣兰》、《园中小景之二》、《天外》、《春语》、《如意图》、《桃之夭夭之一》、《桃之夭夭之二》、《兰》、《飞》、《寒秋》、《芳意千重》、《归》、《故宫》、《颐和园黄昏》、《蝶》、《双蝶》、《飞离》、《寒深风竹图》、《春桃》、《秋唱》、《莲瓣素心》、《春建》、《红舌莲瓣》;
文章著作:《欧洲记游》;
作品参加“第二届北京国际双年展” ;
被评为江苏省宣传部“五个一人才培养工程”; 2007年 创作作品:《枇杷》、《雪中茶花》、《回望》、《独游》、《夹竹桃》、《流翔》、《桃红》、《暂伫》、《蝶飞》、《蔓陀罗花》、《碧桃》、《岁岁不知春》、《一庭清冷》、《蝶(一)》、《蝶(二)》、《影子(一)》、《影子(二)》、《影子(三)》、《影子(四)》、《寒山》;
《美术天地》2007第2期“名家新作”——作品刊载;
《美术天地》2007第3期“名家新作”——作品刊载;
《美术天地》2007第5期“名家新作”——作品刊载;
《艺术名家》2007第5期,作品刊载;
《艺术名家》2007第8期,作品刊载;
《中国当代画家丛书》作品收录;
《笔墨新旅江苏万里写生作品集》作品收录;
《同一个世界——中国画家彩绘联合国大家庭艺术大展作品集》作品收录;
《走向辉煌——江苏美术馆新馆落成特展集》作品收录;
《第二届当代中国画学术论坛》,作品刊录;
《2007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作品集》,作品收录;
《全国画院名家扇面艺术展作品集》,作品收录;
《东方画坛》,文章、作品刊载;
《第四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作品收录;
《当代画史,名家经典作品集——花鸟卷》作品收录;
《彤管流芳——宁、京、蓉著名女画家联展》,作品收录;
《非常笔墨——当代名家作品集》,作品收录;
《学院·经典——全国美术院校工笔画名家作品集》作品收录;
参加“百家金陵画展” ;
参加中国美协举办联合国“同一个世界”大型创作考察活动,作品被奥林匹克委员会收藏;
参加“中国花鸟画提名展” ;
在省文化厅“笔墨新旅”画展中获奖; 2008年 创作作品:《山谷清幽》《春天》《桃花源》《风中》《青鸟》《荷》《春雨梨花》《蒲公英》《小荷(水墨)》;
《花鸟画研究》2008第4期,作品刊载;
《画刊》2008第11期,作品刊载;
《2008第三届中国美术双年展作品集》,作品收录;
《艺术视界》,作品刊载;
《中国百名书画家提名展》,作品收录;
《二十一世纪翰墨名家——花鸟卷》作品收录;
《中国当代传世名画全集——花鸟卷》,作品收录;
《奥运情、翰墨缘——江苏省著名书画家捐赠作品集》,作品收录;
《江苏省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美术书法作品大展》,作品收录;
作品参加“第三届北京国际双年展” ;
任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事、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2009年 创作作品:《九鹤祥瑞图》、《本草纲目---柿子》、《本草纲目---槐花》、《本草纲目---枇杷》、《本草纲目---荠菜》、《本草纲目---夹竹桃》、《本草纲目---石榴》、《风中》、《长空》、《一路平安》、《迷蝶》、《春塘晓烟》、《归兮来兮》、《朝去暮飞还》、《玉玲珑》、《锦上添花》、《花间课》、《年年栖青枝》、《皎皎玉兰花》;
《2009中国花鸟画大展作品集》,作品收录;
《谢稚柳百年名家展作品集》,作品收录;
《齐建秋点评中国书画市场》;
《建国六十周年江苏花鸟名家作品邀请展》,作品收录;
《艺术沙龙》2009第2期,作品刊载;
《2009水墨精神,名家集萃》作品收录;
《品格——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城市生活小品展》作品收录;
《中国当代美术家迎建国六十周年作品集》,作品收录;
《彤管流芳——“三月画会”第七回女画家精品联展》作品收录;
《丹青世界》2009第5期,作品刊载;
《美术》2009第3期,文章、作品刊载;
《建国六十周年江苏省优秀美术作品集》,作品收录;
《时代多娇——建国六十周年江苏美术作品汇展集》,作品收录;
《建国六十周年江苏书画发展高层论坛名家展》,作品收录;
《中国国家画院2008收藏作品集》,文章,作品收录;
作品获“全国百家金陵艺术展”金奖; 2010年 文章著作:《桃花》;
《庆祝文化促进协会成立邀请展作品集》,作品收录;
《庆祝妇女节100周年女性艺术展作品集》,作品收录;
《俏丽BOSS》杂志:访谈、作品刊载;
《中国新艺术三十年》,作品收录;
《艺术名家》,作品刊载;
《画风》,评论,作品收录;
12月:12日,诸子2010至真至美喻继高、喻慧父女工笔花鸟画联展;
⑵ 中国古代的工笔画有哪些
宋:杏花图(赵昌),葡萄草虫图【林椿】,海棠图【林椿】,花篮图【李嵩】,竹鸠图【李安忠】,倚云仙专杏图【马远】,菊丛飞蝶属图【朱绍宗】,蜡嘴荔枝图【林椿】,竹禽图【赵佶】,五色鹦鹉图【赵佶】,桃鸠图【赵佶】,还有很多无名氏画的也很好,比如,紫薇图,碧桃图,出水芙蓉图,等等。
⑶ 这幅工笔画上是什么鸟和什么花
哈哈,一人帮忙回答一点儿,这幅画的作者叫张桂枝,白花是玉兰,红花是桃花,鸟的配色可能是作者想象的
⑷ 精益求精的古代画家事例
[转载]宋元时期工笔重彩画的普遍深入与精益求精
宋、元时期的画坛,花鸟、山水基本上占统治地位,尤其是宋代的画院,是由于宋徽宗赵佶本人喜好书画,因此特别提高了当时画院画家的地位。由于皇帝本人的书画水平是相当高的,在他的提倡和鼓励下,画院的画师特许佩金带,画院的考试制度多以诗为题考画。在皇帝的提倡重视下,画院里招募培养了大批有才能的画家,工笔重彩画更为精湛细密,比以前更为兴盛。总之,画院的成就是非常之大的。赵倩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但他却是一个杰出的画家,还是一个艺术教育家。他的重彩画用笔精细,情调艳丽富贵,画有。《芙蓉锦鸡图》、 《听琴图》,临有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还有《瑞鹤图》、 《红蓼白鹅》等,可以说人物、山水,无一不精。现存台湾的《文会图》六米多大,画上面有三十多人(文人学士)殊砂桌子上摆满了酒莱,旁边还有书童热酒,柳树双钩填石绿,是赵佶—件工笔重彩杰出的作品。赵佶还创“瘦金体”,后来很多人如已故的吴湖帆和于非音先生,就是学习他的书体。宋代李公麟也什么都能画,尤工人物曰。另外还有李嵩、苏汉臣等,苏汉臣的画堆金砺粉,专画婴戏图之类的风俗画,也可以说是年画的创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非常伟大的风俗画。他创白描浅绛画法,工笔重彩也画得相当好,他另一张《重午夺标图》就是用重彩画成的。他还曾画过壁画。
赵昌在宋熙宁元年间进行了花鸟画的变革。他主要不满清一色的黄派花鸟画,而提倡写生,要求有新的表现方法,并自号“写生赵昌”。“每晨朝露下时,倚栏赏玩,手中调色写之”。以后易元吉也力主写生,他在住宅周围,种树植花木, 引来很多禽鸟,还在屋内把窗纸戮破,观察写生。他还游山林,观察熟悉猿猴的习性,所以他画的猿猴也非常好,有《猿猴图》等传世。我见到过他的另一件《戏猴图》画卷,据说他为了画这张画,曾入深山与猴子在一起生活了一年多。因为他熟悉猿猴的生活,所以能把猿猴在山谷溪涧中的情态完全表现出来,可惜此卷己流入日本。宋代出现了很多花鸟画家,崔白也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也是力主改革的。但是他们大部作品都属于浅绛淡彩的花鸟画一派,如易元吉的《戏猴图》和崔白的代表作《芦雁》、《竹鸥图》等,都属于这类淡彩而不属于重着色一派。宋代工笔重彩花鸟画的专长画家和工笔花鸟画的倡导者,首先应推宋徽宗赵佶。在他的倡导奖励下,宋代画院中集中了不少的专工花鸟的画家,如林椿、李迪等,都是宋代工笔重彩花鸟画家的佼佼者。所以,当时的画坛很快就被当时“院体”的工笔花鸟画所代替,占了上风。故宫有张李迪的大幅花鸟画,画的是鹰追兔,鹰站在一棵老树上,回头正准备冲下去,下边一只兔子在蹿蹦逃窜,画得非常精采,这是近几年才见到的李迪的工笔重彩杰作。我以前曾见到过他的一小幅《雏鸡待饲》,有几个刚孵出的小鸡,好像回头等人喂食,真是栩栩如生。
宋代工笔大青绿设色山水画家,有赵千里、王希孟等。赵千里有一大幅《仙山楼阁》,是大青绿,现在在台湾。王希孟是赵佶的书童,是画院的学生。他的大青绿山水画法,完全是赵佶教他的,不到一年,完成了《千里江山图》。此图卷丹山碧水,翠岭千里,舟楫房舍,渔人往来,烟波浩渺,大有咫尺千里之概。王希孟病死只有二十二岁,这件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留给我们的一件稀世珍品。当然在宋代画大青绿山水的代表者并不是王希孟,而当首推赵伯驹。伯驹字千里,和他弟弟伯肃都是宋宗室,是有宋一代青绿山水巨匠。现藏故宫绘画馆一件《江山秋色》画卷,就是赵千里的得意之笔。在这件长卷中,他巧妙地运用了青绿和赭黄的和色画法,画出山峦起伏,一派金秋景色,给人以秋高气爽的感觉。我们知道,传统工笔重彩,在宋代绘画中,可以说达到高峰,极为成熟,无论是人物、山水、花鸟、界画或用重彩表现的作品(包括壁画和卷轴画),从量数来说,都超过任何朝代。其中就青绿山水而论,还有李嵩、刘松年等人,他们擅长大青绿。同时刘松年还创出小青绿的山水画法,就是用较薄的青绿涂上后还能突出皴法的一种画法。仅青绿山水一项,回顾我们今天国画界山水画作品中,惟独缺少青绿重彩的古为今用的画法,不免使锦绣江山黯然失色,是十分令人遗憾的。
前面说过宋代画院吸收了大批有作为的画家;‘形成了院体画派。其中有一部分是未署名的小幅精品的“小品画”,如《海棠风蝶》中的一组西府海棠花和叶子在春风中飘摆,有一只蝴蝶想要落在花枝上,又落不准,好像能感觉到蝴蝶的翅膀在风中抖动,妙极了。再如《买鱼沽酒》小园光署名李东的工笔重彩山水小品,画的是雪景,前边有一条河,河边有个小酒楼,只有一个人在那里喝酒,一渔翁在船上手持鲜鱼,在靠近河边的酒家小屋停下‘来卖鱼,那气氛非常好。这些小品山水基本上是工笔或青绿,画幅虽小,表现的东西很多,小中见大,意境深远,天地广阔,看着看着好像能走进去似的。还有《果熟来禽》,图上面的苹果画得非常好。我曾下放到京郊的果树场,学了些剪枝技术,所以看到那画上的果枝是非常符合规律的。这说明当时的画家是深入生活的。今天我们也不一定都能做到。还有《出水芙蓉》、 《八哥》、 <<榴枝黄鹂》等都是珍品。好些画构图是非常简单的,简到不能再简了,可是表现的东西有意思极了,极为精采。可以说花鸟画成熟在五代,到宋代人物和青绿山水都达到了高峰。
元初期以赵孟兆页为首的任仁发、钱舜举等人主张师古,反对宋画院的传统 他们的工笔重彩画风格比宋的简率。赵孟兆页的画有《秋郊饮马图>)、《红衣罗汉》。他的画在工丽中带些拙朴的味道,与宋代纤细,浓艳的风格有所不同。任仁发的代表柞《二马图》,用重彩画肥瘦二马,肥马有橙白二色花斑,瘦马是棕色,神态生动。钱舜举的画有《浮岚山房图》手卷、《花鸟图》卷、《白莲图》。前些时我在一本英文杂志的封面上看到一张任仁发的《张果戏明皇图》,画的是传统八仙中的张果老在唐明皇面前施展仙术,拿一个小纸驴,吹一下小纸驴就满地乱跑,中间画的是唐明皇,流露出一种惊奇的神情,张果老则非常得意,下面画个小孩,打开一个包,驴正是从这个包中跑出来的。这幅画的设色全用重彩,既明快又深厚,确是一件珍品。钱舜举画有《赵太祖蹴鞠图》(就是蹋球)等。元中期有王振鹏画的《揭钵图》、《大明宫图》,世称绝笔。另外故宫还有王振鹏画的《岳阳楼图》,楼阁人物细入毫发,更为难得的是在天空画面的空隙处,写有整篇的《岳阳楼记》,拿显微镜才能看得清楚,每个绢丝上写一个字,荣宝斋复制时,是用照像复印在上面的,因为根本无法刻版。元代文人画兴起,水墨画占统治地位,元中期以后,几乎是清一色的水墨画,工笔遭到贬低和排斥,工笔画被视为工匠所为,不能登大雅之堂。这种抬高水墨画,贬低重彩画的偏见,一直影响到以后很长时间,可以说直到今天这种偏见依然存在。可是在元代,民间画工方面的情况又不一样了,如朱好古等画工在山西一带很多寺庙中所画壁画,都充分表现了工笔画的繁荣和兴盛,又如永乐宫壁画,其气度之恢宏雄伟,线条组织之沉着有力,色彩之灿烂浑厚,都达到一个惊人的水平,某些文人画与之相比是多么苍白无力。
就壁画的整个情况来看,到了宋代,已呈衰退现象,不及唐、五代那样兴盛,这时主要是以卷轴画为主。但从画史上来看,宋代画壁画的还是不少。不过这一时期的壁画并不都是重彩,有许多壁画是属于水墨或浅绛。北宋苏轼、文同在壁上画墨竹,郭熙,李成、范宽、巨然等也都以浅绛在壁上作山水,并不都是重彩的,以道释人物、楼阁亭台、花鸟山水为多。可是在元代,永乐宫及山西其它壁画情况就不是这样,那里壁画完全是重彩的。
下面谈谈宋元工笔重彩传神画。
传神画就是现在的肖像画,又名写真画。因为古代没有照像,人们,尤其是老人,都希望留个本人的图像,或者全家,或者几个人合画影像作为传家留念之物,就像我们今天照像一样。这种像一般都要求画正面形象,不要侧面的,而且这种传神画都是以工笔重彩表现的。
古代的传神画,有头像、半身像和全身像。当时有不少专门从事这种以传神画为职业的专业画家和民间画工。
这种传神画从历史记载上看,从西汉时期就有,如毛延寿就是著名的一位。王昭君因画像而被遣西域,毛延寿也因画像而遭杀身之祸,这是一个千载流传的故事。毛延寿是汉文帝的御用画家的组织者。由此可见,作为肖像画的专业画家,从西汉就已经开始有了,到唐代,也有很多人物画家,间或也从事肖像画的活动。如唐代著名的人物仕女画家周昉和当时著名鞍马画家韩干,都曾同时给当时名将郭子仪的女婿赵纵侍郎画像,像画成之后,郭子仪问他女儿,这两张哪个画得更像,他女儿说:“韩得貌,周得其神。”也就是说韩干比不上周昉,韩只能做到形似,而周却能做到神似。从这些史实与评论中可以看出,传神画到唐代不仅极为普遍,而且一般人的欣赏水平也很高。五代周文矩的《宫中图》画卷中,就画着一个画师在给一个宫女画像,画师前面有一个画架一样的“绷子”,很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画像的情况。
宋代的肖像画较之唐代更为兴盛、更为普遍地深入一般市民阶层,但是缺少有代表性的肖像画家。著名的肖像画如“历代帝王像”和“历代名臣像”(现在存台湾),有几百幅(轴)画得比真人还大。比如画朱元璋的就有两张,一张较正规,另’一张则画着一脸雀斑,嘴跟猪嘴一样。据说这些历代帝王的像都有一定的根据,画得非常好,颜色也非常浓厚艳丽,都是用最好的矿物质颜料画成的。据说《伏羲像》和《大禹像》是宋代马远的儿子马麟画的,虽然用重彩画法,但在风格上还可以看出马远这一派的影子。这二百余袖帝王像和名臣像代表着当时写真画的最高水平。还有一套小的历代名臣,帝王画像画册,也非常精湛。
这一时期的传神画,都是根据不同的脸型,不同的气色,把人像的须眉,肤色,骨骼的起伏凹陷,肌肉的隆起、转折的变化等等都出色地表现了出来,真是作到目光炯炯、咄咄逼人的境地。不过宋代的写真画,不像后来那样,过分强调重叠渲染凹凸,光线总是从正面来的,没有侧光、进光。当时有的肖像画家,可以根据人的遗容画出其死前三十年的形象,画成后引得其家人痛哭,可见画得是如何传神。当时的传神画非常讲究观察,甚至要与画像者交朋友,了解他喜怒哀乐时的神态, 把最代表他性格的神态表现出来。元代的王绎以肖像画著名,他把肖像画推到一个新阶段,把实践中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所作《写像秘诀》很有价值。他强调观察、表现人的“真性情”,要在“彼方叫啸谈话之间”作画,做到“闭目如在眼前,放笔如在笔底”,反对“正襟危坐方及传写”,“如木雕泥塑人”的死方法。他还指出应如何观察各种人、各种神态的特点等。他的著作还有《彩绘法》,拟出了四十五种调配颜料的方法,什么样气色,配以什么样色彩,我们看到的明代曾鲸的肖像画也是这样,每一个人当他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绪下,他的脸色(气色)都不相同,光是一个气色,就变化无穷,可算微妙已极。这些方法在《彩绘法》中都有所叙述。
⑸ 工笔人物摄影怎么后期
我们先来看一下工笔画摄影作品的一些图:
转自互联网,谢谢
⑹ 求助!请问宋画《海棠蛱蝶图》的临摹方法,尤其是海棠花的画法,步骤,上面的一点红如何画非常感谢!!
工笔咋画那就咋画喽。那画不讲技法,看画理的。。。
⑺ 工笔海棠花作什么底色
海棠花颜色有很多种,我一般用做旧色的底子,比较自然,或者淡蓝、淡绿,都随意。
⑻ 清朝画家郎世宁的生平
郎世宁,1688年生,1766年逝世,意大利米兰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年轻时在欧洲学习绘画,曾为教堂绘制圣像。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到京后约于雍正元年(1723)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他很好地融合了中西绘画技法,既讲究西方绘画中的立体效果,注意透视和明暗,重视写实和结构准确的合理性。由于他能画并精通建筑学,曾参与增修圆明园建筑工事。擅画肖像、走兽、花果、翎毛尤善画马。所作大多以西画法入绢纸,略参中法,以写实为工,专注形似。他将欧洲的绘画品种和方法传授给中国的宫廷画家,为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颇得皇家青睐。去世后葬于北京阜城门外。存世作品有《百骏图》、《弘历观马戏图》、《嵩献英芝图》等。《松鹤图》,纵223厘米,横142厘米。现藏沈阳故宫博物院。此图为绢本设色,郎世宁画松鹤,唐岱补巨石。巨石挺立于苍松之后,郎世宁参照西洋绘法,皴擦不明显,但有较好的立体感。一对羽毛绚丽丰润的仙鹤统松而追逐,神态生动逼真。地面画有各种花草,各具其态。古松苍劲挺拔,干枝弯曲,松根裸露而且盘根错节。全图洋溢着祥和气氛。此画其用笔、用墨、敷色等与传统中国绘画有较大的差别。这与作者是西洋人有着密切关系。画面上钤“乾隆御览之宝”方印;右下署款“臣唐岱恭画石”、“臣郎世宁恭画松鹤”。又钤有“臣世宁”、“臣岱”朱文方印各一。
《孔雀开屏图》简介 郎世宁 大轴 绢本 设色 纵328厘米 横282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表现了繁花盛开的庭院内,一只雄孔雀正展开美丽的尾羽,向另一只雄孔雀炫耀。这是一幅充分表现中西绘画技法融为一体的作品。山石采用中国传统的“青绿山水”画法,并细加点苔,树木枝干以及孔雀的身体又采用欧洲的明暗画法,已突出立体感和细部的结构变化。牡丹花采用中国传统工笔画法,而玉兰和海棠却又采用西方绘画的明暗变化,叶片上有彩影的折射,质感突出。地面也以色彩全部铺满,不似传统技法中的留白,空间上透视感强。
参考资料:http://www.21shrc.com/lidai/disp.asp?id=225
⑼ 画家秦霞
霞女士,现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中心一级画师、山东画院高级画师。擅长花鸟画,尤其精功工笔花鸟和写意人物。工笔花鸟有着很扎实的传统工笔功力,她的写意花鸟很有个色,造型准确而生动、笔墨道键多变、格调秀丽典雅,所作工笔牡丹色彩艳丽、气韵生动,意境深远,色彩强烈。写意人物线条流畅、意趣清雅。秦霞的画作细而不腻,艳而不俗,俊朗大度,喜气洋洋。作品艺术特点非常明显鲜明,既大气又符合中国传统的喜庆之色。 受家庭影响自幼习练宋代院体工笔花鸟。后习明代重彩人物画家仇英。其自幼师承于王小古先生门下,后师从工笔画大师田世光。毕业于山东美院国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得益于工笔画家王凤年先生、工笔画家许小峰和单应桂指教。曾受到田世光、黄均、金鸿均、俞致贞等老前辈的关怀和指点,书画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国剧院、山东省博物馆、李苦蝉故居、曲阜市文物馆等单位收藏。
1994年出版《霞之墨语》画集;是工笔重彩领域颇有成就的女画家之一。1989年在山东省美术馆举办个人书画展。1992年在中国妇联举办的“金英杯”书画大展中荣获二等奖。1997年在山东省举办的“纪念抗战”书画大赛中其作品《艰苦的岁月》荣获二等奖。1986年以一幅工笔《如梦令》成名,之后多有作品在国家级美展中获奖,1996年《君心我心》在“韩国96国际美展”中获人物类银奖,同年应邀参加“中国青年国画展”中其一组以李清照词为题材的工笔画获金奖(<海棠依旧><梧桐细雨><双溪春好><月满西楼>),并被到访的法国航空公司让.格瑞耶总裁收藏。1997年其《吹皱一池春水》在华人画家书法家联展中再次斩获工笔花鸟类金奖。99年参加“奇迪杯”全国第五界工笔画大展获优秀奖。
作品及简历被载入《当代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作品常发表于《中国画研究》、《新美术》、《中国美术报》等报刊,台湾的《典藏》也曾有秦女士作品专题介绍,其中《中国美术报》以秦霞之成名作《如梦令》作为标题整版报道过秦霞艺术简历及作品赏析。其作品构图严谨而别致,用笔细腻生动,画风极其典雅,工细中润含深邃的意境。其作品目前价位不高,还有巨大的升值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