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根皮孔
Ⅰ 三七的品种有哪些
田七又名“三七”,是广西、云南的著名特产,是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多年生草本,药用其地下茎。它原系山野自生,很早以前就为我国人民发现和采用,后转为人工栽培。因为这种植物一般每株有三条叶柄,每条叶柄上往往有七张叶子,故通称“三七”。据清代《归顺州志》说,“三七……以田州产者为最良”,清代《百色厅志》卷三也说,因三七实出自田州,故“俗名为田七”。
具体分法按三七等级可分为普通一、二级三七;优质三七;绿色三七;有机三七。
1、普通三七在种植过程中不规范使用肥料和农药,成熟收挖,分剪加工后销售;普通三七一级个头均匀饱满,带少量乳苞,不超规格;普通三七二级有乳苞,实际规格不足。
2、优质三七的农残和重金属含量达到有关三七的地方和国家标准。三七规格要达标:不带芦头(即剪口)。目前,优质三七亩产低,产地产量也小,而市场需求较大,所以价格比较高。
3、绿色三七从种子的培育和筛选、种植、加工及包装和销售都严格规范操作。尤其在种植过程中,由生态农业代替传统化学农业,保证了三七的内在品质。
4、有机三七即从种植生长就使用有机肥:堆肥、绿肥、沼气肥、油枯、天然矿肥等。根据生物特性和田间环境综合开发三七产品。
Ⅱ 安徽黄山地区的三七是什么品种
三七的品种有田七、藤三七、兰花三七 、菊三七、景天三七。
【其一】:田七,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播种后三至七年挖采而且每株长三个叶柄, 每个叶柄生七个叶片,故名三七。其茎、叶、花均可入药。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60cm。根茎短,茎直立,光滑无毛。掌状复叶,具长柄,3~4片轮生于茎顶;小叶3~7,椭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边缘有细锯齿。伞形花序顶生,花序梗从茎顶中央抽出,长20~30cm。花小,黄绿色;花萼5裂;花瓣、雄蕊皆为5。核果浆果状,近肾形,熟时红色。种子1~3,扁球形。花期6~8月,果期8~10月。入药以身干,个大,体重,质坚,表皮光滑,断面灰绿色或灰黑色者为佳。
生于山坡丛林下。现多栽培于海拔800~1000m的山脚斜坡或土丘缓坡上。 采制:种后第3年冬季及夏末初秋采挖。去须根,曝晒至半干,用于搓揉,再曝晒,重复数次,置麻袋中加蜡打光。
性状:根圆锥形、纺锤形或不规则块状,长1.5~5cm,直径1.2~2cm。表面灰黄色或棕黑色,具蜡样光泽,有不规则细纹及少数横长皮孔;上部有数瘤状隆起的支根断痕,顶端残留根茎基。质坚实,击碎后皮部与木部常分离;横切面灰白色或黄棕色,皮部有棕色小点(树脂道),味苦、微甜。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各种内、外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化瘀止血 活血定痛)
【其二】:藤三七,三七的一种,为多年生宿根稍带木质的缠绕藤本,光滑无毛。一年的新梢可长达4~5m以上,茎圆形,嫩茎绿色,老熟茎变成棕褐色,叶互生,肉质肥厚,叶片心脏形,光滑无毛,有短柄。原产于巴西,在中国很多地区均有种植,尤其在南方地区种植较多。其栽培容易,病虫害发生少且营养高、口味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C,具有滋补、壮腰膝、消散痰、活血、健胃保肝等作用。
性状:珠芽呈瘤状,少数圆柱形,直径0.5-3cm,表面灰棕色.具突起。质坚实而脆,易碎裂。断面灰黄色或灰白色,略呈粉性。气微,味微苦。
藤三七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胡萝卜素等,尤以胡萝卜素含量较高,每100克成长叶片含蛋白质1.85克、脂肪0.17克、总酸0.10克、粗纤维0.41克、干物质5.2克、还原糖0.44克、维生素C6.9毫克、氨基酸总量1.64克、铁1.05毫克、钙158.87毫克、锌0.56毫克。藤三七具有滋补、壮腰健膝、消肿散瘀及活血等功效,是一种新型保健蔬菜。
【其三】:兰花三七 ,其形似兰花根像三七,且味也像三七并可入药故名兰花三七。兰花三七是近几年培育的优秀新地被,耐寒耐荫耐涝是其特点,且四季常青佳,春季开出一串串翠蓝的花,景观效果甚佳。
科属:百合科、山麦冬属
形态特征:常绿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叶线性,丛生,长10—40cm,总状花序,花淡紫色,偶有白色。
生长习性:耐寒、耐热性均好,可生长于微碱性土壤,对光照适应性强,适宜作地被植物或盆栽观赏。
【其四】:菊三七,别名 土三七,紫三七,血当归,血三七,血七,血格答,水三七,紫蓉三七,艾叶三七,铁罗汉,乌七,菊叶三七,狗头三七
科目:双子叶植物药菊科植物
性状:甘苦,温,有小毒。入脾、肝经。根呈拳形肥厚的圆块状,长3~6厘米,直径约3厘米,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全体多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弧状沟纹,在突起物项端常有茎基或芽痕,下部有须根或已析断。质坚实,不易析断,断面不平,新鲜时白色,干燥者呈淡黄色,有菊花心。气无,味甘淡后微苦。以干燥、整齐、质坚、无杂质、断面明亮者为佳。
功效主治:散瘀止痛、补气摄血。治跌打损伤、骨折、创伤出血、吐血、产后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研未,0.5~1钱。外用:捣敷。
资源分布:产四川、云南、广东、广西、江苏、江西、湖南、贵州等地。
【其五】:景天三七,学名费菜,又名土三七、救心菜、旱三七、血山草、六月淋、蝎子草、草三七、三七草。
植物形态:景天科(菊科),多年生肉质草本,无毛,高30~80厘米。根状茎粗厚,近木质化,地上茎直立,不分枝,单生或数茎丛生。叶互生,或近乎对生;叶片质厚,广卵形至倒披针形,长5~7.5厘米,宽1~2厘米,先端钝或稍尖,边缘具细齿,或近全缘,基部渐狭,光滑或略带乳头状粗糙。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无柄或近乎无柄;萼片5,长短不一,长约为花瓣的1/2,线形至披针形,先端钝;花瓣5,黄色,椭圆状披针形,先端具短尖;雄蕊10,较花瓣短;心皮5,略开展,基部稍稍相连。蓇葖果5枚成星芒状排列。种子平滑,边缘具窄翼,顶端较宽。 花期6~8月,果期8~9月。
生于山坡岩石上,草丛中,主产我国北部和长江流域各省。
分布与习性: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及长江流域各省区;朝鲜、日本、蒙古、俄罗斯、越南亦有分布。生于山地林缘、林下、灌从中或草地及石砾地。喜阳,稍耐荫,耐旱,耐盐碱,生命力很强
Ⅲ 三七的品种有哪些
三七的品种有田七、藤三七、兰花三七 、菊三七、景天三七。
【其一】:田七,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播种后三至七年挖采而且每株长三个叶柄, 每个叶柄生七个叶片,故名三七。其茎、叶、花均可入药。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60cm。根茎短,茎直立,光滑无毛。掌状复叶,具长柄,3~4片轮生于茎顶;小叶3~7,椭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边缘有细锯齿。伞形花序顶生,花序梗从茎顶中央抽出,长20~30cm。花小,黄绿色;花萼5裂;花瓣、雄蕊皆为5。核果浆果状,近肾形,熟时红色。种子1~3,扁球形。花期6~8月,果期8~10月。入药以身干,个大,体重,质坚,表皮光滑,断面灰绿色或灰黑色者为佳。
生于山坡丛林下。现多栽培于海拔800~1000m的山脚斜坡或土丘缓坡上。 采制:种后第3年冬季及夏末初秋采挖。去须根,曝晒至半干,用于搓揉,再曝晒,重复数次,置麻袋中加蜡打光。
性状:根圆锥形、纺锤形或不规则块状,长1.5~5cm,直径1.2~2cm。表面灰黄色或棕黑色,具蜡样光泽,有不规则细纹及少数横长皮孔;上部有数瘤状隆起的支根断痕,顶端残留根茎基。质坚实,击碎后皮部与木部常分离;横切面灰白色或黄棕色,皮部有棕色小点(树脂道),味苦、微甜。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各种内、外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化瘀止血 活血定痛)
【其二】:藤三七,三七的一种,为多年生宿根稍带木质的缠绕藤本,光滑无毛。一年的新梢可长达4~5m以上,茎圆形,嫩茎绿色,老熟茎变成棕褐色,叶互生,肉质肥厚,叶片心脏形,光滑无毛,有短柄。原产于巴西,在中国很多地区均有种植,尤其在南方地区种植较多。其栽培容易,病虫害发生少且营养高、口味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C,具有滋补、壮腰膝、消散痰、活血、健胃保肝等作用。
性状:珠芽呈瘤状,少数圆柱形,直径0.5-3cm,表面灰棕色.具突起。质坚实而脆,易碎裂。断面灰黄色或灰白色,略呈粉性。气微,味微苦。
藤三七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胡萝卜素等,尤以胡萝卜素含量较高,每100克成长叶片含蛋白质1.85克、脂肪0.17克、总酸0.10克、粗纤维0.41克、干物质5.2克、还原糖0.44克、维生素C6.9毫克、氨基酸总量1.64克、铁1.05毫克、钙158.87毫克、锌0.56毫克。藤三七具有滋补、壮腰健膝、消肿散瘀及活血等功效,是一种新型保健蔬菜。
【其三】:兰花三七 ,其形似兰花根像三七,且味也像三七并可入药故名兰花三七。兰花三七是近几年培育的优秀新地被,耐寒耐荫耐涝是其特点,且四季常青佳,春季开出一串串翠蓝的花,景观效果甚佳。
科属:百合科、山麦冬属
形态特征:常绿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叶线性,丛生,长10—40cm,总状花序,花淡紫色,偶有白色。
生长习性:耐寒、耐热性均好,可生长于微碱性土壤,对光照适应性强,适宜作地被植物或盆栽观赏。
【其四】:菊三七,别名 土三七,紫三七,血当归,血三七,血七,血格答,水三七,紫蓉三七,艾叶三七,铁罗汉,乌七,菊叶三七,狗头三七
科目:双子叶植物药菊科植物
性状:甘苦,温,有小毒。入脾、肝经。根呈拳形肥厚的圆块状,长3~6厘米,直径约3厘米,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全体多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弧状沟纹,在突起物项端常有茎基或芽痕,下部有须根或已析断。质坚实,不易析断,断面不平,新鲜时白色,干燥者呈淡黄色,有菊花心。气无,味甘淡后微苦。以干燥、整齐、质坚、无杂质、断面明亮者为佳。
功效主治:散瘀止痛、补气摄血。治跌打损伤、骨折、创伤出血、吐血、产后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研未,0.5~1钱。外用:捣敷。
资源分布:产四川、云南、广东、广西、江苏、江西、湖南、贵州等地。
【其五】:景天三七,学名费菜,又名土三七、救心菜、旱三七、血山草、六月淋、蝎子草、草三七、三七草。
植物形态:景天科(菊科),多年生肉质草本,无毛,高30~80厘米。根状茎粗厚,近木质化,地上茎直立,不分枝,单生或数茎丛生。叶互生,或近乎对生;叶片质厚,广卵形至倒披针形,长5~7.5厘米,宽1~2厘米,先端钝或稍尖,边缘具细齿,或近全缘,基部渐狭,光滑或略带乳头状粗糙。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无柄或近乎无柄;萼片5,长短不一,长约为花瓣的1/2,线形至披针形,先端钝;花瓣5,黄色,椭圆状披针形,先端具短尖;雄蕊10,较花瓣短;心皮5,略开展,基部稍稍相连。蓇葖果5枚成星芒状排列。种子平滑,边缘具窄翼,顶端较宽。 花期6~8月,果期8~9月。
生于山坡岩石上,草丛中,主产我国北部和长江流域各省。
分布与习性: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及长江流域各省区;朝鲜、日本、蒙古、俄罗斯、越南亦有分布。生于山地林缘、林下、灌从中或草地及石砾地。喜阳,稍耐荫,耐旱,耐盐碱,生命力很强。
Ⅳ 三七的品种都有哪些
七的品种有田七、藤三七、兰花三七 、菊三七、景天三七。
【其一】:田七,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播种后三至七年挖采而且每株长三个叶柄, 每个叶柄生七个叶片,故名三七。其茎、叶、花均可入药。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60cm。根茎短,茎直立,光滑无毛。掌状复叶,具长柄,3~4片轮生于茎顶;小叶3~7,椭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边缘有细锯齿。伞形花序顶生,花序梗从茎顶中央抽出,长20~30cm。花小,黄绿色;花萼5裂;花瓣、雄蕊皆为5。核果浆果状,近肾形,熟时红色。种子1~3,扁球形。花期6~8月,果期8~10月。入药以身干,个大,体重,质坚,表皮光滑,断面灰绿色或灰黑色者为佳。
生于山坡丛林下。现多栽培于海拔800~1000m的山脚斜坡或土丘缓坡上。 采制:种后第3年冬季及夏末初秋采挖。去须根,曝晒至半干,用于搓揉,再曝晒,重复数次,置麻袋中加蜡打光。
性状:根圆锥形、纺锤形或不规则块状,长1.5~5cm,直径1.2~2cm。表面灰黄色或棕黑色,具蜡样光泽,有不规则细纹及少数横长皮孔;上部有数瘤状隆起的支根断痕,顶端残留根茎基。质坚实,击碎后皮部与木部常分离;横切面灰白色或黄棕色,皮部有棕色小点(树脂道),味苦、微甜。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各种内、外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化瘀止血 活血定痛)
【其二】:藤三七,三七的一种,为多年生宿根稍带木质的缠绕藤本,光滑无毛。一年的新梢可长达4~5m以上,茎圆形,嫩茎绿色,老熟茎变成棕褐色,叶互生,肉质肥厚,叶片心脏形,光滑无毛,有短柄。原产于巴西,在中国很多地区均有种植,尤其在南方地区种植较多。其栽培容易,病虫害发生少且营养高、口味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C,具有滋补、壮腰膝、消散痰、活血、健胃保肝等作用。
性状:珠芽呈瘤状,少数圆柱形,直径0.5-3cm,表面灰棕色.具突起。质坚实而脆,易碎裂。断面灰黄色或灰白色,略呈粉性。气微,味微苦。
藤三七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胡萝卜素等,尤以胡萝卜素含量较高,每100克成长叶片含蛋白质1.85克、脂肪0.17克、总酸0.10克、粗纤维0.41克、干物质5.2克、还原糖0.44克、维生素C6.9毫克、氨基酸总量1.64克、铁1.05毫克、钙158.87毫克、锌0.56毫克。藤三七具有滋补、壮腰健膝、消肿散瘀及活血等功效,是一种新型保健蔬菜。
【其三】:兰花三七 ,其形似兰花根像三七,且味也像三七并可入药故名兰花三七。兰花三七是近几年培育的优秀新地被,耐寒耐荫耐涝是其特点,且四季常青佳,春季开出一串串翠蓝的花,景观效果甚佳。
科属:百合科、山麦冬属
形态特征:常绿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叶线性,丛生,长10—40cm,总状花序,花淡紫色,偶有白色。
生长习性:耐寒、耐热性均好,可生长于微碱性土壤,对光照适应性强,适宜作地被植物或盆栽观赏。
【其四】:菊三七,别名 土三七,紫三七,血当归,血三七,血七,血格答,水三七,紫蓉三七,艾叶三七,铁罗汉,乌七,菊叶三七,狗头三七
科目:双子叶植物药菊科植物
性状:甘苦,温,有小毒。入脾、肝经。根呈拳形肥厚的圆块状,长3~6厘米,直径约3厘米,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全体多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弧状沟纹,在突起物项端常有茎基或芽痕,下部有须根或已析断。质坚实,不易析断,断面不平,新鲜时白色,干燥者呈淡黄色,有菊花心。气无,味甘淡后微苦。以干燥、整齐、质坚、无杂质、断面明亮者为佳。
功效主治:散瘀止痛、补气摄血。治跌打损伤、骨折、创伤出血、吐血、产后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研未,0.5~1钱。外用:捣敷。
资源分布:产四川、云南、广东、广西、江苏、江西、湖南、贵州等地。
【其五】:景天三七,学名费菜,又名土三七、救心菜、旱三七、血山草、六月淋、蝎子草、草三七、三七草。
植物形态:景天科(菊科),多年生肉质草本,无毛,高30~80厘米。根状茎粗厚,近木质化,地上茎直立,不分枝,单生或数茎丛生。叶互生,或近乎对生;叶片质厚,广卵形至倒披针形,长5~7.5厘米,宽1~2厘米,先端钝或稍尖,边缘具细齿,或近全缘,基部渐狭,光滑或略带乳头状粗糙。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无柄或近乎无柄;萼片5,长短不一,长约为花瓣的1/2,线形至披针形,先端钝;花瓣5,黄色,椭圆状披针形,先端具短尖;雄蕊10,较花瓣短;心皮5,略开展,基部稍稍相连。蓇葖果5枚成星芒状排列。种子平滑,边缘具窄翼,顶端较宽。 花期6~8月,果期8~9月。
生于山坡岩石上,草丛中,主产我国北部和长江流域各省。
分布与习性: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及长江流域各省区;朝鲜、日本、蒙古、俄罗斯、越南亦有分布。生于山地林缘、林下、灌从中或草地及石砾地。喜阳,稍耐荫,耐旱,耐盐碱,生命力很强。
Ⅳ 白玉兰花有什么作用
花嘛
肯定是观赏拉
Ⅵ 三七那个品种好
七的品种有田七、藤三七、兰花三七 、菊三七、景天三七。
【其一】:田七,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播种后三至七年挖采而且每株长三个叶柄, 每个叶柄生七个叶片,故名三七。其茎、叶、花均可入药。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60cm。根茎短,茎直立,光滑无毛。掌状复叶,具长柄,3~4片轮生于茎顶;小叶3~7,椭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边缘有细锯齿。伞形花序顶生,花序梗从茎顶中央抽出,长20~30cm。花小,黄绿色;花萼5裂;花瓣、雄蕊皆为5。核果浆果状,近肾形,熟时红色。种子1~3,扁球形。花期6~8月,果期8~10月。入药以身干,个大,体重,质坚,表皮光滑,断面灰绿色或灰黑色者为佳。
生于山坡丛林下。现多栽培于海拔800~1000m的山脚斜坡或土丘缓坡上。 采制:种后第3年冬季及夏末初秋采挖。去须根,曝晒至半干,用于搓揉,再曝晒,重复数次,置麻袋中加蜡打光。
性状:根圆锥形、纺锤形或不规则块状,长1.5~5cm,直径1.2~2cm。表面灰黄色或棕黑色,具蜡样光泽,有不规则细纹及少数横长皮孔;上部有数瘤状隆起的支根断痕,顶端残留根茎基。质坚实,击碎后皮部与木部常分离;横切面灰白色或黄棕色,皮部有棕色小点(树脂道),味苦、微甜。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各种内、外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化瘀止血 活血定痛)
【其二】:藤三七,三七的一种,为多年生宿根稍带木质的缠绕藤本,光滑无毛。一年的新梢可长达4~5m以上,茎圆形,嫩茎绿色,老熟茎变成棕褐色,叶互生,肉质肥厚,叶片心脏形,光滑无毛,有短柄。原产于巴西,在中国很多地区均有种植,尤其在南方地区种植较多。其栽培容易,病虫害发生少且营养高、口味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C,具有滋补、壮腰膝、消散痰、活血、健胃保肝等作用。
性状:珠芽呈瘤状,少数圆柱形,直径0.5-3cm,表面灰棕色.具突起。质坚实而脆,易碎裂。断面灰黄色或灰白色,略呈粉性。气微,味微苦。
藤三七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胡萝卜素等,尤以胡萝卜素含量较高,每100克成长叶片含蛋白质1.85克、脂肪0.17克、总酸0.10克、粗纤维0.41克、干物质5.2克、还原糖0.44克、维生素C6.9毫克、氨基酸总量1.64克、铁1.05毫克、钙158.87毫克、锌0.56毫克。藤三七具有滋补、壮腰健膝、消肿散瘀及活血等功效,是一种新型保健蔬菜。
【其三】:兰花三七 ,其形似兰花根像三七,且味也像三七并可入药故名兰花三七。兰花三七是近几年培育的优秀新地被,耐寒耐荫耐涝是其特点,且四季常青佳,春季开出一串串翠蓝的花,景观效果甚佳。
科属:百合科、山麦冬属
形态特征:常绿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叶线性,丛生,长10—40cm,总状花序,花淡紫色,偶有白色。
生长习性:耐寒、耐热性均好,可生长于微碱性土壤,对光照适应性强,适宜作地被植物或盆栽观赏。
【其四】:菊三七,别名 土三七,紫三七,血当归,血三七,血七,血格答,水三七,紫蓉三七,艾叶三七,铁罗汉,乌七,菊叶三七,狗头三七
科目:双子叶植物药菊科植物
性状:甘苦,温,有小毒。入脾、肝经。根呈拳形肥厚的圆块状,长3~6厘米,直径约3厘米,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全体多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弧状沟纹,在突起物项端常有茎基或芽痕,下部有须根或已析断。质坚实,不易析断,断面不平,新鲜时白色,干燥者呈淡黄色,有菊花心。气无,味甘淡后微苦。以干燥、整齐、质坚、无杂质、断面明亮者为佳。
功效主治:散瘀止痛、补气摄血。治跌打损伤、骨折、创伤出血、吐血、产后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研未,0.5~1钱。外用:捣敷。
资源分布:产四川、云南、广东、广西、江苏、江西、湖南、贵州等地。
【其五】:景天三七,学名费菜,又名土三七、救心菜、旱三七、血山草、六月淋、蝎子草、草三七、三七草。
植物形态:景天科(菊科),多年生肉质草本,无毛,高30~80厘米。根状茎粗厚,近木质化,地上茎直立,不分枝,单生或数茎丛生。叶互生,或近乎对生;叶片质厚,广卵形至倒披针形,长5~7.5厘米,宽1~2厘米,先端钝或稍尖,边缘具细齿,或近全缘,基部渐狭,光滑或略带乳头状粗糙。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无柄或近乎无柄;萼片5,长短不一,长约为花瓣的1/2,线形至披针形,先端钝;花瓣5,黄色,椭圆状披针形,先端具短尖;雄蕊10,较花瓣短;心皮5,略开展,基部稍稍相连。蓇葖果5枚成星芒状排列。种子平滑,边缘具窄翼,顶端较宽。 花期6~8月,果期8~9月。
生于山坡岩石上,草丛中,主产我国北部和长江流域各省。
分布与习性: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及长江流域各省区;朝鲜、日本、蒙古、俄罗斯、越南亦有分布。生于山地林缘、林下、灌从中或草地及石砾地。喜阳,稍耐荫,耐旱,耐盐碱,生命力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