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海棠温州
Ⅰ 温州的痕迹概括了什么
《温州的踪迹》里一共有三小篇,第一篇讲了一幅画中的风景“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朱自清围绕着帘子展开了对画的描写,“上方的左角,斜着一卷绿色的帘子,稀疏而长”“帘子中央,着一黄色的,茶壶嘴似的钩儿”“从帘的上端向右斜伸下去,是一枝交缠的海棠花”“帘下是空空的,不着一些痕迹”在篇散文中,我学到了朱自清是如何让篇章安排更合理的他的散文非常注重结构,注重剪裁安排和布局,在极短的篇幅内暗藏着作者的巧妙的艺术匠心。除此之外,他的一些疑问语句,也将情感表达的恰到好处,连续运用多个问句,生动的表达出真实的情感“试想在圆月朦胧之夜,海棠是这样的妩媚而嫣润;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呢?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只八哥儿,又为何尽撑着眼皮儿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么来着?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儿么?舍不得那疏疏的帘儿么?不,不,不,您得到帘下去找,您得向帘中去找——您该找着那卷帘人了?他的情韵风怀,原是这样这样的呦!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我拼命千呼万唤;你能够出来么?”
Ⅱ 名家游记
总有那一片蛙声
古清生
在南国的时候,我的窗前有那么一块低洼的草地,春天的日子来临,它便会生长许多的小草,甚至开出一些小小的花朵,招引一些蜜蜂在那里抖着金翅嗡嗡地飞。许多小孩子们,很喜欢在那块草地上采花或者玩一些他们认为好玩的游戏。这样的日子总是很温馨的,因为阳光、花草与小孩子们,足以把春天装点得美丽而又亲切,让人忍不住掩卷,心驰神往。但是在五月时,就会有一场场的雨水降临,雨水把草地旁的冬青树洗得很绿,那种很清凉的绿,并且注满整个的草地。于是孩子们用纸折起小小的洁白的纸船,来到草地那片水洼子上,启航他们的小小的梦想。
唯有月夜,那块草地是完全属于我的。这个时候夜安睡了,一轮皎洁的月儿来到水洼子上,映得那水好一片白。在白水之上,忽然有不知来于何处的小蛙,欢快地跌跌地跳跃,仿佛是要把那一轮月儿从水中端详个究竟,或者坐在月儿之上,让月儿浮托它走。小蛙们如同孩子,待它们游戏得尽情时,就一齐坐在水上唱歌。那就是在我的生命中离不去的蛙声了。惯于在夜里读书与写作的我,就极爱着那一扇窗,起起伏伏的蛙声,能让我的思绪飘浮,进入这样一个季节深处。
但我却没有了南国的那一扇窗子,羁旅北京的日子长长,我的窗前,纵是也有这样一块草地,一簇绿柳,在春天的阳光里,还会有一树杏花装点。但是北国没有雨季,我看不到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北京是要到七月或者八月才会有雨,那是槐花开放时节了。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但即是这样的雨,仍不会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所以即使雨后有月,她也在这芬芳里找不到栖落与梳洗的地方。
我固执地想,如是北京的槐花雨能够积成一个洼子,这样一个清浅的弥漫着槐花芬芳的水洼子,有一轮皎月把水映得银银的白,有一群天使般的小蛙,它们围着月儿唱歌,那该是多么的好啊。我常常在雨后的北京的夜里出走,我以为我是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地方的,它就在某一扇窗下,甚至那窗前也有一个痴情展卷的学子,甚至水边,还留着孩童戏水的赤足的脚印。可是,我的出走,却并没有找到这样一个地方,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
居京的月夜,于我它是散文化的时光,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个个的梦,情至深处,会忽然在某一段落,浮起一片蛙声,是南国的春宵里那天真烂漫的蛙鸣,初是浅浅低低的几声,孤独而悠远,渐渐地汇合起蛙的合唱,且愈来愈临近我的窗,仿佛就在那一簇柳下。此时人便恍惚地进入以往的时光,一颗羁旅中的心,忽然的一热,为之深深的感动。但待我有心凝神细细地聆听,却发现窗外是一片寂静,静得月的清辉飘落到柳叶儿上发生的细小的沙沙声都能够听到,只是没有了蛙声。哦,此时的我,这才感到深深的失落,原来那一片蛙声,它源于我的梦里,或者说,是那永远也拂不去的幻听了。
春天的今夜,便又是这样,我打开了电脑,轻轻地敲出一段怀想的文字,不觉间窗外就有了一片蛙声,是如许的亲切,如许的温馨,它拂动着春夜的暖风,沿了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然我猛然地觉醒,却分明是,寂夜无边!人不由地发现,那暖暖的一缕情思,竟也就化成两滴浸冷的泪珠,冰凌般的挂在两腮。
Ⅲ 在温州瑞安湖岭的名人
瑞安是名人荟萃之地,文化之邦。自古民间传说“瑞安出才子”。据统计,自隋朝以来,历代进士307位,其中状元三位。历代名人有汉朝的蔡敬则。特别是自宋以来,学人蔚起,人才辈出。号称“元丰太学永嘉九先生”的许景衡和周行己,他们传播程朱理学,开学术研究之风。而后陈傅良进一步发展永嘉学派学说,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和较大的影响。还有在北宋熙宁、元丰年间名动京师的著名学者林石,“嘉熙四谏”之一的著名诗人曹豳等。元末明初,瑞安出了一位伟大的戏剧家高则诚,撰写了《琵琶记》,奠定了南戏的基础,因而赢得了“南戏鼻祖”之美誉。明代有著名书法家姜立纲,被瑞安人誉为四 广告预订热线:0577-88995757 贤之一的卓敬、书画家任道逊、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的林增志。清代孙诒让、孙衣言父子治学名震遐迩。还有一大批文人学者孙希旦、黄体芳等。近代,革命家有蔡华、蔡雄、林去病等英雄人物;教育家有金嵘轩;实业家李毓蒙开温州机器制造之先河;吴百亨,创擒雕牌炼乳。现代著名学者有著名的历史学家周予同、水生生物学家伍献文、书法家邹梦禅等等。他们都为祖国的历史文化有过卓越的贡献,在瑞安大地上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
作者:温州神 2009-2-18 15:29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温州瑞安历史名人
自南朝至今,历代许多文人骚客来瑞。风流太守谢灵运数次游览仙岩,写下了“谁知苍莽千峰外,尚有仙山一点青”名句。南朝齐梁间号称“山中宰相”的陶弘景曾隐居瑞安陶山,有楹联为证:“六朝霸业成逝水,千古名山犹姓陶”,理学大师朱嘉曾游仙岩,会陈傅良,并手书“开天气象”匾仍悬挂在圣寿禅寺的山门上。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经过瑞安写下著名诗篇《过瑞安江》。还有方干、王十朋、陈昌时、俞樾、余绍宋等等文人学者都留下了不朽佳作。近代的朱自清因梅雨潭的绿而陶醉,洋洋洒洒写下了名篇《绿》,也令世人陶醉。郭沫若慕名专程来到玉海楼,所以才有了他对孙氏精辟的阐述,玉海楼里才能寻觅到他许多墨宝。这些历代名人来瑞,使古城瑞安添色不少。【瑞安的名人哦】
作者:温州神 2009-2-18 15:30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温州瑞安历史名人
1、汉代安乡侯——蔡敬则
蔡敬则(151-约221),字文庄,生于东汉元嘉元年辛卯,建罗阳县前已是本地土著。历经东汉桓帝、灵帝、少帝、献帝及三国东吴等朝代。
东汉建安中,朝廷授官蔡敬则为会稽部东部都尉,镇守永宁,并创立“都尉衙署”于邵公屿(原瑞安县治所在地)。他在都尉任内,治绩显著,朝廷以公论赏,晋爵为“安乡侯”。
蔡敬则墓在今锦湖周岙山腰(少艺校旁),即“蔡忠义之墓”所在,现有墓碑立于民国廿六年,墓况为一弧形土堆,青草葱郁,墓旁有高树数竿,外有水泥院墙围成小院,但院外现为拾荒者居住,观瞻不雅。
作者:温州神 2009-2-18 15:30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温州瑞安历史名人
2、永嘉学派先声人物——谢佃
谢佃,字用休,一名天申,谢岙人(今潘岱桃花村)。继许景衡之后,为永嘉学派先声人物。曾与潘旻远赴伊洛向程颐问学,又拜蓝田吕大临门下,以贤良荐知阁门事,为尹炖所器重。
谢佃墓位于潘岱桃花村,始建于北宋年间,圈椅式,坐东南,朝西北,原为青石垒筑,由墓室、墓坛、拜坛三部分组成,现存墓碑一方,八角额,云头纹,正面刻楷书“皇宋理学名臣谢佃公乡贤之墓,敕封知阁门事,葬梅垄山,入于圣庙,春秋丁祭,子孙乡贤世奉祀。”墓前粗石柱4根,为原享亭遗构。
作者:温州神 2009-2-18 15:30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温州瑞安历史名人
3、南宋著名学者——陈傅良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南宋瑞安人,《宋史·儒林》有传,永嘉学派代表人物。
陈傅良墓位于塘下镇凤山村凤凰山南坡上。墓始建于开禧年间(1205—1207),叶适铭其墓。但地面上宋代原设置不知何时坍毁,今墓为清咸丰元年(1851)重建,1986—1988年间,陈氏后裔集资进行全面维修。墓修建成圈椅形式,神座牌楼建在,墓室后面,青砖砌筑,正面隐出四柱与额枋、斗拱,上盖重檐悬山顶。有墓碑一方,碑文刻“宋集英殿修撰进宝谟阁待制止斋陈公之墓,合族嫡派裔孙立。”
作者:温州神 2009-2-18 15:30 回复此发言
--------------------------------------------------------------------------------
7 回复:温州瑞安历史名人
4、南戏鼻祖——高明
高明(1305-1359?)字则诚,号菜根道人,阁巷人,在他任官期间,经常为人民着想,替百姓办了不少好事...... 所著《琵琶记》“成了戏文中第一部伟大不朽的作品”(郑振铎),被誉为“南戏鼻祖”,他死于宁海,归葬在家乡柏树桥南岸。生平著作《柔克斋集》20卷。
高明墓原在集善堂东侧,方形台基,坐北朝南,四隅立石栏杆,中设石级,墓室居台基中心,正面嵌石制隔扇门,前立青石墓碑一通,据说在“文革”中毁为平地,荡然无存。现有高则诚纪念堂,掩映在松柏之中,墓外青青阡陌,别有一番水乡滋味。
集善院位于飞云镇柏树村上桥南岸。高则诚纪念堂位于集善院西侧,相互连通,砖木混土仿木歇式建筑,曹禺题署“高则诚纪念堂”匾额,堂内锓木楹联,多为当代知名人士撰书。
作者:温州神 2009-2-18 15:30 回复此发言
--------------------------------------------------------------------------------
8 回复:温州瑞安历史名人
5、英敖之才——韩伟
韩伟(1385—1445)字英仲,瑞安罗南八水里人(今属塘下镇)。其先祖于韩寓自五代间从闽之赤岸(今福鼎)避战乱徙罗南,将其所居之处称为韩田、上韩。等到明初,后裔韩山童迁八水,生韩伟。
韩伟自幼聪颖好学,13岁入县学。训导黄潮光为他讲学,经明行修,文翰兼美。1418年韩伟成为贡生,入京太学。升试优等,由太学试事。1427年入狱史泰台见习,后巡按广西、河南。九年授文林郎、四川道察御史。次年巡按京师真定府。所到之处,励精图治,风纪肃然。1445年六月中暑而死。
韩伟墓在韩田山上,现今墓道依山而建,新建花岗岩牌坊确有些雄伟,新铺石级也足见韩氏后人对先祖的膜拜之情。
Ⅳ 《温州的踪迹》第3题
答:这样写的好处是衬托出了这幅画的美丽动人,让读者浮想联翩,也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 应该是这题吧
Ⅳ 朱自清写温州的踪迹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这篇文章的时候他在哪里心里有什么
温州的踪迹月朦胧鸟朦胧席卷海棠红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提问】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我正在整理答案,请您稍等一下!【
Ⅵ 朱自清 温州的踪迹 全篇赏析 赏析!
朱自清《温州的踪迹》赏析:
文章所论究竟是怎样的一幅画呢?其实也不过是“区区尺幅”的小品:“一张尺多宽的小小的横幅”。所画内容也只有四个部分或曰四种形象:月亮、海棠、八哥、帘子。
然而它是那样吸引了文章作者,使他“看了这画,瞿然而惊;留恋之怀,不能自己”。——这也是促使他写出这篇短文的内动力——艺术魅力。
毫无疑问,要说出读画的感受,道出画的妙处,尤其是要把这些感受、妙处告诉没有见到过这画的读者,让他们感同身受,产生共鸣,只是连发感叹,堆砌赞词,是无济于事的;
而作纯粹的艺术分析,挥弄术语,内行人或能听出点门道,一般读者则不会感什么兴趣,写出的文字最多也不过是篇评论,而不会是能吸引读者、引发读者遐思的散文。
朱自清则不然,作为散文大家,他先是用一半还略多的篇幅来详细描述画的内容,再用近一半的篇幅来谈自己对画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细致的描述,没有见过画的读者对画的内容就可以有一全面具体的了解;与此同时,作者还可以带领读者随着自己的思路去欣赏品味画幅各部分的细节笔触,为后面领会作者的理解和感受铺下基础。应该说,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的结构布局,看似随意,实则极有用心。
(6)章海棠温州扩展阅读
《温州的踪迹》内容梗概: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很重要的作家。既是散文圣手,民主斗士,又是功力精湛的文学评论家,。新文化运动中,他以长诗《毁灭》奠定了他的新诗人的地位,以小说《笑的历史》显示了他文学创作的才华。
接着,他又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作为开手,致力于散文的创作。他的“艺术性的散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的散文创作,其作品《背影》、《荷塘月色》是几乎每个中国人在少年时代都曾熟读过,并且喜爱过的。
朱自清“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民族气节,在他看似温柔蕴藉的作品里,也自有一番体现。
Ⅶ 温州的踪迹读后感
画精·水美·生命无价 ——读朱自清先生《温州的踪迹》杂感 我对温州这个城市少得可怜的一点了解,正是出于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散文。虽说只是区区四个部分,可是这诗情画意而又真情洋溢的文笔,却把我的思绪牵得很远。 碧绿帘,圆月亮,在这纯美的背景下,伸出的是一枝交缠的海棠花。“双栖而各梦”的八哥,就在这月下盛开的海棠间,引出了作者的猜测:他到底等什么来着?设问过后作者给出这样的答案:您该找着那卷帘人了?作者拼着千呼万唤:你能够出来么?这些强烈的问号,将作者那“瞿然而惊”,那“留恋之怀”,那“不能自己”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了。 马孟荣的这幅画,我无缘亲眼相见,但是朱自清先生的描绘和“布局经济,设色柔和”的赞赏,使我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这样一张生动逼真的画——“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作者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三面环山的位置,梅雨亭仿佛一只枝苍鹰展着翼浮在天宇中。作者并不是一开始就着手描写梅雨潭的绿,而是说“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说到岩面透着绿,我很少见过,只记得护城河一带岩石上生着苔藓,被泉水冲刷得格外的绿。梅雨潭的水花飞溅,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像微雨落下,但作者说他觉得像杨花。杨花就是柳絮,春天时捉柳絮是我喜爱的活动。但是谁曾在瀑布下捉水花?水花与杨花,只是形似罢了。同样的梅雨潭,一千个游客心中就有一千个。大费笔墨来赞美梅雨潭奇异的绿,大规模的排比来比喻梅雨潭醉人的绿,作者对这天然的绿色的留恋可想而知。作者“送你一个名字,从此叫你‘女儿绿’”,我便能想象得到,这绿如同小姑娘一般招人爱。这样绿的潭,我未领略过,但是大自然的画卷中从不缺少绿——春天嫩得流汁的点点绿芽,夏日已经丰润,站在树下仰望,就是一片绿色的错落有致的大网;草地上沾着露珠的绿,有种让人躺上去拥抱的感觉;站在山顶眺望山脊,那蓊蓊郁郁的景色就像一卷墨迹未干的山水画…… 白水漈的幻网,作者寥寥几笔带过,但是这两个瀑布一比较,作者显然是着力赞赏梅雨潭。 在最后一个片段《生命的价格——七毛钱》中,那满篇的惊叹号刺痛了我的眼,也刺痛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这个被哥嫂以七枚小银元的价格卖给一个伙计的五岁小女孩,作者说,她没有低贱的生命符记,之所以低贱,正因为她是被出卖的。而我们这些孩子之所以高贵,是因为家长没有出卖我们。我的心惨白地冰冷着。我们现在真是幸运了,在这样一个和谐的社会,我们在温暖的家里生活,在优秀的学校学习,比起上世纪被卖的孩子,真是有福气! 而我又在替那个小女孩担心,她会有怎样的命运呢?朱自清先生也在替她担忧,他猜测了小女孩接下来的命运:“女儿本性‘碰’,由她去碰罢了!”他列举了小女孩可能被欺负、被宰割的命运:“她的沦落风尘是终生的!她的悲剧也是终生的!”作者禁不住连连感叹——“生命真太贱了!生命真太贱了!”然而这可悲的局面令作者发出更深沉更激烈的疑问——“这是谁之罪呢?这是谁之责呢?”人们确实应该深思了。 作者游温州,欣赏了精美的画,游历了秀美的潭,目睹了一件奇事——七毛钱的生命,这一行是有喜有忧啊。我品读此文时,心情也随着文章而大幅度上下翻腾,美好的事物能使人心情舒畅,而七毛钱的生命之事让人义愤填膺。生命本无价,珍惜吧!
Ⅷ 温州的踪迹阅读答案
1.扶疏:枝叶茂盛,高低有致。
掩映: 相互遮掩而又映照衬托。
历历:一个个清晰而分明。
妖娆:娇艳而美好。
2.(帘子)——(圆月)——(海棠花)—— (一对八哥)
3.帘子中央,着一黄色的,茶壶嘴似的钩儿
丝缕微乱,若小曳于轻风中
如一张睡美人的脸
叶嫩绿色,仿佛掐得出水似的
枝欹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臂膊
似乎在入梦之前,还有所留恋似的
试想在圆月朦胧之夜,海棠是这样的妩媚而嫣 润;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呢?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只八哥儿,又为何尽撑着眼皮儿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么来着?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儿么?舍不得那疏疏的帘儿么?不,不,不,您得到帘下去找,您得向帘中去找--您该找着那卷帘人了?他的情韵风怀,原是这样这样的哟!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
画线:纸右一圆月——睡美人的脸。
枝欹斜而腾挪——臂膊
一只歇得高些——留恋似的
第二自然段全部。]
答:这样写的好处是:让文章更加生动,语言更加优美具体.
Ⅸ 《温州的踪迹》的阅读
①
帘子中央,着一黄色的,茶壶嘴似的钩儿
丝缕微乱,若小曳于轻风中
如一张睡美人的脸
叶嫩绿色,仿佛掐得出水似的
枝欹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臂膊
似乎在入梦之前,还有所留恋似的
试想在圆月朦胧之夜,海棠是这样的妩媚而嫣润;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呢?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只八哥儿,又为何尽撑着眼皮儿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么来着?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儿么?舍不得那疏疏的帘儿么?不,不,不,您得到帘下去找,您得向帘中去找--您该找着那卷帘人了?他的情韵风怀,原是这样这样的哟!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
②
1.作者使用了比喻拟人等方法,将月亮海棠花叶子八哥等景物写的淋漓尽致好像把这些东西写活了
2.这样写的好处是:让文章更加生动,语言更加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