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荷花袖汉服

荷花袖汉服

发布时间: 2022-04-27 11:04:57

1. 明制汉服可不可以不带云肩

明制汉服最好不要不带云肩,因为在一个明制汉服造型中,云肩的存在堪称是整个造型的灵魂,如果硬要将它和其他形制的汉服搭配在一起的话反而会给人一种十分古怪的感觉。

一般云肩都适合明制的长衫或者是长袄搭配在一起,因为相对于风格比较活泼一些的短款明制上衣来说,长款的风格要更加大气稳重,也能给人一种十分端庄成熟的感觉,和云肩的风格比较相似。

如果是云肩和短款上衣搭配在一起的话可能会给人一种违和感,而且一些云肩都是带有飘带装饰的,长长的飘带搭配在短袄外面,外长内短的搭配显得有一点不伦不类。

而云肩的风格也是比较多样的,有的云肩色彩搭配比较清新,绣花图案都是由浅色系的绣线绣成的,这种风格的云肩就比较适合搭配配色清新一些的长衫,就比如这件浅橘色的立领长衫,浅蓝色的云肩搭配浅橘色的长衫,整体看起来非常小清新。

很多人看到云肩的第一个感受可能就是觉得很像是京剧中的人物所穿的某个元素,因为它实在不像是日常服装的某一部分的装饰。但实际上,云肩也叫做披肩,多数云肩用四个云纹组成,叫四合如意式,还有柳叶式、荷花式等等,人们给这种服饰的装饰予以了很多不同的美好寓意。

同样是配色比较清新的云肩,但是这一件云肩的风格要更加华丽,云肩上面布满了白色和浅粉色的绣花装饰,在云肩边缘还带有珍珠链条作为点缀,这样的一件云肩带着满满的华丽气息。

而配套的长衫风格也十分华丽,衣服虽然整体是白色的,但是布满了蝴蝶形状的绣花,袖口以及衣摆的位置还有蓝紫色的包边作为装饰,搭配下半身一条浅蓝色的绣花马面,整体看起来就是华丽又清新的感觉。

明清的时候流行很多云肩的装饰,但是清朝的服装是否在汉服的范围内众说纷纭,很多人认为,清朝的服饰不应该纳入“汉服”的行列中,他们觉得清代汉女的装束不算汉服,但是云肩在明朝的时候也曾被广泛使用,所以云肩搭配汉服也是可以的。

2. 朱颜传统汉服莲花绣明制交领袄裙琵琶袖正山怎么分辨

弹古筝最好都不要穿宽袖的衣服,很不方便的。

3.  民族器乐如何开掘古典诗词韵律中的意象,又如何将其与时代语境汇合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 《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3. 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如曾任国民党中央日报社长马星野先生的《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使多少人洒下思乡思亲行行热泪。


4.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此外,还有行为类意象,如“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 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 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代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4. 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赵嘏《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5. 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宋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等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另外,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四、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 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人郑思肖《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毛泽东《采桑子· 重阳》里有“战地黄花分外香”句,把菊花置于一个战争环境,“分外香”三个字凸现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3. 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启迪了后世文人无尽的诗情画意。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唐人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唐人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诗中的“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也以松柏来象征孤直坚强的品格。


4. 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白居易《养竹记》中,以竹喻人生,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美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5. 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典出《诗经·王风·黍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黍离》这首诗寄托悲思。后世遂以“黍离”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国之悲。如姜夔《扬州慢》中有:“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6. 冰雪、草木。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冰心在玉壶”比喻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张孝祥《念奴娇》中的名句:“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表明自己的襟怀坦白和光明磊落。草木类的例子更多,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杜甫《蜀相》:“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五、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1. 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2. 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3. 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六、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1. 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 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 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 柳营。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5. 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其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6. 羌笛。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七、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 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2. 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3. 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以上介绍的只是意象的最常见寓意。其实,不少意象是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如: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骆宾王《在狱咏蝉》的“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的“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的“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而寒蝉则是悲凉的同义词。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三国人曹植的 “寒蝉鸣我侧”(《赠白马王彪》)诗句也表达同样的情思。

4. 12星座最仙的汉服

巨蟹座汉服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叶落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图片

白羊座汉服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

图片

射手座汉服

轻落,一点一点消融。遥望中,一丝一丝心痛。花落花开开不休,上善若水水自流。红颜远,相思苦,几番意,难相付。情难舍,心难留,花朝月夜,转眼便成指间沙。那一刻,繁花落尽君辞去。那一刻,韶华远去无处寻。那一刻,孤影成形泪湿衣。

图片

处女座汉服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为荷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际稳称身。

图片

天蝎座汉服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图片

狮子座汉服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楼头曲宴仙人语, 帐底吹笙香雾浓。人间酒暖春茫茫,花枝入帘白日长。 飞窗复道传筹饮,十夜铜盘腻烛黄。秃衿小袖调鹦鹉, 紫绣麻踏哮虎。斫桂烧金待晓筵,白鹿青苏夜半煮。 桐英永巷骑新马,内屋深屏生色画。开门烂用水衡钱。

图片

金牛座汉服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 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鞒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图片

水瓶座汉服

三层印花网纱直裾的层层交融,塑造出梦幻般的场景,如一方桃源仙境,唯美悠远。水墨画的衬底,带着古典的韵味,淡雅素净之间展现出纤尘不染的纯粹清平。网状镂空的清凉设计,触感轻柔,带来若隐若现的古典风情。

图片

摩羯座汉服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图片

天秤座汉服

花开彼岸本无岸,魂落忘川犹在川,醉里不知烟波浩,梦中依稀灯火寒。花叶千年不相见,缘尽缘生舞翩迁,花不解语花颔首,佛渡我心佛空叹。

图片

双子座汉服

印花网纱直裾,如入佳境触感轻柔。水墨图案衬底,淡雅素净纤尘不染。网状镂空设计,若隐若现风情万种。

图片

双鱼座汉服

汉服延续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展现出精致的生活态度。三重直裾是汉服重叠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搭配上一条雪纺腰带,区分内外,有效的调整了视觉比例。可以戴上一只精巧的簪子束发,飘飘然仙气十足。

5. 汉服上绣荷花和鱼有什么喻意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荷花是浊清涟而不妖,讲的是荷花清纯不受粗俗的世间打扰。
鱼是寓意年年有余,希望日子越过越好、红红火火。

6. 明代云肩的款式

我们平时在穿汉服的时候经常会为汉服搭配一些小配饰,比如说禁步,璎珞,腰链等等,这些配饰和什么形制的汉服都可以搭配在一起。接下来我们要介绍到的这个配饰只适合和明制汉服搭配,它就是云肩,而且在一个汉服造型中,云肩的存在堪称是整个造型的灵魂,如果硬要将它和其他形制的汉服搭配在一起的话反而会给人一种十分古怪的感觉。

一般云肩都适合明制的长衫或者是长袄搭配在一起,因为相对于风格比较活泼一些的短款明制上衣来说,长款的风格要更加大气稳重,也能给人一种十分端庄成熟的感觉,和云肩的风格比较相似。

如果是云肩和短款上衣搭配在一起的话可能会给人一种违和感,而且一些云肩都是带有飘带装饰的,长长的飘带搭配在短袄外面,外长内短的搭配显得有一点不伦不类。

而云肩的风格也是比较多样的,有的云肩色彩搭配比较清新,绣花图案都是由浅色系的绣线绣成的,这种风格的云肩就比较适合搭配配色清新一些的长衫,就比如这件浅橘色的立领长衫,浅蓝色的云肩搭配浅橘色的长衫,整体看起来非常小清新。

很多人看到云肩的第一个感受可能就是觉得很像是京剧中的人物所穿的某个元素,因为它实在不像是日常服装的某一部分的装饰。但实际上,云肩也叫做披肩,多数云肩用四个云纹组成,叫四合如意式,还有柳叶式、荷花式等等,人们给这种服饰的装饰予以了很多不同的美好寓意。

同样是配色比较清新的云肩,但是这一件云肩的风格要更加华丽,云肩上面布满了白色和浅粉色的绣花装饰,在云肩边缘还带有珍珠链条作为点缀,这样的一件云肩带着满满的华丽气息。

而配套的长衫风格也十分华丽,衣服虽然整体是白色的,但是布满了蝴蝶形状的绣花,袖口以及衣摆的位置还有蓝紫色的包边作为装饰,搭配下半身一条浅蓝色的绣花马面,整体看起来就是华丽又清新的感觉。

明清的时候流行很多云肩的装饰,但是清朝的服装是否在汉服的范围内众说纷纭,很多人认为,清朝的服饰不应该纳入“汉服”的行列中,他们觉得清代汉女的装束不算汉服,但是云肩在明朝的时候也曾被广泛使用,所以云肩搭配汉服也是可以的。

云肩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对于一些肩过宽或者是肩部过窄的女生非常的友好,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修饰人肩部的线条,使肩部的线条看起来更流畅和柔和,整个人也更为精神。如果你也嫌弃自己的肩部过宽或者是过窄,那么不妨尝试一下有云肩的汉服,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果你喜欢稍微低调一些的风格的话,也可以尝试一下这套橘粉色的明制汉服,这一套汉服整体色调比较统一,而且全身色系是上浅下深的搭配,这样一来就比较有层次感,穿在身上也能将人修饰的更加纤细苗条。

这套汉服无论是云肩还是长袄和下裙,绣花都比较有特色,属于求质不求量的那种,尤其是长袄只有衣襟位置带有少量的绣花装饰,既能起到装饰作用,又不会显得过于杂乱。而云肩的绣花也是比较稳重的牡丹图样,带着几分华丽大气的感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整套衣服的气场。如果你想要整个造型更加简单的话,直接把云肩摘掉了就可以了。

7. 有哪些仙气飘飘的浅色系汉服适合春季穿

很多人一提到汉服,总觉得这些传统服饰的款式比较厚重,穿在身上会给人一种更加成熟的感觉。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汉服都是厚重的。我们每天也会看到一些,汉服的许多款式都优雅而仙女般。尤其是夏天,因为气温比较高,大家穿的汉服面料都比较轻薄,衣服颜色也比较浅,显得更加仙气十足。

如果你喜欢比较稳重的款式,可以选择深色的双层斗篷,这样穿起来衬托出更成熟的人。而且这种款式比较仙,多是轻薄的面料,清新的颜色,比如这件浅粉色的披风,虽然颜色很嫩,但是看起来一点女人味都没有,反而给人一种温润如玉的感觉。

8. 逍遥客汉服淡蓝怎么穿

摘要 那就干脆绣仙鹤吧,配合一下逍遥客。再试试添加一些云什么的。也可以参考一下淘宝上其他大袖上的绣花,都是很好的选择。不过要是绣花的话,千万不要出现既有荷花又有梅花这样不伦不类的情况。逍遥客现在已经绝版了,不小心入了山的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也有很多人经不起逍遥客的诱惑入了山的。

9. 有哪些适合当晚礼服的汉服搭配

宽松版型设计清爽宜人,给衣身增添一份随性,带来一份典雅气质。复古与时髦结合的元素,新颖又充满创意感,玩转不同穿搭。素雅的纯色系设计,简单有型不显沉闷,彰显温婉时尚的质感。时尚的纯色,治愈懒癌的小魔器。

10. 朱颜传统汉服莲花绣琵琶袖怎么分辨正山

琵琶袖,用于深衣等服装上的袖式。其造型大袖小口,腋部较窄,形状似琵琶,故名琵琶袖。袖体臂肘以下似牛颈下垂处呈圆曲、宽大之形。袖端明显缩敛部分较窄,称为“袪”,缘于袖口。琵琶袖的袖体呈弧形,方便臂肘伸屈,袖口收紧后便于日常活动。琵琶袖早期(汉代)亦称:“垂胡袖”,是模仿牛脖子上的囊袋,类似络腮胡子的形状做的。琵琶袖只出现在明代,它的袖子的弧线明显大大小于垂胡袖,基本没有下垂和堆积(垂胡袖是一定有下垂或堆积的),最有特点的是琵琶袖的袖子在接近袖口时,袖口下端逐渐向上收.一般袖口不另接袖边的多于接袖边的。

热点内容
土豆茶花 发布:2025-09-19 18:21:45 浏览:734
插花人口 发布:2025-09-19 18:20:17 浏览:838
满满的绿植 发布:2025-09-19 18:19:42 浏览:178
樱花洪水 发布:2025-09-19 18:05:56 浏览:283
六月丁香五月婷婷小说 发布:2025-09-19 17:56:03 浏览:112
野山茶盆栽 发布:2025-09-19 17:42:30 浏览:459
野兰花采摘 发布:2025-09-19 17:21:47 浏览:61
在樱花校园模拟器里生小孩 发布:2025-09-19 17:09:37 浏览:245
七夕新娘币 发布:2025-09-19 17:09:36 浏览:577
2017合肥七夕节 发布:2025-09-19 17:05:17 浏览: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