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荷花钮
㈠ 鉴赏「齐白石《荷花影》」200~300字…拜托各位大神
作品赏析 这幅画构图极其简单,一枝红荷,数尾蝌蚪,水波荡漾,趣味无穷,真是令人百看不厌。92岁那年,白石老人画了两幅《荷花影》,竟像哄小孩子那样让李苦禅、许麐庐两位弟子抓阄儿各得一张。其中一幅荷花下弯,一幅荷花上弯,有趣的是在两幅画中,荷花的倒影总和荷花本身一样不合理地朝一个方向弯曲,都有一群蝌蚪去追逐只有岸上的人才可以看到、而水中的蝌蚪根本不可能看到的荷花的倒影。它是那么不合生活的情理,而又备受欣赏者的喜爱。就在这不合于生活和科学情理,而恰合于艺术情趣的思维中,照见了齐白石那颗浪漫的心。正如张莪材先生所言,这是“现实中之超现实,科学中之超科学”的艺术思维,因超以象外,遂得其寰中。画家的大胆与独特创造就分外叫人佩服了。 画面布局也极为考究,荷花在上,背景空白,是天空;花影在下,数条波纹,是池水,而且上静下动;荷花用浓色、焦墨和渴笔,求其实;花影用浅色、淡墨和湿笔,求其虚。上边的荷花只画半朵,下连的花影却画整朵,避免重复,中间以题款隔开,拉开距离,造成对比……如此讲究、简练和鲜明的绘画语言,更令人钦慕不已。(此段作者:冯骥才) 画家简介 齐白石(1863—1957)是一位很尊重生活真实的艺术家,他没见过的东西不画,若非实物,一生未敢落笔;当记不清芭蕉叶是向左卷还是向右卷的时候,他也不勉强画“芭蕉叶卷抱秋花”的词句。是近代杰出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和诗人。在其九十余岁的漫长人生中,创作大量艺术精品。把近代和现代大写意推向新的高峰。他于1950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的和平奖金。
㈡ 齐白石《荷花影》的简介.
世纪名満中外的杰出艺术家齐白石老人,以毕生的笔耕墨耘为人们留下了无数美妙画幅。其中,他九十二岁高龄创作的《荷花影》,厅思异构,意味深长,不仅久已脍炙人口,就是老人自己也颇为自得呢!他在画上题道:“麟庐弟得此,缘也。”意思是,可遇而不可求。字里行间,流露着迥非寻常的自我估价。
他还接着写道:“九十二白石画若是何缘故?问麟庐、苦禅二人便知。”为了寻根究底,我曾拜托一位朋友去请教许麟庐先生。也许是他唯恐阐说不详吧,他并未正面回答“是何缘故”,却烘云托月般地回忆了一个饶有兴味的故事。原来,白石老人完成此画之际,正巧追随老人多年的弟子许麟庐、李苦禅在座。他们一致叹赏不已,爱莫能释,争求惠赐。风趣的老人便命两位弟子抓阄,结果许麟庐得中,为了不使苦禅失望,老人随后又画成同样一幅相赠。看来,《荷花影》也深受老人得意门生的珍爱。
那么,这一作品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重新欣赏一下。这幅作风豪放的大写意,画面异常单纯洗炼:微波轻扬的水面上,是一枝似垂仍仰的娇艳红荷,水中葆影的形态与此相妨,只是色泽浅淡——不过并非倒影,它也是似垂复仰向上开放的。荷影之旁,一群天真活泼的蝌蚪纷纷游来,以假当真,追逐着可望而不可及的荷影。看了这张画,有些人兴许要挑剔了,或者说,水中的荷影,是人在岸上看到的,水中的蝌蚪何能看见?或者说,现实世界的水中但见倒影,哪有正影?或者说,清风徐来,波吹皱,水下荷影怎能不受光线的影响,依然完整如故?这些批评也有道理,但所持的道理乃自然科学之道理,而中国的写意画从来是师法自然又不满足于仅仅如实摹写的,优秀的写意画家,历来不与照相机争功,总是以来自现实的真情实感为基础,以生活中的可视形象为素材,驰骋想象,神与物游,从而在笔下创造出一个渗透着画家感情与思想的画境来。唯其如此,才能动人以情,喻人紧理。白石老人的《荷花影》描写了现实所无的情境,似乎狂怪,然而可以使人会心。似乎不全物理,但合乎情理。这情理来源于生活中以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感去体味自然的人们的心灵深处。蝌蚪追逐水中荷影的天真而执着,是人们欣赏的,不是欣赏其无知,而是欣赏其追求美妙事物的执着,正象人们欣赏电影中的老少群猴手足相接去水中捞月一样。画里表达的爱,似乎是描绘对象,其实是从对象中看到的勇猛精进锲而不舍的人们的精神。这种爱,说得确切一些应是爱怜,既爱其勇于追求,又怜其不谙真伪,分明寄托着一种意味悠长的哲理:热爱生活勇于进取,还要饶于智慧,明辨真伪!显然,老人在这里没有以图解物理为已任,倒是以善感多情的心灵和富于启示性的生活哲理去寄予创作的。某些观者非要胶柱鼓瑟地格之以物理,当然是“多情反被无情恼”了。
构思上的FF“狂怪求理”,如果不能出之以“不似之似”的形象,再好的写意画构思也无法恰到好处地表达。白石老人深明此理。在《荷花影》中,荷花是似的,蝌蚪也是似的,水中荷影的浅淡也是似的,但组成的画面,彼此间的关系,却是老人的艺术幻化,是现实中所未有的,也可以说是不似的。但作者的感受又是很多人共同的,因此,从“中得心源”来看,归根结底还是似的。似不在皮毛,也不仅在于一切如实描写,而在于捕捉审美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审美感受,并加以升华。这便是《荷花影》“狂怪求理”,“不似似之F”的妙谛,也是中国写意画“中得心源”的要义。中国画的优良传统中,有所谓“外施造化,中得心源”。优秀的写意画家不但重视“师法造化”,而且尤其重视创作过程中的“中得心源”。为了表达真挚而强烈的感受,抒发饱满的感情,寄寓深刻的思想,往往不完全遵从自然规律,甚至“以奴仆命风月”,因情造境,撷取现实中的事物,重新组织,借以构筑美丽动人又足以交流画家和观者喜怒哀乐的理想境界。似乎“超以象外”,实则“得其寰中”;仿佛有悖物理,实则合乎情理。在此基础上放笔直取,才有可能创造出“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佳作来。
白石的《荷花影》说明,要画好写意花卉画,只知大胆放笔,怕还不行;只晓得对物写生,也尚不够。一个有志于创新的花鸟画家,应该以人民的情感去体验山川草木、花鸟虫鱼,去发现并描绘那些不但给人以快感,而且能让人感奋,给人启迪,使人尺醒的美好心灵中的图画。这样的作品,才真正获得了人们经常提倡的“画外境”与“意外妙”,才真正值得称颂
㈢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篆刻家有哪些
1、邓石如
邓石如(1743年-1805年),即著名的“完白山人”。邓原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子、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清代集书法家、篆刻家。
画家、文字学家于一生的艺术大师和学者,安徽怀宁(今安徽安庆)人。邓少时家贫,9岁时读过1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后又靠写字、刻印谋生。
曾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处8年,十分勤奋向学。后研习碑拓,苦练隶书等书体,终于成为有清一代杰出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在湖广总督毕沅处做了3年幕僚。
2、程邃
程邃(1607年—1692年),字穆倩、朽民,号垢区、青溪,明末清初篆刻家、书画家。歙县(今属安徽)人,生于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程邃早年是一位品学兼优的才俊。
曾拜华亭名士陈继儒门下程邃从眉公学,不惟学画,实亦学其品格和学问。同时,也从眉公处结识了黄道周。 程邃为人,诚实正直,品质端悫。
崇尚气节,不与阮大铖、马士英等奸党同流合污,而和清初著名的戏剧理论家李渔、大学者朱彝尊交谊甚契,为此招来不少横祸。
3、丁敬
丁敬(1695—1765)清代书画家、篆刻家。字敬身,号钝丁、砚林,别号龙泓山人、孤云、石叟、梅农、清梦生、玩茶翁、玩茶叟、砚林外史、胜怠老人、孤云石叟、独游杖者等。
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乾隆初年举鸿博不就,卖酒街市。嗜好金石文字,工诗善画,所画梅笔意苍秀。尤精篆刻,擅长切刀法,为“浙派”开山祖,“西泠八家”之一。
4、赵之谦
赵之谦(1829年-1884年),中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汉族,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
赵之谦的篆刻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都从他处受惠良多。其书画作品传世者甚多,后人编辑出版画册、画集多种。
著《悲盦居士文》、《悲盦居士诗》、《勇庐闲诘》、《补寰宇访碑录》、《六朝别字记》,其印有《二金蝶堂印谱》。
5、吴昌硕
吴昌硕(1844.8.1—1927.11.29),原名俊,俊倾,字昌硕,别号缶庐、大龙,苦铁等,晚年自称吴字,男,汉族,浙江安吉人。我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
“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吴昌硕的艺术别辟蹊径、贵于创造,最擅长写意花卉,他以书法入画,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章法融入绘画,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
他以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敦厚老辣、纵横恣肆、气势雄强,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虚实相生、主体突出,画面用色对比强烈。
㈣ 中国史上有哪些篆刻大师
吾丘衍(1292---1311)元代篆刻家。字子行,号贞白,又号竹房、竹素,龙游(今属浙江)人,精六书工篆刻,与赵孟頫齐名。力矫唐宋六文八体失真之弊,以玉筯篆入印,印学为之一变。著有《学古编》二卷、《印式》二卷、《周秦刻石释音》等。
文彭(1472—1573)、书画家。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子、国子先生,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文徵明长子。授秀水训导,官国子临监士。工书法,初学锺、王后法怀素,晚年全力倾于孙过庭,以篆、隶最见粹。曾书《古诗十九首卷》,并有嘉靖三十年(1551)《题仇十洲摹本清上河图记》尤精篆刻,风格工稳,与何震并称“文何”。原多作牙章,后得灯光石,乃多刻石章。为后世所宗,称为流派印章的开山“鼻祖”,善写墨竹,老笔纵横,直逼文同。亦工山水,有《桐阴壁暑图》,类父风。传世画迹有隆庆六年(1572)作《兰竹图》卷,图录于《晋唐五代宋明清书画集》。亦能诗,著有《博士诗》。
何震(?---约1604)明代篆刻家。字主臣、长卿,号雪渔,婺源(今属江西)人。精六书,认为“六书不精邃入神,而能驱刀如笔,我不信也”,提倡在加强书法艺术的基础上提高印章艺术。篆刻吸取秦汉印,尤取汉铸印之长,篆法简洁,章法平正,创用以往采用的切刀灶台,刀痕显露,痛快生辣中有苍劲之气。程原曾谓其“白文如晴霞散绮,玉树临风朱文如荷花映水,文鸳戏波”。风格端重,名盛一时,为皖派(亦称“微派”)的开创者。与文彭并称“文何”。著有《续学古编》二卷。
苏宣(1553--?)明代篆刻家。字尔宣,又字啸民,号泗水,歙县(今属安微)人。其交苏汇善古文词。他幼承庭训,喜读书、击剑。虽断碑残碣,亦多窥研。后在上海顾从德、嘉兴项元汴等处纵览秦汉玺印,尽得其法。其作品能得汉印神貌,所流传极广。与文彭、何震齐名、有鼎足而三之称。董其昌、陈继儒、袁中道、孙克弘等人用印。皆出其手。著有《苏式印略》四卷.
甘蝪 明代篆刻家。字旭甫,号寅东,江宁(今江苏南京)人。精研篆刻,酷爱秦汉鉩印。尝见《印薮》木刻本,摹刻失真,乃以铜、玉摹刻,废寝忘食,期在必得,终成《集古印谱》五卷,内附《甘氏印正》、《印正附说》等。
吴迥 明代篆刻家。字亦步,(今属安徽)人.篆刻宗何震,深得其法。董其昌推重之,并书其谙曰:“亦步舞轻举妄象时气已吞虎,今犹二十许人,试以其印章杂之长聊(何震),深得其法。董其昌推重之,并书其谱日:“亦步舞象时气已吞虎,今犹二十许人,试经其印章杂之长卿(何震)印中,不复可辨。不知异时复作何状?”著有《珍善斋印印》二卷、《晓采居印印》四卷。
朱简 明代篆刻家。字修能,号畸臣,后改名闻,休宁(今属安微)人。精研六书。颇多收获。篆刻着重笔意,以切刻石,自成面目。善诗,与李流芳、赵宦光、陈继儒等互有唱和。著有《印品》、《菌阁藏印》、《修能印谙》等。
梁袠 明代篆刻家。字千秋,扬州(今属江苏)人。寄居白下《今江苏南京》。篆刻守其师何震法,能逼真。当时善监者见何震、染袠两人篆刻,竟难辨别。著有《印隽》四卷。弟年,字大年,同寓南京,亦精篆刻。
汪关 明代篆刻家。原名东阳,字果叔,因得一铜印《汪关》遂改名,更字子,翕现《今属安徽》人,寄居娄东(今江苏太仓)。创作活动约在万历(1573—1619)间。专法汉印,能得其神髓,以冲以、以冲刀法刻之,在工整秀致中有蔬宕剥落之趣。明代末叶,名公巨卿、大书画家之印,多出其手。著有《宝印斋印式》二卷。
归昌世 (1573—1644) 明代篆刻家。字文休,号假庵,昆山(今属江苏)人,寄居常熟。归有光之孙。篆刻取法文彭,能不为其束缚。尝论印曰:“作印不徒学古人面目,而在探其源。源则作者性灵也。性灵出,而法弈偕焉。”(见《明清篆刻流派印谱》善草、画兰竹,诗文得家法。著有《假庵诗草》等。
宋珏(1572-1632)明代篆刻家。字比玉,别号荔枝生,亦作荔枝仙,莆田(今属福建)人,寄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精八分书善篆刻,为莆田派创始者。渐江海宁周春论印诗云:闻说莆田宋比玉,创将汉奴入图书。“但至今未发现用汉隶的原作,即在宋珏绘画上所用印,亦未见以汉隶入印。亦善画,工山水、松:能诗。
胡正言(1582—1673)明清篆刻家。字曰从,可别号十竹主人,休宁(今属安徽)人,久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篆刻取法何震平实一路,运以已意,豪放虽不及何震,但能以工稳见胜。其风格曾风行一时,为世所重。著有《十竹斋印存》四卷、《胡氏篆草》二善绘画,于天启七年(1627)用木刻成《十竹斋笺谱》影响深远。
程原 明末清初篆刻家。字孟长,于细朱、满白、烂铜,切玉盘虬屈曲之文,各臻其妙。子朴,字元素,亦精篆刻,能得何氏嫡传。
程邃 约1605—1691 明末清初篆刻家、书画家。字穆倩、朽民,号垢区、青溪、垢道人,野全道道者、江东布衣,翕县(今属安徽)人晚年侨居扬州。诸先生。博学,工诗文。早年从黄半、道周,扬迁游。品行端悫,敦尚气世、节。明末阮大铖,马士英笔等大兴狱,邃只身匿迹幸免。篆刻取法秦汉,善以大篆入印,朴厚苍浑,能自己、见笔意,人皆宗之,为皖派首要作家。擅山水,初仿巨然,后纯用渴焦墨,沈郁苍古,别具蹊径。为新安画派中主要画家。现代黄宾虹评其画有“千裂秋风,润含春雨”之趣,杨孟截评曰:“黄子久画如老将用兵,不立队伍,而颐指气使,无不如意,惟垢道人能之。”书法不蹈袭古人,尤工分书,长于金石考证,亦精医道。崇祯十三年(1640)尝作同《仿黄子久深岩飞瀑图》轴,著录于《知鱼堂书画录》传世作品有康熙十三年(1640)为王时敏作《山水图》轴,藏上海博物馆。著有《会心吟》、《萧然吟诗集》。
江皜臣 明末清初篆刻家字濯之,号汉臣,翕县(今属安徵)人一作源(今属江西)人。篆刻晶玉,行刀自然取势,无凝滞病。尝云“切玉后,恒觉石如宿腐,不得为”其学生陶碧,字石公,福建普江人,常随左右,勤奋学习,尽得刻晶玉之法~
㈤ 荷花怎样用PS调出中
1、对于远景的荷花图
首先我们打开ps软件,点击右上角的文件,再点击打开,打开一张自己喜欢的荷花图片,如图所示!
㈥ 荷花荷叶蜻蜓鱼一幅画能取什么名字
荷花蜻蜓图》笔墨简约,意蕴丰厚。画荷不要拘于窠臼、不要流于习气。画家画荷叶以石绿色敷染,掺以藤黄色及墨色,铺毫刷笔,让墨色在干湿、虚实、浓淡中形成自然、和谐的块面;再勾出叶脉纹络,形成如荫 似盖的绿叶。为让绿叶有所依托,画家饱蘸浓墨,掺以石绿色,顺势在绿叶下渲染出大片墨块。绿叶用墨浓中有淡、实中带虚,层次丰富,黑色和绿色相互映照。两叶之间,用胭脂红涂出荷花。花苞在田田荷叶之间,有一种“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感觉。画家从画右面的边际画出墨中带绿的藤杆,让其与荷叶相抵,如撑开的绿伞。三株藤杆粗细、长短不一,彼此交叉着。画中的荷叶以厚重的块面绘出,塘底的涟漪以细劲的线条绘出。下半部的横向线条起伏变化,给人一种微风吹动、水波荡漾的感觉。振翅低飞的蜻蜓生动活泼,粗放笔法画成的荷叶与工细笔法画成的草虫形成对比。此画用笔或重拙、或轻灵、或粗犷、或纤美,力度与情趣兼具,饶有金石之气;墨色酣畅淋漓,红花与墨叶(及绿叶)相映,富有生机;荷叶团团, 蜻蜓翩翩起舞;在构图上,上部荷花实中带虚,下部涟漪虚中有实,中间的蜻蜓连接了这两部分,画笔墨凝练、形象生动、格调清新、雅俗共赏,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蕴涵着丰富的审美趣味 。
社会评价
《荷花蜻蜓图》反映了齐白石的独特画风。这幅画给人的感觉是风格清新淡雅,用笔精巧洒脱。画中荷花鲜艳欲滴,蜻蜓翩翩起舞,水波荡漾,欣赏此画,有如清凉之风阵阵吹过,给人无尽的艺术享受。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绘画师法 徐渭、 朱耷、石涛、吴昌硕等,以瓜果菜蔬、花鸟虫鱼为工绝,并兼及人物、山水,与吴昌硕共享“南吴北齐”之美誉,以其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 花鸟画最高峰。
画家简介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原名纯芝,号渭青、兰亭,后改名璜,号濒生,别号白石、白石老 人,别署杏子坞老民、星塘老屋后人、借山吟馆主者、寄萍、齐大、木居士、湘上老农、三百石印富翁等。 湖南 湘潭人。家贫寒,少时读书一年,牧牛砍柴之余读书习画。擅长中国画、书法、篆刻和诗歌。一生作画不辍,留下大量诗、书、画、印作品。传世画作有《墨虾》、《牧牛图》、《蛙声十里出山泉》等。著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传》等;出版有三卷本《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山水画选》等画册多种。
专家鉴定
著名学者胡适对齐白石老人记述亲人及回忆童年的文章评价甚高,认为那是很朴素真实的传记文章,最能感动人。而齐白石不独作文如此,绘画更具率真之气。他一生保持农民淳朴的本色,用近乎儿童般纯真的眼光看待艺术,作品天真烂漫。郎绍君曾说,齐白石正是通过“衰年变法”,把农民的淳朴、真率、刚健与经过改造的文人艺术语言熔为一炉,在“第二童年期”生发出奇异的光辉。德国勃纳德·利维古德说,人在60岁以后会出现第二童年期;如果有意识地接受这一转变,人的创造力可能会走向更高的起点。
齐白石兼攻诗文、书画、篆刻。迫于时艰,他以鬻艺养家糊口。他在学画过程中曾得到陈师曾、林风眠、徐悲鸿等人的扶携。特别是陈师曾,力劝其改变冷逸的画风。齐白石遂创“红花墨叶”画法———在红色、黑色的强烈对比中表现浓郁的民间审美趣味,传达强烈的生命勃发意识。齐白石的画一扫传统文人画的荒寒之气,生机盎然,具有烂漫的情趣。
齐白石在一幅画上题有“在似与不似之间为妙,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跋语。他主张,画家必须以真实的生活为创作依据,不能笔下妄为;要对客观对象加以提炼、概括,以营造生动的艺术形象。他的画取材广泛,举凡花鸟、山水、人物,无不热烈礼赞。其画质朴纯真、清新刚健,充满着对农村生活的挚爱之情。梅墨生评价齐白石的画:“其艺术混合着泥土、田舍的芳香质朴气息与文人画的雅洁、洗练。生活气(齐称为“蔬笋气”)与书卷气、金石气团抱为齐白石画艺的生命机趣……”
荷花是齐白石经常描绘的题材之一。他的荷花画上多作有咏荷诗。如他的《荷塘》上作有“少时戏语总难忘,欲构凉窗坐板塘。难得那人含约笑,隔年消息听荷香”的诗句,写出少年时的齐白石与某位佳人相约赏荷的朦胧情怀。他还写有“一花一叶扫凡胎,抛杖拈毫画出来。解语荷花应记得,那年生日老萍衰”的题画诗。荷花解语,连齐白石的生日都记得。齐白石在92岁那年画了两幅画面近似的《荷花影》,像哄小孩一样,让弟子李苦禅、许麟庐抓阄后各得一张。我们从中既可看出齐白石的童心可掬,又可看出他对荷花的深爱之情。
㈦ 怎么用用ps做动态荷花
PS上面有制作动态图片的功能,可以一帧一帧地设置。
㈧ 印钮艺术的历史渊源
清同治、光绪年间,东门派鼻祖林谦培精于印钮与博古图案,兽头形态生动,头发均作开丝,连续不缀,细腻传神。传人林元珠雕钮遒健有神,尤精于鬓、鬃、毛、发的刻画。嗣后东门派刻钮驰名者有林元水、林友情、郑仁蛟以及现代的林寿煁、周宝庭。他们继承师法,但能入古出新,各有个性。周宝庭在兽钮雕刻上兼容东、西门派之技,创作之余并致力传统古兽印钮的发掘、整理和发展,贡献良多。
与林谦培同期的潘玉茂承杨、周遗风,深刀精刻,对印钮的博古、薄意及开丝均有很高造诣。西门派后人林文宝、陈可观、陈可铣均是雕钮名家,多用圆刀半圆刀,具清雅大方、浑古朴茂之长。林文宝毕生专事印钮,被誉为钮工巨擘,他的钮饰作品题材广泛,花果、古兽、翎毛、动物无所不涉,依势肖形,俱能契古,刀法古朴,构思精妙。 中国人对玺印几千年来都抱持着极为敬慎的态度,它不但是个人信实的「分身」,同时更是封建时代用来旌表身份地位的产物。在历史的千锤百炼之下,便形成了世界独有、义涵丰富的篆刻艺术。
「印钮」这个「钮」字,在许慎《说文解字》就当「印鼻」解,也就是印章顶端。我们从汉代以前出土的玺印钮式来判断,这些圆印、穿带印、四面印、五面印、六面印、子母印,不论是瓦钮、桥钮、鼻钮、台钮、覆斗钮等,穿绳结绶,悬肘佩身,应该是它们的主要功用。后来更配合官制品秩的高下来赋予不同造型,作为门阀与功业的区别。
印风既开,钮式逐渐脱离传统造型,大胆赋予个人创意,尝试将前所未有的造型呈现在印钮上,于是有流派之分。主张不同,风格自异,朴拙有之,细致有之,有者典雅,有者俚俗;总在时空的洗礼下上演一幕幕起伏与盛衰,然后才会淘洗出不朽的惊世之绝响,平添文化美中的又一惊叹号。 根据学者的考证:中国早在晚商周初之际就有玺印的使用,其质地不外铜、玉、银、骨、角、石、陶、金、铁、木、牙、竹根、珊瑚、鎏金等。汉代玺印基本上以铜炼铁铸居多,在印面的表现上保留了秦代小篆的文字之美,线条灵活而不草率,疏密自如而不憋扭,规矩中带质朴而不花俏,这是中国篆刻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由于纸张尚未发明,此时玺印是当作「封泥」用于简牍之上的,俟后才使用以水和颜料调制的水印来钤盖于纸张之上,至于现今的印泥则是唐宋以后的产物。
历经了一千多年来到元末,在吴敬梓(1701─1754)笔下《儒林外史·楔子》里善画荷花、梅花的浙江诸暨人王冕(1287─1359),以花乳石(青田石)治印;两百年后,明代正德、嘉靖年间,苏州人文彭文三桥(1498─1573)(文征明之子)又以处州(浙江境内)灯光冻治印,开启了石印风气之先。
后来篆刻艺术能发扬光大于有清一朝,端赖寿山石与刻家的相得益彰。当然我们不必臆测寿山石开采出来的确切年代,但早在宋代墓穴中就发现以寿山石雕制成的殉葬物品,可以想见其石质与刀感俨然已获石匠的青睐,随着日益兴盛的篆刻风气,寿山石很快就成了篆刻界的新宠。 寿山石是一种开采自闽省福州市寿山乡及月洋乡的叶腊石。种类极为可观,主要分为三大系统,即:高山、月洋与旗山;高山系,又分田石、山坑与水坑。田石以田黄为尚,水坑以坑头洞、水晶洞为佳,山坑品目尤为众多,以杜陵、善伯着称;月洋系以芙蓉称冠,总计寿山石类不下四百种。其中夙有「寿山三宝」美称者为:田黄、芙蓉、杜陵,乃基于其「凝腻温润,佳石胜玉」的特质使然。
其他像浙江昌化石、青田石亦极负盛名,鸡血石以昌化价位远胜巴林之上,所以也有:田黄、鸡血、芙蓉为「印石三宝」的说法。晚近,在寿山石矿脉趋于枯竭之际,业者相继推出了新的石材,质美量大,成为市场新宠,薛平南教授(1945─)迳以「新寿山三宝」称之(新芙蓉、文洋、水坑);同时又在内蒙古开采出新的矿脉,名曰巴林石,亦不乏精品,颇受欢迎。 这些作为玺印的材质,主要都是取自蕴藏在地下几千万年的矿脉,在近两三百年才大量被发掘出来,其材质之精粹,品相之高绝处,载诸典籍;清代黄任《秋江集》有诗为证:「神骨每凝秋涧水,精华多射暮山虹。爱他冰雪聪明极,何只灵犀一点通。」高兆《观石录》有道:「贵则荆山之璞、蓝田之种,洁则梁园之雪、雁荡之云,温柔则飞燕之肤、玉环之体,入手使人心荡。」是书又载:湛一诣友人居陟庐观石,方开箧,趋令掩椟,笑曰:「不敢久视,恐相思耳!」爱石成痴,堪称一绝。前人盛赞:「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良有以也。
这些涤忧去烦、玲珑剔透的印石总是令人爱不释手的,同时更兼具中国人「玩物养志」的理念,从而撷取其「温润如玉」的特性以涵泳君子之德。如果有出自行家的奏刀,其价值更添上了对硕学鸿儒的礼敬;辅之以印纽的衬托,使原本方正厚重的石材瞬间一股巍峨拔地而起,彷佛一尾蟠龙自石材中窜升出来。可想而知,这些灵动娇美的印石在一两百年前无疑是贵族的珍玩,绝佳的贡品,对一般百姓而言根本是无缘之物。 进而言之,印钮所呈现的艺术效果,实出于几千年来「图腾文化」的浓缩。打从远古时期,这些反映在鼎彝礼器上的构图,无一不是高度文明的产物,而印钮更往前迈进了一大步将它立体化,使印材得到无与伦比的生命力。这样的工艺成就,结合原先的印面篆刻艺术,乃成为极其珍贵的文化资产。因为印面所呈现的笔意、刀法、结构、学养,蕴含了丰富的高度美学,我们很难找出第二个能在方寸之间涵盖五千年文化的精致艺术。
大陆自一九六六年起发动「文化大革命」,由于高举「除四旧」的旗帜,十年下来为数不少的珍贵雕件由单帮客从香港带来台湾,甚至与东瀛交易,往来十分热络,形成骨董交易空前繁荣的景象,也使廖德良目睹许多古钮及骨董精品,耳濡目染,心领神会,眼界为之大开,见识到非常多的老石材,成为鉴定老刻工、旧石料的最佳训练教材。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有云:「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廖德良即拜文革之赐,使其工艺立基于博观,并在陈可骆、林天泉两位前辈指点下,所以治钮能兼容并蓄,汲取西门派与东门派之长。东门派讲究雕工精巧,重视外观;西门派追求拙趣盎然,捕捉神韵。廖德良面对传统的保守风气,勇于开创,以磅大气冶二者为一炉。
攻治印石首先应深谙钮式「相石」之理,缺少这一道工序,再久的刻龄也是枉然。因为石工在矿脉开采的过程中,仍脱离不了使用炸药的粗糙手法,同时还要面临岩层压力改变对新开采的石材所生成的变化,因此裂痕在所难免。上好的钮工可以使罅隙避得自然而不牵强,线条流利生姿,倘再巧色的构图经营稳当,便足以镂瑕增胜,自成一绝。可见如何避罅隙,凿沙隔,配巧色,添薄意,是钮工必修的第一课。
其次钮式的造型往往随顾客所好,以为生物领域上有的都可以照单全收,争奇斗新,精巧却不耐看。殊不知典雅庄重的取向才合于钮式原则。所以我们观察经廖德良入钮的造型,或螭、或猊、或獾、或獬、或麟、或凤、或狮、或鼍、或夔龙、或生肖,论其姿态,或盘、或跪、或蹲、或卧、或立、或坐、或跃、或搏,极富巧思,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心荡神驰,触目有垂涎之想。
基本上,廖德良的钮工大量运用了浑圆的线条,这是中华艺术美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试观太极拳的运掌,以及传统戏剧的作功,便大量地采用画圈的动作来展现肢体语言之美,图腾艺术亦不外乎此。
廖德良的印钮艺术,已达炉火纯青、变化裕如的境界,所以观其作品,时而丽质天生,玲珑可人;时而庄严刚劲,威仪骤生;彷佛如虎添翼,点石成金,允为空前绝后之鬼斧神工!此其一也。
尤其廖德良能够精确地体认石雕与木雕在印钮与摆件上风格的差异,更是使一刀大师在业界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廖德良在转型上,充分掌握到木刻型制不一,可大可小;反观印钮佳材难觅,体积势必小巧,表现于木刻上的无论是圆弧还是长条,均需浓缩挤压在方寸之间的印钮上,倘无丰厚的天份,实无法逾越此一鸿沟,此其二也。
其次,木刻视同摆件,侧重欣赏,要求写实逼真;而印钮讲究玩赏,与摆件大异其趋,因此写意不能写实,此其三也。
再者,印材为天然矿物,难免有瑕疵、有裂痕,如何避罅隙,剔砂隔,配巧色,凿镂空,使之自然浑成,巧夺天工,断非三五载可成气候,此其四也。
综合上述四点观之,廖德良早年木刻刀工的深厚基础,发挥了关键性的影响,所以在制钮艺术的表现上游刃有余,其精彩处正如赵孟頫(1254─1322)所谓「狮子扑象,全力以赴」。一般作品不是失之于花俏不适合入钮,便是造型、线条、色泽、姿态失之于牵强附会,而且把玩盘弄,容易刮手。
尤有甚者,有些钮工竟然无端损佳材以迁就写实,本末倒置,令行家深感痛惜;这些都是工艺家标新立异,急于摆脱传统的后遗症。读者缘此,当可了解到印钮的欣赏要领在于「凸显质感之美、不求相像拟似」,便能明白何以大师作品率皆如古玉般浑朴圆融,极富巧思,使印材与钮式相得益彰,就是因为廖德良深谙印石把玩的原则使然;一位石友曾有感而发地说:「观一刀印钮,有禅味,顿生清凉意。」洵为至论。 灵透而爽结的上好印材,必须具备:凝、结、细、腻、温、润六种好的特质,珍之惜之,万万不忍奏刀。然而佳石一旦落入庸匠之手,为迎合市场眼光,总免不了横生损的下场,令行家痛惜,所以一枚好印,其钮式是不容轻忽的。
犹记卅余年前,张心白先生偕同张守积先生、王粹人先生,于大师新店寓所品相泰来原石优劣,拟以机具裁切,张公即兴一句:「老廖,你就撩一刀吧!」于是大师「一刀」之名也就不胫而走。回顾大师一路行来,于今整整四十载,正好作为大师艺术生命辉煌的里程碑。
日本一位社会学者曾经说过:「一家的宝物过了三代应该属于国家,一国的文化过了三个世纪就应该属于全世界」。我们姑且不论究竟有多少中国文化被日本学去了,但这样的见解确有其独到之处,廖德良先生的印钮作品便是如此。如果你没有看过,可能要感慨福薄,不过一旦见识过了,「曾经过眼」也就不枉此生。
艺术是审美的飨宴,也是人类心灵共同的呼唤。《庄子》〈养生主〉篇描述庖丁解牛出神入化,「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廖德良纽艺之精当传神,圆融无碍,可谓当之无愧。希望这一项精心策划的廖德良印钮巡礼,能带给您耳目一新,别开生面的感受,从而珍惜每一分历劫犹存的文化传承。
㈨ 成都金荷花
五点半左右就没得啥子人了,基本上就打烊关门了。最好是十二点吃了中午饭后去,因为别个早上要做批发生意,没空管你,中午之后就很闲了,也好砍价,不过也少不到啥子,那的衣服不能试穿,所以自己量好自己的尺寸再过去比较好。
㈩ 酷爱荷花的人一般都具有哪些性格
1.为人随和
2.喜欢文学,历史,地理,天文
3.爱听抒情歌曲
4.做事追求完美
5.性格不合群
6.爱打抱不平
7.有洁癖
8.看事物偏激
9.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