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若荷花
1. 如何对待狐狸精
狐,狸,精又名狐,仙,民间俗称大,仙,法,力高强,可幻化人形。《玄中记》煞有介事地提到:“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狐,狸,精最早是以祥瑞的正面形象出现的。上古时期,即有狐之图,腾,崇,拜,涂山氏、纯狐氏、有苏氏等部族均属狐,图,腾,族。狐,狸,精对中国第一个奴,隶,王,朝--夏朝的建立也有突出贡献。传说大禹治水时,禹整天忙碌无心结交女朋友,一副有为青年事业为重的样子,眼看就要绝后。有一次他走到涂山,看见一只九,尾,白,狐(九尾意味着子孙众多),意有所动,于是就在此地娶妻生子。他的儿子启,后来成了夏朝的开国君王。
狐的角色性质早先是图,腾、瑞,兽,后来是妖,兽、妖,精,即使在它被视为狐,神、狐,仙受到崇,拜时,也还是妖,精。狐,女、狐,神、狐,仙从未列入祀典,一直属淫,祀范围,就因为狐,神、狐,仙之不雅。因此,狐文化前期是图,腾文化和符,瑞文化,后期是妖,精文化,妖,精文化是主要方面。作为妖,精,狐,妖是庞大妖,精群中无与伦比的角色,堪称妖,精之最。狐,妖在从宗,教,民,俗,文,化进入审美文化后经历了全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改造,成为最具魅力的审美意象。
上古神话有一个关于禹娶涂山女的著名神话,记载在东汉赵晔《吴楚春秋》卷六《越王无余外传》中。这个神话说的是禹到涂山,见到一只九,尾,白,狐,又听到涂山人唱的九,尾,白,狐,歌,感到自己的婚,姻就应在此处,于是便娶涂山女为妻。神话中的九,尾,白,狐是涂山女变的,九,尾,白,狐是涂,山的灵,兽。娶了涂,山女为妻可以幸福昌盛。所以,禹见到涂,山,狐其实就是见到涂,山,女,故而决定要娶她。
此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人尤其是女人的性格心理有着空前绝后的迫,害和压,抑,这种压抑的心态成了诞生“狐,仙”文化的最佳温,床。《朝野佥载》记述:“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饮食与人间同之,事者非一主。时有彦曰:无狐媚,不成村。”由此可见,狐狸在封建社会,最早是受到女性的喜爱,并将它作为讨好配,偶的神祇的。狐狸漂亮的皮毛、小巧可爱的身躯和狡,诈,精,怪的脾性,在古人心目中,实在只有娇,媚的女人可与之相比。狐,狸还似乎代表了某种诡,秘的精神,尤其是涉及女性的性格心理。
狐,狸在先秦两汉的地位最为尊崇,与龙、麒麟、凤凰一起并列四大祥瑞之一。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青鸟并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还有人总结说狐狸有三德:毛色柔和,符合中庸之道;身材前小后大,符合尊卑秩序;死的时候头朝自己的洞穴,是不忘根本。由此可以推论,狐,狸在夏至汉两千多年的日子里,是生活得非常滋润的。
汉代以后,狐,狸精作为祥瑞的地位急剧下降。先前对狐,狸的好话全没了,剩下的都是些不体面的词,如狐,疑、狐,媚、狐,臭之类,都快成为贬义词大本营了。长此以往狐狸,精就成了生,活,作,风,出,问,题的代名词,成了著名的淫,兽,至今仍未翻身。
汉代的狐,仙故事较为原始,极少有积极意义,狐的神通魔力也有限。到了魏晋南北朝,狐,狸才开始人化,变得法,力无边,还获得了人的感情和智力。如葛洪所著《西京杂记》一书中,有古冢白,狐化为老,翁入人梦的故事。《搜神记》一书内,谈,狐的作品甚多,足见晋人喜谈狐,仙,已成风尚。不过小说情节单一,程式化,结局凄惨,没什么人情味可言。故事当中的狐,仙虽然神通广大,但有其自然属性的弱点。比如,它们怕狗,遇上就会现出原形;另外狐,狸有臊,气,变形后仍留有尾巴等。
到了唐代,狐,仙小说依然盛行,像《任氏》、《计真》等篇开始大肆宣扬与狐有关的灵,异,事,件。宋代,民间还出现了“狐,王庙”;明时,谈狐的作品渐少。至清代,以《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为代表的笔记小说又大畅其说。《聊斋志异》更是集狐,仙之大成,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蒲松龄笔下的狐,仙们,集人类全部美德于一身,成为人类的好朋友,它们强调友谊、尊重真情,反而比人类更可爱。
谈,狐,狸,精,不能不说的就是妖,狐。妖,狐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汉代,东汉许慎所撰《说文解字》中说:“狐,妖,兽也,换所乘之。”传奇及小说中的妖,狐,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多数幻化成美貌女子,能摄取财物,预卜人之祸福。最主要的特征是作为色,情的象征,魅,惑,异,性。因而民间将性,感,迷,人的女性称为狐,狸,精,古代则谓之“狐,媚,子”。
既然是狐,媚,子,狐,媚,子的本性就是要迷人。与穷书生热恋无疑是浪费狐,仙们的魅,术,大材小用了。于是魅,惑,帝王就成狐,狸,精的最佳选择。由此狐,狸,精又成了红颜祸水的代名词。按照男权社会的逻辑,昏君之所以昏聩,总是因为一个或者几个女人不好。于是亡国之君,就大抵与这些“狐,媚,子”有了干连。启蒙读物《幼学琼林》中,就迫不及待地对孩子们进行“警惕狐,狸,精”的教育:“三代亡国,夏桀以妹喜,商纣以妲己,周幽以褒姒。”据此,夏末帝桀的妃子妹喜,堪称“千古第一狐,狸,精”。
妺喜算是“千古第一”的话,妲己就算是狐,狸,精的典范了。妲己的罪状在《史记·殷本纪》中也就一条“(纣)惟妇人言是用”;但在到了《列女传》的时代,炮,烙、剜,心,就统统归于妲己的唆使。在元杂剧中,囆,盆、敲,胫、剖,腹、陷害姜皇后等诸般惨事都派定了妲己。到了明代许仲琳写出《封神演义》,妲己已经被塑造成集邪恶与美貌于一身,奉神明旨意惑乱纣王,断送商朝六百年天下的九,尾,狐,狸,精。如今,只要一说起狐,狸,精,人们没法不想起妲己。
在战国时代的著作里,便出现了以狐为原型的神,兽,狐被赋予了作,怪,变,异的能力。当时的《吕氏春秋》记述大禹为了治水,年三十而尚未成婚,行至涂山时,遇到一只九,尾,白,狐,并且听到涂山人祝福的歌声:“大大的白,狐啊,九条尾巴长又长。愿你早日结婚吧,子子孙孙永繁昌。”东汉《吴越春秋》中还载有大禹娶由九,尾,白,狐变成的涂山女为妻的传说。神奇的狐,狸能变形为人,这是狐,狸成精的雏形。
据说“狐,狸,精”这个名称始于唐初。《太平广记》中《狐神》条云:“唐初以来,百姓皆事狐,神,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魅”字,《说文》释为“老,物,精也”。“狐,魅”即“狐,狸,精”。“狐,魅,子”一词的出现,反映出“狐,狸,精”已作为一个独立的形象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民间信仰里。“狐,狸,精”化作人形,或到处做客吃喝,或上门求娶妻妾,它的情感、行为都是以人的模式来塑造的。唐代以后的志怪小说,如南宋洪迈《容斋随笔》、清朝蒲松龄《聊斋志异》等中,更是到处活跃着性格各异、人情味十足的狐狸精。
在《诗经》中,狐作为隐辞的意义便是性,爱。
《搜神记》引道士云:“狐者,先古之淫,妇,其名曰阿紫。”古人把狐,狸视为性,情,淫,荡、以美,貌,迷,惑,人的精,灵,鬼,怪,再加上狐,狸,成,精的传说和志怪小说中对众多民间妖,艳、多,情的狐,狸,精的描述,于是乎,人们的俗语中便把性,感而具诱,惑,力的不,良,女,性或美丽女子称为“狐,狸,精”了。
一个《史记》中故事: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发九百人戍渔阳,陈胜、吴广都是屯长。队伍行进到大泽乡时,下起了大雨,道路被阻。这些人不能如期赶到,按秦朝的法,律,都得斩,首。于是陈胜与吴广商量:赶去渔阳是死,不去也是死,干脆起,义,轰轰烈烈地干一场算了!吴广表示同意,于是找来占,卜的人算算凶,吉。卜者告诉他们:举事肯定成功,但为了使众人信服,还得借助一下鬼神。陈、吴二人便装神弄鬼,在一块帛上写了“陈胜王”,放在鱼腹中。士卒买鱼烹食,发现鱼腹中的帛书,大为惊异。吴广又在一个晚上,躲在附近的破庙里,燃了一堆篝火,然后学着狐,狸的声音叫:“大楚兴,陈胜王。” 这是《陈涉世家》的一段情节,此文因被选入中学课本,所以广为人知,但对于吴广学狐,鸣一事,注意的人可能不多,然而在狐,狸,精的历史中,这个细节却是意味深长的。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说:“(狐,精)三代以上无可考,《史记·陈涉世家》称篝火作狐鸣曰:‘大楚兴,陈胜王。’必当时已有是怪,是以托之。”晚上燃篝火作狐鸣,固然是装神弄鬼,但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手段慑服人心,则说明当时人们已相信有这种东西的存在。纪晓岚以为,这个细节间接证明了狐,狸,精的出现,但此时的狐,狸,精是怎样的形象,并不能明确。虽然狐鸣作人语,我们却不能由此认为当时狐,狸,精就已变成了人。到了汉代,狐,狸,精的人形渐渐出现了:
栾书冢,棺柩明器,朽烂无余。有一白,狐,见人惊走。左右遂击之,不能得,伤其左脚。其夕,王梦一丈夫,须眉尽白,来谓王曰:“何故伤吾左脚?”乃以杖扣王脚。王觉,脚肿痛生疮,至死不差。——西汉刘歆《西京杂记》
北部督邮西平郅伯夷,年三十许,大有才决,长沙太守郅若章孙也。日晡时到亭,敕前导入且止。录事掾白:“今尚早,可至前亭。”曰:“欲作文书,便留。”吏卒惶怖,言当解去。传云:“督邮欲于楼上观望,亟扫除。”须臾便上。未瞑,楼镫阶下复有火。敕云:“我思道,不可见火,灭去。”吏知其必变,当用赴照,但藏置壶中。日既瞑,整服坐,诵《六甲》、《孝经》、《易》本迄,卧。有顷,更转东首,以拏巾结两足,帻冠之,密拔剑解带。夜时,有正黑者四五尺,稍高,走至柱屋。因覆伯夷。伯夷持被掩之,足跣脱,几失。再三。以剑带击魅脚,呼下火上,照视之,老狐正赤,略无衣毛。持下烧杀。明旦,发楼屋,得所髡人髻百余。因此遂绝。——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怪神篇》
人的形象还比较模糊,第一则故事中白,狐只是托梦成了一个须眉尽白的男老人。第二则故事中作祟的狐,狸,精,也只是在夜色里表现为“正黑者四五尺,稍高,走至柱屋”。似人非人的样子。一旦被郅伯夷捉住,火光之下则是“老狐正赤,略无衣毛”。
从现存的文字材料看,最早一批完全成人的狐,狸,精出现于晋代成书的《搜神记》:
吴中有一书生,皓首,称狐博士,教授诸生。忽复不见。九月初九日,士人相与登山游观,闻讲书声,命仆寻之。见空冢冢群狐罗列,见人即走。老狐独不去,乃是皓首书生。——《搜神记》
句容县麋村民黄审,于田中耕,有一妇过其田,自( )上度,从东适下而复还。审初谓是人,日日如此,意甚怪之。审因问曰:“妇数从何来也?”妇人少住,但笑而不言,便去。审愈疑之。预以长镰,伺其还,未敢斫妇,但斫所随婢。妇化为狸,走去。视婢,奶狸尾耳。审追之不及。后人有见此狸出坑头,掘之,无复尾焉。——《搜神记》
另外,《阿紫》、《吴兴老狸》、《张茂先》诸篇,也都有鲜明的形象和生动的故事。《老狸》一篇,则托西汉事:
董仲舒下帷讲诵,有客来诣。舒知其非常。客又云:“欲雨。”舒戏之曰:“巢居知风,穴居知雨。卿非狐,狸,则是鼹,鼠。”客遂化为老狸。——《搜神记》
因此,可以认为,狐,狸,成,精,变,人的过程开始于战国后期和秦代,发展于两汉,完成于魏晋。非但狐,狸,其他动物精,怪的成人,大约也是这个时期。
狐,狸,精的出现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事件,它之所以能开花结果,完全是因为一粒古老的思想种子落入了肥沃的文化土壤,有了适当的湿度和温度,才发出芽来。这种土壤就是开始于先秦、成熟魏晋的成,仙,思,想,作为狐,狸,精,观,念的思想背景,成,仙,思,想——在很多时候被称为“神,仙,道”——的产生、发展和形成,与狐,狸,精生成的时间段正好是吻合的。
在前面我们说过,狐,狸,成,精的首要条件是年寿长久,“物老成精”的观念在王充、许慎等人的著作中都有转述。分析几则早期狐,狸,精,故,事,也可以找到相应的细节:《西京杂记》梦中出现的狐,狸,精是“须眉皆白”,显然是位老人。《神怪篇》的老,狐“略无衣毛”,就是说老得连毛也差不多脱光了。《搜神记》之吴中书生也是一老狐,变也只变成“皓首书生”;而跑到董仲舒帷下听讲的不速之客,也是老狸。那么,为何成精就必须老?物老为什么就能成精呢?——因为,它来源于成,仙,思,想,中,长,生,不,老的观念。
为什么所谓的坏,女,人被称做“狐,狸,精”?这缘于中国人对女人的审美观。自古以来,对女人的审美,就面形而言,有两个标准。一是面如满月,面如荷花。唐代美女杨贵妃就面如荷花。所以《长恨歌》写唐明皇对死去的杨贵妃的思念时有这样的句子:“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芙蓉”即荷花,形容杨贵妃的脸蛋美如荷花。不仅女人面如荷花很美,男人面如荷花也被视为美。武则天的男,妃(又称“面,首”)张宗昌很受武则天的宠,爱。一次他参加一个宴会,有人恭维他“六郎面似荷花”。人们同声附和。有个叫杨再思的人却大声说:“不对。”人们大惊,一时间全场鸦雀无声。张宗昌也脸色大变。这时杨再思才说:“不是六郎似荷花,而是荷花似六郎!”话音刚落,全场响起热烈掌声。人们大笑着,皆言比喻更妙。由此也可见面如荷花如何受到人们的赞美和吹捧了。
再一种被视为美的脸蛋就是所谓“瓜子脸”。两个脸蛋各像一粒尖尖朝下的瓜子组合起来。这种脸形也确实很俊俏,“仕女图”中的“仕女”,大都是“瓜子脸”。文学作品里的美女,作者也常常赋予她们一付“瓜子脸”。
“荷花脸”是一种富态相,同时也是一种善良相。泥菩萨的脸大都接近于这种脸形。唐代崇,信,佛,教,所以唐代壁画上的女人通常都是富态的“荷花脸”。《红楼梦》里的薛宝钗就有富态相,想她的脸蛋也是“荷花脸”了。薛宝钗工于心计,在《红楼梦》里不是一个被赞美的人物。但在男,女,作,风,问,题,上却无懈可击。所以即便她再不好,也不能被称为“狐,狸,精”。
“瓜子脸”就不同了。狐,狸的脸形就是最典型的“瓜子脸”。“瓜子脸”形的女人因此便同狐,狸拉上了关系--不是她们自己拉上的,而是别人硬给她们拉上的。当她们因自己“瓜子脸”的美貌而所谓“红,杏,出,墙”同男人来往时,无论是她们勾,引,男,子,还是男子挑,逗,她,们,都是她们的过错。狐狸不也是“瓜子脸”么,又天,生,媚,态,于是“红,杏,出,墙”的她们便被称为“狐,狸,精”了。
西方有“美人鱼”的说法,这肯定是同海洋关系密切的民族的发明,也反映了他们和中国不尽相同的审美观。国人更看重脸蛋,他们则好像更看重体形。鱼在水中游泳的体形、姿态很流畅、优美,他们以此来形容女人。我们则以“荷花脸”“瓜子脸”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可惜,当生有一付“瓜子脸”的女子被称为“狐,狸,精”的时候,这“瓜子脸”就反而成了“祸,害”。而当称哪个女人的体形有如“水,蛇,腰”的时候,她八成就成了会害人的“美,女,蛇”了。
狐,狸,精,们通常都是忧郁、忧伤的,因为庸俗琐碎的现实总是挫伤她们敏锐细腻的触角,令她们感觉到尖锐莫名的疼痛,总是存在于远处的美好生活幽幽地传来诱,惑的呼唤,遥遥无期的期待把希望和绝,望像毒,药一样涂在她们的伤口上。一看到隐藏在她们眼睛里那一道伤,痕,男人就会像狼找到了血迹一样赶紧用舌头去舔,就会像侦探找到了线索,迫不及待地要解开她的心灵之谜。
在日,本的民间故事中,不管是狐,狸还是狸,猫,只要将叶子戴在自己头上,就可以任意改变形体。日,本,文,化甚至对狐,狸,精做了明确的分类:
仙,狐:活了千年左右的狐,狸的总称。 空,狐:活了三千年以上而升天的狐,狸。 天,狐:活了一千年以上而升天的狐狸。 善,狐:善良狐,狸,精的总称。 赤,狐:红色的狐,狸。神,道,教所属。 白,狐:白色的狐,狸。神,道,教和佛,教所属。传说安倍晴明的母亲是白,狐的化身。 金狐:金色的狐,狸,是太阳的象征。佛,教所属。 银,狐:银色的狐,狸,是月亮的象征。佛,教所属。 黑,狐:黑色的狐,狸。被视为北斗七星的化身。神,道,教所属。 野,狐:邪,恶,狐,狸,精的总称,又被称为地,狐、中,狐和宙,狐。
2. “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是什么意思
释义:犹如莲花出于水而不沾水,犹如日月运行于天空而不停住。心应如莲花高洁出尘,也应如日月光明流转。用比喻来说明智悲双运的大乘行。
出处:出自《华严经》。
原文选段:心如莲花不着水,又如日月不住空。身在红尘之中,事来则应,事过则无。
释义:犹如莲花出于水而不沾水,犹如日月运行于天空而不停住。心应如莲花高洁出尘,也应如日月光明流转。生活在这尘世之中,遇到事情从容面对,事情过后不再去考虑后悔。
做人重在修心,修一颗莲花般的心,淡雅而又不失芬芳。花开花败不为谁,如日光般明亮耀眼,或者如月光般皎洁光亮。有事心不乱,无事心不空;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
(2)面若荷花扩展阅读:
“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这是两句话的比喻,犹如莲花不着水,佛门里常常用莲花表法,它是生长在池塘的里面,池塘下面是泥土,根生在泥土里面,泥土就代表六凡世间,就是六道;泥的上面是清水,水就代表四圣,佛、菩萨、声闻、缘觉、智正觉世间。
而莲花开在水上,不但是六凡,而且它不执著,四圣也不执著,这是真正得解脱了,这个境界华严里面所谓的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在十法界的上面,十法界里的佛,它执著是个佛,不错它是成佛了,成的是藏教、通教、别教的佛,它不能成圆教的佛。
圆教的佛是在水的上面,藏教、通教、别教的佛,好像莲花的花苞在水里面还没有长出来,所以它叫做正等正觉,不能叫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的花开在水的上面,莲花就是代表这个意思。
3. 为什么武则天养男宠
武则天畜养男宠是在效法男性帝王,彰显女皇权威。她这是在向众人炫耀:既然男子为帝可以有成群的嫔妃。,女子登基也应该有侍奉的男宠。翻开中国的历史画卷,女人为帝绝无仅有。她一位女性政治家在男性皇帝专制时代,想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说是“树大招风”,面临孤军作战的艰难。为使臣民信服,就要人为地、主动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和尊严。她在所有的领域内都要行使同男性皇帝一样的权利,都要享受同男性帝王一样的利益。因此,在“性”的问题上,她也要效法男性帝王了。即使不是为了“性欲”,她想拥有几个可以安慰寂寞、稍解老来忧愁的年轻异性,在贵为天子的她也是可以理解的。
武则天作为一个女人需要男人的情感满足她,滋润她。 武则天十四岁入宫的时候,被唐太宗赐名为“媚”,千娇百媚,含苞待放,情窦初开,渴望皇帝的宠爱,可在太宗身边十多年,她仅是个“才人”,与一个侍女的作用差不多。太宗是个盖世英才,他要求女性的只是贤德、温顺、体谅、娇柔,而武则天的美貌与才干自然得不到皇帝的赏识。所以在太宗死后,她被遣送到感业寺为尼。
作为一个女人,武则天想施展自己的报负,只能通过婚姻来实现。她需要借助一个听命于自己的丈夫。她需要一个弱者。历史的机遇,使太宗的儿子李治成了她的选择。高宗李治好色多情、体弱多病,优柔寡断,对她又一往深情。因此,武则天在度过了五年清冷孤寂的寺庙生活后,
二次进宫,成为高宗的“昭仪”。这时,武则天年近三十,高宗才二十五岁,在成熟而又充满智慧的武则天面前,高宗却像幼稚恋母的孩童。她时而情意缠绵、亦悲亦怨、时而柳眉怒竖、粉面含威,叫高宗难以招架。仅一年多的时间,她就由尼姑晋升为昭仪、宸妃,直至皇后。这时,高宗很难再接近别的女人了。宫中众多嫔妃宫婢都失去了陪寝的义务,成了纯粹的女性官吏。
以后的三十年里,武则天并没有“淫乱”丑闻。精力都用在了政治斗争上,直到高宗去世。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登基,改国号为周,成为名副其实的女皇帝。她那作为女人的需要也被激发了。她宠幸的薛怀义是因其身材高大、健壮有力,后因不“驯服”,而被她暗杀。她宠幸沈南蓼,因其中年体衰而遭到厌弃。她宠幸的张易之兄弟则面若莲花,侍寝有方,使她精神上得到了满足,春情暂驻,她感谢二张的奉献,授以高官,委以国政,成为她晚年最信任的人。
武则天畜养男宠是在效法男性帝王,彰显女皇权威。 二张入侍后,武则天已年满七十三岁,就算生活优裕,养生得法,服用春药,也难使一个老妪返老还童。她这是在向众人炫耀:既然男子为帝可以有成群的嫔妃。,女子登基也应该有侍奉的男宠。翻开中国的历史画卷,女人为帝绝无仅有。她一位女性政治家在男性皇帝专制时代,想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说是“树大招风”,面临孤军作战的艰难。为使臣民信服,就要人为地、主动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和尊严。她在所有的领域内都要行使同男性皇帝一样的权利,都要享受同男性帝王一样的利益。因此,在“性”的问题上,她也要效法男性帝王了。即使不是为了“性欲”,她想拥有几个可以安慰寂寞、稍解老来忧愁的年轻异性,在贵为天子的她也是可以理解的。由此看来。对武则天男宠问题还要全面地、历史地、公正给予评价。
4. 关于莲的所有优美诗文
七十首莲的诗词
1
、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
杨万里
)
2
、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
【江南】
)
3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爱
莲说》宋
·
周敦颐
)
4
、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青阳渡
~
晋
·
乐府
)
5
、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咏同心芙蓉
~
隋
·
杜公瞻)
6
、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莲花
~
温庭筠
)
7
、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
(钱氏池上芙蓉
~
文征明)
8
、
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连。
(采莲曲
~
李亚如)
9
、
岸柳染绿清溪水,荷香沁沏金色秋。
(藕乡随思
~
现代
·
暇文)
10
、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夏日南亭怀辛大
~
孟浩然)
11
、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
【采桑子】
·
欧阳修
)
12
、
江南莲花开,红花覆碧水。
(夏歌
南朝
·
梁
·
萧衍)
13
、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
【采莲曲】王昌龄
)
14
、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咏芙蓉
~
南朝
·
梁
·
沈约)
15
、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
(
【临江仙】
·
欧阳修)
16
、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折荷有赠
唐
·
李白)
17
、
翠细红袖水中央,青荷莲子杂衣香。
(采莲曲
唐
·
李康成
)
18
、
绿荷舒卷凉风晓,红萼开萦紫莳重。
(重台莲
唐
·
李绅
)
19
、
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赠荷花
唐
.
李商隐
)
20
、
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
(
咏双开莲花
唐
.
刘商
)
21
、
池面风来波潋潋,波间露下叶田田。
(
荷叶
宋
.
欧阳修
)
22
、
行到闹花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
(
梦行荷花万顷中
宋
.
陆游
)
23
、
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
(
红白莲
宋
.
杨万里
)
24
、
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
(
后庭花
元
.
赵孟
)
25
、
却笑同根不同味,莲心清苦藕芽甜。
(
竹枝词
元
.
丁鹤年
)
26
、
曲沼芙蓉映竹嘉,绿红相倚拥云霞。
(
荷花
元
.
何中
)
27
、
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荷花
清
.
曹寅)
28
、
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
(秋荷
清
.
郑燮)
29
、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
【荷花】
清
.
石涛)
30
、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咏芙蓉
~
南朝
·
梁
·
沈约)
31
、
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
(采莲曲
~
南朝梁
·
刘孝威)
32
、
萧萧疏风乱雨荷。微云吹尽散,明月堕平波。
(
【临江仙】
·
叶梦得)
33
、
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
将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圆。
(咏露珠
唐
·
韦应物)
34
、南轩面对芙蓉浦,宜风宜月还宜雨。(菩萨蛮(荷花)宋
陈与义)
35
、缕缕幽香有还无,静塘清涟看丽姝。(浣溪沙
·
咏荷
现代
·
李障天)
36
、荷生绿泉中,碧叶齐如规。回风荡流雾,珠水逐条垂。(荷诗
晋
·
张华)
37
、秋风吹皱银塘水,小雨芙蓉不胜洗。(徐两山寄莲花
明
·
王彝)
38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题画荷花
近代
·
陈师曾)
39
、数点飞来荷花雨,暮香分得小江天。(池莲
金
·
完颜畴)
40
、
悄悄碧池水生花,
面如敷粉洁无瑕。
出身污泥竟不染,
里表清白均属她。
(白莲
现代
·
范
承祚)
41
、鱼触萍草轻飘荡,红莲数朵丛中浮。(红莲
现代
·
范承祚)
42
、不染污泥迈众芳,休嫌荷叶太无光。(题画秋荷
现代
·
齐白石)
43
、水国荷香浮录醑,夕阳帆影逐金飚。(游荷花荡
明
·
朱方中)
44
、江南莲子青如水,江北莲花香满烟。(讯湖西荷花荡
明
·
朱曰藩)
45
、从来荷叶水中生,竟有金丝壁上存。(咏金丝荷叶
现代
·
夏国衔)
46
、避炎曾坐芰荷香,竹缚湖楼水绕墙。(晚荷图题诗
近代
·
吴昌硕)
47
、芙蓉出水立娉婷,湖面天波影随形(西湖夏荷
现代
·
范承祚)
48
、浮照满川涨,芙蓉承落光。人来间花影,衣渡得荷香。(赋得涉江采芙蓉
南朝
·
梁
·
祖孙
登)
49
、春初北岸涸,夏月南湖通。卷荷舒欲倚,芙蓉生即红。(咏江南可采莲
南朝
·
梁
·
刘缓)
50
、清风也有轻狂意,经过莲花亦自香。(画荷
现代
·
齐白石)
51
、碧沼停寒玉,红蕖映绿波。状凝朝日丽,香逐晚风多。(莲花
明
·
申时行)
52
、玉井芙蓉红粉腮,何人移向月中栽。(题扉面荷花
明
·
曹鼐)
53
、冬日残荷叶芳尽,一夜春风见荷容。(藕荷心事
雨荷)
54
、白莲生淤泥
,
清浊不相干。道人无室家
,
心迹两萧然。(盆池白莲
宋
·
苏辙)
55
、田田抗朝阳,节节卧春水。平铺乱萍叶,屡动报鱼子。(荷叶
宋
·
苏轼)
56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初
夏
苏东坡)
57
、若个荷花不有香,若条荷柄不堪觞。(题画荷花仿天池道
清
·
朱耷)
58
、柳坞瓜乡老绿多,么红一点是秋荷。(由兴化迂曲至高邮七截句
清
·
郑板桥)
59
、凉凉簇簇水冷冷,一段幽香唤未醒。忽忆花间人拜月,素妆娇倚水晶屏。(白莲
清
·
徐
灼)
60
、绿萍圆处,片片落红冷。凉珠莹。(摸鱼儿
新荷
清
·
劳纺)
61
、千朵芙蓉丽,凌波致。一片霞明媚,花如醉。(隔浦莲近拍
赏荷
清
·
郑熙绩)
62
、君子,风度胜张郎。碧纱窗下晚风凉,花叶两俱香。(荷叶杯
盆莲
清
·
叶申芗)
63
、镜湖八百里何长,中有荷花分外香。(荷
明
徐渭)
64
、泱泱十里水平湖,新叶田田绿渐舒。黄鹂一声春雾里,微风吹动泻明珠。(荷塘春雾)
65
、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66
、重重翠荷净,列向横塘暖。(二色莲
咏题
宋
·
曹勋)
67
、荡漾湖光三十顷,未知叶底是谁莲?(新荷
宋
·
朱淑贞)
68
、凿破苍苔作小池,芰荷分得绿差差。(莲
花
宋
杜衍)
69
、红白莲花共玉瓶,红莲韵绝白莲清。(瓶中红白莲
宋
·
杨万里)
70
、翠幕成波,新荷贴水。纷纷烟柳低还起。(踏莎行
[
宋
]
张先)
5. 怎么解释狐狸精一说
原多比喻妖艳女子心数不正 主要是以第三者 横刀夺爱 破坏别人家庭而得名
现在如果男的说女的是狐狸精 一种是以上的意思 也可能是觊觎人家的美色 吃不到葡萄当然就说葡萄酸了 呵呵 在不同的场合和文章中有不同的含义 这要看你的理解了...
6. 形容面若桃花的诗句
《题都城南庄》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形容面若桃花诗句如下:
1.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2.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3.袅娜少女羞,岁月无忧愁。
4.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
5.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
6.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7.美人既醉,朱颜酡些。
8.冰肌自是生来瘦,那更分飞后。
9.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10.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11.芳容丽质更妖娆,秋水精神瑞雪标。
12.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13.届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
14.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扶柳。
15.珠缨旋转星宿摇,花蔓抖擞龙蛇动。
16.花心定有何人捻,晕晕如娇靥。
供参考。
7. 长恨歌中用荷花比喻美女的诗句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8. 面如般若,心似莲花什么意思
莲花是常见的用来作为宗教和哲学象征的植物,曾代表过神圣、女性的美丽纯洁、复活、高雅和太阳。般若,"般若波罗蜜"。意译"妙智慧,微妙智慧"就是佛家所说的智慧的意思。
看起来很有智慧的面相,内心像少女般的纯洁。
9. 作者为什么说每一次照面如荷花映水
“如荷花映水”突出了在陌生人接触中也能体会到人间的美丽与温暖的感觉,寄托了作者希望人们多份微笑善意与理解,为他人和社会尽一点自己之力,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