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兰花意象图

兰花意象图

发布时间: 2022-04-21 05:09:46

⑴ 植物有感情吗

植物有没有感情?这是一个经验命题,不能先验地否定或者肯定。 但按一般对“感情”一词的理解,现有的证据表明植物没有感情。声称的“有感情”,基本上源于一顶流传甚广的伪科学实验。

(补充:九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工程、第十八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美术片、大型科普动画系列故事片《蓝猫淘气3000问》(100集,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ISBN7-88479-004-1)中的第21集照抄了巴克斯特的伪科学实验,完全肯定植物有感情。以这种形式向广大青少年普及科学,实在不妥。这一科学传播案例印证了CSC的一个说法:传播什么与怎样传播是一个问题,而不是两个问题。前一方面不搞清楚,忙于后者可能南辕北辙。

顺便一说,我购买了一套百集《蓝猫淘气3000问》,发现这些“科普片”制作极为粗糙,配音也不好,更要紧的是画面不连续、跳跃过强,看几分钟眼睛就十分疲劳。)

沈阳一套地学丛书中的一本谈到植物的感情,女作家的描写竟与“李大师”的描述相似,原来都是道听途说。

现摘录《转*法*轮》第八讲中“采气”一节中相关段落,给大家看看。[1]李大师说的事,并不新鲜,而且可以说老掉了牙,又是讲那个搞测谎测试的所做的“实验”。

《转*法*轮》说:“我们告诉大家,树也是有生命的,不但有生命,还具备着很高的思维活动。”

“美国有个人专门搞电子研究,教人使用测谎仪。有一天他心血来潮将测谎仪的两极接在了一株牛舌兰花上,然后往花的根部浇水,之后他发现测谎仪的电子笔急速地画出一种曲线来。这种曲线正好和人的大脑在极短时间内产生一种兴奋、高兴时的曲线相同。他当时吃了一惊,植物怎么有感情呢!他几乎想上大街上喊:植物是有感情的。由于受这件事情的启发,紧接着他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做了许许多多的实验。”

这里的叙述与我评论的中国的另一本植物科普书中讲的同类故事差不多,差别在于,李大师把“龙舌兰”变成了“牛舌兰”!即把“龙”变成了“牛”。“牛舌兰”(爵床科的一个属)和“牛舌草”(紫草科的一个属)都是有的,但不是那个实验提到的植物。

接下去,李大师讲了植物能够从5个人中排除其中的4个,准确识别出来“践踏”它的那个学生。李的结论是,植物有思维有感情,“某些方面似乎超出我们今天的人。”

“有一天他把测谎仪接到一棵植物上,然后他想:搞个什么试验呢?我拿火烧它的叶子,看看有什么反应。他就这样一想,还没等烧呢,那电子笔就急速地画出一种曲线,就是人在喊救命时才能画出来的一种曲线来。这种超感功能,过去叫他心通,是人的潜能、本能,可是今天的人类都在退化,你还得重新修炼。”

李大师这一段讲述的植物故事别的书上也讲过。但后一部分关于“他心通”却是他加上的。关于“退化”,柯云路在《人体-宇宙学》一书中倒是有类似说法,但没说植物。

李又说:“各个国家的植物学家都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国家也在搞,这已经不是什么迷信的东西。”不知李先生说的是何时的事。在美国,的确有一段时间,人们因为怀疑那个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而做了一些对比实验,但都没有重现声称的结果。中国的情况呢?有一天,我给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打过一个电话咨询“植物感情”一类事情,回答是,他们不清楚是否有人在做,他们说龙舌兰等植物不可能具有感情。

李讲的这段故事在《转*法*轮》中并不特别,不过是他随便讲讲,用来宣传他的“高层次理论”。但要说李完全编造,也不准确。

还有一部《绿色魔术:植物的故事》,是这样转述这则瞎话的:“有一次,巴克斯特走进了纽约的时代广场,那里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他随时记录下他进行各种活动的具体时间,比如他跑步、走路、下台阶的时间,甚至把他同卖报纸的人吵嘴的时间也记录下来,而在此同时他又让自己的同事记录下实验室内他精心培育过的三株植物在那段时间里做出的反应。结果发现他的情绪发生变化时,那三株植物也同时发生了变化,这就说明植物与培育它们的园丁之间存在着特殊的情感共鸣。”[2] 这段叙述中“时代广场”是误传,我印象中纽约没有什么时代广场,只有“时报”广场,那“时报”指的是《纽约时报》。不过,“阳光卫视”也一再讲纽约的“时代”广场。

再看一段:“后来巴克斯特又用海虾进行实验,他在三个房间里各摆放了一盆植物,而且都接上了测试电极,然后在一个随意选定的时间里用自动装置杀死了海虾,结果这些植物同时都表现了强烈反应。看来它们还真有点‘人道主义精神’呢。”[3]

不管动机如何,对这类有关植物感觉、感受性和意识的描述,我却是高度怀疑的。其中的人物我猜是指巴克斯特(Cleve Backster),多年前我就知道他。此人1968年在《国际超心理学杂志》发表过一篇论文,声称通过实验证明了植物有记忆力,有类似动物的感觉能力。1974年6月ASPP(美国植物生理学家学学会)一次会议期间,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皮卡德(B.G.Pickard)组织了一个讨论会,描述了一个独立的可控的实验,试图复现巴先生的实验,结果不成功。[4]1975年1月AAAS(美国科学促进会)一个会议上巴氏与部分反对者E.L.Gasteiger和J.M.Kmetz面对面试图重复巴先生的实验,也没有成功。后来一系列实验也如此。

《绿色魔术:植物的故事》接着说:“接好电极以后,他把龙舌兰的一片叶子浸到恒温的热咖啡杯子中,这时记录仪的指针不动;过了几分钟,他在心里想了一下,要把接受电极的那片叶子烧掉。这时候他的头脑中出现了燃烧的景象,就在他要去拿火柴的时候,记录仪的图纸上出现一长串向上运行的图案。其实他根本没有移动,只是在心里想了想而已,难道龙舌兰猜出了他的心思?……后来巴克斯特又假装着要烧掉这片叶子,但这时的图纸上什么反应也没有。哎,这棵龙舌兰居然还能猜出人们的心理活动呢。”

看来,这植物有很高的“智能”,那神奇的植物就有测谎能力,比沈昌大师的“想像的理论”还玄。

植物科普书中经常出现有关巴氏实验的说法,却少有植物学家站出来澄清。人们喜欢讲和听离奇的故事,而不愿意听取对离谱故事的揭露。《文摘旬刊》摘编了《科学博览》上一则类似的故事:某人摘了3片榆树叶放在床边的一个碟子中。他集中思想,注视其中的两片,劝勉它们活下去,而不理剩下的一片。一周后剩下的那片枯死了,而“发过功”的两片仍然青绿着。据说后来他又与海芋属植物进行情感交流,而海芋还能对心怀歹意的心理学家表现反感。[5]这些耸听的叙述都没有确凿的根据,无法重复,属于一厢情愿。

我们喜欢植物,却没有必须编造植物与人相似的特别故事。植物因为是植物自身而得到或者理应得到人们的尊敬,完全不必因为看起来像我们人类而身价高起来。[6] 人其实有时并不高贵。

我们不知道植物一般地是否有感情,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巴氏等实验声称的那种感情。
-----------------------------

[1]见《转*法*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第267-270页。其中268-269两页讲的全是植物有感情这件事。
[2]文朴编译,《绿色魔术:植物的故事》,团结出版社,2001年,第304-305页。
[3]引文同上,第305页。
[4]参见《科学》,189(1975):478-80。
[5] 见《文摘旬刊》,2001年9月14日。原载《科学博览》2001年9期。
[6] 植物与人无所谓谁更高贵。人是我们的同类,有时人可贵。但是,对于有些人,对于破坏自然的人,其德性远不如植物,如果植物造福于人类算作其美德的话。

⑵ 花的意象

1.海棠的:海棠花在盛唐时代还叫梨花,或海棠梨,而且一直到中唐的前期海棠花还没成为诗人关注的意象。海棠成为诗人关注的意象是在中晚唐以后,王建《宫词一百首》中的一首写道:“元是我王金弹子,海棠花下打流莺。”这里的海棠花还是一棵树,还没完全成为审美意象。后来在中晚唐的薛能、郑谷、温庭均等的诗中,才逐渐的采用了海棠意象。到了宋朝,写海棠花的人就比较多了,如苏东坡,他被流放到黄州,住在定惠院那里的东山上,旁边有一株繁茂的海棠花,看到这株海棠花,顿生同此天涯沦落之感,感到他和海棠花都是从蜀地流落到此偏僻山野的有名而孤苦之物,写了题为《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赏也》的诗,他还另外作了一首《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云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2.桂花的:桂花是我国的传统十大名花之一,也是我国著名的观赏花卉。在文学中,桂花也是个常见的花卉意象之一。《中国文学中的桂花意象研究》试图从文学的角度对桂花作全方位的概括研究。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一,咏桂文学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这是个纵向勾勒。桂花意象在先秦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在唐代获得了初步发展,至宋代达到繁荣,明清阶段渐趋衰落,构成了一个清晰的历时过程。二,桂花的审美形象及其艺术表现。花卉的美包括外在自然美和内在神韵美两方面。桂花是著名的观赏花卉,外在物色美自不待言;作为名花,也有其品格上的象征含义。两种美都重要。三,咏桂重要个案分析。对咏桂文学中出现的重要意象“月亮”,和桂花之间的关系进行重点研究,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典故“吴刚伐桂”、“蟾宫折桂”等,从而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和把握桂花这一意象。

3.菊花的:菊:隐逸 高洁 脱俗 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⑶ 植物的感情有哪些

植物有感情! "在1966年2月2日前,我从来都没想过会涉足生物感应领域的研究..." 克里夫.巴克斯特(Cleve Backster)——美国测谎专家。年少即热衷于催眠,二次大战后为美国中情局(CIA)延揽,从事催眠相关活动;1966年巴克斯特偶然发现了植物的特殊感应能力。这个发现改变了他的一生,让他投入了全新的研究领域——生物的全域性通讯(Biocommunication)。 巴克斯特和他的试验 视频下载 (5.1M 强烈推荐) 新加坡育出可与人交流植物 新加坡理工学院的学生3月7日表示,他们已经对一棵植物进行了基因方面的改造,培育出了一种可以与主人进行交流的植物。当植物感觉“口渴”时,就会通过发光的方式将这一信息传达给主人。 据路透社3月7日报道,具体做法是将一种从水母体内提取的可令物体发出绿色荧光基因转移到该植物内。这样植物在缺水“口渴”时会立即变得“闪闪发光”,可以运用这些学生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学生共同研制的一种光学感应装置观测植物是否发光。 “我的植物是有感情的!” 在有关生命的研究领域里非常著名的科学家巴克斯特在过去的60多年里,一直在从事生物感应能力的观测和实验,他已经涉及到当代意识研究领域里的一些真空地带。 在1959年,巴赫斯特在纽约设立了专门的实验室,进行测谎仪的专门培训和实验,并成立了当时的全美第一所教授使用测谎仪的学校。 测谎仪是根据人皮肤中的电阻变化而绘出的图线,来表达人的情绪变化状态。测谎仪的1/3部份是肤电反应器,用图线来反应人的情绪变化等。 1966年2月2日早晨7点左右,巴赫斯特在他的纽约实验室里,在给牛舌兰浇水的时候,发现了它类似人的情绪反应,进而对植物原始感应进行了历史性的实验观测。 他回忆说,我在给植物浇水,是一盆牛舌兰花。我想利用测谎设备测量它的电阻变化,还能测量出它的肤电感应。因为当水份到达叶尖时,夹在电极中间的叶子的导电性能会增强,我想我将看到画出的曲线会呈现向上的趋势。可是出乎意料,在浇水后,曲线的趋势却呈现着不断向下,我把指标移到了上端,曲线连续向下滑。 我得到了一幅标准的呈现向下的肤电图。如果是肤电反应,我们会解释这段曲线代表着情绪波动,这段曲线代表着情绪恢复。整个这个图曲线形状,显示了牛舌兰花和人相同的情绪反应,我当时真是吃了一惊。 随后我又做了另外的试验,得到了一个高质量的观察。他说,当时我不知道怎样能使那颗植物感到害怕,我不能和植物讲话,没办法和植物讲话。 我的头脑里突然闪出一念:我知道怎麽做,我要用火烧它的叶子。当时电极联着一片叶子。当时我只是动了一念,我要烧掉那片叶子。这一念头刚一出来,指标立即做出了剧烈的反应,一下子摆到了图表的顶端,显示了连续性的激烈波动,就仿佛用火柴真正在烧它的叶子,显示出植物极度的恐惧。 巴克斯特说:在那一瞬间,我没有碰那个植物,我离它大约15英尺,离仪器大约5英尺的距离,唯一的举动就是我的大脑里闪出一念:我要用火烧它的叶子,只是想象,因为我不吸烟,没有火柴,只是一种意向。当这个想法一产生,仪器指标一下子滑划到顶端,我相信,它当时知道了我在想什麽。 我差点儿在早晨八点钟跑到外面的大街上--纽约的时代广场大喊:“我的植物是有感情的!”。 这次观测对我,一个在科学领域里涉足很久的人震动很大,对我后天教育是很大的挑战。 生物的这种原始超感功能,远远早于任何后天形成的能力。有些人认为人类曾一度有过这种本能,可人类现在通过这种本能的现象反过来在研究它。不管是否有人承认它,植物是具有一种心理特征的感应能力,是能与人类进行某种双向性的生物交流的。 今年已81岁的巴赫斯特现住在美国加州SAN DIEGO。那颗具有历史意义的植物,现在在SAN DEIGO的实验室里已长得触及天棚那麽高。天花板已拿掉了几块。巴赫斯特说:每次拿掉一片天花板,它都要长高一英尺左右,即使他们出远门,不在办公室里,因为它的生长好象不受人的限制。

⑷ 中国的国花是什么花

目前,
世界上
已有100多个国家确立了自己的
国花
,中国是惟一尚未确立国花的大国。
由于没有国花,在
2001年
的APEC会议上,新闻报道出现了“以中国国花
牡丹
为背景”的笑话;
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
上,国花的空缺,更成为悠悠
古国

世纪
遗憾……
国花的评选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分布要广泛;二是外观要漂亮;三是要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四是要具备一定的经济价值。
国花评选历经20年,始终未有结果,有人叫好,有人反对,有人质疑。最近,
中国林学会
再次着手组织评选国花,并已呈报给全国人大审议。此番逐鹿,波澜再起---
不久前,一位名叫杨仕智的先生在《
人民日报
》撰写《国花、
国树
和国
鸟非评不可?》一文,对评选提出异议,并认为“倒是有好多比评国花、国树和国鸟更重要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许多事“比搞什么评无多大实际意义的国花、国树、
国鸟
要重要得多”。
“自然界的物种是平等的,
我们人类
没必要把它们分等级。不管选定的国树、国鸟、国花是哪种,必定会使一大批的
国民
不悦,特别是知识分子,因为他们心中的偶像落选了,他们那难以改变的思想感情受伤害了。如果为了追求美或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而进行评选国树、国鸟、国花,那我们在评定国树、国鸟、国花后,还要评国鱼、国虫、国禽、
国兽
……永远都没完没了。”一位学者在新华网上如此评说。
没有国花,于
国家主权
无碍,于
民族精神
无碍,于国势前程无碍。
相反,几乎任何一项评选后面都有巨大的经济利益的驱动,各地和各行业协会如此兴师动众地争抢“国”字号,也是考虑到“国”字号会给
行业
和地方的
经济
和名气带来难以估算的价值和影响。
20世纪80年代的两次评选,一次是
梅花
夺魁,牡丹居亚,另一次则是牡丹称王,梅花位次。在
1994年
的评选中,两者的竞争更达到了白热化阶段,甚至由花与花的竞争演化为了省与省、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河南洛阳成立了市长亲自挂帅的“牡丹争国花领导小组”,再加上北京、陕西省西安市、山东省菏泽
地区
等的加盟,联合成立了“全国牡丹争评国花办公室”,四方“游说”,力捧牡丹为国花。最后专家确定下的两个候选方案是一国一花(牡丹)和一国四花(牡丹、
荷花

菊花
、梅花)。而评选小组组织了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投票,结果牡丹以18票获胜。
一场普通的国花评选,却差点成了一场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八仙竞技,其中的问题
在事
隔近10年之后的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反思。

⑸ 关于中国古代诗词重要意象研究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共同生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意象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元素。可以说抓住了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正如艾略特所说:“表情达意的唯一方式便是找出意象,即一组意象、一个情境,这些诉诸感官经验的外在意象出现时,该特别情意也就随之给唤引出来了”。在作品中,意象是内容依托的主体,是凝聚作者情感的具体形象,所以了解意象的特殊寓意,是读懂、读透作品的关键。下面这些花草、树木、虫鸟等自然现象就常常含有不同的寓意。
那么我们说了这么多,到底什么是意象呢?下面是来自网络的一段文字:“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客观世界的具体形象,但又不是一般的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再现,是以往感性或知觉经验在意识中的再造或回忆。”总的来说,意象是物象的一种,它不是普遍的、客观的形象,而是浸透了诗人的思想情感、生命体验、认识阅历的特殊物象,几乎每一首诗词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意象,意象对于诗词就像细胞对于人一样。
在我国古代的诗词中,我们会发现,随便一首诗词都有属于自己独特但又大众的意象,为什么说是独特但又大众呢,因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可以大致的分为几种,这个稍后再做解释。我的认为相同的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中,有它不同的意思,就算它们都表达出思乡的感情,但是再不同的诗歌中你会读出属于它本身自己的意义。那么现在就来看一看,中国古代诗词经常使用的意象:(仅列举几样)
1、树木类:
柳树、松柏、梧桐、竹。它们在平常人眼里看起来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是在诗、词人的眼中它们有属于它们自己的品格和它们自己的意义;比如:柳树这个词就表达出了: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而我们更为熟悉的便是松柏,在很多诗词人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松柏这一意象,甚至到后来的现代散文家的作品中也有这个词语,而它的意思似乎就从古代一直遗传下来,并没有多少的改变;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2、花草类:
花又可以大致分为,花开、花落两类,我们常见的关于花草的意象有以下这几类;桃花、牡丹、兰花、菊花、红豆。而草更多的寓意了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在这一类里面,我最喜欢的意象便是红豆,不知当初王维是怎样将红豆与相思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却给人很美好的感觉。在此不得不再写下一遍他的诗歌:“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在这一类里面,我认为最常用的就是菊花,它隐逸、高洁、脱俗。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3、动物类:
猿猴、鸿鸽、鱼。鹰、狗、乌鸦、寒蝉、瘦马等,在这些意象中我们最熟悉或许就是瘦马了吧,因为我们很早就学过马致远先生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而在这些意象当中,寒蝉使我不得不多留点笔墨,写下我对于它的理解,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蝉要花很多年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而努力后的寒蝉更是多了几分凄冷,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以上三类意象只是我国古代诗词意象中的很小很小一部分,从这些意象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不同的意象在不同的诗歌里面,在不同的时间里,它或许有不同的意思,但也或许延续看了以前的意思,但却都很明确的表达出了诗人内心想要真切表达的想法,可见意象在诗词中的作用,是多么的必不可少,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些东西都没有了意义,那么整个诗词也就失去了它的色彩。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1、 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转变:
诗歌鉴赏,就是感受形象,品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考试说明》把诗歌鉴赏定位于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对学生而言,高考诗歌鉴赏题是他们“心口永远的痛”。学生平时积累少,看诗歌鉴赏理论文章更少,面对这类题往往无从下手。200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采用主观题的形式,很多人认为,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恰恰相反,笔者认为,这是降低了难度,因为,表达技巧很具有争议性,特别是一些名词术语的判断和表述更没有唯一性。中国古典诗歌有很多典型的意象,意象是客观物象与审美主体(诗人)的二合一,诗歌鉴赏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意象的理解,掌握意象就掌握诗人感情,就能破解思想内涵;而且,学生容易从生活现象联想到诗歌意象,有话可说。只要有话可说,就不愁得不到分。从某种程度上说,掌握了意象,高考诗歌鉴赏题就成功了一半。
2、 高三时间的局限性:
高三时间紧迫,升学压力大,学生的课业负担繁重,对教师、学生而言,每节课都非常宝贵,很多老师对高三研究性学习投鼠忌器,学生也不敢放开手脚,研究性学习停滞不前或干脆取消。诗歌意象大搜查基本上不用集中研究、外出调查和老师的指导,所需时间较少。
3、 高三复习课的局限性:
一般情况,第8周高三就结束新课,进入全面复习。诗歌复习的基本手段是“讲—练—评--测”,而且,训练周期短,学生对诗歌的基本知识点多是蜻蜓点水式,唯有通过大量的训练题加以强化。学生被动接受的多,自动出击的少。如此一来,即使不产生厌烦情绪,也只有被动接受。诗歌意象大搜查还给学生自主性,在自由选题、自主研究中大展拳脚,发掘课堂上、练习中未能深化认识的知识,是有效的复习手段。
4、 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古典诗歌,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很大的。笔者曾经在高二诗歌单元里组织过诗歌朗诵和摘抄活动,学生都兴趣盎然。我想,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不能让高三繁重的学习任务湮没。
二、 课题的实施方式
1、独立选题或成立四人以下合作组;
2、从中国古典诗歌中自由选择任一意象,每一个意象至少要用5首诗歌进行阐述。
3、 学生去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提出对策,形成课题,写成小论文。小论文以原稿纸或word文档为载体。
4、 课外完成,教师适时辅导。
5、活动周期:上学期第18周至下学期第2周(跨寒假)。
三、课题的结题形式和激励措施
别说高三学生麻木,眼睛只盯着高考,不在乎评比表扬。其实,学生毕竟还是孩子,及时的表扬不仅必要,而且还要想尽办法去创造机会。笔者用了以下方法:
1、 开总结会: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评价,表扬先进,对不足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分组讨论学习,交流心得。
2、 结集出版,班内宣传:二次修改后,要求学生抄正在指定的纸张上,学生干部负责装订成册。
3、 评比奖励:设三个奖励等级,人人有份,目的重在鼓励学生。
4、 优秀作品挂上班级网页,方便学生查找。
5、 生品读作品:课前5分钟由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谭健文老师主张学生多朗读高考优秀作文以提高学生作文素养,同样地,让学生朗读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诗歌素养。诗歌鉴赏复习周期不长,如果让学习诗歌成为习惯,让学生耳濡目染,一来可以营造诗歌学习氛围,二来对学生也是很好的肯定和鼓励。
四、活动总结
一如活动初衷,学生兴趣浓厚,不到两周已经有学生交成果了。大部分学生所举例子远超最低要求的5首。高三后期复习的诗歌大部分都在学生的研究成果中出现过,而此时学生早已胸有成竹了。另外,学生不再惧怕诗歌鉴赏,做题真正是“有话可说”了。

⑹ 植物有感情吗

植物有感情!

"在1966年2月2日前,我从来都没想过会涉足生物感应领域的研究..."

克里夫.巴克斯特(Cleve Backster)——美国测谎专家。年少即热衷于催眠,二次大战后为美国中情局(CIA)延揽,从事催眠相关活动;1966年巴克斯特偶然发现了植物的特殊感应能力。这个发现改变了他的一生,让他投入了全新的研究领域——生物的全域性通讯(Biocommunication)。

巴克斯特和他的试验 视频下载 (5.1M 强烈推荐)

新加坡育出可与人交流植物

新加坡理工学院的学生3月7日表示,他们已经对一棵植物进行了基因方面的改造,培育出了一种可以与主人进行交流的植物。当植物感觉“口渴”时,就会通过发光的方式将这一信息传达给主人。
据路透社3月7日报道,具体做法是将一种从水母体内提取的可令物体发出绿色荧光基因转移到该植物内。这样植物在缺水“口渴”时会立即变得“闪闪发光”,可以运用这些学生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学生共同研制的一种光学感应装置观测植物是否发光。

“我的植物是有感情的!”

在有关生命的研究领域里非常著名的科学家巴克斯特在过去的60多年里,一直在从事生物感应能力的观测和实验,他已经涉及到当代意识研究领域里的一些真空地带。

在1959年,巴赫斯特在纽约设立了专门的实验室,进行测谎仪的专门培训和实验,并成立了当时的全美第一所教授使用测谎仪的学校。

测谎仪是根据人皮肤中的电阻变化而绘出的图线,来表达人的情绪变化状态。测谎仪的1/3部份是肤电反应器,用图线来反应人的情绪变化等。

1966年2月2日早晨7点左右,巴赫斯特在他的纽约实验室里,在给牛舌兰浇水的时候,发现了它类似人的情绪反应,进而对植物原始感应进行了历史性的实验观测。

他回忆说,我在给植物浇水,是一盆牛舌兰花。我想利用测谎设备测量它的电阻变化,还能测量出它的肤电感应。因为当水份到达叶尖时,夹在电极中间的叶子的导电性能会增强,我想我将看到画出的曲线会呈现向上的趋势。可是出乎意料,在浇水后,曲线的趋势却呈现着不断向下,我把指标移到了上端,曲线连续向下滑。

我得到了一幅标准的呈现向下的肤电图。如果是肤电反应,我们会解释这段曲线代表着情绪波动,这段曲线代表着情绪恢复。整个这个图曲线形状,显示了牛舌兰花和人相同的情绪反应,我当时真是吃了一惊。

随后我又做了另外的试验,得到了一个高质量的观察。他说,当时我不知道怎样能使那颗植物感到害怕,我不能和植物讲话,没办法和植物讲话。

我的头脑里突然闪出一念:我知道怎麽做,我要用火烧它的叶子。当时电极联着一片叶子。当时我只是动了一念,我要烧掉那片叶子。这一念头刚一出来,指标立即做出了剧烈的反应,一下子摆到了图表的顶端,显示了连续性的激烈波动,就仿佛用火柴真正在烧它的叶子,显示出植物极度的恐惧。

巴克斯特说:在那一瞬间,我没有碰那个植物,我离它大约15英尺,离仪器大约5英尺的距离,唯一的举动就是我的大脑里闪出一念:我要用火烧它的叶子,只是想象,因为我不吸烟,没有火柴,只是一种意向。当这个想法一产生,仪器指标一下子滑划到顶端,我相信,它当时知道了我在想什麽。

我差点儿在早晨八点钟跑到外面的大街上--纽约的时代广场大喊:“我的植物是有感情的!”。

这次观测对我,一个在科学领域里涉足很久的人震动很大,对我后天教育是很大的挑战。

生物的这种原始超感功能,远远早于任何后天形成的能力。有些人认为人类曾一度有过这种本能,可人类现在通过这种本能的现象反过来在研究它。不管是否有人承认它,植物是具有一种心理特征的感应能力,是能与人类进行某种双向性的生物交流的。

今年已81岁的巴赫斯特现住在美国加州SAN DIEGO。那颗具有历史意义的植物,现在在SAN DEIGO的实验室里已长得触及天棚那麽高。天花板已拿掉了几块。巴赫斯特说:每次拿掉一片天花板,它都要长高一英尺左右,即使他们出远门,不在办公室里,因为它的生长好象不受人的限制。

⑺ 哪些植物有感情

对于你这个问题,我只能说,所有的植物都有感情。
当你在植物的身旁吵架时,植物的电波会发生波动,就像人类在惊恐时会紧张一样。
下面有几个例子,很有趣:
【1】在 1966年 2月的一天上午,有位名叫巴克斯特的美国情报专家,正在给庭院花草浇水时,脑子里突然出现了一个古怪的念头,也许是经常与间谍、情报打交道的原因,他竟异想天开地把测谎仪器的电极,绑到一株天南星科植物的叶片上,想测试一下,水从根部到叶子上升的速度究竟有多快。结果他惊奇地发现,当水从根部徐徐上升时,测谎仪上显示出的曲线图形,居然与人在激动时测到的曲线图形很相似。难道植物也有情绪?如果有,它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绪呢?这个推测太大胆了,但它也有可能成为科学上的待解之谜。于是,巴克斯特决心通过进一步研究来寻找答案。
巴克斯特做的第一步,就是改装了一台记录测量仪,并将它与植物相连。接着,他想用火去烧叶子,就在他刚刚划着火柴的一瞬间,记录仪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手持火柴的巴克斯特还没有靠近植物,记录仪上的指针便产生剧烈摆动,甚至超出了记录纸的边缘。毫无疑问,这表明植物已出现了恐惧心理。后来他又重复多次划着火柴,但都没有真正去烧灼植物,结果十分有趣,植物仿佛有所感觉,这仅仅是空洞的威胁,对自己不会有伤害。于是,用同样的方法再也不能使植物感到恐惧了,记录仪上反映出的曲线也变得越来越平直。
后来,巴克斯特又设计了另一个实验,他把几只活海虾丢入沸腾的开水中,这时。安放在房问的植物为上陷入训骰度的刺激之中,试验多次,每次都得到同样的反应。
巴克斯特是个非常谨慎细心的人,他为了排除实验中可能发生的人为干扰,用一种新设计的仪器,自动地把海虾投入沸水。同时,他在三间房子里各安放一株植物,让它们与仪器的电极相连,然后锁上门,不允许任何人进入。到第二天,他去看试验结果,发现每当海虾被投入沸水6秒~7秒钟后,植物的活动曲线便急剧上升。根据这些,巴克斯特指出,海虾的死亡引起植物的剧烈曲线反应,决不是偶然现象,几乎可以肯定,植物和动物之间能够交往,植物和其他生物之间也能发生交往。
巴克斯特的发现引起了植物学界的巨大震动,但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有的怀疑,有的反对。其中有位坚定的反对者是美国科学家麦克,他根本不相信植物会有感情。为了寻找反驳和批评的可靠证据,麦克也做了很多实验。可有趣的是,他在得到实验结果后,态度一下子来了个大转变,由怀疑变成了支持,这是因为他在实验中发现,当植物被撕下一片叶子后,会产生明显的反应,而且植物还会对他干“坏事”和做“好事”表现出不同的反应。于是麦克大胆提出,植物具备心理活动,也就是说,植物会思考,会体察人的各种感情。他甚至认为,可以按照不同植物的“性格”对植物进行分类,就像心理学家对人进行分类一样。
【2】不久之后,前苏联科学家维克多又做了一个更有趣的实验:他先用催眠术控制一个人的感情,并在附近放上一盆植物,然后用一个脑电仪,把人的手与植物叶子连接起来。当所有准备工作就绪后,维克多开始说一些愉快或不愉快的事,让接受试验的人感到高兴或悲伤。结果,有趣的现象发生了:植物和人不仅在脑电仪上产生类似的图像反应,更使人惊奇的是,当处于睡眠状态的人高兴时,植物便竖起叶子,舞动花瓣;当维克多在描述冬天寒冷,使试验者浑身发抖时,植物的叶片也会瑟瑟发抖;如果试验者感情表现为悲伤,植物也出现相应的变化,浑身的叶片沮丧地低头垂下。

一连串神奇的新发现,使科学家们越来越着迷。假如植物确实有丰富的感情,那么它也应该像人类一样,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感情的影响。我们知道,精神生活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对于有些病人,精神的安慰,诙谐的笑语,往往能起到比药物更有效的作用。科学家由此而得到启发,想试一试精神生活对植物究竟有多少影响。
【3】1973年5月,加拿大生物学博士瓦因勃格,每天对离营做10分钟的超声波处理,结果获得了意想不到的高产量。与此同时,美国科学家史密斯,对大豆播放“蓝色狂想曲”音乐,20天后,每天听音乐的大豆苗重量,要比不听音乐的高出四分之一。这些实验证明,植物的确有活跃的“精神生活”,轻松的音乐能使植物感到快乐,促使它们茁壮成长;相反,喧闹的噪音会引起植物的烦恼,使生长速度减慢。有些“精神脆弱”的植物,在严重的噪音袭击下,甚至枯萎死去。

怎么样,植物也是有感情的,所以,好好对待植物吧!

⑻ 中国古代纹样有哪些

1、新石器时期,劳动者创造了彩陶艺术,不仅造型别致,而且纹样独特,实用美观,艺术之光生生不息。主要纹样有:鱼纹、鹿纹、狗纹、人面纹、花卉纹、网纹、水纹、海贝纹、编织纹、火焰纹及历象日月星纹等。先民们把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可视物象,按照自己的理解,巧妙地组织运用到各种器皿器物上,形成了庄重大方、自然谐调的装饰花纹,开创了一代风格。

2、商、周奴隶社会时期,青铜艺术为其魁首。无论是造型多样的食器、酒器、乐器等,还是各种纪念性陈设器皿,都装饰着精美的花纹图案。有的还直接借用动物形象作造型,如大象尊、四羊尊等。常用的装饰纹样有:饕餮纹、夔龙纹、夔凤纹、蝉纹、玉带纹、重环纹、鳞纹、乳丁纹、窍曲纹、云雷纹、涡纹、冏纹、四瓣花纹及象形文字纹。图案适应铸铜工艺制作要求,多为非常工整的阳纹或阴纹图案。纹样精细,组织严紧,具有神奇感。考古学者称之谓“灿烂的青铜艺术”。

3、战国、秦汉时代,铁器兴起,金银错和漆器等新展起来,营造业大兴,砖石雕刻也兴旺起来。装饰图案的题材更为广泛,较之以前有巨大突破。主要装饰纹样有:怪兽纹、蟠螭纹、虺纹、龙凤纹、各种动物(鹿、马、牛、羊、虎、雁、鱼……)纹及四神纹等。“四神纹”也秒“四灵纹”,由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四种动物形象作标志。青龙为我国传说中的东方之神,朱雀为南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它们标志了四个方向。又标志了四种颜色:青龙—表色;朱雀—赤色;白虎—白色;玄武—黑色。此外,人物纹空前繁多,突出的是汉画象石、画象砖、瓦当,题材直接反映了人类生活、生产、战争的场面。笔简意繁,以少胜多,为以后各代的装饰开辟了新途径。

4、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佛教艺术兴旺起来。图案同样也受到了宗教的影响,这时期的题材、内容许多都与佛经故事有关。常用的纹样有:忍冬草(即金银花,也称:宝花,四季常青不枯,取其吉祥之意)、莲花纹(别名“芙蓉”、“鞭蕖”等,取其出污泥而不染和“守—茎—花之节”之意,是美德的象征)、玉鸟纹(玉鸟也称迦陵频迦,吉祥鸟,传说人是玉鸟脱生出来的,故而图案中常有人面兽身之图像)、鹿纹(亦曰“天鹿”、“白鹿”,祥瑞的象征)。人物图案中出现了“飞天”仙人形象,表达了美好的理想,人的力量。

5、隋、唐、五代,处于封建社会中期,对外文化交流增多,工艺美术的门类也空前发展。绝妙的唐三彩、宋瓷、丝绸、金银制品等等上的装饰图案也出现了繁花似锦的局面。唐代纹样丰盛饱满,富丽豪华。宋代纹样秀丽,灵巧。常用的纹样有:卷草纹、宝相花(以莲花和牡丹相结合的图案,采用了完美的理想化的构成方法)、海石榴、花鸟纹、华盖纹、联珠纹、绶带纹、人物纹等。荷花和牡丹花非常之多。此外还有茱萸(中药)纹、柿蒂纹、几何纹等。装饰手法有写实的、夸张变形的,并采用了花中套花,叶中套花,果中套花等理想化的方式,构成巧妙、气韵生动,敷彩绚丽,唐、宋是我国传统图案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6、元、明、清封建社会末期图案,保留了民族特点,吸取了外国工艺之长,花色品种,装饰风格产生了变革。景泰蓝就是当时的新工艺,瓷器、织锦、砖雕、木雕等也较前有了很大进步,装饰题材增加了很多。动物图案常见的有狮子、孔雀、蝙蝠、鹿、鹭鸶、羊、鹤、鹰、锦鸡及神奇的麒麟。花卉果实题材有梅花、荷花、菊花、牡丹花、兰花、牵牛花、竹子、松树、灵芝、桃、石榴、枇杷、梨、杏、葡萄等。相互借用和结合的理想化的手法也更为广泛多变。如禽鸟与花卉组合,昆虫与花卉组合等,强化了装饰情趣。此外,尚有器物形象构成的图案也甚为流行,如:古玩、金石、陶瓷器、钟、鼎、杯、盘、壶、碗、瓶、书画等,具有典雅之风,称为“博古纹”。还有用八种佛教用供器组成的“八吉祥”(也称佛八宝),用道教持物组成的“道八宝”等等。这个时期的图案多为吉祥图案,应用范围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程度。日用品、服饰、建筑、商品上处处可见。

我国古代传统图案纹样来源大致可分三个部分。其一,来自民间工艺:陶瓷、刺绣、窗花、蓝印花布,蜡染、剪纸、雕刻、编织等,这是劳动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发挥创造的,一般比较朴实、粗犷、乡土气息浓郁。其二来自宗教艺术,如宗教传说和神话传说,庙宇、石窟中的壁画、藻井、龛楣、塑像服饰、基座、建筑、雕刻以及各种供器装饰。最典型的敦煌图案,是佛教传统图案的精华部分。它是我国的能工巧匠吸收外来文化所发挥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图案构图严谨,富于理想。其三是来源于封建帝王、王公贵族、富豪商贾等所占用的陈设品、日用品、服饰、首饰、建筑……这些工艺品图案是为了满足奢侈者的物质生活和空虚的精神生活而精心设计的,并没有专门的作坊由专人监督制作的,所以图案非常精细,色彩富丽豪华。除了如前所说的那些传统图案外,相当一部分是福、寿、禄及文人字画、诗歌为题材的装饰图案。多数采用了“米”字格和“九宫”格等格律形式。以上三部分纹样,组成了我国传统图案的主流。

窃曲纹
窃曲纹·波纹·蛟龙纹 西周中期以后,逐渐抽象化,形成一种新的主导性的纹饰:窃曲纹。其名称也是据《吕氏春秋》:“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离俗览》)窃曲纹的基本特征是一个横置的S形,正符合于“上下皆曲”的特点。周代的一种重要装饰纹样。又称窃曲纹、穷则曲。是一种适应装饰部位要求而变形的动物纹样,是动物的简化和抽象化。周代打破了商代以来,以直线为主的装饰特点,也打破了对称格式。一般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形图案,中间常填以目形纹,但又未完全摆脱直线的雏形,因而形成直中有圆、圆中有方的特点。
窃曲纹由鸟纹、龙纹衍化而来的痕迹是很明显的。试将一部分鸟纹加以排比,可以推测出它向窃曲纹衍化的具体过程,较早的鸟纹在翅膀后边接连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后来这个尾巴与躯体分离开来,成为一个弯卷的抽象纹饰,再后,鸟身部分也抽象化了,却保留着原先的一根长长的羽毛,最后,这根羽毛也消失了,形成了典型的窃曲纹。
窃曲纹适应性很强,可以随机变化,装饰于器物各种不同的部位,以窃曲纹构成的装饰,一般不刻云雷纹的地纹。与窃曲纹同时流行的抽象纹饰还有重环纹、垂鳞纹等,重环纹多以长圆和圆形图像连续排作为装饰带施加于器物口沿或圈足部分。垂鳞纹像水族动物身上的鳞片,作交错排列饰于水器之上。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之一。《吕氏春秋·适威》:“周鼎有窃曲(一作穷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始见于西周,盛行于西周中、后期,春秋战国时仍见沿用。

大克鼎上的窃曲纹
云纹
早期阶段:彩陶上的原始旋纹是十分典型的抽象几何纹。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它们就是早期的纹样式。作为远古的文化遗存,它在当时是否有“云”的指征意义,现在还无法断定。仅从形态来看,似乎可以看出:楚汉云气纹、先秦卷云纹、商周云雷纹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旋纹,有着一种比较明显的承继关系。但人们一般把多见于商周青铜器装饰的云雷纹,视为云纹的早期形态。在云纹的发展历史中,云雷纹具有重要的意义。
鼎盛时期:汉代是我国云纹运用面最广,也是云纹形态最为丰富和最为生动的时期之一。出现了云气纹、卷云纹、云兽纹等新型云纹形式。在云雷纹的基础上,卷云纹通过对其构形元素的“简化”和结构模式的“打散”。确立了自身的存在形式,简化的勾卷也从此成为后来云纹形态演绎普遍采用的定型化元素。在卷云纹的基础上,汉代出现了极具时代感的云气纹,构形元素除了依然作主体的勾卷形外,云气纹中还出现了“云尾”这一新的成分。在纹样构成中起着加强力量和速度感的作用,增强了汉代云气纹特有的一种气势。这时云纹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汉代云气纹统摄全局的流动感和生机勃勃的雄浑气息,在魏晋南北朝的流云纹上得以继续保持。作为中国云纹意向最透彻也最简洁的感性阐释,流云纹把自云雷纹以来的“简化”变化趋势强化到极致,使魏晋南北朝的装饰空间呈现风起云涌、情驰神纵的生动。
成熟时期:隋唐是朵云纹盛行时期。宋代云纹在总体上依然是朵云样式。元代朵云纹往往呈现较强的组合感。唐宋以来,顺应时代的审美要求而日趋丰富的装饰元素,使朵云纹的架构显得负荷日重。元代所呈现的构形元素单位必然加强,正是朵云形态化过程中,叠云纹是一种呈面状展开,铺张、繁复的云纹类型。它一般由层叠茂密的勾卷云头,加上弯转曲折、流动通畅的排线云躯而够成。在中国云纹体系中,如意云纹是最具抽象品格又认同普遍、应用广泛的一种类型。
云纹形态的整体演变趋势呈现为:在原有的基础上,结构日趋复杂、造型日趋丰厚、形象日趋细腻。这些可以概括为精致化的发展趋势,根本体现了中华民族为满足自身审美需要所作的不断努力。艺术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日益增进的审美经验和表现要求一旦到了一定程度,便会突破原先的形式构架去寻求适合自己的表达形式。
云气纹
汉魏时代流行的装饰花纹之一。是一种用流畅的圆涡形线条组成的图案。一般作为神人,神兽、四神等图像的地纹。也有单独出现的。云纹寓意高升和如意。云气纹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汉魏时代,对自然的崇尚和对神仙的崇拜。
云气纹是一种用流畅的圆涡形线条组成的图案,是我国传统的纹样。从商周的“云雷纹”、先秦的“卷云纹”、两汉的“云气纹”和隋唐以来的“朵云纹”、“如意纹”,都是当时典型的、定型化的纹饰,在陶器,青铜器,漆器,铜镜到陶瓷,都能看见它活跃的身影。
原始的艺术形式以至整个人类认识的最初来源,都与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以及这种环境所给予的感官经验有密切的关系。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需要对天象、地形、植物习性等作更为周密的观察和注视,这可视为是对“云”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时的首次关注。如:商周青铜器上的“雷纹”在形态上与“雷“字有相同之处,体现了原始先民对云、雷等自然现象的认识和形象特征的模拟。
先秦和两汉时期,作为商周青铜器上的典型的具有独立性装饰的雷纹被春秋战国时期的卷云纹所代替,成为先秦云气纹了汉代云气纹的先导。从汉初到汉代绝大部分时间里的说明性、阐释性表象演化成了汉末逐渐有艺术意味的意象。“云气纹”与其时的天界、飞升思想相关。为云纹逐渐向抽象的精神形态或哲学思想层面的升华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和佛教盛行,魏晋人开始从“气、韵、形、神”的角度开始研读作品的内涵。表现在形象上,从重视形似发展到重视神似,从追求外貌的酷肖对象发展到了追求内在的审美特性。此后,中国人表现在形象方面的审美理想才开始朝着艺术的方面发展了。
唐代云纹有单勾卷和双勾卷两种最基本的样式,以云气之神气冲和万物之情态的“衍化”造型意向为基础,集中体现云纹的盘绕盘曲、生动飘逸的形式意味。在这一时期的艺术样式上富丽堂皇、雍容华贵、雄浑博大,圆润饱满的审美取向。以定型化姿态崛起的朵云纹,对后代整个中国云纹发展的格局也有代表性的意义。
宋代云纹装饰则逐渐向小巧精致发展,向静态内向、符号化的发展,总体上依然是朵云纹样式。只是增多了波折曲线,在形态上显得较为复杂。这或许是由于皇权的集中、强化,使宋人以儒家理学为代表的文化心理向保守的、封闭的、退让的、内倾的、虚静的方向发展的审美心理的体现。元代朵云纹在宋代基础上更趋复杂化,在保持“云朵”整体感的同时,更具有组合感。使元代的云纹在格式上是比较散漫、写意性的以安详、沉静为主,却又洋溢着生气。也使得云纹装饰开始逐渐离开表现客观对象的本质。成为一种服从并服务于主体心境的又具有相对独立审美价值的装饰形式,使它成为既有时代特点又超出于时代局限的普遍而又恒定的审美典范。
夔龙纹
夔龙纹是在古钟鼎器物上所雕刻的一种的装饰纹样,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夔龙相传是一种奇异动物,似龙而仅有一足;也有记载说是舜的二臣名,分别指乐官和谏官。
古钟鼎彝[1] 器等物上所雕刻的夔形纹饰。也称夔纹。
补充:一种瓷器装饰纹样。夔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似龙而仅有一足。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记述:“夔如龙一足”。
夔纹始流行于商、西周青铜器及玉器上,商代的白陶因造型和纹饰均模仿当时的青铜器,因此也有印夔纹装饰的。瓷器上的夔纹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如宣德青花夔纹罐、嘉庆青花夔龙福禄万代瓜棱形龙耳瓶等。
相传舜的二臣名。夔为乐官,龙为谏官。《书.舜典》:"伯拜稽首,让于夔龙。"孔传:"夔龙,二臣名。"唐杜甫《奉赠萧十二使君》诗:"巢许山林志,夔龙廊庙珍。"后用以喻指辅弼良臣。古器物上的夔龙纹饰。夔龙又称且角龙。3.夔者,见于《书·舜典》,《国语·鲁语》,《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诸典中,或为乐官,或为木石之怪,或为国名。又作地名,...夔、夒,字形相近,义亦颇相似。《说文》“夔,神魖也,如龙,一足。从夂。象有角、手,人面之形。”
夔,形与龙相似,《韩非子》:“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说文解子》:“夔,神魅也,如龙、一足。”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只足的类似龙的形象,都称之为夔或夔龙,有的夔纹已演变为几何图形的装饰。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青铜器上的龙纹常被称为夔纹和夔龙纹。后人便将青铜器表现一足的、类似龙的形象都称之为夔,纹饰称为夔龙纹或龙纹。
万字纹
中国古代传统纹样之一。万字纹即“卍”字形纹饰,纹饰写成“卍”。“卍”字为古代一种符咒,用做护身符或宗教标志,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卍”字在梵文中意为“吉祥之所集”,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现的瑞相,有吉祥、万福和万寿之意,唐代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采用汉字,读作“万”。用“卍”字四端向外延伸,又可演化成各种锦纹,这种连锁花纹常用来寓意绵长不断和万福万寿不断头之意,也叫“万寿锦”。
《辞海》载:“卐”(音“万”)是“古代的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此标志在古印度、波斯、希腊等国的历史上均出现过:后来被一些古代宗教所沿用,如婆罗门教、佛教等都曾使用。后来,发展引申为坚固、永恒不变、辟邪趋吉,以及吉祥如意的象征,是表示永恒的吉祥符号。“卐”起源于史前文化。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西亚美索不达米亚时期的陶器上,就发现了“卐”字符号。进入青铜时后代,“卐”字纹在欧洲也甚为流行,作为装饰性符号,在早期基督教艺术和拜占庭艺术中亦屡见不鲜。过去的研究曾一度认为“卐”形纹是通过佛教传入中国的,但其实中国境内出现“卐”形纹可以追溯到距今约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而佛教在东汉时期才传入中国。不过随着佛教的传入,“卐”形符号在中国的流行和使用确实更为普遍了,新石器时代陶器、古巴蜀国的铜带钩、唐代铜器、清代织锦、镂空门窗上比比皆是。但这些器物上使用的“卐”形纹大多是取吉祥寓意,曾经浓厚的宗教意味,渐渐失去了原来的含义,而审美成分越来越浓,渐渐演变成民族传统的审美对象了。
宗教含义
“卐”字符在藏族苯教中是代表太阳的符号。太阳神是苯教最大的神灵之一,因此宗教图案“卐”字符在藏族服饰上的运用非常频繁。它在藏族妇女的心目中,是美好的象征,视为吉祥之物。逢年过节,妇女们总要在自家门口,用白石灰画上“卐”字符,以示来年吉祥如意,有些地方的藏族妇女,还喜欢把“卐”字符绣在衣服的背部。她们认为这样可以免除天灾人祸,保佑平平安安。在甘肃青海民间刺绣、针织艺术品中,“卐”字符及其变体运用极广。它的纹路变化,气势韵味无不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气息,藏族妇女头面上佩戴的辫筒、腰间挂的荷包、腰带、袖口、领子、鞋帮、袜垫等处亦绣有“卐”的变体。
婚礼含义
“卐”字符在婚礼上呈现出宗教情感和审美情感的交融。青海湟源日月乡居住的藏民有一种习惯,他们娶亲时,婆家将羊皮铺在院子里,在羊皮上用青稞绘制“卐”字符,新娘进门时,脚踏在“卐”字符中心,以示“男女同生、阴阳相配、吉祥如意、坚固永久”之意。“卐”字符由简到烦、由单到双,字符四端纵横伸延,互相衔接,形成的纹图,称“万字锦”、“长脚万字”。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物的窗墙、门格、梁头上常常刻有这样连缀而成的“卐”字符,民间四合院的门窗图案也有“卐”或者“卐”字符的变体,即取此“富贵不断头”的意思。

⑼ 寓含传统文化意象梅、兰、竹、菊、荷、柳、松柏、芭蕉、梧桐、紫燕、鸿雁、杜鹃、哀猿等成语典故或古诗词

梅兰竹菊的诗词:
★梅
一树寒梅白玉条, 回临村路傍溪桥(张渭《早梅》)
▲兰
蕙兰有恨枝无绿, 桃李无言花自红(欧阳修《舞春风》)
◆竹
嫣然一笑竹蓠间, 桃李漫山总粗俗(苏轼《寓居定惠院》)
●菊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爱情诗及其意象
例:《雨霖铃 寒蝉凄切》(柳永)《鹊桥仙 纤云弄巧》(秦观)《一剪梅 红藕香残》(李清照)《锦瑟》(李商隐)
特征(意象):青鸟、鸿雁、燕子、鸳鸯、桃花、红豆等。
表现要点:绵绵思念 款款深情 离情别恨
田园山水诗及其意象
特征(意象):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家风光、山间胜景等 。
表现要点:宁静、闲适、恬淡、农家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等。
咏物诗及其常见意象
特征(意象):松、竹、梅、菊、蝉、蜂等。
表现要点:托物言志,以中心物象的本质特征,寄寓诗人的情怀。
送别诗及其意象
例:《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赠汪伦》(李白)
特征(意象):文题(送、赠、别等),柳,酒,歌,船,长亭短亭,灞陵亭(灞桥),南浦等。
表现要点:离情别恨 深情厚谊 激励劝勉
边塞诗及其意象
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凉州词》(王之涣)《出塞》(王昌龄)等
特征(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 、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
行旅诗及其意象
特征(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客、浮萍、飞蓬等。
表现要点:旅途艰辛 漂泊无依 浪迹天涯 归期遥遥 孤独彷徨 思乡思亲
古诗词中的燕子意象
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寓情之丰富,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如:“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欧阳修《采桑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如:“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等。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的《乌衣巷》)、“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宴殊《浣溪沙》)、“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张炎《高阳台》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如:“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唐代郭绍兰《寄夫》)、“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曹雪芹·《红楼梦》)等,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
蝉:喻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骆宾王《在狱咏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王沂孙《齐天乐》)等,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竹:喻刚正有节的节操、中通外直、虚怀若谷。
如郑板桥《竹石诗》:“咬定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明·夏昶《墨竹图轴》:“闻群初夏尽交欢,写赠琅环着意看。但愿虚心同晚节,年年此日报平安。”;清·丘逢甲《题画竹二首其一》:“拔地气不挠,参天节何劲。平生观物心,独对秋篁影。”;刘禹锡《庭竹》:“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杜甫《寄题江外草堂》:“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蒲松龄《竹里》:“尤爱此君好,搔搔缘拂天,子猷时一至,尤喜主人贤。”
梅:喻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
如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再如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松:喻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如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又如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再如“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左思《咏史》)、陈毅《咏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兰:如李白《古风》:“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明·陈汝言《兰》:“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喻人才被埋没,怀才不遇;又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陈子昂《感遇》)、“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张学良《咏兰诗》)。
流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又如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在古诗词中,诗人也常常以流水喻光阴易逝。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长歌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等。
芭蕉:芭蕉和梧桐意象的意蕴差不多,常常是离情别绪孤独忧愁的象征。
如李清照《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等。
杜鹃:常常用来渲染一种悲剧氛围。
如:“其间旦幕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二首》)等。
长亭:陆上的送别之所,水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诗从常常用它来喻离情别绪之绵长。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送别》)等。
杨柳:杨柳表惜别或思乡之情。
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刘禹锡《枝词竹》)、“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无名氏《送别》)、“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
芙蓉”又称“荷”。“莲”。“芙蓉”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极娉婷,级高洁的,容易让人想起“出水芙蓉”,“芙蓉佳子”般的绝代佳人。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王维的《山居秋暝》营造了一种美丽。和谐,恬静的意境。“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李白《古风十九首》“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猛敛《怨歌》中的那句“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
姚燧〈〈普天乐〉〉“芙蓉谢,冷雨清打读书舍,待离别怎忍离别?”
李白《古风十九首》“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诗人幻想自己漂游于西岳山的莲花峰上,碰见的玉女是“手把芙蓉,凌空而行”
无论是用咏荷之美好,还是叹荷之颓废,或是赞美莲之高洁,荷花作为一种典型的意象已不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一种感情的象征。
咏月诗在中国诗歌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月亮可以说是古代诗人最偏爱的一个意象。古代的“月”表现以下的几种象征:首先是象征团圆,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次是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乡,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第三是把月亮当成美好的象征。爱的象征,比如张若虚的〈〈春花秋夜〉〉:“春江潮水连海说,海上明月共潮升。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按照 闻一多的解释,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皎心的传递。第四是把月亮作为纯洁无暇没有任何污染象征进而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 自然的纯洁对心灵的纯洁,比如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这里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古人常来借月状景。抒写辽阔,比如杜甫白望毛平阔,月涌长江流,辽竖咏月佳问,充满了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古诗词中鸿雁意象
中国古代的诗歌,真可谓是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其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阅读鉴赏诗歌时,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的诗歌意象为突破点,去领悟诗中意象的意蕴,进入诗歌的意境,深入品味诗中蕴涵的情感。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作者心境的不同,同一个物象在不同诗词中表现出的意蕴往往不尽相同,因而体现出意象的丰富性,我们在阅读鉴赏古诗词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下面,笔者仅就古诗词中鸿雁形象的意蕴加以阐述。
一、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思乡怀亲之情
“鸿雁传书”的典故语出《汉书·苏武传》,从这个著名的典故开始,鸿雁就成了书信的象征,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这一点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比较普遍了。
如杜甫《天末怀李白》中有:“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希望远道而来的鸿雁能够带来友人的消息,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真是情真意切。
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无由见颜色,还自托微波。”(李商隐《离思》);“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殊《清平乐》);“云中谁寄锦书来,实可行,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等。
二、以鸿雁为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的触发点
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乘着长风,奋力飞往南方越冬。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如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前两句,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引出耳听萧萧风声、目见随风而来的雁群,表达作者因遭长时期的贬谪而产生强烈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庭院中的“庭树”,由远而近,步步换景,由此触发独在异乡的“孤客”思乡之情。
又如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梦中凫雁满塘,自得其乐的景象与诗人的境遇形成鲜明的对比,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以鸿雁为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的触发点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欧阳修《戏答元稹》);“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等,真是举不胜举。
三、以鸿雁喻人生际遇、人生精神境界
1、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以“孤鸿”、“哀鸿”的悲鸣来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惨。
如《诗经·小雅·鸿雁》中有:“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该诗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人常常以“哀鸿”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在古诗词中,以“孤鸿”、“哀鸿”的悲鸣来人生遭遇的凄凉悲惨的诗词还有很多。如:“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颀《送魏万之京》);“诗谶吾生信有之,预怜夜雨闭门时。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龚自珍《己亥杂诗》)等等。
2、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常取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
如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写的,苏轼用比兴的手法,以缥缈的“孤鸿”喻“幽人”,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心情与处境的写照。
在古诗词中,以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这一点来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的诗词还有很多。如:“人生处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以飞鸿踏雪、一去无踪,暗示人生偶然无定的感慨,形象优美生动,哲理高妙玄远,让人发悟,也使人惆怅;“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诗人这里是用“征蓬”、“ 归雁”自比,说自己孤单一人漂泊,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失落与忧郁。
3、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乘着长风,飞往南方越冬。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常取鸿雁翱翔于天际,自由自在,喻一种超然于物外,自由自在的人生精神境界。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赠秀才入军》)是嵇康的名句,诗人的视线追随着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鸿雁,随归鸿远去的,不仅仅是目光,也是他那渴望精神自由的心灵。他已化身飞鸟,神游寥阔长空,达到一种超然玄远的境界——道家向往的逍遥游的境界。
又如“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何等的逍遥,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诗从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这里的“鸿雁”寄托着诗人的生活理想。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对古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多维解读,非常有必要,这有助于引领初学者更好地把握古诗词中的意象,领悟诗中意象的意蕴,进入诗歌的意境,深入品味诗中蕴涵的情感。
诗歌中的菊花意象
菊:隐逸 高洁 脱俗 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geren/wzck/200804/84605.html《菊花》)

⑽ 意象的例子

一、荷(莲):爱情(莲、怜谐音),出淤泥而不染,夏的象征,美丽,文采
咏芙蓉 南朝·梁·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这就是“邺水朱华”的典故了,荷的美色在沈约的笔下带有一种向上的劲道。老实说,我本不喜欢“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把花弄得杀气腾腾的诗。不过这气质在莲的身上竟带出一种袅娜来。所以,荷还有文采的意象。
钱氏池上芙蓉 文征明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
露洗玉盘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
荷也应是丰满的花,却比牡丹清丽些。这是一种优雅且幽雅的花。再想想它的药用价值。难怪屈原说“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了,它的确受得起众人的喜爱。
《爱莲说》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这是赞美荷最正宗的语言,词微而意远,时品时新。
二、兰:隐士、贤德、美
陶渊明《幽兰》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兰的馥郁香气使诗人更加心向田园。兰也因而有了洒脱之意。
明刘伯温 《兰花》
幽兰花,在空山,美人爱之不可见,裂素写之明窗间。
幽兰花,何菲菲,世方被佩资簏施,我欲纫之充佩韦,袅袅独立众所非。
幽兰花,为谁好,露冷风清香自老。
明薛网 《兰花》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兰的真正价值在其幽,在其“无人而不改其香”。在古人眼中,这就是君子了。
三、雪:清寒、纯真、高洁、哀伤
洪升《雪望》:
寒色孤村暮,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雪的寒冷总能让人产生恰到好处的敬意,也因此有了隐士的意象。高洁而略带点寂寞的雪,就犹如大师的胸怀,让天地为之一亮,又一肃。
咏雪 吴均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人在寒冷的时候,心中总会有点薄薄的凄凉,或者说,是惆怅。这时雪的轻舞飞扬,怎能不让人想起与其相似的,那薄薄的、似乎让人承受不住的情意呢?
咏雪 傅察
都城十日雪,庭户皓已盈。
呼儿试轻扫,留伴小窗明。
孩提时的欢乐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幸福。雪的轻盈明亮,就如童年。因此,雪在田园诗的天地里也有一份贡献,它会让人想起,曾经尝过的最甜美的味道。
四、竹:君子、俊挺、节气、壮志凌云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郑板桥
“低首虚心”既描竹的外在自然状态,又指人的内在精神品德,“低首”和“虚心”二者异质而结构相对应。
题新竹
唐·杜牧
数茎幽玉色,晚夕翠烟分。
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
渐笼当槛日,欲得八帘云。
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
咏竹
文同
竹、竹。
森寒,洁绿。
湘江边,渭水曲。
帷幔翠锦,戈矛苍玉。
虚心异草木,劲节逾凡木。
化龙杖入仙陂,呼凤律鸣神谷。
月娥巾披净冉冉,风女声笙竽肃肃。
林间饮酒碎影摇金,石上围棋清阴覆局。
屈大夫逐去徒悦椒兰,陶先生归但寻松菊。
若檀栾之操则无敌于君,图潇洒之姿亦莫贤于仆。
中国的托物言志诗发展到极端时,只有两种情况:退隐、入世。竹兼具这两种气质。我们用时只需选择一下材料即可。其实我很赞成东坡的“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但也有人认为竹“腹内空空”,所以我们要根据写作需要对其褒贬 。当然,私下里要有自己的意见。
五、雨:喜庆、伤心、哀恸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唐·戴叔伦《兰溪棹歌》
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南北朝·何逊《相送》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唐·白居易《长恨歌》
一切景物到底不过是景物罢了,将其分类的,是人的心。乐景可以写哀,哀景也可以写乐,甚至会“倍增其哀乐”。人心才是分类的依据。
后记:老大,给我分吧!我打完了一遍以后,不知道按了什么键,答案全没了!我是边痛哭边打字,又打了一遍,手快断掉。天!你可一定要满意呀!

热点内容
情人节对话日语 发布:2025-09-20 13:11:17 浏览:955
白宇海棠 发布:2025-09-20 13:05:01 浏览:194
四川牡丹基地 发布:2025-09-20 12:59:49 浏览:149
匡威鞋舌樱花 发布:2025-09-20 12:57:50 浏览:876
提子籽小盆栽 发布:2025-09-20 12:54:36 浏览:430
泛美花卉种子 发布:2025-09-20 12:48:57 浏览:361
装修界七夕 发布:2025-09-20 12:34:44 浏览:938
丁香的播种 发布:2025-09-20 12:26:52 浏览:501
茶花重剪矮化 发布:2025-09-20 12:25:49 浏览:749
韩寨村樱花 发布:2025-09-20 12:23:28 浏览: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