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荷花
❶ 荷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有哪些关于荷花的传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一、喻为美女。早在3000多年前的《诗经》中,便有将莲花比作美女的记载。《国风·陈风·泽陂》中说:“彼泽之波,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寝寐无为,涕泪滂沱。”描写一男子将莲花比作久已倾慕的美女,许久未能见到,悲伤得不得了。如今醒着睡着,眼泪和鼻涕下雨般淌下来。
二、象征爱情。唐初王勃《采莲曲》中“牵花恰并蒂,折藕爱连丝”,便以并蒂莲和藕丝不断,表示男女爱情的缠绵。莲最适合作纯洁、美好爱情的象征,加之“藕”与“偶”谐音,藕断丝相连,“并蒂莲开”,都非常适合表示爱情的绵绵不断。
三、意比和合。莲又称荷,与“和”谐音。民间吉祥画,“和合二仙”,便是一人手中持荷,一人捧盒,以示和合。八仙中的何仙姑,以手执荷花为表征,象征其貌美并姓何,表示祥和吉利。
四、表示清廉。青莲与“清廉”谐音,人们便以莲花比喻为官清正,一尘不染。如画青莲和一只白鹭组成的图画,名为“一路清廉”。
五、喻示吉祥。以荷花、海棠、飞燕构成一幅图,谓之“何(荷)清海宴(燕)”,喻天下太平。佛教的八宝吉祥,以莲花为首。以莲花和鱼剪纸成图张贴,谓之“连年有余”,表示富足有余。
六、象征高洁,荷花生于淤泥,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历来是文人墨客自喻的对象。
七、荷花与佛教 荷花是印度国花。由于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所以荷花在印度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画佛、塑佛,佛座必定是莲花台座。为什么佛要坐在荷花上呢?据佛典介绍,主要是因为佛法庄严神妙,而莲花软而净,大而香,所以“莲花台,严净香妙可坐”。 莲花成了佛教四大吉花(优昙华、曼陀罗花、莲花、山玉兰)之一,又是八宝,又称八瑞相、八吉祥(法 轮、宝伞、吉祥结(又称“盘长”)、右旋螺、莲花,宅瓶(又称“罐”)、金鱼、宝盖)之一,也是佛教九大象征(塔、法 轮、莲花、光相、卐读作“万”、念珠、菩提树、曼陀罗 、六色旗)之一。
❷ 喜欢莲花的人一般有什么性格
荷花 坚贞纯洁
荷花又名莲花、水芙蓉等。是莲属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地下茎长而肥厚,有长节,叶盾圆形。喜欢荷花的人性格比较文静,天性善良的女人待人友善,不摆高姿态,容易亲近人,有着做人和生活的准则。不愿去争抢,大多数是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的性格吸引他,这种人比较善于思考,有自己的主见。讨厌客套虚伪。不会对任何人虚伪作做, 珍惜对待每个人,拥用很多朋友。荷花还有美丽的传说呢,荷花相传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喜欢荷花的女人,对待爱情亦是坚定不移,不会轻易再爱上别人。
❸ 雨中赏荷花的作文250
荷花,又名莲花、水华、芙蓉、玉环。每年的6至9月,正是江南荷花盛开的季节。湖滨浜汊,水榭池塘,到处莲荷争艳,那一阵阵扑鼻的清香会让每一个眷顾者流连忘返。荷花,单生于花梗顶端,花瓣多数,嵌生在花托穴内,有红、粉红、白、紫,可谓五彩缤纷,也有花瓣或有彩纹、镶边。那满池的荷花,花大叶丽,清香远溢,出污泥而不染,深为人们所喜爱。古今中外爱莲者众,文人墨客不惜纸墨,赞美之词屡见历代文博的案头诗笺。
赶上淅淅沥沥的雨天,和朋友们一起来到这一望无际的荷塘边,真的让人感叹无比!夏日的荷花,美轮美奂,姿容绝佳。多少次,我为它的美丽叹为观止。很久没有在这个季节里来这儿亲近荷花了,或许是因为为了生计疲于奔波,无暇顾及这身边美的精灵们,其实心里,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惦记着呢。
这次终于来了,真想扑入荷花丛中和仙骨神意的莲荷合璧。太美了,荷的世界里几乎没有丑陋,有的只是一株株婀娜多姿的荷花仙子。把笑脸送给每一个赏荷者,把微醉浸染到赏荷者的心底里。难怪美女才姝李清照,在荷花面前也自叹弗如:“怕郎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叫郎比并看。”我们漫步于荷塘岸边,心里为这满目的美丽感动了。一个朋友突然想起了李清照的感叹,令我们这些同行者击掌叫绝。
眼前,满池荷花争相斗艳,碧透了的荷叶重重叠叠,簇拥着数不尽的花蕾、花团,美不胜收啊!细雨如丝,在荷塘的上面织起了一层薄薄的轻纱,那一朵朵跃跃欲试的莲荷好似一个个娇艳欲滴的美少女,总想探出头来,偷偷瞧瞧这纱外的景致。你瞧,那乳白色的,一层层叠摞着花瓣儿,犹如层层奶酪叠起,淡定、圣洁、瓷实;那粉红色的,好似洁白的绢缎上浸染了浅浅的胭脂,清雅、妩媚、温馨;那红色的,好似熟透了的少女,妖冶、雍容、潋滟。此刻,即使模特儿大赛的美女们踯躅于堤岸,也会在荷花面前羞于自赏。
一阵清风掠过,荷塘里顿时泛起了轻轻骚动,荷花仙子们开始了交头接耳、莺莺细语。雨点儿忘情地亲吻着花蕾、花瓣和荷叶,继而凝成了无数个晶莹的小水珠,又慢慢的从花瓣上,从荷叶上滑落到水面,激起了片片涟漪。一个接着一个争先恐后地滑落着,那微波荡漾的涟漪一圈一圈地,互相交错着,慢慢扩散开去,……此刻的我醉了,醉倒在这莲荷的醇香里。可不是吗,我总感觉就连荷叶和莲蓬都散发着喷鼻的清幽的醇香。
太美了,这细雨中的荷花仙子!难怪宋人周敦颐惊呼:“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❹ 荷花赞 作文
我不爱牡丹,她、太过娇艳;我不爱玫瑰,她、只为多情女子所有;我不爱菊花,她、太过清净;我不爱蝴蝶兰,她不为我所开,又或许,她天生便是我的宿敌……
在众多花草之中,我不爱那些娇艳的花儿;却甚是喜爱荷花一类的清净花儿。她有着一种独特的气质,宛如红楼中的林黛玉,清雅绝俗,有一种说不出的清纯;为此,我独爱荷花。
自古以来,又有多少文人墨客为莲而着迷。
周敦颐曾这样称赞过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啊,荷花是那样的清纯,那样无瑕;犹如一位天真无邪的小女孩。
“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荷花美,美在她的样子,娇柔清纯;荷花美,美在她的颜色,白里透粉,美不胜收;如女子的脸般娇美。
古人爱莲,《诗经》中曾这样借莲喻情:“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南朝诗歌《西湖曲》中这样叙荷:“采莲南
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李白也曾写过荷花:“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
见,怅望凉风前。”
我爱荷花,爱她的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爱她的清纯似水。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令人天真。”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双杨镇杨寨中学初二:袁立颖
标题:荷花赞作文
沙发回目录
荷花赞
荷花赞作文 | 2015-12-09 13:02
古有“出于淤泥而不染”的句子,这是在说什么花呢?当然,只有荷花才配得上这句话。
何尝不是呢!荷花生在水底的淤泥里,开花却看不到一点淤泥的痕迹,亭亭玉立,盛开的荷花像一簇簇彩云漂浮在水的上方,白的像几朵永远不会落地的雪花,粉红的似几朵不会陪太阳公公下山的彩霞……
再说那碧绿的“大圆盘”—荷叶吧,它可是青蛙的舞台,蜻蜓的机场,是为着鱼儿准备的一把凉扇……,荷花儿就开放在它们的上方,含苞待放的、羞羞答答的、笑脸灿烂的,都显得那么的纯洁,那么的矜持。
真的,它们真的很纯洁,很美丽,虽然没有玫瑰妖娆的身姿,没有百合扑鼻的香气,也没有傲雪红梅美丽的脸庞,它们只是拥有淡淡的清香、简单素雅的衣服、圆圆的莲子和呈锥形的莲蓬,但它却气质高雅,比任何花都高雅,不然为何从古到近我们都称赞它是“出于淤泥而不染”呢?
板凳回目录
西湖的荷花
荷花赞作文 | 2015-12-09 13:02
西
湖里的荷花闻名,有点傍了大款的嫌疑,它的美是离不开西湖的。一朵本色不妖的荷花,如果只是长在不知名的浅滩暗沟,没有在西湖里灿烂,那美也就只是小家碧
玉般的美了,会在悄无声息里流失了清魂,而不能成为人人仰慕的大家闺秀。就像一位漂亮的女人,在旧时会因了不同的出身,命运迥然不同。西湖的荷花可以说是
借了西湖的光,在多多少少的诗人词人笔下生辉,即使迟暮,也令人喟叹。细细看去,那诗那词一半赞的是荷花,一半赞的是西湖,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成了绝唱。
但在不同诗人的笔下,西湖的荷花形象还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带着脂粉味和风尘味的,唐朝于石的“我昔扁舟泛湖去,四望荷花浩无数。谁家画舫倚红妆,笑声逈入
花深处。笙歌凄咽水云寒,花色似嫌脂粉污。夜深人静月明中,方识荷花有真趣。”荷花是西湖画舫上的卖唱红妆,施着荷花也会嫌恶的脂粉,尝遍了人间的冷暖。
但在柳永的笔下,西湖荷花是大气而磅礴的,没有卿卿我我的小思慕,只有十里荷花的大壮观了。
撇开这两个极端,最通俗也最容易接近的是王昌龄的西湖荷花,“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全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与花一色的脸,淹没在
荷花和荷叶中,一直没有从花丛中探出来。想想看,那该是一朵怎样的荷花,该有着怎样的花容月貌?可以亲近的西湖荷花,这里让人只有怜爱的份了。
哦,我爱西湖的荷花!
❺ 一般酷爱荷花的人都具有哪些性格
应该是善良的人,荷花又称“花中仙子”、清纯高洁。中国传统文化中荷花代表吉祥如意的寓意,佛教中很多地方都用到荷花作为吉祥的象征。夏日炎炎,人乏蝉鸣,你若信步三世畔,必会被那亭亭玉立于碧波之上的袅袅红莲,田田荷叶所陶醉,那沁人心脾的清香,更会使你心旷神怡,平添惬意,随风摇曳的田田荷叶间,远远望去秀美绝伦。荷花在我国也是历史最悠久的花卉,其栽培史可追溯的六千年前左右,传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荷花生日。荷花那出污泥而不染的精神实在让人称赞。莲的同族支系庞杂,大至亚马逊荷,荷叶直径二点五米,可乘一个小孩的王莲,小到植于碗中的碗莲,其中一蒂双花的并蒂莲,三花四心的品字莲,心及碧莲,紫莲的等尤为绝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何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❻ 试选一种花写一写,仔细观察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篇一:荷花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映红。”这是宋朝诗人杨万里的咏荷绝句。其实我也告别喜欢荷花。
荷花是高洁的象征,它出淤泥而不染,清洁濯清涟而不妖。
夏天,正是荷花盛开。荷叶,一片片挨擦挤挤的,好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透过密密层层的荷叶,可见一根根墨绿肥的、长着小刺荷梗在水面上昂头挺胸。荷梗上小扇子似的蕚片衬着亭亭玉立的荷花,荷花千姿百态各不相同。花有的全开了,露出了嫩黄的小莲蓬,有的才绽开几片花辨,像是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正向着行人微笑,有的还是含苞欲放的花骨朵,马上要破裂似的。微风习习,荷池泛起徽微波,荷叶和花朵也轻轻地摇起来,好像在翩翩起舞,引来几只蜻蜓在荷池上空飞舞嬉戏,这真是一幅高雅素洁的风景图画啊。
我爱那艳丽无比,给人们带来清秀的荷花啊!
篇二:荷花
早上起床,我和爷爷一人骑了一辆赛车,直奔滨河公园。
滨河公园风景优美,我和爷爷在幽静又干净的小路上骑着车,我和爷爷骑到河边不由的停下车来,河里有许多绽然开放的荷花吸引了我,一朵朵荷花争奇斗艳,又大又圆的荷叶覆盖着整条小河,荷花在绿色荷叶的衬托下,显得那么光彩艳丽,纯白色的荷花像天使一样,那么纯洁美丽。粉红色的荷花更是鲜艳迷人,像一位位穿着粉红衣裳的少女,一阵风吹过,这些少女们就翩翩起舞。红色的荷花就像一团团火焰,就像一个个奔放的青春少年,充满着美好的明天。还有很多荷花含苞待放,有的半开着,一个个莲蓬像小碗一样大,上面镶嵌着一颗颗莲子。我走到河边,用手将河水撩在荷叶上河水变成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水珠,在荷叶上跑来跑去。真是太神奇了。
荷花的美代表着一种正能量,正如人们对荷花的赞扬,出污泥而不染。我成长在现代的社会里,我要像荷花一样,我要做政治、纯洁、善良的人。
篇三:荷花
昨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看荷花展,一进入公园还没有看见荷花呢就已经闻到荷花的清香,感受到荷花带给人们的快乐。许多人们从城市的各处纷纷聚集到这里,感受荷花、亲近荷花。
我们一家都迫不及待地奔向荷花池转过一棵小树,满池的荷花就撞进我们的眼睛,淡淡的清香变成了浓浓的花香让人陶醉。池中的荷花高矮不一、大小不等,错落有致。有的能看见笔直的茎,有一些看不见他们藏在水中池塘的一边种的是矮一些的荷花,它们挨挨挤挤好像在比美一样。在那一边又种的是高一点的品种,他们亭亭玉立在水中,翩翩起舞。墨绿之中有一抹粉红,像一个羞答答的姑娘不敢出来见人。有的可是不怕人啊,粉嫩粉嫩的笑脸对着人们在笑。水池中间是硕大的王莲,它们就像一个大盆漂浮在水面上,懒洋洋的。据说把一个小孩放进去都不会沉呢。
池塘边三五成群的小鱼在荷叶下嬉戏。岸边三五成群的的孩子们在玩耍、赏荷。多么和谐、多么美丽的一幅图画啊。我爱我的家——XX。
❼ 中国古代民间有哪些关于荷花的传统
荷花之神话故事
(一)莲荷花
荷花是人人皆知个个喜爱的花卉,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喜欢生长在池塘、湖泊等浅水中。它依靠上年留存在水下泥土中的根茎即莲藕,在每年的春天生根发芽,在夏天展叶开花,在秋季膨根为藕结子成莲。
荷花的根茎最初细瘦如人的手指一般,它的白色入泥部分称为藕,俗称莲鞭,莲鞭有一个个的节,节再生出新的莲鞭,盘根错节,形成它的水下世界。每个节向下生出须根,扎根于水下的淤泥之中;时当每年夏秋荷花生长末期,莲鞭入土部分膨大成藕,可用作明年春天萌生新株之用。
荷莲向上伸展荷茎,抽出一片片叶子和一个个花苞,形成它的水上世界。荷茎上有又细又密的茸毛,绿色的叶片成椭圆形,花有淡红色、白色等数种,花瓣有单瓣、复瓣之分。花谢后形成莲蓬,内生多个坚果,俗称莲子。
荷花全身都有益于人类:莲藕可供食用,莲子是滋补佳品,花叶能供人们观赏,它的藕节、莲子、荷叶等是中医治病的好药材。荷花生长的地方,还有净化水质优化环境美化风景的作用。
荷花凭藉它的绿叶红花,形成色彩艳丽、婀娜多姿的风格,是一种受人们欢迎的观赏花卉,被历代的文人誉为“翠盖佳人”。与人间佳人不同的是,荷花的美是天然的美、自然的美,没有一丝一毫的人工装饰,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句,就形象地概括了荷花的这一特性。不仅如此,荷花还以它“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被众多的墨客称为“花中君子”,常常以它为喻,赞誉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具有高风亮节的人。
(二)三月三的传说(荷花传说)
从前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座庙和一个庵。庙里一个和尚与庵里的一个尼姑相好,随着日子的长远,两人的恩爱与日俱深。可是,同是出家人,不能结成夫妻,只能时常暗中相会。
有一年的三月三,他们在一个湖边相会,被一个叫花子发现了。那叫花子本也是无意中路过,无奈黑夜里那叫花子的形象颇似她庵中的住持,尼姑吓慌了,一慌之下竟跳湖自尽了。和尚见尼姑跳到湖里去了,他也不知那湖水的深浅,一心只想救起尼姑,结果也被淹死了。叫花子撞到和尚与尼姑的好事后,难为情地急急走开了。可是紧接着听到两阵水响,又听到和尚在水中呼唤尼姑的声音,料是尼姑含羞自尽,想想全是自己的过错,于是就急忙转身,赶紧跳到湖里救人。怎奈他们都不识水性,最后都被淹死在湖里。这一幕悲喜剧,世人谁也不知,唯有土地菩萨全都看在眼里。他同情他们的遭遇,可是却不能救活他们,因为那和尚与尼姑毕竟犯了佛门的戒律!
和尚与尼姑的尸体很快被湖里的大鱼吃掉了,骨头飘到一块儿,渐渐沉入湖底的淤泥中。鱼儿嫌叫花子身上有股臭味,而没有吃他的尸体,叫花子的尸体便浮到了水面上。和尚与尼姑都觉得自己死得冤枉,双双向土地菩萨诉冤,说:“我们在人世不能成为夫妻,能不能让我们沉入淤泥的尸骨节节相连,并给予一点生机?”土地菩萨说:“因为你们违犯佛门的清规,死后只能与污泥为伴。但念你们都是人,人世间男女相爱并无过错,故准许你们的尸骨在污泥中节节相连,恢复生机。”
和尚与尼姑的魂灵见土地菩萨应允了,又得寸进尺,要求每年出来看一看世界。土地菩萨心肠软,竟也答应了,但是规定他们不能离开污泥。每年要到他们的忌日三月初三才能钻出水面探看世界。
叫花子的魂灵见和尚与尼姑都获准恢复生机,也前来向土地菩萨说:“虽然和尚与尼姑的死是我害的,可我是无意的,能不能也让我恢复生机,每年到世间玩一段时间?”
土地菩萨觉得叫花子言之有理,便说:“好吧,你就变一条水蛇,每年三月初三去看世界。”
后来,和尚与尼姑的白骨长成人类喜欢吃的莲藕,节节相连,节节有孔,以示他们心心相通,节节之间长满细丝,即使折断,也可相连。和尚让自己长成荷叶,尼姑让自已长成荷花,每年三月初三,荷叶先卷成尖角钻出水面的,然后才慢慢舒展开来。荷花本来也是在三月初三钻出水面的,怎奈她对过去的事感到难为情,要待荷叶长大了、长多了,她才从空隙里羞答各地钻出来。
水蛇当然不会害羞,每年三月初三,他便迫不及待地从土洞里钻出来。
因此,便有了“年年有个三月三,蛇出洞来藕出簪”的谚语。
(三)并蒂莲
传说很早以前的一个村中有一个荷花塘,塘里年年长满了美丽的荷花。塘东住着一个姓洪的员外,家里很有钱,可四十多岁了却还没有儿女。这一年,员外妻子怀了孕,洪员外日夜烧香敬佛,求菩萨保佑他得个儿子。
可是生下来的却是一个女孩儿。洪员外闷闷不乐。他妻子为了安慰员外,便和员外商量,把这女孩儿当儿子来养,对外人就说生了个男孩子,给孩子取名叫赛郎。后来赛郎慢慢长大了,装束打扮就一直象个男孩子一样。十二岁时,洪员外在荷塘前面建了座书馆,请熟师教赛郎读书。外面都以为赛郎是男孩儿。
再说这塘西住着一户姓白的人家,老夫妻俩生活还过得去,就是没有儿子。他老婆曾生过三个儿子。都没活过周岁便死了。为这事老白曾经几次找人算过命,都说他俩是“命里无儿”。这一年,他妻子又有了孕。老白心想:“生女儿还能活,若生下男儿来怕又保住。他妻子便想了个办法:“若生下儿子,只把他当女儿养,就不会再死了。”后来,真的又生了个儿子,夫妻俩便给这孩子戴上耳环,取名叫贞娘。贞娘长到十三岁,穿戴打扮起来比女孩子还标致。老夫妻疼儿子,想尽办法要供贞娘读书,听说东村洪员外家立了书馆,便求人说情,每月供先生二斗米,把贞娘送去读书。外面人都以为贞娘是女孩子。贞娘到了学堂,和十几个孩子很合得来,特别和赛郎更要好,每天上学在一个书桌上读书,下学时两个人要在荷花塘边玩一阵子才分手回家。同学们看他俩那样亲近,有一天,趁老师不在,就闹着玩,要赛郎、贞娘拜花堂,谁也不知道赛郎是女,贞娘是男。赛郎也以为贞娘真的是女孩,贞娘也以为赛郎真的是男孩。
一晃,好几年过去了。赛郎已经十五岁,贞娘也十六岁了。两个人时常想起刚入学时拜花堂的事来,赛郎心想:贞娘这个人又聪明又和气,才学又好,将来谁娶她做老婆,真是幸福。贞娘也这样想:自已若真的是女子,一定要嫁给赛郎。
眼看又过了两年,学生们都要分手了。赛郎对贞娘说:“学业期满,从今以后你我恐怕不能常见面了,”说着流下泪来。贞娘说:“赛郎弟弟,不要难过,我家离你那儿不远,可常来往。”可赛郎心里晓得:自己年纪大了,从今后就要被父母关到闺房里不能出门了;再说自己和贞娘都要嫁人,谁晓得嫁到哪里去呢?她对贞娘说:“我俩结拜做姊妹吧!”贞娘想:两个男子拜姊妹,岂不笑话?连连摇手:“不、不、不,还是结拜兄弟吧!”争半天,最后都说:“算了,就是结拜好了!”就这样,两个人糊糊涂涂地在荷花塘边结拜了。
赛郎回家后换了女装,整天呆在闺房里,时常想念贞娘。贞娘在家,也总想看赛郎。贞娘的爹老白得病死了,母亲就让贞娘摘掉耳环,换上男装,要他给老白穿孝打灵幡,送老白入土。直到这时候,全村人才晓得贞娘原来是个男的。消息传到洪员外家里,赛郎听了又惊又喜。惊的是,同富多年竟不晓得他是男于;喜得是,遇见了贞娘这样可亲的人。可是洪员外听了这个消息竟大发脾气,叫人把贞娘的母亲喊来,当面骂了她一顿:“你家养了个儿子,谁还会抢了你的,为什么男扮女装送到我家书馆来读书,整天与赛郎在一起,败坏了我家门风!”贞娘的母亲听得糊涂了:“我家贞娘与赛郎在一起,有什么败坏门风的呢?”员外老婆在旁一说,她才晓得原来赛郎是个女的,也不免吃了一惊。又一想,洪家真是不讲道理,便也气愤地说:“你家女孩子可以扮男装去读书,为什么我家男孩子就不能扮女装去读书呢?”洪员外无言可答,命人把贞娘的母亲赶出了大门。
贞娘听母亲说赛郎是女子,高兴极了,立志要娶她。母亲晓得洪家不会答应,不肯找媒人,于是,贞娘整天闷闷不乐。
过了几天,忽然洪家丫环送来一封信,打开一看,是赛郎写来的。信上说她被父母关在闺房里,如何想念贞娘;又说她知道了贞娘是男的,心里如何高兴。贞娘看了信,知道赛郎待他有心有意,高兴得不得了,忙写了封回信,叫丫环带回去。从此以后,两个人使你来我往地通起信来。
一天晚上,贞娘又要母亲托媒去提亲,母亲心疼儿子,答应试试。没想到媒人未进洪家大门就被赶了回来。媒人对贞娘说:“死了心吧!员外说了,一则嫌你家贫,养不起他女儿,二则你俩原是同学,如今嫁给你就是‘无私有弊’,玷辱了人家的好门风。”贞娘见事情不能成功,忧愁成病;他母亲急得在一旁日夜啼哭。再说赛郎听得白家托媒提亲被父母回绝一事,也急得闹起病来。烘员外为了让女儿死了这条心,偷着叫人把白家母子赶出村去。赛郎听到此消息,气得索性连饭也不吃了。病也一天重似一天。
再说贞娘母于被洪家赶出村,搬到四十里外城里去住。过了不久,贞娘的病稍好了些,谁知他母亲又病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贞娘只靠每日做些小生意维持生活。过了几个月,他母亲死了,贞娘安葬了母亲,决心回村去找赛郎。他把家里东西卖掉,办了些花线等货物,打成包袱,扮成卖货郎,回到村中,住在破庙里。
一天,他摇着手中的拨浪鼓,偷偷地绕到洪家后花园前,赛郎的丫环听到鼓声出来买花线,一见是贞娘,惊喜万分,急忙跑进去告诉赛郎。赛郎随即写了封信,让丫环交给贞娘,叫他快些离开这里。贞娘跑回庙里,打开一看,原来赛郎约他今夜三更在荷花塘相会。贞娘高兴啊,眼睁睁地盼着天黑。
三更时分,荷花塘边,赛郎和贞娘一见面就抱头哭起来。哭着,哭着,赛郎对贞娘说;“爹爹心狠,我俩生难成夫妻。望你保重身体,不要再挂记我了。”说完就往水里跳。贞娘一步上前抱着她,哭着说:“我俩生不能在一起,情愿死在一起。”说完,两人抱住,一起跳进了水中。
丫环等到鸡叫还不见赛郎回来,知道坏了事,也不敢声张。第二天,洪家上下各处寻找,找到荷花塘边,见有赛郎的一只绣鞋,知是跳了水。洪员外急忙命人打捞上来,只见贞娘、赛郎两个人紧抱在一起,,几个人用力拉也拉不开。洪员外便命人将他俩埋在荷花塘边。
当晚只听得电闪雷鸣,一阵狂风暴雨。等到天明,只见荷花塘水一直涨到贞娘、赛郎的坟前,将坟围了起来:坟上长出的荷花,花茎比人的大拇指还粗。顶上开了两朵花,一红一白,紧紧地靠在一起,人们便叫它“并贴莲”,以后又叫成了“并蒂蒂”。
(四)并蒂花开
金朝泰和年间(1201—1208)有一对情人,反抗包办婚姻,双双投入荷塘殉情。或许他们的真情感了上苍,当年荷塘里开满了并蒂莲……
莲和桔藕树换居
相传,莲从前是长在陆地上的,而桔藕树是生在水中的。他俩常常往来探访,促膝谈心,成了很密切的知己,便结为同年。
有一天,他们谈到两人的居地时,桔藕树想自己常淹浸在水中,很是凄惨,就起了和莲换居的念头来,于是就对莲说:“同年,我居住的地方,无论怎么样旱也不会受灾,你天天受着旱灾,我真是难过,这样吧。我俩换换住的地方吧。!
当时,莲有些不愿意,说:“你那里旱灾虽然可以避免,但天阴下雨恐怕就要受水泡了吧?”
桔藕树怕莲不愿意,就急忙说:“不会的,你有大叶子顶在头,完全可以抵御的。”
莲听后犹豫了,他想了一下说:“那我们暂时调换一下吧。如果我住着感到不合适,咱们仍然要换回来的,行吗?”
桔藕树一心想快些和莲换居,见莲还是不十分愿意的样子,就向莲发誓说:“行,行!那是一定的!如你住到我处后感到不合适,我们完全可以再调换回来,要是我不回到原来居住的地方,那么以后就让天刮大风吹脱我的叶子。”
莲见桔藕树说得那么认真,而且还发了誓,就换到水中住起来,桔藕树就搬到了陆地上。
莲住到水中后,总感到受水淹浸非常难过,便向桔藕树提出要换回原来的地方。这时桔藕树坚持不肯换了,而且翻脸不认人,恶狠狠地说:“岂有此理!不爱换,早就可以不换,现在既然换了,为什么又来后悔呢?不行!不行!”
莲听了这话,知道自己上了桔藕树的当,但也没办法,因为桔藕树就是赖在陆地上不肯搬走,所以它只好仍然住在水中。由于被水淹浸得太厉害了,又没其他法子,只得尽力向泥中钻进去躲避,所以现在的莲的根都是藏在泥中的。
桔藕树因为发誓后食言,所以直到现在大风一吹,它就要掉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