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提梁壶
Ⅰ 金针菇不能和什么同吃
金针菇不能和牛奶,驴肉一起吃,金针菇与驴肉一起食用会容易产生心绞痛,金针菇与牛奶一起食用会消化不良,且金针菇一定要煮熟再吃,否则容易引起中毒。
Ⅱ 本山绿泥紫砂提梁壶适合泡什么茶
本山绿泥紫砂提梁壶最适合铁观音茶。泡饮铁观音讲究用功夫茶具,七泡香气不减,兼有红茶之甘醇与绿茶之清香,还伴有兰香,因为铁观音茶山同时也有兰花生长。紫砂壶最能发挥名茶真味,而且常泡铁观音,不仅宜神,还颇养壶。铁观音有“一经品尝,辄难释手”之说,可见颇耐寻味。
Ⅲ 中国青花瓷
根据成熟青花瓷应具备的三要素,即,洁白的瓷胎和纯正的透明釉;釉下花纹用氧化钴专料,发色青蓝属明澈;平面彩绘技术熟练来衡量,并参酌各个时期青花瓷的生产实况,中国青花瓷器的发展大致可概括为如下几个阶段:
唐代至两宋是青花瓷的萌芽阶段。元代后期,由于批量生产及钴料充足,青花瓷成熟一步到位。明洪武时期,来自主观与客观上的一些原因,青花瓷生产一度衰退。永乐、宣德朝是青花瓷黄金时代,被誉为明清以来最好的青花。(与郑和七下西洋所取得的青花料亦有一定关系)。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又一次陷于暗淡(俗称“空白期”或“黑暗期”)。成化、弘治和正德是青花瓷器的振兴时期,青花清丽淡雅,质量很高。嘉靖、隆庆至万历前期,青花用回青料、料色浓艳,产量大。但工艺较粗糙,瓷质有所降低。万历后期至康熙前期,是国内市场和对外输出的繁荣期。清康熙朝民间青花瓷进一步发展,是中国青花瓷的鼎盛期。正、乾隆以后,中国青花瓷的生产由极盛走向衰弱。
Ⅳ 功夫茶具怎么用
后提壶的使用手法:用右手拇指、中指从壶把柄的上方提起茶壶,无名指,小指顶住壶把柄的下方,食指轻搭茶盖盖钮;提梁壶的使用手法:右手拿起壶提梁,左手轻提盖钮。注意:
①茶壶在放回时茶嘴勿对客人。
②轻按盖钮时勿将壶钮上的孔盖住。
持壶
Ⅳ 中国邮政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封片目录的目录
1999年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明信片
PP 1999-1《荷花》1
PP 1999-2《大盂鼎》1
PP 1999-3《木棉花》2
PP 1999-4《上海慈善基金会》3
2000年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明信片
PP 2000-1《黄山松》4
PP 2000-2《梅花》4
PP 2000-3《桂花》5
PP 2000-4《北京2008年奥申委会徽》6
PP 2000-5《大雁塔》7
PP 2000-6《哈尔滨人民防洪纪念塔》7
PP 2000-7《百合花》8
PP 2000-8《玉兰花》9
PP 2000-9《中国世界遗产标志》 10
2001年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明信片
PP 2001-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运动会吉祥物》11
PP 2001-2《康乃馨》11
PP 2001-3《人文初祖——黄帝》12
PP 2001-4《牵牛花》13
PP 2001-5《中华世纪坛》14
PP 2001-6《迎客松》15
PP 2001-7《钢铁长城》15
PP 2001-8《山海关》16
PP 2001-9《杜鹃花》17
PP 2001-10《并蒂莲》18
PP 2001-11《朱家角放生桥》19
PP 2001-12《慈善工程》20
PP 2001-13《开平立园》21
PP 2001-14《九华山凤凰松》22
PP 2001-15《松江方塔》22
PP 2001-16《绍兴柯岩》23
PP 2001-17《泰山日出》24
PP 2001-18《教书育人》25
PP 2001-19《镇江金山》26
PP 2001-20《北回归线标志塔》27
PP 2001-21《滕王阁》27
PP 2001-22《安平桥》28
PP 2001-23《蝴蝶兰》29
PP 2001-24《武侯祠》30
2001年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信封
PF 2001-1《成吉思汗陵》31
PF 2001-2《郴州风光》32
PF 2001-3《古隆中》33
PF 2001-4《鄂州观音阁》34
PF 2001-5《黄鹤楼》35
PF 2001-6《六和塔》36
PF 2001-7《菊花——菊渊雅韵》37
PF 2001-8《瑞金革命遗址》38
PF 2001-9《承德避暑山庄》38
PF 2001-10《沧州铁狮子》39
PF 2001-11《牡丹——夜光白》40
PF 2001-12《牡丹——烟笼紫》41
PF 2001-13《商代方鼎》42
PF 2001-14《郑州“二七”纪念塔》42
PF 2001-15《嘉兴南湖船》43
2002年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明信片
PP 2002-1《普陀山磐陀石》45
PP 2002-2《周庄》46
PP 2002-3《蓬莱阁》46
PP 2002-4《故宫角楼》47
PP 2002-5《甲秀楼》49
PP 2002-6《雪莲》49
PP 2002-7《隋·鎏金铜佛像》50
PP 2002-8《延安宝塔山》51
PP 2002-9《马蔺》52
PP 2002-10《剑门关》53
PP 2002-11《中山桥》54
PP 2002-12《孙中山故居》55
2002年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信封
PF 2002-1《水仙花》56
PF 2002-2《永祚寺双塔》57
PF 2002-3《君子兰》57
PF 2002-4《小天鹅》58
PF 2002-5《天宁寺三圣塔》59
PF 2002-6《云台山大瀑布》60
PF 2002-7《巨型鸭嘴恐龙化石》61
PF 2002-8《龙头蜈蚣风筝》61
PF 2002-9《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会徽》62
PF 2002-10《商丘古城楼》63
PF 2002-11《梦想成真》64
PF 2002-12《星空遐想》65
PF 2002-13《古城邯郸》65
PF 2002-14《红旗渠》66
PF 2002-15《殷墟博物苑》67
PF 2002-16《西柏坡》68
PF 2002-17《光岳楼》69
PF 2002-18《泉州东西塔》70
PF 2002-19《郑成功塑像》71
PF 2002-20《秦皇岛老龙头》71
PF 2002-21《雕塑——东方醒狮》72
PF 2002-22《春秋楼》73
PF 2002-23《呼伦贝尔草原》74
PF 2002-24《三苏祠》74
PF 2002-25《鄂黄长江公路大桥》75
PF 2002-26《安平古桥》76
PF 2002-27《淇河》77
PF 2002-28《采石矶》77
PF 2002-29《茶花》78
PF 2002-30《遵义会议会址》79
PF 2002-31《衡水武强年画》80
PF 2002-32《雷锋同志塑像》81
PF 2002-33《松花湖》82
PF 2002-34《长白山天池》82
PF 2002-35《北海银滩》83
PF 2002-36《成都杜甫草堂》84
PF 2002-37《孟庙》85
PF 2002-38《保定古莲花池》85
PF 2002-39《雕塑——黄河母亲》86
PF 2002-40《嵖岈山》87
PF 2002-41《风采楼》88
2003年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明信片
PP 2003-1《九寨沟诺日朗瀑布》89
PP 2003-2《银鎏金镶珠金翅鸟》90
PP 2003-3《山西绵山大罗宫》90
PP 2003-4《北齐·贴金彩绘石雕佛》91
PP 2003-5《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92
PP 2003-6《灵壁石——庆云峰》93
PP 2003-7《移动通信》94
PP 2003-8《韶山滴水洞》95
PP 2003-9《乔家大院·百寿图》95
PP 2003-10《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农民运动会吉祥物》96
PP 2003-11《四川乐山风光》97
PP 2003-12《毗卢洞石刻造像》98
2003年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信封
PF 2003-1《牺尊》100
PF 2003-2《石刻——辟邪》100
PF 2003-3《众志成城雕塑》101
PF 2003-4《大庆石油之光雕塑》102
PF 2003-5《牡丹花·曹州红》103
PF 2003-6《乌鲁木齐·亚心标塔》104
PF 2003-7《“科技之光”雕塑》104
PF 2003-8《哈尔滨建筑艺术馆》105
PF 2003-9《闽江胜景》106
PF 2003-10《重庆夜景》107
PF 2003-11《宿迁项王故里》108
PF 2003-12《安庆振风塔》109
PF 2003-13《唐山抗震纪念碑》110
PF 2003-14《瑞岩弥勒造像》110
PF 2003-15《鼓浪屿日光岩》111
PF 2003-16《武汉大学校园》112
PF 2003-17《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113
PF 2003-18《华中科技大学校园》114
PF 2003-19《龙海水仙花》115
PF 2003-20《高句丽古墓壁画——伏羲女娲图》116
PF 2003-21《南靖土楼》116
PF 2003-22《孙悟空》117
PF 2003-23《扎龙自然保护区》118
PF 2003-24《镜泊湖吊水楼瀑布》119
PF 2003-25《百泉园林》120
PF 2003-26《西周青铜器——利簋》121
PF 2003-27《凉山雕塑——彝海结盟纪念碑》122
PF 2003-28《建设中的沈阳浑南新区》122
PF 2003-29《刘开渠塑像》123
PF 2003-30《铜陵市雕塑——起舞》124
PF 2003-31《长江大学主楼》125
PF 2003-32《上海公路建设》126
PF 2003-33《苏东坡塑像》127
PF 2003-34《三明风貌》128
PF 2003-35《天津鼓楼》128
PF 2003-36《九江烟水亭》129
2004年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明信片
PP 2004-1《生肖猴》131
PP 2004-2《雁荡山大龙湫》132
PP 2004-3《孔庙——大成殿》132
PP 2004-4《孔庙——杏坛》133
PP 2004-5《苏州市西园戒幢律寺》134
PP 2004-6《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135
PP 2004-7《黄龙争艳池》136
PP 2004-8《情系我的兄弟姐妹》137
PP 2004-9《从奥林匹亚到万里长城》138
PP 2004-10《广州2010年亚运会申办徽志》139
PP 2004-1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吉祥物》139
PP 2004-12《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主体育场》140
PP 2004-13《千岛湖珍珠列岛》141
PP 2004-14《蒙山鹰窝峰》142
PP 2004-15《上海国际赛车场标志》143
PP 2004-16《大理古城南门城楼》144
PP 2004-17《宜春明月山》144
PP 2004-18《乐山大佛》145
PP 2004-19《井冈山黄洋界》146
PP 2004-20《恒山悬空寺》147
PP 2004-21《金色年华》148
2004年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信封
PF 2004-1《沙坡头自然保护区》149
PF 2004-2《西周青铜器·鼎》150
PF 2004-3《台州府城墙》150
PF 2004-4《武当山太和宫》151
PF 2004-5《宣城广教寺双塔》152
PF 2004-6《苏州市徽志》153
PF 2004-7《琼花》154
PF 2004-8《营口望儿山》155
PF 2004-9《大连建筑艺术馆》155
PF 2004-10《2008扬帆青岛》156
PF 2004-11《爱心永恒》157
PF 2004-12《安康瀛湖》158
PF 2004-13《辽阳白塔》159
PF 2004-14《昭君和亲铜像》160
PF 2004-15《宁波老外滩》160
PF 2004-16《千年瓷都景德镇》161
PF 2004-17《云南曲靖城市雕塑——麒麟仙女》162
PF 2004-18《梅花山自然保护区》163
PF 2004-19《腾飞的伊犁》164
PF 2004-20《中国法律援助徽志》165
PF 2004-21《古代科学家郭守敬塑像》165
PF 2004-22《古代医学家张仲景塑像》166
PF 2004-23《新会小鸟天堂》167
PF 2004-24《秋收起义纪念碑》168
PF 2004-25《鞍山新貌》169
PF 2004-26《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徽》170
PF 2004-27《仙桃街景》170
PF 2004-28《新余仙女湖》171
PF 2004-29《九鲤湖瀑布》172
PF 2004-30《三星堆大立人》173
PF 2004-31《海上女神妈祖》173
PF 2004-32《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174
PF 2004-33《烟台·海滨风光》175
PF 2004-34《雕塑——徐福东渡》176
PF 2004-35《亳州花戏楼》177
PF 2004-36《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178
2005年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明信片
PP 2005-1《普陀山洛迦山》179
PP 2005-2《宋庆龄同志雕像》179
PP 2005-3《江油窦山》180
PP 2005-4《西安大唐芙蓉园》181
PP 2005-5《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182
PP 2005-6《万佛湖风光》183
PP 2005-7《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184
PP 2005-8《黄果树瀑布》185
PP 2005-9《八达岭长城北城》186
PP 2005-10《婺源彩虹桥》186
PP 2005-11《天津日报大厦》187
PP 2005-12《龙虎山仙水岩》188
PP 2005-13《商·饕餮乳钉纹青铜方鼎》189
PP 2005-14《铁道游击队纪念碑》190
PP 2005-15《中国电影基金会会标》190
PP 2005-16《上海邮政总局旧址》191
PP 2005-17《九寨天堂》192
PP 2005-18《雾凇》193
PP 2005-19《崂山太清》194
PP 2005-20《张家界黄石寨》195
PP 2005-21《青城秀色》195
2005年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信封
PF 2005-1《孝感市貌》197
PF 2005-2《乾陵壁画·端杯侍女》197
PF 2005-3《润扬长江公路大桥》198
PF 2005-4《汕头风光》199
PF 2005-5《武夷山玉女峰》200
PF 2005-6《飞腾》201
PF 2005-7《白城鹤乡》202
PF 2005-8《宁波港》202
PF 2005-9《安庆长江公路大桥》203
PF 2005-10《密云水库秋色》204
PF 2005-11《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大楼》205
PF 2005-12《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徽志》205
PF 2005-13《渤海滨城——葫芦岛》206
PF 2005-14《淮南子》207
PF 2005-15《包头城市雕塑——奔鹿腾飞》208
PF 2005-16《城市雕塑——珠海渔女》209
PF 2005-17《塑雕——洪崖乐祖》209
PF 2005-18《华山西峰》210
PF 2005-19《西施浣纱石》211
PF 2005-20《白鹤梁·张八歹刻木鱼》212
2006年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明信片
PP 2006-1《南京明孝陵·神道》213
PP 2006-2《无锡灵山》214
PP 2006-3《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214
PP 2006-4《敦煌莫高窟》215
PP 2006-5《岷江春色》216
PP 2006-6《红螺寺》217
PP 2006-7《上海龙华古寺·龙华塔》218
PP 2006-8《天子山》219
PP 2006-9《云台山红石峡》220
PP 2006-10《殷墟》221
PP 2006-11《西安曲江海洋世界》222
PP 2006-12《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223
PP 2006-13《中山陵》223
PP 2006-14《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城市运动会会徽》224
2006年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信封
PF 2006-1《黄果树大瀑布》226
PF 2006-2《雕塑——中国乳都》227
PF 2006-3《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景观·凤之翼》227
PF 2006-4《2006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会标和吉祥物》228
PF 2006-5《阿坝·卧龙自然保护区》229
PF 2006-6《东莞风貌》230
PF 2006-7《合肥包公祠·包拯塑像》231
PF 2006-8《白玉兰》232
PF 2006-9《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运动会吉祥物》233
PF 2006-10《塞上湖城·银川》234
PF 2006-11《宜春明月山》235
PF 2006-12《伟人故里——中山》236
PF 2006-13《汉中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7
PF 2006-14《铁岭银岗书院》238
PF 2006-15《本溪水洞》238
PF 2006-16《锦州·笔架山》239
PF 2006-17《瓷都风采·潮州》240
PF 2006-18《湖南工业大学科技楼》241
PF 2006-19《暨南大学》242
PF 2006-20《辽沈战役纪念馆》243
2007年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明信片
PP 2007-1《全国最佳邮票评选徽志》244
PP 2007-2《龙宫》244
PP 2007-3《上海碧海金沙》245
PP 2007-4《杭州湾跨海大桥》246
PP 2007-5《天柱山天柱峰》247
PP 2007-6《长白山天池》247
PP 2007-7《哈尔滨第24届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会徽》248
PP 2007-8《长影世纪城》249
PP 2007-9《织金洞》250
PP 2007-10《沈阳故宫·凤凰楼》251
PP 2007-11《沈阳世博园·百合塔》252
PP 2007-12《中华恐龙园》252
PP 2007-13《内蒙古自治区60周年大庆徽标》253
PP 2007-14《魅力神农架》254
PP 2007-15《中国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会徽》254
PP 2007-16《沙漠植物——四合木》255
PP 2007-17《厦门园博园·杏林阁》256
PP 2007-18《瓷房子》257
PP 2007-19《广州陈家祠》258
PP 2007-20《大连星海湾广场》259
PP 2007-21《宜兴紫砂陶——提梁壶》259
PP 2007-22《韶山滴水洞》260
PP 2007-23《和谐动车组》261
PP 2007-24《峨眉山金顶十方普贤像》261
PP 2007-25《五粮液古窖池·明》262
2007年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信封
PF 2007-1《诚信纳税》264
PF 2007-2《常州中华恐龙园》265
PF 2007-3《查干湖》266
PF 2007-4《沈阳地铁》267
PF 2007-5《大运河扬州揽胜》267
PF 2007-6《成都锦里古街》268
PF 2007-7《上饶·信江风光》269
PF 2007-8《内蒙古自治区60周年大庆徽标》270
PF 2007-9《郑州国际会展中心》270
PF 2007-10《郑州炎黄二帝塑像》271
PF 2007-11《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标志》272
PF 2007-12《兰花·荷之冠》273
PF 2007-13《东坡赤壁》273
PF 2007-14《水上运动之都——中国·日照》274
PF 2007-15《厦门园博园·杏林阁》275
PF 2007-16《古田会议会址》276
PF 2007-17《民间舞蹈——颖上花鼓灯》277
PF 2007-18《宁国山核桃》278
PF 2007-19《丹东·鸭绿江风光》278
PF 2007-20《牵手》279
PF 2007-21《惠安崇武古城》280
PF 2007-22《呼伦贝尔白鹿岛》281
PF 2007-23《成吉思汗庙》282
PF 2007-24《和谐号动车组》283
PF 2007-25《瑞安玉海楼》283
2008年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明信片
PP 2008-1《携手慈善 共创和谐》285
PP 2008-2《开封府》285
PP 2008-3《网络门牌》286
PP 2008-4《惠州西湖》287
PP 2008-5《金达莱》288
PP 2008-6《昆明世博园花园大道》289
PP 2008-7《与爱同行》290
PP 2008-8《青海湖》290
PP 2008-9《青海湖》291
PP 2008-10《伏羲庙》292
PP 2008-11《嘉峪关》293
PP 2008-12《舟山桃花岛》294
PP 2008-13《东莞西城楼》294
PP 2008-14《罗浮山》295
PP 2008-15《中国砚都·广东肇庆》296
PP 2008-16《南山大佛》297
PP 2008-17《绘画作品——贵妃醉酒》298
PP 2008-18《宝相寺太子灵踪塔》299
2008年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信封
PF 2008-1《盘锦湿地》300
PF 2008-2《绚丽惠州》300
PF 2008-3《赣州客家先民南迁纪念坛》301
PF 2008-4《安溪铁观音》302
PF 2008-5《人人重庆》303
PF 2008-6《海峡西岸建设》304
PF 2008-7《和谐深圳》305
PF 2008-8《和谐深圳》305
PF 2008-9《黄河从这里入海·东营》306
PF 2008-10《秀丽杭州》307
PF 2008-11《辽宁朝阳》308
PF 2008-12《火炬计划徽志》308
2009年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明信片
PP 2009-1《居庸关》310
PP 2009-2《明十三陵·长陵》310
PP 2009-3《四羊方尊》311
PP 2009-4《上海长江隧桥》312
全国通用邮资图普通邮资明信片
PPT 1《月季》314
PPT 2《牡丹》314
PPT 3《2000年》315
PPT 4《马踏飞燕》316
PPT 5《放风筝》317
PPT 6《映日荷花》318
PPT 7《信达天下》318
PPT 8《大地之春》319
PPT 9《幸运邮天下》320
PPT 10《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321
PPT 11《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和吉祥物》322
PPT 12《北京2008年残奥会闭幕式纪念》324
PPT 13《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325
PPT 14《天安门》326
PPT 15《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326
全国通用邮资图普通邮资信封
PFT 1《芙蓉花》328
PFT 2《菊花》328
PFT 3《中国结》329
PFT 4《喜鹊登枝》330
PFT 5《麒麟送子》331
PFT 6《仙客来》332
PFT 7《红掌》332
PFT 8《中秋祝福》333
PFT 9《生日祝愿》334
PFT 10《书信》335
PFT 11《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会徽》336
PFT 12《天安门》337
PFT 13《中国京剧》337
附录
附录1:关于开发普通邮资信封业务的通知339
附录2:关于开发普通邮资明信片业务的通知343
Ⅵ 用什么壶煮红茶好
用紫砂壶煮红茶好。
紫砂壶在拍卖市场行情看涨,是具有收藏的“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紫砂壶是中国汉族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丁蜀镇又名宜兴紫砂壶。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古来名壶,从明正德嘉靖年间供春的树瘿壶、六瓣圆囊壶,每一把壶都独具匠心,在壶的欣赏性上下功夫。因为有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紫砂壶才这样珍贵,令人回味无穷。更加上紫砂壶泡茶的好处、和茶禅一味的文化,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贵不俗的雅韵。
特点:
第一、紫砂陶是从砂锤炼出来的陶:既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色香味皆蕴。
第二、砂质茶壶能吸收茶汁:使用一段时日能增积“茶锈”,所以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第三、紫砂壶的特殊材质使得壶透气性能好,泡茶不失原味,具有夏天越宿不馊的特点。
第四、便于洗涤:日久不用,难免异味,可用开水泡烫两三遍,然后倒去冷水,再泡茶原味不变。
第五、冷热急变适应性强:寒冬腊月,注入沸水,不因温度急变而胀裂;而且砂质传热缓慢,无论提抚握拿均不烫手。
第六、紫砂陶质耐烧:冬天置于温火烧茶,壶也不易爆裂。当年苏东坡用紫砂陶提梁壶烹茶,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也决非偶然。这就是古今中外讲究饮茶的人,所以特别喜爱用紫砂壶的原因。
Ⅶ 如何辨别民国粉彩
粉彩瓷和浅绛彩瓷都是釉上彩瓷,不同的是:粉彩填色之前需用玻璃白打底,也有一种说法是加入铅粉,让色彩看上去很粉嫩的。浅绛彩不用,它是直接将淡矾红、水绿等彩色直接画上瓷胎,所以粉彩会有渲染而浅绛没有。
粉彩摸上去突出感强,尤其是雍正乾隆的粉彩,用料多,显得又粉又厚。浅绛的突出感极弱。清末民初时期的浅绛彩多加入了文人画的风格,而粉彩则是沿用青花的绘画风格。从磨损程度而言,浅绛彩更易受磨损,往往脱彩严重。人物或者花鸟都到了看不清的地步。粉彩由于彩料较厚,相对较易保存完好。
(7)兰花提梁壶扩展阅读
粉彩始创于1919年,主要用于绘制粉画,有很强的覆盖性,色彩明快,颜色种类繁多,在任何粗糙的表面(素描纸,黑板,石头,猫脸等等)都可绘制,笔触类似油画,作画方法类似水彩画先薄后厚,先浅后淡,上色辅助工具是纸擦笔,手指,海绵等。
早在清康熙年间,粉彩作为瓷器釉上彩绘艺术已开始了萌芽;到雍正时期,已趋成熟,并形成粉彩装饰的独特风格;乾隆时期粉彩已非常兴盛。粉彩的艺术效果,以秀丽雅致,粉润柔和见长,这与洁白精美的瓷质分不开,它们相互衬托,相映成趣,有机地结合起来。
Ⅷ 小仓山房的作品简介
《小仓山房集》别集。又称《小仓山房文集》。
这是一把提梁壶,做工和纹饰都十分精细。提梁上刻着缠枝兰花,盖上之钮为一桃子形,四周刻着五只蝙蝠,正是清代的典型纹样,寓意“五福捧寿”。壶身上一边刻画,一边刻字。画为一童子捧壶伺宴,一老者举杯饮酒。人物造型生动传神,刻工线条纯熟老到。说这把壶是老壶,关键是壶上的文字款识。上边刻的行草字是“试写黄庭罢临池为爱鹅”。并题款为“小仓山房”。对于这个款,我是颇为熟悉的,乃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的斋名。
回过头来再细细端详壶上所刻之画及两句诗文,可知乃“王羲之爱鹅”的典故。王羲之写黄庭经与道士换鹅的故事,流传甚广,成为古代文士“四爱图”之一。唐代诗人李白有“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就出典于此。袁枚请工匠将“羲之爱鹅”的诗句刻在定制的壶上,朝夕相对,可见对书圣王羲之的仰慕。
翻看酒壶的底足,也刻有款识。一方印为“纹银”二字,一方印为“富盛”,制壶者证明这把壶是纯银打成的货真价实。“富盛”是清代著名银器作坊,它生产的同类酒壶被多处收藏。然而,我以为因刻有“小仓山房”斋名款,这把壶更有收藏价值。而今我等凡夫俗子,相聚休闲用袁子才先生当年曾用过的酒壶温酒待客,畅饮酣醉,岂非人生一乐?
Ⅸ 提梁壶是烧水的还是泡茶的
提梁壶是泡茶的。
从提梁壶的外表来看,提梁壶拥有圆润并且开明的特点,而且因为要承载较多的水量,因此提梁壶在设计的时候,也会更加注意稳重这一点,造型较为考究的提梁壶。
大家会发现提梁壶制作完成之后,在提梁壶的手柄的一侧,有孔,可以穿系壶盖,一般容量较大的提梁壶,是为了更加方便的实现泡茶,毕竟对比之下,紫砂壶的容量是比较少的,而提梁壶也就非常适合于三五知己好友,一同泡茶的时候使用了。基本介绍
提梁壶的制成原料为紫砂,也就是含有矿物质非常丰富的原矿紫泥,使用提梁壶来冲泡铁观音茶是最为合适的,因为铁观音伴随着浓郁馥郁的兰花香味,使用提梁壶可以利用极佳的透气性以及锁温性,让铁观音茶发挥出醇正的原味。
在冲泡黑茶类别茶叶的时候,大家一定要记得使用沸水来冲泡,这样才可以让黑茶茶叶的内质充分释放出来,而且提梁壶的气孔结构,除了可以做到锁住香气以及温度之外,更可以实现空气的内外对流,让一款黑茶经由提梁壶,泡出更加丰富有层次的茶汤出来。
提梁壶除了拥有别具一格的造型之外,更加因为提梁壶适合冲泡的茶类多种多样,因此大家都非常喜欢使用提梁壶作为茶具用以泡茶,有需要的朋友们,可以多点运用提梁壶泡茶,绝对不会让大家失望的。
Ⅹ 瓷器最早的起源是什么时候
中国的瓷器品种非常丰富,详细分类可达数十种之多,粉彩是其中的一大类。由于粉彩瓷器色彩柔和,瓷画精细优美,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文物市场上清代彩瓷较多,粉彩尤其突出。2000年翰海春季拍卖会上一件道光“慎德堂制”粉青釉描金粉彩蝴蝶耳瓜式罐成交价为41.8万元,相当于80年代一件精美的雍、乾官窑瓷器的价格(参见香港苏富比20周年图录),可见粉彩瓷器不仅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可是近些年来,大量的粉彩瓷器赝品充斥市场,如何辨别真伪,是收藏的重要前提。
一、 什么是粉彩瓷器
粉彩是景德镇窑在五彩的基础上及“珐琅彩”的影响下创制成功的又一种彩瓷。它的独特之处,是在彩绘时搀加一种白色的彩料“玻璃白”。“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画出的图案可发挥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现一种粉润的感觉,因此被称为“粉彩”或“软彩”。其作法是用经过“玻璃白”粉化的各种彩料,在烧成的白釉瓷器的釉面上绘画,经第二次炉火烧烤而成。粉彩初创于康熙晚期,盛烧于雍正、乾隆,成为清代瓷业生产的一个主要品种。直到现代,景德镇的许多瓷厂仍继续生产。
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并与绘画技法紧密结合,这是景德镇陶工们的一项新的创举。经研究化验,所谓“玻璃白”是不透明的白色乳浊剂,属氧化铅、硅、砷的化合物,利用其乳浊作用,可以使彩绘出现浓淡凹凸的变化,增加了彩绘的表现力,让画面粉润柔和,富于国画风格,因此博得“东方艺术明珠”的美称。
二、 雍正粉彩的特征与仿制
清雍正朝,粉彩进入盛期。雍正粉彩在康熙粉彩的基础上有很大发展,无论造型、彩绘技法还是纹饰,都达到空前的高度,堪称粉彩瓷器的代表作。官、民窑同时大量生产,精细的官窑制品可与珐琅彩比美。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首先是它的地釉质量好,无论白度还是透明度都超过了明代永乐的白釉,经测定,雍正粉彩盘的瓷胎白度达到77.5%。陶瓷史家陈万里先生说过:“雍正白釉之进一步提高,合于釉上施加软彩的要求,因而收到相互为用、相得益彰的效果。”雍正粉彩的彩料配制技术也较高,珐琅彩在烧彩前与烧彩后呈色大致相同,而粉彩颜料则不同,除在红、黑二色外,其他颜色在烧之前无法区别,颜料配制后必须进行试烧,合乎要求后才能正式彩绘,经低温彩烧后,色彩微微凸出釉面,彩面具有晶莹的光泽,有的粉彩纹饰的边际还显现出彩虹般的光晕。粉彩的绘画技法多样,官窑更为考究,有平涂、渲染、没骨、洗、皴、点等,工笔、写意俱全,富有中国画的笔韵。所绘纹饰以花鸟草虫为主。人物故事画多为室内景观,人物线条柔和,仕女体态修长,面目娇美,多衬以几案、绣墩、博古架等室内陈设。画面都留有一定的空白,显示出深远和层次感。还有气势雄伟的山水画,笔法劲健,设色较为浅淡。雍正民窑粉彩的花卉、花鸟纹饰粗犷,人物画中善绘刀马人物或戏剧故事中的情节,色彩凝厚浓艳,胎体厚重,琢器的外底部多为砂底。
雍正粉彩的造型极为丰富,无论是餐具、文具还是陈设品都很优美,一改康熙时古拙厚重之感。大型器规整不变形,小型器各部位处理严谨得当,反映当时制作技巧的高超。其青花款识六字二行者为专人书写,字体工整有力,青花色调纯正。六字三行者书写草率,而青花花押款、斋堂款则比较稀少。
现代仿制的雍正粉彩盘、碗在市场上比较多见,其特点是胎体过于轻薄,地釉近乎粉白光亮,也有亮青者,有的纹饰绘画精细,器底青花书写“大清雍正年制”款。整体看具有一定的雍正官窑粉彩风格,但仔细观察仿制水平还不能真正达标,而且纹饰过于精细,反映出现代绘画的气息,缺乏200多年的文化积淀。仿制品的青花款字体乍看与传世品一样,但仔细观察则笔划无力、松散,尤其是青花色调不沉着。更要引起注意的是,仿制者为了达到蒙混过关的目的,也采取一些补救的办法,就是在器物上作旧。作旧的方法不一,有的用磨大理石的极细的砂纸打磨,也有的用某种酸将器物腐蚀后再用皮带磨。另外传世品有“蛤蜊光”,因器物年久有些彩料或釉面由于长期与空气中的氧结合,形成彩虹般的反射效果。现代仿制者为了表现此种现象,将器物浸泡在高锰酸钾溶液中,但是这样制作出的“蛤蜊光”与传世品的还是不一样。另外,新仿制的雍正粉彩器也有色彩较厚的,这类器物多数彩面上无光泽,给人以很旧的感觉。仔细观察,彩面是经过打磨的,打磨后还在纹饰线的周围淡淡地涂些黑灰色的东西,模仿出经年使用的痕迹。这些都是收藏者应该注意的。
三、 乾隆粉彩的特征与仿制
清乾隆官窑粉彩瓷器传世品非常多。它综合了康熙与雍正两朝的制瓷工艺,进一步发展本朝瓷器,从而创造出许多新颖的粉彩瓷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乾隆时记事档中记载了许多乾隆时景德镇御厂为宫廷制瓷的史实,也反映出皇帝直接关注制瓷的情况。乾隆帝对有些粉彩器物的用途、型体、花纹的要求常有御旨,制作前要有画样或木样,审查后才能正式烧制。器物的款识或有或无,写什么样的款识以及配合纹饰的诗句等都须经过乾隆皇帝的批准。另外,制瓷粗糙不合要求者还要赔补等情况,在档案中也有详细记载。当时的督窑官唐英一方面按皇帝的旨意制作精美的宫廷用瓷,另一方面,在保留前代精华的基础上,还吸收了一些西洋的工艺技法,创造出许多新颖的粉彩瓷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用色和施彩的工艺方面有了新的发展,除以粉彩绘画为主,还常加绘料彩、金彩或黑彩,或与青花五彩,斗彩并施于一器,这种在一件器物上施多种彩或同时以各种彩绘工艺制作的乾隆粉彩,可说是集多种陶瓷工艺成就于一身,充分反映了乾隆朝制瓷工艺的精湛。
其次,、在装饰方法上出现多种色地“开光”粉彩,如红、黄、蓝、绿、紫及多种色釉为地,可达十多种,有的在色地上彩绘带有西洋色彩的缠枝花,有的在色地上借用珐琅彩的轧道工艺用一种较锋利的金属工具划刻出精细的凤尾纹,即所谓的“锦上添花”,开光内绘花鸟图、山水人物图及墨书乾隆御题诗等。这种色地粉彩纤巧繁缛,是前所未有的,也是乾隆粉彩中数量最多的。
第三,乾隆粉彩利用粉彩粉润柔和的质感,用粉化的各种彩料仿制各种工艺品,如漆器、铜器、珐琅、大理石,还仿制动物、植物、瓜果等。能准确的表现出所仿之物的色彩和质感,可谓惟妙惟肖。
第四,乾隆粉彩有一个独有的特征,即器物口部及底部都施松石绿釉。松石绿釉非常浅淡光润,釉面犹如粥皮,由于是一种低温彩釉,釉面常常带有细小的纹片。这一特点乾隆时首先出现后,一直延用到晚清。
第五,乾隆官窑粉彩的纹饰一般是“大内”送来的图样,主题纹饰按不同时节都有严格规定。主纹是缠枝花,形象是将传统的牡丹花、宝相花或莲花的花与叶变形,仿佛西洋花卉。纹饰中也有西洋人物。同时还常以缠枝花作主体,分别加施夔龙、夔凤、蝙蝠或缨络、八吉祥等,组成各种祥瑞吉庆、美意延年内容的图案。
第六,乾隆粉彩的造型工艺更是精益求精,不论是高达一米多的大型陈设瓷,还是小至几厘米的扳指、鼻烟壶,造型都非常规整,很少出现夹扁或歪塌现象。更值得一提的是,新奇精巧的镂雕为乾隆时期新创,各式镂雕瓶包括转颈瓶、转心瓶、交泰瓶、套瓶、冠架以及各式转足碗等,千姿百态,其他时代是无法比拟的。
现在社会上出现许多仿制的乾隆官窑粉彩,与传世品相比,水平相差甚远。仿制的品种多样,见到的有粉彩九桃天球瓶、粉彩鹌鹑天球瓶、黄地粉彩缠枝花卉碗,各种色地的粉彩缠枝花卉瓶、花觚以及镂空转心瓶、镂空套瓶、紫地粉彩爵杯,也有仿其他工艺品的,如仿铜器、仿唐代银壶等等。众多仿品中有粗细之分。粉彩九桃天球瓶可谓高仿品,造型、色彩、纹饰都已达到逼真的地步,非常精美,是一件可收藏的现代珍品。与传世品相比,主要缺点显得过于漂亮。其他仿品中有的显然颇费工时,如转心瓶、交泰瓶、爵杯,但与传世品相比差距很大,显得板滞粗糙。综合起来,现代仿品的缺陷有以下几点:一、造型的整体结构比例不谐调,虽然高度或口径与书本上的尺寸相同,但器物腹部的弧度不准,不是扩大就是缩小。二、胎体有的过于轻薄,也有的过于厚重。三、作旧痕迹突出,如未作旧又很光亮。还有的为了表现是旧物,在器物底或罐的口边涂抹一些灰褐色的泥巴。四、器物口部和足内的松石绿釉,有的过于浅淡,有的过于浓艳。浅淡者釉薄光亮宛如浅湖色釉,浓艳者釉厚开细小纹片,釉面呈波浪釉状。这些现象与传世品的特点相比差距较大。更别出心裁的是,一些牟利者自造出一些乾隆款的彩瓷迷惑人们。在几次鉴定会上都出现诸如银灰色地雕花开光大碗、大罐,开光内彩绘山水人物,器底雕刻篆体“大清乾隆年制”款,让人感觉仿佛是乾隆的银彩器,实际不然,这种器物胎体厚重,工艺粗糙,纹饰绘画水平也很低。类似低劣的仿品实在是举不胜举。
四、 嘉庆至晚清的粉彩瓷器及其仿品
清嘉庆粉彩瓷器从传世品看,已经比乾隆器物逊色得多了。综观其制瓷技术,无论是型还是纹饰题材,都以前期作品为蓝本,没有大的突破,尤其是嘉庆早期,乾隆太上皇健在时与乾隆朝作品基本一致,因此有“乾、嘉不分”的说法。嘉庆的精品如不看款识,很容易与乾隆相混淆。嘉庆晚期作品已走向衰退。但也有不可埋没的佳作,应该重视。综合起来嘉庆粉彩有以下几时点突出的特征。
(一)延续生产乾隆粉彩的各类产品,以色地勾莲器皿为主。如各种色地勾莲夔凤纹的各式瓶、罐、壶、盘,以及黄地勾莲白里飞蝠纹碗等。这些器物几乎与乾隆粉彩一样。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传世品中,有嘉庆款粉彩瓶,其腹部有乾隆御题诗,应是乾隆为太上皇时的作品。另外乾隆时常见的小件文玩用品,如笔掭、墨床、鼻烟壶、香插、扳指、翎管、壁瓶等,仍然大量制作。
在装饰上,继续延用乾隆时的一些工艺方法。轧道工艺就常见于嘉庆的粉彩圆器上,如各种色地轧道勾莲列光碗,有开光山水碗,开光花卉碗,开光博古碗等,底均写青花篆书“大清嘉庆年制”款。在琢器中也喜用缠枝“洋花”做色地装饰,器物口沿和足边用料彩、金彩作边饰,腹部开光诗句也有在腹部作凸雕装饰如凸雕龙纹瓶、凸雕人物大瓶等,这些都表现出景德镇御窑厂在嘉庆初期延用乾隆旧制为嘉庆皇帝制作御用瓷的情况。这些与乾隆粉彩风格相同的嘉庆官窑粉彩,仔细观察与乾隆粉彩瓷器有一定区别,胎体稍厚重,有的釉面不够平整,色彩较凝厚,纹饰线条也比乾隆时粗,器口及底部所施松石绿釉的颜色比乾隆时稍深。
(二)嘉庆粉彩中不可埋没的新作,主要表现在器形上。新创器形有帽筒、折沿洗、格碟、茶船、渣斗等。帽筒呈圆筒状,筒身挖几个不同形状的孔作装饰。余处绘粉彩纹饰。故宫博物院藏一件黄地粉彩云龙帽筒高达29.7厘米。筒身有六个海棠式孔,通体黄地粉彩绘六条行龙穿于朵云之中,绘画也很精细,但没有乾隆粉彩球状镂雕冠架精美。此种挖孔帽筒一直延用到晚清至民国,官、民窑都有生产。另外,折沿洗较为新颖,其特点是洗沿较宽,沿上有20余个透空圆孔,沿下带金彩环饰,洗壁比康熙时深,洗心绘粉彩花蝶或婴戏纹饰。也是有的折沿先不带圆孔。此物乾隆时少见。
(三)嘉庆粉彩官、民窑同时生产,重要区别在纹饰上。官窑主要以各种色地花卉、花蝶、花鸟、八吉祥、云龙、云凤、夔龙、夔凤等多种吉祥纹饰。而民窑则以白地粉彩瓷器为主,出现一些新颖的画面以风景人物为主,如“庐山十景”、“萧山八景”、“西湖十景”、“百子图”、“烧窑图”、“无双谱”等,一些风景画面常常附墨书诗句。“无双谱”画面较为有趣,即“举世无双的物谱”。《无双谱》原是清代金古良撰绘的一本历代名人图册,书中收录40位历代名人,康熙时将此画册中的人物作为瓷器装饰,多画在碗或杯的外壁。器底红彩篆书“嘉庆年制”四字款。故宫收藏嘉庆无双谱人物杯所绘人物有“华山陈图南先生”、“江东孙郎”、“李青莲”、“文丞相”、“龙门司马迁”以及陶渊明、花木兰、武则天等。每个历史人物旁有墨书题记介绍人物的姓名及小传。这种题材在嘉庆、道光的民窑粉彩瓷画中十分流行。
(四)嘉庆粉彩瓷器的款识。官窑款识多数在器底,为红彩或金彩或青花篆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款,字体工事,结构严谨。值得提出的是嘉庆民窑款识,常见一种青花篆书的“大清嘉庆年制”六字款,笔划不齐,均用六字的半边字组成,草率松散,有的还不易识别。
道光粉彩无论是官窑、民窑的传世品都较为常见。从陶瓷史的发展角度分析,此时处于瓷业的衰退阶段,官窑的技术水平虽然存在一定缺陷,但有些产品也可与乾隆、嘉庆比美。尤其是“大清道光年制”款或“慎德堂制”款的瓷器。慎德堂是道光皇帝在圆明园的住处,有此款的器物应为皇帝御用品,工艺非常精细,另外道光时皇亲国戚增多,有些传世品是他们当时订制的“行有恒堂”款或“睿邸退思堂”款的白地粉彩瓷器也非常精细。总之,道光粉彩在前代基础上还有一定的发展,也有本时代的特色,表现如下:
1、仍然追求乾、嘉时官窑的特色,以各种色地粉彩勾莲开光装饰为主,开光内绘山水人物或富有吉祥内容的画面。有的还加绘青花,非常宜人。缺点表现在彩色釉涂地时涂染不匀净,不能浑然一体。
2、官窑的白色地釉较润泽,但底釉如为松石绿釉时比嘉庆器物色稍深;如为白釉时往往出现波浪状的釉面,一般称为“波浪釉”,俗称为“浪荡釉”,形成道光瓷器的主要特征。“浪荡釉”的普遍出现,反映出道光时瓷器施釉技术水平不佳。实际上这种现象早在乾隆时期已出现了。
3、道光时皇亲国戚较多,他们订制的瓷器很多,并都有斋堂款识。因而道光粉彩中斋堂款的瓷器较多特别是盖碗。故宫传世品中有“睿邸退思堂制”款粉彩桃花彩菊花蝈蝈盖碗。这些盖碗的盖钮为环形抓钮,在钮的中心及外底心均用红彩书写款识。还有的在钮中心用红彩书写所绘纹饰的花名,如“四月牡丹”、“九月菊花”。这类盖碗所绘画都很精细,给使用者在品茗时增加了不少情趣。这种盖碗也有“慎德堂制”款的,还加以金彩纹饰,可见此类碗的珍贵。
4、道光粉彩的造型基本上延用乾、嘉时的传统器形。只有冬瓜罐为此时新创,罐口内敛、丰肩,直筒状圆腹,卧足。更为突出的是小件器皿丰富多彩,酒杯多种多样,有套杯、卧足小杯、铃铛式小杯,杯外有配合纹饰的墨书诗句。故宫传世品中有“睹酒公杯”一套十件,杯外绘各种博古纹饰,有盆景、如意、灵芝、花鸟等。每杯内壁墨书名人诗句,依次是“范成大句:车君已费一分春”,“薛能中句:行看过二分”,“苏轼句:三分来是诗”,“杜牧句:钿尺裁量恰四分”,“皮日休句:红蜡光教刻五分”,“陆龟蒙句:六分春色”,“杨万里句:已是七分春去了”,“汪枸:杨柳桃花春八分”,“毛元庆句:国九分而虚中”,“苏轼句:十分潋滟金樽凸”。可以想象当时人们用这种酒杯饮酒行令时的情景。此外,小笔筒、小冬瓜罐、小鼻烟壶、小鸟食罐等都较为新颖,均为道光粉彩中的典型器。
5、道光粉彩的纹饰除延用乾、嘉时的传统纹样,新创纹饰也很突出。主要表现在喜绘动物纹。传世品中大小动物画多达十余种,如猫、蝶、狗、牛、羊和象、鸳鸯、水鸭和仙鹤、喜鹊、鸽子和燕子、蚂蚱、蝈蝈和蜻蜓、蝙蝠、雉鸡等等。这些大小动物与多种花卉、瓜果组成吉祥画面,形成道光粉彩纹饰的一大特色。
6、道光粉彩的款识也别具风格。青花或红彩篆书者行笔圆润流畅,紧凑。楷书多为斋堂款,用侧锋书写,笔力刚柔相济,红彩浓艳匀净,难以仿制。还有一种红彩满文款的粉彩瓷器,器里外均画粉彩纹饰,外壁粉彩绘七珍,加饰青花和金彩,底部红彩方框内书满文款。这种满文方式款的碗、盘分大、中、小型,据香港关善明先生考证,是为道光帝的一个女儿出嫁给蒙古王子时所烧。文物拍卖会上偶见有此种传世品。
咸丰一朝时间短,又处于战乱之中,御窑断断续续地烧造。与前几代相比传世品最少。咸丰时官窑粉彩在社会上难以见到。以故宫藏品为例,几乎与道光粉彩相混淆,说明在制作技术上还保持在道光时的水平上,比较新颖的是长方形委角深式花盆。盆底承四足,盆外壁绘花蝶纹或山水人物,盆底红彩书“大清咸丰年制”款,为清宫用品,造型规整,绘画生动,艺术性、实用性俱全。咸丰粉彩瓷器的纹饰喜用博古纹,传世品中有博古纹瓶、博古纹盘、开光博古纹碗。有一件博古纹瓶的腹部通景绘博古达十余种,上面有各种花卉小盆景、有如意、供桌、小珊瑚、小包袱瓶、小天竹花瓶、罐、盒等,绘画很细致,并通体加饰金彩,松底石绿书写“大清咸丰年制”款,可谓咸丰时的精品。其时代特征是彩色地釉不匀净,有深有浅,器底松石绿釉及白釉呈波浪状。人物头部的绘画方法也很特殊,上窄下宽,大鼻头,很有特色。款识书写仍用侧锋,字体工整清秀也出现过个别的室名款,故宫藏一件“咸丰辛亥仲夏退思堂主人制”款,粉彩花卉草虫执壶,造型端庄,纹饰绘画秀丽,属咸丰时的上乘之作。
同治以后景德镇瓷业的工艺水平明显下降,从传世品看还有一定的时代风格,现存官窑粉彩瓷器,大部分是御窑厂专门为皇帝和慈禧太后所烧制的餐具和陈设瓷。据史料记载,同治七年皇帝大婚,由江西巡抚景福负责烧造“大婚礼造器”达七千余件;同治九年为慈禧烧造一批陈设体和殿的“体和殿”款瓷器;光绪时为慈禧寿辰又烧制了数以万计的色地粉彩瓷器。这些宫廷用瓷,装饰风格基本相同,除了少量用冷色地外,大都以浓重的暖色做地,如大红、大绿、明绿、明黄、藕荷等色地,绘寓意万寿喜庆的花鸟、花卉纹饰,题材丰富,同治皇帝大婚粉彩餐具以明黄为地,绘红蝠金团寿、五蝠捧寿、蝴蝶双喜、梅雀与丛竹等达十多种纹饰,都是经过“大内”批准制作的。至今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收藏着当时给皇帝画的餐具画样。
同治时期的白地粉彩瓷器色彩较浅淡,喜绘折枝花卉。此时乾、嘉常用的色地“开光”装饰已基本停用,仅在皇帝和皇后结婚时专用粉彩瓷器上才有“开光”龙凤的画面。光绪白地粉彩可分精、粗两类。精者一般盘碗可与道光粉彩相比美,花卉、花鸟纹饰生动,并有“大清光绪年制”款识,粗者分为稍大些的盘、碗、折沿洗等,胎体厚重,色彩浓重、凝厚,龙凤花果纹饰粗放。光绪仿制的乾隆粉彩较多见。喜仿乾隆粉彩九桃大瓶及乾隆粉彩百鹿尊。仿品一般胎体较厚重,色彩浓艳不柔和,纹饰绘画缺乏立体感。
同治、光绪粉彩有些特殊器形:一、同治粉彩灰槽(暂定名)。此器下半部像长方形洗,洗的后边一面为高出后壁呈云头状的后背,背面及洗的下部三面粉彩绘蝴蝶草虫,即“探花及第”图案。传说此器是放于炉前接炉灰用的灰槽。二、同治黄地粉彩凸雕三果圆盒。盒面凸雕佛手,石榴和桃,中间一展翅翔蝠,为“福寿三多”之意,盒底刻雕名家“王炳荣造”款识。这种雕瓷粉彩为同治所特有。三、赏瓶是宫廷内赏赐与陈设用品。光绪粉彩赏瓶较多,以前多为青花纹饰。造型为撇口、长颈、肩上凸起一道弦纹、圆腹,底青花或红彩楷书“大清光绪年制”。此式瓶清宫档案称为“玉棠春瓶”。晚清时期赏瓶还有光绪时特有的青花云蝠直颈扁腹瓶,哥釉四方八卦瓶,钩红釉四方杏圆贯耳瓶、厂官釉太极纸槌瓶等品种。四、大地瓶、大缸、大花盆。这些大器造型端庄、纹饰绘画精致,牡丹花较为突出,色彩鲜艳。光绪大地瓶高达130-150厘米。不难看出晚清烧造大件器物的水平还是很高的。五、“大雅斋”款的粉彩瓷器。这是光绪时独有的品种。造型有盘、碗、盒、高足盘、高足碗、匙、钵缸、圆盒、花盆、大缸等。纹饰题材多绘藤萝花鸟、葡萄花鸟、鹭鸶莲花等,很有新意。款识书写的方法一般用红彩从右向左横书“大雅斋”三字款,款旁由红彩龙凤纹组成的椭圆形闲章款。闲章内书“天地一家春”篆字。“天地一家春”为圆明园内的一处建筑的名称,据说慈禧为兰贵人时曾住过这里。这种一瓷二款的作法为光绪时所特有。六、秋操纪念杯。光绪年间曾举行过几次秋季军事操练,此杯为当时操练后的纪念品。见到的有三种形式,一种粉彩牡丹花式,一种绿釉荷叶式,这两种均以叶茎为柄,柄中空与杯相通,又可称为吸杯。在柄的背面墨书操练时间和地点。还有一种为普通酒杯形式,杯外壁绘云龙纹,口也墨书操练时间和地点。
晚清官窑粉彩款识的写法,不同品类的器物书写不同的款识,如一般的官窑制品,器底写青花楷书朝代款。同治大婚时宫内用品器底写红彩楷书“同治年制”或“长春同庆”、“燕喜同和”等四字款。光绪时的陈设品,底部用红彩书写“永庆长春”款。还有宫内室名款“乐寿堂”、“体和殿”、“长春宫”。慈禧太后专用的是“大雅斋”、“天地一家春”闲章款。
宣统时期的粉彩。宣统一朝仅三年,景德镇御窑厂仍继续烧造宫廷使用的粉彩瓷器,从故宫传世品看,宣统的粉彩瓷器都是光绪品种的再现,只是款识不同而已。如粉彩勾莲盘、碗,碗里青花外粉彩荷莲碗、粉彩夔凤纹大碗以及蝴蝶纹赏瓶,云蝠纹赏瓶等。较为突出的是粉彩牡丹纹玉堂春瓶,此瓶撇口、细颈、硕腹下垂,圈足内写红彩楷书“大清宣统年制”。此瓶虽然为清末制品,但制作很精细,地釉较白,色彩浓淡适宜,纹饰绘画细腻,具有一定的层次感,可谓晚清官窑精品。此式瓶在2000年翰海春季拍卖会上,落槌价达20余万元,不难看出它深受收藏者的青睐。
现代仿制的嘉庆以后各朝粉彩瓷器也时有出现,仿制的都是官窑中的常见品或名品,如嘉庆款色地粉彩,道光款及“慎德堂制”款粉彩,同治、光绪、宣统款粉彩碗、瓶、罐等。这些仿品由于是现代制品,因此都具有共同的特点,有的胎体过于轻薄、所施色彩较薄、纹饰绘画过于精细、鲜亮,具有现代艺术品的气息。偶见仿制的嘉庆色地粉彩的器物,很有时代特色,但仔细观赏,纹线较粗,纹饰较板滞。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器物款识。朝代款者有的很逼真,在鉴赏时必须联系造型、纹饰和色彩全面分析。但也有一些是仿制者编造的“鬃年鬃造”或较少见的室名款。这种器物非常吸引收藏者,但这是格外要警惕的。
五、 民国时期的粉彩瓷器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后,为皇室专烧制的御窑厂停办,全国瓷业进行改良,成立了不少瓷业公司,此时为了维持中国瓷业在国内外市场的需要,民国初期涌现了大量仿古瓷。上至六朝青瓷,下至唐、五代、宋的名窑名品以及明清御窑典型器几乎无不仿制,而且惟妙惟肖。时至今日,大量的民国仿品仍然混迹人间,甚至不少也流往海外。因此,民国时期的仿品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其中粉彩瓷器也是当时生产的主流。
民国时期粉彩瓷器主要是以郭世五仿制的雍、乾粉彩和带有斋堂款识的粉彩最精美,其次是民间收藏的无款或书写清朝各代伪款的粉彩瓷,以及所谓洪宪瓷等。
郭世五仿雍正、仿乾隆的粉彩瓷最为精细,具有雍、乾时彩瓷的风韵。据《景德镇史稿》、《明清瓷器鉴定》、《古玩旧闻》等著作介绍,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曾派郭世五(原名郭葆昌)在景德镇担任陶务监督,是我国陶瓷史上最后一个督陶官。此人在担任督陶官前后的一段时间内,主要是发展仿古瓷。由于他常驻景德镇,对窑工熟悉,也有条件用重金聘用制瓷能手。郭氏仿雍正、乾隆的珐琅彩和粉彩瓷,胎质纯白、画工精细、色彩瑰丽。1949年郭氏亲属捐献给故宫博物院的瓷器中,就有多件类似的器物,以瓶为主,瓶体多为撇口灯笼式,器表纹饰主要以人物为主,有婴戏图,麻姑献寿图,高士图以及古代文人喜爱的琴、棋、书、画图案。继承乾隆时的施彩方法,以珐琅彩为主,部分纹饰加施粉彩,画面纹饰精美,生动活泼。基款识均为红彩篆书或楷书“居仁堂制”、“觯斋主人”、“陶务监督郭葆昌谨制”等。这种精品有当时古董界称为“洪宪”瓷或称民国珐琅彩。民国早期“洪宪”瓷已成为郭氏仿品的代称。由于制作水平高,当时“洪宪”瓷名躁一时,不少古董商因此牟取高利。
故宫藏品中还有郭世五专为他自己烧制的仿雍正粉彩瓶,瓶高30厘米左右,洗口、细颈、溜肩、圆腹、圈足,瓶身以下部装饰为主,绘盛开的花卉和草虫、蝴蝶,如海棠菊蝶瓶、百合花草虫蝶瓶、兰花灵芝瓶、牡丹瓶、月季花瓶、梅竹瓶等。瓶底有两种款识,一种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之字款,一种红彩篆书“郭世五”三字款。仿雍正粉彩瓶通体白釉泛青,色彩的的艳丽,有的淡雅,远效果较为漂亮,具有雍正粉彩的韵味。仔细观赏,足内面有较大鬃眼,蓝色彩料偏黑灰调,彩料表面不光润,与雍正粉彩真品相比则相形见拙。
民国时斋堂款的粉彩瓷器民间收藏很多,绘画也很精细,可与雍正粉彩媲美。民国初期重要的堂名款如下:
“颐寿堂”。此款器物有折枝桃花小碗、人物纹灯笼式尊、花卉提梁壶等,它们造型秀美,色彩淡雅,每件瓷画宛如一幅工笔画。与雍正粉彩相比,桃花使用的粉红公过于浓艳,绿色花叶加入粉质,整个画面立体感差。
“静远堂制”。此款为北洋军阀徐世昌专用品。有各种粉彩花鸟纹瓶、黄花碧桃碗、花卉式杯、梅花式提梁壶等,均摹仿雍正粉彩精细的艺术风格。
“延庆楼制”。为北洋军阀曹锟专用品。目前见到的资料,“延庆楼制”款的瓷器都是大瓶。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高达100厘米的粉彩锦地开光人物纹大瓶,在瓶口的里部红彩书写“延庆楼制”四字楷款。此器高大、造型规整、纹饰线条流畅。“千件”大瓶也是民国瓷器的一大特色,有青花、颜色釉、粉彩等品种。笔者在泰国文物店里见到高达1米高的黄地粉彩开光人物大瓶,人物绘画十分精细,粉彩加施料彩,具有乾隆粉彩的韵味,充分反映了民国早期的制瓷水平,具有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