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顶枯病
1. 兰花叶枯病是指什么
orchids leaf blight
张能唐
又称“圆斑病”。兰花上由蝴蝶兰柱盘孢引起的真菌病害,1931年最早报道发生于中国台湾的蝴蝶兰属植物(Phalaenopsidis aphrodite),1936年发现为害春兰(Cymbidiam goeringii)。1980年上海报道为害寒兰(C.karan)。
分布和为害
分布较普遍,上海、广州、福州、南京、南通、杭州均有发生。1980年上海植物园叶发病率严重时达38.4%,1983年广州兰圃和华南植物园因此病死亡近200盆。病斑大型,在叶片中、下部较多,常造成整叶枯死,危害较炭疽病重。发病初为红褐色小点,迅速扩展为半圆形、圆形的黑褐色斑,直径可达10~17毫米,边缘有黑褐色的宽带或轮廓不清,中央渐变成灰褐色或灰白色,时有一二浅色环纹。病部轮生褐色小点(病菌分生孢子盘),潮湿时涌出黄白色胶质物。发生多时病斑间的叶组织也失绿变黄枯死。花梗上有时也可出现不规则小斑。
病因
病原物为蝴蝶兰柱盘孢(Cylindrosporium phalaenopsidis Saw.),半知菌,黑盘孢目。分生孢子盘初埋生于叶表皮下,多数成碟形;分生孢子梗短,基部分枝;分生孢子无色、单胞、线形、稍弯。病菌生长适温25℃,30℃以上生长明显变慢。孢子萌发时,有时顶端产生暗色附着胞。萌发适温20~25℃,分生孢子能耐0℃左右的低温,20天以后萌发率仍有86.5%。墨兰、春兰、建兰等均被害,寒兰发病最重。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以病叶上的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与菌丝体越冬越夏,借风雨、水滴飞溅传播,伤口侵入,潜育期7~30天。在江、浙一带,4月至7月为老叶发病期,7月至11月为新叶发病。在广州地区,每年12月中旬开始发病,翌年3月最严重,5月以后病情稳定。
病害控制
加强检疫,特别是对感病的寒兰,产地检疫尤应注意;挑选无病的兰花进行引种;清除病枯叶,及时剪除上、中部病斑,减少侵染来源;浇水不可沾湿叶片;喷药可结合兰花炭疽病防治一并进行,在广州,12月至翌年1月喷施波尔多液有良好防病作用。
类菌原体
mycoplasma-like organism,MLO
陈永萱
一类寄生于植物韧皮部筛管的非螺旋形菌原体。又称类支原体。由于类菌原体至今未能分离培养,许多基本性状无法进行研究。用电子显微镜虽可直接观察,但各种类菌原体的形态大小没有明显区别,至今未能进行分类和命名。植物上的类菌原体从形态、大小、不具有细胞壁,以及对四环素类抗菌素敏感而对青霉素不敏感等性状看,与能够人工培养的菌原体属相似,因此暂将其归为一类,称类菌原体。据统计由类菌原体引起的植物病害近300种,中国报道有60种左右。这些病害暂时都以寄主名称结合症状进行命名,如枣疯类菌原体、泡桐丛枝类菌原体、紫菀黄化类菌原体等。
植物类菌原体的性状,引起的病害症状、诊断等见植物类菌原体和植物菌原体病害。
传播介体
植物类菌原体寄生于植物韧皮部筛管内,大部分类菌原体由叶蝉在植物间传播病害,有些由粉虱、飞虱等传播。类菌原体也能在介体昆虫的消化道、血淋巴、唾液腺和昆虫体内各种器官中生长。昆虫介体在植物上吸食几小时到几天后就能获得菌体。如果将病植物或介体昆虫的榨取液微量注射到介体昆虫内,也能使它们成为具有侵染性的介体。昆虫在幼嫩叶或幼茎上吸食比在老的病植物上吸食传病率高。介体昆虫在病植物上取食后不能立即传染类菌原体,一般经过10~45天的循回期后才开始传病。循回期长短决定于温度,最短的循回期在30℃左右,最长的约在10℃。但是循回期可以因注射多量的病菌榨取液至介体昆虫体内而缩短。循回期是类菌原体在昆虫体内繁殖和扩展所需要的时间。类菌原体首先进入介体昆虫的肠细胞,然后通过肠细胞进入血淋巴和内部器官,最后脑和唾液腺也受到侵染。当类菌原体在唾液腺中的浓度达到一定量时,就开始传染到健康植物上,并能终生传病。类菌原体一般对介体昆虫的致病作用不明显,在有些情况下,表现严重的致病作用。通常若虫比成虫叶蝉更容易获得类菌原体,通过几次脱皮而存活,但是不能通过成虫的卵传到第二代。
植物类菌原体虽人工培养没有成功,但可以从病植物或介体昆虫体内提取和制备抗血清,包括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的抗血清能进行病原物的检测和鉴定。
防治方法
类菌原体对抗菌素敏感,特别是对四环素类的抗菌素。当病植物浸入四环素溶液,已经发生症状的植物能逐渐复原,或延迟症状的出现。在树木上施用抗菌素的有效方法是用压力或液流重力直接注射到树干内,可以使症状减轻或消失达数月以上,但在处理停止后症状又会再表现。一般在发病的早期比发病后期处理有效。用热力处理生长中的病植物或休眠状态的繁殖器官能彻底去除类菌原体。通常可在生长箱内用30~37℃热空气处理数日、数周或数月,也可将休眠器官浸入30~50℃的热水中,在高温下处理可以缩短到10分钟,在较低的温度下可延长到72小时。
植物类菌原体病害 重要的有以下几种。紫菀黄化病。由紫菀黄化类菌原体(Aster yellows MLO)引起。分布于世界各地,寄主范围广,能侵染多种蔬菜、观赏植物和杂草等40多个科的植物。一般引起植物叶片黄化失绿,植株矮化,或侧芽不正常抽出,形成枝叶丛生,花器不孕。在胡萝卜上,除去黄化丛生外,幼叶变小,老叶变成赤褐色或古铜色,地下部表现一端尖细,长出许多须状次生根,根部纵剖面可见木质部和髓部扩大,肉质的皮层部变窄,有异味。一般植物发病愈早,症状愈重;幼株受到侵染,大多成熟前死亡。紫菀黄化类菌原体在二年生或多年生植物体内越冬。田间以多种叶蝉传病。病害潜育期25℃时8~9天,20℃以下18天,10℃以下不表现症状。
泡桐丛枝病。由泡桐丛枝类菌原体(Paulownia witche's broom MLO)引起。病树腋芽大量萌发,侧枝丛生,叶片黄化变小,植株矮化。
枣疯病。由枣疯类菌原体(Jujbe witches broom MLO)引起。初期症状常在现蕾开花后明显,主要是叶片黄化、枝条丛生和花器叶片化。
椰子致死性黄化病。Lethal yellowing of coco-nut palm MLO是此病的病原物。
榆树韧皮部坏死病。由榆树韧皮部坏死类菌原体(Elm phloem necrosis MLO)引起。主要症状为全树衰弱,叶片下垂、卷曲,叶色转为鲜黄色、褐色,最后脱落。剥去树皮,韧皮部呈浅褐色,并有特殊气味。
梨衰退病。由梨衰退病类菌原体引起。病树生长缓慢衰退,长出细弱的枝条,叶片小而少,叶色淡,微向上卷。病树叶片常在夏末呈淡红色,并提前脱落。发病初期梨树大量开花,随病害发展逐渐减少开花,果实小而少。病树根部的小根常坏死。
桑黄化型萎缩病。由桑萎缩类菌原体引起。发病初期少数枝条顶端叶片黄化、变小,逐渐发展至全株叶片黄化,叶片向叶背卷缩,节间变短,腋芽萌发长出许多细枝,并丛生成簇,病株上无花椹,最后全株死亡。
2. 大豆顶枯病田间什么症状怎么防治
大豆顶枯病又叫芽枯病,是大豆病毒病中对产量影响较大的一种。发生相当普遍,仅次于花叶病。
该病症状变化较大且多在生长中期显症。北方很多品种表现为豆株从顶部开始沿茎向下变褐枯死,叶脉坏死或形成大的坏死斑块。
染病早的植株不结实,发病晚的结实率很低,在田间枯死的顶部易被叶片掩盖。此外,有的呈轻花叶或轻微皱缩或沿主脉抽缩。
病种子也产生斑驳。该病无论植株还是种子症状较难与大豆花叶病区分。必要时需检测病原,测定病株细胞内有无风轮状内含体,大豆顶枯病细胞内无风轮状内含体,而大豆花叶病则有。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用新高脂膜进行拌种处理,能有效隔离病毒感染,预防大豆顶枯病,且不影响萌发吸胀功能,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
2、按要求适期播种,与高秆作物间作,可减轻发生大豆顶枯病。
3、加强田间检疫,及时中耕除草。在开花前、幼荚期和膨果期各喷施一次菜果壮蒂灵,可强花强蒂,提高抗大豆顶枯病的能力,促进果实发育,无空壳、无秕粒。
4、防治蚜虫可减少病毒病为害,在苗期按照植保要求,喷施灭菌防虫药剂加新高脂膜,可有效防止大豆顶枯病发生和蔓延。
供您参考
3. 瓜尔豆顶枯病毒病有哪些症状和传播流行与防治方法
瓜尔豆顶枯病毒病:瓜尔豆顶枯病毒引起瓜尔豆顶枯病,病叶浅褪绿斑驳和黄化。褪绿部分凹陷,后坏死,叶呈古铜色,并扩及叶柄和茎。茎和生长点坏死,最终,全株病死。传播方法:汁液传。自然寄主:瓜尔豆Cyamposis.tetragonoloba。人工接种可侵染的植物:瓜尔豆Cyamposis.tetragonoloba、曼陀罗Datura.stramonium、大豆Glycine.max、烟草Nicotiana.tabacumcv.White.Burley、矮牵牛Petunia.hybrida、菜豆Phaseolus.vulgaris、豌豆Pisum.sativum、龙葵Solanum.nigrum、绿豆Vigna.radiata、豇豆V.unguiculata。
4. 豌豆叶子黄矮缩死枯到底啥原因
在种植大豆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大豆叶片发黄、植株矮缩死苗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户们种植大豆的经济效益。那么,大豆叶片发黄、死苗是什么原因呢?如何预防呢?
1、大豆顶枯病造成死苗 大豆苗期感染顶枯病,幼苗子叶上会产生褐色环斑,生长点坏死,严重的整株枯死;开花前期感病的植株,病株节间延长,顶芽变褐,弯曲成钩状,植株开始变脆、易折倒;开花后期至鼓粒期感病的植株,芽、叶易落,靠近分枝的茎节部和髓部变褐,结荚很小,发育不良,荚内子粒不饱满,常延期成熟,直至收获前一直保持绿色。
防治措施:(一)点片发生的地块要拔除病株。(二)确认感染大豆顶枯病时,及时用64%的杀毒矾600倍液或75%的百菌清600倍液喷施。
2、大豆孢囊线虫引起死苗 大豆苗期发生大豆孢囊线虫危害,子叶及真叶变黄,发育迟缓,严重时全株枯死;成株期发生大豆孢囊线虫危害,植株矮化,叶片由下向上变黄,花期延迟,结荚但子粒不饱满且色泽较暗。拔出病株,可见根系不发达,须根多,根瘤很少,根上附有很多的孢囊线虫(形状为细小的黄色颗粒状)。
防治措施:(一)增施有机肥。通过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大豆健壮生长。(二)适时灌水,增加土壤湿度。土壤干旱利于大豆孢囊线虫的危害。(三)对发病的田块及时用40%的氧化乐果1000倍液对植株茎基部喷施。
3、 豆秆蝇病主要发生在施用未充分腐熟有机肥较多的大豆田或重茬地。大豆苗期感病表现为植株下部叶片正常,上部叶片全部黄化。剥开根茎,秆内可见有豆秆蝇蛆和蛆粪。防治措施:用40%的氧化乐果或辛硫磷1000倍液,于苗期及花期各喷1次。
4、营养失调症 营养失调症主要发生在缺肥田块,或偏施、单施某一种化肥的地块,或严重干旱的地块。大豆植株发生不同程度的叶片黄化、皱缩、生长迟缓。防治措施:每亩喷施沃叶磷酸二氢钾,可使症状缓解或消失,使大豆恢复正常生长。
5、上茬残留除草剂药害 一是麦田除草剂施用过晚。早春由于气温低,部分农户麦田化学除草时间推迟至4月10日,因草龄较大,相应地加大了巨星、苯磺隆的使用量,比常规用量增大0.5~1倍,增加了土壤农药残留量。夏大豆播期大都在6月5日~10日。巨星、苯磺隆的使用期限离下茬作物播种60天之后为安全期,这样部分农户的上茬施药时间到下茬种植期未达到安全期要求,导致药害产生。
二是麦田使用甲、绿磺隆及其复配剂。淮北地区土壤多属中性偏碱,甲、绿磺隆在碱性土壤中很难分解,易对下茬作物产生药害。麦田使用这类除草剂后,下茬大豆轻则苗弱僵小,重则不能立苗,以至减产80%左右。尽管这类农药已经禁止使用,但因农药市场仍有销售,所以由此造成的药害屡屡发生。防治措施:发现药害后及时浇水,并喷施叶面肥或植物生长调节剂。
5. 这是什么兰花
这是朱顶红,呵呵我种着呢,百分百不是兰花的。花开之后要想他在开花,就是冬季的时候把叶子什么的全剪掉。
叶子变黄也没关系的,我的也是,后来漫漫的就不黄了,水不要总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