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兰花
Ⅰ 2013年兰花,(板桥遗墨)还有(包公横)卖多少钱一苗
现在由于组培的太猖狂,春兰的价格降的厉害,早几年价格不菲的兰现在都很便宜。
板桥遗墨大概是2000元/苗
包公魂大概4000元/苗
但是想要卖出去比较难。
Ⅱ 写兰花的诗句 郑板桥
折枝兰
多画春风来不值钱,一枝青自玉半枝妍。
山中旭日林中鸟,衔出相思二月天 山顶妙香
身在千山顶上头,深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闲,来不相知去不留。
高山幽兰
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
题 画 兰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Ⅲ 郑燮《题画兰》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 全文的意思,谢谢大家啊
释义:兰花生长在深山里,已经是没有世间尘嚣打扰。不管什么时候,版自己都不再受外界的影响。权
出处:出自清代郑燮的《题画兰》。
原文: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
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
白话译文:
兰花生长在山岩的顶处,它的香气飘散四溢,在突出的岩石和岩缝中,美妙的花香浓郁芬芳。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
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去挽留。兰花生长在深山里,已经是没有世间尘嚣打扰。不管什么时候,自己都不再受外界的影响。
(3)板桥兰花扩展阅读:
赏析:
诗文赞美了兰花在艰苦恶劣的环境里,卓尔独立的品行,歌咏了兰花淡泊的心态,借此表白自己坚持操守、淡薄自足、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抒发了作者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自古以来,人们把兰花视为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渝的象征。具有“国香”、“王者香”的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在传统“四君子”梅兰竹菊中,和梅的孤绝、菊的风霜、竹的气节不同,兰花,象征了一个知识份子的气质,以及一个民族的内敛风华。
Ⅳ 郑板桥的写兰花的诗
折枝来兰
多画春风不值钱,一枝青自玉半枝妍。
山中旭日林中鸟,衔出相思二月天
山顶妙香
身在千山顶上头,深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闲,来不相知去不留。
高山幽兰
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
题
画
兰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这些诗都是清代文人画家郑板桥(郑克柔)对兰花的描绘。
Ⅳ 郑板桥兰花图真伪有图有真相谁懂的,鉴赏下这字画是真是伪。
如果是真的,画质应该很古老吧,感觉像赝品,毕竟古人留下来的大部分都留在博物馆
Ⅵ 郑板桥《兰》这首诗的意思
名字是:兰(八首)
作者:应该是郑板桥
这些诗是画上的题诗,我也没看过画,所以建议你去看一下画。
至于寓意嘛,我的水平有限,简单分析一下。
首先看看作者:他为人疏放不羁,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才子之一。纵观其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四十四岁以前,在贫困中成长;四十四岁以后至六十一岁以前,中举做官;六十一岁以后,卖画终老。
再看看兰花:兰花在我国,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兰的形态贤淑,花香幽
远,被誉为“香祖”。就是说与正人君子在一起,如在养兰
花的房间里,被香气所化。兰花不骄不媚,气质超凡脱俗,
深受人们的钟爱。而我们宋代的词人苏轼也画过兰花,而且
是荆棘里的兰花。借一丛丛兰花,夹着一些荆棘的自然现象,
抒君子能宽容小人之大度的气质。
再者关于郑板桥的兰花:他从书法中得到启发,主张“以书之关钮透入于画”,画兰则“兰叶用焦墨挥毫,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因而他所画的兰花既融入了隶书的阳刚之美,又吸收了草书的机趣天然。
关于以上的诗词,我在网络的词条里找到了以下介绍:
借兰花特征,透溢出做人胜不骄、败不馁,持平常心态的胸臆,题画诗云:“兰花与竹本相关,总在青山绿水间,霜雪不凋春不艳,笑人红紫作客顽。”由兰花让人产生联想,做人要像兰花一样幽静、持久、清香,不浮不躁,不争艳。咫尺画幅,拓展无限之大,意境深邃。
Ⅶ 郑板桥的《题兰花》中的“闹”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身在千山顶上头,来的时候兰花无意知会,来不相知去不留,这种人迹罕至之处:是说兰花的生长环境,但是任浮云来去,不是没有脚下的浮云喧闹,孤芳自赏而不为世俗纷扰打动。
Ⅷ 《兰花》(郑板桥)古诗
郑板桥的咏竹诗可谓独树一帜。
他的咏竹诗或阐明创作理念,或抒写自己的情志,回读来发人深思,耐人答寻味。
我比较喜欢的几首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峭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人一生阿直不阿,所以他笔下的竹子显得坚定、挺拔、苍劲。竹子这种宁折不弯的精神,又是诗人“清为官、勤为民”的亮节志向的生动写照,表现了诗人坚强不屈的豪迈气概。
新栽瘦竹小园中,石上凄凄三两丝。
竹又不高峰又矮,大家谦让是家风。
郑板桥曾先后在范县、潍县等地当作知县。在权欲横行的官场中,诗人深感人世间污浊甚多,钻营敲诈,损人利已,尔虞我诈,溜须拍马不一而足,诗人对此极为反感,转而在大自然中寻找做人的真谛,而对互相“谦让”的竹与石,不争强出头的短竹、矮峰,则推崇备至,给予热情的赞扬。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诗人一生画竹、写竹四十余年,回顾自己的创作经历,感慨良深。“画到生时是熟时”,正是诗人艺术生活的哲理总结,它表现出诗人不懈追求至美艺术的精神。
Ⅸ 郑板桥的写兰花的诗
《高山幽兰》清·郑板桥
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
白话释义:
千古年间最幽然贞洁的就是这花啊,不求出名显达只愿做一片烟霞。
就连那些上山砍柴的人它也不愿意让他们看见,藏在高山后面遮蔽着自己。
(9)板桥兰花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在郑板桥眼中,画遍多种花不如画半枝兰花。他所画的兰花,秀劲绝伦,脱尽时俗,时人评述:“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作兰如写字,秀叶疏花见姿致。”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乾隆十七年(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在文昌祠记和城隍庙碑记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且百姓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同年,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在潍县任上著述颇多,其《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
“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
Ⅹ 文言文翻译:板桥题画·兰
我种了几十盆兰花,到了春天将尽的时候,都显出萎靡凋零、仿佛思念故乡的样子回。因而将它们移答植到假山石之间,在山的北面,石头的空隙中,既能够躲避烈日,又接近干爽之地,正对着我的堂屋,观赏起来也没有碍眼之处。第二年,忽然生发出数十枚新枝,挺拔直上,香味坚实、厚重而悠远。又一年,长得更加茂盛。由此我体悟到:万物均有自己的本性。于是就写诗赠送给兰花,诗曰:“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盎:情趣洋溢)不如留与伴烟霞。”又曰:“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山谷送香非不远,哪能送到俗尘中?”这不过是假山罢了,尚且如此,何况是真山呢!我画的这幅兰画,它的花都超出在叶子的上面,而且十分肥壮而强劲,这是由于它是山中的兰花而不是盆中的兰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