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海棠播种
1. 四季秋海棠是怎么播种繁殖的
四季秋海棠播种一般在早春或秋季气温不太高时进行。华东地区一般在春季4~5月及秋季8~9月最适宜。由于其种子细小、短命,隔年种子发芽率显著下降,播种工作要求细致。播种前先将盆土高温消毒,然后将种子均匀撒入盆内的细土上,播后不覆土,压平,再将盆浸入水,由盆底透水将盆土完全湿润,然后盖上一块玻璃放在半阴处,发芽适温为20~22℃,约10天发芽。
播种繁殖流程图
待出现2片真叶时,及时间苗;4片真叶时,将多棵幼苗分别移植在口径9厘米的盆内。春季播种的冬季可开花;秋播的,温室越冬,一般播种后130~150天,约在翌年3~4月开花。
2. 海棠花的种植方法
1、海棠,性喜阳光,也能耐半阴,耐寒,对环境要求不严,适于疏松肥沃、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中生长。贴梗海棠适应性较强,栽培管理比较粗放。
2、生长期间,根据植株生长情况和气温变化情况浇水。萌芽期少浇水,保持盆土略干燥,过湿会导致烂根。生长期每两天浇水1次,并经常向植株周围喷水,以增加空气湿度。值得注意的是,浇水时不要将水自叶及茎顶浇下,要沿着花盆的边沿浇,否则茎叶容易积水腐烂。
3、海棠花应该浇水和施肥结合着进行,秋季的时候在叶子落下后必须施一次大肥补充它所失去的养分,让它可以保持健康。春芽萌发的时候则要施一次有机肥,并且浇一次透水。
4、败梗海棠怕水涝,否则易烂根,所以,浇水必须适度,每年干旱季节适当浇几次水即可,10月至翌年春前应少浇水或不浇水。施肥可于花后进行,用腐熟的人畜肥、厩肥施1-2次,并将老枝枝梢剪去,促其萌发新梢;秋后再施一次有机肥,以利增加第二年的开花量。
冬季气温低于零下20℃时,户外植株需注意防寒,盆栽贴梗海棠可移入室内越冬。
5、贴梗海棠的常见病害为梨桧锈痛,也叫梨锦痛。贴梗海棠管理较简单,因其开花以短枝为主,故春季萌发前需将长枝适当短截,整剪成半球形,以刺激多萌发新梢。夏季生长期间,对生长枝还要进行摘心。
6、栽培管理过程中要注意旱季浇水,伏天最好施一次腐熟有机肥,或适量复合肥料(N、P、K元素)。盆栽催花,可在9月至10月间掘取合适植株上盆,先放在阴凉通处养护一段时间,待入冬后移入15℃-20℃温室,经常在枝上喷水,约25天后即可开花,可用作元旦、春节观赏。
3. 秋海棠如何种植最好
秋海棠种类繁多,栽培方式各异。如:球根秋海棠为杂交培育种,块茎可连续多年版种植。3~4月用块茎盆栽,权栽植深度以块茎刚被土盖住为宜,盆土可用培养土加施底肥。栽后浇透水,保持湿润,温度18~24℃,1个月左右可出芽。生长季节喜湿润环境,怕烈日强风。夏季应遮阴养护,经常在周围喷水,以增加空气湿度。生长期每周施液肥一次,一般6~7月开花。秋末开始休眠,茎干、叶片变黄,可齐根剪去,取出块根,用微潮素面沙土贮藏,置5~10℃处越冬。
蟆叶秋海棠盆栽要求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生长季节施追肥。冬季室温宜在10℃以上;夏季以21~25℃为好,适当遮阴,并在植株周围洒水,以增加空气湿度。春季分株或换盆,换盆时要将腐朽的老根切除,以利新根生长。
四季秋海棠主要用播种繁殖,2年后衰老更新;重瓣品种用扦插繁殖,3年后衰老更新。生长期每7~15天追施液肥1次。最适气温为18~21℃,冬季室温不可长期低于12℃。北方夏季高温、干旱季节生长不良,应适当遮阴,并经常喷水增加空气湿度。
4. 怎样播种繁殖球根秋海棠
球根秋海棠通常采用播种法繁殖,于1~2月室内播种,温度18~21℃,2~4周后即可出苗。
球根秋海棠开花后,地上部分枯萎,但地下块茎可保留,次年2~3月再种植。栽前要施足底肥,覆土以块茎顶部与土面相平为好,保持土壤湿润。15~20℃时,2~3周后发芽。也可在春末,从母株上切取长10厘米带茎叶的芽,插于粗沙或蛭石中,保持21℃,便可生根。栽后当年即可开花,取出块茎沙藏或留在原盆中,贮藏适温为8~10℃。
5. 秋海棠的繁殖方式是怎样的
秋海棠多采用播种法和扦插法繁殖:播种法:种子随采随播,将种子掺沙版,均匀撒在盆土权上,不覆土,用盆浸法将播种盆放在有水的大号盆内。让底孔进水渗透盆土,以后保持土壤湿润,盖上玻璃,放在半阴处,7天后出苗去掉玻璃,待幼苗长出1~2片真叶时移栽。盆土配比是炉渣、沙土、菜园土各1份,混匀使用。移栽时不要损伤幼叶和细根。用竹签挖出幼苗,适当带些土,不要栽得过深,春季移栽,当年底就可以开花。
叶插法:适用于根茎类秋海棠如蟆叶秋海棠。选发育好、无病虫害的叶片,用利刀垂直于叶脉切4~5个1厘米长的切口,将切口斜插进装有细沙的插床上,30天后可生根。2个月后分株移栽。叶插适温为20~25℃。温度过高过低均会影响成活率。
茎枝插法:选健壮无病虫的枝条长8~12厘米,带2~3个芽作插穗,3~4月扦插在细沙或蛭石中,保持室温20℃,土壤湿润,1个月后生根。根长出时分栽上盆即可成活。
6. 秋海棠怎么繁殖
秋海棠类花卉因品种而异,可分别采用播种、扦插和分割块根、根茎等方法繁殖。
播种球根秋海棠、四季秋海棠等容易结籽的可以播种繁殖。1~2月在温室(家庭室温低,可在3~4月)播种,宜选用新浅盆,播种前将素面沙土找平,洇透水,把种子与细沙混合均匀撒播,不必覆土,上盖玻璃,放半阴处,保持盆土湿润。室温18~21℃,约15~25天出芽。长出2~3片小叶时,可裸根分植到浅盆中,盆土用素面沙土和培养土各半混合,间距2~3厘米。待苗长到3厘米左右时,再带土坨用培养土上盆,倒盆时逐次加大盆径。
扦插繁殖通常在20℃左右的湿润环境中进行,温度超过25℃,容易腐烂。插床可用大花盆、木箱或苗床,选粗沙或蛭石效果最好。
枝插多用于竹节、银星等须根类大株秋海棠。从优良健壮的母株上剪枝条作插穗,长8~10厘米,剪去下部叶片,扦插深度为插穗长的1/3左右。插好后,上罩塑料薄膜或玻璃,保持空气湿度,遮荫50%~70%。用粗沙做扦插土的,每日需喷水;用蛭石等保水强的扦插土,可2~3天喷一次水。温度21~25℃,约2周可生根上盆。也可将剪好的插条下半部泡在清水中,水混浊发白时,用与原水温度相同的水更换,3周左右可以生根,用素土上盆。叶插:多用于叶片有毛的秋海棠,如毛叶秋海棠。选用健壮、成熟的叶片,每隔2~3厘米,将主叶脉用小刀划断,把叶片平铺在洗净的素沙土插床上,叶柄埋入沙中,并在叶面压一些沙粒,使叶背与沙接触贴实,注意经常喷水,保持插床湿润。温度21~25℃,约40天在叶脉横切口处会生根并长出幼苗来。另外,也可将叶子沿主叶脉切成三角形小块,垂直插入沙床中,亦可生根长出幼芽。叶插技术要求较高,成活率不高。
分割块根和根茎分割块根,如球根秋海棠,宜在早春幼芽生长以前进行,将块根分割成数块,每块带一两个芽。切口涂木炭粉或硫磺粉,待切口稍干后,再行栽植。根茎类毛叶秋海棠也在春季分根。因分割法繁殖率较低,除极好的品种外,很少应用。
7. 秋海棠的栽培技术
秋海棠应于温室中栽培,适当遮阴。因为温室环境可以使植物得到更好的保护,例如雨水落在植株上。若秋海棠叶片过湿的话很容易传染细菌性斑点病,该病是一种严重病害。
正确的生长空间布置也是生产出健康植株的关键因素,空间过密会导致叶柄过长、株形松散,植病性减弱,叶片也更容易传染细菌性斑点病;而摆放过稀的话,植物浇水后很容易失水,在通风较好室尤其如此。 细菌性病害由斑点病菌(Xanthomonascampestris)引起的叶斑病症状:秋海棠非常容易被该种菌所侵染,但是许多生产者对之没有足够的重视,并不认为这是一种病症,因为叶片边缘坏死和叶片斑点是最常见的,几乎所有类型的秋海棠都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
控制方法:控制该病的最佳方法是在植物开始扦插繁殖之初就尽力避免感染病菌,发现病株后就及时集中销毁;此外要尽量减少采用植株顶部灌溉的方式,这样也会抑制病情的发生和扩散;稍微降料的浓度也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
由漆斑菌(Myrotheciumrorim)引起的秋海棠叶斑病症状:病症一般出现在秋海棠叶片边缘、叶尖和破损叶片的叶脉上。坏死区域呈现黑褐色,然后是水渍状。诊断方法是下部的叶片经常会不规则形状的孢子群,中央呈黑色,但边缘为白色。
控制方法:喷洒杀真菌药剂、减少植株受伤和将肥料尽量降低到一个合理的水平都可以减少该病生。 真菌病害,由葡萄孢菌(Botrytiscinerea)引起的灰霉病症状:秋海棠叶片灰霉病经常发植株的下部,尤其是根茎处与基质接触的地方更容易感染病菌,被水浸润的病斑很快会扩散到整个叶整个植株,受害区域呈现坏死斑点,逐渐由褐色转变为黑色。当夜间温度较低、白天温度较高而且湿高时,病原孢子生长加快,受害的叶片上会长出灰绿色的霉状物。
控制方法:在冬季温度较低的月份控制葡萄孢真菌的扩散成为栽培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而降低灰发生和扩散的重要方式是促进叶片加快干燥、降低温室内的空气湿度。 由腐霉菌(Pythiumsplendens)引起的秋海棠根腐病症状:感染这种病菌后,扦插苗的根系弱、叶片发黄。诊断方法是茎部和根系出现黑色的糊状物,从插条的基部可以一直蔓延到茎和叶片的部。根部和茎段的腐烂经常是成片发生,而通过栽植床,很容易将病菌传染给健康的插条。
控制方法:首先从源头上控制,即从繁殖之初就使用无菌材料,对上盆基质和栽植床进行消毒处在栽种前后用杀真菌药剂进行处理可以很好地防治由腐霉菌引起的根腐病。另外尽量减少水的灌溉量以减少根腐病的发生,促进根的长势。 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引起的猝倒病症状:发病后有褐色的霉状物附着在病上。霉状物可以从盆土延伸到植株上。仔细观察可以看到这是由于植物根茎部长出的霉状物。立枯丝颜色常为红褐色,外形似蜘蛛网。
控制方法: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猝倒病可以用喷洒不同的杀菌剂来控制,大部分用土壤灌溉的方法。 由白绢病病菌(Sclerotiumrolfsii)引起的南方枯萎病症状:白绢病病菌可以侵染植株的一部分,但是在叶片和茎部最容易观察到。最初,茎段与介质接触的地方有水渍状病斑,另一个症状叶片表面或基质上长出扇圆形的霉状物,起初是白色的,以后随着发育变成黑褐色。尤其是在温暖的若植株受了感染,则很容易导致插条的腐烂。
控制方法:所有受到感染的植株及容器均应尽快移出种植区域并将植株销毁。现在还没有对白绢别有效的药剂。
8. 秋海棠怎么栽培
秋海棠类花卉因品种而异,可分别采用播种、扦插和分割块根、根茎等方法繁殖。
播种球根秋海棠、四季秋海棠等容易结籽的可以播种繁殖。1~2月在温室(家庭室温低,可在3~4月)播种,宜选用新浅盆,播种前将素面沙土找平,洇透水,把种子与细沙混合均匀撒播,不必覆土,上盖玻璃,放半阴处,保持盆土湿润。室温18~21℃,约15~25天出芽。长出2~3片小叶时,可裸根分植到浅盆中,盆土用素面沙土和培养土各半混合,间距2~3厘米。待苗长到3厘米左右时,再带土坨用培养土上盆,倒盆时逐次加大盆径。
扦插繁殖通常在20℃左右的湿润环境中进行,温度超过25℃,容易腐烂。插床可用大花盆、木箱或苗床,选粗沙或蛭石效果最好。
枝插多用于竹节、银星等须根类大株秋海棠。从优良健壮的母株上剪枝条作插穗,长8~10厘米,剪去下部叶片,扦插深度为插穗长的1/3左右。插好后,上罩塑料薄膜或玻璃,保持空气湿度,遮荫50%~70%。用粗沙做扦插土的,每日需喷水;用蛭石等保水强的扦插土,可2~3天喷一次水。温度21~25℃,约2周可生根上盆。也可将剪好的插条下半部泡在清水中,水混浊发白时,用与原水温度相同的水更换,3周左右可以生根,用素土上盆。叶插:多用于叶片有毛的秋海棠,如毛叶秋海棠。选用健壮、成熟的叶片,每隔2~3厘米,将主叶脉用小刀划断,把叶片平铺在洗净的素沙土插床上,叶柄埋入沙中,并在叶面压一些沙粒,使叶背与沙接触贴实,注意经常喷水,保持插床湿润。温度21~25℃,约40天在叶脉横切口处会生根并长出幼苗来。另外,也可将叶子沿主叶脉切成三角形小块,垂直插入沙床中,亦可生根长出幼芽。叶插技术要求较高,成活率不高。
分割块根和根茎分割块根,如球根秋海棠,宜在早春幼芽生长以前进行,将块根分割成数块,每块带一两个芽。切口涂木炭粉或硫磺粉,待切口稍干后,再行栽植。根茎类毛叶秋海棠也在春季分根。因分割法繁殖率较低,除极好的品种外,很少应用。
9. 秋海棠属的繁殖栽培
繁殖可以用播种、扦插、分株及组培法。播种常年皆可进行,四季海棠种子极小,与细沙混合撒播,播种土为草炭土,播后可以覆极薄的一层细土,也可以不覆土,浸盆后盖上一层报纸遮光,其上再盖一层薄膜或玻璃板保湿,发芽的过程应保证土壤湿润,温度保持在20℃,10天发芽,刚萌发的小苗似青苔状,仔细分辨才能看见绿色的子叶,从出苗到长出第一片真叶时间约为2~3周,这期间一定要保证盆土湿润,因植株极小,横在土面,胚根也未深入到土壤中,土壤表面一旦干燥,就会使植株萎缩,导致死亡。当长出1~2片真叶时分苗。扦插法:温室四季都能进行,但最好避开高温炎热的盛夏季节,因为此时扦插插穗和母株都容易腐烂,留下的伤口会使母株感病。插穗应选择生长健壮的枝条,至少有5厘米长,保持20~25℃,15天生根。分株法:一般春季结合换盆进行,将母株分切成几部分,每一部分至少要有3个芽。组培法:主要用于大批量生产重瓣品种,外植体为茎段和叶片,培养基以MS为主,适当添加BA和NAA,此法增殖速度较快,当年组培,当年就能开花。播种苗分苗时可以移栽于128穴盘中,长至5~6片叶时,移于8厘米的营养钵中,最后定植于16~18厘米的盆中,若所栽培的品种分枝性不佳,定植的同时可摘心一次。基质应充分考虑通透性,可用草炭土2、炉渣1、稻糠1混合,定植时基质中加入充足的底肥,如腐熟的鸡粪、骨粉等。生长旺盛期浇水要及时,保持盆土湿润,并经常向叶面喷水,同时每周浇施一次稀薄的肥水,冬季适当减少浇水量,可以向地面喷水以增加空气湿度,保持叶色光亮。夏季适当遮荫,光线过强,叶片卷缩,叶缘枯萎,冬季需要充足的阳光,因此不能遮荫,若光线过弱,则植株纤细柔弱,叶色、花色都很暗淡。四季海棠花后应控制浇水,并及时修剪,将残花枝剪掉,以促发新枝,待新枝长出后又恢复正常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