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花双人舞
1. 跪求晚会主持串词。 幸福天堂, 双人舞 兰花花,《 老师,我总想起你》,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群舞雨中花
不知,你去网络上插串词
2. 刘福洋的主要作品
大型舞剧《天祭》《河洛风》《南风》《兰花花》《天地之上》《琉璃之光》版《李叔同》《碧海丝路权》、双人舞《出走》、独舞《山风》、舞蹈《潇洒少年》、舞蹈诗《和洛风》、大型舞剧《南风》等。代表独舞作品有《梅》《腊月的花》《蒙古人》《祭礼长生天》《自在》等。
3. 任建荣的芭蕾舞剧《兰花花》
兰花花的真实故事说起陕北民歌,人们首先就会想起《兰花花》等优秀民歌。《兰花花》是一首十分动人的反封建情歌,是陕北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典范作品之一。这首优美的民歌,从30年代唱至今天,受到几代中国人的喜爱,家喻户晓,久唱不衰。《兰花花》是根据延安临镇的一个真实的爱情悲剧故事编创阵创出来的。
兰花花原名姬延玲,小名叫叶子,1919年出生于延安南川临镇街一个农民家庭。她从小就心灵手巧,长的俊秀,到十二六岁的时已出脱得端正水灵,亭亭玉立,如出水芙蓉,像雨后马兰花一样惹人喜爱,人们给她送了个绰号码叫“兰花花”。红军中有个战士,他与兰花花一见钟情,偷偷相爱,发誓要死死活活相伴终身,不久两个便发生了关系。因红军奉命过山西东征,红军战士只得和兰花花难分难舍地暂时告别 。
兰花花的父母认为女儿败坏了自己的门风,便托媒人把17岁的兰花花许给临镇后街富户任老五的的小儿子任小喜,兰花花不从,在父母的威迫下响吹细打抬进了任家。任小喜吃喝嫖赌无所不为,后因在宜川抢劫杀人被处决。第二年,兰花花又被父母强迫嫁给了临镇一个姓石的富户人家。石家用的小子生得十分丑陋,满脸大麻子,他看上了兰花花的美貌,不惜花钱把兰花花买去妻。兰花花在石家受尽折磨,她日思念自己的红军情人。因精神过于苦闷,终于在1942年月日正月病死,死时24岁,留下一女一男两个孩子。
红军战士东征胜利后回到陕北,得知兰花花被迫嫁人,非常难过,但又怕给兰花花带来麻烦,故也没敢去看望兰花花,只有苦在自己心里。以后又听到兰花花病亡,悲痛欲绝,一病不起。在医院治疗中暗自构思怀念兰花花的相思之歌。出院后,他恰好又转业到固临县(今延安市临镇)文教科当科员。不久又调到固临县小学任教导主任。他还朝思暮想兰花花,便把在住院时编的兰花花歌曲整理出来(全长84句),把任家改为周家。教学生娃娃和村民演唱、传诵。《兰花花》很快在固临、延安、宜川、绥德等地传唱开来。后经延安鲁艺音乐工作者收集整理,迅速传遍了陕甘宁边区和大江南北。全国解放后,唱遍了新中国,也传到了海外。
民歌《兰花花》陕北传统民歌。以纯朴生动、犀利有力的语言,热情歌颂了一位封建时代的叛逆女性──蓝花花。这个被称为普天下最聪明、最美丽的好姑娘,竟被强行嫁给一个“好像一座坟”的周家“猴老子”。但是蓝花花并没有屈服,为了追求幸福,她不惜拚上性命,坚决反抗封建礼教。民歌以优美流畅、开阔有力的信天游曲调咏唱,并吸收了叙事的手法,用分节歌的形式,深刻地表现了歌词的内容,成功地塑造蓝花花的形象。这首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优秀传统民歌,其唱词在流传中多有变异,歌唱家郭兰英、王昆、李波、刘燕萍等人演唱的通常是八段词。曾被改编为钢琴独奏曲和大型歌舞剧。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五谷里(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呦),就数(那个)兰花花好。
正月里(那个)那个说媒,二月里订,三月里交大钱,四月里迎。
三班子(那个)吹来,两班子打,撇下我的情哥哥,抬进了周家。兰花花我下轿来,东望西照,照见周家的猴老子,好像一座坟。
你要死来你早早的死,前晌你死来后晌我兰花花走。
手提上(那个)羊肉怀里揣上糕,拼上性命我往哥哥家里跑。
我见到我的情哥哥有说不完的话,咱们俩死活呦长在一搭。
歌舞剧《兰花花》
中文名称: 兰花花
外文名称: Lan Huahua
类别: 芭蕾舞剧 演出单位:中央芭蕾舞团
创作者编导:舒均均。作曲:刘廷禹。舞美设计:郑越洋(布景)。李克瑜、周风(服装)、张枫桐(灯光)。
演出者主要演员:王珊、彭丹(饰兰花花A、B),徐刚、王全兴(饰杨五哥A、B),宋琛琛(饰地主婆),李风岐(饰地主儿子)。乐队: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队。指挥:胡炳旭。
演出大事记 :本剧根据著名陕北民歌《兰花花》的立意改编、创作。曾参加1989年文化部艺术局主办的直属院团新人、新作评比演出,获优秀创作一等奖,主演王珊、徐刚获优秀表演奖。
评论撷萃 :芭蕾舞剧《兰花花》对运用西洋芭蕾艺术形式来表现中国人形象又进行了一次新的探索。全剧结构完整、风格清新,把芭蕾舞、中国民间舞、现代舞融为一体,是一首优美的民歌式的作品。舒均均的探索得到芭蕾新秀王珊的全力支持。在第三场中,通过兰花花中毒临死前与杨五哥挣扎爬滚的现代舞动作与芭蕾双人舞相结合,表现出爱的幻灭,生的渴望。王珊塑造的这个勇于反抗封建恶势力、努力追求纯洁爱情的陕北农村姑娘的形象,富于激情和诗意,催人泪下。有的观众看一次哭一次。 导 演:李耕
编 剧:常河
类 型: 美术片
地 区: 中国大陆
制作公司: 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摄影: 张学国
录音: 徐启珍
作曲: 王甫建
美术设计: 董仲恂(造型)
背景设计: 董仲恂
动作设计: 李耕、杨登云、戴胜英
4. 中国舞蹈发展史
芭蕾艺术的蓬勃发展
如果说1581年法国《皇后喜剧芭蕾)的上演,一直被视为芭蕾舞剧之初始--雏形的话,芭蕾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几乎晚了3个多世纪。不过,起步虽晚,却是飞跃前进。。
20世纪初,曾有外国的芭蕾舞团来中国演出,但规模有限。此后,陆续有俄侨来中国开办业余私立芭蕾舞学校,以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地较有影响--对中国的芭蕾启蒙教育有积极作用。
毋庸置疑,芭蕾舞剧在中国的真正兴起和发展,也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这与中国政府对一切具有世界意义的优秀文化艺术都采取积极吸纳、支持的基本方针具有密切的关系。
最初,对中国芭蕾具有影响力的是俄罗斯学派。从54年2月第一位苏联专家奥·阿·伊莉娜(O·A·YEALINA)应邀来京开办第一期“教师训练班”起,到58年中国上演第一部经典芭蕾舞剧《逃陟湖》,中国芭蕾实现了初创期的神速“3级跳”。在此期间,谙熟芭蕾艺术的戴爱莲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期“教师训练班”的学员(大都接受过一定的芭蕾训练),以半年的时间,奇迹般的完成了苏联舞蹈学校1--6年级的教学大纲,通过严格的考试全部合格。他(她)们成为同年创建的北京舞蹈学校,芭蕾专科的教学骨干。此后,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成长为真正的芭蕾教育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实现“3级跳”的重要举措是边训练,边实践演出。这一时期常有著名苏联芭蕾艺术家来华演出,精湛的表演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中国人逐渐熟悉、喜爱起这门艺术。
1957年在查普林的指导下中国首次完整的上演了一部芭蕾舞剧--《无益的谨慎》(LA FILLE MAL GARDEE),它是18世纪末让·多贝瓦尔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适宜于当时中国芭蕾舞演员的实际水平,通过演出使队伍得到了提高。
1958年10月在古谢夫的指导下,北京舞蹈学校集中全力,成功的上演了世界著名经典芭蕾舞剧《逃陟湖》(奥杰塔扮演者白淑湘)(SWAN LAKE)全剧,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通过严格排练,高速度地造就了一支具有多方面人才的芭蕾舞剧队伍。如今,《逃陟湖》已在中国“落户”--成为对观众最有号召力的芭蕾剧目。
59年底,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剧团成立,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专业芭蕾舞团。次年,上海成立了与北京建制相同的舞蹈学校,也承担起培养专业芭蕾人才的任务,从此北、南遥相呼应,努力开拓芭蕾事业的新局面。
继《逃陟湖》之后,59、60年,在古谢夫的指导下,又陆续成功地上演了《海侠》(LECORSAIRE)、《吉赛尔》(GISELLE)年轻的中国芭蕾队伍承担这两部风格不同的著名芭蕾舞剧已显得比较从容。
这一时期中国派出了蒋祖慧(1934--)、王锡贤(1933--)等先后到莫斯科国立戏剧学院舞剧编导系进修,成绩都很优异。回国后,蒋祖慧推出了她的毕业作--《西班牙女儿》(根据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著名作家洛贝·德维加的著名诗剧《羊泉村》改编,1961年天津歌舞剧院首演;王锡贤在北京指导上演了他的毕业作《泪泉》(THE FOUNTAIN OF BAKHCH I SARAY)(根据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著名长诗改编,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剧团首演。
1963年,中央歌剧舞剧院成立,学校附属的芭蕾舞剧团结束了其实验阶段,归属了国家级剧院。不久,蒋祖慧又执导了一部著名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NORTRE-DAME DERARIS)(根据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同名小说改编,中央歌剧舞剧院首演。……短短10年间,中国的编导、演员基本上已可独立驾驭经典芭蕾舞剧的创作、排练、舞台演出了。
从64年起,开始了中国芭蕾舞剧的创作实践。事实上第一代芭蕾舞剧编导,大都是从学习民族舞蹈转向芭蕾专业的,他(她)们的民族文化背景,无疑有助于芭蕾舞剧民族化的探索。
大型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THE RED DEPACHMENT OF WOMEN)的上演,虽不是严格意义的“首开记录”,(在此之前,已有过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成效的芭蕾民族化探索)却可以说是第一部最成功的大型中国芭蕾舞剧--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红色娘子军》1964年首演,编导:李承祥、王锡贤、蒋祖慧;作曲:吴祖强、杜鸣心等;首演者:中央歌剧舞剧院,女主角:白淑湘饰琼花;吴静珠饰连长;男主角:刘庆棠饰洪常青;李承祥饰南霸天;主要女配角:赵汝蘅饰琼花战友;万琪武饰老四。
它是根据同名电影改编而成。讲述中国第二次革命时期的故事:受尽折磨的琼花,因不堪忍受地主南霸天的压迫,逃离虎口,巧遇红军党代表洪常青,经过他的引路,琼花参加了娘子军,历经磨练和考验,成长为卓越的革命战士。洪常青牺牲后,她接过红旗英勇向前。
这部舞剧以震憾人心的悲壮情节,恢宏绚丽的场面,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海南岛的地域风情,从它诞生起,就赢得多方好评。它在芭蕾舞台上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将芭蕾的精华与中国的气派融为一体,为世界芭蕾舞坛增添了一朵奇葩。
由胡蓉蓉(1929--)、傅艾棣(1936--)、程玳辉(1932--)、林秧秧(1939--)创作的《白毛女》,与《红色娘子军》同期出台,平分秋色,它是中国芭蕾舞剧的又一成功探索。
《白毛女》(THE WHITE HAIR GIRL)1965年首演,作曲:严金萱;首演者:上海芭蕾舞团;女主角:蔡国英(A)、茅惠芳(B)饰喜儿;顾峡美(A)、石钟琴(B)饰白毛女;男主角:凌桂明饰大春;主要男配角:董锡麟饰黄世仁。
它根据同名歌剧改编,讲述贫苦农民的女儿--喜儿,被迫卖给恶霸地主黄世仁抵债,不堪凌辱,逃入深山。长年风餐露宿,头发变成了白色,不知情者称其为“白毛仙姑”--(鬼)。最后她被八路军所救,与年轻时的恋人--已是八路军战士的大春团聚。歌剧《白毛女》以“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真实故事,感动了中国千千万万的老百姓。
这部芭蕾舞剧并未因循于原作--走捷径,而是根据芭蕾艺术特点,进行了再创造。它巧妙地运用了中国古典、民间舞的素材,以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方法将剧情予以芭蕾化的展现。对于剧中主要人物诸如:喜儿的纯真、甜美和变成“白毛女”后的坚韧、刚毅;大春的朴实、敦厚及参军后的英勇、干炼以及黄世仁的阴险、毒辣……等都刻划得比较鲜明、生动。
《红色娘子军》与《白毛女》,在中国芭蕾舞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它们是“洋为中用”更深层次的实践,以其独有的中国特色自立于世界芭蕾艺术之林。集体智慧弥补了经验不足,使芭蕾中国化的探索,起点较高,起步很快。
与其它舞蹈、舞剧作品的命运不同,这两部作品在“文革”中,被定为“样板戏”--是当时为数极少获准上演的两部舞剧。经受了时间与社会的检验,《红色娘子军》与《白毛女》依然葆有其艺术生命力。这两部作品都被确认为“20世纪经典”。
文艺复苏期在芭蕾领域中的表现,首先是恢复西方芭蕾经典保留剧目的演出,使长期只见1“红”1“白”的广大观众,在久违多彩的芭蕾艺术之后,掀起了一阵《逃陟湖》的狂热。
新时期的中国芭蕾,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首先是以更开放的眼光,面向世界广泛吸收、借鉴,而不只局限于单一的俄罗斯学派的影响。从80年代初,陆续有来自英、法、德、瑞士、加拿大等国的著名芭蕾艺术家以友好交流的形式传授技艺。先后有芭蕾宿将安东·道林、著名芭蕾编导本·斯蒂文森(B·STEVENSON)等在中央芭蕾舞团指导排练了他们自己的作品:纯古典风格的男、女《四人舞》(TE- PASDE QUIXOTE)、《前奏曲》以及著名芭蕾艺术大师巴兰钦(BALANCHINE)的《小夜曲》(SERENDE)……等,其中大部分已成为该团经常上演的保留舞目。
此外,十多年间,中国陆续上演了多部不同风格的西方经典剧目,如:1980年,由巴黎歌剧院芭蕾大师莉塞特·桑瓦尔亲自指导,中央芭蕾舞团演出了法国浪漫主义的著名芭蕾舞剧《希尔维亚》(SYLVIA);1984年,由英国著名芭蕾艺术家贝琳达·赖特和尤里沙·捷尔考夫妇重新排练演出了安东·道林版的《吉塞尔》;1985年,在世界级芭蕾艺术家鲁道夫·纽利耶夫(R·NUREYEV)和芭蕾大师尤金·波里亚柯夫等亲自指导下演出了《唐·吉珂德》(DONQUIXOTE);还有《柔密欧与朱丽耶》(ROMEO AND JULIET)(1989,罗曼·沃克执导)及《睡美人》(SLEEPING BEAUTY)(1994,麦克米伦 MAC MILLAN版,莫里可·帕克执导)……均很成功。特别是纽利耶夫以自己无以伦比的精湛技艺和对戏剧人物的深刻理解,结合中央芭蕾舞团的实际,进行了严格训练,大大促进了演员水平的提高--在中国芭蕾舞史上留下了珍贵的一页。在上述诸多国际交流活动中,戴爱莲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与此同时,北京舞蹈学院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好传统,陆续上演了《葛蓓莉亚》(1979)、《舞姬》(1981);上海芭蕾舞团上演了《那波里》(又名《渔夫与新娘》)第3幕;天津歌舞剧院复演了《西班牙女儿》(1982);此外,于1981年组建的辽宁芭蕾舞团推出了《海侠》(1983)……这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经过世界各国芭蕾权威指导演出纯正的古典芭蕾名作,使新一代芭蕾舞人才迅速成长。
1982年,汪齐风(女,上海)、张伟强(北京)在美国杰克逊国际芭蕾舞比赛中,为中国选手首开获奖记录(表演三等奖)。此后,中国选手频频参加各种国际芭蕾舞大赛,表现出较强的实力。比较突出的有:
1984年--首届巴黎国际芭蕾舞蹈比赛,汪齐凤(上海)、王才军(北京)获特别奖;
1985年--第13届洛桑国际芭蕾舞蹈比赛,李莹(女,北京)获第一名,徐刚(北京)获第二名;
1985年--第5届莫斯科国际芭蕾舞蹈比赛,唐敏(女)获最佳表演技巧奖,张伟强、赵民华分别获男子双人舞和和单人舞第三名(均为北京选手)。
1992年--第5届巴黎国际芭蕾舞比赛潭元元(上海)获第一大奖;
同年,谭元元又一举夺得第1届日本芭蕾国际比赛女子少年组金奖(中国辽宁的女选手于晓楠获同届少年组银奖);波兰尼金斯基大奖。
1994年--第6届巴黎国际芭蕾舞蹈比赛王媛媛(女)、曹焕兴(均为北京选手)获现代芭蕾双人舞第二名。
1995年--赫尔辛基芭蕾舞蹈比赛,张钊(女)、韩液均获少年组第二名。
1997年--第8届莫斯科国际芭蕾舞蹈比赛,多次获奖的张钊获得了双人舞女子第一名。
在新形势下,中国芭蕾舞剧的探索也迈出了新的步伐。以中国文学、戏剧名著改编的芭蕾舞剧,成果显著。如:《雷雨》(原著曹禺)、《家》(原著巴金)、《魂》、《阿Q》、《伤逝》(原著鲁迅)等。在结构及表现方式上,作了一些突破性的探索,不啻是大胆而有益的尝试。
此类作品中,根据鲁迅著名小说《祝福》改编的同名舞剧和根据曹雪芹的传世之作《红楼梦》改编的《林黛玉》,颇具影响。
《祝福》(The New Year’s Sacrifice)1980年首演,编导:蒋祖慧;作曲:刘廷禹;首演者:中央芭蕾舞团。女主角:郁蕾娣饰祥林嫂;武兆宁饰贺老六。
小说原著以深刻的笔触揭示了旧时代的劳动妇女在封建桎梏统治下的悲惨命运:纯朴、本分的年轻寡妇祥林嫂,在富家当女佣谋生,被卖到深山--给贺老六当妻子。她以死抗争,却被善良的贺老六所感动,与其成婚并得一子。但好景不长--夫亡子丧……由于封建意识,众人视改嫁过两次的祥林嫂为不祥的象征,茫茫天宇间竟无处可以容下这个不幸的女性,在一个风雪之夜,她怀着对生活的愤懑与控诉离开人世。
它的2幕--“抗婚”,编导悉心运用了“新娘子蒙盖头”的中国婚俗,精心地设计了“三揭盖头”的情节:当贺老六的亲朋--纯朴的山里人,跳着欢乐的民间舞,吹吹打打地为新娘一层一层地揭开盖头时,万万没有想到眼前的新娘被捆绑着手,口中塞着棉布团。她泪流满面地一头撞到桌案上--但求一死!贺老六怀着同情还她以自由,祥林嫂被他的善良所感动,决定留下……。《祝福》2幕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精彩的双人舞段和荡气回肠的情节处理,成为了独立上演的舞剧篇章。
《林黛玉》1982年首演,编导李承祥、王世琦;作曲:石夫;首演者:中央芭蕾舞剧团,女主角:王萍萍饰林黛玉;冯英饰薛宝钗;男主角:游国庆饰贾宝玉。
这部19世纪末清代文学家的宏篇巨著,以描写显赫封建望族的兴荣衰败,敲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丧钟。书中上百个人物,性格炯异--各具音容笑貌。
芭蕾舞剧《林黛玉》割舍了原著的精雕细作和复杂情节,撷取其中最动人的爱情故事--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之间的感情纠葛及最终的悲剧结局,其中4幕的“黛玉之死”颇具匠心。它描写生命垂危的黛玉依然刻骨铭心地爱着宝玉,手持定情的信物--丝帕,冥冥中产生幻觉……忽而感到宝玉近在咫尺,二人互诉衷肠;忽而感到四周漆黑可怕,宝玉无影无踪;忽而看到宝玉与宝钗成亲--她在其间飘忽不定……远处传来宝玉与宝钗婚礼的鼓乐声,黛玉回到了残酷的现实--愤然焚烧“丝帕”,在极度悲痛中离开人世。编导大胆地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以民族化的芭蕾语汇充分揭示黛玉的心路历程,很有感染力。《林黛玉》4幕--“黛玉之死”也成为了独立上演的舞剧篇章。
此外,辽宁芭蕾舞团张护力、阿力通力合作的大型芭蕾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1983),青年编导舒均均的《觅光三部曲》(1985)、《兰花花》(1988)和肖苏华的《红楼幻想曲》(1992)等。也是芭蕾民族化的积极探索。
除北京、上海各据芭蕾阵地外,1992年天津正式成立芭蕾舞团,公演了《天方夜谭》、《逃陟湖》等剧目;1995年,广州市芭蕾舞团以《安娜·卡列林娜》的演出作为建团后的首次“亮相”……
半个多世纪以来芭蕾艺术在中国有了长足的发展,如今,正雄心勃勃地步入“芭蕾大国”的行列。
现代舞在中国方举未艾(一)
现代舞在中国有着宽泛的定义和曲折的发展过程。如前所述,吴晓邦、戴爱莲、贾作光等新舞蹈艺术的先驱们在自身的舞蹈启蒙教育中,都曾尊名师学习过地道的西方现代舞。在他(她)们的艺术实践中,葆有与现代舞相通的自由与创新的理念,同时更强烈的追求舞蹈的民族性与时代精神。其中,吴晓邦“和着时代的脉搏跳舞”的至理名言和以《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饥火》等为代表的“20世纪经典”之作,应视为“中国现代舞”的珍贵精神财富。
在中国近现代舞蹈发展的历程中,广义而言,凡是不具有特定民族风格或古典程式的舞稻,似乎都可划入“中国式的现代舞”。但是,前面曾提到过的那些从生活中提炼舞蹈语言,反映民众关切的社会、历史事件,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的品格的作品,我们之所以未纳入“现代舞”范畴来介绍,因为从严格意义上,它们与属于西方现代派艺术体系的“现代舞”,从创作理念到表现形式都具有明显差异性。
50年代末--60年代初,吴晓邦创建了《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系统的推行他所创建的--源于现代舞--的教学体系,为走出一条“中国现代舞”的路子,进行了多方面的创作实践。这一时期的作品有:从古曲中获得灵感,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十面埋伏》、《梅花三弄》、《平沙落雁》……;也有取材于现实生活的《牧童识字》、《足球舞》、《花蝴蝶》……等。他的艺术信念依旧,但上述作品的影响却不及他抗战时期的那些舞蹈。后来,随着“天马工作室”的中断,现代舞在中国的探索势渐衰微。
中国现代舞重新崛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而日益发展。初期的一批被群众称之为现代舞的作品如:《希望》、《无声的歌》、《再见吧,妈妈》、《刑场上的婚礼》、《割不断的琴弦》等。从构思到语言模式的突破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创新意识和较大的冲击力。但是除了《希望》之外,大部分作品的表现手法仍未脱离具象化地反映具体事件中的具体人物。显然,这并非严格意义的现代舞。此后,上海胡嘉禄推出自己的系列作品《理想的呼唤》、《绳波》、《血沉》、《对弈随想曲》、《彼岸》、《独白》……从作品的创意到表现形式--语言栽体,似乎可以感觉到编导正向着他心目中的“现代舞”靠近。
现代舞在中国方举未艾(二)
中国真正放开手脚,直接引进西方“正宗”现代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是近十多年的事。以改革开放的前哨城市--广州、中国的文化中心首都--北京为“基地”。
1987年广东省开办第一个现代舞实验班;1991年北京舞蹈学院正式开办现代舞教研室。陆续邀请西方著名现代舞专家,进行系统的形体及编舞法训练。先后有:萨拉·斯塔科豪斯、商如碧、道格拉斯·尼尔逊、克劳迪亚·吉特尔曼、芦卡斯·霍文、罗斯·帕克斯(美国);别基特·奥克桑(瑞典)、珍妮特·兰德尔(英国);美籍华裔专家王仁璐、江青以及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教师。此外,40年代在美国获硕士学位的中国现代舞家--郭明达,特别是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的曹承渊对推广现代舞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代年轻的现代舞人大都带着对于西方现代舞的新奇和虔诚感进入这一领域。由于中国的专业舞蹈教育已形成全面的网络体系,技艺训练达到了很高水平。那些经过严格选拔进入实验现代舞培训班的“新兵”具有扎实的芭蕾或中国舞的功底,一流的身体素质,绝非在一张“白纸”上作“现代舞”之“画图”,高强度的现代舞培训班成效卓著--令老师惊喜,对“学员”来说,则如虎添翼。
不久,年轻的中国现代舞员便以独特的风姿在世界舞坛展露头角:首开记录的是广东现代舞班的秦立明和乔扬1990年巴黎第4届国际现代舞比赛中,以《传音》(曹承渊编导)、《太极印象》(自编自演)一举夺得双人舞金牌;此后,1994、1996,巴黎第6、7届国际现代舞的金牌又被中国人--邢亮、桑吉加夺得。他们除去表演了曹承渊的作品之外,也都演出了各自的作品《光》、《晃》。
现代舞比民族舞、芭蕾舞更强调自我意识,在人体语言上更自由、更具通用性而不要求特殊的风格与规范,加之现代舞的训练提倡舞者的即兴创造。因此比起民族舞与芭蕾舞演员,中国现代舞员大都较早的投入编舞实践--编、演结合,表现出较高的才华,出现了一批公认的优秀现代舞目。如:
前面刚刚提到过的参加国际比赛获奖的舞目《太极印象》(双人舞)、《光》、《晃》(独舞);此外,有《潮汐》(群舞)(编导:王玫)《秋水伊人》(群舞)(编导:张守和);《筐与竹》(集体创作);《不眠的夜》(沈伟自编自演)……等,其中一些节目在1991年的美国舞蹈节演出,受到世界各国现代舞权威人士的赞誉,他们惊异地发现:中国艺术家如此快速地在现代舞领域里与国际接轨,在他们的作品散发着东方民族的特殊魅力……。
1992年广东实验现代舞团正式成立;当前北京也正在组建现代舞团。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拓展,人们的欣赏习惯愈加多样化,中国观众--特别是青年人,对现代舞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无疑,创造真正的中国现代舞还须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同样应该高扬时代精神和体现民族的魂魄。
开放的中国,现代舞方兴未艾。
5. 在闯关东二里演王爷女儿娜日托娅的女孩子是谁
她是内蒙地区民族组合“圣月组合”一员,资料如下:
(以下资料来自网络“圣月组合吧”,里面有很多介绍和照片,网络贴照片很麻烦,喜欢的朋友可以自己浏览)
玛雅圣月资料http://tieba..com/f?kz=568922799
照片贴之一http://tieba..com/f?kz=584170456
圣月组合吧http://tieba..com/f?kw=%CA%A5%D4%C2%D7%E9%BA%CF&fr=ps0res&fr=ps0res
姓名:阿丽玛
民族:鄂温克
身高:1.65CM
体重:48kg
家乡: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
简历:
1992年代表呼伦贝尔市政府去往俄罗斯赤塔州进行慰问演出。
1998年毕业于呼伦贝尔艺术学校舞蹈系。
1998年至2000年 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担当舞蹈演员。
2000年考入内蒙古戏剧学院表演系。
2000年第七届金马杯《单双三》舞蹈比赛中,我表演的双人舞《云骑》获得表演二等奖。
2002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主要影视作品:
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牧村故事》 导演:图门 饰演:女二号 萨日那
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悲情驿站》 导演:王国贤 饰演:女二号 斯琴
中央电视台和内蒙古电视台拍摄的40集电视剧《草原之子》 导演:哈斯巴根 饰演:女二号 莎娜
中央电视台拍摄的30集电视剧《王昭君》导演:陈家林 饰演:匈奴公主--云娜
中央电视台和陕西电视拍摄的30集电视剧《兰花花》导演:朱郑 饰演:公主--伊伦多
内蒙古电视台拍摄的8集电视剧《李森传奇》 导演:胡明光 饰演:女一号 乌兰托雅
中央电视台和大连台合拍的40集电话剧《闯关东II》 导演:侯军 饰演:格格 娜仁托雅
2008年成立《圣月组合》于8月在内蒙古八省区歌手大赛决赛中担当嘉宾演出。
2008年8月内蒙古八省区歌手大赛中嘉宾表演。
2009年参加内蒙古春晚
2009年参加呼伦贝尔春晚及西旗 东旗春晚
6. 刘福洋的介绍
刘福洋,男,舞蹈演员,出生于沈阳,生于1985年12月18日,目前担任浙江歌舞剧团舞团团长,同时获得国家一级舞蹈演员资格,主演过二十多部舞剧。2000年6月,参加辽宁省青少年舞蹈比赛,以舞蹈《潇洒少年》获得中国民间舞少年组一等奖。曾代表中国参与许多世界文化交流活动,宣扬中国传统舞蹈文化,贡献卓越。主要演出作品有大型舞剧《天祭》《河洛风》《南风》《兰花花》《天地之上》《琉璃之光》《李叔同》《碧海丝路》《王羲之》...等、双人舞《出走》、群舞《红色英雄》、独舞《山风》《梅》《腊月的花》《蒙古人》《祭礼长生天》《自在》等。
7. 《大国芬芳》的主演刘福洋,他曾经演过什么
刘福洋是青年舞蹈家,国家一级演员,作品包括大型舞剧《天祭》《河洛风》《南风》《兰花花》《天地之上》《琉璃之光》《李叔同》《碧海丝路》《南风》,双人舞《出走》,独舞《山风》《梅》《腊月的花》《蒙古人》《祭礼长生天》《自在》;舞蹈诗《和洛风》、大型舞剧《南风》等。
8. 帮我介绍一下蒙古族演员德力格尔
德力格尔
德力格尔,男,出生于1972年6月1日,大专学历。
1990年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后分配到内蒙古歌舞团工作
1992年考入北京舞蹈学院大专表演系
1994年进入广州芭蕾舞团工作至今
1994年在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中获表演奖
1998年在全国“荷花杯”舞蹈比赛中获表演奖
1993年在北京市第四届舞蹈创作作品比赛中获优秀表演奖
1995年在广东省单、双、三舞蹈比赛中获芭蕾舞双人舞三等奖
1996年被聘为广州芭蕾舞团独舞演员
2000受聘于广州芭蕾舞团的教员兼排练者。
曾主演过独幕舞剧《兰花花》、《天鹅湖》全剧、《梦里的草原》双人舞、《唐吉坷德》双人舞、《睡美人》双人舞、《海盗》双人舞、《胡桃夹子》双人舞、《威尼斯狂欢节》双人舞、《葛蓓莉娅》男主角,《雷蒙达》领舞、《化蝶》双人舞、《深秋雨》双人舞、《生命中的爱》双人舞等。在舞剧《玄凤》、《茶花女》《罗密欧与朱丽叶》、《吉赛尔》、《梁山伯与祝英台》、《千头万绪》、《黄河》、《梅兰芳》、《图兰多》剧中担任重要角色。且参加了多部舞剧(节)目的排练工作。
曾出访过: 日本、美国、德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9. 中国长笛名曲
《长笛名曲50首》的目录信息
1 加沃特舞曲
2 幽默曲
3 小夜曲
4 饮酒歌
5 登山歌
6 西班牙女郎
7 印度之歌
8 阿莱城姑娘
9 《卡门》间奏曲
10 哈巴涅拉舞曲
11 《卡门》间奏曲
12 小夜曲
13 圣母颂
14 圣母颂
15 梦幻曲
16 土耳其进行曲
17 土耳其进行曲
18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
19 春之歌
20 乘着歌声的翅膀
21 小夜曲
22 西西里舞曲
23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24 春之声圆舞曲
25 溜冰者圆舞曲
26 葛蓓莉娅圆舞曲
27 牧童短歌
28 幽思
29 在内蒙古的草原上
30 G大调行板
31 C大调行板
32 波罗乃兹舞曲
33 嬉戏曲
34 西西里舞曲
35 精灵之舞
36 如歌的行板
37 船歌
38 少女的祈祷
39 亚麻色发的少女
40 致爱丽丝
41 F大调浪漫曲
42 夜曲
43 冥想曲
44 行板
45 潘牧神与小鸟
46 野蜂飞舞
47 奏鸣曲
48 G大调协奏曲第一乐章
49 G大调协奏曲第一乐章
50 匈牙利田园幻想曲
10. 兰花花的评论撷萃
芭蕾舞剧《兰花花》对运用西洋芭蕾艺术形式来表现中国人形象又进行了一次新的探索。全剧结构完整、风格清新,把芭蕾舞、中国民间舞、现代舞融为一体,是一首优美的民歌式的作品。舒均均的探索得到芭蕾新秀王珊的全力支持。在第三场中,通过兰花花中毒临死前与杨五哥挣扎爬滚的现代舞动作与芭蕾双人舞相结合,表现出爱的幻灭,生的渴望。王珊塑造的这个勇于反抗封建恶势力、努力追求纯洁爱情的陕北农村姑娘的形象,富于激情和诗意,催人泪下。有的观众看一次哭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