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荷花图
① 王铎(1592年-1652年)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嵩樵,又号痴庵,别署烟谭渔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幼时家境十分贫寒,过着“不能一日两粥”的生活。明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累擢礼部尚书。王铎身逢乱世,仕途多变,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祯帝自缢于景山。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待为东阁大学士。入清后,他降清,清授予他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王铎由明朝旧臣变为清廷新贵,在以气节自持的明代遗民眼中是被鄙夷的贰臣,因此,他始终抑郁不乐。入清之后,王铎做了8年的官,于顺治九年病逝故里。乾隆帝时,朝廷借敕编《四库全书》之际,查毁了王铎的全部书刊,并将王铎列入《贰臣传》。
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好古博学,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
王铎因他在明亡之后降清,在气节上颇多可疵之处,故许多人对他的人品常有微词。但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深受欢迎。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② 王铎草书的内容
王铎生活在明清之交一个社会剧烈动荡、江山易帜的特殊时代。这个时代造就了他充满矛盾而苦难深重的内心世界。而这一切同时又激发了他的杰出的艺术创造性。
王铎书法风格的形成,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王铎十五岁时他能钻精《兰亭》,对“二王”“饮食梦寐之”, 甚至做到临“二王”“如灯下取言影,不失毫发”。以后也始终以井“二王”为其书法渊源。18时,己进河东书院就学28岁书写的《吴养充先生并孺人张氏墓若表》,即一本右军行楷的规范,他独宗羲献,推崇颜米,从“二王”的神韵和创造精神中得到了极大的启悟。青年时代的王铎,由于受到明末个性解放思 潮的影响,很早就表露出惊世二骇俗的审美意识。其美学著作《文丹》,虽不是一部专门探讨书风的著作,然其书法见解却从此书中曲折反映出来。王铎提出作文即作字的审美标准与当时文坛和书坛的要求大相径庭。如他赞誉“怪”、“狠”、钉截铁”等。在明末众多大书家中,他是最有个性的一位。他认为创新应立足于继承古法,否则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王铎所学“二王”诸体,并非今人所见各种墨迹摹本,而是“阁贴”中之“二王”。
在34岁至36岁时,他仍作《险王羲之修载帖》,为思玄先生书们隋王羲之瞻近帜轴》及一些草书帖轴。这个时期,王铎以忠实原作,学习博览为主。崇祯元年(1628),王铎37岁,他的拟山园建成,作《成拟山园》五言律诗一首;又自作行书《五律诗轴》。从王铎40岁书写的《手启》墨迹看,已稍有个人面目。月n JZ生「牛才份完韶护不1委宁J吉广」卜心信~知l、;1而宣;7高厂二E由,健d仑匕生巧,矫若游龙,翩若惊鸿。如43岁行书《郑谷华)山作》条幅,锋芒毕露,酣畅淋漓。正如傅山先生论 其书谓“王铎四十年前,字极力造怅四十年后,无 意合拍,遂成大家。”王铎的书法创作,正是在48岁至50岁这段艰难失意的时期,完成了“五十自化”(黄道周语)的重要变革,铸成了自己突崛而成熟的个人;风格。
王铎在54岁降清之后,自然要被世人轻视甚或唾弃。然而,虽然他身为贰臣,政治上“大节有亏”,但书法声誉却未减。清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云“王觉斯人品颓丧,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也就是说他在中国书法艺术方面的成就,是无法抹杀的。此实为中肯之祠。政治上的无所事事与物质生活条件的大为改善,伴随着王铎七年的余生,同时也使他得以有充裕的时间集中精力投人他所酷爱的书法艺术中。一系列气吞千里、前无古人的巨幅立轴就产生于这一时期,优秀的横卷也不乏其数,其创作仍以前述个人艺术风格为基质,但更为酣畅、自如、精粹、超拔。如行书作品《书画虽遣怀文语轴、》《题画三首之一轴》、《为宿松书诗轴》等,草书作品《愉王羲之蔡家宾贴》、《白王献之省前书帖》、《陆阁帖》、《备王昙首昨服散帖》与王铎五言律诗草书轴等,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其书法纵而能敛,大巧若拙,以使转纵横为形质,以点画狼藉为性情,潇洒流落,翰逸神飞。
清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被称为“书道中兴”的一代。清代书法在其前期完全是沿袭明代摹古的“帖学”道路。书家出于对故国的眷恋和身世的哀痛,有倾池积悻的要求,这便决定了他们在艺术旨趣上要走与清统治者不同的道路。他们崇尚表现,追求独特、倔强的意趣。因此,作品个性强烈,笔法、结构都很奇崛。他们的革新,在明末至清代300年间影响虽然有限,但从今天来看,其在中国书法艺术领域中仍是很有生命力的。
王铎的传世书法作品,总数在百件之上。这些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临帖,一是诗文应酬。但临帖与创作贯穿在王铎书法艺术发展变化的整个过程中。王铎所临之帖,绝大部分是《淳化阁帖》中的羲、献诸帖。上及张芝、钟葱、下至南北朝诸名家,以及唐、宋诸家法帖。王铎与《阁帖》可谓是朝夕相处,爱不释手,形影相随。他自己曾说“《淳化》、《圣教》、《褚兰亭》,予寝处焉”(《宋拓《圣教序》笺跋)。顾复《平生壮观》亦载:“闻其临《淳化阁》数部,非功力如此焉能精妙如此。”可见《淳化阁帖》对他一生之影响。王铎自定日课,“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他能继承传统,又能博取众长,取精用宏,其草书在不失“二王”法度的同时又渗人张旭、怀素的气象,把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临帖中加上创作的发挥,每一件临帖都不失为一件好作品。从中可见其用功之 勤,也可见其学书主张师承来自临古。
明代书法家黄道周曾称赞道:“行草近推王觉斯。觉斯方盛年,看其五十自化。”王铎临《阁帖》的显赶著特点,便是好以连绵草形式临习张芝、二王法书,王铎书法之所以得以大成,正是抓住了《阁帖》中之“二王”—这一文人书法流派的源头,深人钻研,再广博历艺代诸家法书,遗貌取神,刻意求新的。沙孟海先生亦风趣地称其“一生吃着‘二王’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结果居然能够得其正传,矫正赵孟颇、董其昌的末流之失,于明季书坛可谓中兴之主”(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王铎是一位卓有才华的书法家,他以数十年辛勤的探索,创作出了大量的在形式上既饶有意味又浪、十分优美的佳作。他的书法无论是伟岸豪遒的大楷阁书、高古朴厚的小楷书,还是他那飞腾跳哪的行草己书,置之于晚明清初的书苑中,都应是当仁不让的第宋一流精品之作。王铎楷书作品不多见,书法崇魏晋,源于唐人而能自出胸襟。其楷书主要吸收了颜柳风骨,表现出古拙的风格,用笔劲健而利落,显现出大方、洒脱、铁骨铮铮,把自我的个性融会于其书作之中,形成自家的风貌。如王铎大楷《善建城碑》雄强宽博,丰筋多骨,出自颜真卿、柳公权之法。清张庚评其楷书“觉斯为袁石愚写大楷一卷,法兼篆隶,笔笔可喜,险劲沉着,有锥沙、印泥之妙,文敏当逊一筹。”王铎《李成小寒林图楷书跋》凡5行,共犯字,前三行,楷觉书字迹稍大,楷法与运笔出自于唐颜鲁公之法。其势旅浑,如巨石当空,大气磅礴,刚毅之气照人。此题作于清顺治三年(1646),王铎时年55岁,当是其晚期楷书少见之佳作。如王铎小楷《跋宋拓淳化》,清劲秀润,古朴典雅,大巧若拙,具有篆隶笔意,实出自钟太傅的《贺捷》诸表。小楷《题画诗》作品,给人一种苍郁雄畅的韵趣。此为顺治七年(1650),属王铎59岁时跋自作山水册页。凡12行,共160字。此作运笔不求其温润、精粹。其整篇多为楷书结构,又间以行书笔,顿挫分明,结体严整,时而杂以敬侧;字形以瘦长为主,又偶以扁平参与其凤其用墨不类于明人小楷那种润泽,而是偏于浓墨枯笔,但行笔涩而不滞,表现出一种苍劲老辣的墨韵来。又如《王维五言诗楷书卷》,此诗卷无论是字形的大小、结构、字画、字距,皆给人一种奇特的感受。字迹看似生涩笨拙,然细观却又觉涉笔成趣。结体多险劲奇古,笔既有颜的浑厚,又有汉碑和篆糟的刚健古朴,这正是王铎大胆创新的体现。
王铎的草书对国内外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中国草书艺术经历了不断发展变化的两千多年。行草书的发展至明清之际,各种创作表现技法均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王铎正是这种具有创造性的古典草书的集大成人物。其行草初学“二王”,甚得笔意,后又受米莆、颜真卿、张旭等人的影响,终于人古而出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明代中叶后浪漫主义书风的影响下,他以自己的胸臆化古法于笔端,线条遒劲苍老,艺术风格具有个性特征。以他的线条与明代另两位草书家徐渭、祝枝山作比,则他的遒劲既有异于徐渭的粗放,也有别于祝枝山的生辣。明末清初的草书,大都纵笔以取势,可是王铎运笔,却是纵而能敛。因此,他的草书,既痛快,又沉着,以沉雄顿挫为主体,以飞动变化为用,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当时,在书坛上涌现出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变古出新的书法家。他们以行草彪炳书史,把行草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而其中艺术成就最为卓著者,又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则首推王铎。王铎书法以排山倒海之力、横扫千军之势、雄强豪迈之书风,总领群芳,名重朝野。在他的草书中有一个独特的“一笔书”,即连绵草。王铎的连绵草书在排比与穿插中,在左揖右让的关照与回护中,他的力度表现与气势表现是第一流的。当然,力与势都指向作品的大趋向、大感觉。王铎连绵草书适宜于六尺以上至丈二的长条巨幅立轴,一般不适宜为斗方册页与手卷、扇面,但他却能坦然作草书于手卷、扇面等,在每个连绵节奏中,都展示出一种精妙的节奏,还有变化多端绝不雷同的运锋,干枯浓润、迅捷迟缓、方折圆转的变化。每个变化的线条似乎都极为有序。他的技巧已经达到了炉火纯清的地步。我们看王铎的大幅连绵草书有一种气势磅礴之感,有如我们看徐渭或傅山的大狂草一样。如((l临王羲之秋月帖轴》为右军变法后的典型书体“今草”。王铎却运用唐代张旭、怀素以后才出现的狂草笔法临写,除了草法基本相同外,其笔势一落千丈,运笔悠肆而起伏。他在临帖时注意墨法,他蘸墨往往很饱满,一经落纸,墨向四周自然晕化。每个字用墨很重,渐次枯燥,直至墨尽,重新蘸墨。通篇墨色浓淡参差,燥润相映,很有韵致。王铎写狂草,显然是时代使然。他说:“凡作草,须有登吾篙山绝顶之意。”所以,王铎在临王帖之时,几乎也在用自家之法,但在艺术上能不随时俗,在赵、董书法风靡之时,自创一格。这正是王铎学古人而不拘泥于古人,勇于创新的精神所在。
③ 当代牡丹画家王铎的一幅牡丹图值多少
我也抽到过,不过是清朝皇帝溥仪儿子的,让我交了100块钱装裱费,后来发现上当了,这个画没人感兴趣
④ 王铎书法作品
王铎
明末清初书画家
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嵩樵, 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书画家 。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 。明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礼部尚书。崇祯十六年(1643年),王铎为东阁大学士。崇祯十七年(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满清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岁,葬于河南巩义洛河边,谥文安。
王铎的书法作品有《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其绘画作品有《雪景竹石图》等。
⑤ 王铎《枯兰复花赋》全文
王铎
枯兰复花图卷跋帖
1649
年
苏州博物馆藏
已丑五月夜。同观画。梁眉居。黄于石。张坦公。
张天调。薛行坞。傅梦祯。刘瀛洲。宋牧仲。宋赤城。
主人玄平号雨恭。时同饮三槐下。
王铎
已丑夏五月廿二日。
闻雨恭先生阁下盎中建兰于既
萎后倏发一茎三花。予骇焉。萎而花。此中有道。其发
兰之为其所以发皇者。果兰之为耶。兰。花卉中抱德者
也。孤秀幽藏。异乎炫。无人清湛。异乎佝。不斗艳于
鼠姑将离。异乎争。映景乘旺。萼蕤跗联。乃于萎荄勃
然生灵光奇馞。於戏。兰亦受命者。气垕理苞。即司百
物者。不能閟。况天况墬况人况兰。凡后日千叶万萼。
雨先生为国家发无穷光华。流馨千禩。为王者笃材。不
与凡卉伍。吾于斯。率尔席上即写兰卷。又纪其三花之
像。
钟万哗盛与古咎箄。
鸠方絜馥臻茂。
开一代之昌运。
必得一代异人。兰何能为政哉。噫。公之所以楙昭前路
迓所以发皇者。
佗他日吾以此卷券之矣。
西洛王铎跋并
画。吋及燃炬在蔬圃中。
⑥ 王铎的草书有什么特色
王铎( 1529-1652年),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 他少年家贫,身处乱世,命运多舛。他是南明东阁大学士兼太子少保,但他后来归附清朝,担任礼部尚书。他的一生颇有争议,书画却传颂一时。尤其王铎的书法, 后人将之与王羲之相提并论,称为“前王后王”。王铎书法远师前人钟繇、王羲之 父子、颜真卿、米芾等,集各家之大成,别有心意。他精于各种书体,其中以行草成就最大。他的行草摹习王羲之、王献之,但并非一味模仿,而是参酌了自己大量 的心得。当时书坛流行董其昌书风,王铎与黄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人提倡取法高古, 在当时书风中另树一帜。时人将之与董其昌相提并论,有“南董北王”的说法。他的草书,属大写意一派,恣肆任性,挥洒自如,跌岩起伏,有横扫千军之势。他的行书,含蓄多变,风神洒脱,富于节奏感。传世书法作品有楷书《北国学石鼓歌》、 《柏香帖》等,行书《临兰亭序并律诗帖》、《吴养充墓志》、《杨公景欧生祠碑》等,草书《王屋图诗卷》等。
⑦ 王铎发字的行书写法图片
王铎发字的行书写法图片
⑧ 宋朝宰相王铎
唐朝有个宰相叫王铎
王铎,唐朝末年宰相。(?—884年),字昭范。太原人。
伯父王播是唐文宗时宰相。会昌进士,累迁右补阙、集贤殿直学士,懿宗时任平章事。干符六年(879年)率兵镇压黄巢起义,守江陵,不战而遁,免职。从僖宗入蜀。中和二年(882年)正月,僖宗以王铎兼中书令,充诸道行营都统,与李克用等共同围剿黄巢。受到宦官田令孜排挤,被解除兵权,授义成节度使(驻地在今河南定陶)还屯河南。中和四年(884年),任为义昌(驻今河北沧州)节度使,过魏州时,“侍妾成列,服御鲜华,如承平之态”。魏博节度使乐彦祯之子乐从训素无赖,爱其车马姬妾,伏卒数百人于漳南高鸡泊(今山东恩县境内)杀害之,家属佐吏三百余人尽皆遇害。彦祯上奏说是盗贼所杀。
王铎又以惧内闻名,充诸道行营都统拒黄巢时,忽然下属来报,王夫人直奔大营。王铎吓得问属下:“巢贼渐渐由南来,夫人又悻悻自北至。旦夕情味,何以安处?”他的幕僚开玩笑道,“不如降巢。”引起哄堂大笑。
⑨ 王铎书法作表作品有哪些王铎书法成就和风格特点
主要作品有:顺治三年(1646)作《渔舟萧闲图》,收入《历代名贤画粹》;永历四回年(1650)作《答雪景山水图》,收入日本《支那名画宝鉴》;永历五年(1651)被满洲政府罢官归里,作《兰石图》卷、《山水卷》,分别收入《新版世界美术全集》、《支那名画宝鉴》。王铎善于画山水和梅兰竹石,山东省济南市博物馆收藏的《雪景竹石图》是王铎为睢阳袁枢精心创作的一幅雪竹作品。
王铎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