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荷花异色

荷花异色

发布时间: 2022-02-01 20:34:16

A. “天地黯惨忽异色”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波涛万顷堆琉璃。

出自杜甫的《美陂行》。

1、原文:

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美陂。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

琉璃汗漫泛舟入,事殊兴极忧思集。鼍作鲸吞不复知,恶风白浪何嗟及。

主人锦帆相为开,舟子喜甚无氛埃。凫翳散乱棹讴发,丝管啁啾空翠来。

沉竿续缦深莫测,菱叶荷花净如拭。宛在中流渤谢清,下归无极终南黑。

半陂以南纯浸山,动影袅窕冲融间。船舷暝戛云际寺,水面月出蓝田关。

此时骊龙亦吐珠,冯夷击鼓群龙趋。湘妃汉女出歌舞,金支翠旗光有无。

咫尺但愁雷雨至,苍茫不晓神灵意。少壮几时奈老何,向来哀乐何其多!

2、译文:

岑参兄弟都喜欢寻幽探奇,带我远道来一起游览渼陂这个地方。忽然间天地昏暗,呈现出了奇异的颜色,波涛万里涌来,清澈如同琉璃宝石。水势浩瀚,如琉璃一样的波涛涌起,此时要浮舟而入,此事绝非小可,但他们(指岑参兄弟)兴致极高,实在令人忧思凝集。

到那时就不再知道鼍龙如何发怒,如何被鲸鱼吞食,面对风波险恶的白浪滔天,如何来得及抒发慨叹?主人指使将船帆相继打开,船夫十分喜欢风平浪静没有尘雾的天气。行船时歌声齐发,惊散了水中的野鸭和水鸥,丝管齐鸣,唤来了满眼绿色的草木,一片晴霁景象。

将竹竿探入水中或将丝线连结起来也难以测出水的深浅,那水面上的菱叶、荷花像擦试过一样的干净。船到湖心仿佛到了空旷清澈的渤海,终南山峰倒映于无边无际的湖中也变成了黑色。渼陂的南半湖全部侵满了终南山的倒影,那倒影轻轻地摇动于平静的水面之间。

黄昏时船舷擦过天际山的大定寺,渼陂水面上倒映的月光正是东南方从蓝田关上升起的月轮。夜晚渼陂湖岸的灯火遥映,如同骊龙吐珠,音乐远闻,如冯夷击鼓,游船竟渡犹如群龙趋逐。

游船上的美女若湘妃汉女再现,为人们载歌载舞,金支、翠旗的光芒随月光闪烁,时隐时现。片刻之后,就看到云气低沉,于是担心雷雨将至,苍茫之中,真不晓得神灵是何心思。由此可见想到人生年轻力壮能有多久,老年将至怎么办?人生的哀乐交替一贯如此,这样的时候不能经过多少!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1)荷花异色扩展阅读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天宝七年(748年)秋,杜甫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时年五十九岁。

B. 观世音菩萨莲花闪光动态壁纸

有的网络图片、壁纸 有 观世音菩萨 的像,但是做得不好,容易不敬,不得法内,你在手机上安装 吉星许容愿,里面恭请了 观音菩萨 等多尊神佛,法相神圣庄严,平时随身带在身上,既能护身定心保平安,又能时常虔诚祈拜,很方便灵验!

C. 芙蓉为什么又叫木芙蓉

在古代,芙蓉原是莲花的别名,现在它已成为植物界锦葵科灌木或小乔木的专用名词。为了与古代叫法上有所区别,人们就把它叫做木芙蓉,因此,才能有木芙蓉和水芙蓉的说法。
木芙蓉树高2~5米,枝干丛生,茎有柔毛,草叶互生,花单生在枝端。最著名的芙蓉是“三醉芙蓉”,由于它早晨初开时是白花,中午就变成桃色,傍晚却是紫红色,因此得名。还有一种比“三醉芙蓉”更奇特的一种异色芙蓉,它的花开放数日,逐日改变颜色,第一天白色,第二天黄色,第三天红色,第四天紫红色,到了花谢之时,它又变成了褐色。
木芙蓉在我国种植很普遍。四川成都到了每年深秋,成千上万朵芙蓉花盛开在街头巷尾,把城市装扮得如锦如画,因此得名“蓉城”。

D. 在枫叶上 露珠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 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 相关的题目

这是一首典型的意象派小诗, 指导 作者抓住露珠这个意象来观照和反映人生, 次要的意象是枫叶和荷花。首先来鉴赏一下这首小诗:露珠所存在的位置有两个,一个是在枫叶上,一个是在荷花上。早晨的露 珠,是晶莹而透明的,秋天的枫叶是深红的,那荷花,显然是白色的。当晶莹的露珠落在火红的枫叶上的 时候,露珠因为吸收了枫叶红彤彤的色彩,穿透自身,折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华;而当露珠落在白色娇媚的 荷花之上,珠花一色,露珠尽管仍然剔透,却再也不能放射白色的光,只留下忧伤的苍白。小诗用“闪烁”和“苍白”来表现露珠在不同的位置上的感受, “闪烁”一词,把露珠的特点展 现得 鲜明突出,也凸显了露珠在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那 种自豪和成就感; “苍白”一词,却体现了露珠湮没在 浑然一色之下默默无闻的忧伤。同样是露珠,在枫叶上因为枫叶颜色的映衬而“红红的闪烁” ,露珠是快 乐的;诗歌描写荷叶上的露珠“苍白的透明” ,还用了一个比喻: “泪滴似”“泪滴”这个喻体透露了露珠 , 的沮丧、悲伤情绪。如果露珠在这种情况下是快乐的,喻体肯定不会用“泪滴” 。由此可见,短诗是用对 比的手法,呈现了处于不同境况下的露珠悲喜态度不同。审题立意: 1、从露珠的角度立意 ①:找准实现自我价值的位置(或:人要善于在不同的环境中,发挥自己的闪光点,张扬个性,在不同 的岗位做出不同的贡献。)以露珠观照人生,如果你是一滴露珠,你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应该选择能够 实现梦想的地方,在那里你可以尽显自己的才华,实现人生的理想。定位准确,看准自己的特长,充分发 挥自己的特长,就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 以此定位,可以拟题为《生命闪光的位置》 《位置与价值》②:借助了枫叶、荷花,露珠显现出不同的色彩——借助外物(他人) ,成就自己。③: “露珠本无色,何故染红尘”——坚持自己的个性,保持本色,不要受环境的影响(从反面立意)2、从枫叶、荷花的角度立意:枫叶、荷花合起来代表环境,环境可能影响改变造就对象。④: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思想、品性, 环境影响人的成长 / 环境改变人生(包括写家庭教育、社会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都可以)/不同的环 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中表现出不同的人生价值 3、从露珠与枫叶、荷花的关系角度立意 立意⑤:提供人才成长的土壤,营造和谐的社会 成才是需要条件的,在大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不能改变的情况下,那“枫叶”就是人才成长的环境和土 壤,这是关于社会环境和人才之间的辨证关系,只有社会尽可能提供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才能更快地促 进人才的“闪光” ,这个社会才能进步,才能和谐;反之,人才的成长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之下,才能发挥 自身的价值。 由此可以拟题: 《请给“露珠”一片火红的“枫叶”》

E. 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露珠有泪滴的苍白. 这句话有什么隐含的意义

首先来鉴赏一下这首小诗:露珠所存在的位置有两个,一个是在枫叶上,一个是在荷花上。早晨的露珠,是晶莹而透明的,秋天的枫叶是深红的;那荷花,显然是白色的。当晶莹的露珠落在火红的枫叶上的时候,露珠因为吸收了枫叶红彤彤的色彩,穿透自身,折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华;而当露珠落在白色娇媚的荷花之上,珠花一色,露珠尽管仍然剔透,却再也不能放射白色的光,只留下忧伤的苍白。 小诗用“闪烁”和“苍白”来表现露珠在不同的位置上的感受,“闪烁”一词,把露珠的特点展现得鲜明突出,也凸显了露珠在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那种自豪和成就感;“苍白”一词,却体现了露珠在湮没在浑然一色之下默默无闻的忧伤。同样是露珠,在枫叶上因为枫叶颜色的映衬而“红红的闪烁”,露珠是快乐的;诗歌描写荷叶上的露珠“苍白的透明”,还用了一个比喻:“泪滴似”,“泪滴”这个喻体透露了露珠的沮丧、悲伤情绪。如果露珠在这种情况下是快乐的,喻体肯定不会用“泪滴”。由此可见,短诗是用对比的手法,呈现了处于不同境况下的露珠悲喜态度不同。 从露珠的角度来看,居枫叶之上则喜,居荷叶之上则悲,由此及彼,我们可以联想到有人处顺境洋洋自得,处逆境则委靡不振,据此可以“如何正确面对境遇”为题展开;从叶的角度来看,枫叶只是颜色为红色,质地、光洁度、功效等等并不比荷叶强,而露珠却因居枫叶之上而喜,居荷叶之上而悲,可见露珠对环境优劣的判断并不正确,由此及彼,生活中仅仅根据表象对事物作出肤浅判断并影响到自己的生活态度的人不在少数,由此,似乎也可以从“如何正确看待环境”或“如何正确认识事物”方面立意…… 这样,这首小诗的寓意就表现出来了,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辨: 一、找准实现自我价值的位置 以露珠观照人生,如果你是一滴露珠,你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应该选择能够实现梦想的地方,在那里你可以尽显自己的才华,实现人生的理想。定位准确,看准自己的特长,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就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 以此定位,可以拟题为《生命闪光的位置》《位置与价值》 二、提供人才成长的土壤,营造和谐的社会 成才是需要条件的,在大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不能改变的情况下,那“枫叶”就是人才成长的环境和土壤,这是关于社会环境和人才之间的辨证关系,只有社会尽可能提供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才能更快地促进人才的“闪光”,这个社会才能进步,才能和谐;反之,人才的成长只有才良好的环境之下,才能发挥自身的价值。 由此可以拟题:《请给“露珠”一片火红的“枫叶”》《环境与人才》 三、用人问题 由露珠的“闪光”和“苍白”,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对人才的使用问题,同样是一滴露珠,放在不同的地方是具有不同的价值的,这就给我们以启示,用人要用在最适合他的位置上,韩信可以将兵,刘邦可以将将。 由此可以拟题:《请把“露珠”放在“枫叶”上》 四、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 “露珠”的两种不同境遇,可以启示我们如何看待“露珠”问题,当我们遇到“露珠”的苍白,到不如换一种“枫叶”的思维,这样“露珠”问题就解决了。 这样可以拟题:《“露珠”的启示》 总之,可以来说: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积极的态度顺应环境,才能成为人才;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才能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等等,我觉得也是切合材料主旨的 ◆审题中存在的问题: 1、审题:这次约有1/3的同学作文存在离题或偏题现象,归结原因是对这首意象派小诗学生不能较好地把握,与很明确的“概念性”话题作文相比有一定的难度。意象派要求诗歌直接呈现能传达情意的意象,以雕塑和绘画的手法表现意象,提出“不要说”“不要夹叙夹议”,只展现而不加评论,“是在一瞬间呈现出的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 如中国著名的仅有一个字的现代小诗《生活》:“网。”让读者在一刹那间感悟到生活的全部内涵。意象派诗歌的语言简洁明了,不用没有意义的形容词、修饰语。所以在审题中,学生要调动各自的联想和感受能力,把诗歌(材料)中的每个意象的关系充分考虑进去。学生由于平时做惯了有提示性(说明文字)的话题作文,再加上联想能力所限,因此次此作文审题偏差较大。 例:有学生谈——露珠小但很美,细节,疑惑,自信,奋斗,乐观心态,简单才是美,内在美与外在美,奉献,纯洁的露珠,珍惜时间,露珠给人希望,生命,成功,善于发现,和谐,互助,友情,张扬个性,平凡与伟大,,感谢生命,透视心灵,爱要适量,露珠精神,保护生态环境,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等等。这些立意大都偏离诗歌所能理解的范围。另外象还有同学写——依靠,选择,价值,天生我材必有用,不同角度看问题等也是可以,但行文中没能紧扣诗歌中露珠在枫叶和荷花不同的位置上的表现和感受(“闪烁”和“苍白“),仅仅根据表象对事物作出肤浅判断,不能从”露珠”和其所在的不同位置和环境两个方面来考虑问题。其实这是学生在这里不能深入思考为什么同样的“露珠”会有不同的展现和给人的感受,是什么原因?在社会,生活和学习中有没有类似的人和事物,以及我们在对待事物中的不同思考。 当然也有一些较好的立意,象《不同的背景造就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底色折射不同的光》《感时花溅泪》《不同环境不同的美》《位置与价值》《百变父亲》《环境映衬人生》等。 2选材:由于受到审题偏离的影响,在素材的选用上,不准确,不典型甚至是错误,不能很好地去结合课本和平时的复习背诵,很多同学随便编故事或把同学,家里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拿出来,也有小学或初中的材料,东拼西凑。有近8%的同学没写完甚至上缴了白卷。有文学色彩的文章更是寥寥无几,下面所选的几篇优秀作文中也是素材运用也不理想。关于选材的问题: 一、历史的辨证 人类有很多的景观,由于没有人发现它,从而使它默默无闻,湮没在岁月的风雨之中;就如开平的碉楼,经历过几百年历史的沧桑,直到今天才被发觉和挖掘,世界闻名;和氏的美玉,湮没在庸人的目光之下,只能是一块烂石,一旦闪光,便成了众人争夺的宝贝。 这就是露珠。 二、社会的观照 当今社会,人才辈出,对于人才的使用不当和选拔不当,导致人才外流严重,一些地区经济的落后,也没有给人才实现价值的地方。 写作技法方面: 这篇文章应该使用具有浓厚思辨色彩的散文问题进行写作,论辩充分,论据充足,使用对比手法,材料的丰富性和思辨性,将是作文成功的法宝。

F. 求"凝在枫叶上, 露珠闪闪发红, 而在莲花中, 它却像泪珠般苍白晶莹"是什么意思

《环境》赏析 凝在枫叶上露珠闪闪发红,而在莲花中它却像泪珠般苍白晶莹。———《环境》 这首短诗是美国女诗人爱米·洛威尔的作品,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两句,却写出了一种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 第一行“凝在枫叶上”,给人一种凝固、静谧的感觉,读者在心中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个疑问:“到底是什么东西能够如此凝固、静谧呢?”由此有了一种急于读下去的欲望。读过第二行“露珠闪闪发红”,读者知道了“凝”在枫叶上的是“露珠”,但这个露珠并不是人们习以为常的那种无颜无色、平淡无奇的路旁小草上的露珠,而是一种能够闪烁着红光的露珠,并传给读者以一种强烈的动感。第一行和第二行合为一句来读,会产生这样一种意境:露珠附着在枫叶上,如同凝固的物体一般,而所附的枫叶又是那样轻盈单薄,一丝微风就可以将它吹得微微晃动,人们仿佛看到露珠已在随着林间微风微微地摇动起来;而露珠在阳光下的闪光,使人诧异竟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动感。一个“凝”字是静中显动,一个“闪”字是动中有静,仅仅用两行一句话共11个字,就将静和动巧妙地融为一体,确实是神来之笔。 第三行“而在莲花中”,将读者带入一帧美丽的画面之中:碧水清漾的池塘里,绽开着朵朵洁白的莲花,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娇嫩,宛若一个个美丽清纯的少女。第四行“却像泪珠般苍白晶莹”,又将读者带入一个新的意境:散发出淡淡清香的莲花花瓣上,散落着几滴露珠,在莲花羊脂玉般的质地衬托下,“像泪珠般苍白晶莹”。这个比喻十分绝妙,一个疑问也由此从读者心底油然而生———如此美丽清纯的少女为什么要哭呢?她是喜极而泣,还是忧伤而凄,抑或是为远在他方的亲人留下的相思泪?当读者在为少女的泪珠而浮想翩跹、百思不解之时,再次端详美丽的少女,无不蓦然想到纯情的少女在流泪时也是如此的美丽清纯。此时此地,洁白如玉、散发着清香的莲花和少女苍白晶莹的泪珠,将意境升华到一个境中寓情、情中有境的新境界。 整首诗到此结束,但读者的思绪并没有因诗的结束嘎然而止,26个字的短诗词约境丰,令读者遐想连翩、回味无穷。 露珠,平淡无奇的露珠,诗的作者竟能通过这样小小的露珠,为读者展示如此五彩缤纷的自然世界和感情世界!惊讶之余,笔者隐约感到有一丝遗憾和不足,那就是作者明明写的是“露珠”,却偏取名为《环境》,显得与诗的内容不甚贴切———噢,明白了!诗的作者在诗中还蕴涵另一层更深刻的含义:这就是露珠之美,来源于外界的自然环境;如果没有枫叶的火红,没有莲花的秀美和洁白,没有朝阳的霞光,露珠只能是一滴再普通不过的水珠而已。大自然的美是任何画家都无法全部画出的,大自然孕育和滋养着人类,陶冶着人们的情操。让我们保护好色彩斑斓的秀丽山河,在保护和美化环境的同时,陶冶我们的情操、美化我们心灵———这样的世界才是充满希望和无限美好的。

G. 、芙蓉为什么又叫木芙蓉:在古代,芙、芙蓉为什么又叫木芙蓉:在古代,芙

木芙蓉属于芙蓉,荷花也称芙蓉,那么木芙蓉是荷花吗?一个生长在陆地一个生在在水里,一样吗?木芙蓉与荷花的具体区别又在哪里呢?
木芙蓉的特点:
木芙蓉又名芙蓉花,拒霜花,木莲,地芙蓉,华木,原产。喜温暖、湿润环境,不耐寒。忌干旱,耐水湿。对土壤要求不高,瘠薄土地亦可生长。属锦葵科、木槿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丛生,高仅1m许。大形叶,广卵形,呈3~5裂,裂片呈三角形,基部心形,叶缘具钝锯齿,两面被毛。花于枝端叶腋间单生。9~11月间次第开放。花、叶均可入药,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凉血止血之效。
荷花特点:
荷花,又名莲花、水芙蓉等,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地下茎长而肥厚,有长节,叶盾圆形。花期6~9月,单生于花梗顶端,花瓣多数,嵌生在花托穴内,有红、粉红等多种颜色,或有彩文、镶边。荷花种类很多,分观赏和食用两大类,原产亚洲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记载。荷花果实椭圆形,种子卵形,全身皆宝,藕和莲子能食用,莲子、根茎、藕节、荷叶、花及种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药。其出淤泥而不染之品格恒为世人称颂。陈志岁《咏荷》诗曰:“身处污泥未染泥,白茎埋地没人知。生机红绿清澄里,不待风来香满池。”
所以,木芙蓉属于落叶大灌木或小乔林,也就是现在通常所说的芙蓉花。荷花属于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俗称水芙蓉,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再叫荷花为芙蓉花了。

H. 用古诗词赞美江南、荷花。

1.【唐】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忆江南》 作者: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解释 ①忆江南――既是标题,也是词牌名。 ②旧曾谙――从前很熟悉。 ③江花――江边的花。 ④蓝――蓝草,叶子青绿,可制染料。 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先说选材。这首词就是写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江南风光之美,在于她的秀丽明艳,而最美丽的是那碧绿的江水,最明艳的是那鲜红的江花。可以说,写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春来江水”,正是写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时刻,最美的景色。 再说修辞。形容花红和水绿的两句诗,都是比喻: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是曾经金属锰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诗不禁叹息地说: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也激发着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的向往。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海门入海。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异常壮观。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潮头可高达数丈,正因为如此,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一动一静,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也许有人会说,竹叶青并非是吴酒啊,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类。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也许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 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而我们今日读此词,则因为白居易的出色描写,也能得到某种精神满足,不知当时白居易是写给自己回忆的,还是留待后人欣赏的。 《忆江南》赏析 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先说选材。这首词就是写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江南风光之美,在于她的秀丽明艳,而最美丽的是那碧绿的江水,最明艳的是那鲜红的江花。可以说,写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春来江水”,正是写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时刻,最美的景色。 再说修辞。形容花红和水绿的两句诗,都是比喻: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是曾经金属锰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诗不禁叹息地说: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也激发着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的向往。
编辑本段刘禹锡词作
2.【唐】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 忆江南--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凝举袂, 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这首词原有作者自注:"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乐天春词,即指白居易〈〈忆江南〉〉词。 这是一首伤春词,首两句感叹洛城春去,写人与春天的惜别之情;中间两句,拟人的手法写树木花草与春天的惜别之情:弱柳随风舞动,仿佛挥袖伤别;兰草沾着露水,仿佛洒泪辞春。最后一句是“曲终奏雅”,一语道出:面对此情此景,即使独坐也要发愁。 在短短的五句话中,能写出这么深厚的情感,是很不容易的。清人况周颐称这首词为"流丽之笔",简洁明快确实是刘禹锡小词的一大特色。
编辑本段温庭筠词作
3.【唐】温庭筠《忆江南·千万恨》 晚唐 温庭筠《忆江南》赏析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萍洲。 【场景】女子早起梳妆后,独自豋江边小楼望远以待爱人远行归来。看了无数只船,都不是爱人所乘的,直到黄昏(从“斜晖”可知),仍只有江水相伴。望着长满白苹的水中汀洲,不禁泪下,并轻轻唱起了“哭沙”。那沙,就是往日与爱人一道在那洲上漫步时带脉脉回,怎不触物生情! 【分析】以女子一日之生活为线索,可想象日日如此,其哀怨可知。从时间上,从早到晚;从空间上,从眼前之洲到极目之远帆;从情绪上,从希望到失望;从程度上,从一帆到千帆,从每一帆之小失望到黄昏之最后之失望,气氛渲染到高潮,然后以旧游之处结束。 【结论】莫让爱你的人总是在等待、总是空等待。 4.【唐】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1
忆江南最新团购优惠详情、详情介绍(户型图等)

http://newhouse.sh.soufun.com/house/1210760858.htm
2
简介来源

白香词谱
3
格律来源

词牌《忆江南》-唐宋词格律
扩展阅读:
1
忆江南

I. 美丽的荷花仰起了清秀的脸儿,花瓣上托着一滴滴晶莹的水珠,像一颗颗闪光的珍珠.

这句话采用了拟人的写法,将荷花比喻为清秀的脸庞,将上面的水珠比喻为珍珠,写出了荷花的可爱,惹人怜爱。将荷花的清纯,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表现了出来。神色皆备,很传神!

热点内容
轻简花艺 发布:2025-08-18 23:28:09 浏览:304
昆仑玫瑰花 发布:2025-08-18 23:21:35 浏览:906
见三山翁插山茶花一朵二首 发布:2025-08-18 23:19:17 浏览:657
浐灞花卉 发布:2025-08-18 23:14:49 浏览:3
图片狗嘴上一朵花 发布:2025-08-18 23:14:46 浏览:954
微型白蜡盆景 发布:2025-08-18 23:14:05 浏览:483
秋季里樱花 发布:2025-08-18 23:03:27 浏览:105
鬼盆栽消耗 发布:2025-08-18 23:03:19 浏览:382
会议桌花花语 发布:2025-08-18 23:00:47 浏览:65
梅花垫片 发布:2025-08-18 22:59:18 浏览: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