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荷花郑愁予

荷花郑愁予

发布时间: 2022-02-01 05:38:33

1. 错误郑愁予中莲花的意象

1、马蹄、春帏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比喻 女子痴痴的深情
3、轻巧清隽,能引起共鸣,内在的情感感动人.这种情感不伪装、不雕饰,在诗中使情景和谐一致,产生了意味不尽的艺术感染力.

2. 《错误》原文 郑愁予

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2)荷花郑愁予扩展阅读:

一、清新雅致的婉约风格

一座江南的小城,一个暮春三月的日子,一个盼归的思妇,一段执著的爱情。这样的故事,如果在宋人笔下,也必定是一首凄婉伤感的婉约词。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意境优美,诗意深婉,显示的正是婉约之美的美学特色。

读着这首小诗,达达的马蹄声清晰地传入读者的耳鼓,我们的脑海中浮现出这样的美丽画面:三月江南的小城,弯弯的柳树枝条长出了细细绿叶,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小巷,泛着幽幽淡青色的光,傍晚时分,幽静的小巷响起了一声声达达的马蹄声,由远而近……这一声声达达的马蹄声,声声敲在小巷深处一位江南女子的心上,多么熟悉的声音啊!

是自己远行的心上人回来了吗?她的心狂跳起来,一跃而起,扑向窗边,揭开许久没有揭开的窗帘,向达达的马蹄声处望去……失望挂在她的脸上,她又慢慢地放下了窗帘……

二、绮思无穷的抒情视角

郑愁予的《错误》,没有哭哭啼啼。江南女子的愁怨,给我们的感觉,是那么的清新雅致,绮思无穷。“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小诗到了最后这两句,点明了诗题,原来这个“错误”,是这样一个给人以隽永回忆的“美丽的错误”,至此,也点明了全诗的抒情视角。

三、心随字动的长句短句

第一小段,“我打江南走过”,六个字;“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十五个字,长短句交错。在诗第二段中,凡“你的心……”均是长句,写“我”多为短句,读起来错落有致,节奏鲜明。长短句交错,带给读者的还不仅于此。

短句暗示的是“我”作为一个过客来得匆匆,我们仿佛随着急促的马蹄声在目送过客匆匆而过;长句暗示的是江南女子等待之悠悠,思念之绵绵。这样,心随字动,怎不为江南女子执著的爱情而感怀。

四、新颖别致的生动比喻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江南女子的美丽清新脱俗;“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新颖巧妙的比喻,活脱脱的刻画出一位执著等待爱人归来的思妇形象。看来,她的爱人离开她的时间也不短了,内心的孤寂就如“寂寞的城”“街道向晚”,但这并没有冲淡她的思念之情,她的心只为他的心上人开放。

3. 郑愁予在《错误》中为什么偏偏用莲花来形容女子貌美,而不用其他花,如桃花、梨花等

“莲”在中国文化里,有丰厚的文化积淀,“莲”谐音“怜惜、怜爱”的“怜”。
为什么偏偏用莲花来形容女子貌美,《爱莲说》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之类,可以比喻了女子的美。李白的两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徐志摩也爱用莲花来比喻美女,对了是《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诗人使用意象,浸润着浓郁的古典的美。

“我打从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首节是结局的倒叙,写的是女子盼情人归而不得的失望情态,在意旨和情调上统摄全诗,将读者迅速引进作品所规定的情境中。结构上短句和长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匆匆,长句揭示思妇等待悠悠。
诗人用“莲花的开落”来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此处用了倒装的比喻,强调“开落”。在音节上,“过”“落”押韵,音韵和谐;意义上,不仅比喻思妇容貌美丽,品行高洁,还强调了脸上的悲喜动作,化静为动。此外,“莲”在中国文化里,有丰厚的文化积淀,“莲”谐音“怜惜、怜爱”的“怜”。赏析第一节,我们仿佛看到,在“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马蹄敲过,思妇美丽而哀伤的容颜如莲花盛开又凋落,惹人爱怜。

参考来源:《错误》郑愁予 教学设计及鉴赏、网上相关网友的论坛、加上个人见解

4. 郑愁予 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打即从、自,意思是:我路过江南。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把人的容颜比喻成莲花.也暗含着这个貌美如花.莲花开夏季.莲花等到季节来临才开放.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这句也与上句相对,莲花等到季节才会开放,正如柳絮没有东风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你的心门紧锁,因为你所等待的人还没有来.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以马蹄借指我的到来.这里用的是借代的手法.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我不是你要等的人,我只是一个与你擦肩而过的过客.

看懂了吗??不懂告诉我哦~!不过,我想,这么解释了这首诗,你应该能看懂哦。。。对哇,,哈哈

5. 现代诗歌鉴赏(8分)错误 郑愁予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


小题1:你是一个独守空闺、痴情、哀怨的妇女形象。(3个定语各1分)
小题1:① 在古诗意象中, “莲”与“怜”谐音,“怜”就是“爱”的意思 。在《西洲曲》中有这样的诗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这里借用古诗的意象,表现了 一位等待“归人”的女子的深深思念 。(2分)
“莲花”寓意高洁 喻指女子年轻时的纯洁与美貌 。(2分)
③“莲花的开落”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且极为简练地勾勒出女子苦盼不得的憔悴。(1分)

6. 郑愁予的<<错误>>解读

郑愁予《错误》解读及其它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错误》

郑愁予是我最喜欢的一位诗人。而《错误》是他最经典的一首诗歌。

我打江南走过:打即从、自,意思是:我路过江南。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把人的容颜比喻成莲花.也暗含着这个貌美如花.莲花开夏季.莲花等到季节来临才开放.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这句也与上句相对,莲花等到季节才会开放,正如柳絮没有东风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你的心门紧锁,因为你所等待的人还没有来.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以马蹄借指我的到来.这里用的是借代的手法.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我不是你要等的人,我只是一个与你擦肩而过的过客.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是台湾现代诗社的重要成员.他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并能把传统的诗词意境与现代西方的艺术表现手法相揉和.在台湾诗人诗被改成歌最多的就是郑愁予和余光中.

郑愁予诗具有清新淡雅的风格,读他的诗仿佛看见一位穿着蓝色长衫的古代诗人.我认为在台湾诗人中郑愁予的诗是写得最好的.余光中的诗在清新淡雅方面是无法和郑愁予相比的.

诗人西渡曾指出台湾诗歌缺少现代意识,这在郑愁予诗中也能体现出来.郑愁予的诗的确可以放在任何时代.他的诗的现代感表现在诗歌的艺术手法上,在诗歌的内容方面,的确不够宽广.

但是爱情是世代流传的话题,关键是怎样写好它.这也是为什么三十四年代作品中,徐志摩和张爱玲的作品为什么还被现代的读者所喜爱.戴望舒是经典的是<雨巷>而不是<我用残损的手掌>.尽管后者的时代感更加强烈,思想内容更加进步.

西渡在提到台湾诗人中最具有现代意识的时候,他指出是纪弦.我所看到台湾诗歌中内容上最具有现实感的是白灵的<爸爸,中国容不下一张书桌>.

郑愁予的<小小的岛>和<赋别>这两首诗也是我极其喜爱的.郑愁予的诗情浓以淡笔写出,回味悠长.

希望此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7. 错误郑愁予 莲花指什么

用莲花来比喻女子容颜的变化。

作品原文

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①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②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赏析
《错误》最大的特点是叙事、画面的象征化以及对照手法的结合运用。从第一节开始,在一个叙事的语境中, 季节、容颜、莲花就共同型塑出这些词语的象征意味。第一节两句,以第一人称“我”写游子走过江南,“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诗中,“熔岩”显然借指某个人,至于这个人的性别,在语言文化的规约下很自然会将其认同为“女性”。前半句中“等”和“季节”赋予了“容颜”以叙事内容和时间限度;后半句是对“容颜如花”这个套板化譬喻的推进和激活,诗人不再甘于用静止的喻体去比附静止的本体,喻体被转化为两种动作状态——开、落。所以,这个句子就是诗人对一个具有情节性、动作性和时间性的故事的切片和象征。一个通常用叙事的方式予以展开的情景被象征化地表达,于是在想象中补齐了这句诗所涉及故事的三个层面:一个美丽的年轻女子在守候着她的归人(容颜、等待);她等了一年复一年,时间在等待中悄然逝去(季节里);她也曾欣喜期待,以为她的归人即将到来(莲花开),却终于还是寂寞失落,因为她的归人终究没有归来(莲花落)。

创作背景
郑愁予自述该诗源自童年的逃难经历,他小学时,抗战就全面爆发开始了,父亲从陆军大学受训后一毕业就被送到湖北抗战前线,调去襄阳张自忠的部队,他则跟随着母亲经历过各种逃难,一路上看到很多伤兵;1948年12月,他到江南的一个村落,那里唤起了他童年时期逃难的记忆,有关炮车,有关战马的马蹄声,他把这些冒出的经历艺术化,写成了《错误》。这首诗的主角就是以郑愁予母亲为原型的。

8. 郑愁予写的 错误 关于这首诗歌的赏析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写于 1954年
赏析:
郑愁予<错误>一诗可说是近五十年来最被人们传唱不已,且乐于诵读的现代诗。诗中精确地运用许多古典意象表现思妇愁绪及浪子情怀。本文将以章法学角度浅析<错误>。全文以了解郑愁予写作此诗的创作背景入手,再就作者选取的物材、事材作一整理,进而分析其章法结构,以期对这首诗的风格主题能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诗人余光中以“浪子”称呼郑愁予。而<错误>这首作品也是作者最具浪子意识的代表作之一。虽然描写的是“闺怨”的中国古典诗歌旧主题,但作者却别具新意,透过浪子的角度来叙写女子闺怨的期待及落寞,从另一方面展现体贴的关怀。诗中并运用许多古典诗歌的语汇,如江南、莲花、东风、柳絮、春帷、向晚、马蹄等意象,将古典与现代巧妙地镕铸。
古典诗词中对郑愁予影响最深的是古诗十九首,他认为诗中表现人生的无常,其实就是最大的流浪。何其芳和废名(冯文炳)的诗作,在象征手法和语言风格上,对郑愁予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郑愁予前期诗风婉约动人,继承传统诗词的音韵感,且能将古典意象融入现代情境中,且往往带几分哀愁,以及漂泊的离别愁绪。这时期的着作包括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长歌、郑愁予诗集、郑愁予诗选集。
作家常常因为某些生命经验的触发而产生作品,曾经有人问过郑愁予,这首诗是否为诗人的经验之作。诗人答说:
这首诗在内容上,它与某些传统诗歌非常类似,可见诗从古代到现代,内容是没有改变的,只有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语言方面它突破了中国方言的限制,当我们用广东话去朗诵这首诗时,在味道上当然与用国语来念不同,但却有一种美感。至于为什么会写这首诗?有人以为这是诗人流浪生活的一些体验,这也是对的,这并不是纪录一个时间的事情,而是把片片段段的生活经验整理起来,最后写成了这些作品。我说过自己因为逃避敌人,走过许多地方,看见许多不同的情景,如等待中的妇人,我母亲就是很好的例子,那时候我父亲在前线作战,她便跟我相依为命,成了这首诗最根本的因素。
所以在赏析〈错误〉时,了解其篇旨与内容结构的关系就更加重要。
(一)篇旨安置于篇末:
文章主旨出现在篇末可以一笔收束全文,也可深化主题,达画龙点睛之效。这首作品在诗题已揭示主旨“错误”,在诗序又引出线索“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诗末点出“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以“反衬”技巧来表达反常合道的启发性。可见本诗一直围绕着“错误”这个主题作取材布局,思想脉络也一脉相通。
(二)篇旨显中有隐:
陈师满铭曾云:
作者处理词章主旨,有时虽把表层部分明显作表达,却将它深一层或真正部分隐藏起来,如果要掌握这种显中有隐的主旨,便得下一番审辨的功夫。
初看<错误>一诗,表面上是在叙写女子因期待落空而造成美丽的错误。但如果仔细探究全诗,诗中是以一个过客(我)的观点,来观察思妇(你)的心情变化。而思妇的心情之所以会产生剧烈的变化而造成美丽的错误,主要是由于女子思念归人之深,也可以说女子坚贞地期待良人归来,所以造成庞大的寂寞及失落。所谓“希望愈大,失望愈深”。所以作者表层是在写女子发现自己期待落空所造成美丽的错误,但其实深层的主旨是表达女子无比的坚贞和无尽的寂寞。这点与传统闺怨诗的主题是暗合的。
(一)事材:
1.浪子流浪-过
“浪子意识”一直是贯穿郑愁予作品的主题。如他的诗作中“孤飞的雁是爱情的陨星”<黄昏的来客> “别离的日子刻成标高,我的离愁已耸出云表了。”<雪线> 。而浪子予人的形象是落拓不羁,充满漂泊之感。过客或许会为某些人事物停留,但通常是短暂的停留,甚至是“过而不留”。在本诗中作者明白点出“我打江南走过”“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所以诗中的“我”是抱着没有归宿心态的浪子。他的状态是匆匆而“过”。
2.思妇等待-归
“闺怨”题材是到处可见的,如台湾的民谣〈望春风〉:“听见外面有人来/开门加看觅/月娘笑阮憨大呆/被风骗不知”。就是在描写痴心女子期待落空的失望。
<错误>诗中的女子(你)处于漫长等待的状态。郑愁予的另一首诗<情妇>可与之作一对照。“我想,寂寥与等待,对妇人是好的/所以,我去,总穿一袭蓝衫子/我要她感觉,那是季节,或/候鸟的来临/因为我不是常回家的那种人。”这是传统女子坚贞而寂寞的形象,这种思妇的形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亦多常见,如温庭筠的〈望江南〉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诗中的女子“独倚望江楼”,一个人独自面对时空的寂寥,不断地盼望“良人的归来”。思念到最深的境界是“肠断白苹洲”。
又如李白的<菩萨蛮?闲情>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透过文字将女子的闺怨之愁以情景交融的方式呈现,最末以“鸟归人不归”将全诗的愁绪逼到最高点。
在闺怨诗中常见作者安排“归”、及“不归”的脉络。在<错误>一诗中,“归”(思妇的盼望)是本诗的一条从线,与另一条主线“过”(浪子的不羁)形成主从错综的结构,也形成一种对比的美丽及反常合道的美感。
(二)物材:
1.思妇
思妇是中国“闺怨诗”的主要形象。如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以春日陌头的杨柳青青反衬少妇无人陪伴的悲愁,点出功名富贵的虚幻,只有两人能相守才是最真实的存在。
又如李白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以夜深来暗示“幽独”之苦,以人伴月暗示无人相伴之孤单。
简单地说闺怨诗的模式可归纳为:别离──盼望──孤单。别离可能是因为良人出外经商,或许是为国征战,也有可能是良人另有所属而产生无情的离弃。盼望是因为坚真地相信良人一定会归来,而孤单是因为过高的希望所带来的失望孤独。
<错误>诗中运用以下意象来象征“思妇”

莲花
诗词中常以“莲花”来比喻女子,如余光中的名篇〈等你,在雨中〉
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像一首小令/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的,你走来
全诗以莲花代表女子,写主角在风雨中静候女子的心境变化。将女子袅娜娉婷的韵味刻画得非常巧妙动人。
而莲花也代表坚贞、高洁的义涵。如周敦颐 <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以莲喻人清新、高洁而坚贞的气质。
另外,“莲”与“怜”同音,故“莲”即惹人怜爱之意。作者以莲花喻女子来暗示女子的柔弱及可怜的特质。如晋吴歌谣<子夜歌>
伊昔不梳头,秀发披两肩,婉转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将女子娇弱惹人怜爱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柳絮
即柳棉,里面包蕴着柳树的种子 ,成熟时会随风飞扬而播种,如《世说新语》言语篇“未若柳絮因风起”,在此柳絮象征女子的心绪,随着良人的一举一动或沉寂或飞扬。此外,“柳”与“留”音近,如汉人远行,于灞桥上折柳送别,即有希望对方留下之意 。对照于女子的心思,应是希望良人能常相左右,永不分离。

春帷
女子室内之帷幕。李白<春思>
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 何事入罗惟。
象征女心如石,坚贞自守之意,女子心中的帷幕除了自己真正的所爱,并不会为任何人揭开。
2.归人
即“良人”,在古时由于传统礼教的约束,女子通常终身只依托于一人,而良人若远行或将女子遗弃,便产生“闺怨”的题材。<错误>诗中提到的“归人”意象如下:

东风
春季吹拂的风。春天时东风一吹,大地由萧条转为荣盛。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而东风之于百花,就像良人之于女子。只要良人一日不归,女子的春天就永不到来。

跫音
脚步声,行人之声。《庄子》<徐无鬼>“闻人足音跫(qióng)然而喜矣”
古代女子由于礼教之防,若家中男子不在,即使是等候归人,也不能门户洞开。所以诗中的女子必是门户重掩,以听觉代替视觉等候良人的归来,而“跫音”脚步声就是得知“良人”归来的先兆。读者可以透过想象,勾勒一个女子静坐屋中,侧耳倾听等待她最熟悉也最盼望的脚步声响起的一幅图画。
3.过客:

达达马蹄:马是古代男子常骑乘的工具。骑马与坐轿相较之下多了几分情采飞扬的潇洒之气。如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今朝看尽长安花。
在<错误>中的马蹄声由远而近,为女子带来了希望,却又由近而远,造成女子希望的落空。作者经营“达达马蹄”的意象,塑造过客的潇洒不羁,落拓不群的形象。但这与思妇期待的“归人”形象完全相反,于是便产生“美丽的错误”。
4.空间:江南→城→青石街道→窗扉

江南
暮春的江南是杂花生树,莺飞草长的。白居易的《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谁不忆江南?
可是这个个绚丽的时空却更反衬出“斯人独憔悴”。突显了女子的孤寂无伴。


古代的城有护城河,如《礼记?礼运》“城郭沟池以为固” ,是易守难攻的。在此作者以“小小的城”来比喻思妇“寂寞而坚贞的心”,表示思妇有自我约束的道德教条,除非良人来归,否则她是心如止水,不随意接纳其它男人。

青石街道
“青石”在此有浓浓的诗意及古意。又石头的坚硬恰能与思妇的坚贞作呼应。“向晚的青石街道”少有行人,寂寞可知。比较‘青石的街道向晚’与‘向晚的青石街道’,前者有时间延续的寂寞感,彷佛由空间(青石的街道)延向时间(晚),寂寞随之无止尽地拉长。后者则只点出黄昏的青石街道,以一景喻一情而已。”

窗扉
窗扉意象常出现于女子闺房,用来叙写女子的生活,或是将窗扉当成是一个媒介,让读者借由窗扉来观看女子的心绪。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错误>诗中将女子的寂寞层层逼近,由“城”到“青石街道”到“窗扉紧掩”我们可见空间由大到小渐次缩小,而思妇的寂寞也随之愈来愈浓。“窗扉紧掩”其实是“心扉紧闭”。作者在此巧妙地以外在空间象征心灵空间,且一层层地将空间缩小,女子的寂寞也一步步地浓缩到最深最浓。
5.时间:

季节:指时间、岁月。春夏秋冬四季的递嬗转换。在此用“季节”,较“时间”具体,也比“日子”来得长。寂寞也在春夏秋冬不断地递换中周而复始,绵绵不断。

三月:是指暮春三月,李白 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 此时时序已经是晚春,眼见一年当中最美好的季节即将消逝,即将进入夏天。可是女子所盼望的东风(良人)却迟迟未出现。思妇的“春天”也将随着岁月消失无踪。
作者以“季节”、“三月”的时间意象,暗示女子所盼未归的寂寞。由此可见诗人在时间铺排上的用心。
章法结构分析
本诗的主要运用“点染点” 的方式来架构全文。第一小节的两句“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是低两格书写,诗人萧萧对此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这两句扮演着‘自序’‘小序’的作用。” 具有总括全文、提示意旨的作用。交待全诗发展的脉络,并以“宾主” 结构叙写。诗中的“我”(过客-宾),在旅途中偶然经过江南的某个小城,“我”的马蹄声却造成“你”(思妇-主)的期待及失落进而造成美丽的错误,所以诗中写道“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将思妇由喜转悲的情景,以莲花的开落来譬喻,可说是非常精巧贴切。
第二小节属于“染”的部分。诗人倾力铺染思妇的坚贞及寂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根据黄永武的说法称为“空间的凝聚”
与空间扩张的说法相反,让画面由远及近移动,先写大景物而后缩至小景物,画面移进来,使视野愈来愈细小,诗中的空间也就像凝聚起来一般,最后选择一个空间的凝聚焦点,把精神集中在上面,给予特写,使这个焦点分外突出。
又仇小屏提到:
由大而小包孕式的空间设计,用大空间衬托小空间,最后会将焦点凝聚在小小的一点上,而“点”的特质又是相当迷人的。康丁斯基《点线面》即作了这样的分析:“它的张力总是密集的……点是一个小世界,各个方向几乎等距离地和它的周围分开。”所以点有最强大的集中效果,可以将所欲强调的景物作最有力的强调,其美感是惊人的。
诗中连用了三个譬喻句,将思妇的心绪用空间来表现,并且运用“大小法” 设计了由大到小的空间,城→青石街道→窗扉,随着空间的缩小,层层地将思妇的寂寞浓缩到“小小的窗扉紧掩”一点,让读者对思妇的坚贞更加佩服,也对她的寂寞投注更多同情。
在第二小节除了可以看见空间大小的层递之外,我们可以更进一步以“图底法” 将之分为两部分。“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是暗喻女子的坚贞、寂寞之“图”。接着作者以“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两个“底”更具体说明“坚贞、寂寞之情”。从“东风不来”到“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是属于“目”的部分。接着以“凡” 的方式点出全文的题旨“错误”,但这却是一种“美丽的错误”,这是一种结果。在这边作者倒“果”为“因”采用“因果法” ,在诗末才告知读者那是因为“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运用“立破法” 先破再立。而最后一句“是个过客”也与诗首的“我打江南走过”遥遥呼应,暗中带出“过”的这条“主线”,并与思妇的“归”的“从线”形成一种张力对比的美感,。读者读至此,幽幽的叹息已油然而生,也更能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要经营的“美丽的错误”这种反常合道的美感。
结语
透过篇章分析,我们更能深入去了解郑愁予精采的情采,更经由义旨的的探究,诗中的“浪子意识”、“思妇情怀”更显得深刻动人。在过客达达的马蹄声渐行渐远之际,诗中无尽的情味也在读者的心中越烙越深,令人低回不已。

9. 诗词赏析。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开落东风不来,

1.“我”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是一个思家心切但旅涯漫漫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浪子。“你”是寂寞的、日夜期盼亲人归来的独守空闺的哀怨的女子形象。
2.马蹄春帷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3.比喻倦守空闺的女子,娇美的面容因等待而憔悴。
4.女子日夜期盼等待着情人归来,尤其是夕阳西下,斜晖脉脉时刻,那期盼了一天又一天的心“恰如青石的街道向晚”,这份等待是何等的急切。她留心着街道上每一丝响动,“达达的马蹄”响了,给她带来如许惊喜,沉寂的心如无风的水面投进一颗石子,泛起阵阵涟漪。
5.不矛盾。“美丽”和“错误”这两个词语的表层意义是互相背离、冲突的,作者把它们搭配在一起,表现出游子的马蹄叩响了思妇的希望之门,却不能在思妇身边驻足的悲凉与无奈。“美丽”和“错误”相反相生,韵味无穷,令人涵泳不已。
(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10. 诗歌错误 郑愁予中, 莲花, 东风 ,柳絮 ,春帷 ,马蹄,五个词中寓意之像是什么

莲花, 东风 ,柳絮 ,春帷 ,马蹄,五个词中寓意之像是“乡愁”。

热点内容
浐灞花卉 发布:2025-08-18 23:14:49 浏览:3
图片狗嘴上一朵花 发布:2025-08-18 23:14:46 浏览:954
微型白蜡盆景 发布:2025-08-18 23:14:05 浏览:483
秋季里樱花 发布:2025-08-18 23:03:27 浏览:105
鬼盆栽消耗 发布:2025-08-18 23:03:19 浏览:382
会议桌花花语 发布:2025-08-18 23:00:47 浏览:65
梅花垫片 发布:2025-08-18 22:59:18 浏览:772
北京花艺师招聘 发布:2025-08-18 22:45:42 浏览:753
樱花炮乔巴 发布:2025-08-18 22:44:08 浏览:641
云南兰花交易网 发布:2025-08-18 22:38:14 浏览: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