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丘海棠
A. 苏轼的唐诗,急!!!!
http://www.lingshi.com/gushi/sushi1.htm
【和陈述古拒霜花】
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
【监洞霄宫俞康直郎中所居四咏·逸堂】
新第谁来作并邻,旧官宁复忆星辰。请君置酒吾当贺,知向江湖拜散人。
【监洞霄宫俞康直郎中所居四咏·遁轩】
冠盖相望起隐沦,先生那得老江村。古来真遁何曾遁,笑杀逾垣与闭门。
【监洞霄宫俞康直郎中所居四咏·远楼(栖)】
西山烟雨卷疏帘,北户星河落短檐。不独江天解空阔,地偏心远似陶潜。
B. 它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复闻钟鼓.是苏东坡哪首诗里出现的求全文
不是“它人”,是“主人”。全诗如下:
上巳日与二三子携酒出游随所见辄作数句明日
:宋苏轼
薄云霏霏不成雨,杖藜晓入千花坞。
柯丘海棠吾有诗,独笑深林谁敢侮。
三杯卯酒人径醉,一枕春睡日亭午。
竹间老人不读书,留我闭门谁教汝。
出檐藂枳十围大,写真素壁千蛟舞。
东坡作塘今几尺,携酒一劳农工苦。
却寻流水出东门,坏垣古堑花无主。
卧开桃李为谁妍,对立相媚妩。
开樽借草劝行路,不惜春衫污泥土。
褰裳共过春草亭,扣门却入韩家圃。
辘轳绳断井深碧,秋千索挂人何所。
映帘空复小桃枝,乞浆不见应门女。
南山古台临断岸,雪阵翻空迷仰俯。
故人馈我玉叶羹,水冷烟消谁为煮。
崎岖束蕴下荒径,娅姹隔花闻好语。
更随落景尽余樽,却傍孤城得僧宇。
主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复闻钟鼓。
明朝门外泥一尺,始悟三更雨如许。
平生所向无一遂,兹游何事天不阻。
固知我友不终穷,岂弟君子神所予。
C. “主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复闻钟鼓”出自苏东坡哪首诗
《上巳日与二三子携酒出游随所见辄作数句明日》
D. 在线等一道语文题 古诗鉴赏
(其实可以从年龄上看出写端倪的 ^ ^)
第一首带有一种积极的情感色彩, 从"客来""梦" "接天"可以看出苏轼对被召回朝廷,得到重用的一种强烈的希望
第二首,多有"迟暮"之思, 这时被贬,诗中出现"三叉口""独立""斜阳"表达的是一种悲凉的感叹和失落
个人之见轻描一下,希望对你有帮助!
E. 关于隐藏柯宸字的诗词
青青成斧柯(陈子昂),宸心千载合(李峤)。
琼柯流雅音(吴筠),宸化美初纲(沈佺期)。
柯如青铜根如石(杜甫),宸文耿耿照天回(苏颋)。
柯丘海棠吾有诗(苏轼),佳气周回入紫宸(宋之问)。
不如高卧眄庭柯(裴迪),庆门奕世隆宸眷(张先)。
F. 东坡遗址今何在
中国【O(∩_∩)O哈!】
G. 苏轼的唐诗,急!!!!
http://www.paiai.com/Article/ss/sc/s/200403/1251.html
【题雍秀才画草虫八物·促织】
月丛号耿耿,露叶泣漙漙。夜长不自暖,那忧公子寒。
【题雍秀才画草虫八物·蝉】
蜕形浊污中,羽翼便翾好。秋来闲何阔,已抱寒茎槁。
【题雍秀才画草虫八物·虾蟆】
睅目知谁瞋,皤腹空自胀。慎勿困蜈蚣,饥蛇不汝放。
【题雍秀才画草虫八物·蜣螂】
洪钟起暗室,飘瓦落空庭。谁言转丸手,能作殷床声。
【题雍秀才画草虫八物·天水牛】
两角徒自长,空飞不服箱。为牛竟何事,利吻穴枯桑。
【题雍秀才画草虫八物·蝎虎】
跂跂有足蛇,脉脉无角龙。为虎君勿笑,食尽虿尾虫。
【题雍秀才画草虫八物·蜗牛】
腥涎不满壳,聊足以自濡。升高不知回,竟作粘壁枯。
【题雍秀才画草虫八物·鬼蝶】
双眉卷铁丝,两翅晕金碧。初来花争妍,忽去鬼无迹。
H. 苏轼的《寒食雨》 鉴赏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 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 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SPAN> 一.关于诗的题目在《苏轼全集》及各种选本,都是作“黄州寒食雨”,而在《黄州寒食诗帖》里东坡先生亲笔书写的是“黄州寒食”。“黄州寒食雨”这个题目给人的印象是,作品表现的主题是“黄州寒食时节连绵的淫雨”,而“黄州寒食”这个题目给人印象是,作品表现的主题是“在黄州寒食时作者自己的感受”,题目去掉一个雨字,这首诗所表现的作者悲惨的境地和凄苦的苍凉惆怅心境就更突出、醒目。也许在黄州写这首诗时,出于对前途命运的不可知,作者比较谨慎,用一个雨字来掩饰心中的苦闷,而在作者被重新起用以后,再回过头来看,觉得“黄州寒食”这个题目更能表现当时的处境和心境,同时也认为这个题目不会再给自己带来什么麻烦。 余以为对于作品,作者本人有权改动作品的部分内容,当然包括标题。这首诗的题目去掉“雨”字以后,更醒目更传神,而不会引起误读和歧义,同时也尊重东坡先生的意愿,所以我人为这首诗的题目应尊重东坡先生,当以 “黄州寒食”为题。 二.关于海棠花:苏轼以“燕支雪(胭脂雪)”来形容海棠的美丽动人,又以“泥污”来表现对海棠的遭遇的同情,对海棠绽开最盛、最美的时光被淫雨摧残表示十分痛惜。联想到去年东坡先生“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对海棠花盛开的短暂时光的珍惜,今年淫雨连绵,东坡先生因病卧床,对海棠花在凄风苦雨之中无人呵护的悲惨命运的关切,这也是先生自己对自己坎坷命运的宣泄。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是对这种状况无奈的叹息。而“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是在说海棠花,也是在说自己。南宋爱国名将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大概可以对“病起头已白”的最好注释。 东坡先生对海棠花情有独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到闸口探望学生邵民瞻,并将所携海棠栽植于邵氏天远堂前。之后,苏轼来书必问:“海棠无恙乎?”邵氏则报:“海棠无恙。”苏轼《志林·记游定惠院》曾经记有:“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开时,必为置酒,已五醉其下矣。”苏轼有《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一诗。陈迩冬先生在“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句下注释写道:“这句意思是:莫非是好事之徒把它从西蜀移来?西蜀海棠最盛,蜀产香海棠也最名贵,作者(苏轼)的家乡,有‘香海棠国’之称。”陈迩冬先生又在“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一句下注释写道:俱,指上文“绝艳”与“衰朽”,亦即海棠和作者(苏轼)自己——都是天涯流落。这首诗作于元丰三年,东坡先生到黄州不久初访海棠之作。苏轼《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岗上归二首》“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句,言海棠已谢,也是对自己空怀报国之心,被小人所中伤无法施展胸中远大报复的叹息。 东坡先生在《上巳日与二三子携酒出游随所见辄作数句明日集之为诗故词无伦次》有 “柯丘海棠吾有诗,独笑深林谁敢侮。”之句,也是藉海棠的高贵孤傲表达自己的卓然不群的性格和品质。东坡先生在《寓斋之东……有海棠一株……》诗:中有“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清春睡足”之句,亦是用“春睡足”来表现海棠的美丽、庄重和高贵。先生以杨贵妃之风流喻海棠的美,写含苞待放的海棠花,写出爱花、惜花的深情。惜花实是惜己,借以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 苏轼:《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千家诗》注释,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此诗借意以咏海棠。言东风荡漾,月转回廊,我欲玩(赏)名花,恐花欲睡,故烧红烛以照花容而为宴乐也。这里可以帮我们理解,东坡先生为何在病中还那么关心海棠花的情感。 三.关于春江欲入户《与司马温公五首·其三》寓居去江干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江南诸山,在几席上,此幸未始有也。虽有窘乏之忧,顾已布褐藜藿而已。东坡先生在黄州的这个家,“去江干无十步”,古代步也是长度单位,周朝以八尺为一步,秦朝以六尺为一步,在四五十年代,农村丈量土地时以五尺为一步。这里的“无十步”应是一个概数,但也说明东坡先生的家紧紧地靠在江边,这在热爱山水的东坡先生认为是“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江南诸山,在几席上,此幸未始有也。”但对于“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却是无限烦恼的了。 “两月秋萧瑟”东坡先生是说,寒食本是春天的节令,但由于“苦雨”却变成了秋天的景色,也是暗喻作者自己是满眼萧瑟的凄苦境遇和悲凉身世。 四.关于寒食寒食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苏轼《与李公择十七首·十二》:“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美,无如此节者。”寒食对古代文人,是表现他的个人道德,表现个人对国家、对天子的忠诚;也是表现对祖先的怀念和崇敬。寒食在春天,也是人们对对春天的感念,对生活的热爱。而重阳则是表现古代文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表现个人的高贵品格,对朋友亲人的惦念之情,对秋天收获的喜悦。苏轼诗《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予携一瓢酒,寻诸生,皆出矣。独老符秀才在,因与饮,至醉。符盖儋人安贫守静者也》有“老鸦衔肉纸飞灰,万里家山安在哉!”句,亦为此诗作注。 五.关于宫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宫门深九重”表现出东坡先生忠君爱国思想,宋朝面对金和西夏的威胁,毫无军事准备,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和面对强敌,毫不设防的无奈。也吐露出希望朝廷能够想起他这个对朝廷无限忠诚的人,尽管这个希望是渺茫的,但作为东坡先生自己,却始终不渝的希望能为朝廷、为国家竭尽忠诚。苏轼诗《黄州春日四绝·之一》“楚乡春冷早梅天,柳色波光已斗妍。淮上雁行皆北向,可无消息到侬边。”也是吐露出东坡先生对来自朝廷消息的渴望。亦可帮我们理解“拱门深九重”的含义。 东坡先生对自己饱学经史,背负着父辈的无限希望,却报国无门,时值寒食,也不能回故乡扫墓,这个坟墓不仅有父母祖先,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爱妻王弗的坟墓。祖坟在长江上游,自己却在长江边上的黄州,面对浩浩荡荡“欲入户”的漫漫江水,和无休无止的淫雨,其苦闷的心情跃然纸上。 苏轼在写给堂兄子安的信中有“老兄嫂团坐火炉头,环列儿女,坟墓咫尺,亲眷满目,便是人间第一等好事,更何所羡。”(《与子安兄七首之一》)就会从侧面理解诗人“坟墓在万里”这句诗中所表达出的对家人团聚,对家乡的思念,对平常人家所能享受到的天伦之乐的祈望。 六.关于空疱煮寒菜苏轼《徐使君分新火》诗中有“沟中枯木应笑人,钻斫不然谁似我。”之句,可见东坡先生当时已经穷困到没有钻木取火所必须的榆、柳之木,所用“沟中枯木”取火,“钻斫不然(燃)”。黄州使君分给苏轼新火以后,先生感慨之余,特作诗以记之。同一首诗中“起携蜡炬绕空屋,欲事烹煎无一可”之句,当为“空庖煮寒菜”的最好注释。 在《大寒步至东坡赠巢三》中有“空床敛败絮,破灶郁生薪。“的诗句, “破灶郁生薪”的破灶,即“烧湿苇”之破灶。生薪,刚砍下来还活着的柴火,可以理解为还没有干的柴火,湿芦苇当然是“生薪”的一种了,不仅没有取火用的榆、柳之类木材,连劈材枝材也没有,只能“烧湿苇”,破灶本来就不聚气,作饭时四处冒烟,而又是湿芦苇,就更是火少烟多,偏又是连续两个月的淫雨,烟不往上升,就更烟气熏人,真实的反映出东坡先生当时的困顿情况。 东坡先生《答秦太虚七首》之四:“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杈挑取一块,即藏去杈,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同时先生《蜜酒歌》中“先生年来穷到骨,问人乞米何曾得。”都是先生在黄州贫困至极的真实的生活写照。 七.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此处东坡先生以“也拟哭穷途,死灰吹不起”,表示自己没有重新起用的希望。东坡先生《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安节将去为诵此句因以为韵作小诗十四首送之》 “东阡在何许,寒食江头路。”“临分亦泫然,不为穷途泣。”阮籍是三国时魏国文学家,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在司马氏的统治之下,对现实采取了消极的态度,终日饮酒昏酣,佯狂放诞。史书记载:“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西汉梁安国早年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后得罪下狱,蒙县狱吏田甲侮辱他,安国警告他说:“死灰难道就不能再行燃烧吗?”后来用“死灰复燃”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失宠的人重新得到起用。 这首诗是东坡先生在黄州所写的诗中最为真情流露的一首,读起来如同老友叙谈家常,听他娓娓道来,句句真情,没有雕琢的痕迹。像:“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的开头,平铺直叙,信手拈来,更显得亲切。而“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之句两个“病”字重复,在一般的诗里绝不会这样修辞,但东坡先生这样写出来后,给人的印象更深。“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之句是诗的高潮所在,如果是一般人,精心修饰,可能会将“坟墓在万里”改写成“坟墓远万里”,这样对仗会显得更工整一些,但凄美的效果就相去甚远了。这首诗美就美在苍凉惆怅,有感而发,所以就情真意切,而情真意切,就更突显出其意境无比苍凉,而这凄美的意境,使人读后,对诗人的坎坷境遇产生出悲悯和同情,这种情感,经千年而不衰,所以这首诗,应推为东坡先生诗中精品,应当说,除杜甫以外,再也没有人能写得出来。
I. 求我爱李柯 藏头诗
我无工巧唯无私,
爱松留得碍人枝。
李膺门馆争登龙,
柯丘海棠吾有诗。
我本幽闲女,
爱君高野意。
李相威边鄙,
柯叶何时改。
J. 项楚的学术著作
敦煌变文选注巴蜀书社1990年2月
敦煌文学丛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4月
王梵志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0月
敦煌诗歌导论新文本出版公司1993年5月
敦煌歌词总编匡补新文本出版公司1995年1月
寒山诗注中华书局2000年1月 宋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7月
敦煌文学作品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
随唐五代文学史(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
苏轼研究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94年4月
敦煌邈真赞校录并研究新文本出版公司1994年7月
随唐五代文学史(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 论《庄子》对苏轼艺术思想的影响四川大学学报1979年第三期
苏诗比喻琐谈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6辑《苏轼研究专集》1980年11月
敦煌变文语记号札记四川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
《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校注》补正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4辑
敦煌变文语记号札记词典研究丛刊(第4辑)1982年3月
卢仝诗论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15辑1982年10月
敦煌变文校勘商榷中国语文1982年第4期
敦煌变文字义析疑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第1辑
《伍子胥变文》补校文史(第十七辑)1983年6月
《维摩碎金》探索南开学报1983年第2期
《补全唐诗》二种续校四川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读《纪评苏诗》 《东坡诗论丛》,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年9月
说东坡柯丘海棠诗《东坡诗论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
游侠诗人刘叉 四川大学学报增刊第21辑 《唐宋文学论丛》1983年11月
变文字义零拾 中华文史论丛 1984年第2辑
敦煌本《孝子传》补校 敦煌研究3期(总5期) 1985年
《庐山远公话》补校 《敦煌学论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
《王梵志诗校辑》匡补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第1辑
读《管锥编》札记中华文史论丛 1985年第2辑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补校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7辑《古籍整理研究》1985年5月
《王梵志诗校辑》匡补 敦煌研究 1985年第2期
敦煌变文语词校释商兑 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
苏诗中的行业语《东坡研究论丛》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3月
王梵志诗释词中国语文 1986年4期
王梵志诗十一首辨伪 中华文史论丛 1986年2辑
敦煌本句道兴《搜神记》补校文史(第二十六辑)1986年5月
《破魔变文》补校敦煌学辑刊1986年2辑
《降魔变文》补校 敦煌研究1986年4期
《五灯会元》点校献疑三百例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172期) 1987年3月7日
王梵志诗校注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四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
敦煌文学杂考《1983年全敦煌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7年4月
敦煌文学研究漫谈文史知识 1987年第12期
王梵志的一组哲理诗(校释与评论) 敦煌研究1988年1期
敦煌变文字义续拾《敦煌语言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年7月
《敦煌变文集》校记散录 《敦煌语言文学论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8年10月
苏藏法忍抄本王梵志诗校注《南天文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年11月
王梵志诗论 文史(第三十一辑 ) 1988年11月
列1456号王梵志诗残卷补校中华文史论丛 1989年第1辑
唐宋新诗话(三则) 《百家唐宋新诗话》,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9年5月
《维摩诘经讲经文》补校《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5月
敦煌遗书中有关王梵志三条材料的校订与解说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5月
敦煌本《燕子赋》札记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
《文心雕龙札记》的审美倾向《文心同雕集》,成都出版社 1990年6月
敦煌本句道兴《搜神记》本事考 敦煌学辑刊 1990年第2期
《敦煌歌辞总编》佛教歌辞匡补举例(上) 《中国与日本文化研究》(第 一集) ,大网络全书出版社 1991年6月
《五灯会元》点校献疑续补一百例 《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 文集》(上),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1年8月
令章大师李稍云 中国文化 1991年第4期
佛经故事与中国古小说 菩提1991年第10期
《敦煌歌辞总编》匡补(一) 文史(第三十五 辑) 1992年6月
S5588号写本之再探索——《敦煌歌辞总编》[求因果]匡补 九州学刊 1992年第4期
关于《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一段唱词的校释 敦煌研究 1992年第4期
《敦煌歌辞总编匡补》(二) 文史(第三十六辑) 1992年8月
敦煌变文语词校释 《近代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 1992年10月
《敦煌歌辞总编匡补》(三) 文史(第三十七辑) 1993年2月
敦煌本《行路难》之再探讨《第二届国际唐代学术会议论文集》,文津出版社 1993年6月
寒山诗校勘札记 俗语言研究 1993年12月创刊号
《敦煌歌辞总编》匡补(四) 文史(第三十八辑)1994年2月
《敦煌歌辞总编》匡补(五) 文史(第三十九辑)1994年3月
敦煌写本斯四二七七王梵志诗校注 《纪念陈寅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会议论文集》,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4年8月
《敦煌歌辞总编》匡补(六)文史(第四十辑)1994年9月
流浪者的悲歌 ——寒山诗《弟兄同五郡》诠解 俗语言研究(第二期) 1995年6月
《熟悉的歌辞总编》佛教歌辞匡补举例《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5年7月
王梵志诗中的他人作品 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一卷)1996年
寒山诗籀读札记 中国古籍研究(第一卷)1996年11月
寒山拾得佚诗考 《周绍良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1997年
《老子化胡经·玄歌》补校 《敦煌文学论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
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 人民政协报 1998年8月31日
寒山诗籀读札记 新国学 (第一卷) 199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