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依旧观后感400
『壹』 大鱼海棠观后感作文400
大鱼海棠观后感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这个在《庄子》梦里不愿醒来的导演,就是梁旋和张春,是他们让《大鱼海棠》化蝶起舞。
倒流回最初的相遇,我们在2004年看到一部7分钟的flash短片《大鱼海棠》,一经发布,它就引起了轰动,这就是《大鱼海棠》的前身。
《大鱼海棠》被法国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收录,并赞誉道:“最杰出的艺术品之一”。导演梁旋和张春一直拥有一个瑰丽的梦,于是两位学霸从清华退学,创立了彼岸天动画公司。虽然该flash短片获得多项动画大奖,但是由于经费不足不得不停止制作。“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关于梦想两人从不知放弃。12年后,从“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青年人变成了“风情张日,霜气横秋。”的中年人,但最初的梦想还没改变,《大鱼海棠》仍旧仙灵、活气。实现梦想,《大鱼海棠》赴12年之约,人生又有多少个12年可以用来等待,影片终于7月8日上映,好的东西是值得被期盼的。
这是一个土生土长得中国故事,也是另一个国漫崛起的典范。《大圣归来》获得好评后,国漫以惊人速度崛起。《大圣归来》导演田晓鹏接受采访时说:《大圣》是国漫的“阳”,《大鱼》是国漫的“阴”。为何?《大鱼海棠》没有《大圣归来》那么热血,以一位叫椿的少女为背景,在16岁生日那天,女孩化作一条海豚到人间巡礼,却被大海的一张网困住。人类男孩为了救她落水而死,为了报恩女孩遭遇种种磨难的故事。中国文学中永远离不开“家族”,女孩的故事将牵动族人,也注定是波折重启历经劫难。
剧情舒缓而唯美,“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仿佛少女阴柔般低眉倾诉。海棠般的蓝色与浴火凤凰般的红色交织,营造出女娲补天般的海天相接,让每个游弋在中国人血液中的大鱼浮水而出。
『贰』 八年级作文海棠依旧观后感600字
日前,由中央电视台、河北影视集团、八一电影制片厂、幸福蓝海影视文化集团、北京金璇文化交流公司等单位共同合作、精心打造的41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海棠依旧》,从7月4日开始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该剧凝聚了各出品拍摄方及主创、主演对周恩来总理等革命前辈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更是向周恩来总理诞辰118周年的献礼。同时,《海棠依旧》被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重点作品推出。
电视剧《海棠依旧》以1949年到1976年为历史背景,以周恩来总理的工作和家庭生活为线索,通过独特的视角,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了周恩来总理在建立、建设新中国及各种历史风云际会中,为党、为人民、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奋斗不息、死而后已的光辉形象和公仆精神。同时,通过周总理与家人、周边工作人员的情感交融,展现了伟人生活平凡与崇高相辉映的品格。
邓颖超曾在悼念周恩来的文章中写道:“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整整居住了26年。”
在正定荣国府影视基地内,茂盛的海棠树随处可见,这也是《海棠依旧》选择在此拍摄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荣庆堂的院子里有5棵30年树龄的海棠树,树干粗壮,枝头果实累累。正定县荣国府管理处副主任陆福辰告诉记者:“《海棠依旧》拍摄的时间是2014年2月份到8月份,而4月份是海棠花的花期,大家可以在剧中看到满院海棠花盛开的美景。”据了解,该剧98%以上的拍摄场景都参照历史资料在河北或实景拍摄或搭建完成。剧中每一个道具都参照实物进行复制力求真实。
“在荣国府影视基地拍戏制景,我们有一个基本原则,剧组可以在既有景观上进行搭建,但决不允许拆掉原有的景观。”陆福辰说,但是在《海棠依旧》这部戏中,为了真实还原周总理当年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可以说是打破了这一原则。
荣国府影视基地内的荣庆堂是剧里中南海西花厅取景地,为了还原西花厅当年的风貌,剧组移走了荣庆堂院内的两座假山,并搭建了一座小桥。此外,室内部分墙体也进行了拆除,院内所有的窗框都被换掉了。陆福辰感慨道:“这样大规模的拆建制景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为了拍好这部戏,我们也是拼了。”
“《海棠依旧》的拍摄成功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一个新收获。”文艺评论家李准认为,《海棠依旧》最大的成功在于它的时间跨度很大,历史含量极其丰富。它采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以西花厅作为叙事的一个中转点,用“海棠依旧”这样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视角,把国事和家事融为一体,以塑造周恩来独特而又伟大的人格魅力作为它的整个中心视点,用情感,特别是周恩来的情感波澜来解构整个故事,这一点十分难得。
『叁』 海棠依旧观后感1000字怎么写
由于没有换看该影片,提供建议参考怎么写观后感
对XXXX...的观后感
------------------- 【可以有题记吧】专
第一段,首先介绍属影片中印象深刻的片段.拿精彩的介绍一下.
第二段,我对此所产生的感觉啦.感受啦.顿悟啦.写一下.穿插剧情一下
第三段,结尾么好了.用简洁得话再次概括自己的想法.
『肆』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读后感
读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要知晓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折”。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伍』 李清照诗词赏析 400字左右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这首小令是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一共六句话,却似一幅图。内容曲折而含蓄,语言深美而自然,笔调跌宕而有致。
写景:“雨疏风骤”,雨小而风急;写人:“浓睡”、“残酒”,睡得香甜而残醉未醒;写花:“绿肥红瘦”,绿代指叶,红代指花,暮春时节,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如此精心刻意地选择对立统一的形象和词语,相彰并比地渲染和形容,给读者更加鲜明醒豁的印象。其中尤以“绿肥红瘦”一语最为清新。色泽浓艳,形象逼真,从来没有为人道过。甚至在用韵上,依律上、去可以互押。但作者哪怕在这方面也用心做到上去递换使用,象∶“骤”、“酒”、“旧”、“否”、“瘦”,抑扬相间,跌宕入耳。
再看词中的问答。“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试问卷帘人”,引出女主人公与侍女的一番对话。“却道海棠依旧”,是答语,问语省去,从答语中可知问的是:“经过一夜风雨的海棠究竟怎么样了?”问答显然不相称,问得多悄,答得淡漠。因答语的漫不经心,逼出一句更加多情的“知否?知否”来。 《如梦令》小词,安顿两个叠句短语最难。然而这里的“知否?知否”,口气宛然,浑成天巧,非圣于词者不能到此。女主人公出于对花的关心,问得那么认真:出于惜花的心情,驳得那么恳切。
结句“应是绿肥红瘦”,是她脑中浮现的景象和感受。“绿肥红瘦”四个字,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蕴积了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的无限惋惜心情;体现了女词人的纯净心灵和高雅情趣。
『陆』 读后感200字
读了《红楼梦》,最感动我的,就是黛玉这个悲情人物。
潇湘馆内 一路芳魂随风飘散 竹叶摇曳 催人泪下
怡红院里 灯红酒绿新人成双 海棠依旧 杜鹃滴血
她 是林黛玉
他 是贾宝玉
他们是同一枝条上开出的俩朵幷蹄莲
有着生生世世的芊草结
也许你喜欢金玉良缘
可是我喜欢木石前盟
也许你喜欢艳冠牡丹
可是我喜欢清水芙蓉
也许你喜欢豪迈奔放
可是我喜欢多愁善感
也许你喜欢山中高士晶莹雪
可是我喜欢世外仙株寂寞林
双亲早故 爱情早夭
最后还要 红颜早逝
试问人间 挽歌如此
又怎一个悲字了得
她是才女 写出的却是悲情赋
她是佳人 奔赴的却是黄泉路
她是绛珠仙子 无奈遇上奇缘香消殒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俩不知
在日夜啼哭外表之下的黛玉,其实是红楼梦真正的精神支柱。无论是晴雯的刚烈不阿、司棋的视死如归、鸳鸯的智勇忠贞、还是紫鹃的悲情怒目,都是黛玉的身外化身,是黛玉故事的延伸。黛玉的尊严,就是红楼梦的尊严。
让我们一起读红楼,品黛玉吧!
『柒』 《海棠依旧》《太行山上》《八月一日》随便一部的观后感1500字,原创哦,急求
观看央视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一直是我的最爱。最近一直在看央视一台播出的优秀电视剧《海棠依旧》。随着周恩来总理的生病直至逝世,我的眼泪一直没停下,总感觉心里想表达些什么,我想同我有着一样感受的人,一定很多很多,心里一定都忘不了周总理的一频一笑,一举一动,眼前一定都开满了海棠花。
“海棠花质朴而不失艳丽,它们很团结,所以生得很茂盛。”这是剧中周总理所说的一句话,可以看出,这里的海棠花,已经被赋予了新的现实意蕴。
《海棠依旧》以1949年周总理进入北京至1976年逝世为历史背景,真实还原了周总理工作、生活的真实情节,再现了周总理崇高的精神境界,伟大的人格魅力,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实事求是、奋斗不息的革命情怀和心系民众、无私奉献的工作热情。可以说,此剧对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对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进行了一次心灵洗礼,令人动容的同时,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隐约记起了儿时的一件事,那天我照例想拿起饭盒,到厂部职工大食堂打小米粥,母亲哭着说:“总理逝世了,今天在大食堂举行追悼会。”母亲做了好几朵白纸花,分别戴在一家人胸前,我跟着父母一起挤到了大食堂,食堂内外早已人山人海,哀乐回荡,人群中到处都是哭声。
那时的我并不太明白人们为什么都会失声痛哭,以至于小学课本里会出现天灰灰,山河泣,十里长街哭送总理等动容场景,连老师都会哽咽着读不下去。随着年龄的增长,本就喜好历史的我,读了许多关于周总理的纪实文载,也渐渐明白了那份哭泣中的不舍。
记得我曾在一本历史文献中看到,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自成立至1976年,三十年间从未给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下过半旗,却在周总理逝世时下了半旗,有些国家提出了质问,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只用了三句话,便征服了全场,他说: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的总理终生只有一位夫人?有哪一个国家的总理终生没有一分存款?又有哪一个国家的总理终生受到人民爱戴?!这短而有力的三句话我至今记忆深刻,做为中国人,有太多的人为有这样的总理而骄傲而自豪!他不仅仅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尊敬与爱戴,更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尊敬与爱戴!他给世人留下了太多太多:一生为国为民,维护世界和平与进步;风度翩翩,恩爱一生;浩然正气,两袖清风;顾全大局;忍辱负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使无数的人自然而然地随着镜头的穿越生发缅怀,令人无法不想起他,怀念他。
敬爱的周总理,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中令人如此景仰,最深刻的内涵,就是那种融入生命的祖国情怀和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想起了他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以及他“吾将公之天下,使四万万人共得而仆之”的远大志向。一年年,一月月,一刻刻,他与祖国风雨同舟,与人民生死相依,处处践行着为国为民的精神品质与至高境界,以毕生的实践诠释了“不忘初心,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留下的闪光思想永远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的人民多么可爱”,这是剧中周总理受到八奶奶及抗洪、抗震群众的奉献精神所感染而发出的肺腑之声,凝聚了彼此的尊重,彼此的感染与彼此的珍惜。
中南海西花厅那灿若繁星的海棠,或许在编剧心里象征着人民群众,周总理心系海棠,正是他心系人民的最美的诗意升华。
纵使有更多的言语,也无法表尽观后的感受,这个七月,眼前开满了海棠花,一朵朵,一簇簇,一片片,从而汇成了对周恩来总理最深切的怀念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