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兰花论
❶ 关于中国画中的梅兰竹菊 求一篇论文
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的品德。
梅,傲雪清高者也;兰,孤芳幽沁者也;竹,操节高洁者也;菊,隐逸傲霜者也。
国人赞四君子--梅兰竹菊由来已久。四君子不媚不俗、幽芳清远、风骨逸致、荡污涤垢、亮节不阿;使人襟阔、风逸、格高、趣雅,深博国人千秋爱戴、普天共识。
国画四君子,要欣赏中国绘画,对中国画中有名的“四君子”是不可不进行了解和研究的。
“四君子”是指中国画中的梅、兰、竹、菊,中国古代绘画,特别是花鸟画中,有相当多的作品是以它们为题村的,它们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素有“君子”之称。
梅清---人与梅花一样清。
兰隐——兰草堪同隐者心,自荣自萎白云深。
竹雅——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菊淡——心素如简,人淡如菊。
国画四君子是我国国画以梅兰竹菊为题材作品的总称,象征了君子清高的品德。
中国人对于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的称赞由来已久,自是达成共识。其幽芳逸致,风骨清高,不做媚世之态;涤人之秽肠而澄滢其神骨,致人胸襟风度品格趣味于高尚之品性,深博世人爱意。
“兰生幽谷,无人自芳”,据传孔子称之为王者之香。而兰之幽香我没有领略过,想必其香气自然是沁人心脾的美事。然其孤芳自赏的风喻,应是贤人逸士的高标自况;而“美人香草”之谓,也或多或少地透出有志之士不为世人所知的悲愤抑郁之意。
而竹,我小时常见。虽处北方凛冽酷寒之地,却也是几株劲节清高,洒风弄月,不无轻筠幽篁之致,至于竹香竹笑之属,我实不大了解。就是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满图皆节,仅数片叶,坚劲挺拔,气势冲霄,很具节操和傲岸,倒让我深谙了竹之坚贞高洁的象征意味。
说到傲霜的菊花,当然要数陶渊明的偏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哉其乐。然而,我想陶渊明所采的那菊,定不是花钱雇用花匠所植,而是普通的野菊罢了;淡泊清华,凌霜自得,自蕴情致而已,自然是现代的赏菊家所不屑于顾的。
对于剪雪裁冰、耐寒傲冷的梅,我只见过一株。近乎晶莹剔透的,于老干嫩枝之间,开些小花;疏影潇洒,冷香四溢,煞是清韵高洁,让人有脱俗之念,生凄梅之心。此中情趣,自非是追名逐利之人所可深味,更不是那种不甘寂寞者所能领悟的。
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这虽然是自身的本性使然;但亦与历代的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赏识推崇不无关系。而四君子之名的来源,我以为大概是出于古代的贤人君子,每每以梅兰竹菊自况,而梅兰竹菊四者也足以被用之来美喻其高风亮节之故吧。基于这种内在的品德之喻,“四君子”之称,也确实恰如其分了。
国画四君子是我国国画以梅兰竹菊为题材作品的总称,象征了君子清高的品德.
关于梅兰竹菊对梅兰竹菊的诗一般的感受,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为背景的。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中国文人以其为“四君子”,正表现了文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襟抱的象征和隐喻。
大凡生命和艺术的“境界”,都是将有限的内在的精神品性,升华为永恒无限之美。梅、兰、竹、菊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正是根源于对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
在国画中,它们分别的精神和寓意:
一、梅
咏物诗中,很少有以百首的篇幅来咏一种事物的,而对梅花完成“百咏”的诗人最多。梅花最令诗人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它不屑与凡桃俗李在春光中争艳,而是在天寒地冻、万木不禁寒风时,独自傲然挺立,在大雪中开出繁花满树,幽幽冷香,随风袭人。
从梅花的这一品性中,中国诗人们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模式,就是那样一种“冲寂自妍,不求识赏“的孤清,所以诗人常用“清逸”来写梅花的神韵,如宋代“梅妻鹤子”的林和靖那著名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清逸”不仅是古代隐士的品格,而且是士大夫的传统文化性格。梅花所表现的正是诗人共有的一种品质,因而诗人倍加珍爱。
梅花以清癯见长,象征隐逸淡泊,坚贞自守。那“高标独秀”的气质,倜傥超拔的形象,使诗人带着无限企慕的心情,以一往情深的想象,盼望与梅花在一起深心相契的欢晤:“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的冷香色,含蕴着道德精神与人格*守的价值,因而深为诗人所珍视。
二、兰
空谷生幽兰,兰最令人倾倒之处是“幽”,因其生长在深山野谷,才能洗净那种绮丽香泽的姿态,以清婉素淡的香气长葆本性之美。这种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幽”,不只是属于林泉隐士的气质,更是一种文化通性,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格,一种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象征着疏远污浊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质。兰花从不取媚于人,也不愿移植于繁华都市,一旦离开清幽净土,则不免为尘垢玷污。因此,兰花只适宜于开在人迹罕至的幽深所在,只适宜于开在诗人们的理想境界中。
宋人郑思肖在南宋灭亡之后,隐居吴中(今苏州),为表示自己不忘故国,坐卧都朝南方。常画“露根兰”,笔墨纯净,枝叶萧疏,兰花的根茎园艺,不着泥土,隐喻大好河山为异族践踏,表现自己不愿生活在元朝的土地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气节。寥寥数笔,却笔笔血泪。倪瓒曾为其题诗:“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所以,诗人爱兰咏兰画兰,是透过兰花来展现自己的人格襟抱,在兰花孤芳自赏的贞洁幽美之中,认同自己的一份精神品性。
三、竹
竹在清风中簌簌的声音,在夜月下疏朗的影子,都让诗人深深感动,而竹于风霜凌厉中苍翠俨然的品格,更让诗人引为同道,因而中国文人的居室住宅中大多植有竹子。王子酞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朴实直白的语言,显示出那悠久的文化精神已深入士人骨髓。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凉爽的闲庭中,翠竹依阶低吟,挺拔劲节,清翠欲滴,婆娑可爱,既有梅凌寒傲雪的铁骨,又有兰翠色长存的高洁,并以它那“劲节”、“虚空”、“萧疏”的个性,使诗人在其中充分玩味自己的君子之风。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节*;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萧疏”,代表诗人超群脱俗 。
四、菊
如果说,冬梅斗霜冒雪,是一种烈士不屈不挠的人格,春兰空谷自适,是一种高士遗世独立的情怀,那么,秋菊财兼有烈士与高士的两种品格。晚秋时节,斜阳下,矮篱畔,一丛黄菊傲然开放,不畏严霜,不辞寂寞,无论出处进退,都显示出可贵的品质。
两千多年以来,儒道两种人格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士大夫,文人多怀有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尽管世事维艰,文人心中也有隐退的志愿,但是,那种达观乐天的胸襟,开朗进取的气质,使他们始终不肯放弃高远的目标,而菊花最足以体现这种人文性格。咏菊的诗人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的屈原,而当晋代陶渊明深情地吟咏过菊花之后,千载以下,菊花更作为士人双重人格的象征而出现在诗中画里,那种冲和恬淡的疏散气质,与诗人经历了苦闷彷徨之后而获得的精神上的安详宁静相契合。因而对菊花的欣赏,俨然成为君子自得自乐、儒道双修的精神象证。
四君子如此,我们做人不也应如此吗?
❷ 王俊的品高性洁 厚重洒脱——画家王俊大写意花鸟画赏析
王俊(如俊居士,探微草堂主人),1963年生于山西代县,198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深得津门诸名家的真传。现任民盟太原市委副秘书长、杏花岭区佛教协会副会长、山西民盟书画院副院长、山西当代花鸟画研究院副院长、扶贫书画院山西分院副院长、太原市老年书画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等,为山西新一代花鸟画家的代表性人物。 作品曾获加拿大国际枫叶奖、中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最佳作品奖、第二届全国花鸟画展优秀作品奖、首届中国画金鸡奖等,连续入选第十一至十三届中国花鸟画邀请展。在太原、天津等地多次成功举办个人画展。 王俊多年来致力于大写意花鸟画的研究,兼攻山水。他重画品更重人品,作品以满腔的热情讴歌自然和生命,以淋漓酣畅、清秀冷逸的笔墨语言,描写花鸟画的形神意趣。在他的画面中,不以形似为目的.旨在表达画家的情感与精神。借物抒情,状物言志,是王俊花鸟画最显著的特色。.
王俊从诸家吸收营养,也不断地在艺术语言和精神境界上进行探索和开掘。他深谙庄子的“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天地的基准,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也认定博修、守真、戒燥是通往大师的境界之路,因而,他多年来潜心艺海,甘于寂寞,淡泊名利,戒骄戒躁,静下心来修养情操,夜以继日地沉浸于笔墨营造的氛围里而达到忘我的境界,执着地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在《闹春》《壮志凌云》《新春日记》等幅作品中,王俊吸收了前人水墨写意之长,熟练地运用大刀阔斧、奔放淋漓的大写意画法,拓新了花鸟画新的表现天地。作品中不沾染一点媚俗之气,完全是作者本人激情的绽放和豪放思想的宣泄。画家意在笔先,下笔时心使腕运,以一种迸发的情感、意念去驱使笔墨,因意成象,以象达意,在笔墨技巧中融进了豪情和意趣,从而在画面中表达了一种昂扬的向上的精神,让人读后心神为之一振。王俊的大写意,寓雄浑博大于精微严谨之中,“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要照顾到气魄。”王俊画中的雄鹰、鸡禽、牡丹、墨竹、松树、芭蕉、兰花等,均充盈着旺盛饱满的郁勃之气,提炼出了自己独到的艺术语言,因而极具个性特色。纵观王俊之艺术,乃求笔外之笔、墨外之墨、意外之意、趣外之趣,其内在之精神、学养和才情,酣畅淋漓地跃然纸上,内中更潜藏着更深一层的文化含义。《三晋珍禽》是王俊的大气之作,这幅作品奔放豪迈、气势磅礴,规格达6×3.8米,融花鸟、山水于一体。王俊笔下描述的形态各异呼之欲出的鸡禽可谓一绝,在这幅作品中,作者用苍润老辣的笔法,以粗犷豪放、苍茫雄浑为基调,表现了6只栩栩如生、神韵兼备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珍禽褐马鸡栖居于秀美山川河流的形象,尽情地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以及呼唤人类与自然和平相处的美好心愿,画面中似乎传来飞流直下穿石裂帛的水声、珍禽欢畅的鸣叫,荡漾着高山大川怡人性情悦人耳目的宁馨和幽谧、以及奇花异草珍木佳果袭人的暗香。其布局灵动秀逸,出奇制胜,达到了“能如造化绝安排”的艺术境地。王俊深得用墨三昧,善于用水用墨,大泼墨、大破墨尤见功力,淡破浓、浓破淡,极尽墨法之变化,使得烟岚满纸,动静如生。画面中三枚印章遥相呼应,左大右小的两款题跋错落有致,整个画面显得诗意盎然,反映了王俊怀有“睥睨古今,牢笼宙合”之心境,张扬着师传统更师造化、向大自然学习的主张。王俊的大写意花鸟,其布局皆视题材、主题和画幅形式的要求,达到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王俊以他极佳的天赋、广阔的阅历、深厚的功底、良好的修养、高洁的品性,为大写意花鸟画注入了一股清丽高雅、浑朴滋茂之风,也为他的画作熔铸了厚重的艺术与人文内涵,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奠定了他在山西花鸟画界的代表性地位。著名画家姚天沐评论说:“王俊的画十分注重自然之美和意境情趣,既不怪诞,也无甜俗,他善于博采众长,自成一格。用笔俊逸洒脱,形似而神备,墨色多变明快而丰富。不论巨幅大轴或盈尺小品皆充满生机与韵味,形成清新典雅之风貌。”
❸ 兰徐渭中 兰花 一篮不值五文钱 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
表达了作者淡泊来名利的思想以及自对追逐名利的鄙视,立志做一个品德高尚、远离名利的人。
这句话出自于徐渭的《兰》,之所以会写出这首古诗,也跟徐渭的个人经历有关:
徐渭曾担任胡宗宪幕僚,助其擒徐海、诱汪直。胡宗宪被下狱后,徐渭在忧惧发狂之下自杀九次却不死。后因杀继妻被下狱论死,被囚七年后,得张元忭等好友救免。此后南游金陵,北走上谷,纵观边塞阨塞,常慷慨悲歌。
(3)写意兰花论扩展阅读
徐渭的作品特点:
他笔下的墨竹,枝淡叶浓,逸笔草草,竹枝气势劲健,竹叶俯垂含情,虽属竹枝而高洁清爽之气不减。这正是画家身处下层,怀才不遇,品格高洁,绝世独立人格的光辉写照。
他的泼墨牡丹,不拘于牡丹的富贵高雅特征,色彩绚烂,他却常常以水墨绘之,有意改其本性,其目的是有赋予牡丹清雅脱俗的格调和神韵。
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
❹ 如何画国画兰花
一、画凤眼二、破凤眼三、叶子、长短、浓淡、粗细的变化。但是根一定要汇集在一块,成鲫头形。第二种一、白描。勾花和茎要用淡墨,线条细而柔。重墨勾叶,兰叶较长,勾线时要流畅,有弧度和转折的地方也应保持中锋用笔(见图一)。二、上底色。用调稀的折色罩染花和茎,须染得薄而匀。用较重墨晕染正叶,淡墨染反叶。三、细部刻画。芽绿色染花头,由花瓣尖向根部晕染。花苞和茎都用芽绿色罩染。绿色罩染叶子正面,淡绿染反叶(见图二)。四、调整。用白色提染花瓣根部,染得薄一些。白色和黄色分别染花蕊撇长叶、折叶难度更大些,主要在于要掌握好行笔的提按与腕力的灵活,要站着画,以腕运指,力来自臂、肘、腕然后到指,充分运用好腕力,行笔才能灵活。每一叶片无论长短都要送出而不能甩出。笔断意连这在撇长叶中是经常遇到的,折笔既要体现兰叶的轻柔,又要折得有力度,要柔中有刚。在叶的组合上,长短、粗细与疏密要有变化,穿插交错有致。对画一丛兰叶或分布在画面上下的多株兰叶,在墨色上要有浓淡层次变化,不可不分远近地一律黑色。在叶子的分布上切忌杂乱无章,漫无秩序,要宁少勿多。画法如下:花的画法:兰有梅瓣、荷瓣和尖瓣之分。梅瓣,是说它的花片形圆近似于梅,点法上起笔也同于点梅瓣,行笔至末端向里出锋收笔;荷瓣,其形短肥而头尖近似荷花瓣,点法是用露锋笔尖朝上,先朝左点再向右折笔,后拖然后出锋;尖瓣,其形瘦长而尖,点法是露锋点入然后下按,再轻轻提笔至末端收笔出锋。兰的结构是花五瓣,当中的两瓣较短朝内侧抱芯,另外三大瓣伸向外侧。花芯是由鼻和舌所构成,茎是由几片●叶包裹而成连接花蒂,兰的花芯实际是一个瓣。兰花也有兰开或全开的状态,舌上有的有红斑,有的没有红斑,没有红斑的称“素心”。点花,一种是纯墨色的浓淡点法,另一种是草绿蘸淡花青或草绿蘸淡胭脂的色瓣点法。先点内瓣两笔,再点外侧瓣三笔,行笔起伏较大,要点得飘逸潇洒。要用行书的笔法,三笔间互有引带。兰花的美全在外侧这三瓣笔法的变化。茎部的●以浓草绿蘸胭脂左、右两笔下行,形成包裹的样子。用勾、写结合的方法画亦可,笔法要简洁。点斑用浓胭脂色,大的斑点一般两点比较明显,细碎的斑点有的露得不明显,可酌情适当地点入。蕙一茎多花,五至十朵之间,花从下而上开。尖瓣居多,在一串花之中藏、露、含、放、俯、仰、●、侧颇具姿致。花六瓣,分内、外层,外层三大瓣是主瓣,内层三瓣,两瓣对称,当中一瓣向外翻卷。传统画法一般把这三瓣概括成两瓣,共五瓣,内层紧束,外层开张,先点内层瓣,再点外层瓣。花苞左右两笔相包。行笔要笔笔衔接贯气,笔断意连。具体笔法和用色与兰花相同,而在外侧三七瓣的点法上更需注意一串花之间造型上的变化,笔意上更需灵活多变。花芯用浓墨点在花瓣的相合处,花苞点在瓣的合缝间,半干时点入。花的三点呈草书的“●”字型或两点呈“●”字型,苞的两点上下连接呈“●”型。叶的画法:画叶称撇叶,意味其用笔同于楷书的“撇”法。撇叶一般用浓墨,与淡色花相互映衬,但有时考虑到层次也用淡墨。每株兰叶在五笔至七八笔之间,先从简单入手练习右撇式和左撇式。第一笔长,自下而上随行笔的提按间粗间细;第二笔仍朝右撇,较短;第三笔朝左撇,与第一笔相交呈“凤眼”状。另一种形式是第一笔长,粗细变化自如,要粗若螳螂肚,细若鼠尾;第二笔朝相反方向撇,与第一笔相交,亦成所谓的“交凤眼”;第三笔短,穿过第一、第二笔形成“破凤眼”。从一株进而两株、三株反复练习。撇长叶、折叶难度更大些,主要在于要掌握好行笔的提按与腕力的灵活,要站着画,以腕运指,力来自臂、肘、腕然后到指,充分运用好腕力,行笔才能灵活。每一叶片无论长短都要送出而不能甩出。笔断意连这在撇长叶中是经常遇到的,折笔既要体现兰叶的轻柔,又要折得有力度,要柔中有刚。在叶的组合上,长短、粗细与疏密要有变化,穿插交错有致。对画一丛兰叶或分布在画面上下的多株兰叶,在墨色上要有浓淡层次变化,不可不分远近地一律黑色。在叶子的分布上切忌杂乱无章,漫无秩序,要宁少勿多。
❺ 郑板桥的诗书画各有什么特点
诗书特点:
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由他23岁写的《小楷欧阳修《秋声赋》和30岁写的《小楷范质诗》推知,板桥早年学书从欧阳询人手。其字体工整秀劲,但略显拘谨:这与当时书坛盛行匀整秀媚的馆阁体,并以此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字体有关。
对此,郑板桥曾说:“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在他40岁中进士以后就很少再写了。郑板桥书法最被称道的是“六分半书”,即以“汉八分”(隶书的一种)杂人楷、行、草而独创一格的“板桥体”。
题画诗在他笔下,除了在内容上有思想性,抒情性以外,在形式上还更具有艺术性、趣味性。题画诗能充分体现“书画同源”“用笔同法”的艺术趣味,而传统画家的题款跋文,大多题于画的空白处,与画面起平衡作用。
画的成就:
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郑板桥的题画诗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
(5)写意兰花论扩展阅读:
为官成就
郑板桥情系百姓,与民同忧。乾隆六年(1741年)春,因科举及第考中进士的郑板桥被派往山东范县任县令,开始了他长达12年的官宦生涯。他为官力求简肃,视排衙喝道之类的礼仪为桎梏。为察看民情、访问疾苦,他常不坐轿子,不许鸣锣开道,不许打“回避”“肃静”的牌子,身着便服,脚穿草鞋到乡下察访。
❻ 一生兰花半生竹是什么意思啊它的"难"难在哪儿啊
就是说用半生的时间才能画好竹,一生的时间才能画好兰花.
兰竹,看似容易,画好难。兰花难画,首推出枝难,稍不留意,会造成枝叶交替。面蕊难,多节的竹更难,难处在于怕花蕊相叠。
画兰,看似寥寥数笔,但是却难的很,要画到自然顺畅,俊逸潇洒,真的不容易,正是因为用笔的简洁,反而是拙笔没有了藏匿的机会,强使画兰的人要笔笔精要,糊涂不得。笔笔精要,不可多也不可少,讲究的是笔不连意连,在若有若无之中见劲骨!
“四君子”中竹是最难画的了,每一环结需要书法的灵活运用。很多画家都喜欢用写竹来抒发个人情感,不求其形似,只求其神似,最高境界时,见画如见人。
http://bbs.guolan.com/topic.aspx?topicid=45874 有专门的介绍.
你是初学吗? 最好先买本书, 比如芥子园画谱,那上面会告诉你基本画法.至于怎样叫"好"?怎样叫"拙"?我觉得只能是感觉.我老师的兰花也是有拙笔. 有时候我觉得我画的很好,过一段时间 ,就发现毛病在哪里了.拙/好笔其实只是一个人对美的欣赏,你觉得这样就是美, 那他就是好笔.我过一段时间就发现毛病在哪里了,是因为我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开始向名家的靠拢.名家的美受到了大多数人的喜爱,所以就成了固定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模仿名家,就像书法的要能读帖背帖, 他们的画法你能随手就来,因为已经印在你的脑子里了.最重要的是"意在笔先", 画之前你已经知道你的兰长的什么模样.
画兰的人很多,其中尤以郑思肖为最有名。所画墨兰,笔力劲挺,花叶秀润,简洁疏朗,格调高古。明代画兰者更多,如文徵明、周天球、陈古白、徐渭等等,其中尤以文徵明、徐渭为代表。文徵明的兰花,不论是双勾还是小写意,其笔墨流畅,线条舒展,气韵清和,秀色可餐。徐渭之墨兰,纵横恣肆,任笔挥洒,水墨淋漓,开创了水墨大写意的一代新风。到了清代画兰之风盛行,如石涛、朱耷、扬州画派诸家,都兼善兰花,还有萧从云、诸异、吴昌硕等,其中尤以郑板桥称著。郑板桥终身以兰竹相伴,又兼善书法、诗文,可谓诗、书、画“三绝”。其写意兰花体貌疏朗,笔力劲峭,老辣纵横,挥洒自如,气韵清雅,与其墨竹成就不相上下。近现代画家中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亦兼善兰花,均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独具匠心。这些人的画你可以上网查
精到之作一般表现兰的风骨,而这种风骨就是画家的风骨. "自然顺畅,俊逸潇洒"是需要气质的积淀的,所以我的老师知道基本技巧,却仍然有拙笔.具体用笔上影响不大.拙笔一般没有灵性,也就是说"气"断了.兰花叶子强调一笔到位, 不能犹犹豫豫. 而一笔到位靠的就是模仿名家苦练. 就像写毛笔字,每天临张贴, 你要能做的每天临名家的一副画, 到时候就是信手拈来的好笔.
画兰的难度并不亚于画竹。郑板桥有诗云:“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所以说,要画好兰花,还必须具备较好的书法基础和功力,才能做到“以书入画”。特别是要经常观察、了解和领悟大自然中各种兰花的生长姿态和神韵,多加写生和练习,“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生兰花半生竹, 努力吧。
❼ 兰花如果要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能帮助我们研究什么
可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写意抒怀。
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最写意,也就是抒怀的。
二,梅兰竹菊,在传统文化中,梅兰竹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论是诗词歌赋,还是书法绘画中,都有很多的作品展示。
三,物之品。梅兰竹菊,都是与众不同的植物,都有独特的“品质”,正是这种品质,才让人发自内心的为之讴歌,所以会有那么多的人,去表达……
四,人之品。在传统文化中,所有人都特别在意人品上的追求,到什么程度呢,可以通俗的说“宁肯丢了版命,不可丢了人”。比如“大丈夫可杀不可辱”“宁肯站着死不肯跪着生”……等等说法,都是在讲这个问题。权
五,这样人们就把物品和人品融合在一起了。描写物就是表达人,人物两忘,就是单纯的文化精神。
❽ 兰草堪同隐者心,自荣自萎白云深 什么意思
【释义】:兰草能够与隐士们的心相提并论,在白云深的深山中自己兴盛自己枯萎。
【赏析】:这是赞美兰花的句子,兰花高洁淡雅、神韵兼备,却长在深山之中,自开自谢,“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它不以外物影响自己,可见精神高洁。
【出处】:《师玉峰写意花鸟》:“兰草堪同隐者心,
自荣自萎白云深。春风岁岁生空谷,留得清香入素琴。”
❾ 兰花这篇短文可以用来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学习可以帮助我们研究什么
可以帮助我们研究传统文化的开始发展,以及个人的性格之美,淡泊高尚的个人情怀,做一个高山伟大的人,这是每个中华人民都要拥有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