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兰花岭电站

兰花岭电站

发布时间: 2022-01-12 10:49:30

㈠ 三 矿产资源调查与潜力评价

以系统研究区域地质、矿产、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等综合信息为基础,以区域构造-成岩-成矿为主线,以成矿地质背景、成矿系统和成矿演化为基本内容,研究区域成矿系统的时空结构和矿床的形成与分布规律,为矿产资源评价提供地质依据和指明方向,取得了突破性的找矿成果,发现了一批重要的矿产地。

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拜仁达坝银多金属矿床勘查与发现

拜仁达坝银多金属矿床是在充分研究区域成矿背景及1:20万化探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综合地质和综合物探手段,调查与科研相结合,地质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它是在大兴安岭西坡发现的第一个大型矿床,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银多金属矿床。由于该矿床的发现和该地区的巨大找矿潜力,多位院士、专家倡议,把大兴安岭地区建成我国21世纪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接替基地。

小佟家堡子金矿外景

㈡ 陕西大秦岭兰花生态种植有限责任公司怎么样

陕西大秦岭兰花生态种抄植有限责任公司是2013-10-16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街道新南村一组。

陕西大秦岭兰花生态种植有限责任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6100000786444391,企业法人周应均,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陕西大秦岭兰花生态种植有限责任公司的经营范围是:一般项目:花卉种植;礼品花卉销售;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加工、运输、贮藏及其他相关服务;集贸市场管理服务。(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陕西大秦岭兰花生态种植有限责任公司对外投资1家公司,具有1处分支机构。

通过爱企查查看陕西大秦岭兰花生态种植有限责任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㈢ 修编成果

本次共应用19个图幅的1:5万区调和矿调资料,对区内1:20万地质图进行了修编成图。其中应用1:5万区调、矿调资料面积约占全区85%,几乎覆盖主要成矿区段。除此之外,还引用了安徽省及邻省地质志、地层志和岩石地层等资料。修编的主要内容是地层、侵入岩、构造等。

1.岩石地层

新建的岩石地层单位系统是在原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安徽及邻省地质志、安徽及邻省岩石地层单位清理和1: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综合整理而成。新编排的岩石地层单位表共划分出中元古代、青白口纪、南华纪、震旦纪,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等15个纪级地质时代沉积单位(系)、76个地层组(群)级单位。根据评价区前震旦纪基底的特征,以北区、西区和南(东)区分别建立地层系统。

2.侵入岩

新建立的侵入岩体的地质时代及期次主要在参照原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安徽及邻省地质志和1: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同源岩浆演化理论,根据岩浆构造区(带)、岩石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岩浆成矿专属性等相关特征综合整理而成。共划分中元古代、青白口纪、侏罗纪、白垩纪、白垩纪末—古近纪初等5个地质时代、2个侵入期、4个侵入阶段、21个侵入期次(数)。

3.脉岩

对于脉岩的划分主要依其岩性,总体上以原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为基础,仅对少量脉岩按新规则要求作了新调整。

4.区域断裂

在前人工作和研究基础上,通过本次综合整理和研究,厘定了祁门-三阳、章家渡(江南)、宁国墩-五城深断裂,铜山-平里、榔桥-里东坑、旌德-漳前、兰花岭-月潭、岭南-小川等大断裂,城安-镇头、江湾-街口逆冲-滑覆构造带,以及包村、西岭脚(棉花岭)、银峰、逍遥-后山庵、岭脚等断裂,厘定出障公山、大阜和白际岭等多条韧性剪切带。

对于与成矿关系密切的中生代斑岩侵入体中的隐爆角砾岩筒,主要有祁门三宝、歙县金谷山和苏村等地。

总之,此次修编处理后的1:20万地质图,较好地体现和反映了当今该地区的研究水平和认识水平。主要成矿区段的地质研究程度,达到了1:10万比例尺精度要求。为矿产资源评价有效提取数据和合理建立评价模型,提供了翔实丰富的信息,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评价预测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㈣ 断裂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主要有区域主干断裂

主干断裂:主要为深、大断裂.基底断裂;一般断裂:主要为盖层断裂。、一般断裂、韧性剪切带和隐爆角砾岩构造。

(一)区域主干断裂

区域性主干断裂是指深、深大断裂和基底断裂。评价区内主干断裂呈近东西向、北东向、北北东向和北西向分布。自北向南主要有城安-镇头逆冲-滑覆构造带(江南古隆起北缘断裂)、祁门-三阳深大断裂;自西向东主要有江南深断裂、铜山-平里深大断裂、榔桥·里东坑深大断裂、旌德-漳前深大断裂、兰花岭-月潭深大断裂、宁国-绩溪大断裂、宁国墩-五城深断裂、岭南-小川大断裂、江湾-街口逆冲-滑覆构造带及祁门-五城大断裂(图1-2-2)。

1.近东西向断裂

(1)祁门-三阳深断裂(1)。

括号及其数字为图1-2-2中的断裂编号,下同。该断裂为安徽祁门-浙江肖山东西向巨型走滑断裂的组成部分。其中昱岭关-雄村长约80km,呈北东东向分布,从昱岭关向东又转为东西向,向东延至浙江昌化、临安、肖山区,长约125km。由雄村向西为近东西向,西延大于100km。该断裂在屯溪休宁一带微呈向南凸的弧形。在皖浙交界的断裂以南的查坑(长春坞)倒转向斜被右型走滑剪切至浙江境内的马哨地区,称马哨倒转向斜(断裂北侧)。断裂南北两侧的查坑(长春坞)和马哨倒转向斜其褶皱样式、轴线方位(南北向)卷入地层以及倒转翼(西翼)均完全一致,平面上右型剪切错距16km。

该断裂带在三阳地区由两条主干断层组成。两主干断层间为一系列的带内小断层,将断裂带切割成若干大小不等的透镜体。断裂面的宽度500~1000m,主要由挤压片理化构造透镜体、构造泥砾岩、碎裂岩及小褶皱组成,横向上具明显的分带性,断面产状145°~185°,倾角58°~76°。该断裂切层较深,在歙县苏村的该构造带中发育有来自深源的玻基橄辉岩(图1-2-3)。该断裂具深断裂性质,形成于晋宁期,其后多次活动。

(2)城安-镇头逆冲-滑覆构造带(16)。该逆冲-滑覆构造带总体呈东西向,沿江南隆起带北缘分布,又称江南古隆起北缘断裂带,发育于基底与南华纪及后南华纪盖层之间。逆冲-滑覆构造带西起祁门县城安向西可延至宿松,向东经祁门上戴、黄山汤口,到绩溪镇头,地球物理资料推测向东可能延至绩溪中半坑。构造带主体以逆冲-滑覆为特征。沿逆冲-滑覆构造带两侧重磁异常特征明显,北侧重力航磁异常规模大、幅度大、梯度陡,而南侧重力航磁异常规模及幅度相对较小,梯度平缓。

图1-2-2 安徽东南地区断裂构造分布略图

图1-2-3 祁门—三阳深断裂三阳段剖面图

①西村岩组千枚岩,②片理化构造透镜体带:③泥砾岩带;④破裂岩带;⑤井潭组片理化流纹质凝灰岩

2.北北东向、北东向断裂

(1)江南深断裂(2)。评价区内称章家渡断裂,位于评价区北西角,为下扬子前陆带南缘边界断裂。北东段北起泾县章家渡,南西段经石台县仙寓山延入江西,北东段经七都、泾县至江苏溧阳,区域上称“江南深断裂”,出露长约45km。该逆断裂呈北东向延伸,断面总体向南东倾斜,对该区早古生代地层厚度、岩相、岩性、生物群等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同时对中生代花岗岩及二长花岗岩侵入作用及中生代地层的沉积作用也起了控制作用。

以往研究资料表明,江南深断裂形成于加里东期,其后有多次强烈活动,属区域性壳断裂。物探资料显示为航磁异常递变带,北西侧为北东向低缓次级叠加正异常,南东侧为近南北向及近东西向高背景次级叠加异常带。该断裂带先后于1729年和1774年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是江南多金属成矿带主要导岩控岩控矿构造。

(2)铜山-平里大断裂(3)。发育于评价区西北部,北起泾县铜山呈北北东向延伸,向南西先后经太平区三峰庵、黟县碧山,祁门三宝、平里延入江西境内。区内断续长约110km,总体方位北东50°,向南东倾斜,具逆冲性质。北东端穿切铜山古生代向斜(盆地),向南西对太平、黄山复式岩体和黟县岩体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铜山地区的铜矿床(点)和三宝地区的铜多金属矿床与其有直接的关联。在祁门县城附近与祁门-三阳断裂复合,向南西分散为一支同方向的组合逆断层。

(3)榔桥-里东坑断裂(4)。该断裂北起谭家桥,向南西至汤口、冈村,穿切蓝田盆地后至高岭脚、里东坑;向北演变为北北东向,进而呈近南北向斜列式的断层组直至泾县晏公堂并延出区外。汤口向南的冈村、电(溪)黄(山)公路上著名的双岭隧道沿断裂形成的负地形修建。在隧道的南口,断裂带中的粉砂岩经剪切、劈理化,密集的劈理和砂质透镜体、磨碎的砾石构成了断裂带的主体。这是早期压剪作用所至,晚期则以张性活动为特征。在双岭隧道的南口附近,断裂带主要发育有张性角砾岩,角砾大小不等,以厘米级为主,多为棱角状。断层分带明显,中间为断层泥带,两侧依次为张性角砾岩带、破碎岩带;角砾被铁质和部分硅质胶结,倾向北西,倾角近直立,抗风化,往往组成山脊。往南至高桥一带,断裂带宽近200m,断面产状320°∠65°~70°。带内早期充填有中生代石英斑岩、花岗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斜长花岗斑岩脉,经后期活动影响已被角砾岩化(图1-2-4)。

图1-2-4 榔桥-里东坑大断裂高桥段剖面图

①弱硅化砂岩;②硅化破碎带;③破碎砂岩;Q1:石英脉;Qnd:邓家组;Pt2d1:大谷运组下段

(4)旌德-漳前断裂(5)。该断裂斜贯评价区,总体呈北北东向延伸。北端经旌德延至宣城溪口后经南漪湖进入江苏,南端经休宁溪口,组成北东向的断层组。该断裂在评价区内长度大于180km,其形迹连续性较差,具有断续再现之特点。各段断面特征不一,产状近直立。旌德县境内断面倾向北西,倾角70°~85°。断裂分带明显、蚀变强烈,由片理化断层泥砾岩带、构造透镜体、密集劈理带组成。在歙县的许村,其断面产状145°,320°,倾角80°~90°(直立)。晚期断层分带明显,断层两侧为滑动面,发育两组擦痕:55°∠40°;晚期右行水平擦痕,构造带由片理化揉皱带、劈理带和糜棱岩化带组成,并发育片理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和碎裂岩化。到伊坑、梁上一带破碎带宽达1.5~2.0km,具多期活动特征,受隐伏岩体侵入影响,产生强烈片理化、角岩化,琅

断一带休宁岩体被左行平移4km,表明该断裂曾有剪切、拉张多阶段活动。

断裂带发育于溪口群至晚白垩世地层中,切割的最新地层为赤山组。钻孔揭示深部煤层未遭破坏,反映断裂深度比较浅。断裂北段显示为重磁梯变带,推测形成于印支期末,喜马拉雅中期活动强烈(图1-2-5)。

图1-2-5 旌德-漳前大断裂旌德段剖面图

1,7—破碎、蚀变似斑状二长花岗岩;2,6—裂隙带;3—构造透镜体;4—片理化断层泥砾岩带;5—密集的节理裂隙带

(5)兰花岭-月潭大断裂(6)。断裂位于评价研究区东部,从宁国兰花岭向南东经绩溪县王家村、际坑、龙丛,经临溪古生代盆地、屯溪中生代红层盆地、休宁月潭进入江西境内,全长约100km。沿断裂有中生代兰花岭、龙丛、俄家花岗闪长岩株侵入,其长轴和断裂方位一致,呈北北东10°~25°走向,断裂为倾向北西,倾角在70°以上的逆断层。在兰花岭发育物探磁异常,在王家村、际坑、龙丛一带发育串珠状的黄金重砂异常,向东南区经过临溪盆地和屯溪红层盆地,地表特征已不明显。

(6)宁国-绩溪断裂(7)。该断裂北起宁国(北东端出宁国进入浙江),南西段经绩溪至歙县,下伏于红层盆地,并向南西延伸,评价区内全长170余千米,呈北东25°~30°方向延伸,往往由数条平行断裂组合而成,如在三十八号桥—绩溪一带。南侧主断面南倾,倾角40°~70°,使南侧的较老地层冲断、逆掩在新层位之上;北侧的丁家店-石门里断层,发育在休宁组与上覆不同层位之间,断面倾向北西,倾角40°~80°,与南侧的主断面形成对冲,保留了北东向寒武纪和白垩纪地层的狭长条带(图1-2-6)。

图1-2-6 绩溪三十八号桥地质剖面图(据安徽省332地质队)

1~7—牛屋组(Pt2n):1—灰绿色变质粉砂岩夹变质砾岩、板岩,2—灰绿色轻变质破裂硅化碳酸盐化板岩.3—片理化绿泥石化石英闪长玢岩,4—黄绿色千枚状绢云板岩,5—深灰色含构造透镜体的片理化砾质板岩,6—灰色含构造透镜体的片理化砂质板岩,7—灰白色,灰色千糜岩,8~10—白垩纪早世徽州组(K1h):8—紫红色含构造透镜体的片理化砾质细砂—粉砂岩.9—紫红色破碎砾质细砂岩,10—紫红色中厚层粉砂岩夹薄层粉砂质泥岩。F—断裂构造

该断裂带的主要特征是挤压、逆冲推覆。绩溪以北以逆冲推覆为主,次级断层具多阶式逆冲特征,岩石片理化、糜棱岩化,发育构造透镜和构造煤,同时伴随中、酸性小岩脉侵入。绩溪以南的雄路一带以逆掩为主,形成逐次逆掩的叠瓦状断层带,造成地层重复、缺失、倒转,并发育次级小褶皱。断裂北西主要为侏罗纪第二阶段的花岗闪长岩(Jγδβ2)的岩基为特征,如旌德岩体、太平岩体等;而南东则以白垩纪的花岗岩(Kγ1)为特征,如伏岭岩体等。

从绩溪-宁国一带断裂两侧的南华纪、震旦纪、寒武纪和奥陶纪地层展布情况分析,巨大的断层效应使黄花尖背斜和绩溪盖层盆地在断裂南侧出现重复,休宁组产生左型位移(平距)30余千米。如此长距离的位移可能与绩溪断裂的斜冲性质有关,但该断裂主要性质仍是以逆冲为主。

该断裂带磁场特征清晰,绩溪县城至界水村位于正负两大磁异常的梯度带上,南东为负磁区,北西为正磁区。航磁 T零值线沿断裂带通过,界水村至蜀洪,磁场的线性特征明显,形态规则,断裂带与-100γ等值线吻合,异常展布方向与断裂走向完全一致。

该断裂形成于印支期,但在38号桥和绩溪县城见逆冲于白垩纪徽州组(K1h)的红层之上,燕山期仍有较强的活动(图1-2-6)。

对于宁国-绩溪大断裂的认识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皖浙赣断裂带赣东北断裂的北延部分,也有认为是构成宁国-绩溪断裂带北西部的一条断层。

江西境内的赣东北断裂又称德兴遂川深断裂。经皖浙赣交界处的白际岭进入安徽省,主要以韧性剪切带形式出现,将在白际岭韧性剪切带(3)叙述。

江西境内德兴地体与九岭地体的边界断裂为乐安江断裂(又称婺源·丰城深断裂),这条边界断裂进入安徽省为宁国墩-五城深断裂,为障公山隆起带与白际岭岛弧带的边界断裂,与江西境内的乐安江断裂对接。宁国-绩溪断裂发育于同一地块(体)内,虽具有一定规模,但仍是一条中、浅层次为主的断裂,不具备边界断裂条件,可视为宁国墩-五城断裂的派生断裂。

(7)宁国墩-五城深断裂(8)。该断裂向南西延至江西境内,与婺源-丰城深大断裂相接,北东延至广德虎岭关、浙江泗安。评价区内断裂带全长110km,断面倾向南东。北东段倾角中等(35°~46°),南西段倾角较缓,在千丈岭将西村岩组蛇绿岩套成分的细碧岩推至北构造区的牛屋组(Pt2n)之上;在里方前缘的推覆断裂将青白口纪黑云母花岗闪长岩(Qb1γ δβ)推覆在侏罗纪的洪琴组(J2h)之上;在伏川将古老蛇绿岩套的辉橄岩(蛇纹岩)推覆在青白口纪早期歙县岩体之上,构成飞来峰构造。在璜茅及天井山地区,断裂上盘由井潭组流纹质火山岩、新元古代的花岗岩组成,且皆发育不同程度的糜棱岩化;下盘为周家村组砂质千枚岩,上、下盘之间为剪切片理化带,发育S-C组构,剪切带核部发育石英钠长千糜岩(图1-2-7)。

图1-2-7 宁国墩-五城深断裂天井山段剖面图

该断裂形成于新元古代,以北东-北北东向左型剪切斜冲断层为主要形式,将此前由南北向俯冲碰撞形成的近东西向、枝杈状蛇绿岩套进一步牵引成北东向。晋宁晚期随着岛弧带与障公山隆起带的拼贴,该断裂成为左行平移并斜向逆冲的边界断裂。中生代晚期,断裂的进一步活动,形成了现今北东向断裂。该断裂对屯溪中生代红层盆地起到重要控制作用,同时控制了青白口纪井潭组火山岩、中生代刘村花岗闪长岩体和伏岭钾长花岗岩体,以及一批中生代花岗闪长岩类小岩体的分布。在区域上构成北东向断裂构造-岩浆岩-矿化带,对区内金属矿产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据物探和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该断裂深度可能下切到莫霍面,具深断裂性质。

综合上述地质特征及重磁异常特征分析推断,宁国墩·五城断裂是皖浙赣断裂系中的主干断裂,是安徽东南地区主要控岩控矿构造。

(8)岭南-小川断裂(9)。该断裂分布在南部构造区的青白口纪周家村组、井潭组和盖层的古生代地层中,长约近百千米,断面向南倾,中段的古祝、璜茅一线的主断面被后期井潭组推覆体改造,并在推覆体内部见到多处井潭组之下的侏罗纪洪琴组出露的构造窗(图1-2-8)。它与北部的祁门-三阳断裂的北东段共同构成巨大的北东东向走滑断层组合带,是位于三阳-雄村巨型走滑断裂南侧,并与之平行的大型断层,其性质与三阳-雄村巨型走滑断裂相同。右型剪切平面错距约10km。

(9)江湾-街口逆冲-滑覆断裂(17)。该断裂是白际岭岛弧带与皖浙褶断带的边界断裂,发育于江南古隆起的东南缘。断裂主体发育于南华纪休宁组与下伏青白口纪井潭组火山岩之间,境内断裂带主体呈北东向,其东部经三阳-雄村和小川-岭南北东东向走滑断层的剪切牵引,形成向东凸出的弧形图案;南西端进入江西境内。区内长度>100km。

图1-2-8 岭南-小川大断裂中的构造窗(小溪)

该断裂为白际岭韧性剪切带的主干断裂,其构造特征表现为强烈的挤压破碎作用,剪切带变形变质相对较强,后期面理基本上置换了So。井潭组安山岩中的矿物成分呈定向排列的薄层状,发育S—C组构,流纹岩已变为长英质糜棱岩,休宁组底部紫红色砾岩、砂岩变成糜棱片岩,发育有明显的拉伸和旋转变形产生“S”形弯曲、拖尾(曲颈状)构造以及多米诺破裂错动等变形特征。境内金竹、抽司以及浙江的齐溪等地发现井潭组逆冲推覆在休宁组之上,二者均发生强烈剪切和倒转。断裂晚期,在断裂南东的后南华纪地层中发生倾向南东多条滑覆构造。

该断裂主体发育于休宁组中。但皖浙赣地区均见有石炭纪黄龙组(C2h)不整合在下伏层位上,同时中生代的推覆构造、走滑构造以及岩浆活动均对该剪切带进行叠加、改造和被侵入。推断深断裂主体时代为加里东-燕山期。断裂影响范围大、活动时间长,是一条重要的区域性断裂带。

3.北西向断裂

祁门-五城断裂(15)。分布于评价研究区西部的祁门县县城至休宁县的五城,长约44km。北西端可能过祁门-三阳深断裂自金字牌东至三宝,并断续前进至东园西北,长约25km。南东端可能穿切白际岭韧性剪切带至浙江境内,长约30km。

中元古代千枚岩中的铁白云石夹层仅出露在断裂之南东侧,发育一组北西向的片理带和构造片理化带。安徽境内北东侧出露C-P地层,并控制白垩纪的红层沉积。

断裂两侧发育不同的地球化学场,南西侧为Au、W、Sn、Pb、Zn,且异常长轴也呈北西向,南东侧地层中仅发育Au异常;物探布格重力异常有一明显的重力异常变化梯度带和物探航磁异常变化带。

该断裂控制了晚侏罗世郭坑、三宝、大屋里、东园、西园中酸性岩株侵入,并有钨金多金属矿化沿该断裂带分布。

断裂走向为北西,断面倾斜较陡。据资料分析推断,早期为白际岭岛弧带与障公山隆起带的拼贴边界,呈北东东向,后经祁门-三阳断裂左型剪切牵引而形成现今的北西向。晚期根据古生代蓝田盆地和中生代红层盆地的出露情况应为北东盘下降、南西盘抬升,具引张特征的正断层性质。

(二)一般断裂

除上述区域主干断裂外,区内尚发育不同方位的一般断裂,对控岩控矿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有包村断裂、西岭脚(棉花岭)断裂、银峰断裂、逍遥后山庵断裂及岭脚断裂等。它们的地质特征见表1-2-3,图1-2-9。

表1-2-3 安徽省南部地区一般断裂特征表

(三)隐爆构造

评价区在祁门县三宝、小柏溪,歙县金谷山和苏村等地发育侏罗纪晚期中酸性侵入的隐爆构造,并形成与成矿有关的隐爆角砾岩(筒)。

1.三宝隐爆角砾岩筒(带)

区域上发育于祁门-三阳东西向深断裂的北侧,并叠加有北东向的铜山-平里大断裂的交会部位,直接隐爆侵入于蓝田盆地皮园村组和荷塘组中的滑脱层中,共发现8个隐爆角砾筒(带)构造,总体呈近东西向分布。角砾成分为侏罗纪花岗闪长玢岩及围岩,胶结物为岩浆成分。在三

—杨柳岗上段;Nh1x2—休宁组中段

图1-2-9 逍遥断裂剖面素描图

宝矿区金银房和程郑村2个角砾岩筒(带)内及其周围围岩中,均见陡斜的脉状多金属矿体,该隐爆角砾岩带是重要的控、容矿构造。

2.金谷山隐爆角砾岩筒

金谷山隐爆岩筒位于祁门一三阳深断裂的北侧,发育于绩(临)溪盆地的层间滑脱层中,角砾为侏罗纪晚期中酸性侵入岩,腔结物同为晚期的斜花岗斑岩胶结。隐爆岩筒与铜、金矿(化)密切相关。

3.苏村隐爆角砾岩筒

发育于大阜韧性剪切带中,角砾的胶结物为侏罗纪晚期的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与铜矿成矿关系密切。

(四)韧性剪切带

评价区内主要有障公山韧性剪切带、大阜韧性剪切带和白际岭韧性剪切带。

1.障公山韧性剪切带

发育于障公山隆起构造区,其主体部位大致与漳前组的分布范围相当。岩石中新生的层状硅酸盐矿物(绢云母、绿泥石)与石英等颗粒矿物在固态流变的作用下呈现特殊的条带构造,千枚岩具极强的丝绢光泽,岩层内新生面理发生塑性的紧闭褶皱,枢纽平缓。这些再造的平缓褶皱其轴向与剪切带总体方向一致,呈近东西向。从漳前村向东延至白际岭岛弧区连接处的璜茅,向西至江西境内,长约百余千米,宽约3-5km。

2.大阜韧性剪切带

大阜韧性剪切带主要分布在祁门·三阳深断裂的两佣,该断裂为叠加在早期大阜韧性剪切带上的中生代的走滑断裂。

剪切带由大阜向北东至皖浙交界的清凉峰,被侏罗纪火山岩覆盖,往南西被白垩纪红层覆盖,长约70km.宽约2-5km,主要发育在昌前组的下部层位内。该剪切带发育时间长、规模大,经历了长期的演化过程,因而不仅有早期的韧性变形标志,同时还发育有晚期的走滑构造。

剪切带发育大规模的强直面理带,原岩大部被改造成毫米级以下的千枚岩。千枚岩具强丝绢光泽,千枚理产状稳定,走向50°-80°,倾向南东,倾角50°-70°。构造变形机制复杂,主要为逆冲推覆剪切。

沿韧性剪切带发育大量的基性一酸性的岩脉、岩株,分布有金、铜等矿化点及重砂、化探异常,剪切带中的叠加小构造是寻找上述矿床的有利部位。

区内歙县等3大岩体与江西九岭岩体一样,形成于青白口纪早期,其成岩年龄均超过9亿年。周新民、邢风鸣等研究证实晚期片麻岩内新生白云母40Ar/39Ar年龄767.9Ma(周新民,1990),表明青白口纪早期花岗闪长岩形成后经历了一次强烈热动力变质事件,片麻状构造形成年龄就是大阜韧性剪切带早期活动年龄,这个年龄值与皖浙赣交界区灵山、莲花山花岗岩的年龄值相似。

在伏川-水竹坑一带为一向北东撒开的构造混杂岩带。带内混杂有白际岭岛弧区细碧岩、角斑岩、辉长岩和历口构造区英云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均呈北东东向长条形,岩石强片理化,产状与剪切带一致。

综上所述,大阜韧性剪切带是一条形成时间较早、活动变形时间较长,中至表层构造掺杂的区域性韧性剪切带,本带的矿物组合说明该带以低温高应变的动力变质为主,早期是晋宁期造山作用的结果,晚期叠加了中生代走滑和剪切构造作用。

3.白际岭韧性剪切带

该剪切带发育于白际岭岛弧区的东南缘,于南华纪休宁组与下伏青白口纪井潭组的火山熔岩之间。韧性剪切带原为北东东向,后经三阳-雄村和小川-岭南北东东向走滑断层的剪切牵引,在古隆起带的北东转折端,局部呈现向东凸出的弓形图案。又由于后期推覆构造影响,剪切带的新生面理倾向变化较大。该剪切带北东端被三阳走滑断裂剪切,南西端出评价区进入浙江和江西境内。区内展开长度>100km。原有宽度1~2km,由于后期推覆和剪切,现宽度由数百米至数千米。

白际岭韧性剪切带在区域上。祁门、屯溪幅1:20万区域地质测量报告(1971年)认为,皖浙赣深断裂在区内实际表现为强烈的挤压破碎带,称江湾-街口挤压破碎带。剪切带变形变质相对较强,后期面理基本上置换了S0。井潭组安山岩中的矿物成分呈定向排列的薄层状,发育S-C组构。流纹岩已变为长英质糜棱岩,岩石由长英质条带(40%),层状绢、白云母(40%)、石英碎斑(20%)组成。石英碎斑具波状消光、亚颗粒化和压力影构造。云母集合成云母鱼,长英质条带具拔丝构造。休宁组底部紫红色砾岩、砂岩变成糜棱片岩,岩石中绢、白云母达到50%~60%。长英质条带和石英碎斑分别占20%、10%。片理发育,肉眼见有花斑状,镜下见显微拉伸线理、皱纹线理。

剪切带内的休宁组底部砾岩发育有明显的拉伸和旋转变形产生的“S”型弯曲、拖尾(曲颈状)构造以及多米诺破裂错动等变形特征,这些变形特征显示剪切带是中层次为主的剪切变形。

剪切带并未造成区域上地层流失,在局部地段因后期构造叠加,造成井潭组局部被拉薄、拉断、推覆和局部变宽现象。由于构造卷入地层区进入休宁组,东部清凉山地区和休宁流塘地区均见有石炭纪黄龙组(C2h)不整合在下伏层位上,同时中生代的推覆构造、走滑构造以及岩浆活动均对该剪切带进行叠加、改造和侵入,故其主体时代为加里东期。

白际岭韧性剪切带在江西境内呈北北东、北东向,安徽境内呈北东、北东东向展布,是一条重要的区域性韧性剪切带。

㈤ 山西兰花王莽岭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山西兰花王莽岭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于2003年9月组建成立。现有员工300多人。景区内版水、电、权路、步道、景观设施、停车场、游客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停车场商贸区、卧龙山庄、山顶生态休闲馆等接待设施已能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景区的各项投资已达5亿余元。
法定代表人:焦定国
成立时间:2003-09-03
注册资本:11627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140524100003560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
公司地址:晋城陵川县古郊乡王莽岭景区

㈥ 兰花古诗译文

描写花开的诗词一首,供参考:

无人领
文/李者也
东风先试暖一岭,继之花回开千万顷。
此刻是蕾答即浓妆,斯时有瓣皆胜景。
怒蕊多而蜂媒乏,众芳欲嫁争相请。
此树繁花归何蝶?春色多至无人领。
【注】汤河风景区,位于辽阳市弓长岭区。由水库、温泉和龙山3个游览区组成,拥有独特的山姿、水色、岩洞、珍禽、奇松及水库大坝、发电站等诸多景点。其中,汤河水库建于汤河干流上,省内大型水库之一,群山环抱,水域广阔,三万亩。温泉度假区位于距汤河水库1.5公里的一块小平原上,世界上稀有的氡泉,辽宁省著名的温泉休闲地。龙山海拔390米,山陡石险,挺拔峻秀,主要景点有龙门胜境、鹿鸣翠谷等等。

㈦ 辽宁省凤城市小佟家堡子金矿床

小佟家堡子金矿床位于辽东青城子铅锌矿田东部,1993年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所属的103地质队在总结金矿成矿规律后,通过钻探发现的大型隐伏岩金金矿床(刘国平,1998)。

发现小佟家堡子金矿床,意义重大。空间上,使金矿普查从辽河群大石桥组扩大到上部盖县组片岩层位;地域上,金矿普查区从青城子矿区外围扩展到区域上辽河群盖县组片岩分布区,开辟了新的找矿领域。根据小佟家堡子金矿床的成矿地质规律,辽宁省有色地勘院在盖县组片岩层位中相继发现弯地沟、林家三道沟、白云三道沟和夹皮沟中小型矿床,找矿规模还在继续扩大,前景可观(田豫才,1999)。

该矿床主要矿化类型较特殊,除含金硅质岩型外,含金黑云变粒岩型属首次发现,对辽东裂谷西段金多金属深层次找矿有指导意义。

1 区域成矿地质环境

1.1 大地构造单元

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地台北缘东段,古元古宙辽吉陆间裂谷三级断陷盆地之中。区域上以朱家堡子-新岭-荒甸子同生断裂为界分为东部断凹区和西部断隆区。

东部断凹区,沉积一套以碳酸盐岩及喷流岩的次稳定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与金矿床有关的硅质岩、层纹状含电气石浅粒岩等喷流岩仅局限在断凹区的同生断裂附近,呈NW向展布,出现角砾状硅质岩部位海底气液喷流中心,中心部位喷流岩是金矿化成矿主岩,远离中心,金矿化主要分布在喷流同沉积的大石桥组三段上部五层和五层与四层接触部地层中。小佟家堡子金矿床就产在该区(安东,2004)。

1.2 区域地层

图1 小佟家堡子金矿区地质简图

(据辽宁有色地质103队资料修编,转引刘国平,1998)

1—白垩纪火山岩;2—辽河群盖县组;3—辽河群大石桥组;4—辽河群浪子山组;5—元古宙混合花岗岩;

6—断层。

—印支早期花岗岩;

—印支晚期花岗岩;βμ—辉绿岩;γ2—元古宙钠质花岗岩

矿区位于辽东裂谷西端近轴部,即三家子-方家浅海潟湖东部,由辽河群变质岩系组成(图1)。辽河群沉积于古中元古宙,变质于吕梁期,是一套巨厚碎屑岩、碳酸盐岩夹火山碎屑岩建造,辽河群自下而上划分为于家堡子组、浪子山组、大石桥组和盖县组。

于家堡子组,以混合质变粒岩、浅粒岩为主,形成于裂谷扩张期,沉积巨厚的酸性—基性火山岩为主的含硼岩系,厚度大于1000m。

浪子山组,由一套透闪变粒岩、斜长角闪岩、浅粒岩、黑云片岩和条带状大理岩组成的互层带,原岩为陆源碎屑岩-粘土岩夹水下火山沉积建造,厚度为10~200m不等。

大石桥组,岩性为大理岩夹片岩和变粒岩,形成于大幅度断陷的海进时期,青城子处于三家子方家海盆边缘,形成复理石式碳酸盐岩建造,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段,一段为碳酸盐岩建造、二段为粘土岩建造、三段为碳酸盐岩夹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建造,在本区三段特别发育,又可分为5个层,其中大石桥组三段五层处于裂谷扩张转为收缩期,海底火山活动由熔岩喷发转为宁静的喷气和热泉喷流,形成了碳酸岩夹硅质岩,它是金银矿床的主要含矿层。大石桥组厚500~1500m。

盖县组,形成于裂谷收缩期,为一套海退系列的粘土质-半粘土质岩,以黑云片岩、二云片岩夹硅线片岩、黑云变粒岩、透闪变粒岩及大理岩,底部有金矿化,层厚>500m(孙立明,1997)。

1.3 区域构造格架

该区区域构造表现了多期性和复杂性,基底构造主要为EW向。显生宙以来,断裂构造为区域构造的主要格架(刘国平,1998)。中元古代,即辽东裂谷回返上隆初期,区内形成近EW向平缓开阔褶皱,由北至南有新岭背斜、四棵杨树向斜、北砬子-榛子沟背斜和南山向斜。新元古代,矿区发生NEE-SWW方向的推覆作用,致使岩层倒转,基底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推覆到辽河群之上,产生近SN走向的韧脆性叠瓦式推覆构造。印支中晚期—燕山期,伴随太平洋板块活动陆缘的不断消减,矿区出现NE,NW向2组断裂,同时还发育一组NE向平缓开阔褶皱,并与早期基底褶皱交汇叠加,形成横跨式的穹窿和凹地构造(田豫才,1999)。

1.4 区域岩浆活动

元古宙和中生代矿区内岩浆活动比较强烈,主要有古元古代朱家堡子钾质花岗岩,中元古代大顶子、尖山子、方家隈子、石家岭等钠质花岗岩,中生代双顶沟、新岭斑状、似斑状中酸性花岗岩。大顶子岩体是辽东裂谷造山带内出露面积最大的钠质花岗岩,位于朱家堡子钾质花岗岩的北接触带,周围有尖山子、方家隈子、石家岭等钠质花岗岩的小岩株侵入,侵位时代为1740~1621 Ma(K-Ar法,芮宗瑶等,1994)。尖山子花岗岩,岩体形态为长透镜状,延长1100m,幅宽100m,出露面积0.1km2,岩性单一,两侧大理岩中有铅、锌矿化和铁锰碳酸盐化,花岗岩本身也有破碎和高岭土化。双顶沟、新岭斑状、似斑状花岗岩呈岩体或岩基产出,侵位时代分别为230.7±5 Ma,217.6~226.7 Ma(K-Ar法,芮宗瑶等,1994;代军治,2006)。燕山期的兰花岭、弟兄山花岗岩体等(K-Ar 法,141~161 Ma)。上述几期岩体均为重熔花岗岩,物探资料证实其深部产状为岩基,构成了良好的圈闭环境(胡铁军,2001)。

1.5 成矿单元

金矿床成矿单元处于塔里木-华北成矿域,华北陆块成矿省,营口-丹东成矿带。

2 矿区地质

2.1 赋矿地层

金矿床位于青城子推覆构造外来地块榛子沟倾没背斜的倾没端。主要发育在大石桥组三段四、五层和盖县组之中(图2)。大石桥组三段四层下部为浅粒岩,中部为条带状大理岩,上部为石榴石黑云片岩;大石桥组三段五层为白云石大理岩夹方柱石大理岩、矽线石黑云片岩;盖县组主要为各种片岩、变粒岩等。在大石桥组三段四、五层之间往往发育一层黑云变粒岩层,大石桥组与盖县组接触面有硅质岩分布,二者沿层呈透镜体产出,受层位控制明显。硅质岩呈深灰色,致密结构,块状、角砾状和孔洞状构造。矿物成分有石英(含量>90%)、玉髓、绢云母、方解石、碳质和铁质,偶见电气石、黄玉和鲕绿泥石等,石英颗粒明显拉长,波状消光,常呈团块状交代玉髓,微量元素富Au,Ag,Mo,S,As,P,贫Cu,Zn。岩石为孔洞状构造(气体逸失)。黑云变粒岩呈灰色,细粒变晶结构,条带状构造。矿物成分有微斜长石(粒径0.05~0.15mm,含量45%)、石英(粒径0.05~0.3mm,含量25%)和黑云母(含量<15%)。副矿物有电气石、磷灰石等。硅化、黄铁矿化和毒砂化3种蚀变与Au关系密切,其原岩为辽河期海相酸性火山岩。地层总体走向70°~80°,倾向NW,倾角10°~30°(赵广繁,1997)。

图2 小佟家堡子金矿104m 中段平面地质略图

(据辽宁有色地质103队资料修编)

1—断裂;2—矿体;3—破碎带;4—辽河群盖县组云母片岩;5—辽河群大石桥组三段五层大理岩;6—辽河群大石桥组三段四层石榴石云母片岩;7—辽河群大石桥组三段四层大理岩;8—辽河群大石桥组三段四层浅粒岩

赋矿地层从上至下可分为3层,盖县组下部与大石桥组大理岩接触部是该区1 号银金矿的赋存部位。

大石桥组三段五层(大理岩)。是金矿体的主要围岩,且矿区东部小石门沟一带的硅质岩本身就是金矿体(Ⅰ号金矿带)。在本层中间部位是Ⅰ-1号金矿带的赋存部位。而与下部大石桥组三段四层石榴(矽线)黑云母片岩接触部则是矿区内Ⅱ号金矿带的赋存部位。

大石桥组三段四层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层:①上部石榴(矽线)黑云母片岩层,以灰色或灰白色含石榴石(矽线石)黑云母片岩为特征,层厚15~50m,在该层上部与大石桥组三段五层大理岩接触部有一薄层黑云变粒岩,层厚为0~15m。是大石桥组三段五层和大石桥组三段四层界线的标志层,亦是矿区内Ⅲ号金矿带的赋存部位。②中部大理岩层,与大石桥组三段五层,大理岩岩性特点相似,但厚度较薄,且在走向延长及倾向延深上有尖灭重复出现的特点。③下部斜长浅粒岩,原岩界于火成岩与沉积岩之间,属于中酸性凝灰质物质加入泥沙质岩石(安东,2004)。

2.2 矿区岩浆岩

矿床赋存的空间位置与构造类型及其与印支—燕山期侵入岩体的距离存在明显的制约关系。已知金矿体多分布在距离印支—燕山期侵入岩体1km范围之内,矿区深部1500m(频率测深)均被岩体占据(赵广繁,1997)。超出此范围,即使存在构造空间,一般亦无金矿体产出(田豫才,1999)。

2.3 控矿构造

金矿体产于榛子沟倾没背斜小佟家堡子背形的NE翼,两组背斜交汇横跨形成的,穹状,虚脱空间控制整个矿区的金矿化(田豫才,1999)。断裂构造成矿前有尖山子断裂,走向330°,倾向NE,倾角60°~80°,延长20km,宽10~20m。带内常见糜棱岩化,局部压碎物较疏松,多期活动明显,Au,Ag,As含量较高。成矿期主要有2个层滑断裂,矿区东部沿大石桥组与盖县组接触面有延长500m、延深200~600m的层间构造控制区内Ⅰ号矿带。矿区西部大石桥组三段四、五层之间的过渡互层带中有延长600m,延深300m的层间构造控制区内Ⅱ号矿带。成矿后主要有NE,NW向2组断层,分布在不同地层界面及附近,对矿体无明显错移,延长延深较小,均为正断层,是塑性、脆性岩石在变形中沿接触面及附近产生无序次张性裂隙所致(赵广繁,1997)。

2.4 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碳酸盐化、石墨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等,其中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和石墨化与金银矿化关系最密切,贯穿成矿作用的始终(孙立明,1997)。

蚀变有一定分带性,由围岩向矿体中心白云石大理岩的蚀变大致可分为4个带。①未明显蚀变的白云石大理岩;②细脉硅化带,石英细脉、网脉发育,同时粘土化(主要是绢云母)也较发育;③强硅化带,石英细脉、网脉非常发育,硅化交代碳酸盐也强烈,碳酸盐呈残留的角砾状、孤岛状,局部岩石表现为角砾状结构;④硅化岩带,石英细脉充填和硅化交代均十分强烈,碳酸盐几乎完全被交代,此外,局部发育高岭土化及黄铁矿-毒砂化,含金较高的矿石主要在②,③,④带内(刘国平,1998)。

3 矿体地质特征

3.1 矿床(体)特征

小佟家堡子金矿分为3个矿化带。

Ⅰ号矿化带位于盖县组片岩与大石桥组三段五层的接触部位。产状与地层一致,总体延长500m,延深200~600m,走向近EW,倾向N,倾角25°。带内矿化不连续,一般矿体赋存于地层起伏地段,带内主要产出Ⅰ号矿体。

Ⅱ号矿化带为本区较大的金矿化带。自西向东连续产出,已控制延长600m,延深300m,宽2~25m,走向285°,倾向NE,倾角25°。该矿化带赋存于三段五层大理岩与三段四层片岩之间的过渡带上,产状与地层一致,带内岩石破碎强烈,矿化较强。石墨化、毒砂化、硅化和黄铁矿化等蚀变发育,带内主要产出Ⅱ号矿体。

Ⅲ号矿化带赋存于三段四层中部白云石大理岩顶部与上部石榴石云母片岩互层过渡带中。带内岩石变形强烈,发育较强的片理化和石墨化,矿化带在空间上连续性较好,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走向70°~80°,倾向N,倾角25°,延长1000m,延深500m,宽2~10m。该矿化带内金矿化相对较弱,主要产出Ⅲ号矿体。此外,在Ⅰ号矿化带下部,发育层间剥离断裂,其产状与地层一致,走向285°,倾向NE,倾角25°,带内发育Ⅰ-1号矿体。

在3个矿化带内共发现金矿体30多个,其中Ⅰ号矿体规模最大,赋存于Ⅰ号矿化带中,主要为硅质岩型,矿体呈层状、扁豆状产出(图2),含矿岩石为硅质岩、硅化大理岩、黑云变粒岩等,金矿化强度与岩石变形强度、黄铁矿及细粒毒砂的含量密切相关。

Ⅰ-1号矿体为独立的金矿体,赋存于大石桥组三段五层中部的硅化碎裂大理岩内的Ⅰ号矿化带内,矿体呈似层状、扁豆状产出,由6条工业矿体组成,单个矿体延长80~200m,厚0.7~5.86m,其中西段矿体较薄,东段矿体厚大。矿体延深超过延长,控制深度最大70~300m。矿体产状与地层一致,走向70°~90°,倾向N,倾角15°~27°,局部受构造影响产状有所变化。矿体赋存标高50~200m,矿化类型为含金石墨硅化大理岩,个别部位见富硫化物金银铅锌矿体。矿石金平均品位为3.33×10-6

Ⅱ号矿体产出于Ⅱ号矿化带中,为独立矿体。呈似层状、扁豆状产出于大石桥组三段五层大理岩与三段四层片岩之间的过渡带上,矿体与地层产状一致。区内见3条工业矿体(脉),单个矿脉延长70~200m,厚0.96~17.29m,局部达29.63m,控制延深360m;矿体产状与构造带一致,东段走向70°,西段走向90°,倾向N,倾角10°~30°。矿体赋存标高50~200m。该矿体主要为石墨化大理岩、硅化黑云变粒岩型矿化。东段平均品位21.50×10-6,西段平均品位4.56×10-6(刘红霞,2006)。

3.2 矿石成分、矿石类型

金矿床矿石矿物组分比较复杂,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铁矿、闪锌矿和方铅矿,其次有毒砂、黄铜矿、辉铜矿、辉锑矿和白铁矿、黄铁矿和石英含金较高,是金的主要载体矿物。贵金属矿物有自然银、金银矿、银黝铜矿、深红银矿和脆银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白云石、次之为方解石、绢云母。不同类型的矿体矿物组合存在着差异。

金矿床的矿石类型可分为4个类型,硅质岩型金矿石、硅化大理岩型金矿石、蚀变黑云变粒岩型金矿石、蚀变石榴(矽线)黑云母片岩型金矿石(安东,2004)。

3.3 矿石组构及成矿阶段划分

矿石结构主要有半自形-他形粒状、半自形-自形粒状、交代残余、固溶体分离结构,其次还有包含、侵蚀、压碎结构等。矿石构造有稀疏浸染状、块状、角砾状、晶洞状、条带状和细脉浸染状等(田豫才,1999)。

根据矿石物质成分查定结果和包裹体测温资料,可将矿化过程大致分为3个主成矿时期。①多金属硫化物时期。成矿温度130~150℃,相当于沉积-火山活动作用形成初始矿源层时期,大量发育金属硫化物。蚀变以硅化、黄铁矿化为主。金属硫化物多呈浸染状、细脉浸染状产出。矿物共生组合为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金矿物。主要矿物有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石英;次要矿物有黄铜矿、毒砂、银黝铜矿、银金矿、自然金、白云石等。②石英-毒砂-金时期。成矿温度210~230℃,与辽东裂谷回返上隆、火山喷流、变质热液叠加改造及矿源层金多金属硫化物富集成矿时期密切相关。蚀变以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为主。金属硫化物呈星散状、浸染状、团块状和稠密浸染状、条带状产出。矿物共生组合为石英-毒砂-金矿物。主要矿物有毒砂、黄铁矿、石英;次要矿物有白铁矿、白云石、方解石、闪锌矿、黄铜矿、黝铜矿和绢云母等。③石英-白云石-金矿物时期。成矿温度300~400℃,属于印支-燕山期岩浆热液改造成矿时期。蚀变有黄铁矿化、方铅矿化、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金属硫化物一般呈星散浸染状、脉状、晶洞状、角砾状产出。矿物共生组合为石英白云石-金矿物。主要矿物有银金矿、深红银矿、自然金和石英;次要矿物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脆银矿和白云石等(田豫才,1999)。

4 矿床成因

4.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刘国平(1998)系统采集矿石、近矿围岩样品,具有如下特征。

1)Au与As,Sb构成重要的成矿元素组合。

2)Cu,Pb,Zn等矿化元素在硅化岩中含量较均一,而在正常大理岩和硅化大理岩中变化较大,并且在硅化大理岩中Pb,Zn含量较高,这与野外和镜下在硅化大理岩中见到细脉状和浸染状浅色闪锌矿是一致的。

3)硅化岩、硅化大理岩中Mn含量高于正常大理岩,表明矿化蚀变过程中锰被带入。

4)从正常大理岩→硅化大理岩→硅化岩,Sr含量减少,Ba含量增加,Sr/Ba值从>1变为<1。

5)矿石与围岩(包括变粒岩、大理岩、煌斑岩、片岩等)的Ti,Cr,Ⅴ,Co,Ni等铁族元素,以及Zr,Hf,Nb,Ta,Th,Ⅴ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含量无明显差别(与同类型岩性相比)(刘国平,1998)。

4.2 矿物包裹体特征

4.2.1 类型及发育程度

矿床中发育较丰富的原生流体包裹体,流体包裹体以水溶液包裹体为主,少量的CO2包裹体、含CO2三相包裹体(5%左右)及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

1)水溶液包裹体,室温下由纯水溶液相或气液两相组成,气液比一般在5%~20%之间,多数在10%左右,大小一般为3~18 μm,个别达20~30 μm。常见形态为负晶形、不规则四边形、三角形等,随机成群或独立分布。

2)CO2包裹体,室温下呈纯CO2液相或CO2气液两相包裹。该类包裹体主要为富CO2液相,少量富CO2气相,气相CO2所占比例一般为10%~40%。该类包裹体大小一般在5~20μm之间,多数为8~15 μm,其形态为椭圆形、负晶形、不规则四边形及他形(代军治,2006)。

4.2.2 包裹体成分

表1列出了成矿流体包裹体成分。气相成分中富含H2O,CO2,CH4,CO等挥发分。液相成分Na,Cl-

含量较高,贫F-,高盐度(8%~10%)。成矿溶液性质为Na-Cl--

型,Na/K是判别流体性质的重要指标,岩浆热液的比值<1,热卤水中的比值较高。该矿床Na/K为2.25~6.98。气相成分CH4,CO含量较高,说明金矿化处在一种还原环境中(赵广繁,1997)。田豫才(1999)认为富含CH4和有机质者反映出以成岩期层间流体为主,并有少量岩浆期后热液叠加混合的特征。

表1 小佟家堡子金矿床石英包裹体成分分析结果 w(B)/10-6

注:测试单位为辽宁省有色地质矿产研究所。据田豫才,1999。

4.3 物理化学条件

均一温度测定表明,小佟家堡子的金矿成矿温度范围为140~240℃,其峰值为200℃左右(刘国平,1999)。均一法测温为145~174℃,成矿温度为中低温(赵广繁,1997)。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变化范围为110.4~335.2℃,温度峰值为150~190℃(代军治,2006)。流体盐度为3.9%~16.2%,多数盐度值集中于6.5%~10.5%之间(代军治,2006)。

依据盐水溶液包裹体温度-密度关系方程,估算热液密度为0.77~1.02 g/cm3,平均密度为0.95 g/cm3(代军治,2006)。

4.4 同位素地球化学标志

4.4.1 硫同位素

矿石硫的δ34S均为正值,介于1.87‰~15.98‰之间,极差14.11‰,平均7.85‰(表2)。大石桥组δ34S为0.15‰~13.20‰,印支期岩体δ34S为0.5‰~7.6‰,三者的硫同位素值相当,但大石桥组中黄铁矿发育,多呈微莓球体和层纹状产于岩层层面及条带间,而岩体硫化物甚少,因此矿石硫主要来自辽河群,并有少量岩体硫参与。矿体内各矿物之间δ34S具有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的规律,说明同一成矿溶液中,硫同位素组成达到均匀化,而且矿物之间硫同位素交换达到了平衡(赵广繁,1997)。

表2 矿石硫同位素分析结果

注:分析单位为沈阳地质研究所,1995。据赵广繁等,1997。

4.4.2 氢氧同位素

矿石中石英δ18O为6.42‰~10.70‰,极差4.28‰,均值8.36‰。成矿溶液δD 为-79.7‰~-48.0‰,极差31.7‰,均值-65.1‰。计算求得成矿溶液

为-8.63‰~-2.82‰,均值-6.40‰。成矿流体的δ18O-δD关系图,投绘点基本靠近雨水线(图3),成矿热液以大气降水为主(赵广繁,1997)。刘国平(1999)取得石英氧同位素组成δ18O值为18.5‰~21.1‰,表现δ18O漂移的特征。

图3 矿石石英δ18O-δD 关系图

(据赵广繁,1997)

4.5 稀土元素

1)围岩与岩体比较,多数地层围岩稀土总量(ΣREE)低于岩体。不同地层围岩之间,泥质岩石稀土总量普遍高于碳酸盐岩岩石。地层由老至新稀土总量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

2)地层、岩体和矿石轻重稀土比值均为正值,在稀土配分型式图上,曲线左高右低缓倾斜,属轻稀土富集型(图4,5)。δEu异常为0.53~1.90,属弱负异常到正常型。值得注意的是,金矿体及其赋矿围岩δEu<1,Eu显弱亏损。相反,远离金矿体的围岩和岩体则显示Eu正异常,反映出矿体和赋矿围岩与相邻地层和岩体的稀土元素演化模式及物质来源存在很大的差异,表明赋矿层位具有一定的专属性。

图4 小佟家堡子金矿床围岩与矿体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图

图5 小佟家堡子金矿床岩体与矿体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图

3)金矿体稀土总量与赋矿围岩相近,其稀土配分曲线与赋矿围岩尤其与角砾状大理岩、硅质岩曲线十分相似,揭示出层状、似层状金矿体与围岩之间有着相似的沉积成岩和变质改造作用过程,成因关系密切。但是,金矿体与岩体稀土配分曲线弥合程度较低,缺少相似之处,而印支期岩体和燕山期花岗斑岩、煌斑岩、闪长玢岩的稀土元素演化特点却有着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这些表明,印支-燕山期岩浆热液及其成矿作用有着与沉积变质成矿过程截然不同的地质、地球化学环境和成矿条件(田豫才,1999);而赵广繁(1997)认为含金硅质岩稀土总量、δEu为0.48(表3),配分曲线右倾,显示与上地壳平均值相近。而与同期大石桥组三段五层白云石大理岩、大顶子斜长花岗岩稀土配分曲线不相同,似乎说明硅质岩与同时期的沉积岩、侵入岩有不同的成因。

4.6 成矿时代

含金蚀变岩石的K-Ar法年龄为206~272 Ma,成矿期相当于印支期新岭花岗岩成岩期(赵广繁,1997)。

含金蚀变岩石中绢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167±2 Ma,等时线年龄为167±4 Ma,对岩石样品进行了K-Ar法同位素年龄的测定,其中1 件为绢云母石英交代岩型金矿石,3 件为新鲜的煌斑岩样品,被金矿体切割的煌斑岩岩脉,其表面年龄为211 Ma,代表了印支期岩浆活动,是金矿成矿时间的上限;另2件煌斑岩样品为矿区岩脉,与金矿体无明显的交切关系,其表面年龄非常接近,分别为130 Ma和149 Ma,代表燕山期岩浆活动。从金矿与煌斑岩的关系推断,金矿成矿时代应<211 Ma,但无法确定是印支期成矿还是燕山期成矿;矿区绢云母石英交代岩的K-Ar表面年龄为183~272 Ma,分布范围较大(刘国平,2002),含金蚀变岩石中绢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167±2 Ma,等时线年龄为167±4 Ma,代表成矿年龄,成矿为燕山期。

4.7 矿床类型

该矿床的成因观点主要在以下几种。

1)矿床成因类型为微细粒浸染(卡林)型金矿床(刘国平,1999)。

2)“细碎屑岩型”金矿(杨德江,1999)。喷流岩型金矿床(安东,2004)。

3)产于中高级变质岩中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刘国平,1998,2002)。

4)浅成低温热液渗滤型金矿床(王文清等,2000)。

5)浊积岩型(陈江,2000)及岩浆热液型金矿床(魏民,2001)。

6)矿床成因类型为同生沉积-变质-岩浆热液叠加再造型金银矿床(孙立明,1997)。

7)热水沉积、变质热液改造型金矿床(刘红霞,2006)。

参考文献

安东.2004.小佟家堡子金矿床地质特征.有色矿冶,20(3):6~8

代军治,王可勇,杨言辰等.2006.青城子小佟家堡子、林家金矿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机制.地质论评,52(6):836~842

胡铁军.2001.青城子地区金银成矿作用、控矿因素及找矿思路.地质找矿论丛,16(3):187~191

刘国平.2002.辽宁小佟家堡子金矿床成矿时代探讨.矿床地质,21(1):53~57

刘国平,艾永富.1998.辽东小佟家堡子金矿岩石地球化学及成矿条件研究.矿床地质,17(4):147~152

孙立民,孙文涛,赵广繁.1997.青城子矿田小佟家堡子金银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黄金,18(12):13~18

田豫才.1999.辽东小佟家堡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机理探讨.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18(5):246~269

赵广繁,孙立民.1997.青城子矿田小佟家堡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岩土工程界,6(4):212~217

(肖力编写)

㈧ 成矿规律

对安徽东南地区铜金多金属矿成矿规律的研究,是在研究成矿地质环境、控矿地质因素、成矿地质特征及地球化学背景基础上进行的。然而该项研究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本书总结的成矿规律主要是时空分布规律,认识应用这些规律,有助于提高矿产预测水平和地质找矿效果。

(一)时间分布规律

区内金铜多金属矿产的形成,在时间上具有不均性。全区120多处矿产地中,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作用有关的矿产地占90%以上,矿床形成时代大约为151Ma~109Ma,为燕山期成矿,其次是中元代末期和青白口纪成矿。

中元古代末期铜矿床分布于白际岭岛弧带与历口构造带接合部位,及祁门-三阳断裂中西段北侧。矿化赋存于西村岩组细碧岩内,为中元古代晚期初始盆地水下火山热水喷流沉积铜矿床,如黄土岭、水竹坑、大备坑等矿床。

青白口纪铜矿床主要分布在历口构造带青白口纪铺岭组中基性火山岩内。这类矿床的形成,一般是在海底喷流口以上喷流溢出的含矿流体和含矿气液及火山物质,通过冷海水相互作用,使热水和气液中物质组分在海底沉淀富集成矿。矿化成因类型可归为热水喷流沉积铜矿床。

青白口纪周家村组、井潭组变质火山-沉积岩中含金石英脉型矿床主要分布在白际岭岛弧带内,受韧性剪切带和韧脆性剪切带控制,金矿床形成与区域变质及韧性剪切形成热液作用有关。

产于震旦纪—寒武纪的银铅锌矿床,矿化主要产于早震旦世蓝田组和早寒武世黑色岩系中,黑色岩系为封闭海湾还原条件下沉积,富含Ag、Mo、V等金属元素,其中Ag含量达40×10-6~68×10-6。局部地段达矿化层,部分地段在岩浆热液作用下富集成沉积改造型银矿床,如西坑、留杯荡银矿床等。

晚侏罗世钨钼锡铅锌和金铜矿床,主要分布在近东西向祁门·三阳断裂、北东向宁国墩·五城断裂、北西向祁门-五城断裂两侧及江南断裂带东南侧。矿化与晚侏罗世花岗闪长(斑)岩、斜长花岗斑岩密切相关,如东源钨矿、三宝铜多金属矿、和阳金矿及逍遥南铜矿等。与二长花岗斑岩密切相关的矿产,主要为铜钼矿床,如古祝、里东坑钼铜矿床等。

早白垩世钨锡钼矿床,矿化与早白垩世花岗(斑)岩、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有关。主要分布在太平褶断带、历口构造带北部及宁国墩-五城断裂两侧,矿石多为云英岩化含钨钼锡石英脉和含钨锡花岗斑岩。矿化类型多为矽卡岩型,岩浆热液脉型和斑岩型,如西钨口钨锡矿床和古门坑黑钨矿。

中生代砂砾岩金铜矿主要分布在古隆起区中生代断陷盆地区。侏罗纪洪琴组底部砂砾岩中含金,白垩纪徽州组砂岩中含铜,如莲花尖金矿和桂林铜矿。

综上所述,区内金铜多金属矿床除中元古代末期和青白口纪成矿外,主体为燕山期成矿,成矿与岩浆热液作用密切相关。这类矿床的成矿过程与形成,具有以下特点。

1.成矿作用与成岩作用的同时性

安徽东南地区岩浆热液矿床的形成过程和成矿母岩的冷凝结晶过程在时间上大体一致。钨锡等矿种的岩浆热液矿床是在岩浆演化分异的末期含矿气液成矿,这类矿床的成矿作用可延续到岩浆末期,但总体上仍在岩浆活动时间的范围内。

2.成矿岩浆与含矿流体的同源性

安徽东南地区不同的岩浆系列各自对应与之具成因关系的矿床和成矿系列,成矿与成矿母岩有着密切的时空关系。岩浆岩中成矿元素的丰度,如Cu、Au等元素,与矿床系列中主要矿种或其组合呈正相关关系。成岩的岩浆和含矿的流体都是深部同一岩浆源有规律顺序演化的产物,含矿流体源于成矿岩体,两者是同源的。

3.矿床(体)是综合地质作用的产物

同一成矿区带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矿物组合、不同成因、不同成矿特点、分布特点的矿床,是同源岩浆-热液在演化的不同时间(序次)相继生成的,它们有自身的阶段演化富集特征,也受不同阶段不同的围岩条件(包括围岩的岩性条件和构造条件)的影响和控制。虽然岩浆-热液是成矿的决定性因素,但围岩也参与了成矿活动,并对成矿方式和进程有重要的影响。构造则是岩浆岩-热液与围岩组合在一起,使之成矿的关键因素。因此,矿床(体)的形成是岩浆热液、围岩、构造综合作用的有机集合体。

4.液态不混熔是区内斑岩型热液型矿床形成的又一特点

区内主要的斑岩型钨、钼、铜矿,是主要含矿气液经交代-充填作用形成的,但在其成矿过程中,其成矿元素主要出自斑岩体内部及深部的含矿气液,也产生于富矿质的液相和贫矿质的气液相的不相溶分离现象,使矿化富集部位(矿体生成部位)处于矿化蚀变带的中心或深部,受到含矿斑岩体外围成矿物质影响较少,这与岩浆型矿床(体)是由矿浆中所包含硅酸盐熔体和硫化物液体经不相溶分离结晶而成矿是不相同的。

5.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对银(铅锌)成矿富集作用

对沉积-改造型银矿床而言,同生沉积Ag(Pb、Zn)成矿元素高含量的黑色岩系和玄武安山岩,是在后期岩浆热液作用下,使Ag(Cu)等成矿元素产生活化、迁移和富集而成工业矿床。

(二)空间分布规律

区内钨、钼、锡、铅锌、银、金、铜矿产空间分布规律,主要体现在所处的区域构造位置、构造-岩浆岩、地层、岩石组合控制及矿化分布的集中性和分带性。

本书大体以东西向祁门-三阳断裂、近东西向城安-镇头滑覆构造带(古隆起北缘断裂)、北东向宁国墩-五城断裂及北西向祁门-五城断裂为界。安徽东南地区金属成矿亚带

本书参照地矿部《固体矿产成矿预测基本要求》(1990),将安徽东南地区多金属及金铜成矿区带划分为:Ⅰ级(江南造山带成矿带为Ⅰ级),Ⅱ级(安徽东南地区成矿亚带为Ⅱ级),Ⅲ级(江南造山带安徽东南地区成矿亚带次组单元成矿区段为Ⅲ级),Ⅳ级(成矿区段内的矿化区或矿田为Ⅳ级)。可分为太平-泾县铜金多金属成矿区段、黟县-绩溪钨钼锡铜金成矿区段、平里-漳前多金属成矿区段及小贺-逍遥金铜钨钼多金属成矿区段。

区内成矿条件研究资料显示,与中生代岩浆热液作用有关的钨、钼、铅锌、铜矿床为主要矿床,次为前南华纪变质与剪切作用有关的热液石英脉型金(铅锌)矿床、中元古代末和青白口纪海相火山热水喷流沉积铜矿,及早震旦世-早寒武世沉积改造型银多金属矿,再次为中生代中晚期沉积砂岩型金铜矿。它们分布于各成矿区段内。

太平-泾县铜金钨钼锡多金属成矿区段位于江南隆起带北侧太平褶断带内,矿化以铜金为主,次为钨钼锡多金属。矿化类型多为矽卡岩型和岩浆热液型矿床,沉积改造型银矿分布在褶断带的南侧。该区段为金属矿化,总体受北东向大断裂和中生代侵入岩控制。如以漳前-旌德断裂为界,西段矿化多为铜金多金属矿床,东段以钨钼锡多金属为主。西段矿化与晚侏罗世花岗闪长岩密切相关,受控于北东向大断裂,构成包村-小岭铜矿化区、铜山-南大山铜金矿化区、乌溪金矿化区、谭家桥-迄溪桥铜金多金属矿化区;东段矿化与晚侏罗世花岗闪长斑岩和早白垩世花岗(斑)岩密切相关,亦受控于北东向大断裂及其派生断裂控制,构成兰花岭钨钼多金属矿化区、西坞口钨锡钼多金属矿区。该成矿区段南侧分布的沉积-改造型银矿,主要产于震旦纪、寒武纪黑色岩系,黑色岩系呈东西向展布,构成大历口北-留杯荡银矿化段。

黟县-绩溪钨钼铜金多金属成矿区段位于江南造山带次级构造单元历口构造区内。矿床主要分布在宁国墩-五城断裂北东段、古隆起北缘断裂和祁门-三阳深断裂之间的中间块体、蓝田盆地的北翼。矿化类型多样,主要有斑岩型、矽卡岩型钨钼铜金多金属矿床、海相火山热水喷流沉积铜矿及沉积-叠加改造型银矿床。前两种矿化类型与晚侏罗世花岗闪长(斑)岩、斜长花岗斑岩、石英闪长玢岩密切相关,并受近东西向祁门-三阳深断裂西段、北西向祁门-五城大断裂和一组北东向深大断裂北段及其派生断裂联合控制,构成东源·三宝-金谷山钨钼铜多金属矿化区、黄村-汪满田铜铅锌银矿化区、杨溪金铜矿化区。赋存于青白口纪铺岭组火山岩中海相火山热水喷流沉积铜矿,形成了近东西向宕里-壁坑-上戴铜矿化区。沉积改造型银矿主要分布于该成矿区段北侧,受震旦纪、寒武纪黑色岩系和晚侏罗世花岗闪长岩控制,形成西坑-柏溪银多金属矿化区。

平里-漳前金多金属成矿区段位于障公山隆起带内,区段内出露中元古代变质基底(下部基底),中生代岩浆岩和矿化欠发育。矿化主要受北东向大断裂控制,金属矿化与晚侏罗世花岗闪长(斑)岩、花岗岩密切相关,自西向东有黄腾坑金矿化区、里东坑钨钼多金属矿化区、小连口-杨村金多金属矿化区及将军殿金矿化区。已知金多金属矿化区一般范围小,矿产地和矿点分布较少,但成矿信息较丰富。

小贺-逍遥金铜多金属成矿区段为安徽东南地区富有资源潜力区之一。该区段矿化主要受北东向深大断裂及派生断裂、韧性剪切带和韧脆性剪切带控制,并与晚侏罗世花岗闪长岩密切相关,均呈北东向展布。大体以近东西向祁门-三阳断裂为界,北段为岭脚-逍遥-仙霞成矿段,矿化以钨、钼、锡、铅锌、铜为主,矿化类型多为岩浆热液型、矽卡岩型和似斑岩型;南段为小贺-璜尖-古祝成矿段,矿化以金为主的金铜多金属矿床。矿化类型主体为石英脉型金矿(矿石类型主要为含金石英脉、含金蚀变破碎岩和含金糜棱岩)及岩浆热液型多金属矿床(点)。

该成矿区段矿化由于受北东向深大断裂和中生代侵入岩控制,区域上构成北东向构造-岩浆岩-矿化带尤为显著,是安徽东南地区重要的构造-岩浆岩-矿化带。北矿化段形成的矿化区主要有中村、银峰、仙霞、麻叶岭、逍遥、岭脚等钨铜多金属矿化区;南矿化段主要有古门坑、抽丝、古祝、九亩丘、小贺、璜尖、岭南等以金为主的金钨多金属矿化区。

㈨ 重要区段地球物理特征

依据皖东南地区重力场、磁场展布特征,宏观上可将研究区划分为下扬子地块、江南地块、浙西地块3个一级重磁异常区。实际上,一级重磁异常区和部分二级异常区正对应着4个成矿预测区(由于Ⅲ区较小,归并到Ⅱ2区。有关成矿预测区的划分见第二章)。需要说明的是,物探异常是深部复杂地质现象的综合反映,重、磁场之间存在差异,重、磁异常区界线与地质上划分的构造界线不完全一致,这与成矿区划分与构造分区不完全吻合一样。例如,依据区域重、磁场展布特征,研究区北部边缘云岭-晏公堂一带为区域性重力梯度带和皖东南正磁异常区边界,故将其作为下扬子地块与江南地块的界线,这与地质上以北东走向的江南深断裂为界有别。

另外,下扬子地块(Ⅰ)中的下扬子地块异常区不是本次研究对象,本文将不作详细分析。

(一)江南地块重磁异常区(Ⅱ)

占据研究区绝大部分地域,北部边缘大致以云岭-晏公堂一带为界,东南边缘则以仙霞-井潭-长陔-璜茅一带为界,总体特征为北东向重低磷高区。根据重磁异常性质等特征,大致以仙寓山-汤口-绩溪一带的重磁变异带为界,可分为黄山区-宁国(太平褶断带)重低强磁、祁门-屯溪(江南造山带)重高弱磁两个二级异常区,现分述如下。

1.太平褶断带(黄山区-宁国)异常区(Ⅱ1)

该异常区位于仙寓山-汤口-绩溪一带以北,主要分布有古生代地层,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构造发育,中酸性侵入岩大面积出露。

重力场以北东-北北东向圈闭负异常为主要特征,宁国部分地区为北西向异常展布。场值北高南低,包村—宁国一带为-10×10-5~-20×10-5ms-2,黄山—伏岭一带为-30×10-5~-40×10-5ms-2,黄山重力低中心值为-44×10-5ms-2,为研究区最低值。该异常规模较大,一般为数十至数百km2。主要有北东向厚岸(重力异常编号G1,下同)、萌坑(G2)、黄山(G5)、榔桥(G6)、旌德(G8)、伏岭(G13),北西向港口湾(G10)、西岭脚(G11)等重力低异常。根据皖东南地区物性资料分析,认为上述幅度较大的重力低均由岩体引起,而圈闭负异常间的相对重力高则反映高密度沉积岩的赋存状况。

航磁化极异常在宁国-绩溪以西地区,以区域正磁背景场上叠加的北北东-北东向条带状异常展布为主要特征,异常密集、梯度明显、规模较大,具多个中心,场值一般在200~400n T以上。此异常区主要有北北东向云岭-包村(航磁异常编号C2)、萌坑(C4)、茂林(C5)、铜山(C6)、太平(C7)、榔桥(C9)、东泥坑(C1l)、旌德(Cl3)、兰花岭(C15)、桥头铺(C17),北东向汀溪(C10),北北西向潘村(C16)异常等。宁国-绩溪以东地区,以低背景中分布的规模较小、形态各异的异常为主,场值一般为0~50n T。主要有北北东·北东向浪荡坞(C18)、荆州-麻叶岭(C22)、银峰(C48),北西向油坑口(C20),东西向中村(C47)、似等轴状中半坑(C19)、逍遥(C21)异常及大理-汪村(C46)弧形异常等,局部磁异常反映了已知及隐伏侵入岩的发育。

另外,1:20万祁门幅北部边缘铺岭地区的北东东向重、磁局部异常(G15、C25)等,是由中酸性侵入岩引起。

2.江南造山带(祁门-屯溪)异常区(Ⅱ2)

异常区位于仙寓山-汤口-绩溪一带以南,井潭-长陔一带以西,呈北东东向楔状。主要出露元古代浅变质岩系,蓝田、绩溪地区分布早古生代地层,发育中新生代盆地——休宁断陷,近东西向、北东向断裂构造发育,不同时代的酸性-超基性岩浆岩沿祁门-三阳断裂和宁国墩-五城断裂等发育。总体呈现为重高弱磁异常区,按地质构造可划分3个三级异常区。

(1)历口构造带异常区(Ⅱ2-1):位于祁门-三阳断裂以北的历口-黟县-潜口-绩溪一带,呈北东东向波浪形。重力场西高东低,场值为-20×10-5~-30×10-5ms-2左右。磁异常主要分布在东部。

黟县以西分布经公桥-历口重力高(G18)和大皮堰重力低(G17)等,异常幅度不大。重力场变化舒缓特征反映该区岩层比较稳定;沿木塔口-闪里一带,两侧重力异常性质不同,认为可能存在隐伏断裂构造。磁场处于平缓区。

黟县以东的蓝田-大谷运异常区,呈北东东向朝南略凸的似块状展布,主要出露元古代岩层,而蓝田等地分布有古生代地层,岩浆岩较发育。重力场展布以南高北低的渐变梯度带为主要特征,场值变化为-20×10-5~-30×10-5ms-2。根据这一过渡异常特征,以及其南侧为一完整的重力高异常综合分析,初步认为该地区可能为一较大的推覆构造,由其南部推覆至此。在梯度带背景上叠加着局部重力高、低异常,有北东向黟县(G16)、近南北向大谷运(G9)、近东西向依坑(G24)重力低,以及北西向蓝田异常(G20)等,其中重力低由相对低密度的岩体引起。

黟县以东航磁以低缓背景上叠加的局部异常为特征。黟县、大谷运、依坑3个重力低位置均有磁异常分布,依次为C26、C14、C31异常。另有似等轴状潜口(C32)、富碣(C33)局部磁异常等。场值一般为50~100n T,黟县异常达500n T以上,为研究区最高值。经分析,这些局部磁异常均由中酸性侵入岩引起。

(2)障公山隆起带异常区(Ⅱ2-2):位于渚口-祁门-溪口-五城一带以南,西南延入江西省。省内异常总体近东西走向,以重低缓磁为主要特征。该区出露为中元古代地层,北东向断层发育,皖赣交界带(主要在江西一侧)岩浆岩较发育。

重力异常主体位于皖赣交界带,东西走向,其中心位于江西侧,场值-40×10-5ms-2。舍会山-板桥一带出露的板桥组、漳前组岩石平均密度>2.7,显然重力异常不是地表岩层引起。经分析认为该“畸变”的重力低由沿障公山背斜核部发育的东西向隐伏构造岩浆岩带引起,出露鹅湖等岩体。平里一带重力等值线呈北东东向平缓展布,反映岩层分布比较稳定。

航磁为区域低背景场,分布有北东向里东坑(C28)、郭坑(C29)等局部异常。局部异常规模小、为数平方千米,场值约-50~+50n T。经分析,磁异常均由中酸性侵入岩引起。

(3)白际岭岛弧带(屯溪)异常区(Ⅱ2-3):位于祁门-三阳断裂以南、祁门-溪口-五城重力梯度带以东,为呈“V”形重高缓磁异常区。该区主要出露元古代岩层,休宁-屯溪一带发育中新生代盆地——休宁断陷。

重力场为一完整的“V”形重力高异常,其北侧、西南侧、东南侧均为密集的重力梯度带所围。以兰渡-溪口为界,西部异常为北西向,场值变化不大,为-20×10-5~-16×10-5m·s-2;东部异常为北东向,场值变化约-20×10-5~-10×10-5m·s-2。从重力场量值、幅度分析,西部观音桥-善福岭一带的岩层可能与历口-祁门一带的岩性更为接近;东部月潭-深渡地区为屯溪重力高的主体,表明该区岩石密度较高、岩层相对稳定、赋存厚度较大;屯溪一带为重力高中心,反证低密度的中新生代沉积厚度不大。

磁场处于平缓区,航磁局部异常大多分布在边界重磁变异带附近。北侧有渔亭(C27)、伏川(C34)、北岸(C35)异常,东南侧有黄备(C39)、黄毛尖(C45)异常等,西南侧有水路塘(C30)局部异常。除渔亭异常为北西西向外,其余均为北东向。磁异常主要由中酸性隐伏侵入岩引起,北岸、伏川异常分别由中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引起。

(二)浙西地块重磁异常区(Ⅲ)

该异常在研究区内仅为皖浙褶断带二级异常区(Ⅲ1)的一部分。它位于研究区东南边缘,主要处在皖浙交界带,大致以仙霞-井潭-长陔-璜茅一带为界,三阳坑以北与江南地块的太平褶断带(黄山区-宁国)异常区(Ⅱ1)连接,三阳坑以南与江南隆起带(祁门-屯溪)异常区(Ⅱ2)连接,以北东-北北东向长条状重低磁高异常带展布为主要特征,局部异常主要分布在三阳坑以南地段。重力分布为黄石潭-街口-长陔(G27)、岭南-浯田岭-白际(G28)重力低带,中心场值为-32×10-5~-40×10-5ms-2。航磁分布有长春坞(C36)、周家村(C37)、璜源(C44)及长陔(C40)、石门(C41)、结竹营(C42)、五里亭(C43)等局部异常,场值一般为50~100 n T。另外,北段安徽省内主要分布为北东向仙霞重低磁高异常(G30、C49)。经分析,重磁局部异常均由中酸性侵入岩(带)引起。

重磁场包含了大量来自不同深度的地质信息,如何由重磁场特征推断出它们的空间分布位置、范围以及主要性质是重磁异常区域解释推断的重要任务,也是矿产资源评价中充分应用地球物理场综合信息的基本目标。特别是应研究深部断裂构造及隐伏岩体等基础地质问题,弥补区域地质调查之不足。

(三)断裂构造解译

在应用地球物理进行地质矿产勘查、勘探中,反映断裂构造的地球物理场综合信息标志为:不同性质和不同方向展布的区域性重磁异常区带的接合部、平直陡变的区域重力梯度带、具明显走向的狭长带状或串珠状磁异常,以上这些现象往往为深大断裂带的反映。重力高、低突变(常为梯度带),带状重、磁异常的转折、错动,(一组)等值线的扭曲、收敛或发散等,多数是不同规模断裂构造所致。水平一阶导数相当于垂直求导方向的滤波器,应用其正、负极值带分析研究某一方向的线性构造特征。

依据研究区重磁异常上述特征,综合厘定主要(隐伏)断裂13条(表3-3-3)。所推测的断裂构造以北东-北北东向为主,其次是近东西向及北西向,现就主要断裂简述如下。

表3-3-3 皖东南地区物探推测断裂一览表

1.青阳-宁国深大断裂(周王断裂)(F5)

位于研究区北缘天井园-云岭-晏公堂一带,近东西走向。北侧为下扬子区域性重高磁高异常区,南侧为江南区域性重低磁高异常区,重力梯度带十分明显,上延后仍存在,反映为隐伏深断裂。该断裂可能为周王深大断裂带的一段。

该断裂发育于侏罗纪,地质上为侏罗纪花岗闪长岩带的分界,南侧有青阳、茂林、榔桥、汀潭、解带山等侵入岩体呈东西向展布,北侧未见此类侵入体。南侧的重低磁高由具磁性低密度的花岗闪长岩体引起。

2.城安-镇头大断裂(F4)

位于研究区中部,经花园里、铺岭、际联、汤口至中半坑,呈北东东走向。重磁场特征反映明显,重力梯度带反应了该断裂的空间分布,在水平0°方向导数异常上反映更加明显。江南地块异常区中规模大、幅度大、梯度陡的局部重力低及磁异常均分布在其北侧,南侧重磁场变化平缓,局部异常规模较小(除黟县异常外)。区域上控制了中元古代地层的分布北界,为太平褶断带与历口断裂带的分界断裂。

3.祁门-三阳深断裂(Fl)

横跨研究区南部,西由江西经公桥延入我省,经渚口、祁门、休宁、歙县、三阳坑,向东进入浙江境内朝昌化(南)一带继续延伸,总体呈近东西向“~”形展布。重力为梯度带显示,磁场为正、负异常区交变带,北侧为区域性重低磁高异常区,南侧为区域性重高磁低异常区。重磁异常上延后,上述特征仍存在,反映中酸性-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之局部重磁异常沿F1线分布,如黄土岭(G22)重力高和伏川(C34)、小岫村(C23)磁异常等。此断裂的构造控制作用明显,北部岩浆岩广泛产出,南侧岩浆活动明显减弱。结合地质出露不同时代岩体,综合认为该断裂为深断裂,多期活动,且受到后期构造的改造、错动。

4.宁国墩-五城深断裂(F2)

该断裂北起宁国墩北,经西岭脚、伏岭、洪琴、五里亭、岭南进入江西省,呈北东向展布。重力场以异常变异为主要特征,榔桥-棉花岭北西向梯度带在棉花岭发散,伏岭异常收敛,岩寺至歙县间梯度带明显扭曲等,反映侵入岩的大理、浪荡坞、中半坑、油坑口等局部磁异常沿线分布。该断裂为区域性深大断裂,导岩控岩作用明显,除磁异常解释的隐伏岩体外,重力异常反映的有刘村、西岭脚、伏岭侵入岩等。该断裂相当于前人称虎岭关-月潭断裂所在位置。

5.岭南-小川 -银峰深大断裂(F3)

该断裂由地质上岭南-小川大断裂和银峰断裂复合构成,它斜贯研究区东南边缘,位于璜茅-井潭-仙霞一带,东北方向朝浙江省长兴一带延伸,南西方向延入江西省,呈北东·北北东走向。重、磁场反映十分明显,且二者指示的断裂位置较吻合。重力场为陡变的线性梯度带,其西北侧为北东东向异常区分布,东南侧为北北东向重力低带分布;磁场为不同性质异常区带的分界线,西北侧为负磁背景区,东南侧为同方向展布的正磁异常带。上延后,上述重磁异常特征仍存在,沿该断裂各期次侵入岩及基性脉岩发育。该断裂为区内又一条重要断裂,是评价区东南部青白口纪井潭组火山岩由南西向北东斜向拼贴造成的构造边界,亦为白际岭-天目山西界断裂。以三阳坑为界,断裂的南西段控制青白口纪井潭组火山岩的形成及分布,北东段控制中生代清凉峰火山盆地的北西边界,过火山盆地后,称银峰断裂,具隐伏性质。

6.祁门-五城断裂(F12)

位于仙洞沅-高岭脚-木坑-小贺一带,呈北西走向。重力梯度带极为明显,其东北侧为屯溪重力高,西南侧为障公山重力低。该断裂控制皖赣接壤处构造岩浆岩带、障公山隆起带的边界,同时控制中新生代休宁断陷发育的西南边界。

以上断裂、尤其是深断裂基本奠定了本区的构造格局。其余物探推测断裂见表3-3~3。

(四)岩浆岩解译

岩石物性差异是引起地球物理场异常及其地质解释的前提。根据皖东南地区岩(矿)石物性资料统计分析:①酸性-中酸性侵入岩平均密度为2.59~2.62,许村岩体为2.67,基性侵入岩为2.87,古生代-新元古代岩层密度约2.65,中元古代下部岩石平均密度为2.74。当相对地表而言存在剩余密度时,酸性-中酸性岩体将形成重力低异常,基性岩可引起重力高异常。②沉积岩、浅变质岩系及花岗岩基本上无磁或为弱磁性,中酸性、基性岩类具中强磁性,不同岩性的侵入岩将产生不同梯度特征的局部磁异常。

通过数据处理来突出异常信息是具体圈定岩体有效的方法手段。磁异常化极消除了斜磁化的不对称等影响,有利于地质解释。垂向导数相当于高通滤波器,既突出局部异常特征又压制区域低波数值成分。

区内各类岩浆岩广泛出露,除个别岩体因与围岩无物性差异或差异不大,或因岩体规模较小等未能引起明显的物探异常外,大部分与重、磁异常对应较好,这就为从已知到未知类比推测隐伏岩体提供了依据。对同源重、磁异常,以磁异常解释岩体产状。岩性依据重力异常正负性质、正磁异常梯度幅度及其组合等综合判断,如重力低位置磁异常不明显多为花岗岩(如伏岭岩体等),局部磁异常位置伴生幅度不大的重力低或重力异常不明显多为中酸性岩体(如大谷运岩体、里东坑岩体等)。异常解释按与出露岩体岩性关系认识来处理:①长陔-白际一带重力低伴生局部磁异常,反映该处的花岗岩中磁性暗色矿物含量较高,解释结果为花岗岩类。②伏岭重力低西侧明显绕曲形成次级异常,其位置与杨溪岩体偏离,同时存在局部缓磁异常(C19中半坑异常),故解译为隐伏的中酸性岩体。

本次研究共圈定区内已知和隐伏岩体58处(个),部分多中心异常次峰所圈同源“小”岩体未编号(表3-3-4)。其中:①按岩体出露情况划分:隐伏岩体22个,部分隐伏(指解释产状与出露范围差别较大)岩体7个,已知(出露)岩体29个;②按岩石种类划分:酸性花岗岩体3个,花岗岩类(黑云母花岗岩等)9个,中酸性花岗闪长岩类岩体42个,中基性-超基性岩体4个;③按重磁异常特征划分:航磁异常解释47处,重力异常解释11处,且约一半具有较明显的重磁伴生异常现象。

表3-3-4 皖东南地区物探推断岩体简表

续表

(五)基底构造探讨

地球物理场的分区体现了涵盖基底的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局部磁异常大多由浅层磁性岩浆岩引起,区域磁异常主要反映深部磁性场源——深变质结晶基底的分布。现结合邻区就研究区的基底构造轮廓进行探讨。

石台-旌德一带存在一规模很大的北东东向区域磁异常,呈西南侧未封闭的椭圆形,延伸上百千米,宽数十千米,其中心位于石台七都一带。根据磁场空间分布理论,经用不同延拓高度的异常极值估算,深部磁性场源为一产状平缓、顶部埋探约10km的薄板状体。对此地质体性质进行分析后认为:①岩浆岩磁性不均匀,如此规模区域异常通常非侵入岩所能引起。②在邻区怀宁半月湖钻孔中发现的古-中元古代基底董岭岩群具较强磁性,在明光市嘉山集地区的钻孔中发现新太古代基底,由此推测下扬子区普遍存在元古代、新太古代变质基底。③赣北星子地区存在与石台地区同处一北东向异常带的高磁异常区,该地星子杂岩下限延入古元古代,另获得2700Ma的捕获锆石年龄。因此认为石台-旌德背景磁异常可能由新元古代-新太古代深变质基底引起。

㈩ 哪里有品种比较特别高贵的兰花。

中国是兰花的故乡,生长很多种兰花,不乏珍贵的兰花品种,达摩兰、奥迪牡丹兰、春兰、寒兰、惠兰、墨兰、剑兰、莲掰兰·····都比较名贵,尤其是云南产的——莲掰兰,价格在几百万元以上,品相极端标志的直超千万元以上。

热点内容
海棠绿眼膜 发布:2025-07-22 23:08:27 浏览:806
北京牡丹江机票 发布:2025-07-22 23:03:59 浏览:820
花卉施工组织方案 发布:2025-07-22 23:00:04 浏览:491
盆景开花了 发布:2025-07-22 22:48:52 浏览:128
玉兰花车 发布:2025-07-22 22:41:00 浏览:818
荷花窑门票 发布:2025-07-22 22:26:36 浏览:269
攀枝花阳光水艺消费 发布:2025-07-22 22:22:16 浏览:694
盆栽桔子树掉叶 发布:2025-07-22 22:20:35 浏览:278
自然堂玫瑰果系列图片 发布:2025-07-22 22:19:47 浏览:623
七夕去看看 发布:2025-07-22 22:19:46 浏览: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