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园荷花池
『壹』 修复后的西园、东园性质发生了什么改变
修复后的西园、东园性质上已非私家花园,成了供城邑士人乡绅们集会雅玩的寺庙园林,但规模布局还依照潘氏豫园,保留了文人宅园明秀雅洁的风貌。原临荷花池的乐寿堂已颓圮,复建西园时,在原址上建起形制高大、华丽宽敞的三穗堂。
『贰』 扬州那里可以坐车去凤凰岛啊,坐多少路
以上应该做32路公交车终点站是茱萸湾公园,也叫 扬州市动物园,不做26路.
可以到石塔寺坐66或26到终点站"文昌苑"转10路,终点站就是凤凰岛.不建议打的,价格太高,不划算.
『叁』 上海九曲桥的来历
说到上海的九曲桥,不能不说城隍庙和豫园。在鸦片战争以前,上海还是一个小县城。明永乐年间,上海知县张守约将原来的金山神庙(又称霍光行祠)改建为上海城隍庙。明嘉靖年间,一个在四川任布政使发了迹的上海人潘允瑞为愉悦父母,历时18年(1559年-1577年),建造“豫园”,建有荷花池及九曲桥。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修建内园(又称东园),后并入豫园。清乾隆25年(1760年),上海商界开始重建豫园,建成后改称西园,成了城隍庙的一部分。清道光22年(1842年),英军占领上海,司令部设于城隍庙。清同治四年(1865年)英军从城隍庙等处撤出,上海绅商界募捐重修。民国11年(1922年)重修豫园内园。1963年,重修荷花池和九曲桥。1984年重修湖心亭。
九曲桥实为七曲桥,从池边到池中心的湖心亭,只有七个曲。
『肆』 苏州东园的园林美景
东园林荫密布,清爽宜人,现有树木100多种,其中乔木占57.2%,灌木占36.1%,藤木6.1%,共计约3500株。特色品种有雪松、黑松、香樟、枫杨、山茶等。主要景区有“春景区”和“夏景区”。“春景区”在古城墙南端,植有应景花卉。城垣最高处建有一座“春景亭”。一到春天,海棠、樱花竞相开放,层层叠叠,春意盎然。这些花灌木大部分植于1991年。“夏景区”位于“春景区”之北,山上一座“夏景亭”与“春景亭”遥相呼应。山下一方草坪,碧草如茵。旁有一池名“荷花池”。池北部满植荷花,池上有曲桥,旁边挑水而建一水榭,背后是宽阔的娄江。夏季至此,凉风习习,荷香四溢,一派清凉世界。
『伍』 扬州公园里有哪些景点
1、宋夹城
国家级4A景区。扬州宋代有“一地三城”之说,分别为宋大城、宋夹城、宝祐城。
而宋夹城在宝祐城和宋大城之间,呈南部略偏东、北部略偏西的狭长方形,至今已有近800多年历史,虽然后来经历战乱等历史因素影响,但城池地貌特征依稀可见。
如今的宋夹城考古遗址公园就是在原址上复建的。现宋夹城已开发为体育休闲公园。
『陆』 东园什么地方好玩啊
东园
东园位于近华浦东面,由“邱商、柏园”两处私家园林组成,东面、南面临大观河入滇池草海航道。园内荷塘交织,柳堤环绕,跨溪架桥,临池亭廊,景色幽深,荷塘畔、柳丛中建有四方重檐“小观楼”,公园管理处。
南园
在楼外楼东南面,与楼外楼隔滇池航道水面。庾庄系民国年间庾恩锡别墅。园中荷塘溪流,柳堤环绕,曲桥拱桥,小亭藤架,主体建筑为两层中西合璧式“晋侯楼”。设有客房、餐饮、会议接待等服务设施。
盆景园
大观公园盆景园占地4500平方米,是昆明地区最大的盆景园。园内佳木葱茏,齐花烂漫、山水相映、亭廊交辉,各式盆景星罗棋布。蜿蜒的粉墙边,盘曲的亭廊旁,布满了以树木为主,配以山石的盆景。千姿百态的老树虬枝尽在眼前:或巍峨挺立、或盘根节错、或婀娜多姿。每当春回大地,山茶朵朵似锦绣,紫藤串串如铜铃,枫叶片片若云霞;入夏则藤蔓掩映浓荫覆盖、暑气顿消;秋来银杏、南天竹、火棘果实累累、红艳欲滴;冬后疏林斜枝、错落有序,伴以傲霜红梅,愈见苍劲。园内许多老桩,都有百年以上历史。一株清乾隆年间所植的双条“寿”字紫薇,迄今已有二百多年,据说60年代初期,一美籍华人出资3万美金欲买未果,现已成为盆景园的镇园之宝。
近华浦
近华浦三面环水,是大观楼的主景区。公园入口正对近华浦拱形重檐门楼。北面、东面是大型荷花池。“大观楼”是近华浦主体建筑,清康乾时期兴建的馆、阁、亭、堂古建筑群,由临水长廊萦绕贯通,近两年新建“华夏长联景廊”、“大观楼碑刻拓片展览”、“中国四大名楼馆”、“长联历史文化馆”等文化景点。浦内长堤虹桥,柳荫荷塘,葱郁古树。“彩云崖”假山峰回路转,紫藤花架形成花廊,四季花坛百花争艳,绿草如茵。这里既荟萃了大观楼的历史人文景观,又是春秋两季花展的主展区。旁边有小吃,房,车站就在附近(近华浦路#92;春晖小区附近都有车站,普通车一元即可,空调车两元),乘坐100路终点站可到。
西园位于近华浦西面,是1998年征用200亩土地新建的长联文化园。有水面30亩,柳堤拱桥,绿草似茵,临池水榭,石板游路,已经形成“苹天苇地”,亭桥水榭倒映碧水,林木花卉烟水迷离的优美园景。
楼外楼
地处大观楼东南面,四面环水,柳堤连通,与大观楼隔三潭印月湖面对峙。楼外楼三层,绿色琉璃歇山卷脊屋面,形如画舫。景区有贴水平桥石栏、八角小亭、四方水榭、假山叠石。花坛相连,曲径贯通。西面跨三孔石桥沿柳堤达西园。
百花地
位于庾庄东北面,与楼外楼隔河相望, 公园征用后辟为“垂钓者之家”,鱼塘畔有弧形长廊,柳堤草坪,沿草海航道东侧,长堤与庾庄连接。
『柒』 留园前身东园上奇峰异石云集的美景有哪些
1794年,刘恕成为了东园的主人。刘恕成为园主后,开始了对东园的修复和扩建,经过5年时间的努力,在1798年,东园的修复和扩建终于完成。
重修完成后,因园内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又以其中多植白皮松,故名寒碧庄。又因为属于刘家所有,故又称“刘园”。
刘恕一向爱石,有人形容其是“千金一石不为痴”。在刘恕治园的20多年里,刘恕搜寻了玉女、箬帽、青芝等太湖石,称为“十二峰太湖奇石”自号“一十二峰啸客”并撰文多篇,记载寻石经过,抒发仰石之情。同时邀人绘画、题字、作记,然后移入园内。
印月、青芝和鸡冠三石位于濠濮亭曲溪楼前,三石都高不过3米。印月临水,石中有一天然涡孔,其倒影落在池中如一轮明月,刘恕曾经作诗描述道:
凌虚忽倒影,恍若月临川。
青芝的形状形如刘恕诗称“拟断白木鑱”,只是颜色万古长青,后来唯其顶上横加了一块湖石。
累黍石位于五峰仙馆北面,还读馆西面,当窗而立,高3米有余。累黍石上布满黄色结晶颗粒,可谓“累处直疑从黍谷”,和还读我书斋之名相得益彰。
猕猴和仙掌位于五峰仙馆北面庭院花径之上,仙掌居中,猕猴偏西,两石高两米左右。从五峰仙馆内朝北望之,猕猴峰如一老猿,抓首弄耳蹲立于白皮松下,身上毛发也依稀可辨,真有点“似戒飞腾学静观”的味道。
一云峰位于在明瑟楼南的假山中,石上镌有“一梯云”3字,其侧隐约可见“一云峰”3字,峰高丈余,屹立于假山石径旁,如云似帆。
篛帽倚立在冠云峰旁东侧,石高不过丈,石上部形如箬帽,故有此名。石背面镌有刘恕所题“篛帽峰”字。
可惜此峰曾折裂,人们用铁搭连之,暗合清代学者潘奕隽诗“不必低头效苦吟”之句,真是恰如其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拂袖在东园一角,石上攀附凌霄一株,石高约一丈,其身拂出一角如古人袍袖,故有此名。清代学者潘奕隽有诗道:
介石心原不染尘,餐霞几岁学修真。
浮邱把袂还招手,同调应呼澹荡人。
玉女在“绿荫”西墙边,青枫下,石高不满丈,前临荷池,雾鬓风鬟,素裳曳地,亭亭玉立,如一美人,故有此名。
奎宿在曲溪楼前濠濮亭旁,石高两米余,貌不惊人。唯其形状与天上二十八星宿中的奎宿形状极为相似,故称奎宿。在最早的天文著作《石氏星经》中有关于奎宿的描写:
奎十六星,形如破鞋底,在紫垣后,传舍下。
刘恕还喜好书法名画,他将自己撰写的文章和古人几百方条石法帖,勒石嵌砌在园中廊壁。后来保存的书条石,基本是刘恕留下的。
刘恕还遍请当地名家,集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对东园故址改建,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经过刘恕的重修,刘园虽然比东园增加了建筑,但仍不失深邃曲折幽静之趣。当时园林有内园、外园之分,内园即刘恕住宅部分,外园即园林部分。
刘园中建有古木交柯、还读馆、卷石山房、明瑟楼、绿荫、曲溪楼、掬月亭、含青楼、垂杨池馆、个中亭和半野草堂皇等。
古木交柯位于园林的东南方,是一个幽僻的小庭院。此处虽无奇峰秀石,但高墙下用素砖砌筑的花台上山茶怒放,柏枝凝翠,红绿相间,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粉墙上嵌有“古木交柯”砖匾一方,但后来由于岁月的洗刷,旧题已久摩灭。存留下来的是后来盛康为园主时补书的,在题名的左边有跋文:
此为园中十八景之一,旧题已久摩灭,爰补书以彰其迹。丁巳嘉平月,道荪郑思照识。
郑思照为盛康幕僚,在后来的1910年曾测绘《苏州留园全图》,补书时间为1917年。
在古木交柯的花台中原有古树两棵,一为古柏,一为耐冬,耐冬即为山茶一种。但是两树都已死亡,只是古柏虽死,但躯干还在。后来为正其名,又移栽了古柏和耐冬两棵,形成景观。两树交柯连理,红绿相交。
古木交柯花台虽为砖砌,但造型古朴典雅,别有风味。此处仅植两树、置一匾,就构成了一幅充满生趣、耐人寻味的图画。
这里运用了传统国画中最简练的手法,以墙作纸,化有为无,化实为虚,使整个空间显得干净利落、疏朗淡雅。
还读馆即存留下来的还我读书处,位于五峰仙馆的北侧。“还读馆”这个名称来自于晋代陶渊明的《读山海经》:“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还读我书斋所在的地方从前是书斋,刘恕建筑为楼,时称“还读馆”,后来盛康为园主时称“还读我书斋”。
卷石山房即存留下来的涵碧山房,位于古木交柯的西北方,东面紧靠明瑟楼。刘恕为园主时称“卷石山房”,后来盛康为园主时名“涵碧山房”。“涵碧山房”这个名称来自于宋朱熹诗“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
涵碧山房建筑面池,水清如碧,“涵碧”两字不仅指池水,同时也指周围山峦林木在池中的倒影,故借以为名。
涵碧山房建筑三间,因建筑前临荷池,故通常又称荷花厅,清代文学家俞樾《留园记》中的“凉台燠馆”即是指此。
“明瑟楼”这个名称来自于北魏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目对鱼鸟,水木明瑟”之句。此处环境雅洁清新,有水木明瑟之感,故有此名。
明瑟楼为两层半间,卷棚单面歇山造,楼上三面置有明瓦和合窗,楼梯在外,用太湖石堆砌而成。梯边一峰屹立,上镌“一梯云”3字。楼梯面东墙上,有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的“饱云”两字砖匾一块。
绿荫的建筑临水而筑,取元末诗人高启《葵花诗》中“艳发朱光里,丛依绿荫边”为名。轩南庭院墙上有石匾嵌于其上,有清代史学家钱大昕书“花步小筑”。绿荫建筑的西侧原有一株古枫,小轩笼罩在树荫下,故有此名。
曲溪楼也是临水而建,紧挨着濠濮亭,为两层单檐歇山式建筑。楼只有前半部分,下为过道,狭长,进深仅3米左右,南北长10多米。
掬月亭即存留下来的濠濮亭。濠濮亭为方形四角单檐歇山式建筑,其北挑出水面而筑。刘恕时称此亭为“掬月亭”。后来盛康为园主时名“濠濮想亭”,后易名濠濮亭。
含青楼即后来远翠阁,位于还我读书处的西边。唐朝诗人方干有诗道:
前山含远翠,罗列在窗中。
诗与景符,故有此名。刘恕时曾名“空翠”,后改名“含青楼”,后来盛康时名“远翠阁”。远翠阁实质上为楼,其上三面都置有明瓦和合窗,两层,单檐歇山造。
从曲溪楼北行,有水榭名“清风池馆”。清风池馆的建筑为水轩形式,单檐歇山造。刘恕时称“垂杨池馆”,后来盛康时改名为清风池馆,昔署匾为“清风起兮池馆凉”。
清风池馆傍水池东侧而筑,开敞不设门窗,清风徐来,分外舒适。清风拂面,池水泛起粼粼碧波,池馆变得清凉爽人。这里有一副楹联为:
墙外春山横黛色;
门前流水带花香。
楹联的落款是:“杨沂孙题留园清风池馆”。此为旧联借用,篆书。挂在清风池馆内,联语和环境相符。上联咏远借之景。黛色,就是深青色,是远山的天然美色。
下联咏近观之景,似轻柔明透的流水,还有醉人的花香。山水本是自然界中富有魅力的基本景观,联语还赋予它们以丰富的感情。“横”和“带”两字突现了山水之性格、神采,有妙造自然之趣。山水与人们的感情相交流,引起人们更美的遐思。
此处还有一幅清代书法家杨沂孙的楹联。楹联道:
松阴满石闲飞鹤;
潭影通云暗上龙。
楹联的上联咏景色之清幽。松枝虬干,浓阴泻地,奇石蔽日,而清腥秀逸、体态翩翩的飞鹤悠闲地在池边活动。由于仙人骑鹤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人们往往将鹤与神仙隐士连在一起,因此寻常之景被寓超凡脱俗之趣。
下联咏水潭倒影之奇妙。楼台亭阁、绿树浓阴、白云、艳阳、松影,全都倒映入清潭,微风乍起,随波荡漾,美如神话中的水晶仙宫。这里“上龙”是指松影,将松树比作龙蛇或龙影在古代诗作当中运用十分广泛。
水光、树阴、闲云和飞鹤,虚实、静动交相辉映,使人心灵愉悦,尘念烦忧尽去,富于佛家禅机悟趣。
个中亭即存留下来的可亭,位于涵碧山房的北边。在亭中南望,“涵碧山房”与“明瑟楼”形如一艘航船,停泊在水边。整组建筑打破了整齐划一的布局,给人既有变化而又美观自然的感受,体现了中国山水画法中主景偏右的传统手法。
可亭为六角,飞檐攒尖,刘恕时称“个中亭”,后来盛康时称“可亭”。可亭楹联可亭处有多幅楹联,其一为:
园古逢秋好;
亭小得山多。
楹联的落款是:“郑文源题留园可亭”。郑文源的题联还有一处:
园林甲天下看吴下游人载酒携琴日涉总成彭泽趣;
潇洒满江南自济南到此疏泉叠石风光合读涪翁诗。
此联的落款是:“郑文源题留园半野草堂”。
此联后来被悬挂于可亭。联中的彭泽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陶渊明曾任彭泽令,故世称“陶彭泽”。涪翁指的是北宋诗人黄庭坚,黄庭坚曾被谪涪州,自号“涪翁”。
此联的上联赞美苏州园林之美、游人之盛、情趣之雅。联中所引用的陶渊明,表现出一种闲适高雅的生活情趣。下联叙作者行迹,咏疏泉叠石之美景。联语将园林山水之美和黄庭坚的写景诗并称,景美诗美,相得益彰,令人回味。
可亭处的楹联其三为:
水转桐溪约秋禊;
路寻花步赋春游。
楹联落款是:“佚名题留园可亭”。
对联中的秋禊,是指古人于夏历七月十四日临水祓祭,以清除不详,称为“秋禊”。联中的花步亦称“花步小筑”。
可亭处的楹联其四为:
唯曰进德焉修学焉是在我尔;
从慈永安矣其乐矣盖有天乎。
楹联的落款是:“俞樾题留园可亭”。俞樾是晚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书法家。他一生著述不倦,主要著述有《春在堂全书》、《小浮梅闲话》、《右台仙馆笔记》、《茶香室杂钞》等。
俞樾曾经与留园主人盛康是好友,和盛康相比,俞樾在官场显得不是很得意,而他离开官场专心于学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这副楹联中,人们能够看到一代国学大师修学、修德的崇高品质。
可亭处假山与“涵碧山房”中间仅一池相隔,形成南北对景。假山旁有古老银杏两棵,树冠相连,浓荫蔽日。
可亭处假山沿池呈东西走向,长36米,南北宽14米,高约4米。山间有石径二条,一条往上至可亭,一条沿池高低曲折至小蓬莱曲桥。
从1789年清代举人王学浩所绘园林图中能够看到,最初的假山为平冈小坡,上置茅亭一间,颇有山林风味。
后来,经刘恕修建,把其他废圃中搜罗来的零星湖石夹杂黄石掇叠于此,以造就池对面“卷石山房”相适称的景观。
留园荷花池曲桥
『捌』 川大望江校区东园第三教学楼在哪个位置呢急
东门进门直走,走到尽头是荷花池,面对荷花池沿荷花池右边走,走到尽头是“外国语学院”的楼
外国语学院与旁边的工商管理学院中间那条路,走进去就是三教了。
走进这条路,你的右边是篮球场,左手边就是三教了。
『玖』 想游拙政园大概只有2个小时左右求好的路线
拙政园导游词
一、 东部景区
1、 兰雪堂
入园后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座三开间的堂屋,名为“兰雪堂”。“兰雪”二字出自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之句,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从图上看,拙政园分为三个部分(东、中、西)兰雪堂,始建于崇祯八年(1635年),据园主王心一<归园田居>记载,兰雪堂为五楹草堂,"东西桂树为屏,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梅之外有竹,竹则邻舍,旦暮梵声,时从竹中来",环境幽僻.
2、 缀云峰
走出兰雪堂,迎面看到一座假山,青翠的竹丛和古树簇拥着一座巨大的石峰,状如云朵,叫做“缀云峰”。缀云峰像一个巨大的屏风,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这种“开门见山”的造园手法被称为“障景”。
3、 芙蓉榭
在兰雪堂东北面荷花池边,临水而筑的这座卷棚歇山顶的建筑,即是芙蓉榭。榭,是苏州园林建筑中的一种类型,坐落在水边,三面临水,四面空敞的建筑。芙蓉,有木芙蓉和水芙蓉两种。芙蓉榭是东园夏日赏荷的绝佳之处。芙蓉榭面对荷花池,背后是堵高墙,一边开阔,一边封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走到芙蓉榭门前,向西看,可看到水榭的门框上装有一个雕花圆光罩,透过圆光罩可以看到前面的小桥流水,像一幅镶嵌在圆形镜框里的油画。你走过去在仔细看看,又可以发现水榭临水的门框上装有一个雕花长方形落地罩,这是一种“框景”的造景手法。
4、 天泉亭
芙蓉榭以北是一片紫薇草坪,中间耸立的重檐攒尖八角亭,就是“天泉亭”了,亭中有一口井,相传是大弘寺的遗物,天泉亭从外面看上去很像是一个两层建筑,不过大家走进亭子,就会发现其实它只有一层。大家知道苏州园林建筑为什么常用飞檐戗(qiang)角吗?①飞檐高高翘起,看上去像凤凰的尾巴,给园林增添了动感和美感;②飞檐翘起,有利于采光和通风。(而且坡度产生了变化,两边尾面面积扩大,有利于排水)
5、 秫香馆
大家看前面那座外观轻快明朗,体积较大的四面厅 ,那就是“秫香馆”。“秫香馆”顾名思义,就是观赏稻麦飘香的地方。明代“归田园居”的主人王心一,曾在园林内造有秫香楼,想效仿陶渊明辞官归田园居的乐趣,但现在见到的秫香馆,其主体建筑是60年代重修拙政园时从东山搬迁而来的。
(补)放眼亭:取自白居易的“放眼望青山”,拙政园东园最高点,北与芙蓉榭、天泉亭成为对景。
6、 长廊(二十五花窗)
拙政园的东部和中部就是用这条长长的复廊隔开的,大家看走廊的墙壁上,还开有25个漏窗。人们信步走在游廊里,随着漏窗花纹的更换,园内的景色也在不断地变幻,这种现象称作“移步换景”。
7、 进入中部,站在倚虹亭,简单介绍中部景色
我们现在来到了倚红亭,它是半亭,为什么叫倚红亭呢?这是我们把廊比作彩虹,由于亭紧紧地靠在廊上,所以取名为“倚红亭”。我们站在这里,可以看到对面的别有洞天,这种构景手法叫做“对景”。
大家看到那有一座塔吗?像不像在园林的西部啊?其实那塔是北寺塔,大概里园林有1公里远,这种造园手法叫做“借景”。
我们还可以看到水池上有座曲桥,将水池一分为二,靠近我们的,感觉水是聚在一起的,远处分两支,分散流向远方。
二、 中部景区
1、 梧竹幽居
下面,我们来观赏“梧竹幽居”,俗称“月到风来亭”。它位于中部花园的最东边,同“倚红亭”相邻。以往大家所见的亭是圆形,而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方亭。亭四周的白墙都是方形的,方墙上又有圆洞门,一座天圆地方,表示园主追求“天人合一”,把自己融入自然的意境。人站在亭中向外看,犹如四个巨大的镜框镶嵌着园林一年四季的风光:南面迎春花代表春天,西面荷花代表夏天,北面竹子代表秋天,东面白墙代表冬天(冬天墙上挂有柱状的冰)。亭内“梧竹幽居”的楹额,是文徽明的手迹。两旁还有一幅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上联是用清风明月来描绘自然风光的无限美好,下联是用乐山乐水来揭示旅游观光对陶冶情操的作用。
2、 雪香云蔚亭
我们越过小溪,步上台阶就到了“雪香云蔚亭”,它是园林中部的至高点,又居园林正中,与远香堂遥遥相望,亭内有“雪香云蔚亭”和山花鸭鸟之间的韵味。有一句古话:“不出城廊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这就创造了“山花野鸟”的意境。亭柱上还有文徽明书写的对联“鸟鸣山更幽,蝉噪林愈静”,这幅对联“以噪衬动,动中求静”。(是否有种超凡脱俗的感觉呢?)
3、 荷风四面亭
我们现在来到了中部花园的“荷花四面亭”。“荷花四面”顾名思义:四面临水,夏日荷花在四面盛开,有阵阵荷香从四面飘来。荷风四面亭位于湖中岛上,四面临水,三面植柳。亭中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勾画出拙政园春夏秋冬的景色。联中还蕴含了“一、二、三、四”的序数,这副对联上联仿照济南大明湖清代书法家张保所书的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下联是仿照唐代诗人李洞:“看待诗人无别物,半潭秋水一房山”。用在这里,都恰到好处。
4、 见山楼
荷风四面亭的北面便是见山楼了,它是一个两层建筑,上面叫“见山楼”,下面则叫“藕香榭”。大家一定都知道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吧?对了,“见山”就出自此处。大家随我看:见山楼就像龙头,爬山廊就像龙身,戗角就像龙角,洞门像……龙嘴,曲桥也成了龙须,白墙成了龙尾。“见山楼”上层有蠡壳和合窗,楼下用落地长窗,室内是桌椅茶几。相传,在太平天国时,李秀成曾在此办公。这里也是夏日赏荷的绝佳之处。
5、 香洲
与“荷花四面亭”隔山相望的便是“香洲”。“香洲”二字是文徽明的手迹。根据《诗经》中“采杜者兮芳洲”而命名。“香洲”是一座船形建筑物,也称为“石舫”或“旱船”。此处的“洲”与“舟”同音。值得一提的是:这艘石舫是由亭、台、楼、阁、榭五种典型园林建筑组合而成:船头为荷花台,四方亭(即现在的茶室)为前舱,面水榭为船后舱,澄观楼和野航阁为船尾。香州是古典园林中最著名的船景之一
6、 小沧浪(小飞虹)
我们现在来到了“小沧浪”。“小沧浪”出自《楚辞·渔父》,原话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浊兮,可以濯我足。”“小沧浪”是一座三开间的水阁,跨水而居,构成一个闲静的小院。站在小沧浪往北看,廊桥“小飞虹”倒映在水中,犹如彩虹,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一座廊桥。这里也是观赏风景的最佳。
7、 远香堂
从小沧浪往东走,就来到“远香堂”,它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远香堂得名于宋代周敦颐《爱莲说》的“香远意清”之句。它是接待厅,是园主用于举行重大宴饮以及婚丧寿喜等活动的场所。
远香堂,①堂外设有回廊,下雨天,我们可以呆在廊内赏景;②它建筑特点四周不是墙,而都是落地玻璃窗,并且这些窗是活动的,夏天可以拆走,于是就成了四周空空的亭子,方便赏景;③室内没有一根柱子,不会遮挡视线;④室内都是清式家具,特点是:华丽但比较笨重、雕刻繁复,镶嵌较多。
远香堂前,挂有一幅苏州所有园林中最长的对联,共80字。(什么?)
三、 西部景区
1、 水廊(尽头是倒影楼)
我们现在到了拙政园的西部的倒影楼,前面这条曲折蜿蜒的水廊,是苏州园林中的三大名廊之一。其他的是留园的曲廊和沧浪亭的复廊。这条水廊沿水而建,高低起伏(临波的感觉)
“倒影楼”之所以取名为“倒影楼”,是因为从前面的池塘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幢楼阁的倒影。“倒影楼”是一座两层建筑,下层叫“拜文揖沈之斋”,“文”指文徽明,“沈”指沈周。意思是纪念文徽明和他老师沈周的纪念堂。“倒影楼”中间屏门上雕刻有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天根竹图,并配有诗词,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
2、 与谁同坐轩(扇亭)
水廊的西面有一组楼阁群,最近的是“与谁同坐轩”,它是一个扇亭,好像一把扇子,轩顶的瓦面像折扇的扇面,而后面“笠亭”的尖顶恰似折扇的扇把。“与谁同坐轩”是根据苏东坡的“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词而得名,表达了诗人孤芳自赏的心情。园主借此表示自己的清高,只能“清风”、“明月”与我为伍。
3、 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
拙政园西部花园的主体建筑便是卅六鸳鸯馆、十八曼罗花馆了,这座建筑物是美化了的“鸳鸯厅”结构。从外面看是一个屋顶,而里面则是两个屋面;外面看是一个大厅,里面则分为两个客厅。它与其他地方的鸳鸯厅有很多的不同之处,这里比别的鸳鸯厅多设了戏台。四面窗格上嵌有麦形蓝白相间的玻璃。馆内四角都增设了耳房,相传园主在大厅听昆曲,演员可以在耳房休息、化妆,平日里客人来了,佣人随从也在耳房休息。
进门时,我们可看到圆洞门上方有四个砖雕的隶体字“得少佳趣”,意思是,进得门来,才能渐入佳境,稍得乐趣。北厅有“卅六鸳鸯馆”清代苏州状元洪钩的题字。南厅有另一苏州状元陆润庠所题的楹额“十八曼陀罗花馆”,名字工整对称,比喻吉祥美好。“曼陀罗花”相传与山茶花十分相似。因此在小院里种了18株各种山茶花来应景。
4、 留听阁
卅六鸳鸯馆的西面就是“留听阁”了,楹额由清代湖南巡抚吴大澄所书。它是一个船形建筑。留听阁,取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留听阁门框上的飞罩是由一整块银杏木雕成,由松、竹、梅,“岁寒三友”和“喜上梅(眉)稍 ”两组传统图案交织在一起。楠木隔扇裙板上刻有蟠螭(夔龙) 透雕,圆润有神,据说是太平天国忠王府内的遗物,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拾』 郑州陵园荷花简介,历史、位置……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到夏天,这两句诗经常浮现在脑海中。
啥也别说了,去看荷花吧!
在郑州寻到一处合适的赏荷地可不容易,郑旅行为您全方位搜罗郑州的赏荷好去处。
惠济区大河广场荷花池
郑州惠济区政府紧挨着大河广场,广场古树苑内有个荷花池,夏季荷花盛开时,沾着露水的荷花如同一位位娇羞的少女,是当地一大美景。从惠济区政府西大门进去就可以看到啦。
地址:惠济区开元路与天河路交叉口
交通:乘坐78、91路公交车可到
门票:免费
郑州烈士陵园
位于郑州西南的烈士陵园也是一处赏荷佳地。2011年,陵园将丹青池改造为观赏莲花池,观赏面积达3300平方米,池中植有7000余株荷花,品种齐全。从烈士陵园正门进去,直走到头向左转100米,就能看到两个连着的荷花池。
地址:南三环与嵩山南路交汇处
交通:乘坐78、91路公交车可到
门票:免费
紫荆山公园
郑州紫荆山公园春天有紫荆花展,夏天有荷花展,小编去年夏末去过一次,可能是展览已经结束,只看到几缸没开花的荷花,寻找半天也没看到所谓的荷花池在哪里,所以对此公园的印象不是太好。
据说公园的荷花池在东园和西园都有,每年都会举办免费的荷花展,品种丰富多样,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今年去碰碰运气。
地址:郑州金水区金水路108号
交通:乘坐地铁1号线,紫荆山站下车;乘坐919、43路公交车可到。
门票:免费
西流湖公园
位于郑州西边的西流湖公园,斥资40万元,采取“大色块”、缸植的方式,在园内湖区引种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营造优美的水体景观,满足市民群众观赏需求。家在附近的朋友可以前去赏荷。
地址:西环路与化工路交叉口
交通:乘坐地铁1号线、 B3、31路公交车可到
门票:免费
郑大新校区荷花园
郑州大学新校区一到周末就人满为患,绝壁是个免费的大公园啊!郑大新区不论春夏秋冬哪个季节过去,景色都十分漂亮!学校图书馆前有个荷花园,种植有大面积的睡莲和荷花,6月、7月荷花开放的时候,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拍照赏花。
地址:科学大道与西四环交叉口
交通:乘坐B12、68、72路公交车可直达
门票:免费
注意事项:郑大新校区只在周末对社会人士开放。
郑东新区湿地公园
郑东新区商务内环路有个湿地公园,也是赏荷花的好地方。公园面积不大,到处都是荷花池,十分漂亮。
地址:郑东新区CBD商务内环路与南北运河交叉口东北角
交通:乘坐206路、265路、23路公交车可到CBD,然后步行至湿地公园
门票:免费
南环公园
南环公园是郑州南部最大的公园,不仅可以赏荷花,还可以休闲、娱乐、健身。公园里还有游乐区,非常适合亲子游。
地址:郑州市二七区南四环以北、大学南路以东
交通:乘坐522路、268路、176路、325路公交车可到
门票:免费
莲花公园
敢起名为莲花公园,里面的荷花一定多!荷塘中有水鸟栖息,荷花的静,水鸟的动,相映成趣,令人流连忘返。
地址:高新区莲花街
交通:乘坐:b35路、b2路公交车到迎春街站下车,45路公交车到翠竹路金梭路站下车
门票:免费
新郑郑风苑
郑风苑景区位于新郑市区东部,靠近溱水,景区占地面积1000余亩,其中水域面积200亩,有多种名品荷花,千姿百态,亭亭玉立。荷花有色彩多、花瓣大的特点,观赏价值极高。
地址:新郑市新烟街道玉前路391号
交通:建议自驾前往。
门票:免费
中牟荷花
中牟的万滩、刘集,有超大面积的荷塘,农历六月是荷花最盛的季节,当地人称为荷月,民间习俗把农历六月二十四定为荷花生日。据说,此时中牟荷花全面开放,正是观赏的最佳时机。
万滩镇地址:中牟县城西北部
万滩交通:郑开公交到中万路口下车,换乘103路、105路公交车都能到万滩。
丰乐农庄
丰乐农庄位于郑州市北15公里,在黄河南大堤内,是郑州一个4A级免费旅游景区。景区的荷花池面积不算大,在盛开的时候也别有风味。景区另一大亮点是万亩葵园,四五月份金黄的葵花盛开,气势磅礴,值得前往。
地址:郑州市惠济区江山路北段至黄河大堤
交通:沿江山路北上一直到黄河大堤向东约500米即到。
门票:免费
这么多郑州的赏荷好去处,你中意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