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荷花
Ⅰ “秀色掩今古,闭月荷羞颜。众望闻其香,垂手我自狂”是什么意思
【读音】:xiù sè yǎn jīn gǔ ,bì yuè hé xīu yán.zhòng wàng wén qí xiāng
秀色掩今古,闭月荷羞颜。众望闻其香,垂手我自狂”的意思是,你的魅力过去今天都在流传,荷花见了她也会害羞。后两句是那么多人对你垂涎偏偏就我轻松得到了狂喜不已。
Ⅱ 谁给我详细地讲讲范蠡西施的故事
西施,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宛若一道彩虹升起在春秋的天空。关于西施的传说像西湖的荷花一样不可尽数,然而,这位江南女子如何从苎萝村走向春秋大舞台,如何从一名村姑成为绝代美人?
2500年前,吴越战争以越国惨败而告终。越王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企图复仇雪耻。大夫文种献灭吴九策,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计,大夫范蠡奉命巡行全国勘察美女。范蠡风流倜傥,享有“范郎”之称。是越国少女梦中的白马王子,西施的好友郑旦悄悄地爱上了范蠡。郑旦和西施是苎萝村的一对姊妹花,像两只美好的蝴蝶,让全村的小伙子垂涎欲滴。范蠡来到苎萝村,见到两位美女,几乎忘却公务,陶醉于爱情的美酒中。他爱郑旦,更爱西施,一次假面舞会的误会中,他向西施坦露了真情,西施也爱上了这位范郎。然而文种的到来结束了这段芬芳缠绵的爱情,他将郑旦和西施带回会稽,教习歌舞,准备献给吴王夫差。
聪明的西施艰难地学习吴语,可是,她失败了。只有酒醉之后才能说出一口流利的吴音。临行前,西施和范蠡一夜缠绵,相许了一生的爱情,然后范蠡把两位美女送往吴国都城——姑苏。吴王夫差被面前的绝色震惊了,大臣伯嚭受了文种的贿赂,为越国充当说客,而伍子胥老成持重,一眼就识破了越国的美人计,请求诛杀西施。夫差,这位盖世英雄,春秋霸主,宁可舍弃江山也不愿放弃西施,他杀了伍子胥。为了讨西施欢心,夫差建造了响屟廊,箭泾,明镜十八影,西施也沉迷于夫差如痴如醉的爱情中。两人在灵与肉的交融里,感受到爱情的青春脉搏。
十年生聚,越王勾践卷土重来,姑苏城毁于一旦,范蠡率领大军荡平了吴国,夺回西施。然而,西施却心灰意冷,鄙薄范蠡将自己的心上人拱手相送的名利之举,愿为夫差殉情而死,而越国王后因为嫉妒,竟派人劫杀西施。范蠡救了西施,弃了功名,两人重归爱情公元前494年,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勾践采纳大臣提出的“美人计”,选出越国美女献给吴王夫差,麻痹夫差的斗志。野史杂稗中如是说,越国大夫范蠡周游全国,遍访佳人。一日,在清清浣纱江畔,与家在古苎萝村西边的的西施(原名施夷光)相逢了。才子佳人,出演了一则一见钟情的故事。然而,国难当头,匹夫有责。范蠡以“爱国”的名义,背叛、出卖了爱情。他把绝代佳人西施选进宫里,与其他美丽的越女一起,进行歌舞礼仪等“培训”。大约在公元前490年,把以西施为首的越女献给吴王夫差。
幸运而不幸的夫差,对能歌善舞、风华绝代的西施深爱不疑。从此,歌舞宴平;从此,对西施甚至越国深信不疑。
而越王勾践,在暗暗地做着复仇的各种准备。“卧薪尝胆”、“养精蓄志”、“励精图治”、“发奋图强”——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国富兵强了;吴国,却在君王“从此不早朝”的松懈等现状中,逐步走向衰弱。
公元前473年,越国灭掉吴国,被围困在圣胥山的夫差走投无路,挥剑自刎。
无毒不丈夫。夫差在打败勾践后,给了勾践一条生路。所以,他最终败给夫差,是必然的。
何况,勾践等人太能忍了,自己忍辱负重,甚乃忍心送出自己国家的女子。以这些女子的屈辱与悲凉,换取越国东山再起的生存与发展环境。这种手段不能不说是高明,然而,不免过于自私、卑鄙。在这些方面,夫差哪里是勾践的对手。
传说中,越国胜利后,范蠡归隐江湖,与西施浪迹天涯,做了神仙眷侣。善良的人们多么期盼如此美好的结局,无锡蠡园就是一个明证。
但是,范蠡配么,他配拥有如此结局么?
如果他爱西施,那么——
若西施流泪,先湿的应是他的脸;
若西施悲伤,最苦的应是他的心。
如果他爱西施,必然是期望深情相依,厮守终生,直至地老天荒。
谁能想象,把自己心爱的人拱手让出,送给他人,送给自己的敌人?
倒是夫差,爱了西施一生,疼了西施一生,宠了西施一生。虽然,这“一生”,只有大概的十七年。或许,他到死都还在念着这个是令他国破家亡原因之一的女子的名字。
无法想象,一个柔弱的女子,西施,在这十七年里,怎样的柔肠百转,怎样的万剑穿心,怎样的肝肠寸断。爱人与仇人之间,祖国与敌国之间,她何从判断,何从选择?
也许,西施无从选择,残酷的世界也不许她选择。
多少年来,有多少人认为,西施背负着“祸国”、令吴国灭亡的恶名。
只有极少数人,能公正地站出来说话: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罗隐《西施》
在越国,西施能够得到“功臣”的荣誉吗?不可能!关于西施归宿的最有依据的说法,是被勾践夫人沉水淹死。
拥有“沉鱼”之美的西施,终究被沉入水中。
也好,还她一生流不尽的泪吧。
还她一颗冰清玉洁的女儿心吧
Ⅲ 有谁能告诉我范蠡与西施的故事
公元前494年,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勾践采纳大臣提出的“美人计”,选出越国美女献给吴王夫差,麻痹夫差的斗志。野史杂稗中如是说,越国大夫范蠡周游全国,遍访佳人。一日,在清清浣纱江畔,与家在古苎萝村西边的的西施(原名施夷光)相逢了。才子佳人,出演了一则一见钟情的故事。然而,国难当头,匹夫有责。范蠡以“爱国”的名义,背叛、出卖了爱情。他把绝代佳人西施选进宫里,与其他美丽的越女一起,进行歌舞礼仪等“培训”。大约在公元前490年,把以西施为首的越女献给吴王夫差。
幸运而不幸的夫差,对能歌善舞、风华绝代的西施深爱不疑。从此,歌舞宴平;从此,对西施甚至越国深信不疑。
而越王勾践,在暗暗地做着复仇的各种准备。“卧薪尝胆”、“养精蓄志”、“励精图治”、“发奋图强”——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国富兵强了;吴国,却在君王“从此不早朝”的松懈等现状中,逐步走向衰弱。
公元前473年,越国灭掉吴国,被围困在圣胥山的夫差走投无路,挥剑自刎。
无毒不丈夫。夫差在打败勾践后,给了勾践一条生路。所以,他最终败给夫差,是必然的。
何况,勾践等人太能忍了,自己忍辱负重,甚乃忍心送出自己国家的女子。以这些女子的屈辱与悲凉,换取越国东山再起的生存与发展环境。这种手段不能不说是高明,然而,不免过于自私、卑鄙。在这些方面,夫差哪里是勾践的对手。
传说中,越国胜利后,范蠡归隐江湖,与西施浪迹天涯,做了神仙眷侣。善良的人们多么期盼如此美好的结局,无锡蠡园就是一个明证。
但是,范蠡配么,他配拥有如此结局么?
如果他爱西施,那么——
若西施流泪,先湿的应是他的脸;
若西施悲伤,最苦的应是他的心。
如果他爱西施,必然是期望深情相依,厮守终生,直至地老天荒。
谁能想象,把自己心爱的人拱手让出,送给他人,送给自己的敌人?
倒是夫差,爱了西施一生,疼了西施一生,宠了西施一生。虽然,这“一生”,只有大概的十七年。或许,他到死都还在念着这个是令他国破家亡原因之一的女子的名字。
无法想象,一个柔弱的女子,西施,在这十七年里,怎样的柔肠百转,怎样的万剑穿心,怎样的肝肠寸断。爱人与仇人之间,祖国与敌国之间,她何从判断,何从选择?
也许,西施无从选择,残酷的世界也不许她选择。
多少年来,有多少人认为,西施背负着“祸国”、令吴国灭亡的恶名。
只有极少数人,能公正地站出来说话: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罗隐《西施》
在越国,西施能够得到“功臣”的荣誉吗?不可能!关于西施归宿的最有依据的说法,是被勾践夫人沉水淹死。
拥有“沉鱼”之美的西施,终究被沉入水中。
也好,还她一生流不尽的泪吧。
还她一颗冰清玉洁的女儿心吧。
Ⅳ 范蠡有没有带西施走哦
楼主,你电视剧看多了啊~~~
这种都属于野史轶闻,哪来准确的历史答案啊。。。。
西施的结局有这样几种说法:
一是越国攻入吴国的时候,死于乱军中了;
二是西施被带回了越国,当被沉湖死了(原因也有两种说法,一是勾践和越国大臣认为西施不忠不贞,二是勾践向把西施收了,勾践的王后把西施赐死了,这个很八卦~~)
三就是范蠡辞官带西施走了,从此泛舟五湖~~
Ⅳ 荷花的由来
关于荷花的由来传说极多,现为您提供几条,希望对您有帮助
●荷花不仅清闲秀雅,莲藕、莲子还可以供食用。传说司掌此种艳而不妖,洁而不傲,既可食用又可入药的花卉的花神便是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西施。她出身于浙江诸暨宁罗山的卖柴人家。也称“先施”、“西子”。西施貌若天仙、超凡脱俗。她在河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看见她的美貌,也羞愧的沉入水底。所以又有沉鱼之貌这一说。
相传吴越两国交兵,越国战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苦思复国之计,在范蠡鳛谏策下,越王在越国寻遍美女,最终选中西施来实施美人计。西施为了国家的利益,在接受越王勾践三年训练后,到吴国巧妙的运用美人计离间了吴王与伍子胥之间的关系,最终使吴国走向了灭亡,越国得以重兴。然而西施却不幸于战乱中香消玉殒了。西施的高尚品格感动了天地。当她的一缕香魂来到天庭后,玉皇大帝钦定她为司掌六月荷花的花神,位列仙班,永享爱莲人的朝拜和供奉。
●唐诗人李商隐是泾川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婿。人称他是个多情郎,有多首荷诗赠予以上人。世上争艳,万紫千红,为何李商隐如此钟情于荷花呢?原来,这其中还有一段美丽感伤的爱情故事。
相传李商隐与王小姐相恋结合以前,曾有一恋人,小名叫“荷花”。荷花天生丽质,清秀可人,心地善良淳朴。李商隐年青有为,相貌出众,才华横溢。两人情投意合非常恩爱。在“荷花”的陪读下,李商隐的才学进步很快,两人一起渡过了一段幸福甜蜜的时光。就在李商隐快要进京赶考的前一个月。“荷花”突然身染重病,李商隐回天无术,只能日夜在病塌前陪伴“荷花”。随着病情的加重,一朵娇艳的“荷花”不幸早早地凋零了。“荷花”的早逝,给诗人带来了无比沉重的打击。后来诗人每见到湖塘里的荷花,心中便泛起阵阵忧伤。他自始至终也不能忘记那清秀美丽的“荷花”姑娘。《暮秋独游曲江》中:“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意思是说荷叶初生时相遇恋人,不久分离,春恨已生。荷叶枯时恋人辞世,秋恨又成。只要身在人世,对伊的情意,地久天长永存。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所以,“翠减红衰愁煞人”是面对荷花,写缅怀“荷花”的内心悲戚。不论这个传说真实与否,多情文士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与荷花结缘则是勿庸置疑的事实。
●很久很久以前,在柳树村有一个人家,只有母子二人,母慈子孝,世人称赞。英俊的儿子长大成人后,母亲终日盼望儿子有一个美满的姻缘,可总不如愿。母亲竟愁得重病在床。儿子得人告知采东山顶上灵芝仙草可为母亲治病。便历尽艰辛来到东山峰上,终于在险峰采到灵芝。没想到小伙子在险峰采药的身影被水边的荷女看到,荷女被小伙子的孝心所感动,就把他请到自己的家--荷花庄里,并为小伙子补好挂破的衣服。小伙子急着为母亲治病,匆匆谢过荷女回到家中。母亲吃了灵芝仙草,不久病就痊愈了。一天晚上,母亲做了一个梦,梦到儿子娶了一个朴实秀丽的媳妇。儿子听母亲诉说梦境之后,便把采药遇见荷女的事告诉母亲。没想到荷女的相貌竟与母亲梦到儿媳一模一样。于是母亲便让儿子再次去了荷花庄。奇怪的是荷花庄已经不见了,那里只有一湾一望无际的盛开的荷花。小伙子看到其中一朵最美最醒目的荷花在微风中不断弯腰,象在对他微笑,他大声呼“荷--女!”说也奇怪,果然那荷女在轻纱弥漫中踏着碧波向他走来。
从此以后,小伙子、荷女把母亲接来,他们在荷花湾边盖房置业,栽柳种荷,建成了一个似梦似幻的荷花庄。一些人知道后,也想来这里居住。可从没有人找到这个地方。据说只有诗人杨万里在云游时偶然来到过一次。那欢娱祥和的生活使他永远向往,并谱写出描写荷花庄美景的动人诗句:人家星散水中央,十里芹羹菰饭香。想得熏风端午后,荷花世界柳丝长。
●版本一:
荷花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最美貌的侍女玉姬的化身。因为玉姬羡慕人间的双双对对,男耕女织的勤劳生活,感到身居天宫的空虚和寂寞。她在河神女儿逢莱尼的陪伴下,偷偷地打开了南天门,悄悄地飞来杭州西子湖畔,这两位天宫仙女看到这明镜的湖水倒映着天上的白云和凡间的青山便跳入美丽的湖中恬洗。谁知天快亮了,逢莱尼要玉姬赶快回到天宫,玉姬哪里舍得这美好的人间。王母娘娘知道后,恼羞成怒,顺手拾起莲花宝座把玉姬打入湖中,还恶狠狠地骂道:“你要脱尘绝俗,我要把你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这位洁白无瑕的仙女化身为美丽的荷花。
版本二:
从前,百里洪湖水患无常,民不聊生.一天,美丽的荷花姐妹驾着祥云,赶赴蟠桃盛会,路过此地,只见黎民饿殍遍野的惨境,不禁潸然泪下,毅然将胸前的珍珠项链撒了下来。蟠桃会上王母娘娘发现她们胸前的珍珠不见了,当问清缘由后,即将荷花姐妹派到人间拯救百姓两位仙子下凡后,一片汪洋的洪湖便变成荷花争艳,鱼跃鸭栖的鱼米之乡。
Ⅵ 甄嬛传中果郡王怎么说荷花的佛性的
以往只知道,湖上十里风荷,清香宜人,想不到身在其中,连菱叶、芦苇都气味清郁,看来身在其中,果然比远观更得妙趣。(王爷)
5. 松竹刚劲却不知过刚易折,反不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王爷)
6. 世人皆赞荷花的清洁,我倒更喜欢荷花的佛性,温和如慈母。(菀贵人)
7. 杜若是有情的花。(菀贵人)
8. 今日与美同舟才是真正的乐事,竟让小王有与西施共乘,泛舟太湖之感。(王爷)
9. 范蠡是西施的爱侣,却亲手将西施送去吴国为妃,何等薄情,纵然后来西施摒弃前嫌,与之泛舟太湖,想来也不复当年初见的少女情怀了吧。(菀贵人)
10.世人或叹西施,或骂吴王,却从无人责范蠡,贵人妙思,小王自叹不如。(王爷欣赏菀贵人的才情和独到的见解)
11.良辰美景奈何天,王爷也读牡丹亭?(菀贵人)
12.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果真情之一字,若问情由,难寻难觅。(王爷)
13.世间情爱不知所起不知所终,王爷有幸可寻一往情深之人,我与皇上朝夕相对,但愿也有此情。(菀贵人)
Ⅶ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 翻译
南宋范成大的《州宅堂前荷花》翻译:
堂前的小池之中,一丛丛荷莲如凌波而行的女神,在静静地散发它们的芳香。在阵阵的微风中,它们翩翩起舞,如贵妃醉酒一般表现着戏文。早晨,朝露普降,莲荷开放得精精神神,如有情有意的姑娘;傍晚,斜阳西下,荷莲显得无精无采,满含委屈送走晚霞。
它虽然生长在污泥之中,但它洁白如雪,一尘不染。它的叶片,青葱碧绿,散发着特有的清香。想到石湖的花开的刚刚好,石湖广阔,湖水远望不见边,水与天接,浮云映在湖水中,石湖变得如云锦一般。
原文:
《州宅堂前荷花》
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7)范蠡荷花扩展阅读:
《州宅堂前荷花》这首诗把比荷花为高洁端庄的美人,她有凌波仙子的美貌,多情而不可侵犯,在污泥之中而不染一尘一泥。它的外貌很美,但它的品格更美,它因此而赢得诗人的钟情与喜爱。可它毕竟生长于堂前小池之中,不同于太湖中成片荷花的气势,也因此引动了诗人割不断理还乱的乡思。
作者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人。南宋诗人。谥文穆。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Ⅷ “秀色掩古今,荷花羞玉颜”谁写谁的
咏苎萝山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五古】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注释
历来咏西施的诗很多,优秀的作品也不少,李白的这首《西施》显得寂寂无名,连同时代诗人王维的《西施咏》也知名于它。但我还是要讲它,由它我们可以知道大诗人李白对人生的一些态度。照例列诗如下:
西施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征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西施本是越国乡村平凡农家人的女儿,但她天生丽姿,“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从古到今,所有的美丽女子和她比起来都要逊色,她的美貌令清艳的荷花都愧羞不如,“沉鱼之容”是谓西施也。
西施不仅美貌,而且情韵动人,得江南女儿之仙态。“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她冰清玉洁,闲情无限。一个“弄”字把女儿家戏水的娇柔情态表现的淋漓尽致,一个“闲”字展现了少女的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细心的读者大可以展开联想,碧水见手如柔荑浮,清波见眼如秋波横。古人以“语不露齿、笑不露齿”为美,哪怕牙再皓白细碎整齐,这种“皓齿信难开”是一种含蓄之美。“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比上句更美,因为它情韵更动人。西施为什么“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呢?其实,这两句是承接上两句而来的,场景同一,还在碧水清波里,西施意识到了自己的美,于是以水为镜,浅窝含笑,对着水中的“碧云”“沉吟”,自我陶醉起来,一定要注意“碧云”,说明云在水里。这样,一幅少女浣纱弄水,后来顾“镜”自怜的图景便飘在眼前了。一个“吟”说尽了“正当最好年龄的女子”无限心事,此字最妙,喜悦之上似有淡淡的愁绪飘着,叫人又爱又怜了。
“勾践征绝艳,扬蛾入吴关”,西施从一个“越溪女”成为“吴宫妃”的过程一笔带过,“绝艳”“扬蛾”再次表现了西施之美。这两句比较平庸。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在文采上依然平庸,但隐约透露出诗人渴望的人生追求境界,诗人才华卓绝,建功立业理所当然,“杳渺讵可攀”说明李白希望追求的政治成绩不是一般的,而是大的作为,是超出一般的“讵可攀”的作为。希望高,而失望多,李白一生痛苦皆由政治期望太高所致。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承接上两句,再次透露出李白强烈的政治述求。
从全诗,我们不妨把西施的美貌看作诗人才华的自况、自比,西施终于“一破夫差国”,而诗人在政治上一事无成,“千秋竟不还”既有对西施历史功绩的赞赏,也有自叹自伤的袅袅愁绪升腾。
全诗最有文采的是“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四句。李白又诗云:“两人对坐山花开,一杯一杯又一杯”,最后一杯是斟酌给山花的,李白与大自然是无隔离的,故能把景写活。
Ⅸ 西施和范蠡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说中,西施伴随范蠡泛舟江湖,传出爱情佳话,在我看来啊,他们简直就是美女配英雄.,这个百家讲坛其实也讲过的,就是孙立群老师主讲的那个.关于范蠡和西施的爱情结局其实有很多的. 范蠡和西施认识应该是在范蠡和越王勾践回到越国后认识的,当时他和文种帮助越王勾践在民间寻找美女,进贡给吴王夫差.后来范蠡遇到了西施,那个时候范蠡应该有四五十岁了,可能更大.但西施好象只有十几二十岁(有点邪乎~).后来西施被带到吴国,十年后,西施回到越国~他们就在一起了. 这个故事电视剧《卧薪尝胆》里面有讲,里面讲范蠡和西施最后泛舟江湖. 关于历史上是否真有西施其人,一直是任务争论不休的问题,因为正史里没有关于西施的记载,只有后来的野史才有关于她的记录,但《墨子》里面却提到了西施.孙立群教授认为,西施只是一个进贡给吴王的一件所谓的贡品,这样的女子很多,所以正史没有记载这些小事情.我认为历史上还是有西施其人的,因为野史的话有时也是可以相信的.以下是西施的几种结局: 1.被杀说(被越王勾践所杀) 2.自沉说(自杀) 3.泛舟江湖说(和范蠡) 4.不慎落水说 以上我的说法均参照百家讲坛的说法. 范蠡有几个儿子,应该不全是他和西施的把!
Ⅹ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她的魅力过去今天都在流传,荷花见了她也会害羞。
出自:西施 / 咏苎萝山
作者:李白
朝代:唐
原文: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翻译:
西施是越国溪边的一个女子,出身自苎萝山。
她的魅力过去今天都在流传,荷花见了她也会害羞。
她在溪边浣纱的时候拨动绿水,自在的像清波一样悠闲。
确实很少能见她笑起来露出洁白的牙齿,一直像在碧云间沉吟。
越王勾践征集全国绝色,西施扬起娥眉就到吴国去了。
她深受吴王宠爱,被安置在馆娃宫里,渺茫不可觐见。
等到吴国被打败之后,竟然千年也没有回来。
(10)范蠡荷花扩展阅读:
李白的《咏苎萝山》,带领大家穿越两千年的时空,来到远古的春秋战国时期。
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艳阳天,越国大夫范蠡出访民间,来到苎萝山下的若耶溪,邂逅溪边浣纱的西施。只见佳人顾盼生姿,超凡脱俗,天生丽质,娇媚动人。两人一见钟情,遂以一缕浣纱,相订白首之约。不久,吴王夫差为报杀父之仇,领兵打进了越国。
越军被打败,越王勾践作了俘虏。范蠡作为人质,跟随越王夫妇,到了吴国做奴隶。于是,他和西施的姻缘就被耽搁下来。三年以后,吴王夫差放回了勾践夫妇和范蠡。勾践回国,卧薪尝胆,准备十年生聚,力图报仇雪耻。他采用范蠡所提出的美人计,准备用女色击垮夫差。
西施也被范蠡的爱国热情感动了,挺身而出,勇赴吴国,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西施遂与范蠡,一叶扁舟,隐遁于太湖烟波之中,不知所终,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