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木兰花慢戴复古

木兰花慢戴复古

发布时间: 2021-03-15 23:06:02

A. 戴复古是哪个朝代的

戴复古(1167—?) 南宋著名的江湖派诗人。字式之。尝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汉族。

B. 木兰花慢万俟咏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名是《木兰花慢·恨莺花渐老》,是万俟咏的词,词人伤春意伤别,借春愁言词人与恋人诀别情事

C. 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归鸿什么意思

出自 散花庵词 宋 黄升(撰)
木兰花慢 宋 戴复古 作
莺啼啼不尽,燕语语难通。这一点芳心,十年不断,恼乱东风。重来故人何处,但依前流水小桥东。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兰皋空涨绿溶溶。流眼落花红。念着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相思谩令自苦,叹云烟过眼总成空。落日楚天无际,凭阑目送归鸿。
翻译:

让黄莺呜叫也叫不完,让呢喃的燕子任意地诉说,也说不清。这一点孤独愁苦,十年萦绕心头从未间断,这愁苦搅乱春风。旧地重来妻子却再也看不见。但小楼东边的杨柳,却依然如旧。曾记得你我共同在粉壁题诗,而今墙壁残破诗句无影无踪。
长满兰草的沼泽地,新涨起一片碧绿溶溶,凋落的红花含着遗恨翻腾。看身上已经穿得破旧的春衫,清楚地记得这是当年送别时,你在灯下连夜剪裁制成。折磨我的是无边无际的思念之苦,算起来,往事像云烟一样,从眼前经过一切总是成空。在暮色中仰望楚天漫无边际,只能靠着阑干目送远去的飞鸿。

写作背景:戴复古生于穷书生之家。其父戴栋,一生酷爱做诗,认为人生的最大乐事。朋友们见他穷困潦倒,劝他放弃做诗去应试求官,却被他拒绝了。临终时,戴复古还在襁褓之中。戴栋对亲友们说:“谁都免不了一死。对于死,我毫无所惜;惟一的遗憾,就是没有来得及把这孩子培养成为诗人。”戴复古长大以后,亦爱好诗歌,后从亲友口中得知父亲的临终遗愿时,大为感动。于是决心继承父志,专心学诗。他广泛结交诗人,切磋叨教,并曾投拜于大诗人陆游的门下学诗,因此进步很快,诗名越来越大。
据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戴复古早年曾流落江右武宁,当地有一位富家老翁,十分喜爱戴复古的诗词,因慕其才华,遂将女儿许配给他。过了二三年,戴复古忽然提出要走了。他的妻子问他为何要走。戴复古被逼问不过,只得以实相告,说家中已有妻室,要回家乡探家。妻子听后,又告知其父,其父大怒,欲找戴复古责问,被她委婉劝阻。戴复古临行之际,她还拿出所有金银首饰及积蓄送给他,以资旅途之用。临行,她还做了一首词《祝英台近》相赠,戴复古走后,她即投水而死。
这段记载有无事实根据,后人已无从考证。但所记确与《祝英台近》的内容相当吻合。至于写了这首词的女子,连姓名也没有留下,只知她是江西武宁人,人们只能称她为戴复古妻子。
十年后,戴复古旧地重游,又来到江西武宁这位已逝妻子的家中。此时已是人去楼空,残垣破壁。他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和妻子一起同在粉壁上题诗,到如今墙壁破损,题的诗也已无影无踪。他当年和他这位妻子的结合是靠了“诗才”,婚后的生活中自然少不了吟诗作赋的风雅之事,所以一见破壁,他就想起当年粉壁题诗的幸福时刻。但现在,人去物亡,当年的粉壁已成残垣破壁,粉壁上的题诗也已剥落殆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他不禁肝肠寸断,写了这首《木兰花慢》,以寄托哀思和痛悼。
赏析:
戴复古《木兰花慢》,与其妻所作《祝英台近》背景相似,应为同一婚姻悲剧。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四载:“戴石屏先生复古未遇时,流寓江右武宁,有富家翁爱其才,以女妻之。居二三年,忽欲作归计,妻问其故,告以曾娶。妻白之父,父怒。妻宛曲解释。尽以奁具赠夫,仍饯以词云(略)。夫既别,遂赴水死。可谓贤烈也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九九指出:“《木兰花慢》怀旧词,前阕有‘重来故人不见’云云,与江右女子词‘君若重来,不相忘处’,语意若相酬答,疑即为其妻而作,然不可考矣。”《木兰花慢》“但依然、杨柳小楼东”之句,又与《祝英台近》“道旁杨柳依依,千丝万缕”境界十分相似,那么这首词很可能是真正的悼亡之作。且戴词有“十年”之语,亦与其妻之词相吻合。则《木兰花慢》此词,实为复古与妻子诀别十年之后,重来旧地之作。所谓“怀旧”,实为悼亡。
“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起笔便充满哀伤。又是一年春天,处处莺啼燕语。词人面对大好春光,满腹伤心事,即使让那啼叫不停的莺和燕来诉说,恐怕也无法说尽,更何况人鸟语言不通,它们如何了解词人的伤心怀抱?“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十年不断之隐痛,却道为一点闲愁,貌似平易却更见痛之深。恼乱即撩乱,宋人口语。十年以来,每逢春天,这种心情就格外为春风所撩乱。词情遂指向十年前的那个春天。当时妻子作诀别之词,有“后回君若重来”之句,故下边写出“重来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楼东”。十年后的这天,词人终于重来旧地,小楼东畔,杨柳依依,仿佛当日“道旁杨柳依依,千丝万缕”的情景,可是早已是物是人非,故人杳不可见矣。“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犹记得,当日夫妻双双粉壁题诗,而此时,只剩下这破壁颓垣,题的诗已无影无踪。这一句通过今昔对比,即当年夫妻二人风流潇洒的神仙般的生活与此日一人重寻旧地,而另一人早已香销玉损的无限悲凉的鲜明对比,生发出人世无常的深沉感慨。“壁破”二字显示出人物两非的无限哀痛。复古之师陆游,也有相似恨事。陆游与唐婉夫妻恩爱,无奈婆媳不和,二人被迫分开,陆游晚年重游沈园,有“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之句,可与此词歇拍参读。
“兰皋新涨绿溶溶。流恨落花红。”兰皋语出《离骚》“步余马兮兰皋”,指生长芳草的水湾。眼前春水新涨,绿波荡漾,流不尽的落花残红,也带不走词人胸中涌起的旧恨新愁。换头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尤为蕴藉。“念著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戴复古与武宁妻子是重婚,这事情中间可能有些曲折,从《辍耕录》所载“父怒,妻宛曲解释”大约可知。从临别前夕,妻子在灯下连夜为丈夫缝制春衣这一细节,也看得出她对丈夫的原谅,她仍然爱着丈夫。本来已下决心,在戴复古归家之后便从此永诀,但分别时仍忍着诀别的血泪把自己的全部情爱缝进衣服里,此时,这春衣已穿破了。但旧事记忆犹新,也看得出词人对妻子的感激与内疚。但是,重婚毕竟是不能容忍的。
她所选择的路,竟是一死。“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谩通漫,漫然即徒然。妻子一死,人天永隔。相思只是徒然自苦而已。自苦,实为内疚。
想起那两三年的幸福生活,好似过眼烟云,终是一场空。但是“无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飞鸿。”词人凭栏远眺,落日之苍茫,楚天之无际,何异心情之苍凉落寞。长空中飞鸿远逝,又何异愁苦之弥漫无极。结句语意略近《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原诗并云:“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杞梁妻,古之烈妇也。若结句有取于此,悼亡之意深矣。
此词用绵丽之笔,写哀惋之思,可以称为佳作。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一评石屏词曰:“石屏词往往作豪放语,”绵丽是其本色。这首缠绵悱恻的悼亡词正是复古词绵丽本色的集中体现。

D. 有一首古诗叫什么村远眺

原文
江村晚眺
宋·戴复古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背景
戴复古是南宋江湖派重要诗人,一介布衣,游历江湖,足迹遍及南中国主要地区.诗人晚眺江边景色,一幅静态画面:落日、平沙、江水、渔船、白鸟,一切似乎凝固了,显得那么宁静而沉寂.突然,人来鸟惊.使整个画面动了起来.
古诗注释
江边上空的夕阳笼罩江边沙滩.潮水退了,渔船倾斜着靠在岸边.
一对白色水鸟停在江水旁.闻得有人来,就警觉地飞入芦苇丛中.
诗评
这首诗在“静”与“动”的描写安排上十分巧妙,色彩运用也恰到好处:黄色的沙滩,斑驳的渔船,深褐色的堤岸,碧绿的江水,青青的芦荡,白色的芦花,洁白的水鸟,在血红的残阳映照下,更显得色彩浓郁,陆离绚丽,耀人眼目.
“照”、“搁”、“立”、“入”等动词看似平淡无奇,实际运用的十分准确恰当,使整首诗画面生动起来.充分体现诗人炼字的功夫.
【诗人简介】
戴复古(1167—1189) 南宋著名的江湖派诗人.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汉族.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其诗词格调高朗,诗笔俊爽,清健轻捷,工整自然.“往往作豪放语,锦丽是其本色.”-(况周颐语).代表作为《柳梢青》、《洞仙歌》、《沁园春》(一)、《木兰花慢》、《西江月》(一)、《望江南》(一)、《减字木兰花》(三)、《贺新郎》([四]、[五])、《满庭芳》(三)、《渔父》(二)、《临江仙》、《鹧鸪天》([一]、[三])等,其中尤以《柳梢青》和《洞仙歌》两首流传最广.《柳梢青》写词人登临岳阳楼,远眺洞庭湖,望见秋水深深,波光万顷,楼头独立,吟诗朗朗,好不痛快;然念及国家危难,山河破碎,知音寥落,又不禁唏嘘感慨,心情沉痛.眼前只有君山不老,自古如今.《洞仙歌》则以清新俚俗之语言描绘画城中重阳时节的酒肆风光,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诗词集有《石屏诗集》、《石屏词》.
【意境欣赏】
江边沙滩平坦柔软,残阳的余辉笼照在上面,一派金红.江水已经退潮,一艘艘打渔船斜靠在岸边.
一对白色的水鸟静静地伫立江水旁,似醒还睡.突然,一个渔人来到江岸,水鸟惊觉,扑啦啦展翅腾起,转眼间没入开满白花的无边无际芦苇荡中.
满意请采纳

E. 戴复古诗

大江西上曲
大江西上,郁孤台八境,人间图画。地涌千峰摇翠浪,两派玉虹如泻。弹压江山,品题风月,四海今王谢。风流人物,扣公一世雄也。
一片忧国丹心,弹丝吹笛,未必能陶写。西北风尘方澒洞,宰相闲归绿野。月斧争鸣,风斤运巧,不用修亭榭。紫枢黄阁,要公整顿天下。
木兰花慢
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重来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楼东。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兰皋新涨绿溶溶。流恨落花红。念著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飞鸿。
水调歌头
雕鹗上云汉,虎豹守天关。一官游戏,笑向古郢试朱轓。天下封疆几郡,尽得公为太守,奉诏仰天宽。万物一吐气,千里贺平安。
雪楼高,三百尺,玉栏干。政成无事,时复把酒对江山。问讯莫愁安在,见说风流宋玉,犹有屋三间。请和阳春曲,留与世人看。

水调歌头
轮奂半天上,胜概压南楼。筹边独坐,岂钦登览快双眸。浪说胸吞云梦,直把气吞残虏,西北望神州。百载一机会,人事恨悠悠。
骑黄鹤,赋鹦鹉,谩风流。岳王祠畔,杨柳烟锁古今愁。整顿乾坤手段,指授英雄方略,雅志若为酬。杯酒不在手,双鬓恐惊秋。

行香子
万石崔嵬,二水涟漪。此江山、天下之奇。太平气象,百姓熙熙。有文章公,经纶手,把州麾。
满斟寿酒,笑捻梅枝。管年年、长见花时。佳人休唱,浅近歌词。读浯溪颂,愚谷记,澹岩诗。

西江月
宿酒才醒又醉,春霄欲雨还晴。柳边花底听莺声,白发莫教临镜。
过隙光阴易去,浮云富贵难凭。但将一笑对公卿,我是无名百姓。

西江月
三过武昌台下,却逢三度重阳。菊花祗作旧时黄,白雪堆人头上。
昨日将军亭馆,今朝陶令壶觞。醉来东望海茫茫,家近蓬莱方丈。

沁园春
一曲狂歌,有百余言,说尽一生。费十年灯火,读书读史,四方奔走,求利求名。蹭蹬归来,闭门独坐,赢得穷吟诗句清。夫诗者,皆吾侬平日,愁叹之声。
空余豪气峥嵘。安得良田二顷耕。向临邛涤器,可怜司马,成都卖卜,谁识君平。分则宜然,吾何敢怨,蝼蚁逍遥戴粒行。开怀抱,有青梅荐酒,绿树啼莺。

沁园春

F. 宋代的悼亡词有哪些 如题,不要解析,只要名字和作者。万分感谢

广义的悼亡文学抄所袭伤悼的对象包括与当事人有关的一切亡者 ,甚至包括凭吊先贤英烈和悼念故国。我们所谓的悼亡词的伤悼对象主要是悼念亡妻以及悼妾、悼妓 (实际上这是悼妻情感的外拓 )。
宋代:
《卜算子》——苏轼( 缺月挂疏桐)悼念他的一位红颜知己,是位惠州姑娘
朱敦儒(北宋)悼亡词:
《昭君怨·悼亡》《念奴娇》(晚凉可爱)《蓦山溪》(东风不住)
戴复古(南宋)悼亡词:
《木兰花慢》(莺啼莺不尽)
袁去华:《虞美人·七夕悼亡》
吴文英(南宋):《三姝媚·过都城旧居有感》
史达祖:《寿楼春·寻春服感念》
刘克庄(南宋):《风入松》四首

G. 与苏轼中秋词媲美的佳作是哪一首

长风浩浩送中秋·辛弃疾画像 (图源网络)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播在人口,享誉千古,又被俗称为“中秋词”。历代词学对它评价极高,以至于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讲:“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在民间亦如此,连《水浒传》里人物都说“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那么,数百年来,有没有哪一首“中秋词”可与苏轼的《水调歌头》相媲美呢? 应该说有的,就苏轼同时代词人而言,宋代的曾觌、周紫芝、叶梦得、朱淑真、杨万里、辛弃疾、戴复古等都写过中秋词佳作。其中,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无疑是最佳者。 且让我们来细品辛弃疾的这首《木兰花慢》: 这首词中,辛弃疾仿屈原《天问》,以一连串的探索追问(即所谓的“天问体”),向黎明前的西落之月发出“七问”。 一问。“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美丽的中秋明月,你悠悠飞去,将飞向何方?这是对西落之月的去处表示关切。 二问。“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这是词人对西落之月的去处的第一层设想:这边月儿西落了,你却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在那里看见你从东方刚刚升起,光辉明亮。 三问。“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这是词人的第二层设想:或是你飞往天外无垠的宇宙,宇宙长风吹动你照临人间,送来中秋佳节。 六问。“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这是词人的第三层设想。有人说你西落之后曾从海底经过,虽然这种说法无从问明白而令人恍惚。只怕你要遭到万丈长鲸的疯狂冲撞,月宫中的玉殿琼楼岂不要坍塌破坏?!接着,词人发问绝妙:当你从海底经过时,蛤蟆本来会水,进入海底没有妨碍;可是,不识水性的玉兔怎么也能劈波斩浪。安然通过? 七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如果我说的这一切都使你安然无恙,明月完整无缺,那么为何你却渐渐变成弯钩?这二句承上诸问作了中的发问和收结,明月经历了“别有人间”、“天外”、“海底”,道路坎坷,路途遥远,怎么能安然无恙呢?“渐渐如钩”正是说明它的艰难经历,说明它的身心遭受了严重创伤。开天辟地,从未有人如此形象描写,又一绝妙好句!辛弃疾画像 细品这首词,能不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从月升到月落,从月圆到如钩,从明月世界的多彩的变动中,正是表现了词人对中秋明月的赞叹和惆怅之情,显然其中寄托着词人极为深沉的隐晦的家国之悲。但是,如果仅仅如此诠释,辛弃疾这首中秋词并无新意。对辛弃疾这首词的重新评价并极力推崇者,是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没有王国维的评点,辛弃疾的这首词就会淹没在浩瀚词海之中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写道:“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辛词以神话传说为材料,因人及月,人间、天外、海底,在跳跃动荡与多彩多姿的明月世界中,对明月的运行规律、明月主人的命运、明月的安危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词人对月亮升沉运行规律的探索步步深入,在他的词中,东西方位是移动的,打破了人们习惯思维中的方位“绝对化”,而赋予了新的方位的“相对化”,亦即有了月亮不停地绕着大地(地球)转的朴素认识。这首词具有其他中秋词所没有的科学含量,故为中秋词中奇特瑰丽的佳作。 王国维的慧眼,在于他早年攻西方哲学有关。他曾翻译了《势力不灭论》等近代西方科学著作,所以具有科学的头脑和科学的眼光。他说过,科学在于“求其原因,定其理法”,科学结论必须是符合客观事物规律。然而,科学家和文学家同样离不开幻想,幻想往往是科学研究的发端。如辛弃疾此词中说月亮西落会沉入大海、月宫中有姮娥、蛤蟆、玉兔等绚丽意象和神奇疑问,不是凭空所造,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人们引起的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反映。文学的想象也可以是符合“现实之科学”的,如辛词中朴素地“悟”到“月轮绕地之理”。现在,“月轮绕地之理”已成为人们的常识,而辛弃疾此词的“与科学家密合”的“神悟”,更显示了辛词的艺术魅力。 辛弃疾在中秋“饮酒将旦”之时,豪兴勃发,一反前人顾影自怜的“待月”吟诗。而是挥毫“送月”,其“胸襟”已属不凡;而词中大胆幻想,极富浪漫色彩,尤非他人能及。王国维则追步稼轩而发科学之思,认为诗人想象与“科学家密合”。这是前人诗论词话所不能有的见识。岂不好词好评?! 如果将辛词与苏词来一番比较的话,应该说是各有千秋,都是中秋词中的佳作。辛词与苏词一样,都是写中秋之月,并都是饮酒达旦后的产物。苏词作了全景描写,从月升写到月落。辛词则只取月落一景作特写镜头,不写待月而写送月,不写月升而写月落,这正是辛词独到之处。苏词由月及人,由自然意象到社会意象,浪漫幻想和执着现实作了艺术上的统一。而辛词只就月说月,从探索天问中构造意境,全不顾及社会人间,这又是辛词的特殊之处。可以讲,辛词较苏词更富有浓重的浪漫色彩,纵横驰骋,奇想天外。苏词由实构虚,虚实结合;辛词则从虚处设想,虚中带实,在一连串的追问中借神话传说材料构造具体意象,赋予明月更新奇更浪漫的境界。 可惜的是,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在词学研究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历代词家,尤其是清代词学家们曾根据各自的爱好编过各种各样的词选。1924年,有感于清代词学各派间的偏颇,上彊村民(朱祖谋)编了历代词选本《宋词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共选录86位词人的300首词作,较其他选本而言,此编确实比较精善全面,是目前为止最有权威的宋词选本了。但由于编者崇尚吴文英、周邦彦,因此书中选录吴词25首,周邦彦词22首,而南宋词人辛弃疾只选了12首。同时,书中选录的辛弃疾词中又没有选录这首《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以至于让我们忽略了这么一篇优秀的中秋词佳作!感谢王国维先生独具慧眼,向我们力荐了这首词,使我们对宋词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鉴赏,同时也对中国文人学士千百年来苦苦探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历程有所知晓。当然,当代所编的宋词全集中已对辛弃疾这首词作了选录,但对这首词的文学价值尤其是科学价值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无非是想表达这么一个意思:不要一提中秋词,便受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的传统影响,以至于九百年来“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么“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要知道,我国历代中秋词是中华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为数不少的如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这样的优秀佳作让我们欣赏和传播!

H. 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

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

宋代 戴复古

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这一点间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重来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楼东。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兰皋新涨绿溶溶。流恨落花红。念着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飞鸿。


词写春日重访旧地、追怀情人的哀伤情怀。莺啼燕语,难通情思.起笔哀艳。承以“闲愁”,接续紧凑。“重来”两句,点明故地重游、物是人非。“记得”追忆十年前往事。下语精美。“念”字提领,追怀十年前分别情事,“灯下裁缝”写出伊人的缠绵深情。“相思”以下,思绪回到眼前,追悔无奈。末以伫望远天凝视飞鸿收结,思绪浩缈,哀感绵绵无尽。

表达了词人怀旧、悼亡的悲苦,对往日幸福生活的回首,更反衬当下的哀恸之情。


PS:这人是个渣。戴复古早年曾流落江右武宁,当地有一位富家老翁,十分喜爱戴复古的诗词,因慕其才华,遂将女儿许配给他。过了二三年,戴复古忽然提出要走了。他的妻子问他为何要走。戴复古被逼问不过,只得以实相告,说家中已有妻室,要回家乡探家。妻子听后,又告知其父,其父大怒,欲找戴复古责问,被她委婉劝阻。戴复古临行之际,她还拿出所有金银首饰及积蓄送给他,以资旅途之用。临行,她还做了一首词《祝英台近》相赠,戴复古走后,她即投水而死。

I. 戴复古的生平简介

戴复古,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出生在天台道黄岩县南塘屏山(明宪宗成化五年分黄岩南三乡设立太平县,即今之温岭市新河塘下)的一个穷书生之家。他的父亲戴敏才,自号东皋子,是一位“以诗自适,不肯作举子业,终穷而不悔”(楼钥《戴式之诗集,序》)的硬骨头诗人,一生写了不少诗,但留下来的很少。曾写过相当有名的《赋小园》诗,又有名句:“人行踯躅江边路”为编《诗人玉眉》的魏庆之所赏识,在当时东南诗坛上颇有声誉。他在临终前还对亲友说:“我已病入膏肓了,不久将辞世,可惜儿子太小,我的诗将要失去传人。”可见他对诗真到了入迷的程度。
戴复古不但继承乃父的诗迷,也继承了乃父的风格,并予发扬光大,俨然成一派首领。更可贵者,他一如乃父,不肯作举子业,宁愿布衣终身。他耿介正直,不吹拍逢迎,不出卖灵魂而求功名利禄,也与乃父一样,终穷而不悔。在南宋那纸醉金迷的时代里,这确乎是难能可贵的。
戴复古的时代,正是“山河破碎风飘絮”,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的时代。如果说赵构在临安立足之初,尚有南方各路勤王部队,北方也到处有抗金义军的烽火,但到第二代孝宗时,由于赵构的不抵抗主义,失望的失望,覆灭的覆灭,统治集团又腐败无能,早已安于“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小朝廷生活了。戴复古就生于这第二代小王朝之时,碰上这样的时代,辛弃疾、陆游等尚被闲置,何况一个无名后生,所以即使戴复古“负奇尚气,慷慨不羁 ”(元·贡师泰《石屏集》序),空怀一腔忠心报国的男儿热血,又哪里有用武之地呢!诗人陈志岁《戴复古故里念其倦游归来》诗云:“揖别金陵侣,屏山做主人。荫凭庭木秀,种看圃花新。双浦流诗韵,一池湔酒尘。徒鸣放翁剑,太息寂寥身。”(摘自《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
由于南宋的偏安,使台州成为东南沿海的既接近京畿又较为安定的后方,这使偏远、闭塞的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得以迅速的繁荣。特别在文化上,从唐朝郑虔启蒙以来,到这时才有一大批著名文人学者如朱熹、唐仲友、赵汝愚、尤袤、岳珂等,来到台州,并任要职,把台州文化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朱熹等人又极为重视教育,到处办书院,四出讲学,因而科举之风日盛,中举之人空前增加。南宋153年间,台州考中进士的有550人,状元一人,所以明代著名的台州人士谢铎说:“其时,台之人以科第发身致显荣者,何限!”(《石屏集·序》)
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戴复古选择了一条什么道路呢?
第一,继承父志,迷进了诗歌之中,以吟诗为业,把富贵功名抛到九霄云外。
据他的前辈、挚友楼钥回忆:“一日携一大编(诗稿)访余,且言:‘吾以此传父业,然亦以此而穷。’……余答之曰:“夫诗能穷人,或谓惟穷然后工,……子惟能固穷,则诗昌矣!”’这在当时热衷于科举以求功名进身的台州知识分子中,可谓独树一帜。
第二,登门拜师。据《黄岩新志》载:“其诗远宗少陵,近学剑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又登三山陆放翁之门,而诗益进。”(楼钥《序》)可见他确是登门拜陆游为师的。与杜甫一脉相承的爱国主义、现实主义诗人陆游,此时诗名震朝野,《剑南诗稿》是戴复古效仿的范本,程门立雪,终于登门拜师,在一代大师的亲身教诲之下,“刻意精研”:“诗益进”,达到了“自有清远之致”的境界。
第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元人贡师泰追寻他的行踪,概括为:“南游瓯闽,北窥吴越,上会稽,绝重江,浮彭蠡,泛洞庭,望匡庐、五老、九嶷诸峰,然后放于淮、泗,以归老于委羽(黄岩羽山)之下。”(《石屏集·序》)他的游踪主要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涉足于当时与金人处于拉锯状态的北方边界淮河流域。
他曾三次漫游,时间长达四十年,一生的一半时间就是在全国各地度过的。 第一次出游:
戴复古在娶妻生子、学诗有成之后,首先是登山阴陆放翁之门,而诗益进。然后开始满怀信心地仗剑出游,目的地是京城临安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京城,希望能一举成名。然而现实生活是冷酷的,当时京城之中诗人为谒客者,已是“什百为群”,他一个无名的青年,怎能出入头地。空等了几年,大为失望只能是“真龙不用只画图,猛拍栏干寄三叹。”此时宋金边衅已起,他再向北行,来到弓州和淮河流域靠近前线的地方。“十年浪迹游淮甸,一枕高眠到鄂州。”想在从军入幕这一条路上找出路,结果仍是“活计鱼千里,空言水一杯。”
这次前线之行,他亲身领受了“吾国日以小,边疆风正寒”的局势。1206年10月,金分兵九路南下伐宋,破真州,云梦,滁州淮河一带又遭残破,这时他写下了著名的爱国诗篇:《频酌淮河水》、《淮村兵后趴《盱眙北望》等,反映了人民饱受战争苦难的真实,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怀念中原失地人民的深沉感情。
这十年外出活动破碎了他的衣锦还乡之梦,“京华作梦十年余”,却是“明知弄巧翻月拙,除却谋归总是虚。”只好失望而归。回来后才发现结发之妻已一病身亡,病中她还题二句诗于壁:“机番白芋和愁织,门掩黄花带恨吟。”他见诗触景伤情,续成一律《续亡室题句》,失意而归又逢丧妻,真是祸不单行,他面对亡妻的真像不禁唱出:“求名求利两茫茫,千里归来赋掉亡。”其时,两个儿子只有十多岁,实是催人泪下。
第二次出游:
在家住了不长时间,“到底闭门非我事,白鸥心性五湖傍。”(《家居复有江湖之兴》)他又离家出游,这次大约是从温州、青田一带西上江山、玉山,至豫章,一路有诗。以豫章为落脚点,在江西长住了一段时间,并在赣江、袁江,抚河、信江之间走动,后来还到过杭州、福建、湖北、湖南、江苏、安徽。约二十年后回家。
这次出游首先是闻不少京官调往江西,他去江西想找熟人寻出路,结果也很失望。失望之中他感到“山林与朝市,何处着吾身”,于是转向第二个目标——广交诗友,切磋诗艺。这个目标倒是意外地实现了,诗歌创作获得了空前大丰收。“蹭蹬归来,闭门独坐,赢得穷吟诗句清。”在他前十年中渐渐播开了诗名后,到这一阶段,时贤、官吏、竟人、游士争着与他结交,象楼钥、乔行简,魏了翁等高官与他时有唱和,与赵汝腾、包恢,土子良、巩丰、赵蕃、曾景建、高翥、刘克庄、赵以夫、翁卷、孙季蕃等同期诗人,或结由社,或互相品评诗稿,在文坛中逐步形成了江湖诗派。这期间,他作诗最多,成就最大:诗集之中大部分爱国、忧民的现实主义名篇都写于此时。在湖南,赵汝谠编成《石屏小集》,赵汝腾作序,这是第一部刊行的戴复古诗选集。约在1227年上半年到江西,在《万安江上》有“不能成佛不能仙,虚度人间六十年。”“无奈秋风动归兴,明朝问讯下江船,”动了归兴,又请倪祖义和赵希迈为他的诗集作了序跋,后经玉山拜访了赵蕃兄弟,然后回家
这一次,他终于以“专业诗人”身份,出现于边境、前线、官府、民间,体验殊深:他寄希望于抗战派官员,高度赞扬人民群众的高昂斗志,真实而深刻地反映民间疾苦,愤怒地揭露、谴责朝野的投降派努力,这时他的诗歌已成了经世致用的重要工具,因而诗名大振。
第三次出游:
成名之后,大约在1229年春,从六十多岁到七十岁这一段游历,足迹较为清楚。先到福建,再转江西,1234年二次入福建,然后出梅岭,游广州、桂林,再折回衡阳,又经长沙,第三次到鄂州。在1236年后往东游吴门、扬州,1237年被儿子阿奇从镇江接回家。这近十年中,主要是访友,并请人为诗集作序,安排付梓。他二到福建,第一次是1229年春请陈日方作诗序。第二次是1234年,在邵武太守王子文的邀请下,做了一段时间的军学教授,10月王子文为石屏集作了序。在邵武结识了严羽,这是他第三次漫游的最大收获。
1234年冬,王子文邀严羽和戴复古同登望江楼饮酒作诗,留下一段佳话:望江楼在邵武城东的富屯溪畔,楼高十余米,檐牙三重,登之可望十里。这时严羽才20来岁,戴复古已是赫赫有名的诗人,并以学官身份临驻邵武。太守王子文爱诗,但倾向于江西派。严羽参禅理,提倡“妙悟”,力追盛唐,反对风靡一时的江西派。这一天,三人在望江楼饮酒论诗,各执已见,争论不休。戴复古倾向于严羽,反对江西派,但又不同意把诗说得太空灵,太玄妙。后来作了《论诗十绝》系统地表达了作诗的见解,成为以诗论诗的杰作。后人为纪念这一雅事,把望江楼改称了诗话楼,并塑三人像于楼上供人瞻仰,成了福建的一大名胜。 1237年,戴复古终于厌倦了四十年的江湖生涯,辞别故人,踏上归程。“阻风中酒,流落江湖成白首,历尽间关,赢得虚名满世间。”“落魄江湖四十年,白头方办买山钱。”他终于回归林下。
戴复古的晚年是在委羽山东麓度过的,有他自己写的《委羽山》诗和羽山脚下的戴公祠为证。这段时间常和儿、孙辈及家乡至交诗词唱和,但也不忘国事。这样至少活到淳礻右六年(1246),有新出土的他亲笔写的墓志铭为证。确切的终年,还有待新证。 作为江湖诗人,戴复古作诗以苦吟求工,带有四灵余习,然能在盛唐名家中转益多师而自辟蹊径。像永嘉四灵一样,戴复古将创作精力放在了五律上,其《石屏诗集》中五律的数量占了一半。与四灵的五律多咏景物不同,他的五律多写人情世事,大多采取白描手法,清健轻快,无斧凿痕。
其词格调高朗,文笔俊爽,清健轻捷,工整自然。“往往作豪放语,锦丽是其本色。”-(况周颐语)。代表作为《柳梢青·岳阳楼》、《洞仙歌·卖花担上》、《沁园春》(一)、《木兰花慢》、《西江月》(一)、《望江南》(一)、《减字木兰花》(三)、《贺新郎》([四]、[五])、《满庭芳》(三)、《渔父》(二)、《临江仙》、《鹧鸪天》([一]、[三])等,其中尤以《柳梢青·岳阳楼》和《洞仙歌·卖花担上》两首流传最广。《柳梢青·岳阳楼》写词人登临岳阳楼,远眺洞庭湖,望见秋水深深,波光万顷,楼头独立,吟诗朗朗,好不痛快;然念及国家危难,山河破碎,知音寥落,又不禁唏嘘感慨,心情沉痛。眼前只有君山不老,自古如今。《洞仙歌·卖花担上》则以清新俚俗之语言描绘画城中重阳时节的酒肆风光,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诗词集有《石屏诗集》、《石屏词》。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四载:“戴石屏先生复古未遇时,流寓江右武宁,有富翁爱其才,以女妻之。居二三年,忽欲作归计,妻问其故,告以曾娶。妻白之父,父怒,妻宛曲解释。尽以奁具赠夫,仍饯以词云。夫既别,遂赴水死。可谓贤烈也矣!”
戴复古妻的诀别词《祝英台近》这样写道:
惜多才,怜薄命,无计可留汝。 揉碎花笺,忍写断肠句。
道旁杨柳依依,千丝万缕,抵不住,一分愁绪。
如何诉。便教缘尽今生,此身已轻许。
捉月盟言,不是梦中语。
后回君若重来,不相忘处,把杯酒,浇奴坟土。
十年之后,戴复古满怀对亡妻的怀念与歉疚,在妻子的坟前写下了《木兰花慢》一首:
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
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
重来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楼东。
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兰皋新涨绿溶溶。流恨落花红。
念着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
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
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飞鸿。

热点内容
七夕天天在 发布:2025-07-05 02:01:37 浏览:191
荷花乐美 发布:2025-07-05 01:41:14 浏览:203
果园樱花树 发布:2025-07-05 01:38:54 浏览:610
作文我喜欢的一朵花 发布:2025-07-05 01:36:40 浏览:620
正规人过情人节吗 发布:2025-07-05 01:12:13 浏览:527
幼儿园孩子植物角养绿植 发布:2025-07-05 00:57:41 浏览:568
玄关挂梅花画禁忌 发布:2025-07-05 00:57:04 浏览:187
虞美人花语是什么 发布:2025-07-05 00:50:13 浏览:533
玫瑰之灵 发布:2025-07-05 00:49:10 浏览:448
凹叶景天盆栽 发布:2025-07-05 00:48:24 浏览: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