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春葳蕤
『壹』 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作《感遇》中:“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使用的是()手法谁知道答案呢
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作《感遇》中:“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使用的是(互文)手法。
详解:
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原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白话译文: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1)兰花春葳蕤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慢政事,宠信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朝政更加腐败。张九龄对此十分不满,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
赏析: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本诗通篇结构安排紧而有序,叙述风格和缓、平静,给人一种清心、恬淡的感觉。
『贰』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这句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修辞~再举一个运用这种修辞的诗句好吗
这句除了对偶还用了互文,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
举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解析:前句省略壮士,后句省略将军,百和十都是虚指,形容身经百战和很长的时间。
(2)兰花春葳蕤扩展阅读:
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诗人写了兰叶桂花的葳蕤、皎洁,接着说,兰叶桂花如此这般的生意盎然,欣欣向荣,自身就形成一种美好的节操。从诗歌的完整意象里,可以看到封建社会里某些自励名节、洁身自好之士的品德。
『叁』 古诗,感遇,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为什么用桂华不用桂花
“桂华”中的“华”在古代为通假字,同“花”,即桂花。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的意思是: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出处:出自唐代著名诗人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翻译: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3)兰花春葳蕤扩展阅读: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慢政事,宠仁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朝政更加腐败。张九龄对此十分不满,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
诗人托物言志,以春兰和秋桂的芳洁品质,来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以春兰和秋桂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的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
『肆』 古诗“兰叶春葳蕤”出处
兰叶春葳蕤出处:
感遇十二首·其一
感遇十二首·其一
【作者】张九龄
【朝代】唐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伍』 兰叶春葳来,桂花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
感遇·其一》
作者: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解】:
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韵译】:
泽兰逢春茂盛芳馨,
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
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
闻香深生仰慕之情?
花卉流香原为天性,
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评析】:
『陆』 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主要说的是什么
感遇·其一》来
作者:张九龄源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解】:
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韵译】:
泽兰逢春茂盛芳馨,
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
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
闻香深生仰慕之情?
花卉流香原为天性,
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评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
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
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
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柒』 兰叶春葳蕤 桂花秋皎洁 主要说的是什么.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这句诗主要说的是: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出处:出自唐代张九龄创作的诗词《感遇十二首·其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翻译: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7)兰花春葳蕤扩展阅读:
《感遇十二首·其一》赏析:
诗的前四句说兰、桂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时就会欣欣向荣,生机盎然。兰叶在春风吹拂下“葳蕤”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春兰秋桂生意勃发,也给季节带来了荣耀,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这里既包含了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说明了时势造英雄,英雄壮时势的客观辩证法;也表达了真正的贤人志士只有在政治开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诗的后四句从春兰秋桂芳香袭人的社会效果来委婉地说明自己行芳志洁并非为了求人赏识,以博取高名;象春兰秋桂的香气一样,它博得山林隐士的喜爱,只是客观效果而已;实际上,兰、桂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它,而是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
『捌』 求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全诗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其一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唐
张九龄《感遇二首》
『玖』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出自哪首诗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
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拾』 兰叶春葳蕤的"葳蕤",怎么读啊
葳蕤:读作wēi ruí,枝叶茂盛而纷披的样子。
兰叶春葳蕤:兰叶逢春,枝叶茂盛。
出自唐朝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原文选段: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译文:
兰叶逢春,枝叶茂盛,桂花遇秋,皎洁清新。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10)兰花春葳蕤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慢政事,宠信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朝政更加腐败。张九龄对此十分不满,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
思想主题:
诗人托物言志,以春兰和秋桂的芳洁品质,来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以春兰和秋桂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的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