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细雨
Ⅰ 苏轼写兰花的诗是哪首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代: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1)兰花细雨扩展阅读:
上阕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洁净无泥。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布谷的叫声。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
唤起内心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下片诗人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
“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生来说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生命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Ⅱ 一人 两袖清风 漫步在那烟雨中 空 空空以空空 一切往事化为风 满城 朦胧细雨 兰花伞下佳人举
新人笑,旧人哭,只有长江水,水如风,朦胧细雨,烟雨中!
Ⅲ 带花苞的兰花能淋雨吗
开花苞的时候不宜淋大雨,淋大雨会导致花骨朵凋谢,淋小雨没关系。
兰花淋雨有讲究
一、空气质量好的地方宜淋,污染严重的地区应避之。
兰花原生态产地空气清新,兰花在雨露滋润下,一派生机。下山盆栽后,由于各地气候千差万别、空气质量迥异,兰花能否接受大自然的雨露洗礼,就应区别对待了。对于空气质量好的地区,雨季可适当让兰花淋淋雨,雨露滋润兰苗壮;而对于空气污染严重的地方,酸雨偏多,让兰花淋雨极易导致各种病害发生,有百害而无一利,应坚决杜绝兰花淋雨。
二、和风细雨宜淋,“太阳雨”、急风暴雨应避之。
空气质量好的地方最适宜兰花淋雨的是持续时间较长的和风细雨,雨过天晴,兰苗格外精神,生长迅速;生长期兰花最怕高温季节的“太阳雨”和急风暴雨。所谓“太阳雨”,指的是夏季忽晴忽雨的短时间雷阵雨。这种雨来势迅猛,持续时间较短,往往热气积聚盆内未散发烈日又当空,极易导致新苗抽心和兰根受蒸产生病变。遇到“太阳雨”,艺兰人应及时给兰花灌水,使盆内暑气顿消,并加强通风,尽快吹干新苗叶心内的水份。高温季节的急风暴雨易打折打烂兰叶,使盆泥四溅到兰叶和叶心内,往往导致兰叶起病斑和兰花抽心。因此每遇急风暴雨应迅速采取措施为兰花遮风挡雨。
三、健壮苗宜淋,病苗应避之。实践证明,适宜淋雨的地方让健壮的兰蕙沐浴在雨露中,兰苗日益茁壮;但对病苗适得其反,越淋雨兰苗病害越严重;对病苗还是不淋雨为好。
Ⅳ 细雨如兰是什么意思
绵绵的细雨就像是兰花发出的幽香,使人甘之如黛。
Ⅳ 写兰花的古诗词
一、《感遇·其一》
作者:唐代张九龄
1、原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2、翻译
兰叶逢春,枝叶茂盛,桂花遇秋,皎洁清新。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二、《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作者:宋代苏轼
1、原文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2、翻译
山脚下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浸泡在溪水之中。松间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布谷鸟在潇潇细雨中啼叫。
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呢!所以,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
(5)兰花细雨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及鉴赏:
1、《感遇·其一》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伤心难过之余,遂作《感遇十二首》。
这组诗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
2、《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此词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景色自然明丽,雅淡清美;下阕抒发使人感奋的议论,即景取喻,表达有关人生感悟,启人心智。全词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
Ⅵ 请问兰花怕雨浇吗
只要不是高温时节短时间的淋雨就没事
如果高温时短时间下雨,一定要雨后立即浇一次水,把花盆内的温度降下来
再就是淋雨后不能立即曝晒
否则会导致茎腐病、软腐病,那样的话就麻烦了
还有就是淋雨后一定要有好的通风条件
养兰花学问很大,很不容易
建议你多跟周围的兰友交流,这能帮助你尽快提高栽培水平
Ⅶ 兰花下雨天要不要拿到房间内
这要看你植料的情况,如果全使用硬植料,则不必拿到室内。如果有吸水保水的软植料,在短时间降雨的情况下亦不必拿到室内,长时间的连阴雨天应该移入室内。
Ⅷ 郑板桥的写兰花的诗
《高山幽兰》清·郑板桥
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
白话释义:
千古年间最幽然贞洁的就是这花啊,不求出名显达只愿做一片烟霞。
就连那些上山砍柴的人它也不愿意让他们看见,藏在高山后面遮蔽着自己。
(8)兰花细雨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在郑板桥眼中,画遍多种花不如画半枝兰花。他所画的兰花,秀劲绝伦,脱尽时俗,时人评述:“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作兰如写字,秀叶疏花见姿致。”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乾隆十七年(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在文昌祠记和城隍庙碑记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且百姓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同年,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在潍县任上著述颇多,其《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
“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
Ⅸ 兰花能淋雨吗
只要盆土透水透气,梅水都没问题,我的下山兰从来不去动它,常年风吹雨打,年年开满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