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紫釉海棠
『壹』 钧窑玫瑰紫釉鼓钉三足洗值钱吗
钧窑玫瑰紫釉鼓钉三足洗,真品值钱的;真品喜欢就可以当一个品种收藏!
『贰』 宋代的五大名窑的那些特点是大家知道的大家又怎么区分它们的
1、汝窑特点:釉色以天青为主,用石灰一碱釉烧制技术,釉面多开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较薄。
区别:钧瓷与以上四大名窑最大的不同,是在釉中加入了铜元素,创造性的烧出了五彩斑斓的窑变紫红色釉,开铜红釉之先河。
2、官窑特点:釉层丰厚,有粉青、米黄、青灰等色;釉面开片,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
区别:汝窑采用满釉支烧工艺,器物底部会留有支钉痕,多为3~5个,也有6个的,器物以盘、洗较多,另有碗、碟、瓶等。
3、哥窑特点:由于釉中存在大量气泡、未熔石英颗粒与钙长石结晶,所以乳浊感较强。釉面开(小开片),细纹色黄,粗纹黑褐色。
区别:哥窑主要瓶型有瓶、尊、碗、盘等,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4、钧窑特点:以烧制铜红釉为主,还大量生产天蓝、月白等乳浊釉瓷器。
区别:器物主要有各式瓶、炉、洗、盘等,相传哥窑是从官窑发展而来,常说官哥不分,一般“开大片为官,开小片为哥”做为简单判断。
5、定窑特点:白瓷釉层略显绿色,流釉如泪痕。北宋后期创造覆烧法,碗盘器物口沿无釉。
区别:定瓷光泽柔润,釉面可可见“泪痕”和“竹刷丝纹”,定窑常以雕刻来体现它的纹饰之美,雕刻图案以花果、禽鸟比较多见。
(2)玫瑰紫釉海棠扩展阅读:
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北宋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也是传统制瓷工艺繁荣昌盛的时期。
当时,制瓷业空前繁荣,大江南北名窑迭起。现今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北宋窑址的就有130个县,约占总数的75%。
当时的窑厂各有特色,定窑、景德窑清秀,汝窑、耀州窑浑厚,官窑、哥窑典雅,钧窑绚丽,建窑淳朴,磁州窑、吉州窑具有民间风采,都是我国的艺术精品。
而“五大名窑”代表了中国单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是全球各大博物馆和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瑰宝,其市场价值不言而喻。从北宋流传至今,“五大名窑”传世瓷器极为稀少。
『叁』 宋钧窑玫瑰紫釉花盆的基本信息
【名称】:宋钧窑玫瑰紫釉花盆
【类别】:瓷器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属】:宋代钧窑烧制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肆』 历史上各个朝代笔洗的典型特征和样式
笔洗为洗涤毛笔的器皿,多为敞口、浅腹。有圆形、葵花形、桃形、荷叶形、莲花形、蔗段形等。多以陶瓷、玉、铜等制成。洗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但从传世品来看不会晚于唐代,宋元之时逐渐增多,明清时达到顶峰,各种质地、各种样式的洗不胜枚举。
作者:快乐大不同 2位粉丝 2006-7-25 16:15 回复此发言
3 回复:笔洗(图)
以玉制作笔洗始于唐代,传世品甚为罕见。朵云纹单柄玉洗,为唐代器物。器为椭圆形,平底。一侧有朵云环形柄,外壁凸雕双排朵云纹,内壁光素。玉呈青绿色,局部有浸斑。其云纹极具流动感,飘逸感,特别是三歧骨内心凹进的朵云,为唐代玉雕的断代依据之一。
作者:快乐大不同 2位粉丝 2006-7-25 16:20 回复此发言
4 回复:笔洗(图)
宋代以瓷质笔洗常见,玉质笔洗传世品不多。元代已有玉质仿生形笔洗,镂雕桃实形玉笔洗,形如剖开的桃实,外壁一侧以镂雕和阴文饰桃叶,并达口沿处成为洗柄。玉呈湖绿色,局部浸有褐色。此种形式的笔洗在明清瓷笔洗中较为常见,元代则极为罕见。
作者:快乐大不同 2位粉丝 2006-7-25 16:21 回复此发言
5 回复:笔洗(图)
明代玉笔洗较为常见,且形状各异,有桃形洗、方洗、圆洗、荷莲洗、螭龙把洗等。其典型特征是器型古朴,特别是纹饰给人以大刀阔斧的粗犷之感,较少有清代的精工细作。如青玉螭纹笔洗,洗为海棠式,平底,外口沿一侧雕有两条螭龙,另一侧雕一螭龙为柄,雕工细腻,但纹饰简洁粗犷,器物十分高雅古朴,玉质细腻。又如玉螭龙把洗,其洗式与朵云纹单柄玉洗十分接近,但纹饰简洁明快,较少有人工雕琢之痕。明代雕玉器物的特征十分明显。
作者:快乐大不同 2位粉丝 2006-7-25 16:32 回复此发言
6 回复:笔洗(图)
清代玉笔洗较明代明显增多,除明代所见器型外,更有叶形洗、瓜形洗等。其雕工极为精湛细腻,尽显华贵富丽,与明代粗犷简洁的风格明显不同,而且洗身所雕纹饰更加繁缛,有人物、植物、动物、山水等。如碧玉雕花卉纹圆洗,洗式较为普通,为圆形,敞口,平底,外口沿有双板沿柄,但所雕纹饰极为细腻,洗心为花卉纹饰,线条细密而流畅,板沿柄及外壁亦雕有花卉纹饰,纹饰的层次清晰丰富,为明代所无。清代玉洗的另一特征是观赏性远远超过实用性,与其说是文房用具倒不如说是文房摆件更为贴切。如青玉叶形洗,洗身为一狭长的叶片状,洗柄为对生的小叶片。其色泽青绿颇有树叶的颜色,而所雕的筋脉极为清晰细腻。如用来洗笔,岂不暴殄天物!又如青白玉荷叶洗,洗形为荷叶状,本无稀奇之处,但洗内却凸雕五婴戏莲图,雕工精湛细腻,人物栩栩如生。其观赏性颇强,但无实用性,如用来洗笔,水中颜色附着在纹饰之间如何擦拭?诸如此类的玉洗在清代极为常见,这也是明清笔洗的不同之一。
作者:快乐大不同 2位粉丝 2006-7-25 16:35 回复此发言
7 回复:笔洗(图)
以铜为洗虽然文献上有记载,如宋王君玉《国老谈苑》载:“太宗一日写书,笔滞,思欲涤砚中宿墨,顾左右,咸不在,因自俯铜池涤之”。此铜池即铜笔洗。但明代以前的实物甚罕,就目前所见清代器物来看,多为圆形,鼓腹,洗身光素,较少有纹饰,器身打磨极为精细,如铜洗为清代器物。
作者:快乐大不同 2位粉丝 2006-7-25 16:36 回复此发言
8 回复:笔洗(图)
以瓷制作笔洗始于唐宋,明清之际极为盛行,传世品丰富,并成为笔洗的主流,在文房用具中最具有观赏性。明屠隆《考盘佘事·笔洗》载:“今用作洗,最佳者有官哥元洗、葵花洗”。陶洗最早见于唐代的三彩印花纹洗,而宋代瓷洗则风行一时,哥窑、汝窑、龙泉窑、官窑、钧窑等均有传世品。其形制有圆洗、方洗、六棱花口洗、三足洗、鼓钉洗、板沿洗、蔗段洗、匜式洗等。或洗面光素以釉色取胜,或有暗刻纹饰,典雅大方。不仅为当时的宫廷重宝,亦为后世楷模,千金难求。玫瑰紫釉海棠洗,为宋代钧窑烧造,洗呈六花瓣口海棠式折沿,底承以三云头足。洗内为月白色,外为玫瑰紫色,为宋宫廷用瓷,此造型的洗与鼓钉式洗在宋代较为常见。
作者:快乐大不同 2位粉丝 2006-7-25 16:40 回复此发言
9 回复:笔洗(图)
洗在宋代出现后,迅速取代了其他材质,历朝历代烧造不衰,时代特征极为明显。金代瓷洗传世品极少,就目前所见胎体较为粗厚,纹饰古朴豪放。印花菊瓣洗为金代耀州窑生产,洗壁为菊瓣形,浅腹,平底。洗心印有葡萄藤叶纹饰,线条洗练,纹饰清晰。虽不甚精湛,却也有简洁豪放的艺术效果
作者:快乐大不同 2位粉丝 2006-7-25 16:54 回复此发言
10 回复:笔洗(图)
代瓷器以日常生活用瓷为主,文房用具也有烧造,但洗的数量极少,故具体面目不甚清晰。
明代瓷制文房用具迎来了自宋代以来的第二个高峰,凡宋代洗式皆有生产仿制,并首创了十棱洗,造型新颖别致。青花云龙纹十棱洗为永乐年间烧造,洗呈十棱形,侈口,浅腹,平底,外壁及洗心饰有纹饰。胎白质细,青花色泽浓郁,此器型后代多有生产。明代三足洗的造型也别有新意,如素三彩海蟾洗,收口,丰肩,上腹外凸,下腹内收,下承以三云头足。明代的瓷洗与玉洗一样,多注重其实用价值,虽然洗身饰有华丽的纹饰,烧造颇为精致,但丝毫也不会降低它的使用功能。清代瓷笔洗在明代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造型更加丰富,除承袭前朝外,新创烧了竹节洗、八棱洗、腰圆洗、扇式洗等。除圆洗外,以桃式洗、叶式洗较为常见,其造型优美别致,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如仿龙泉釉荷叶洗、仿汝釉桃式洗,分别为雍正、乾隆时烧造,造型新颖,构思巧妙。
作者:快乐大不同 2位粉丝 2006-7-25 17:00 回复此发言
11 回复:笔洗(图)
清代瓷洗的另一典型特征是观赏性强于实用性,这在一些特殊的洗式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如仿哥釉三足洗,洗呈八方形,如切开的半个桃子,洗底承以模拟树干的三足,树干盘附向上成双柄,造型极为别致,不仅实用而且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又如三彩笔洗,洗身为树桩形,口沿塑有松枝和松鼠,洗底平卧一水牛,其色彩艳丽,纹饰栩栩如生,作为文房用具实难让人忍心注水涤笔。
由于明清瓷质笔洗生产量大,传世品颇多,故在具体的收藏过程中要认真研究每一朝代的特征,方能准确断代。笔洗除上述介绍的材质品种之外,还有玛瑙,水晶等。由于传世品甚少,加之市场价格甚高,远非一般收藏者所能承受,故不在此介绍。
作者:快乐大不同 2位粉丝 2006-7-25 17:00 回复此发言
12 回复:笔洗(图)
1
作者:快乐大不同 2位粉丝 2006-7-25 17:02 回复此发言
13 回复:笔洗(图)
1
作者:快乐大不同 2位粉丝 2006-7-25 17:03 回复此发言
14 回复:笔洗(图)
1
『伍』 关于陶窑
[钧瓷]
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钧窑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品种繁多,造型独特,以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下。其成就在于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使釉色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斑斓,美如朝晖晚霞,被誉为“国之瑰宝”,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钧窑鼓钉三足洗
钧窑鼓钉三足洗,高9.4cm,口径23.5cm,足距9.5cm。
洗作鼓式,亦称鼓式洗。器身上下饰鼓钉二周(上22枚,下18枚),其下承以三如意头足。洗内施天蓝色釉,外为玫瑰紫色釉。底刷黄褐色薄釉,绕底一周有支烧痕,并刻有“一”字标记。河南禹县钧台窑址曾发现刻有“一”至“十”数目字的钧瓷标本,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官钧窑瓷器相同,此类数目是同类制品从大到小的编号。
此件洗属最大尺寸者,器物完整无损。其玫瑰紫釉色及蚯蚓走泥纹为钧窑器之特征,是为传世官钧窑瓷器的代表作品。洗底“瀛台静憩轩用”为清代官款。
玫瑰紫釉尊
玫瑰紫釉尊,高18.4cm,口径20.1cm,足径12cm。
尊仿青铜器式样,口沿外撇,直颈,鼓腹,圈足。器内外通体施铜红窑变釉。口沿下至颈部以天蓝釉为主,晕散数道玫瑰紫红釉。腹部则主要施玫瑰紫红釉。器内兼施玫瑰紫与天蓝色釉。底刻“六”字款并有五孔。
此尊造型端庄规整,釉色如晚霞般柔和典雅。在蓝紫融汇、交织变化的釉色中,呈现蚯蚓走泥纹,使器物更增自然天成之美感。此尊应为宫中植花用的花盆,是宋代传世钧窑瓷器中的精品。
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高15.8cm,口径22.8cm,足径11.5cm。
花盆六瓣葵花式,折沿,口沿边起棱,深腹,圈足。盆内外施釉,口沿以内呈灰蓝色,外呈玫瑰紫色,口沿下流釉,凸棱处釉薄呈酱色。
底呈深浅不同的酱色,有5个圆形渗水孔,刻有标识器物大小的数字“七”,并有清代造办处玉作匠人所刻“建福宫”、“竹石假山用”八字款识。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高14.7cm,口径23.3-18.6cm,足距8cm。
花盆托通体呈海棠式,敞口,折沿,腹上阔下敛,平底,四云头足,盆底有5个圆孔。底面刻有“重华宫”、“金昭玉翠用”八字楷书及“四”字。盆内壁施月白色釉,外壁施玫瑰紫色釉,釉层厚润,上有“蚯蚓走泥纹”。
此花盆托胎体厚重坚硬,造型美观实用,是典型的宫廷用器。其釉面莹润匀净,月白色幽柔典雅,玫瑰紫色绚美艳丽,此精美的花盆托是典型的宫廷用器。
[汝瓷]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磁器名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可见汝窑是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贡瓷的窑场。其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胎体细洁如香灰色,多为裹足支烧,器物底部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故传世品极少,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
汝窑莲花式温碗
以莲花或莲瓣作为器物之纹饰及造型,随佛教之传入而盛行,尔后更取其出泥不染之习性,寓意廉洁,广为各类器所采用。本器状似未盛开莲花,线条温柔婉约,高雅清丽。原器应与一执壶配套,为一温酒用器,晚唐至宋所常见。
汝窑曾为宫中用器,因采覆烧的方式,故口有缺陷,因而有「宫中命汝州烧造青瓷」之举,汝窑之入选,支烧满釉应是原因之一。支烧另一用处为防止器底塌陷,汝窑所用支钉细小,所留钉痕状似芝麻,器底五支钉痕即是,也就是俗称的「芝麻钉」。釉面细碎纹路,更有「蟹爪痕」之美名。
莲花温碗,以其典雅造型,温柔不透明釉色,在传世不多之汝窑器中,更显珍贵。
汝窑盘
汝窑盘,高3.5cm,口径19.3cm,足径12.6cm。
盘口微撇,圈足外撇。盘身满釉,开细碎纹片。底有5个支烧钉痕,并刻有“寿成殿皇后阁”六字。
此器制作工细,釉质纯净,开冰裂纹片,是宋代汝窑瓷器中的上品。其题字表明此器为当时供奉宫廷的器物。
汝窑碗
汝窑碗,高6.7cm,口径17.1cm,足径7.7cm。
碗撇口,丰腹,圈足微外撇,胎体轻薄。通体满釉,呈淡天青色,莹润纯净,开细小纹片。制作规整,足内有五个支钉烧痕及乾隆御题诗一首:
秘器仍传古陆浑,只今陶穴杳无存。
却思历久因兹朴,岂必争华效彼繁。
口自中规非土匦,足犹钉痕异匏樽。
盂圆切己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
后署“乾隆丁酉仲春御题”,并钤“古香”、“太朴”二印。
汝窑青瓷胎质细腻呈香灰色,釉色如湖水映出的蓝天。这件汝窑碗胎质细腻,釉汁匀润,是一件精美的稀世珍品。
汝窑三足洗
汝窑三足洗,高3.6cm,口径18.3cm,足距16.7cm。
洗直口,平底,下承以三弯足。里外施天青釉,釉面满开细碎纹片。底部满釉,有5个细小支钉痕。清乾隆帝颇看重此洗,曾为其题诗一首,由宫廷玉作的匠师镌刻在器物外底部:
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
易辞本契退藏理,宋诏胡夸切事谈。
后署“乾隆戊戌夏御题”。
此器造型简洁,制作规整,釉呈淡天青色,柔和温润。
汝窑三足樽
汝窑三足樽,高12.9cm,口径18cm,底径17.8cm。
此樽仿汉代铜器造型,直口,平底,口、足径度相若。外口及足上各凸起弦纹两道,中部凸起弦纹三道,下承以三足。底部有5个小支钉痕。里外满施淡天青釉,釉面开细碎纹片,莹润光洁。
[官瓷]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有南北之分。据文献记载,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设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宋室南迁杭州后,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名修内司窑,也称“内窑”。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即郊坛下官窑。以上统称南宋官窑。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故胎骨颜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称“铁足”。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官窑葵瓣洗
官窑葵瓣洗,高4.8cm,口径18.7cm,足径11.2cm。
洗八瓣葵花式,斜直壁,折底,圈足。通体施粉青釉,釉面开片,片纹交织如网。足底边无釉,露铁黑色胎。
宋代官窑瓷器与汝、哥、钧窑瓷器一样,特别注重釉色美。其凝厚的釉层系采取先素烧坯体、然后多次施釉的方法完成的,釉层厚度往往大于坯体的厚度。烧成过程中,选用优质木材作燃料,以保证窑内的温度和气氛。官窑瓷器多为素面,既无精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描绘,多用凸凹直棱或弦纹为饰,在釉面自然优美的片纹点缀下颇显高贵典雅。
此洗造型优美,釉层莹润如玉,在溢青流翠的釉面上片纹纵横交错,大片纹间又闪现条条小冰裂纹,构成优雅和谐的艺术整体。
官窑圆洗
官窑圆洗,高6.5cm,口径22.6cm,足径19cm。
洗直口,微敞,器身近直,洗里坦平,圈足矮宽,底部边沿露胎无釉。此洗造型端庄典雅,通体施青釉,釉呈粉青色,纯净莹澈。釉面上,金丝般的片纹纵横交织,片纹间又闪现出条条冰裂纹,优美和谐。
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其上纹片粼粼,愈显高洁古雅。这件官窑圆洗是宫廷御用器,在造型、工艺及装饰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纹突出。同时,借助于烧成后期的二次氧化作用,在釉层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层遮盖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铁足”,使器物愈显古朴庄重。
官窑弦纹瓶
官窑弦纹瓶,高33.6cm,口径9.9cm,足径14.2cm。
瓶洗口,长颈,圆腹,高圈足,圈足两侧各有一长方形扁孔可穿带。颈至腹部有凸起弦纹7道。瓶通体以青釉为饰,釉层肥厚,呈粉青色,釉汁莹润,具有凝厚深沉的玉质美。
此瓶体仿汉代铜壶式样,简洁雅致,凸起的弦纹改变了造型的单调感,增强了器物的装饰性。器身布满大片纹,纵横交错,是宋代官窑瓷器的代表作品。
[定瓷]
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白釉刻花折腰碗
白釉刻花折腰碗,高5.5cm,口径16.8cm,足径9.4cm。
碗敞口,浅式,斜腹,近底处内折。通体白釉,口部镶铜。碗内、外壁及里心划刻莲花、莲叶纹。
此碗白釉纯净,所饰莲花线条自然流畅。碗之内、外壁均有刻划纹者较为罕见,此碗是定窑瓷器的精美之作。
定窑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盘
定窑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盘,高5.4cm,口径30.4cm,足径13.6cm。
盘侈口,浅腹,圈足。里口凸起弦纹2道。盘以印花为饰,以回纹将盘内壁与内底界开,内底饰莲花、荷叶纹各5组,内壁饰缠枝牡丹2周,两层牡丹上下相错,排列有序。盘内外施白釉,口沿因覆烧无釉而镶铜口,外壁可见旋痕及因釉水下流而产生的泪痕。近足处有多处露胎,是为定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白瓷为主,细润光滑的釉面,白中微微闪黄。装饰以印花、刻花、划花与剔花为代表,尤以印花技法为世人所称道。这件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盘器型大而规整,印花繁缛,层次分明,线条流畅,纹饰清晰,充分显示出定窑印花品种的制作水平之高,是清宫旧藏的定窑器之珍品。
定窑白釉刻花直颈瓶
定窑白釉刻花直颈瓶,高22cm,口径5.5cm,足径6.4cm。
瓶平口外折,颈细长,圆腹,高圈足外撇。腹部刻螭龙穿花纹饰。
此瓶造型优美,胎体洁白,螭龙纹刻划得矫健生动,刀工遒劲有力,线条自然清晰,为定窑的上乘佳作。
刻花梅瓶
刻花梅瓶,高37.1cm,口径4.7cm,足径7.8cm。
瓶小口折沿,短颈,丰肩,肩下渐收敛,圈足。俗称“梅瓶”。通体施白釉,釉色柔和洁净,白中闪黄。肩部刻菊瓣纹一周,腹部刻缠枝莲纹,下部刻上仰蕉叶纹,刻花清晰婉转,深浅不一,莲花简洁典雅,线条流畅,显示出定窑刻花技术的娴熟。此瓶造型挺拔,是宋代定窑梅瓶的标准式样。
孩儿枕
孩儿枕,高18.3cm,长30cm,宽11.8cm。
枕作孩儿伏卧于榻上状,以孩儿背作枕面。孩儿两臂环抱垫起头部,右手持一绣球,两足交叉上跷,身穿长衣坎肩,长衣下部印团花纹。榻边模印花纹,四面开光,其中一面凸起螭龙,相对的一面光素,其余两面凸起如意头纹。枕身釉作牙黄色。底素胎,有两孔。
枕是睡觉时垫首用具。在中国古代,人们喜欢使用玉枕、瓷枕,这是由于玉、瓷可以爽身怡神,甚至有“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的作用。瓷枕始创于隋代,盛行于唐、宋、元各代。此件孩儿枕塑制精美,人物形态活泼、悠然,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珍贵制品。
[哥瓷]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其窑址至今未发现。有学者根据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
哥窑八方碗
哥窑八方碗,高4.2cm,口径7.8cm,足径2.8cm。
碗呈八方形,口微外撇,弧壁,瘦底,八方形圈足,足微外撇。碗里外满施釉,外壁施釉较厚,开片较大,为冰裂纹;内壁施釉薄,开片细小而密集,形成一种无规则的蜘蛛网线,即百圾碎。口沿因釉下垂呈现出紫色,足边无釉,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
此碗造型新颖雅致,折角棱线分明,线条宛转自然,为宋哥窑器物中的珍品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高14.9cm,口径4.6-3.7cm,足径4.8-6.4cm。
『陆』 怎么翻译“这次参展的瓷器中,有北宋晚期的钧窑器。其中玫瑰紫釉六角形水仙盒和玫瑰紫釉海棠形洗。
The exhibition of porcelain, the Junyao late for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Narcissus which Mei Guizi glaze hexagonal boxes and Mei Guizi glaze Begonia-washing
『柒』 陶窑记录的写法
帮你找到以下资料,不知是否对你有用
[钧瓷]
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钧窑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品种繁多,造型独特,以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下。其成就在于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使釉色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斑斓,美如朝晖晚霞,被誉为“国之瑰宝”,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钧窑鼓钉三足洗
钧窑鼓钉三足洗,高9.4cm,口径23.5cm,足距9.5cm。
洗作鼓式,亦称鼓式洗。器身上下饰鼓钉二周(上22枚,下18枚),其下承以三如意头足。洗内施天蓝色釉,外为玫瑰紫色釉。底刷黄褐色薄釉,绕底一周有支烧痕,并刻有“一”字标记。河南禹县钧台窑址曾发现刻有“一”至“十”数目字的钧瓷标本,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官钧窑瓷器相同,此类数目是同类制品从大到小的编号。
此件洗属最大尺寸者,器物完整无损。其玫瑰紫釉色及蚯蚓走泥纹为钧窑器之特征,是为传世官钧窑瓷器的代表作品。洗底“瀛台静憩轩用”为清代官款。
玫瑰紫釉尊
玫瑰紫釉尊,高18.4cm,口径20.1cm,足径12cm。
尊仿青铜器式样,口沿外撇,直颈,鼓腹,圈足。器内外通体施铜红窑变釉。口沿下至颈部以天蓝釉为主,晕散数道玫瑰紫红釉。腹部则主要施玫瑰紫红釉。器内兼施玫瑰紫与天蓝色釉。底刻“六”字款并有五孔。
此尊造型端庄规整,釉色如晚霞般柔和典雅。在蓝紫融汇、交织变化的釉色中,呈现蚯蚓走泥纹,使器物更增自然天成之美感。此尊应为宫中植花用的花盆,是宋代传世钧窑瓷器中的精品。
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高15.8cm,口径22.8cm,足径11.5cm。
花盆六瓣葵花式,折沿,口沿边起棱,深腹,圈足。盆内外施釉,口沿以内呈灰蓝色,外呈玫瑰紫色,口沿下流釉,凸棱处釉薄呈酱色。
底呈深浅不同的酱色,有5个圆形渗水孔,刻有标识器物大小的数字“七”,并有清代造办处玉作匠人所刻“建福宫”、“竹石假山用”八字款识。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高14.7cm,口径23.3-18.6cm,足距8cm。
花盆托通体呈海棠式,敞口,折沿,腹上阔下敛,平底,四云头足,盆底有5个圆孔。底面刻有“重华宫”、“金昭玉翠用”八字楷书及“四”字。盆内壁施月白色釉,外壁施玫瑰紫色釉,釉层厚润,上有“蚯蚓走泥纹”。
此花盆托胎体厚重坚硬,造型美观实用,是典型的宫廷用器。其釉面莹润匀净,月白色幽柔典雅,玫瑰紫色绚美艳丽,此精美的花盆托是典型的宫廷用器。
[汝瓷]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磁器名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可见汝窑是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贡瓷的窑场。其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胎体细洁如香灰色,多为裹足支烧,器物底部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故传世品极少,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
汝窑莲花式温碗
以莲花或莲瓣作为器物之纹饰及造型,随佛教之传入而盛行,尔后更取其出泥不染之习性,寓意廉洁,广为各类器所采用。本器状似未盛开莲花,线条温柔婉约,高雅清丽。原器应与一执壶配套,为一温酒用器,晚唐至宋所常见。
汝窑曾为宫中用器,因采覆烧的方式,故口有缺陷,因而有「宫中命汝州烧造青瓷」之举,汝窑之入选,支烧满釉应是原因之一。支烧另一用处为防止器底塌陷,汝窑所用支钉细小,所留钉痕状似芝麻,器底五支钉痕即是,也就是俗称的「芝麻钉」。釉面细碎纹路,更有「蟹爪痕」之美名。
莲花温碗,以其典雅造型,温柔不透明釉色,在传世不多之汝窑器中,更显珍贵。
汝窑盘
汝窑盘,高3.5cm,口径19.3cm,足径12.6cm。
盘口微撇,圈足外撇。盘身满釉,开细碎纹片。底有5个支烧钉痕,并刻有“寿成殿皇后阁”六字。
此器制作工细,釉质纯净,开冰裂纹片,是宋代汝窑瓷器中的上品。其题字表明此器为当时供奉宫廷的器物。
汝窑碗
汝窑碗,高6.7cm,口径17.1cm,足径7.7cm。
碗撇口,丰腹,圈足微外撇,胎体轻薄。通体满釉,呈淡天青色,莹润纯净,开细小纹片。制作规整,足内有五个支钉烧痕及乾隆御题诗一首:
秘器仍传古陆浑,只今陶穴杳无存。
却思历久因兹朴,岂必争华效彼繁。
口自中规非土匦,足犹钉痕异匏樽。
盂圆切己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
后署“乾隆丁酉仲春御题”,并钤“古香”、“太朴”二印。
汝窑青瓷胎质细腻呈香灰色,釉色如湖水映出的蓝天。这件汝窑碗胎质细腻,釉汁匀润,是一件精美的稀世珍品。
汝窑三足洗
汝窑三足洗,高3.6cm,口径18.3cm,足距16.7cm。
洗直口,平底,下承以三弯足。里外施天青釉,釉面满开细碎纹片。底部满釉,有5个细小支钉痕。清乾隆帝颇看重此洗,曾为其题诗一首,由宫廷玉作的匠师镌刻在器物外底部:
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
易辞本契退藏理,宋诏胡夸切事谈。
后署“乾隆戊戌夏御题”。
此器造型简洁,制作规整,釉呈淡天青色,柔和温润。
汝窑三足樽
汝窑三足樽,高12.9cm,口径18cm,底径17.8cm。
此樽仿汉代铜器造型,直口,平底,口、足径度相若。外口及足上各凸起弦纹两道,中部凸起弦纹三道,下承以三足。底部有5个小支钉痕。里外满施淡天青釉,釉面开细碎纹片,莹润光洁。
[官瓷]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有南北之分。据文献记载,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设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宋室南迁杭州后,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名修内司窑,也称“内窑”。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即郊坛下官窑。以上统称南宋官窑。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故胎骨颜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称“铁足”。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官窑葵瓣洗
官窑葵瓣洗,高4.8cm,口径18.7cm,足径11.2cm。
洗八瓣葵花式,斜直壁,折底,圈足。通体施粉青釉,釉面开片,片纹交织如网。足底边无釉,露铁黑色胎。
宋代官窑瓷器与汝、哥、钧窑瓷器一样,特别注重釉色美。其凝厚的釉层系采取先素烧坯体、然后多次施釉的方法完成的,釉层厚度往往大于坯体的厚度。烧成过程中,选用优质木材作燃料,以保证窑内的温度和气氛。官窑瓷器多为素面,既无精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描绘,多用凸凹直棱或弦纹为饰,在釉面自然优美的片纹点缀下颇显高贵典雅。
此洗造型优美,釉层莹润如玉,在溢青流翠的釉面上片纹纵横交错,大片纹间又闪现条条小冰裂纹,构成优雅和谐的艺术整体。
官窑圆洗
官窑圆洗,高6.5cm,口径22.6cm,足径19cm。
洗直口,微敞,器身近直,洗里坦平,圈足矮宽,底部边沿露胎无釉。此洗造型端庄典雅,通体施青釉,釉呈粉青色,纯净莹澈。釉面上,金丝般的片纹纵横交织,片纹间又闪现出条条冰裂纹,优美和谐。
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其上纹片粼粼,愈显高洁古雅。这件官窑圆洗是宫廷御用器,在造型、工艺及装饰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纹突出。同时,借助于烧成后期的二次氧化作用,在釉层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层遮盖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铁足”,使器物愈显古朴庄重。
官窑弦纹瓶
官窑弦纹瓶,高33.6cm,口径9.9cm,足径14.2cm。
瓶洗口,长颈,圆腹,高圈足,圈足两侧各有一长方形扁孔可穿带。颈至腹部有凸起弦纹7道。瓶通体以青釉为饰,釉层肥厚,呈粉青色,釉汁莹润,具有凝厚深沉的玉质美。
此瓶体仿汉代铜壶式样,简洁雅致,凸起的弦纹改变了造型的单调感,增强了器物的装饰性。器身布满大片纹,纵横交错,是宋代官窑瓷器的代表作品。
[定瓷]
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白釉刻花折腰碗
白釉刻花折腰碗,高5.5cm,口径16.8cm,足径9.4cm。
碗敞口,浅式,斜腹,近底处内折。通体白釉,口部镶铜。碗内、外壁及里心划刻莲花、莲叶纹。
此碗白釉纯净,所饰莲花线条自然流畅。碗之内、外壁均有刻划纹者较为罕见,此碗是定窑瓷器的精美之作。
定窑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盘
定窑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盘,高5.4cm,口径30.4cm,足径13.6cm。
盘侈口,浅腹,圈足。里口凸起弦纹2道。盘以印花为饰,以回纹将盘内壁与内底界开,内底饰莲花、荷叶纹各5组,内壁饰缠枝牡丹2周,两层牡丹上下相错,排列有序。盘内外施白釉,口沿因覆烧无釉而镶铜口,外壁可见旋痕及因釉水下流而产生的泪痕。近足处有多处露胎,是为定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白瓷为主,细润光滑的釉面,白中微微闪黄。装饰以印花、刻花、划花与剔花为代表,尤以印花技法为世人所称道。这件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盘器型大而规整,印花繁缛,层次分明,线条流畅,纹饰清晰,充分显示出定窑印花品种的制作水平之高,是清宫旧藏的定窑器之珍品。
定窑白釉刻花直颈瓶
定窑白釉刻花直颈瓶,高22cm,口径5.5cm,足径6.4cm。
瓶平口外折,颈细长,圆腹,高圈足外撇。腹部刻螭龙穿花纹饰。
此瓶造型优美,胎体洁白,螭龙纹刻划得矫健生动,刀工遒劲有力,线条自然清晰,为定窑的上乘佳作。
刻花梅瓶
刻花梅瓶,高37.1cm,口径4.7cm,足径7.8cm。
瓶小口折沿,短颈,丰肩,肩下渐收敛,圈足。俗称“梅瓶”。通体施白釉,釉色柔和洁净,白中闪黄。肩部刻菊瓣纹一周,腹部刻缠枝莲纹,下部刻上仰蕉叶纹,刻花清晰婉转,深浅不一,莲花简洁典雅,线条流畅,显示出定窑刻花技术的娴熟。此瓶造型挺拔,是宋代定窑梅瓶的标准式样。
孩儿枕
孩儿枕,高18.3cm,长30cm,宽11.8cm。
枕作孩儿伏卧于榻上状,以孩儿背作枕面。孩儿两臂环抱垫起头部,右手持一绣球,两足交叉上跷,身穿长衣坎肩,长衣下部印团花纹。榻边模印花纹,四面开光,其中一面凸起螭龙,相对的一面光素,其余两面凸起如意头纹。枕身釉作牙黄色。底素胎,有两孔。
枕是睡觉时垫首用具。在中国古代,人们喜欢使用玉枕、瓷枕,这是由于玉、瓷可以爽身怡神,甚至有“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的作用。瓷枕始创于隋代,盛行于唐、宋、元各代。此件孩儿枕塑制精美,人物形态活泼、悠然,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珍贵制品。
[哥瓷]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其窑址至今未发现。有学者根据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
哥窑八方碗
哥窑八方碗,高4.2cm,口径7.8cm,足径2.8cm。
碗呈八方形,口微外撇,弧壁,瘦底,八方形圈足,足微外撇。碗里外满施釉,外壁施釉较厚,开片较大,为冰裂纹;内壁施釉薄,开片细小而密集,形成一种无规则的蜘蛛网线,即百圾碎。口沿因釉下垂呈现出紫色,足边无釉,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
此碗造型新颖雅致,折角棱线分明,线条宛转自然,为宋哥窑器物中的珍品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高14.9cm,口径4.6-3.7cm,足径4.8-6.4cm。
『捌』 在红楼梦中,海棠花出现几次
一、根据统计在《红楼梦》这本书中一共出现了十一次海棠花,有关的章节解释如下:
经统计,《红楼梦》前四十回海棠出现七回,分别是第五、十一、十七、二十五、三十七、三十八、四十回;中间四十回出现九回,分别是第四十一、五十一、五十八、五十九、六十三、六十四、七十、七十七、七十八回。前八十回共有十六回涉及海棠,平均每五回就有一回涉及海棠。后四十回仅有四回涉及海棠,分别是第八十五、八十七、九十四、九十五回,平均每十回有一回涉及海棠。
二、有关海棠花在《红楼梦》中的意义补充解释如下:
(一)海棠花文化展现在《红楼梦》家居生活中
第五回宝玉随贾母等人到宁府游玩,一时倦怠,欲睡午觉,被引到秦可卿房中,“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海棠春睡”的典故出自北宋乐史《杨太真外传》:“上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上皇笑曰,岂妃子醉,是海棠睡未足耳。”此典故以海棠代指杨玉环,后来渐渐演绎出以海棠花来比喻姣艳女子的海棠花文化。[5]在第十一回又提到了这幅《海棠春睡图》,贾宝玉瞅着《海棠春睡图》,听秦可卿说自己这病未必熬得过年去,只觉得万箭攒心。海棠图依旧,可美人却将不久于人世,怎不让人心痛!
第四十回里贾母等人榻前的雕漆几,“也有海棠式的,也有梅花式的,……其式不一”。第四十一回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贾母带她在园子里见识见识,来到栊翠庵,“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献茶。这两回都提到了海棠(花)式,海棠花式是我国传统装饰纹饰的一种,是由海棠花演变出来的艺术图案,不同于五出数的梅花式,多为左右对称的四出型图案,后人将此种形状的器具称为海棠花式的器具,将器具上装饰的图案称为海棠纹。海棠花式还出现在漏窗、园门、铺装、吉祥纹样等处。
第五十八回写到“芳官只穿着海棠红的小棉袄”。海棠红这种色彩不仅用在服装上,而且在陶瓷史上也是赫赫有名。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瓷,善调此色,通过在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使釉色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斑斓,美如朝晖晚霞。
(二)海棠花文化蕴含在《红楼梦》的休闲娱乐活动中
第三十七回大观园里成立诗社,宝玉说要起个社名,探春道:“俗了又不好,特新了,刁钻古怪也不好。可巧才是海棠诗开端,就叫个海棠社罢。虽然俗些,因真有此事,也就不碍了。”之后,大家开始酣畅淋漓地做诗,吟完海棠诗又赛菊花诗,诗事层出不穷,屡出新意,诗情荡漾在大观园的各个角落。海棠结社,为大观园众才女雅人展露诗才提供了舞台,见证了大观园里最繁盛美好的时光,令后人无限向往。笔者认为,曹雪芹在创作小说时选用海棠作为诗社名称绝不是一时兴起,或真如探春所言只是“可巧”了,而是有其深刻寓意。海棠花姿绰约而花期短暂,而贾芸所送的秋海棠又有苦恋的花语,与太虚幻境薄命司所收录的园中女子的命运相契合。这里以海棠为社名,象征了园中女子青春易逝,年华难再。
第六十三回宝玉生日,怡红院夜宴祝寿,众人聚在一起占花名儿。该湘云抽签时,“湘云笑着,揎拳掳袖的伸手掣了一根出来。大家看时,一面画着一枝海棠,题着‘香梦沉酣’四字,那面诗道是:只恐夜深花睡去。”花签上这句话,引自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的《海棠》,全诗如下:“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同样,第十七回贾政的请客提议蕉棠对植处题名为“崇光泛彩”的灵感也来自此诗。第十八回,宝玉所作《怡红快绿》一诗中有句“红妆夜未眠”,把海棠比喻为睡美人,是化用了此诗。
(三)海棠花文化体现在《红楼梦》中的神秘隐喻
上文提过第七十七回海棠枯萎应在晴雯身上,宝玉心有所触,认为天下有情有理的东西,极有灵验,像孔庙前的桧树,诸葛祠前的柏树,岳武穆坟前的松树,于乱世枯萎,治世茂盛,怡红院这株海棠,应人之预亡,故先就死了半边。
第九十四回,西府海棠本应在三月开花,怡红院的海棠突然在十一月盛开,众人议论纷纷,总体分为两派,以贾母为首的一派认为此乃吉兆,以贾赦为首的一派认为是花妖作怪。从后文的安排来看,海棠的反常开花真如花妖作怪,先是宝玉失玉,元妃薨逝,接着贾府遭查抄,“忽喇喇大厦倾”。
自然界中海棠冬日开花虽不正常,但也不罕见,如2006年11月下旬,南京就有多处海棠花受忽高忽低气温的影响,出现果实与花朵同争艳的现象;园艺学家已掌握了让海棠反季节开花的催花技术,理论上可以使海棠在任何季节开花。即使在清代,贾母也认识到,应着小阳春天气和暖花开是有的。总体看来,前八十回作者对海棠死了半边的处理尚合情理,后四十回的作者对海棠开花这一自然现象的处理似有有意妖魔化的倾向。前八十回里,海棠是通情理有情义的,后四十回,不知怎的这海棠成了兴风作浪的花妖,同一植物在同一部书中存在如此大的差异!
『玖』 历史上有哪些颜值逆天的文物
球杆虽然看不到原件了,可是石头却可以保存长久。图里的捶丸坑坑洼洼的,估计那个年代肯定很光溜。捶丸运动最早是从唐代风靡的马球变化而来,不骑马的马球叫步行球,慢慢就变成了捶丸。千万别以为高尔夫球是多么高端洋气的玩意儿,这是老祖宗从宋朝就玩剩下的了。15世纪的苏格兰人也许发明了现代高尔夫,可惜那时候的中国,早就妇孺皆知了。今天,那些经常出入高档高尔夫会所的精英们,你们看了,感觉如何?
《古今注》载:“车上为二层,皆有木人,行一里,下层击鼓;行十里,上层击镯。
震撼了吧,各位看官,跟今天你车里的里程表一样一样一样的,以为西方人发明的?
No,No,No,我们祖先早就知道计算里程了,啧啧,知道我中华民族为啥史学最强了吧,我们连自己走了多少路都要记下,更不消提,发生了什么事了,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