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州海棠桥
⑴ 嘿嘿 谁懂南宁横县横州镇海棠桥的历史啊 急用
可以参考http://ke..com/view/1090541.htm
⑵ 横州市哪里有修单车的
仔细找找的
⑶ 横州镇的景点介绍
城西有全国第一座低水头发电站--西津水电站,西津湖风景区,海棠公园(海棠桥、海棠亭、怀古亭、淮海书院等多处古建筑),横州公园(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坐落地),中华茉莉园等景区!
⑷ 横州有哪些景点
全国第一座低水头发电站--西津水电站,西津湖风景区,海棠公园(海棠桥、海棠亭、怀古亭、淮海书院等多处古建筑),横州公园(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坐落地),中华茉莉园等。
⑸ 横县有那些旅游景点呢
岭脚村是广西生态富民家园示范村,也是南宁市一日游范围内很有特色的生态旅游村。它位于横县县城北部,校椅—横州二级公路旁,距县城3公里,距南宁市100公里。该村自然风光极富农家特色,村后岭上是茂密的松林,岭脚山下是葱郁的果园,村前缓坡地是美丽的农家田园,种植有茉莉、水稻、蔬菜等,村内楼房掩映绿树中,鸟语花香,特别是流经村边3公里长的马笔溪,经过勤劳朴实的岭脚人多年的培植,形成了 3公里的竹林带,竹溪相映,缠绕绵长,蔚然成趣。四季常青的翠竹、水溶树、松林、春夏秋不断的茉莉香,春来桃花红,木棉开,还有流动的溪水,转动的水车、竹桥、竹排等自然景色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其间。岭脚人正是利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开办农村生态旅游项目吸引游人。
目前,该村3公里的竹林带开发了200多米作为旅游点,有了停车、餐饮等设施,游人可开展3公里的沿溪竹林游,可采摘盛开的茉莉花,参观农家生态庭院和稻田养蛙等农业生态项目,还可开展自助烧烤、钓鱼、划竹排、走竹桥、抓田螺、螃蟹等各类节目。现岭脚村日游人1000多人,旅游收入2000多元,逢节假日日均游人2000多人,旅游收入4000多元。另外,岭脚人做的农家饭菜和风味小吃也很有特色,有横县特色鱼生、农家白切鸡、米粽、米糕、糍粑等,地道实惠。岭脚村正以其低消费而富有特色的农村生态游,吸引越来越多的游人。
为进一步做强做大岭脚村的生态旅游,岭脚人计划近期投资300多万元建设乡村别墅、绿化美化环境、硬化道路、扩大竹林游范围等。届时岭脚村将吸引更多的游人,生态旅游收入也将更上一层楼。
⑹ 南宁的风景什么地方最好游览
一是五象广场旁的南宁第一高楼地王国际大厦云顶,可俯视全城,景观独特。
二是青秀山龙象塔,秀美山川尽收眼底。
⑺ 广西南宁市横县横州公园是不是叫海棠公园
不是哦,江滨公园倒是有人称之为海棠公园,因为海棠桥和海棠亭都在那里。就在郁江岸边,博物馆旁边。
横州公园就叫横州公园,里面有革命英雄纪念碑和桃林,步道还连着体育馆。
⑻ 大家帮我找找广西横县海棠桥的资料啊!今晚写作文用到!
横县
海棠文化凸显横州历史
编者按:据《横州志》记载,横县建置始于西汉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2110多年的历史,比南宁市建置还早400多年(南宁建制始于东晋大兴元年,即公元318年)。千百年来,横县人民在这块土地繁衍生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物古迹。有为纪念汉代名将伏波将军——马援而修筑的伏波庙,有传说明代建文帝避难达15年的应天寺,还有被贬谪编管横州的北宋词人秦观,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的徐霞客也在横县驻足……重访古迹,温故历史,让人在感叹过去之余,激励自己奋勇前行。
古朴的海棠桥已成为横县标志性景物。 俸显斌 摄
--------------------------------------------------------------------------------
横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名胜古迹遍布全县,在县城横州镇有许多历史遗迹,地处县城西隅香稻溪河口附近的海棠公园就是怀古的好地方。历经几百年风雨和洪水冲刷仍巍然屹立的海棠桥,在原址仿古修建的海棠亭、怀古亭、淮海祠、秦观塑像及博物馆,都充满了浓浓的古韵,将踏入海棠公园的人带向遥远的回忆。
海棠桥,是海棠公园内现存最好的古迹,它横跨香稻溪。其始建于宋绍圣时期(公元1246年),清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桥长30米,高9米,桥面宽1.8米,土石结构,是原县城往西部地区必经之桥梁。据《横州志》记载,“长虹饮涧,灵鳌架空”,“春涛秋潦,民无病之嗟;霁月光风,士有咏归之乐。”它是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横州古八景中的“海棠幕雨”、“紫水呈祥”就成景于此。绍圣四年(1097年),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的北宋词人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遭贬谪编管横州,曾于桥畔祝生家留下“瘴雨过,海棠开,春色又添多少?”的词句,海棠桥因此而得名。秦少游在横州的一年多时间里,还在海棠桥附近设馆讲学,广收门徒,不少人士慕名求教。后来的淮海书院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这对横州以至广西文化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据介绍,秦观离开人世后,横州人民非常同情他、怀念他,明清两代,陆续为他重修了浮槎馆、海棠桥,修建了淮海书院、海棠亭、浮槎馆等,汇集众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无数诗词咏唱流传。只可惜到现在大部分古迹荡然无存,惟有海棠桥至今依然保护完好,它已成为横县标志性景物。有关海棠桥还留下许多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其中《海棠公公捐土三尺》最为人熟知。
传说,清朝乾隆年间,横州知州率众以石易木重修海棠桥。州府张榜募捐修桥,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是日,桥将成,众匠完工后待归,见一老者在桥旁边微笑,匠人便问其将捐何物。老者说:“我已老朽,何来钱物?愿捐土三尺,以表寸心。”众人视其老态龙钟,何来力气捐土,大笑其“力不从心”,各自回家。
次日,洪水暴涨,石拱桥被淹没在洪水中。
数日,洪水退去,石拱桥经受考验,桥面上增高三尺潮泥。匠人见桥已成,欢欣雀跃,回想洪水前老者捐土三尺之说,无不惊叹。
此后,海棠公公为海棠桥捐土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一代流传下来。海棠公公为海棠桥捐土三尺,成了群众为修桥补路积极捐款捐物捐力的美丽化身。海棠桥桥面上的三尺土,虽然历经风雨,但现在到海棠桥依然看得到。
在海棠公园内,还有怀古亭、海棠亭、秦观像等景观,这些都是1988年原址上仿古重建的,使得这里古韵犹存。并且还在西北隅新建了两层仿古琉璃式建筑——横县博物馆,集中陈列历年县内发掘收集的珍贵文物数百件,其中有《夫子杏坛图》,圭壁铜鼓、各式钱币、石器、瓷器、壮族生产生活用品等,在此可详细了解横县2100多年人文历史的沧桑演变,领略骆越后人聪慧的才智。
每日晨曦黄昏,晴晚月夜都有许多居民到此休闲游乐。海棠公园里古今文化,也吸引着众多学术团体和游人到此参观游览。随着"花都"经济的蓬勃发展,“花都”文化必然伴随凸显其重要的一面,从经济“花都”逐步过渡到文化“花都”,从而形成一部新的横县发展史。千年的海棠文化将成为“花都”文化和发展“花都”旅游的新亮点。
古韵十足的怀古亭。 俸显斌 摄
去这几个网看一下,我查来的。
http://www.nnrb.com.cn/qx/0408/040823/qx4.htm
http://www.gx.xinhuanet.com/dtzx/2005-01/06/content_3468041.htm
⑼ 醉乡春的赏析
“唤起”是一种鸟,有称为“春唤”或“报春鸟”。少游酒醒之后被报春鸟叫醒,这时看到海棠花开的春色,心情自然大好。
瘴雨过,海棠晴,春色又添多少。是本诗的名句。瘴雨指的是当时横州古八景之一的“海棠暮雨”。当年郁江边长满海棠花,暮春盛夏,溪水潺潺,每当夕阳西下,云雾骤集,细雨绵绵,不一时云开雾散,雨停日出,好一派诗情画意。瘴雨在这又比喻秦少游仕途上的坎坷与不幸。但当少游看到海棠花开后,完全沉醉与横州美丽的风景,一切烦恼都炮到了九霄云外。这样婉丽和豁达的词文,表达了少游由忧郁到喜兴的心情,再没有落在异乡为异客的苦感了。次句一经传唱,便广为流传。祝书生家旁的稻香桥更因此更名为海棠桥,这就是横州镇海棠桥的来历(海棠桥已经成为横县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少游从此和横州融为一体,宋代横州郡守刘受祖在游记《海棠桥记》中写道:“今之言宁浦(横州)者,必曰海棠桥,言海棠必曰秦淮海。是州以海棠桥重,桥以秦淮海重矣。桥名海棠,未可更也。”
社瓮是酿酒的瓮子,因为心情好,这酒在词人眼中也酿成微笑,可爱至极。少游喝酒,没有酒杯,只有椰瓢,而且已经半破,众人一起舀酒畅饮,是何等的欢乐。结局方面,充满人生哲理,少游晚年,倍感认识间、官场上充满坎坷,荆棘载途,而唯有醉乡海棠花开,春意融融,相形之下,人间未免太小了,于是一声叹息:“醉乡广大人间小”。
后来横州有人称赞这首词:
一脉香溪水自东,桥边无复海棠红。
秦郎跨鹤千年去,留得豪吟拌晚风。
海棠暮雨碧沉沉,触动骚人一片心。
当日少游曾戾止,祝生最契订知音。
槎江古迹海棠桥,秦观风流历四朝。
祝氏芳邻今在否,幸余明月挂香飘。
⑽ 关于秦观的事
1.饱赏横州好风光
1098年,秦观编管横州(今广西横县)。期间,写下《宁浦浮搓馆书事》、《月江楼》、《醉乡春》等诗词。
在漫长的放逐生活中,秦观看到了庶民的疾苦和朝政的腐败,思想和行动都向积极的方面转化。初到横州时,秦观的情绪是低沉消极的。他在《反初》诗中写道:“一落世间网,五十换嘉平,夜参半不寐,被衣涕纵横。”在《宁浦浮搓馆书事》诗文中写道:“身与扶鸠为二,对月和影成三,骨内未知消息,生死到此何堪。”这两首诗,是他对自己只身栉风沐雨、漂泊异乡、孤苦寂寞的伤感心情的写照。 可是,好客多情的横州人民,绚丽多姿的横州风光,却给秦观在寂寞中带来了欢乐,在茫然悲痛中看到了希望。
秦观到横州后,住在城西高岭上的“浮搓馆”。尽管是“编管”,但仰慕秦观的人士不少。毕竟秦观是当时的大词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的词句谁人不知晓?故而,“浮搓馆”里常常是高朋满座,书诗飘扬,这多少也给秦观带来点安慰。尽管门庭若市,高朋满座,秦观始终不忘权贵对他的迫害,始终怀有对小人的愤懑。为此他写下了不少诉说哀愁的诗词,其中《浮搓馆抒怀》六首最有代表性。“自是迁客多病”、“愁人日夜俱长”、“安得此身作石,一齐忘了家乡”,这些诗句最能体现其当时病困、愁苦、思乡的心情。在浮搓馆,秦观与住于城西香稻溪旁的祝秀才成为挚友,常在一起赋诗填词,饮酒为乐。他们春游钵岭(位于县城西北约3.5公里处,唐贞观年间山顶建有慈感庙,半山建有歇脚亭,钵岭春游为横州古八景之一),夏登南山(南山又名宝华山,位于郁江南岸,距县城20公里,相传山顶时有“宝气”,宝华朝烟为横州古八景之一),秋眺郁水明月,冬览乌蛮积翠(乌蛮
积翠是横州古八景之一,位于县城东35公里处,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征讨交趾时,为通航开浚险滩,后民众在乌蛮滩北岸建伏波庙纪念他),饱赏了横州的美好风光。此时,他犹如置身于故乡江南,心情也许没有“宠辱皆忘”之感,但确有“其喜气洋洋”之兴。在《宁浦浮搓馆书事》中有诗云:“鱼稻有如淮右,溪山婉如江南,自是迁臣多病,非关此地烟岚。”可以看出秦观兴致勃勃的心情。
2.海棠桥下留墨香
江山多娇,挚友多情,给秦观带来了无限的欢乐。祝秀才家旁有一桥,横跨香稻溪,何时建无考。
一天,秦观醉卧祝家亭上,醒后面对香稻溪两岸一片片的海棠花,写下了《淮海集》中的名篇《添春色》(又名《醉乡春》):“唤起一声人悄,衾冷梦寒窗晓;瘴雨过,海棠开,春色又添多少?社瓮酿成微笑,半缺瘿瓢共舀;觉颠倒,急投床,醉乡广大人间小。”这篇唱词一时传开,州人以海棠名桥,桥与秦观便紧紧地连在一起。宋代横州郡守刘受祖在游记《海棠桥记》中写道:“今之言宁浦(横州)者,必曰海棠桥,言海棠必曰秦淮海。是州以海棠桥重,桥以秦淮海重矣。桥名海棠,未可更也。”秦观以“瘴雨过,海棠开,春色又添多少?”这样婉丽而豁达的词文,表达他自己由忧郁到喜兴的心情,再没有落在异乡为异客的苦感了。以后,秦观在《月江楼》这首诗中写道:“仙翁看月三百秋,江波日去月不流。肯因炎尘溟空阔,直与江月同清幽。苍梧云气眉山雨,玉萧三弄无今古。九天雨露蛰蛟龙,琅玕祠长凭清虚府。”月江楼是横州古城墙一座城楼,位于城的东南面,濒郁江,每当皓月当空,登楼远眺,郁江确是“江波日去月不流”的奇丽美景。在这首诗里,与其说写景,不如说以诗述志更为恰当。他将自己比作蛟龙隐伏在九天雨露下面,这与先前那种“被衣涕纵横”的悲郁心情成为鲜明对照,这是秦观思想上一次很大的转变。
3.奋笔疾书为民怨
在祝秀才的资助下,秦观在横州创立了第一间书院——淮海书院。在书院里,他广收生徒,亲自讲授四书五经,更重视给学生传授写诗填词等知识,还教以礼义之节、成人之道。学生稍不率教,必痛自责己,有时竟至伤心落泪,故学生多受感化,州人求学日盛。每有闲暇,他便约祝秀才到学生家里做客。有一天,他们在海棠桥下,见一渔女伏在一老翁尸上号啕大哭,他们便疾步前往问明原委。原来,当时郁江有一种名贵的鱼,俗称老鼠鱼,鱼头小身圆,肉肥质嫩,是筵席上不可多得的佳肴。因鱼生于深水底下的石缝里,很难捕捉。故一些达官贵人往往不惜重金购买,以宴宾客。以后,外地来了一位州官,为了吃到这种佳品,便强令渔民,以鼠鱼代税,定期交纳,如有欠交者,便施以酷刑。因此,横州人又把老鼠鱼改称为官鱼。这位渔翁就是因没有按时交纳官鱼,才在酷刑下丧生的。秦观听后,义愤填膺,当场出资为渔女葬父。回家后,又奋笔疾书为渔女鸣冤。不多久,官鱼废除,州官被惩,渔民无不额手称庆。秦观高兴地用家乡话说:“今后不叫官鱼,叫佳鱼为好。”因“佳”与“嘉”谐音相同,故横州人又称“老鼠鱼”为“嘉鱼”。
4.如今犹诵海棠祠
秦观离开横州后,州人为纪念他,在他讲学的地方建起了醉乡亭、海棠祠、怀古亭。秦观溘然而逝后激起了人们的无限悲伤,当时横州的平民学士一批又一批地前往镡州吊唁。而同一时期被贬到宜州的“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当即挥泪写下一首悲壮的七绝《镡州即事》:“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豪秦少游。正字不知温饱味,西风吹泪古藤州。”
秦观在横州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却被历代的官绅文人所颂扬。打开横州(县)志看,赞颂秦观的诗词比比皆是,成为当地文学创作的一道亮丽的历史人文景观。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吴时来的一首七律。吴时来是明朝嘉靖进士,官至刑部给事(即督察官),由于受到奸臣严嵩的陷害,亦遭贬谪横州。当时他常到海棠桥拜谒海棠祠,触景生情,忆古抚今,亦在横州写下一首名篇《谒少游词》:“万端谁辩是和非,三党镌成元佑碑。吾道岂能无此辈,他乡犹幸见荒祠。佛书讦漫赁人语,实录增添敢自称。却笑醉乡偏广大,如今犹诵海棠祠。”秦观离开人世后,横州人民非常同情他、怀念他,明清两代,陆续为他重修了浮搓馆、淮海书院、海棠祠等,汇集众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只可惜到现在大部分古迹已荡然无存,惟有海棠桥至今依然保存完好,它已成为横县标志性景物。
如今,秦观已离开我们有九百多年,他在横州所作的诗文,除少数还记载在州志外,大多数已散失。但是,横县人并不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对秦观的深厚情谊有丝毫忘怀,他们在奔流的郁江岸边、海棠桥畔、香稻溪旁修筑了幽雅的海棠公园,在原址上仿古重建怀古亭、海棠祠、醉乡亭等亭台楼阁,立秦观塑像一尊,镌刻诗对在石碑上。诗云:“海棠暮雨碧沉沉,触动骚人一片心。当日少游曾戾止,祝生最契订知音。”“槎江古迹海棠桥,秦观风流历四朝。祝氏芳邻今在否,幸余明月挂香飘。”每日晨曦黄昏,晴晚月夜都有许多居民到此休闲游乐。海棠公园里古今文化,也吸引着众多学术团体和游人到此参观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