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花骨宋
❶ 宋·陆游《卜算子》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zhuó)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意思:驿站之外,靠近断桥的旁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却无人作主。每当黄昏的时候,总要在内心泛起孤独的烦愁,特别是刮风下雨。 不想费尽心思去炫耀,一心听凭百花去嫉妒。零落凋残变成泥又碾为灰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
鉴赏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落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末两句即是屈原《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这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但是像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写出他自己对政治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陆游这首词则是写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我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赏析
这首《卜算子》,作者自注“咏梅”,可是它意在言外,像“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正是以梅花自喻的。 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绝少、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得护理,也无人来欣赏,随着四季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孓然一身,四望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是无主的梅呵。“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诗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一切景语皆情语”。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孓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几个字与上句的“寂寞”相互呼应。而且,偏偏在这个时候,又刮起了风,下起了雨。“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均,写出了梅花的艰困处境,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完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总之,从上面四句看,这对梅花的压力,天上地下,四面八方,无所不至,但是这一切终究被它冲破了,因为它还是开了!谁是胜利者?应该说,是梅花!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片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 下阕,是托梅寄志。梅花,它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己);“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是一点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争春,“群芳”如果有“妒心”,那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妒忌吧。这里把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花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说“争春”,是暗喻。“妒”,则非草木能所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标格独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句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这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令人不忍卒读。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呵。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尽节”(卓人月〈词统〉)。而这“尽节”的得以“想见”,正是由于此词运用比兴手法,十分成功,托物言志,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他继承并发摺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本文选其诗十一首:《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病起书怀》、《关山月》、《夜泊水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其词五首:《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鹊桥仙》(茅檐人静)、《钗头凤》(红酥手);其文一篇:《游小孤山记》。
❷ 朋友圈晒兰草花的说说有哪些
如下:
1、我家里有一盆兰花,小小的兰花顶在绿油油的草叶尖上,粉白的花瓣捧着蛋黄的花蕊,醉人的芳香,美丽极了。
2、兰花在我加的阳台里活力四射,兰花花形千姿百态,娟秀淡雅;香味甘厚纯正,清雅温馨,平添“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的情趣。
3、我最喜欢我家的兰花,花的下面是一只洁白如玉的高脚白花瓶,更加突出了兰花的端庄典雅、高贵秀丽之美。
4、出阳台一看,家里的兰花,一根花枝有10个花苞,开了8个啦,好开心,春暖花已开。
5、一进门,就看见小院子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兰花,有七仙女荷花素大软剑铁骨素心跳舞兰等等,真像到了兰花的海洋,眼睛应接不暇。
❸ 宋朝男子为何喜欢簪花
花一直以来都和女子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形容一个人像花一样,那一定说的是女子,因为男子和花其实很难被人联系在一起。但是在宋朝时期,其实真的有不少男子都有在头上簪花的习惯,甚至簪花在他们看来还是一种非常时尚非常流行的美,很多男子都对此十分喜爱。不过这究竟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簪花更多时候都是女性的一种装扮方式,那宋朝男子簪花又有着什么样的发展历史,又是谁引领了这样一种潮流呢?
女子簪花大家都习以为常了,男子簪花在现在来说很少见。如果你在大街上看见一个男子簪花可能就会说人家了。其实,中国自古以来男子簪花也是正常现象。男子簪花自唐朝就已经出现,到宋朝更加盛行。
宋朝自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开始,一直到1279年赵昺殉国为止,共计将近320年。很多人都认为宋朝非常弱,其实并不是这样,宋朝在历史上存在将近320年,这可比当时不断侵宋的金朝可多存在了200年。虽宋朝的军事比较弱,但是宋朝的经济却是最雄厚的,并且宋朝在美学的造诣上可称得上高峰。陈寅恪先生说华夏之文明,历千载演进,造极于赵宋。说明宋朝的地位在历史的各个朝代中并不低,宋朝对美学的追求是刻在宋代人骨子里的,不仅王公贵族、富商贵胄喜爱美学,底层的平民百姓对美的追求也是崇高的。宋朝对美的表现力一直走在时尚的前沿,但是宋朝男子簪花不仅仅是为了一种时尚,更是因为他们刻在骨子里的对美的追求,皇权的体现,心灵的寄托。
1、宋朝盛行男子簪花,不仅是受重阳习俗影响,还有皇帝的推波助澜
很多画像都有记载宋朝男子簪花这一习惯,这还一度成为时尚的前沿,广受男子的追捧,就连皇帝也不例外。那为什么宋朝的男子就热衷于簪花呢?
看过《新水浒传》的应该都有所了解,西门庆的头上簪花。为此,当时还引发了一轮热议,是不是因为西门庆的人物形象才让他簪花的呢?到后来看见铁骨铮铮的汉子李逵也头上簪花的时候,疑问就更大了。经过翻看原著之后发现,梁山这108位好汉中,真的有那么几个挚爱簪花的。尤其是蔡庆,钟爱簪花到了痴迷的程度,那可谓是终日不离花,人们还送了他一个外号一枝花,这个和宋朝当时的风气有关系的。
宋人的诗词中也都记录了文人大夫簪花。黄庭坚的《鹧鸪天》中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欧阳修的《鹤冲天》中花好却愁春去,戴花持酒祝东风,千万莫匆匆。这些记录簪花的诗作,也都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
宋朝男子热爱簪花也是有原因的。其一是因为重阳节的习俗,重阳素有插茱萸、赏花的习俗,在宋朝时期更是赏花簪花。其二就是官家的推波助澜,宋朝设宴簪花的流行是在宋真宗时期,在宋徽宗时期簪花出行更为流行。
重阳节赏花饮酒忆故人的习俗我们都知道。耳熟能详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遍插茱萸少一人我们也了解到,重阳节的一个习俗就是插茱萸,在唐朝,人们多多少少还有佩戴茱萸的习俗,到了宋朝基本上是以茱萸入酒,头戴菊花。王之道的《南乡子·追和东坡重九》有醉帽尽从吹落去,飕飕。幸有黄花插满头。可见在宋朝重阳节的一大习俗就是簪菊花。
不仅如此,南宋宫廷也会为重阳节的到来大做准备。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就曾描写到: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端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南宋宫中在重阳节的前一天就会准备上万株菊花,并且公众都点上局等,为重阳节当天的簪花做准备。可见南宋宫廷对于重阳节簪花的重视,要不然这上万株的菊花可是一笔大开销。九月九重阳节这一天,就是当时的法定节假日,官员不用上朝、学生不用上学。人们出游、登高、赏花、喝酒,赢得一个菊花满头归。
官家对于簪花的重视程度远远不止这些。从人们普遍喜欢簪花,到后面就成为宫廷宴会的固定礼仪。遇大庆大宴,例如:春秋大宴、圣节大宴、闻喜宴、锡宴、曲宴、饮福宴等都会簪花。可见簪花已经深深的融入到工日礼仪之中,簪花的习惯蔚然成风。
宋代吴自木的《梦梁录》中就有记载皇帝祝寿宴席完毕之后,赐百官花,各位按照自己的品级依次簪花,以花赐百官。而且不同的等级所簪的花也是不同的,宋廷专门规定,皇帝赏赐的花只有宰相以上才能簪罗花,低一点的卿监以上的官员可以簪栾枝,禁卫、诸色祗应人就只能是绢花了。在数量上,亲王和宰臣簪大花一十八朵、栾枝十朵,以下官员按照品级逐步递减,品级最低者仅簪两朵而已。颜色也不尽相同。这花也有两种:生花和像生花,生花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振华、鲜花,而像生花就是绢花、宫花、假花。就是皇帝赏赐的,由宫廷特制的,数量等级都是有严格规定的,都是赏赐品。
在宋人眼中牡丹是极为尊贵的花,只有皇帝和大臣才能佩戴。生花虽然好看,但是它爱掉花瓣,受赏赐的大臣一边活动还要一边收拾掉下来的花瓣,极其狼狈。所以宫廷赏赐的花大多都是像生花,免去了收拾花瓣的麻烦,如此的细心,这也彰显了宫廷对于簪花的重视。
2、簪花,也是皇权的象征
你以为宋代宫廷只做到了规定等级,规定花吗?其实他们做到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宋代宫廷不仅对簪花的等级有规定,对于簪花是有很严格的礼仪流程的,这可是皇权的象征。
皇帝在举行宴会时,在进行一半的时候,整个宴会接近高潮,皇帝就会宣布赐花了。这时候内侍就上来为皇上、亲王、重臣簪花,其他官员自行簪花。这时候为了显示皇恩浩荡,或者是皇帝亲近哪位大臣,皇帝就会亲自为其簪花。因为宋朝局势也是比较动荡的,皇帝想拉拢大臣,就会通过这种方法。大臣们簪花之后,都会上前谢恩。宴会结束之后,被赏赐花的大臣们就会簪着皇帝赏赐的花回家,要是中途摘下就是对皇帝的不敬,是要受罚的。所以当时能够得到官家赏赐的鲜花,也是非常荣耀的一件事情。
我们所了解的靖康之耻的宋徽宗就特别酷爱簪花,他每逢出游上街,都会带一顶小帽,上面簪花,骑着马。他不仅自己喜欢带,还让身边的人都带,与他一同的侍卫、大臣们也都让他们簪赏花。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就有印证说宋代遇喜庆大典、佳节良辰、帝王出行,公卿百官骑从卫士无不簪花,帝王本人亦不例外。花朵式样和使用材料均有记载,区别明确。图像反映更可相互取证。
宋徽宗更是利用自己的皇权规定:不穿锦袄、不簪花的是不可以出入大内的。到了他的近臣侍卫哪里,不仅赏赐给他们特殊的锦袄,连头上的花都是翠叶金花一枝。正是因为宋徽宗的重视这一个小小的宫花竟然能成为出入大内的通行证。
皇帝几乎离不开的簪花,慢慢就被人们当做皇权的象征了。
簪花象征着官运通达,是不少人内心的一种寄予。
簪花在民间礼服中亦称礼花,每逢良辰佳节的时候也都会簪花。邓剡的《八声甘州·寿胡存齐》中就曾写过笑钗符、恰正带宜男。还将寿花簪。这是民间在过寿的时候,不管是过寿的寿星,还是家属,亦或是祝寿的人都会簪一朵花。不仅如此,在男子娶妻的时候也会簪花,在《水浒传》里面就有周通当时抢亲的时候头上就簪了一朵花。平时不同的节日也会选择不同的花。上面所提到的重阳节,人们就喜好簪菊花,到了上元节人们就簪梅花,到了端午就会簪上茉莉花,以不同的花配不同的节日,宋人的审美也是达到了一个时尚的前沿。
说簪花象征官运通达,是有这样的一个故事的。在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中有记载一个四相簪花的故事。讲的是当时任扬州太守的宰相韩琦,宴请王安石王珪以及陈升之参加他的宴会,正好当时有一种家嘴金缠腰的芍药花开了四朵花,他们一同观赏,喝酒的时候韩琦就把这四朵花给剪了下来,每人头上都插了一朵。巧的是这四个人后来先后都当上了宰相。从此之后,只要有运气戴金缠腰的人都会被认为是官运通达之人。虽然这只是一个故事,但是却寄予着人们的愿望。
3、看似追求的时尚,其实是在追求美
我们现在所极力追求的风雅,其实在宋朝却是他们的日常生活。男子簪花的宋人极力追求的除了时尚还有什么?那就是美。
雅集是宋人士大夫间的聚会,宋朝人爱诗词、爱音律、爱绘画、爱喝茶、爱簪花、爱瓷器,他们在一起的聚会都是赏花、对词、喝酒、烹饪、抚琴。他们的所追求的跟其他朝代并不相同,他们所追求的是美,他们觉得人生的充实要比富贵财产来的更重要。范仲淹三次被贬,他并不失落,每次被贬都能写出山水的好诗,宋代人追求的是内心的山水,人生的山水,他们比现代人更能明白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宋朝是一个文明的高峰,宋朝美学成为中国美学的标准示范,体现了人们对审美的追求,让生活更有情调,更有美。
看似不伦不类的男子簪花,在宋人看来却是对美的追求。在宋人的眼里,追求美的人是不分贵贱、不分男女的,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在追求美的道路上他们一起前进,不断挖掘出生命的真正意义。
每一个朝代都有每一个朝代的代表,不同的朝代也有他们不同的审美。每一个朝代有拥有其自己的发光点在。男子簪花的宋朝,虽然军事较弱,但它其实是一个最强的朝代,因为它是一个美学达到高峰的朝代,是一个高度包容,人人追求美的朝代。
❹ 宋朝盛行男子“簪花”,只是为了追求时尚吗
“花好却愁春去,戴花持酒祝东风,千万莫匆匆。”这是出自欧阳修《鹤冲天·梅谢粉》的一句诗,里面很明显的表达出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宋代的男子似乎流行簪花。正如诗句所说,天色那么好,景色也悠然,不如簪花持酒去庆祝东风归来。这种感觉让人好像有些不能接受,因为有一种优雅的人在娘化的感觉。
其实,如果我们回到现代社会,如果一个男的天天头上戴个花,那么肯定会被别人笑的抬不起头来。因为只有女性才会在头上戴一朵花,如果男性簪花那显得不伦不类,男女不分。但是这只是在现代社会,而且这还是因为我们的传统美学观念不断的平民化,然后导致的结果。
小结
所以说,封建社会里面,宋王朝真的是一个很独特的王朝,我们可以说他的政治军事有问题,但是也不可否认的是,陈寅恪先生的言论非常的正确,宋代开创的中国经济文化之最高潮。
所以,有人想要穿越时空,那么可以选择宋朝,因为宋朝有着最高的文化与艺术,那是一个真正理想的时代。但是如果真的想要客观的来研究宋朝的历史,个人觉得宋朝的评分应该只有60分到70分左右,因为一个王朝要的不是理想,而是一个真正国家的基本属性。
因为国家不仅要有绝对的暴力手段,而且还要有维护一切的决心,更重要的是还有经济文化的支撑,只有全面协调发展的国家才是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如果只是过度的强调某一面都不是一个正常的角色。
所以说,朝跨越了时代的局限,或许是我们未来要追求的一个高潮,但是至少在古代或者说在我们现在是不能够去学习的。这就是当年的大宋王朝,一朵花,一个和平,一个繁荣,一幅图画所构成的最美妙的时代,但是它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