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院七夕
⑴ 分析《诗经郑风溱洧》及其表现出的民俗节事风情。
【原文】《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讲义】:
和韩国、日本的朋友相处,彼此之间,总免不了要夸耀自己民族的文化优越性,时常说到的是本国国民的情商与浪漫。韩国的朋友说,每年的初雪,情人之间,无论相隔多远,都要相聚赏雪的,皑皑白雪是纯真情感的最好印证。日本的朋友总是说到樱花节,每年樱花盛开的时候,大公司都放假,男男女女聚到樱花树下,载歌载舞,很多美丽的爱情故事便在这样的季节里悄然生长。山河不惊,岁月静好,是东方民族温馨的迷梦。我自然无颜对韩、日朋友吹嘘我今日之国民如何如何,但我正告韩、日朋友:这样的情人节,在我们的先人那里也是有的。对于物候的敏感,以及潜在的天人合一的群体意识,是东方民族共有的特征。
我要说的是诗经时代的情人节。
在中国的民间文化里,七夕是可以视为的情人节的。但七夕的起源并不是十分的古老,七夕成为中国民间的情人节,和唐明皇、杨贵妃七月七日长生殿誓约有关,即使不是源于此,至少它也起过很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但诗经时代的情人节与七夕无关,那时代的情人节是上巳。
孙作云先生有两篇很重要的文字,有助于我们对于诗经时代情人节的认识。其一是《诗经恋歌发微》,其二是《关于上巳节二三事》(均收在《诗经与周代社会》一书,中华书局,1964)。前者以民俗为线索,通过对《郑风·溱洧》等十五篇诗经作品的分析,论证了《诗经》中许多恋歌与上巳节有关,指出:上巳节的风俗,是在春天聚会、在聚会时祭祀高媒和祓契于水滨以求子,《诗经》中有许多恋歌是在这节日里唱出的。后者则在前者的基础上写成,追述了上巳节的起源以及它在后代的演变。
一般读者对于上巳节的印象可能来自王羲之《兰亭序》,但这已经蜕变为文人墨客表现风雅的道具,更接近于上巳本色的应是杜甫《丽人行》里所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三月天气,万象皆新,草木疯长,阳光明媚,丽人们徜徉河边,临水照花,爱慕者们在努力追随、接近……。这样的日子、这样的环境,正是爱情生长的温床。
《郑风·溱洧》的开篇便是如此。“溱与洧,方涣涣兮。”简简单单七个字,传递给我们多少欣喜、兴奋和欢乐的气息!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人的活动周期和自然界成对应关系,寒冷的冬天是蛰伏的季节。裹着厚重的衣物,手脚都不灵便,思维也冻结了,我们难以创造和表现。春天到来,阳光从一张张的绿叶上爬过,磨薄了我们的翠绿的衣袖。脱去一冬的重负,束缚太久的手脚急需舒展,蛰伏已久的心灵渴望飞扬,我们如何能不起舞和歌唱!听呐,郊外的溱河和洧河解冻了,我们听见那河水如同我们的血液在哗哗地流淌。我们如何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和激动呢?我们按耐不住内心的兴奋,奔向河边,在河边飞跑,彼此诉说内心的喜悦。 爱情和喜悦之情一起在我们的心灵里疯长,我们陶醉在这一片春光里。“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短短十四个字,为我们勾勒和呈现了一副欢乐祥和的游春图。
这是一副永恒的中国文学游春图。《论语》的“暮春者,春服既成。童子五六人,冠者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相比之下,多了些文人雅士的雍容华贵,少了里巷男女的真切和烟火气。李后主的“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冯延巳的“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对春日冶游的追忆,庶几近之。但对环境的勾勒和渲染,总觉不如“溱与洧,方涣涣兮”来得直接和声势浩荡。记得有一次,一位老北京的朋友问我北京春天来的标志是什么,我做了各种的回答,都被他一一否定。最后,他告诉我,老北京判断春天来的标志是北海的冰开始融化。我自己喜欢附庸风雅,常到水边去走。紫竹院和什刹海的冰还没有全化,成群的野鸭子们已经在展现他们优美的舞姿,像战斗机一样轰炸薄冰。东坡的“春江水暖鸭先知”,老杜的“长安水边多丽人”,都将水暖河水边人或物的活动,当作春天的表征,大概也是他们高于一般诗人之处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十四个字好。接下来的“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亦好。或许大家要揣摩这士与女的关系。他们或许认识,女孩子可能心里老早喜欢这帅哥,今儿个正好找个借口一起玩儿。或许并不认识,只是一见钟情而已。这女孩儿的内心大约有几分羞怯,但她决不做作,她大胆地邀请,真诚、执著,略略有点儿缠人,以至于对方不忍拒绝。坦诚、率真,正是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特色。健康和温暖的气息,真令人神往。这样的文化心态,在今日几难梦见。我只在每年元旦的北大未名湖狂欢会感受过。那时候,人和人的心灵之间是不设防状态。新年的钟声敲响,无数的青年从各个方向涌来,无论性别,无论相识与否,彼此友好地招呼和微笑,或是一群人拉成一个圆圈死命地跑,或是大家排成长队绕未名湖转圈。歌声和笑语,是今夜的未名湖。那时候,仿佛回到了诗经时代,总让我想起《郑风·溱洧》里满是青春与喜乐的那一段对话。
我之所以格外喜欢这篇诗,是因了春的缘故。本篇不着一个“春”字,却处处透露和洋溢春的气息。春天是恋爱和欢乐的季节,国风的爱情诗多半关乎春天,本篇尤胜。
本篇的艺术表现亦有特色。我们读这篇诗,仿佛是在看电影,这里分明有着镜头的切换:
开篇是一个全视角的总场景:哗哗流淌的河水边,是无数手拿兰花欢笑的青年男女。紧接着,镜头一转,用了定点视角,将光圈固定在一对青年男女的身上,展现了他们交往的细节过程。接下去又是一个全视角的放大镜头,是无数的“士与女”互赠芍药,定情嬉笑。这样鲜明的画面感,也是诗经作品特有的。后代的诗歌,尤其是近体格律诗定型并成为诗坛主流以来,诗歌里便少了这样鲜活的场景感,也少了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活的场景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国风作品的根本特征。
附:这里需要做一个小小的说明。“四月移花带芍药,不知忧国是何人!”可见芍药是在农历四月开花,而不是在三月三日的上巳节。历代的学者,多主张“赠之以芍药”的“芍药”不是今天的芍药,是另一种香草。
⑵ 浪漫七夕将至,被称为“情侣分手率100%”的地方,注意避坑。
在七夕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日子,很多情侣选择通过旅行来增进感情,或是检验彼此。然而,有传言指出某些景点对于情侣来说可能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因为在那里分手率似乎特别高。以下将为您盘点一些网传情侣去了就分手的旅游目的地,提醒您注意避开这些“爱的陷阱”。
北京·紫竹院
分手指数:★★★★☆
北京紫竹院,有“成不成,陶然亭;散不散,紫竹院”的说法。传说在这里约会的恋人,若能成功携手,那便是天长地久;若未能避免分手的诅咒,则可能面临分手的命运。许多论坛和贴吧中都有关于紫竹院的分手故事,流传着竹子不开花只长叶的传说,暗示着不吉利的恋情。
佛山·西樵山
分手指数:★★★☆☆
西樵山,位于广东佛山,被称作“分手山”。相传,情侣们若曾在此登山,不久后便可能面临分手的结局。这座山不仅是广东的四大名山之一,也是5A级景区,风景优美,历史深厚。西樵山的神秘氛围和相关传言使得它成为了一处情侣们常常避开的地点。
天津·天津之眼
分手指数:★★★★★
天津之眼,又名“分手轮”,位于摩天轮之上。有传言称,情侣在这里的约会可能会受到特殊能量场的影响,导致分手。旺季时,排队时间长,情侣们往往因为等待和不便而发生争执。据说要打破这个“魔咒”,情侣们必须在摩天轮到达顶点时接吻。然而,当真的到达顶点时,又有多少情侣能顾得上接吻呢?
厦门·鼓浪屿
分手指数:★★★★☆
鼓浪屿以其精致的风景和拍照地点而闻名,但对于情侣们来说,拍照过程中可能会引发矛盾。例如,一方可能会因对方将自己拍得太小而感到不被重视,或者因为长时间的拍照导致的不耐烦和争吵。浪漫的鼓浪屿也可能成为情侣之间小摩擦的舞台。
杭州·断桥
分手指数:★★☆☆☆
断桥,作为《白娘子传奇》中的浪漫之地,对于情侣们来说既有浪漫色彩,也承载着一些关于分手的传闻。传言情侣们在断桥上的相遇可能会导致关系的终结,建议前往长堤以寻求长久的爱情。断桥的“分手魔咒”可能源于人潮拥挤和拍照不便所引发的争执。
三亚·天涯海角
分手指数:★★★☆☆
“天涯海角”听起来十分浪漫,但这也可能是情侣关系中的“诅咒”。一方面,人们认为情侣们去的只是“天涯”,而没有达到“海角”,预示着分手;另一方面,这里曾是古代官员被贬的地点,传说中充满了不幸。实际上,情侣们在天涯海角的短暂浪漫之后可能面临分手,但是否真的有“海角”存在,却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以上盘点的景点都承载着一些关于情侣关系的传言,但关键在于,这些分手率的高低并不由景点决定。真正的爱情需要双方的陪伴、扶持、理解和体谅。出门旅行时,只要相互尊重、沟通良好,就能让旅行成为爱情的甜蜜记忆,而非分手的预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