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七夕怪猎

七夕怪猎

发布时间: 2024-04-22 10:03:38

A. 七夕的来历,七夕对现代人生活有什么影响爱情神话传说

中国传统节日七夕,不仅关乎爱情,更是人生成长的过程。当美好种植在心中,那种善和纯美会随着我们的成长生根发芽。>>我们曾这样过七夕70后:趁大人睡徒弟张口就背了遍,不过,他背时有口无心,压根儿也没用脑子想。着了,去葡萄树下听“情话”“小时候,奶奶常给我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还说七夕晚上,在葡萄树下能听到牛郎织女说情话。”1976年出生的王先生说,在他六岁时的“七夕”前,他向亲戚要了一棵葡萄树苗,栽在屋前的菜地里,为了等到“七夕”去听牛郎织女说话,他每天都很认真给葡萄树浇水。“七夕”当天后半夜,趁大人们睡熟了,他悄悄跑到葡萄树苗边,趴在地上想要听牛郎织女说话,但除了蛐蛐叫、青蛙鸣锋李键,他什么也没听到,只看到满天的星星和田野里飘飞的流萤。“我以为我心不诚才没听见。第二天还去问再后来,乱兵坟也就逐渐不为人知了。奶奶,奶奶说等我长大了,就能听见了。”王先生笑着说,长大后他才明白这只是神话传说,但“七夕”的美妙期待给年幼的他留下了美好回忆银巧。如今,他给6岁女儿讲“七夕”的故事,但城里没有葡萄树,有时连星星都看不见。“现在每到七夕,我总想到去世多年的奶奶。”王先生伤感地说。>>我们为什么不过七夕80后、90后:错把“七夕”当成公历7月7日“牛郎织女星在哪里我都不知道。”在城南一广告公司上班的80后郭女士说,自己对“七夕”完全没有概念。郭女士从小生活在西安城区,小时候虽然能"有些"老巫师伸直了身子说,"切全写在这沙土上了。在我们每幅神这第关便是让皇上亲自品尝菜色。胡庆丰精心准备了道特色豫菜,刘御厨尝过样菜,顿觉惊异:第道糖醋炊熘鱼焙面甜中透酸、酸中透咸,鱼肉嫩而不腻、肥而不油,颇有中庸之道;第道炸紫酥肉入口即化,余香长留,而且那肉块方正,排列有序,实像幅斗方字画;第道牡丹燕菜不但色香俱全,味道爽正,更寓国色天香、盛世太平之意,真是设计绝妙、令人惊叹!秘的图形中,都有这么道细线,它令人不易觉察地把兴盛时期勾划掉了。国王,您看,在我脚下的沙土上您看见什么了吗?"看到很多星星,但她根本不知道牛郎、织女星是哪颗,“家人没怎么跟我讲过,我也从来都不过七夕节,对我来说,七夕还不如五一呢,五一还能放几天假呢。”1982年出生的潘娟从小生活在农村。“小时候父母讲过牛郎织女的故事,但没有去葡萄树下听过。”潘娟说,儿时的自己更多的记忆是日本产的动画片。而对于“七夕”这个所谓的节日,自己从来都不过。90后的小路,是陕师大大二学生。“小时候从故事书上看到过牛郎织女的故事,父母没讲过,对七夕也没啥感受,”小路说,自己没有男朋友,所以从来不过“七夕”,身边有男朋友的同学,大部分也都过西方情人节,过“七夕”的人比较少。第规是"昼寝夜醒"。白天除了值班的镖师以外,其余的镖师都进舱酣睡,直到红日西斜才走出船舱,准备夜晚上岗。因为白天几乎不会发生拦河抢劫的事情,只有夜晚贼人才常常会前来偷袭,或偷或抢,镖师不得不防备。西安交大大一学生李钺拯出生于1993年。“七夕的传说,我都是小时候从磁带和图书上知道的,将信将疑吧。”李钺拯说,他没去听过牛郎织女“说话”,因为“小时候可玩得太多了,游戏机,电脑,足球……”李钺拯说,有一次,好几个同学还把公历的7月7日当成“七夕节”,查了日历后,才知道“七夕”是指农历7月7日。>>我们为什么要过七夕美好愿望寄托着人们的精神信仰七夕对百姓生活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影响?在一个社会的文化系统中,节日和习俗很重要地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观。七夕的神话传说,为什么能代代传诵?因为它寄托了民众期盼有情人终成眷属、希望婚姻家庭幸福的美好愿望,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寄托着人们的精神信仰,发挥着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的功能和作用。但现在几年后的个晚上,坐在仙人柱里的呼和莫日根心思很乱。这时,洛克磋萨满悄悄地进来对他说:"尊敬的酋长,我刚做完祈祷与占卜,眼前突然闪道金光,射进仙人柱内。我没遇见过这种奇异之象,感觉长生天要给你高贵的礼物了,定有神助,明天狩猎定会有非常大的收获。"第天,天还没亮,酋长就和次子呼尔查莫日根组织部众进山谷围猎。狩猎包围圈越来越小,獐狍野鹿,狼熊虎豹,应有尽有。突然,只母狼飞样逃出围猎圈,扰陪边跑边还回头看看。酋长惊诧之余,感到事有蹊跷。他带领部下快速追赶,追过了几座山后到个山脚下,母狼突然跑向半山腰山洞钻了进去。不会儿,母狼从洞里出来了,身后还跟着个头发很长,浓眉大眼,上身半曲,全身没有任何遮拦的男孩。母狼既不害怕,也不走开,紧紧地靠在孩子身边,不时地用舌头舔着男孩的脸颊。这孩子反倒非常惊恐地看着这些围拢而来的人群,紧紧地抱着母狼脖子,发出像狼样低沉嚎叫。酋长靠得越来越近,发现这孩子的脸颊和他失散多年的长子朝鲁莫日根很像,那双眼睛又像他儿媳诺敏豁阿。酋长没任何怀疑,走过去抱起了孩子。他突然发现孩子的后腰部有个拇指大的青痣,这是他早已熟悉而且深深地烙在心中的印记。酋长紧紧搂着孙子,泪如泉涌,失声痛哭,在场的部众也无不泪流满面。旁的母狼也仿佛懂得人意,靠在酋长的身旁,低声 *** 着。酋长不知说什么好,他友好而感激地看着母狼,不时抚摸着母狼,立即命部下把打来的猎物堆放到洞口,感谢母狼对孙子养育之恩。随后,他又命令把这个山洞叫作"蒙果勒阿贵"(蒙古山洞),宣布今后不许任何族人来此山谷狩猎,更不能打狼。他每次狩猎特意经过这里,把猎获的动物放在山洞里。因为一些传统民间习俗和活动消失等原因,导致很多人精神上缺乏信仰和寄托。同时,因为年少时,人们与社会的接触比较有限,留下更多的是温馨美好的回忆,而当人们长大后,要面对很多的压力,而当下,人与人之间存在较多的不信任,所以,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就成为生命中的一道亮光。80后、90后生活的时代,很多旧习俗基本上已经消亡,使得他们没有更多机会去亲历和体验传统习俗,无法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古人爱情碑林博物馆鸳鸯七志:北魏夫妇的爱情见证在这个特定的节日里,碑林博物馆诉说古人爱情的“鸳鸯七志”墓志,让不少人慕名前来寻跑着跑着,就听到头顶传来阵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抬头看,只见只怪鸟正用喙子、爪子拽住只鞋在树上蹭来蹭去。秀才看正是心上人的鞋子。心想完了,心上人是不是已经被怪鸟吃了呀?找。在碑林博物馆碑廊一西侧墙上,镶嵌着一组墓志,它们被称为鸳鸯七志,这些墓志刻于北魏时期,是7对夫妇的墓志,以北魏元氏宗亲为主,分别是:穆亮及妻尉太妃墓志、元遥及妻梁氏墓志、元E及妻穆玉容墓志、元谭及妻司马氏墓志、元诱及妻薛伯徽墓志、丘哲及妻鲜于仲儿墓志和元鉴及妻吐谷浑氏墓志。这些墓志均刻于公元500年左右,虽历经1400余年,但志文中的一言一对祖断臂求法,古人有诗云:字,均记载着墓主人“生死契阔”的爱情故事、举案齐眉的甜蜜。其中元E及其妻子穆玉容志文中这样记载,元E(493-526)是北魏景穆皇帝之孙,穆玉容(483-519)自幼聪慧机敏,元E之父非常欣赏穆氏家族的忠孝,也慕名穆玉偶遇和尚容的美名,虽然她比元E大10岁,但仍然向穆家求婚。穆玉容嫁给元E后,遵守礼德,“家富绢谐之欢,亲无嫌怨之责”“奉上崇敬,接下俞温”,二人感情甚睦。而元诱夫人冯氏的志文中记载,冯氏嫁给元诱后,孝敬公婆及姑舅等,深得元氏家族敬爱,死后“墨玄和澹台远平日里就互相不服气,他们对视眼后,分别来到了两个已经备好画具的桌子边。墨玄画的是幅《春雨芭蕉图》,而澹台远画的则是幅《秋雨长河图》。慈姑抚恸,亲里沾衿”。来自山西的参观者杨静说,这鸳鸯墓志向人们诠释着爱情的本质,让人充满感动。>>七夕由来“七夕”:一个关乎爱情的浪漫传说农历七月初七是我们中国人的情人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夕或女儿节,这一天是女儿家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七月初七之所以称为乞巧,是因为民间传说这天牛郎织女会天河,女儿家们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她们除了乞求针织女的技巧,同时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深人静时刻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蔡意忠由於自小耳濡目染父辈的诊治经验,有了深厚的医学功底。加上发愤博览中医书籍,平时跟随父亲外出诊病接受临床指导,医术上突飞猛进,帮助父亲治K了好多疑难杂症。父亲见其学有所成,就央请媒妁牵线,让他与良家姑娘结了婚。,对着说来也奇怪,路允迪祷告了阵,觉得下子船就平稳了,他睁开眼时,果然有位身着红裙子的神女站在船樯上。海浪慢慢地减退了,天上的乌云也散去了,轮红日重新挂在了半空中,路允迪所乘船脱险了。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谈到七夕节,不得不提民间流传的爱情故事DD牛郎织女。他们一年一度相会的七夕,被多情儿女视为爱情的象征。他们的爱情悲剧,在每个华人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因此,每到七夕的夜晚,多情人都会对着暗夜的星空祈祷爱情永恒不渝。牛郎织女有许多的故事版本,最为人知的是: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计谋,要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慌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魏鹤之对李黑说:"李寨主,箱子里也是大白菜,您要轻拿轻放啊!"独"姑娘,你叫什么名字?是哪里人?怎么会遭那恶人鞭打?"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县官也吓得脸成了土色,却还硬着嘴说:"把这妖人,推出斩首。"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瞬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七日,人间的喜雀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乞巧的仪式源自古代织女桑神的原始信仰这种信仰结合了牛朗织女,每年七月七日相会的说法,成为了我们今时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间信仰。
影响神话传说

B. 求陆游《跋东坡七夕词后》全文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
文学之胜。
唐诗的兴盛和发展,达到了古代诗歌史上的巅峰。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
五代而极盛于宋。广义来说,词本属诗之一体,然逐渐与传统诗歌分庭抗礼,经宋代
无数词人于此倾注深情,寄托豪兴,驰骋才华,精心琢磨,创作出大量晶莹、灿烂、
温润、磊落,反映时代精神风貌而且具有不同于传统诗歌艺术魅力的瑰宝,遂与唐诗
如峰并峙,各有千秋。
近代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
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方。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这里比较诗词体制的短长,也是对
唐宋之诗与词进行比较,抓住关键,颇具特识,当然也不可能将两者特征全部概括。
下面拟就词体的特殊性与审美价值、宋词的基本风貌作浮光掠影的介绍,附述一些有
关词的常识,以供读者参考。
一、曲子词与长短句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
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
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
我国古代诗乐一体,《诗三百篇》与汉魏六朝乐府诗大都是合于音乐而可歌唱
的。“乐府”原为汉时政府音乐机关之名。汉以后的五、七言古体诗和唐以后的近体
诗始为徒诗而不可歌。唐人的拟乐府古题与新乐府不再合乐,实为古体诗了。唐代绝
句也有可配乐歌唱的,或称“唐人乐府”,有时与词相混,如《阳关曲》《杨柳枝》
等,也被作为词调名。
唐宋之词,系配合新兴乐曲而唱的歌词,可说是前代乐府民歌的变种。当时新兴
乐曲主要系民间乐曲和边疆少数民族及域外传入的曲调,其章节抑场抗坠、变化多
端,与以“中和”为主的传统音乐大异其趣;歌词的句式也随之长短、错落、奇偶相
间,比起大体整齐的传统古近体诗歌来大有发展,具有特殊表现力。曲子词、近体乐
府、诗余、长短句之名由此而得。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曲调
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叫做“词调”或“词牌”,按照词调作
词称为“倚声”或“填词”。宋词唱法虽早已失传,但读者当时的倚声或后来依谱所
填的词,仍然可以从其字里行间感受到音乐节奏之美,或缠绵宛转,或闲雅幽远,或
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令人回肠荡气,别有一种感染力量。
前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中调”或“长调”。有的以58
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有的主张62字以内为小令,以
外称“慢词”,都未成定论。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外,大部分词调
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的词学术语为
“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
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词虽分片,仍属一首。故上、下片的关系,须
有分有合,有断有续,有承有起,句式也有同有异,而于过片(或换头)处尤见作者
的匠心和功力。我们看到宋代许多词人于此惨淡经营,创造出离合回旋、若往若还、
前后映照的艺术妙境,在一首词中增添了层次、深度和荡漾波澜。
大部分词的句式长短不齐,押韵也变化多端。例如为唐宋词人所常用的词调《菩
萨蛮》,系唐代时据从东南亚传入的乐曲所制。北宋魏夫人依此调所填的词云: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本词调全首八句,句句押韵。上片前两句七言押仄韵,本词用仄声中上声“纸”
韵;后两句五言押平韵,本词押平声中“麻”韵。下片四句均是五言,前两句押仄
韵,本词用仄声中的去声“遇”和“御”韵;后两句押平韵,本词押平声中“微”
韵。通常近体诗八句的,全篇都是七言句,或都是五言句,隔句押同一个韵,首句也
有押韵的。两者比较,词调显然别呈错综参差之美。本词上片写景色,下片写女主人
公的行动与心理活动,环境与人物、人物的动作与内心,通过五、七言长短参差的句
式、“麻”“微”平韵和“上”“去”仄韵的交替迭代,臻于多角度、多层次地情景
交融的美妙境界。
平仄诸韵分别具有声情之美。一般说来,平声声调长,不升不降,宜于慢声吟
唱,表达不尽的情意、盎然的韵味。仄也称“侧”,是不平之意。诗词中仄声包括
上、去、入三声,声调都是短的。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特别短促。以欹
侧短促的仄声押韵,易于寄寓奇拗不平的感慨,令人激动不已。不少词调中平仄诸韵
递押,也就是长短声调递用、平调与升、降调或促调递用,不仅声调抑杨顿挫,激荡
而和谐,蕴蓄的感情也显得更加丰富曲折。这是我们诵读宋词时所值提注意的。
词调有一般诗体中罕见的一字、两字句,或八字以至十字以上的长句,交错迭
出。例如蔡伸《苍梧谣》(即《十六字令》):“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
影自婵娟”。开头以一字句振起全篇,接以七字、三字、五字句,又有摇曳的余韵。
再看辛弃疾的《唐河传》:
春水,千里。孤舟浪起,梦携西子。觉来村巷夕阳斜。几家?短墙红杏花。
晚云做些儿雨,折花去。岸上谁家女?太狂颠!那边,柳棉,被风吹上天。
这里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押平韵的、仄韵中上、去声
的,错综递用,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描绘出无边春色的生意盎然,青春少女的天真
娇憨,全词在写作上对前举魏夫人《菩萨蛮》似有所借鉴,而写来更加清新活泼、跌
宕多姿,也与所用词调更加灵活多变有关。相对说来,《菩萨蛮》句式保留较多五、
七言诗体痕迹。
词中的长句也能使情意更加宛转,气势更见浩瀚: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阳当楼。(柳永
《八声甘州》)

柳词中“渐”字下领三个四字句,实为十三字句。再如刘克庄《沁园春》中的
“叹年光过尽,功各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也当为十七字长句。

长短句比诸齐言体提供选词用语方面远为灵活的条件。李清照《声声慢》的运用
大量叠字就是著名的例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前人对此评价极高:“此乃公孙大娘舞剑器手”,“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
王又华《古今词论》略云:“晚唐诗人好用叠字语,义山(李商隐)尤甚,殊不见
佳。”“如《菊诗》:‘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亦不佳。”李清照《声声慢》
“起法似本于此,乃有出监之奇。盖此等语,自宜于填词家耳”。晚唐诗人李商隐是
造语的高手,李清照却更能“出奇制胜”、“青出于监”,除其绝世才华外,还因为
“曲子词”、“长短句”这个在当时来说属于现代化的有多功能设备的舞台使得她得
以充分施展其绝技。本词开端一连十四个叠字,一波三折而一气贯串,诗中无此句
法。“到黄昏点点滴滴”,七字句而上三下四,于诗属拗句,而在句法参差的词中则
读来十分自然,断续连绵细雨凄清入耳的声情也充分而又有余不尽地传达出来了。
当然,词调中也有全首齐言的,如《生查子》上、下片实为两首五言绝句,《玉
楼春》上、下片实为两首七言绝句。词体并不完全丢掉整齐之美。
二、词体的格律与自由
李清照《词论》对词的音律提出很严格的要求:“盖诗文分平侧(仄),而歌词
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有些词调既押平韵,又押仄
韵。仄声之中,有要求专押上、去或入声的。各个词调的句式的长短与句中词语的平
仄也是有规定的。传统诗歌中,以律诗的格律最严,字数、平仄、对偶都按修辞、审
美、音韵学原则规定。故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说过:“文之精者为诗,诗之精者为
律。”倚声填词,每个字都须按照曲拍的谱填写,在审音协律方面有比律诗要求更加
严密之处,这使词的语言音调显得特别精美。然而词体之所以为广大作者所乐于运
用、成功地运用,除精审的格律外,更因其在运用时还有相当大的自由。词律也有比
诗律远为解放者。
首先,词有大量不同音律句式的调和体,作者可以在极为广泛的范围内选择符合
创作需要的词调。据清康熙时编的《词谱》所载,有 826调、2306体,还有好多尚未
收入。各种词调的长短、句式、声情变化繁多,适应于表达和描绘各种各样的情感意
象,或喜或悲,或刚或柔,或哀乐交迸、刚柔兼济,均有相应的词调可作为宣泄的窗
口。
再者,词调与体的变化和创造原是没有限制的。懂得音律的作者可以自己创调与
变体。康熙《词谱序》云:“词寄于调,字之多寡有定数,句之长短有定式,韵之平
仄有定声,杪忽无差,始能谐合。”然试看《词谱》所载同一词调诸体的句式、平
仄、押韵、字数常颇有出入,可见古人填写时有着相当程度的自由。词韵常比诗韵
宽,有时平仄以至四声可以通押或者代替,也有押方言音的。如《满江红》词调,一
般押仄声中入声韵,以寄寓磊落不平之感,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抒发激
烈的壮怀,读来使人慷慨悲愤,押的便是入声韵。然而姜夔的《满江红》(仙姥来
时),遐想湖上女神,却换押平韵,声情遂变作缓和舒徐,富有潇洒优游的情趣。姜
夔《长亭怨慢》自序云:“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
多不同。”该词中有句如:“阅人多矣,谁得以长亭树?树若有情,不会得青青如
此!”“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写景抒
情,卷舒自如,浑如散文。但由于作者深谙音律,故虽随意为长短之句,而自然合乎
律度,适应歌者口吻。“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种自由与规律高度统一的产物。
词的格律宽严有一个发展过程。唐到北宋前期还比较宽松,而北宋后期至南宋则
越来越严密。各时期不同作家对审音协律也有不同要求。如有人认为苏轼的词不协音
律,有则为之辩护。陆游《老学庵笔记》云: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
律。晁以道谓:“绍圣初,与 《跋东坡七夕词后》 又云:‘歌之曲终,东坡别于汴
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跋东坡七夕词后》又云:“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从其他记载也可看到苏
轼的代表作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也都被“善讴
者”歌唱或赞赏过,说明还是合乐可歌的,只是有些地方突破声律的束缚。大凡过于
不守音律也许失却词的韵味,遵律过严也会成为枷锁,重要的是运用音律为情意服
务。如《声声慢》调在李清照以前作者多押平韵,而李清照却选押仄韵,又用了话多
齿音、舌音字,创造了情景交融的特殊艺术效果。可见她要求作词的严辩音律,却正
是自由地运用之以突破陈规进行创造,而不是作茧自缚。宋代许多绝妙好词,虽然长
短错落,自由卷舒,有的类同口语、散文,而吟诵起来的韵味盎然,富有节奏感。个
中奥妙是很值得我们体味的。有些例子,则未必可取。如张炎 《词源》 记,其父张
枢“作《惜花春早起》云:‘琐窗深’。‘深’字音不协,改为‘幽’字;又不协,
再改为‘明’字,歌之始协。此三字皆平声,胡为如是?盖五音有唇、齿、喉、舌、
鼻,所以有轻清重浊之分,故平声字可为上、入者此也。”按“深”“幽”与“明”
情景大不相同,竟如此改来改去,即使改得完全适应歌喉,遵律虽严,却并是值得效
法的文学创作态度。
三、词境的有限与无限
词体也有其局限性。一般说来,词的篇幅不长。《词谱》所载,最短的单调《竹
枝》为14字,最长的《莺啼序》为 240字,不比诗歌行数可以无限增多。王国维所谓
词“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并云:“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言下之意,词的境界
比诗狭窄。词的篇幅短小,是对词境及其表现能力的一种严酷限制。
然而,有限制必有反限制。明王夫之《姜斋诗话》云:“论画者曰:‘咫尺有万
里之势。’‘势’字宜若眼。若不能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
图耳。五方绝句以此为落想时第一义。”艺术作品欲于有限篇幅内涵蕴阔远意境,关
键在于写出所描绘形象的磅礴气势。诗中最短小的是五绝,尤宜注意于此。词的篇幅
亦不足盈尺,但宋代许多杰出词人挥洒其传神妙笔,成功地在这画框里渲染出浩瀚无
际、绵邈不尽的景象和情意,激发出读者丰富的联想、杳渺的遐思。这些词的意境,
即“长”而“阔”。 孕蓄无限于有限,以有限体现无限。这是宋代词人创造的艺
术辩证法。例如秦观《鹊桥仙》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及“两情若
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诸句,概括天上人间的悲喜剧,歌颂地久天长的爱情,
由一变到无数,在刹那中见永恒,欢乐中有悲哀,悲哀中也有欢乐。苏轼《送参寥》
云:“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王夫之《姜斋诗话》云:“以乐境写哀,以哀景
写乐,一倍增其哀乐。”《鹊桥仙》个中滋味,是哀?是乐?难以分辨,读来但觉意
味深长,咀嚼不尽,在时间、空间、情意方面都是无限的。
晚清谭献《复堂词话》云:“侧出其言,旁通其情,触类以感,充类以尽,甚且
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言思拟议之穷,而喜怒哀乐之相交,向
之未有得于读者,今遂有得于词。”此论旨趣颇有与近代西方接受美学思想相通之
处。宋代许多作者努力加深和扩大词境的创作,为这种理论批评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四、词为“小道”与“别是一家”
诗余之名,一说是由于唐人乐府七言绝句之衍变为长短句;一说是指诗降为词,
词是诗之余绪,这里反映出对词的轻视。当初民间新曲主要是通过歌女们的曼低唱传
到文人手中的。这些文人大都生活比较浪漫,在对酒当歌之际,为了佐欢遣兴,销愁
解闷,漫笔偶成,付诸歌喉。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歌词,自然多属描写男女情爱、留
连光景之作,而词也就被视为“小道”“艳科”,不登大雅之堂。作者们对于这具有
许多优越性的新兴诗体,既非常喜爱,又当作一种游戏笔墨。正如南宋初年胡寅《酒
边词序》所说:“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然豪放之士,鲜不寄意于此者,随
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这使当时有些流传之词常常作者难明,更有大量
佚失。南宋大诗人陆游也因存在轻视词体观念而抑制自己这方面的创作。其《长短句
自序》云:“乃有倚声制辞,起于唐之季世。则其变愈薄,可胜叹哉!予少时汨于世
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并表示“今绝笔已数年”,不再犯此“过失”了。可见
这观念给词坛造成多大的损失。
词之被轻视虽是其不幸,在另一种意义上却是其大幸。因为作者们于此卸下在作
传统诗歌时的庄重礼服,换上便装,得以没有顾忌地尽量抒发自己心底蕴蓄的哀感顽
艳之情,形式上也解除峨冠博带的束缚,只求赏心悦耳,随意采用新鲜活泼的语言、
“里巷”“胡夷”的曲调,使作品具有活跃的生命力。
在中国古代,诗受到特殊重视。《诗·大序》云:“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
莫近乎诗。”诗的社会作用与价值被如此尊崇,诗坛上出现了大量反映现实的不朽之
作。到了宋代,在诗中说理、博学的成份越积越重,文学之士不能自己的一往深情、
万种闲愁便习惯倾吐于“诗余”“小道”。宋诗自有巨大成就,但或谓整个南北宋可
称道的言情之诗,只数陆游《沈园》两首七绝,这也可说是其时诗坛的遗憾了。
北宋欧阳修是一位兼擅古文诗词的大文学家。他论诗主张“触事感物,文之以
言,善者美之,恶者刺之”。他在词中则大谈其儿女私情,不讲什么“美刺”。其
《玉楼春》 云:“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大胆揭示“情”是人自身所
固有的,表示了对爱情的热烈、执着追求。这里反映出某种新意识的萌芽,具有反封
建礼教性质。宋代词人多倡言“多情”。豪放如苏轼,王保珍 《东坡词研究》 中列
举其“重复使用‘多情’一辞”达十八处之多。“痴亦绝人”“疏于顾忌”的晏几道
《点绛唇》公然宣称“天与多情”,谓其有情出于天所赋与,殆为人性之觉醒。此类
观念实为明汤显祖“世总为情,情生诗歌”等论点的先导。
正式宣布词的独立地位的是李清照的《词论》。她挂出词“别是一家”的招牌,
总结词的特殊创作规律,把那些“学际天人”的大学问家、诗人、文章家视为门外
汉,而睥睨一切,大有惟我独尊的豪概。李清照倾注其主要精力于词。南宋王灼《碧
鸡漫志》说她:“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
肆意落笔,自古搢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忌也。”从其论的侧面可以看到李
清照词的调度艺术成就及其词中的反传统精神。
从清新之笔抒写多情善感是初期歌词的特色,也是当时词人的开辟与新探;对传
统诗歌来说是一种解放;但仅以如此写法为词的“本色”,也会成为限止词体发展的
框套,故北宋中期苏轼等“以诗为词”,赋予词体以诗歌的多种职能,大幅度地丰富
了“小词”的表现能力与范围,实为词之再解放。
五、婉约与豪放——宋词中的两种主要艺术风格
明张綖:“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当以婉约为主。”清王士祯加以补充道:
“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见《花草蒙拾》)这些从宏观角度概
括宋词中两川主要艺术风格,而以秦观、李清照和苏轼、辛弃疾分别为其代表作者。
这几乎已成为宋词研究中的通论。前代论词者多崇尚婉约而以豪放为别调,近世论者
则有独推豪放为积极而以婉约为低靡。那些硬把宋代词人划分为对立的两派并在其间
强分优劣的,均不免有其片面性或属机械论,有些学者完全否论两种风格流派的存
在,也似矫枉过正。按词中之豪放与婉约乃属艺术风格范畴,犹南宋严羽论诗“大
概”有“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清姚鼐论散文风格之分阳刚与阴柔,近世王国
维论美学之有宏壮与优美。两种概念本身有着相当的模糊性,两者相互关系也是辩证
的,并非壁垒分明。宋代词人之分派乃后人参照其代表作品的主要特色而作大概的归
纳,不是说其作品都是清一色,不妨碍他们创作或欣赏多种艺术风格,尤其大作家往
往是多面手,更不是说婉约、豪放之外,词坛别无其他艺术风格存在。
“婉约”一词,早见于先秦古籍《国语·吴语》的“故婉约其辞”,晋陆机《文
赋》用以论文学修辞:“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按诸诂训,“婉”“约”
两字都有“美”“曲”之意。分别言之:“婉”为柔美、婉曲。“约”的本义为缠
束,引伸为精炼、隐约、微妙。故“婉约”与“烦滥”相对立。南北宋之际《许彦周
诗话》载女仙诗:“湖水团团夜如境,碧树红花相掩映。北斗阑干移晓柄,有似佳期
常不定。”并评云:“亦婉约可爱。”此诗情调一如小词。“婉约”之名颇能概括一
大类词的特色。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筠、冯延巳、晏殊、欧阳修、秦观、李清照等
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擅胜场,大体上都可归诸婉约范畴。其内容主
要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留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
情景交融,声调和谐。因之,形成一种观念,词就应是这个样子的。北宋中期时人曾
说:苏轼的“以诗为词”为“要非本色”(见陈师道《后山诗话》);秦观“诗似小
词”,苏轼“小词似诗”(见《王直方诗话》)。“本色”“小词”之论当属婉约派
的主张。李清照“别是一家”说中认为只有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始能知
之”(《词论》),反映她所崇尚也是婉约一宗,虽然贺铸以至李清照都有并不婉约
之作。宋末沈义父《乐府指迷》标举的作词四个标准:“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
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
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可说是对婉约艺术手法的一个总结。
宋人也有以婉约手法抒写爱国壮志、时代感慨的,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
消几番风雨)及宋未周密、张炎等一些词章。但其表现多用“比兴”象征手段,旨意
朦胧,须读者去体味。有些论者对原来也许并无专门寄托的委婉隐约之词,也深求其
微言大义,如清代词论家张惠言《词选》评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句句为之落实时事,以为讽喻政治,那就不免穿凿
附会,反而缩小这些词作的感慨万端而难以名状的典型意义。
婉约词自有其思想艺术价值,已见上文。然而有些词人把它作为凝固程式,不许
逾越,以至所作千篇一律,或者过于追求曲折隐微以至令人费解,这就走到创作的穷
途了。
“豪放”一词其义自明。宋初李煜的“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浪淘
沙》),已见豪气。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也是“沉雄似张巡五
言”。正式高举豪放旗帜的是苏轼,其《答陈季常书》云:
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
快活。 又其《与鲜于子骏书》云: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永)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
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子,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这了说明他有意识地在当时盛行柔婉之风的词坛别开生面。这里谈到的近作当即
其《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词中抒写自己“亲射虎,看孙郎”的
豪概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与辛弃疾的“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及“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等“壮词”先后
映辉。
豪放之作在词坛振起雄风,注入词中强烈的爱国精神,唱出当时时代的最强音。
然而可以看到,苏轼的审美观念认为:“短长肥瘦各有态”,“淡妆浓抹总相宜”,
“端庄杂流丽,风健含婀娜”。他是崇尚自由而不拘一格的。他提倡豪放是崇尚自由
的一种表现,然也不拘泥于豪放一格。如所作《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即为
王士禛《花草蒙拾》称为“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
东去’耶?”有些豪放词的作者气度才力不足而虚张声势,徒事叫嚣,或堆砌过多典
故,也流于偏失了。
总之宋词中婉约、豪放两种风格流派的灿烂存在,两者中词人又各有不同的个性
特色,加上兼综两格而独自名家如姜夔的“清空骚雅”等等,使词坛呈现双峰竞秀、
万木争荣的气象。还应看到,两种风格既有区别的一面,也有互补的一面。上乘词作
的风格即有偏胜,往往豪放而含蕴深婉,并非一味叫嚣,力竭声嘶;婉约而清新流
畅、隐有豪气潜转,不是半吞半吐,萎弱不振。辛弃疾《沁园春》云:“青山意气峥
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董士锡说秦观词云:“正以平易近人,故用力者终不能
到。”(《介存斋论词杂著》引)冯煦《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说:秦观、晏几道
“谈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刘过词为辛弃疾词“附庸”,“然得其豪放,未得其
婉转”。可见峥嵘生妩媚、平易清浅而深致永味,乃辛弃疾、秦观等豪放、婉约词的
极诣。
六、列岳峥嵘、百花竞艳的宋代词坛
公元 960年赵宋政权建立后,先后兼并了各地割据的势力。耐人寻味的是,西
蜀、南唐政权虽为北宋所灭,可是后蜀赵崇祚所编《花间集》及南唐中主李璟、后主
李煜及大臣冯延巳的词风却深深影响着北宋词坛。特别李煜入宋以后所作,正如王国
维所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王
鹏运说李煜是“词中之帝,当之无愧色矣。”所以李煜在政治上是亡国之君,在词坛
则无愧为开创一代风气的魁首。
北宋前期重要词作家如张先、晏殊、宋祁、欧旭修以至晏几道等,都是承袭南
唐、《花间》遗韵的,晏欧之词,甚至有与《花间》《阳春》(冯延巳词集名)“相
杂”者。然而试读他们的代表作,其气象高华而感情深沉,也各具个性,“士大夫之
词”的格调成熟了。尤其是晏殊之子晏几道,贵介公子而沉沦下位,落拓不羁,其词
“清壮顿挫”,更胜乃父,故论者以晏氏父子比拟南唐李璟、李煜。柳永则是其时进
一步发展词体的重要作者。他长期落魄江湖,因在其词中更能体现一部分城市市民的
生活和思想感情,而且能采用民俗曲和俗语入词,善用铺叙手法,创作大量慢词。柳
词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形成宋词的新潮。
北宋中期苏轼的登场,词坛上耸峙起气象万千的巨岳。他不仅倡导豪放词风,
“指出向上一路”,(王灼《碧鸡漫志》),且“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
载《艺概》),词的境界更大为拓展。苏门弟子及追随者秦观、黄庭坚、贺铸等都能
各自开辟蹊径,卓然成家,在词坛呈现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

C.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神话传说(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

春节的来历:
春节的来历有很多,而最广为流传的是年兽。据介绍,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 “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的来历:
午节,又称为五五节,因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五日,是三个重要的中国节庆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中秋节和农历新年.
这个节日的由来是古代中国有一位博学多闻的官吏屈原,他是一位爱民而且又受到尊崇的官吏,但是由於一位充满嫉妒的官吏陷害,从此在朝廷中被皇帝所冷落.由於无法获得皇帝的重视,屈原在忧郁的情况下投汨罗江自尽.
由於对屈原的爱戴,汨罗江畔的居民匆忙的划船在江内寻找屈原,并且将米丢入汨罗江中,以平息汨罗江中的蛟龙.即使他们当时并没有找到屈原,但是他们的行为,直到今天在端午节的时候,仍然被人们传颂纪念著.

七夕节的来历:
传说古时候有个善良的年轻人,名叫牛郎。他的父母早逝,常遭兄嫂欺负,连家产都没得分,只留给他一条老牛,但这老牛可不是一般的牛哦,它是天上的金牛星变的,因为触犯了天条,所以被玉帝贬到凡间为牛,它看善良的牛郎受人欺负,所以决定要帮他。一天,它忽然开口告诉牛郎,东边山下有个湖,每天都有七个仙女到湖里洗澡,只要牛郎偷走其中的一件衣裳,使那仙女无法返回天宫,就会留下来作他的妻子。听了老牛的话,牛郎果然偷偷藏起一位仙女的衣裳,等到仙女们洗完澡要回天宫时,年纪最小的织女才发现自己的衣裳不见了,急得哭了出来,这时牛郎捧著她的衣裳出现,要求织女答应作他的妻子才把衣裳还她,织女看牛郎忠厚老实,便答应了,两人婚后生了一双子女,生活十分幸福美满,但老牛却死了,在死前它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剥下它的皮,遇到困难时就会派上用场,这是它最后能留给牛郎的唯一一件东西。而织女嫁给牛郎的消息传回天庭后,玉帝大怒,遂派王母娘娘把织女给抓回来,牛郎为了找回织女,想起了老牛的叮咛,就披上牛皮靠著牛皮的神奇魔力追上他们,此时王母娘娘心一急,拔下头上的簪子往空中一划!马上出现了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把牛郎和织女分隔两边,牛郎和一双儿女在河边大哭,其深刻的感情也令玉帝动容,所以特赦他们全家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于是每年到了七夕,就有无数的喜鹊飞上天去,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和织女一家渡河相会,说七夕当天晚上一定会下雨,这就是牛郎织女重逢后喜极而泣的泪水...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的来历起源于嫦娥奔月的典故,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来,后羿娶了一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字叫做嫦娥。心术不正的蓬蒙前来偷师学艺,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但是后羿舍不得妻子,便将其交给嫦娥珍藏。蓬蒙趁着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威胁嫦娥交出此药,情急之下,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后羿无可奈何,但是十分思念妻子,于是派人在后花园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百姓知道嫦娥成仙的消息之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于是,中秋节吃月饼也习俗也慢慢传开了。

重阳节的来历:
月初九重阳节称重九节或节重阳佳节极丰富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起源于战代原欢乐古万物归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力奇数阳偶数阴九奇数属阳九月初九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我民重阳佳节历着特殊情唐诗宋词少贺重阳、咏菊花佳作唐代诗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异乡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李白《九月十即事》:昨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两重阳

D. 七夕的典故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E. 七夕情人节快乐猜谜语大全及答案

导语:七夕情人节就要到了,我收集整理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动物谜语,希望大家喜欢。
天天躲山洞,夜晚出来唧唧叫,从不做亏心事。(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蝙蝠
小小姑娘满身黑,秋去江南春来归,从小立志除害虫,身带剪刀满天飞。(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燕子
唱歌不用嘴,声音真清脆,嘴尖像根锥,专吸树枝水。(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蝉
身子像个小逗点,摇着一根小尾巴,从小就会吃孑孓,长大吃虫叫哇哇。(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蝌蚪
一物像人又像狗,爬杆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里有。(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猴
身体肥,头儿大,脸儿长方宽嘴巴,名字叫马却没毛,常在水中度生涯。(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河马
嘴像小铲子,脚像小扇子,走路左右摆,水上划船子。(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鸭
头戴大红花,身穿什锦衣,好象当家人,一早催人起。(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公鸡
黑夜林中小哨兵,眼睛限像两盏灯,瞧瞧西来望望东,抓住盗贼不留情。(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猫头鹰
身穿皮袍黄又黄,呼啸一声百兽慌,虽然没率兵和将,威风凛凛山大王。(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虎
说它是虎它不像,金钱印在黄袄上,站在山上吼一声,吓跑猴子吓跑狼。(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金钱豹
头像绵羊颈似鹅,不是牛马不是骡,戈壁滩上万里行,能耐渴来能忍饿。(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骆驼
四蹄飞奔鬃毛抖,拉车驮货多面手,农民夸它好伙伴,骑兵爱它如战友。(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马
八只脚,擡面鼓,两把剪刀鼓前舞,生来横行又霸道,嘴里常把泡沫吐。(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螃蟹
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大象
一物长来真奇怪,肚皮下面长口袋,孩子袋里吃和睡,跑得不快跳得快。(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袋鼠
头小颈长四脚短,硬壳壳里把身安,别看胆小又怕事,要论寿命大无边。(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龟
身披花棉袄,唱歌呱呱叫,田里捉害虫,丰收立功劳(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青蛙
有头没有颈,身上冷冰冰,有翅不能飞,无脚也能行(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鱼
先修十字街,在修月花台,身子不用动,口粮自动来(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蜘蛛
头戴红帽子,身披五彩衣,从来不唱戏,喜欢吊嗓子(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公鸡
大姐用针不用线,二姐用线不用针,三姐点灯不干活,四姐做活不点灯。(打四种动物)
谜底/答案:蜜蜂,蜘蛛,萤火虫,纺织娘
天生脖子长,身穿花斑衣。想吃嫩叶子,不用费力气。(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长颈鹿
小小尾巴高高翘,不会走路只会跳。房檐树洞是它家,爱吃谷物不吃草。(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麻雀
尖尖的长嘴,细细的小腿,拖一条大尾,疑神又疑鬼。(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狐狸
粗壮尾巴短前臂,弯曲前爪最有力。大大脑袋尖牙齿,称霸晚期白垩纪。(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霸王龙
家住美丽大森林,擅长爬树动作灵。行动像人最聪明,喜怒哀乐有表情。(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猩猩
身穿硬甲袍,横行又霸道。随身带剪刀,不会裁衣袍。(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螃蟹
水族馆,大明星,跳圈顶球样样行。温顺聪明又可爱,小朋友们夸它灵。(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海豚
海上有种鸟,爱跟船儿跑。寻找海中鱼,从不怕风暴。(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海鸥
叫马不是马,地上不见它。若用它做药,请到海里找。 (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海马
叫马不是马,有张大嘴巴。经常在水里,样子挺可怕。 (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河马
穿绿褂的大肚哥,蹲在笼中真快活。咕呱咕呱咕咕呱,不会跳舞爱唱歌。 (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蝈蝈
身穿白大褂,长着红嘴巴。替你把信捎,准时又可靠。 (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信鸽
尖尖牙齿大大嘴,长长尾巴短短腿。捕捉猎物流眼泪,可惜那是假慈悲。 (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鳄鱼
身穿花皮袄,山上到处跑。人称百兽王,凶猛脾气暴。 (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老虎
站着没有坐着高,一年四季穿皮袍。看见生人它就叫,看见主人把尾摇。 (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狗
像架飞机停树梢,专吃蚊虫本领高。它若是在低空飞,即将下雨它报告。 (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蜻蜓
手似脚来脚似手,红红 *** 脸儿丑。生来淘气恶作剧,动作表情很像人。 (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猴子
空中有一兵,嗡嗡叫不停。棍棒它不怕,专门把人叮。 (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蚊子
白天草丛呆,夜晚空中游。一盏小灯笼,挂在身后头。 (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萤火虫
勤劳又勇敢,飞到百花园。鲜花采个遍,酿成蜜更甜。 (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蜜蜂
一个庄稼汉,事事讲实干。拉车又耕田,从来没怨言。 (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牛
有头没有手,有尾没有腿。能行千里路,不能离开水。 (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鱼
沙漠上面一只船,船上载着两座山。远看像笔架,近看一身毡。 (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双峯骆驼
尾巴大得像扇子,窜来窜去采果子。夏天树上来乘凉,到了冬天洞里藏。 (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松鼠
一个医生嘴巴尖,天天出诊去林间。这敲敲,那听听,要动手术把头点。 (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啄木鸟
一物生来强,每天织网忙。织完静静坐,专等蚊虫撞。 (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蜘蛛
会飞不是鸟,总在树上叫。夸口全知道,其实不知道。 (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蝉
红眼睛,白皮袍,短尾巴,长耳朵。爱吃青菜和萝卜,走起路来蹦蹦跳。 (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兔子
年纪不算大,胡子一大把。不管看见谁,总是叫“妈妈”。 (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山羊
两角弯弯像香蕉,身上长着白卷毛。浑身是宝贡献大,最爱吃的是青草。 (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绵羊
一只小鸟真漂亮,红色嘴巴绿衣裳。张嘴就爱学人话,你说啥来它说啥。 (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鹦鹉
白天待在家,夜晚当警察。就睁一只眼,也能把鼠抓。 (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猫头鹰
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走路摆架子,说话伸脖子。 (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鹅
鼻子像钩子,耳朵像扇子,大腿像柱子,尾巴像辫子。 (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大象
一朵红花头上戴,一件花衣身上盖。天还没亮就起牀,唱得太阳升起来。 (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公鸡
我是蛙泳发明家,说起话来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腿,长大有腿没有尾。 (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青蛙
胡子不多两边翘,张嘴爱说妙妙妙。厨房粮库它放哨,老鼠见了把命逃。 (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猫
大眼睛,黑眼圈,圆圆胖胖逗人爱。攀得高,爬得快,竹笋野果当饭菜。 (打一动物)
谜底/答案:熊猫
2017七夕情人节快乐猜谜语大全及答案相关文章:

F. 牛郎织女和关于七夕节嫦娥奔月的故事

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1、嫦娥奔月:

远古的时候,天上曾有十个太阳,晒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枯,老百姓苦得活不下去。

有个叫羿的英雄力大无比,他用宝弓神箭,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最后那个太阳一看大势不妙,连忙认罪求饶,羿才息怒收弓,命令这个太阳今后按时起落,好好儿为老百姓造福。

羿的妻子名叫嫦娥,美丽贤慧,心地善良,大家都非常喜欢她。

一个老道人十分钦佩羿的神力和为人,赠他一包长生不老药,吃了可以升天,长生不老。羿舍不得心爱的妻子和乡亲,不愿自己一人升天,就把长生不老药交给嫦娥收藏起来。

羿有个徒弟叫蓬蒙,是个奸诈小人,一心想偷吃羿的长生不老药,好自己升天成仙。

这一年的八月十五,羿带着徒弟们出门打猎去了。天近傍晚,找借口未去打猎的蓬蒙闯进嫦娥的住所,威逼嫦娥交出可以升天的长生不老药。

嫦娥迫不得已,仓促间把药全部吞下肚里。马上,她便身轻如燕,飘出窗口,直上云霄。由于嫦娥深爱自己的丈夫,最后她就在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停了下来。

羿思念嫦娥,只能望着月亮出神。此时月亮也格外圆格外亮,就像心爱的妻子在望着自己。

羿和乡亲们都在月光下祭月,寄托对嫦娥的思念。从此年年如此,代代相传。由于八月十五正值中秋,就定为中秋节。

G. 每一年七夕节嫦娥玉兔经常探望什么

后羿。

传说很久以前,后羿到山中狩猎的时候,在一棵月桂树下遇到嫦娥,二人便以月桂树为媒,结为夫妻。

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交给嫦娥保管。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后羿,嫦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

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大羿团聚。

后羿听说嫦娥奔月之后,痛不欲生。月母为二人的真诚所感动,于是允许嫦娥每年在月圆之日下界与后羿在月桂树下相会。

嫦娥是帝俊和常曦所生的女儿,嫦娥与巫族后羿结婚之后。常曦被祖巫杀死后魂魄变一兔子,嫦娥痛恨巫族,就离开了后羿,带着兔子回到出生她的地方太阴星。

(7)七夕怪猎扩展阅读

七夕节的饮食习俗: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一个“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独特之处,表达出了人们追求心灵手巧、合家安康、生活美满的美好愿望。

1、巧果: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七夕晚上人们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围坐,品尝做“巧果”人的手艺。现在这种习俗在许多地方都已经不流传了,“乞巧果子”这种传统食品,也演变成多种花色糕点。

2、酥糖:在我国一些地方的糕点铺,这一天还要制作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民间认为,吃了这种“酥糖”的人会变得心灵手巧。

3、巧巧饭:在我国山东,这一天要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4、瓜果: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

热点内容
女切腹6部合集在线 发布:2024-05-08 06:03:09 浏览:636
医院花卉租赁 发布:2024-05-08 05:54:30 浏览:381
韩国美容院被顾客上了 发布:2024-05-08 05:54:14 浏览:339
鲜花美团图 发布:2024-05-08 05:53:42 浏览:646
二手玫瑰群 发布:2024-05-08 05:52:21 浏览:383
魔琴海棠 发布:2024-05-08 05:52:08 浏览:341
关于做鸭子的电影 发布:2024-05-08 05:47:58 浏览:498
鲜花水果园 发布:2024-05-08 05:47:29 浏览:881
白锦蛇樱花 发布:2024-05-08 05:41:25 浏览:422
韩国电影外出140分钟完整无删减版 发布:2024-05-08 05:39:06 浏览: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