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献饭吗
『壹』 黄陵面花的传承意义
黄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寝所在地,祭祀文化久远而深厚,加之其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从而为民间民俗文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和背景。
黄陵面花也称“花供”、“供”、“罐罐”、“油饽饽”、“喜斗子”、“油馍”、“硬盘”、“茧”等名称,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叫法和说法,在黄陵及其周边县区,农历腊月二十三上“供”家家都要蒸“供”、蒸“枣山”供奉在灶前,敬神祈祷、祈求平安,当地有俗语“腊月二十三送灶爷上青天”、“上天言好事,回府降平安”就是这么来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蒸“供”还愿,就是上年喜添子女,因当时的生存条件太差,害怕子女夭折,就借“供”把孩子寄在灶前,祈求子女平安健康,当年又蒸“供”还愿;月尽(农历腊月三十)家家的男人要带着妇女蒸制的“供”来到祖先的坟墓前,供献请灵,供献结束后把“供”掰开一半埋在坟头,其余的带回让自家的孩子食用,用此来教育孩子不忘祖先恩德赏赐,当天晚上还要将事前蒸制的十个供(有莲花、菊花、牡丹等带有吉祥寓意图案)供在祖先神位之前,予祈承蒙祖先庇佑连年有余,富贵吉祥;同时过年时还要为孩子蒸老虎馍、兔馍、馄饨(蛇头鱼尾),为老人蒸油馍,油包包,晚上把老虎馍放在窗台,孩子枕头两边、脚底,用来消灾避邪,兔寓意孩子机敏灵活,可爱可亲;油馍寓意老人健康长寿,全家安康,这种习俗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除此之外,过年的“供”还用来敬天神、地神、土神、门神。农历正月十五元霄节,各村各户还要蒸制插花供,用竹蓖子,高梁皮等作为主杆,配以绿色纸缠绕,捏制出各色花卉,如牡丹、菊花、莲花、十二生肖、吉祥动物等花型,插在主杆上,再把主杆插在大圆馍上蒸制出笼便成为插花供,到时还要垒灯山,敬月神,敬风伯雨师、八蚱虫螂,以祈求风调雨顺,无害虫吃田。
保佑当年五谷丰登;还要蒸菜花供十二或二十四个,垒在灯山上,这时便有缺子女的人去抢“供”,抢到手的当年必然能生个胖小子,来年由该家女人亲自蒸十个“供”到时还愿,生下小子的人敬献的“供”抢的人自然特别多,以借其吉利,如此反复,年年流传;同时村中各家妇女还要蒸制四个荞面灯送到灯棚,主事的人在里面添油点灯,然后给还一个灯,以寓示这家人光明一片,兴旺发达。
清明时节,来自天南海北上下的人都纷纷赶到黄帝陵前祭祀祖先,这时当地面花能人纷纷显露身手,按照公祭的最高标准捏制出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面花作品,其中有“二龙戏珠”、“鱼戏莲花”、“凤凰戏牡丹”、“百花争艳”、“狮子滚绣球”等上乘之作,由年轻姑娘抬着缓缓前行,引来无数惊奇的目光;在公祭活动结束后,农村妇女也纷纷拿出自己蒸制的“罐罐馍”来到黄帝陵前敬献还愿祈祷。清明时节,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扫墓节,当地人都要蒸罐罐馍,而这时的罐罐馍必须带腰带,就是在圆馍上缠上三条搓成的带状面条,周围再饰以指尖大小的小鸟等动物,圆馍顶子上捏制出牛头、猪头、虎头、盘蛇以及麦垛、各种粮食、花卉等。由本家人带到祖先陵前供献,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阴历七月七日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当地人称织女为巧姑姑,七月七日前夕各村十六岁左右的少女在家要泡制巧芽芽,捏制十个插花“供”,七夕当天由村里最巧的妇女端一盆水,少女们拿着各自捏制的花供和泡制的巧芽芽,相拥来到村子中央,然后把插花供供在台子上祭祀织女,也同时让全村人观赏评比。然后少女将巧芽芽往水里抛,如果出现剪子形状,便引来一片掌声,预示该少女心灵手巧;如果出现镰刀形状,该女孩便有些心灰意冷,这一习俗说明每个少女都希望自己多才多艺,心灵手巧。八月十五当地还有敬月神的习俗,同时也蒸制花供。孩子出生后过满月,家里人因喜添子女而奔走相告,自家和亲戚都要蒸制老虎、兔子十到二十个,寓意孩子虎虎生威,灵巧活泼,过百岁,过第一个生日,也同样如此,结婚时蒸制的花馍称“硬盘”,主要是男女双方家里蒸制,里面包上核桃、枣、盐、麸子,核桃取生儿子的意思,枣取早生贵子的谐音,盐同咸取新媳妇温柔贤惠之意,麸子取新媳妇进门全家“福”之意,硬盘要在过门之后第二天早上由新媳妇亲手掰开,当地有顺口溜,“掰开硬盘是核桃,子女能跟一笼笼。掰开硬盘是红枣,早添贵子到我家。掰开硬盘是咸盐,媳妇贤惠日子好,掰开硬盘是麸子,新媳妇进门全家福”,掰开的硬盘也一定要新媳妇吃。有的地方,可蒸一个大馍,有轮盘大小,上面有各色动物花卉图案,里面包上核桃、枣、麸子等。同时按照黄陵风俗习惯,结婚时的新房也要放花馍,窗沿上要放两个虎馍,床上或炕头也要放置虎馍和兔馍,并用红头绳扎住。老人过寿时要蒸寿桃。老人去世后吃杠子馍,取抬埋之意,专事专用,并在灵位前献饭,蒸莲花馍6个到8个,到陵地里要掰开,取分离之意。
黄陵面花在当地民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公祭民祭黄帝时必不可少的祭品,她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黄陵人民淳朴善良的优良传统和对先人的无比感戴之情,同时他也具有很深的文化根源和历史根源,是人们不忘先人功劳,祈予平安的现实表现手段,这种传统习俗贯穿古今、弥久不衰。
『贰』 七月七娄敬神庙会
农历七月初七,是永寿县店头镇娄敬神庙会,这个重要的日子为什么会在七夕呢?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很多重要的祭祀节日活动都和农业息息相关。七月七古会也不例外,这是一个农闲的季节,小麦已入仓,玉米还没有成熟,这时候设立一个古会时间合适,不会影响农业收成。
娄敬神古会是为了纪念娄敬,所以他的墓就在此地。娄敬墓位于今永寿县店头镇娄敬山,距咸阳城西北70公里。
很久以前,娄敬山还不叫娄敬山,山的名字叫做明月山。店头镇境内的明月山,海拔1063米,绕峰耸秀、川壑环拱、翠柏苍郁、景色秀美。相传山石夜生异彩,远望如明月,故得名明月山。《永寿县志》载:汉高祖刘邦的谋臣建信侯娄敬晚年偷闲隐居于此,故名娄敬山。
人们纪念娄敬,还有一个故事。明月山北有种金坪,相传为娄敬种金之地。“种金坪,种彩石。种下彩石长成金……”古时候的娄敬,开垦山地,传耕教化于人,勤耕耘,吃苦耐劳就会有收获。他是老百姓心目中的神,娄敬山有炼丹炉,还有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娄敬祠庙献殿。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古庙会,周围十里八乡的村民,抬着娄敬的木刻雕像,绑扎着战马、童男、童女、纸活等,敲锣打鼓送上山,祈神慈善,普降甘霖,以润禾苗。
现在七月七娄敬山古庙会,人们用三摩拉着精心制作的纸活,虔诚的在店头街道从南走到北,接受人们的礼敬。打头的第一辆三摩速度很慢,每到一个店门口,主人家都会放炮,然后给娄敬神搭红(大红的绸缎被面系在娄敬神塑像上。)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后面拉纸活的车上,会有两个人专门扶着,虽然已经整理牢固,还是要随时注意安全。另外一个人遇到比纸活低的电线,把它用竹竿顶起来,不能损坏纸活。专门有一组人捧着功德箱,纸币投入了功德箱,就会有人发一条好人一生平安的祈福带。纸活队伍走的很缓慢,但是人们没有不着急,只有虔诚的恭敬心。
纸活队伍浩浩荡荡的从店头镇街道一路向北,到达娄敬山,七夕的晚上是娄敬山庙会的高潮版。最重要的仪式就是在娄敬庙前念经,小时候跟着姥姥去山上玩。木鱼声起,主持的人身着袈裟,和一众居士开始抑扬顿挫的念经,那种氛围,肃穆庄严。我喜欢听念经的声音,那声声悠长的调子,总使我沉浸其中。
小时候,我一边跪在垫子上听大人们诵经,一边偷偷瞄供桌上的贡品。供桌上都是各种各样美味的水果,还有一种献饭,用面粉做成活灵活现的莲花,叶子等等,然后用油炸成金黄色。供桌上都是每个人从家里带来最好的贡品,孩子们看着垂涎欲滴,也不敢乱动。
娄敬神庙会山上念经,自然少不了烧香拜佛,卖香的人随处可见。山上香火鼎盛,店头街道最热闹的地方就是戏台跟前。孩子们喜爱的玩具,琳琅满目的小吃,凉皮、米线、粽子、羊肉泡馍和豆花泡馍,摆满戏台周围。看戏的都是老年人,他们搬一张凳子,津津有味的看戏,直到散场。
娄敬神庙会原来是为了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一个活动,如今人们更多是一种情怀。在七夕这天,怀念保佑我们的娄敬神。七夕,据传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七月初七的晚上,坐在葡萄树下,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对话。
七夕,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所爱皆良人。七夕,珍惜身边的人。七夕,你要相信,终有一个人在等你,穿越人海,他正在走向你。
『叁』 瑞安传统习俗
瑞安的风俗习惯有:
婚礼
古时,瑞安婚礼频繁,以下所记大致为富家礼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破旧立新,礼仪已大变。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费用之数仍甚巨。
起帖 始议婚,男家仿效古“纳采问名”礼,遣媒人往请女氏庚帖(写明生辰),置灶神前七日,如家中平安,乃送术者和婚;得吉,则遣媒氏议婚(聘金及嫁奁之厚薄)。婿家择日具婚书致女家,称“起帖”。帖由主婚人(婿父母)署名,聘物以金银为主,女方答以衣履、巾帕及糕饼果品之类,由男方分赠亲戚家,通知其事。
大定 男方择日具聘金、牲馔,遣媒人致女家,并告迎取日期称“大定”。女方答以茶食果品,两家各以所得分赠亲戚。双方往往通过媒人争议馈品、聘金,如猪、鸭、牛、羊之数目,常常令男方沦为典卖房屋、田地。
上头羹 男方于娶妇前一日,向女方致面馔,称“上头羹”。
开额 女方于出嫁前一日在中堂梳剃叫开额。
待嫁酒 女方于出嫁前一日中午宴客,称“待嫁酒”,女坐首席曰:待嫁。
搬嫁 男方遣人来女家搬嫁奁,嫁奁分“六局”(果子局、蜜饯局、菜疏局、油烛局、香药局、排办局)。
奠雁 婿如往女方迎亲,导彩舆往见外舅姑,曰“奠雁”。婿如托人代谒,则命使者具名帖至女家迎亲。
拜天地 女冠帔登舆至婿家。宾相延新娘出舆,请婿出房,与妇共拜天地。
入洞房吃“和同饭” 拜天地后,夫妇入洞房,坐床沿,交食糖饭或米饭加一对鱼为菜肴,曰“和同饭”。并在堂前设宴会宾客。
闹洞房 新妇入门二、三日内,亲朋簇拥入洞房酣歌、谐谑,并向新妇索取糖果,曰“闹洞房”。还有请民间艺人来演唱曲艺、戏文,新娘泡茶酬谢。艺人唱《谢茶室》以答。
拜堂、坐筵、终宴 合卺礼成,明日,婿盛服,妇冠帔于中堂拜谒父母舅姑及亲戚尊长,称拜堂。之前数小时,设祖宗神位祭之曰:祭先人,妇随祭。是日宴于中堂,妇冠帔坐首席,姑坐末席,谓之“坐筵”。傍晚,妇卸冠帔,延姑坐首席,妇坐末席,曰终宴。
20世纪50年代后,以上缛礼均不延续,只遗有订婚(或不经订婚)、结婚礼。结婚前,女方摆待嫁酒,第二天清早,男方派礼车迎妇,当天中午请宾客吃结婚酒。礼节大部在酒家举行。
送平安书 入洞房后三日,妇出洞房习炊事,并送平安书致外家报平安。
回花 结婚后6日,婿与妇同往外家,称“回花”。婿遍致名帖薄礼于舅家宗戚长辈,戚家交答礼曰:“相见礼”。
“破娘家” 古时,新妇如经算命人判为犯“颇娘家”命,则在出嫁时,着青衣出便门,提蓝持伞至太阴宫上轿,在夫家120日后,才盛服偕婿回娘家。20世纪50年代后已废除。
童养媳 贫家女,长辈无力抚养,便于孩童时送夫家就养,任劳役,待成人后完婚,礼甚简略。童养媳在夫家待养时,劳役繁重,备受虐待。20世纪50年代后,根据《婚姻法》禁止此俗。
冲喜 订婚后,夫婿病重,迎亲草草成礼,以之“冲喜”。多有迎亲后夫即死,而妇终生守寡。20世纪50年代后已废除。
冥配 男女殇者,由男方父母领女香火合礼或迎女方棺柩合葬,曰“冥配”,俗称“配阴亲”。20世纪50年代后已废除。
招夫养子 妇于夫死后,无力养子,招夫养子,抚养翁姑。
抱养儿子继承家产 妇为防止宗族争夺财产,于夫死后抱养他人子,诈称遗腹子,以继承家产。或在房族内过继子嗣。
丧礼
大殓 始死,撤床焚蒿席于附近路边,并放碗、筷。遣人(或发讣告)告亲戚,择日为死者行大殓礼。未殓前,替死者沐浴栉发、袭衣、寝扉于堂。取七箸以苎棉缠之,插饭于作神位,入殓后,殡于堂,盖棺成服。奠之,称“上马祭”。始设香炉,立魂幡栖神(幡两旁详载出胜年月)于中堂,悬孝帏,立铭旌于柩前。
三日酒 发三日帖,集亲戚奠死者,谓“三日酒”。后逐日献饭。逢七日则设奠,一般奠“七七”(7个“七”)。
守丧 中堂停柩后,入夜,孝子、孝妇日坐柩侧,夜寝柩旁谓“守丧”。
送葬 一般满“七七”(或“三七”后)即葬,葬前具柬致亲友,告日期,启殡发柩于门外,主人穿丧服,设奠。亲戚具牲致奠。陆用丧车,水用大舟送葬。亦有亲戚沿路祭奠,称“路祭”。
回山 葬毕,主家换吉服挂红下山,亲友吉服相迎。主家撤孝帏,挂红并将死者香炉立于中堂,后归于家庙(或宗祠),称“回山”。
民国前瑞安有停棺于中堂数年,或移棺于屋边地上遮草棚以待葬数年的陋习。民国间由当局大力催葬,逐步改变,20世纪50年代后才全部革除此陋习。90年代后期,全市推行火葬。
祭礼
祭祖先 祖先忌辰、诞日设祭,如祖先年龄逢十之年的诞日设祭,称冥寿。每年春秋合族祭祖(春正月自朔至望,秋多于望日,或宗族自定日期)。清明扫墓、祭祖,有产业者,合族男子集于祠设筵。
祭神 祭太岁:每年正、二月内视日干支与太岁同者为太岁日,谓请太岁,年冬祭太岁谓谢太岁。祭社神:四月,祈谷于社神,有抬社神巡田垟祈求除虫消灾称“做拦垟”。祈太阴宫娘娘:旧时,妇女到太阴宫向陈十四娘娘求子(取神像前鞋子、饭袋回家,得子后另做多双鞋、袋还于神像前);祈种痘娘娘(在太阴宫陈十四娘娘旁),祈发痘(牛痘,即天花)平安,无疾。此外,亦有请师公搭九台(九张八仙桌搭台),登台吹螺角、除虫、捉妖。以上祭礼,除少数人家偶有为祖先祭忌辰、诞日和清明扫墓外,其他祭礼于20世纪50年代后,均自觉废除,成为历史陋习。
交际
民间亲戚交际有正亲、旁亲之分。翁婿、甥舅为正亲,其他姻戚为旁亲。主要交际有:
望节 正亲逢节,翁舅、媚甥致互相致礼:端午馈角黍(粽子),中秋馈粉干加鸭,冬至馈馍糍(或九层糕),腊月馈箬糕(为瑞安仅有),皆佐以他物。其中翁舅致甥婿:七夕馈“巧食”,中秋馈月饼,清明馈清明饼或炊糕,腊月馈过年货或压岁钱。平时,间有果物新出,吉庆之事(生日、寿诞),亲戚送礼物或钱,或锦幛。所馈礼品,甥婿必较他亲为重,婚礼致馈亦用礼物、钱或锦幛,而翁舅特重。民谚有“翁怕婿分家,婿怕翁葬丧”。怕,指不堪负担。
月里羹、弥月宴、对周宴 若生子,婿以肉面向翁家报喜,翁家馈食曰“月里羹”,并兼小儿衣饰;婿家款以索面、鸡蛋称“索面汤”。弥月则婿家必设汤饼筵,并谢他家之送礼。小儿周岁,外家及他亲又送礼,主家设宴谢称“对周宴”,小儿初携至外家,外家馈以牛、羊、鸡、豚等物(贫富有差),入学又馈衣服书包等。今,亲戚、同事、朋友家生小孩,亦有去贺喜并吃“索面汤”的习惯。
析产、营室、科名 亲戚中如遇析产、营室、科名等喜庆,亦互致礼,翁婿间送礼尤重。翁家为婿家治家具。营室、科名则送钱物。20世纪80年代后,学生考上重点中学、中专、大学者,常设宴款待亲友及老师。
葬丧 翁舅家葬丧殡殓、封窆,婿甥除送礼外还要给匠人赏钱(利市包)。
【迎神赛会】
古时,迎神赛会,春季称“会市”、夏季称禁猎、秋季称祈雨、冬季送寒衣。其中以春季最为热闹(参阅【岁时·元宵】条)。县城以迎五显庙爷(祀蔡敬则)、陶支庙爷、三港庙爷(传说中船夫救民成神)、洞桥庙爷,合称五庙神。抗日战争胜利后,县城群众特地迎关帝(因民国28年4月19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县城时,一辆日军装甲车从城内驶向北门外,过关帝庙外石桥时,桥坍、车陷,日军不敢出北门,群众以为关帝显灵)。迎神赛会时,往往请戏班唱戏,大会亲友,同时放花灯,社神乘彩舆由众人抬舆出游,棋锣伞导开道,众踏高跷,扮戏出,放焰火,俗称“拦街福”。民谚有“上望迎太公,米桶吃得镜恁空;湗村闹花灯,芥菜剥了剩个心”(谓客人众多,主家饭、菜难以为继)。
【农家养猪习俗】
猪血汤
过去,农家养猪大部分自养自食(与邻里交换自家腌制存储)。旧俗农家杀猪一般请屠夫来自家门口宰杀,亦算是农家盛典之一。为庆贺杀猪(又称猪出栏)主家将猪血、猪肠、猪肉杂以葱蒜、豆腐,烧成一大锅,谓之“猪血汤”,馈赠邻居,以示共享之意。
猪刀疤
旧俗屠夫来农家杀猪,大部不收工钱,但主家按习俗要将被杀猪的颈部宰杀刀疤周围割下一大块猪肉,送给屠夫酬劳。割下多少由主人自定,一般在三、五斤,谓之“猪刀疤”。乃以物易工习俗的余绪。
路头插红纸条
农村有专养“猪娘”的养猪户,以出卖小猪为利,猪娘产仔猪时,产得太少,得利太少;产得太多,又无法全部养活(最多不得超过十一头,因猪娘只有十一只奶头)。必须把多于的小猪送给那些产仔猪少的养猪户。而农村地方分散、信息不灵。长期以来,想出个约定俗成的办法。就是谁家仔猪产多了,用几条小竹竿各夹住一张红纸条,上写本家地名、姓名,分别插在四向路头。路人一见,自然会互相转告,传递。缺少仔猪的养猪户闻讯便主动上门索取。取回后、先用自家喂奶母猪的猪矢涂在仔猪身上,“猪娘”以为己出,便令其吮奶。养大后,如小猪出窠(出卖),便给原产仔猪户送些粉干之类的点心,如养成肉猪出栏,则送几斤肉去,以示酬谢。
“猪生狗养”
“猪娘”生小猪太多了,有时刚好自家或周围人家母狗也产小狗,便将母狗眼睛蒙住、用母狗的狗矢涂在小猪身上,将小猪放在母狗身边,母狗以为是自己生的狗崽,让它吃奶、并精心喂养。稍过几天,便可将母狗的蒙眼物解开,母狗对小猪已有感情,就不再嫌弃它了。这种养法的仔猪据说必一般小猪健壮、活波。断奶后,还是老跟着母狗跑,生长也快,民间谓之“猪生狗养”。
讨猪牯银
农村除养猪户外,还有专养“猪牯”(配种公猪)的农户,猪娘需要配种时,通知猪牯户,他便赶着猪牯上门配种。配种后,等到猪娘生下的小猪出窠时,才来讨配种钱,有时要讨好几次才收齐,谓之讨“猪牯银”。因为猪牯银跑的次数较多,主家常常拖欠很久,甚至没有付清便不了了之,所以民间又把讨其他拖欠很久的债款也说成是讨“猪牯银”。
赚猪头吃
农家养猪普遍。猪头是较平常的东西,常常被作为给媒人的酬谢物。后来“赚猪头吃”变成做媒这项职业的代名词。
猪头中最珍贵的的是猪舌头,俗名:“猪口赚”,因“舌”字与方言“蚀”字(亏本的意思)谐音,为避忌,改称“猪口赚”,讨个赚钱的吉利话的彩头。
有关猪的音乐和美术
农家重视养猪,有关猪的音乐、说唱、美术当然会应运而生,如农村卖猪肉,由贩卖人挑着猪肉到村头,用牛角告吹数声,买肉人闻声而来购买,久之,吹牛角也逐渐有固定曲谱。又如阉猪人,走村串户为人阉猪、用短笛边吹边走,农户风闻笛声呼入阉猪。久之,这种笛声也形成固定曲谱,抑扬顿挫、颇为清新悦耳、
猪为祭请天地、鬼神的三牲福礼之一。但一般小祭请,农户买不起猪头,便有变通办法,即用米糕粉做成猪头的形状来代替。久而久之,互相模仿,就出现了许多用米糕做成猪头、鸡等的美术品,颇具古朴粗犷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