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七夕节烧包

七夕节烧包

发布时间: 2023-04-20 15:03:06

❶ 节日都有一定的起源,七夕节是鬼节吗

七夕到底不是鬼节,七夕是情人节。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内节、七娘会、七夕容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

❷ 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除了历史性的节日外,绝大多数在秋收之后或春耕大忙之前的农闲季节举行。但由于自然因素、社会和宗族差异的影响,苗族传统节日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苗年

流行于贵州的凯里、麻江、丹寨各县交界的舟溪一带。各地的节期不统一,一般在农历的正、二或三月;个别地区选在七月举行。主要是祭祀祖先,庆祝丰收。一般在节日之前要举行仪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

与此同时,各家各户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随后各村各寨的姑娘穿着盛装,佩戴银花银饰,小伙子们都各自带着芦笙,从四方八面向芦笙场地涌来,各村的男子绝禅青年都各自围成圆圈,吹笙跳舞,持续四五天,气氛十分热烈,是一种融歌、舞、乐于一体的群众性的文艺活动。

(2)七夕节烧包扩展阅读:

苗族除上述传统节日外,各地还有一些节日。如湖南湘西的“看龙场”、“樱花会”;湖南城步三月三的“动春节”,九月霜降前的未日或卯日过的“罢谷节”;贵州黔东南凯里一带二月初二过的“敬桥”,台江、施秉三月十五日过的“吃姊妹饭”节,以及凯里六月十九日举行的“爬香炉山”;

从江农历四月初八的“种棉花”;贵阳花溪的“七月米花场”等等。其中有属于纪念性的,有青年男女聚会活动的,也有属于祈祷性的。此外,湘西凤凰的苗族,每年的六月初六,男子老幼都盛装艳服,齐集歌场,或吹唢呐,或打花鼓,或唱苗歌。一天尽情歌舞,以纪念自己的祖先。此外,还过清明节,保存有扫墓立卑之风。

❸ 纳西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纳西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最具特色的要数棒棒会。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最具特色的要数棒棒会。

1、棒棒会, 农历正月十五,是纳西族传统节日,民间称之为“棒棒会”。“棒棒会”标志着春节节庆的结束,春耕生产的开始。

2、三朵节,“三朵”是纳西全民族信仰的民族保护神,又称为“阿普三朵”,意为“祖先(或爷爷)三朵”。相传他属羊,是个战神。每年农历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四乡民众到三朵阁来烧香拜神;纳西人凡出远门都要到三朵阁祭拜,求三朵神保佑。

3、火把节,农历6月24至26日,是纳西族传统的火把节。最初起源于借助火抵制各种天灾。纳西语称此节为“川美生恩”。

(3)七夕节烧包扩展阅读:

纳西族传统节日的形成:

纳西族岁时节日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本土与外来民族文化二者的共同作用、影响下共融共生。就本民族而言,最突出的是东巴教的影响。宗教与民俗的融合在岁时节日上表现得更为充分。

其次是外来民族,尤其是藏族、汉族、白族对纳西族岁时节日的形成与发展也不容忽视。也就是说,这两个因素构成了纳西族岁时节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所在。

1、本土宗教的影响

宗教与民俗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宗教一味高高在上,远离了人间烟火,则只会与民众产生隔阂而萎缩;民俗没有宗教内涵的丰富则显得空虚。宗教利用民俗扩大自己的影响,民俗则把世俗的希望寄托给宗教。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民俗是退化了的宗教。这些都是有道理的。从纳西族原生的岁时民俗看,与本民族的东巴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外来文化

据史籍记载,汉族传统节日除夕、元旦、元宵、寒食、清明、端午、七夕、重阳、春秋社日、冬祭腊日等传统节日,大多在汉代形成定制,此后一直沿续两千余年以至今日。纳西族地区的除夕、元旦、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重阳、中原节令(烧包)七月半等节日显系汉族传统节日的输入传承。

❹ 有哪些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

就我自己所知道高渗的,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有泼水节,清明节念念友扫仔槐墓,元旦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与家人团圆,一起吃月饼。

❺ 我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
春节(农历正弯桐李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埋迟月十五);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社日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寒食节(冬至后的105或106天);清明节(公历4月5日后)。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轮空;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等。

❻ 有关织巧节和盂兰盆节的知识

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

☆☆乞巧节

七月七日,习称七夕、七月七,相传为牛郎、织女双星相会之日,故亦称双星节、情人节。

这个传说虽在《诗经》中就已肇其端,但当时并无七夕渡河的记载,到汉代《淮南子》中始有“乌鹊填河而渡织女”之说,《风俗通》亦记有“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从东汉崔�C85C�的《四民月令》和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来看,七夕作为节日当始于汉代,节俗是晒经书及衣裳,向双星乞愿和穿针乞巧。

晋代周处《风土记》中记述乞愿有乞富、乞寿、乞子等内容,此后才以乞子和乞巧为主,故又称为巧节、乞巧节、女儿节等。唐五代时,北方民间多以七月六日为夕,宋太宗曾颁布诏令恢复古制,但至今仍有在七月六日过节的。胶东的招远、莱州、长岛等部分地区,多以七月六日为七夕,有“招远人,性子急,拿着初六当初七”之谚。

从前山东各地都以七夕为节,举行多种多样的乞巧活动。单县的七月七日之夜,乞巧活动十分热闹,穿着新衣的少女,三五成群地聚在庭院中,摆上香案,陈列各种瓜果和化妆品,一起祭拜七姐姐,边拜边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然后每人从老太太手中接过一根针、七根线,借着香头的微光穿针引线。谁穿上线,谁就算乞得巧了,穿得最快者最巧。

漂针乞巧,用一碗水在太阳底下晒一中午,然后将针或谷物的芽放进碗里,让它飘浮水面,看水底的针影,成各种花纹者为得巧,如针影粗直、细微则是拙的征兆。曲阜地方于七夕做巧果与巧灯。巧果与巧灯都有各种各样造型,巧灯造型有菊花、荷花、月季、牡丹、芍药、玉簪、兰花海棠、佛手、文官果、玉兰、梅花花卉灯,八仙过海、群仙祝寿、童子拜观音、福禄寿等人物灯。孔府把巧果和巧灯作为节日礼品送给各府本家和亲友。

七夕之夜,从孔府大门,沿中仪路到后堂楼各院门口,花园各路、各景点,都摆设巧果与巧灯,各庭院和花山顶上,摆以巧果为主的点心和茶水。入夜,府中人坐庭院中仰望牛郎织女会面。胶东地区在乞巧之前有请七姐姐的活动,姑娘们白天到田地里去“偷”一些青秫秸,一路上不回头,不说话,回家后扎一佛龛,或在土台上搭一小棚,内供织女图。入夜后,姑娘们再手持秫秸围井台转一圈,请七姐姐位归佛龛,然后坐在织女像前,对拍巴掌向织女乞巧。边拍边唱:“一巴掌一月一,姐姐教我纳鞋底。二巴掌二月二,姐姐教我绣花裙……”一直唱到十二月。

乞巧节的节日活动,带有竞赛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旧时长岛县的拉巧,其实就是斗巧。节前,姑娘们聚在一起,精心装饰巧棚,巧棚中有狮子、斗鸡、凤凰、鲤鱼跳龙门、戏出子、转灯、饽饽、金钟等。节日期间,把巧棚布置一新,晚饭后,姑娘们聚在一起,明灯蜡烛,唱喜歌拉巧。观众络绎不绝,有的带到外村去表演,一般延续四天左右。无棣、长岛等地有做巧芽、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

荣成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看巧云。无棣牧童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据说七夕是牛的生日)。曲阜、宁阳等地习惯于七夕之日晒衣物。日照妇女在这一天都要洗头,据说这天洗头头发明亮柔软,没有汗臭味。临沂一般都在这天洗涮油罐子,据说这一天油罐子特别容易洗涮,用水轻轻一冲就洁净了。诸城、滕州、邹城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认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乞巧节的饮食,一般是面条、水饺、馒头和烙果子等。临沂习惯用储蓄的露水做面条,堂邑县把七夕做的面条叫云面,意为巧云,昌邑用七种野菜包包子,胶东家家户户烙“巧果子”(先用油、鸡蛋、糖把面粉和好,再用荷花、桃、鱼等模子制成各种花样,最后烙熟),用线穿起来,给小孩挂在脖子上,边玩边吃,亲友之间相互馈送。临朐等地,妇女习惯在七夕之日回娘家串亲。

☆☆盂兰盆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

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❼ 衡阳七月半供饭要准备什么东西-今日热点2022七月半供饭有什么讲究

有些网友应该知道在七月半的时候会有给祖先供饭的习俗,这其实也是对逝去的亲人一种思念之情,在这个七月半的供饭上也会准备很多不错的食物,那么2022七月半供饭有什么讲究,2022七月半供饭从哪天开始,2022七月半供饭是要准备什么菜,接下来大家就随小编一起了解看看~
2022七月半供饭有什么讲究
1、请先人牌位
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
2、祭拜顺序有讲究
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全家平安幸福。
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
3、祭祖供品
中元节祭祖祀先活动一般在当天中午进行,家家备办丰盛的菜肴酒饭,在各自的厅堂中的大八仙桌上摆满24味全席,摆上七双筷子、一壶酒七个爵杯,正中又摆上果盒馔盘,果盒一般为六棱柱型坚木雕刻花饰,馔盘也用坚木雕成长方形,上方六格,格中放了香菇、木耳、松菇、黄花菜、干笋丝和红枣等六味素菜,俗称“六味斋”。
4、祭拜仪式以及烧纸讲究
筵席摆好,主人点了三条炷香,点了大红双烛、拈香跪拜如仪,请祖宗来享祭宴,并希保庇儿孙一家康健平安、家景发达等等,稍停方卜杯讨得允准,才焚烧金银冥币,待金纸焚烧殆尽才可以撤筵。
同日对供奉在厅堂的神佛,则敬献三牲,所谓三牲即一项主牲配两种边牲,主牲一般是煮熟的五斤带蹄大猪脚,边牲通常是煮熟了的鱼、鱿鱼、目鱼和鸡,如厅中奉有观音佛祖,因观音妈不茹荤,经常用新鲜水果供奉。
因神佛比祖先级别高,所以只能供献“金纸”,银服之类较不值钱不能体现善男信女的诚心,所以不在奉献之列。
中元节祭祖祀先敬神佛之外,主人还顺便孝敬厝主、地基主、灶神、床母,乃至牛棚、马厩、羊圈和猪栏诸神祗,以五味筵碗及银服奉敬即可。
衡阳七月半供饭要准备什么东西
七月半要请人吃“烧衣饭”,比过年还热闹
衡东县珍珠乡,七月半又叫“接祖”或“接客”。在农历七月初一至十五这段时间,是他们过七月半的日子,不同的人家有不同日子,而且同一家族之间在时间安排上有约定俗成的规矩。
比如说,刘家是初一傍晚时候把“客”接进来,初二晚上再把“客”送走,同家族的伯父家听到他家送“客”的鞭炮声,便立刻点上香、烛、纸钱,放一挂鞭炮,就是把“客”接到他们家去了。
七月半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如果无故缺席会被别哗拆卖人说成是数典忘祖,会被认作是没出息的人。
这时的主要活动就是祭祖,早上、中午、晚上都要供奉酒水和水果、点心。比较奇怪的是,按照传统习俗,酒水是以酿造米酒的酒糟替代。在送“客”出门的那天下午,要烧很多纸钱和纸做的“衣裳”,还有纸箱子之类的祭品,还要写一份包括已逝去的五代之内的亲人名单,然后在所有的这些物品上淋雄鸡血,选择一个方位烧掉。
七月半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一次纪念逝去亲人的活动,但它也是一次人情味很浓的活动。
每年在七月初一之前,经常走往的亲戚朋友之间,早早就打好招呼,“我家是哪天接祖,你过来吃‘烧衣饭’。”因为七月半要烧很多纸剪的衣裳,所以请亲戚朋友吃的这顿午餐就叫做“烧衣饭”。
吃“烧衣饭”的时候,三姑六婆、邻居密友都来了,满屋子都是人,非常热闹。吃饭的时候,用那只血祭纸钱的雄鸡做成的一道菜——生姜爆炒雄鸡肉,大人们会在饭桌上告诉未成年的小孩子,吃了这道菜就可以长得快,大人也会特意让给孩子们吃。
七月半有时候比过年还热闹。这样的七月半习俗,和衡山、南岳很多地方都是一样的。
供“老客”时,不能碰凳子和桌子
近来备受年轻人追捧的七夕情人节(七月初七),正好是开鬼门关的日子,“老客”(指已故的先辈)在这一天全部回来了。
这段时间,大人常常会招呼家里的小孩,“晚上早点回家。”而小孩子也是不能单独放在家里,怕被吓到,因为在七月初十之前,回到阳间的“乱逗老客”,都还没找着家。
开了鬼门关之后,除了招呼小孩子注意,其他跟平时没有多大差别。一直到七月初十的晚上,各家各户会燃放鞭炮,迎接“御昌老客”回屋。次日开始,每天供饭,如果家里兄弟多,那就轮流供“老客”。
供“老客”的时候,是严禁碰供奉的凳子和桌子。5天的时间,到七月十五,就准备烧包,每个包里面的纸钱要一张一张分开,里面夹上冥币,然后再用白色的纸包起来。
烧包,是为了送“老客”回。每个包都要用毛笔写上“老客”的名字,不然就像我们寄信一样,没有地址和名字,收信人将有可能收不到晚辈寄过去的纸钱,他们就将没有钱用。
在烧包的同时,烧包人一般都会念念有词,大意是祈求“老客”保佑之类的话语。与此同时,还要另外在边上烧包给相当于邮差的.使者。
虽然同是衡南,但是,不同的地方还是会有一些区别的。例如在向阳桥镇、花桥等东乡片区,供老客一般是七月十一至十四。
东乡这一块,每天供“老客”,早上就是油条、包子之类的,中午则要置办十几个碗,非常丰盛,晚上又要供茶和水果,在供“老客”的时候,同样是不允许碰凳子和桌子的,等供完之后,才能动用其他东西。
用桐叶粑供“老客”祁东白鹤铺镇
初十的晚上,家里的老大,就是最老的长辈,会把家里人召集到一起,先吃晚饭,交待供奉的相关事宜和具体安排,比如,这5天,怎么轮流供奉祖宗;如果哪家没空,又由哪家代办;纸钱、鞭炮、金银锭、冥衣裤,还有哪些时兴的烧给祖宗的祭祀用品。
当然,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全家人一起接祖宗回家过节。一般选择村口或是自家门口,看地方大小,上供奉物品,点香、烛,烧点纸钱,然后老人开始念念有词,大致介绍一下本年度以来家中发生的大事等。
接着是鸣炮,欢迎祖宗回家过一年一度的七月半节。
接下来几天里,大家轮流供奉。饭前香、烛、炮一应俱全,祖宗吃好了,大家再用餐。供奉祖宗的东西,有酒有肉,每餐都是新鲜的,剩菜饭是不能上供桌的。要是兄弟多,家里的长辈一般是会每天到场,饭前要跟祖宗们(有时称“老客”)汇报工作和求愿等,由老人帮各家说。
到了七月十五,最隆重的晚宴,款待好祖宗后,就开始最盛大的仪式,全家人一起,把纸钱、供奉品(水果、桐叶粑)等祭祀品就位,烧的纸钱架好,打好飞纸,说明某家给祖宗烧些什么,东西烧起来了,把飞纸放到火中也烧了,敬请祖宗查收。然后把预备给轿夫们的散碎银子烧了,老人也会特别说明,这些就是给各位轿夫的赏钱,或是有些野鬼在边上,让它们也从这里拿点,别抢祖宗的东西。

❽ 杨琳(南开大学教授)详细资料大全

杨琳,1961年9月生,甘肃临夏市人。1982年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兼任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语语汇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民俗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训诂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字学会理事。

基本介绍

  • 中文名 :杨琳
  • 出生地 :甘肃临夏市
  • 出生日期 :1961年9月
  • 职业 :教师
  • 毕业院校 :西北师范大学
  • 研究方向 :为辞汇学、训诂学、文献学
人物经历,研究方向,主要贡献,著作,论文,文献研究,文化研究,获奖记录,

人物经历

1982年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88年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史硕士研究生毕业。1997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兼任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语语汇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民俗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训诂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字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为辞汇学、训诂学、文献学、文字学、文化语言学、民俗学等。

主要贡献

出版学术著作8部,发表论文240多篇。

著作

1. 新型古代汉语(副主编) 巴蜀书社1993 2. 语言与文化探幽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 汉语辞汇与华夏文化 语文出版社1996 4.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5. 小尔雅今注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6. 古典文献及其利用 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4;第2版,2010;第3版,2014 7. 天津民俗(主编)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 8. 重阳 北京:三联书店2009 9. 训诂方法新探 商务印书馆2011 10.古代汉语(与董志翘共同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第2版,2014 11.汉字形义与文化 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论文

一 语言文字研究 1.风马牛不相及又一解 语文学习1987:2 2. 《说抱薪救火》商榷中国语文天地1987:5 3. “昭假”新解四川大学学报1988:4 4. 论“唯S是(之)P”句型烟台大学学报1989:1 5. 释“取与”“负”“论”中国语文天地1989:4 6. “其”字的一种特殊用法 古汉语研究1989:3 7. 也谈人称代词“其”中国语文1990:1 8.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的释义问题烟台大学学报1990:1 9. 马王堆汉墓帛书重文号释例 文献1990:3 10. “疑问词及指示代词+其”释例烟台大学学报1991:1 11. 论“V于(乎)O”结构烟台大学学报1992:2 12. 古书的国语今读问题 语文建设通讯(香港)36期(1992.6) 13. 古汉语词语杂考肢宴核古汉语研究1993:3 14. 汉语系词研究评议烟台大学学报1993:4 15.五笔号码检字法图书馆学研究1994:4 16.汉语拼音文字方案中国人文科学(韩国)13辑(1994.12) 17. 成语另解二则 辞书研究1994:6 18. 东州考 文献1995:2 19. 建立统一的古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大可不必中国语文1996:1 20. 汉语辞汇复音化新探烟台大学学报1995:4 21. 成语正义二则 古汉语研究1995:4 22. 《汉语大词典》中存在的问题 清华学报(台湾)1995:2 23. 万物何以称为“东西” 文史知识1997:7 24. 辞汇规范应以从众和需要为根本原则 语文建设1997:5 25. 论闻一多的《诗经》研究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辑(1998.7) 26. 《金瓶梅》词语拾诂烟台大学学报1997:4 27. 何为“垂天之云”?学语文1998:5 28. 古汉语词语辨析三则 古籍研究1999:1 29. 解释古籍须多方斟酌 古汉语研究1999:3 30. “画饼充饥”如何画?学语文1999:6 31. 论训诂学的学术原则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2辑(2000.1) 32.伍子胥事祥毕迹的新发现社会科学战线2000:4 33. “杜撰”语源考 古汉语研究历掘2000:3 34. “子”为尊美之称探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3辑(2000.10) 35. “解手”与“胡豆”释名辞书研究2001:1 36. “二百五”与“不管三七二十一” 寻根2001:1 37. 《语文学论集》阅读札记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4辑(2001.3) 38. 《小尔雅》异文研究 文字学论丛第1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8 39. 《小尔雅》文字讹误辩正语言研究2002:1 40. 《小尔雅》疑难义训溯源烟台大学学报2002:2 41. 箭靶中心何以称“鹄”?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1 42. 何为“偏讳”?烟台大学学报2003:3 43. 论词例求证法语言研究2003:4 44. 《汉语大词典》词义溯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6辑,巴蜀书社2003.11 45. 从《说文》看《小尔雅》之本字 说文学研究第1辑,湖北:崇文书局2004.1 46.《小尔雅》研究史纲清华学报(台湾)新33卷第1期,2004.4 47.《说文》辨证五则中国文字研究第五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11 48.“亚父”为古代楚方言称谓说刘叔新先生七十华诞纪念文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12 49. 释化 汉字研究第一辑,学苑出版社2005.6 50. 谈义源研究的价值南开语言学刊2005:1 51. 论语境求义法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八辑,巴蜀书社2005.12 52. 论对文求义法长江学术2006:2 53. 论异文求义法语言研究2006:3 54. 龟鸭王八语源考中国文化研究2006:2 55.《说文通训定声》评议 说文学研究第2辑,湖北:崇文书局2006.6 56. 煤的词义演变与古代民俗文化学刊2006:2 57. 枢之本义考汉语史学报第六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 58. 《说文》小札中国文字学报第1辑,商务印书馆2006.12 59 论文化求义法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十辑,巴蜀书社2007.9 60.“胡”的胡须义的由来及出现时代 南开语言学刊2007:2 61.临夏话中叠音词的音变现象 金秋集——刘叔新先生南开执教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62. 论因声求义法长江学术2008:3 63. 汉语词源求证举例 民族语文2008:5 64.“亚父”即“阿父”说——兼论词头 文字学论丛第四辑,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 “阿”的出现时代 65.论因形求义法中国文字研究第十辑,大象出版社2008 66.训诂方法的现代拓展:异语求义法 南开语言学刊2008:2 67.《〈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献疑汉语史学报第八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9 68.析疑解惑求真务实——评《古诗文词义训释十四讲》文化学刊2009:6 69.《史记》疑难词语解诂 古汉语研究2009:4 70.词例求义法新论——兼谈相因生义说的问题 南开语言学刊2009:2 71.论名字求义法励耘学刊2010:1 72.论方言求义法燕赵学术2010春之卷 73.《汉语大词典》光碟版与纸质版的区别 辞书研究2010:4 73.古汉语外来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南开语言学刊2010:1 74.“黄花闺女”与“露马脚”探源 民族艺术2010:4 75.说“文”红树林(中学生版)2010:12 76.说“年”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1:1-2 77.论连文求义法长江学术2011:1 78.说“天”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1:4
79.说“案”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1:5
80.论连文求义法 长江学术2011:1
81.古代诗文中“车轴”的喻义, 古典文学知识2011:6
82.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索隐 汉语史学报第11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2
83.为什么说“黄花菜都凉了” 咬文嚼字2012:3
84.物品称“东西”探源 长江学术2012:3
85.“也”有女阴义 寻根2012:3
86.赤条条、光棍、吊儿郎当、二郎腿、吊膀子考源 励耘学刊2012:1
87.释“字”“船”“盛” 中国文字学报第4辑,商务印书馆2012
88.辞汇生动化及其理论价值——以“抬杠”“敲竹杠”等词为例 南开语言学刊2012:1
89.论文例求义法 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第18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90.”棒“与”老板“考源 南开语言学刊2012:2 91.谐声字以谐韵为原则说 中国文字研究第1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92.“结裹”与“结果”的源流及纠葛 语言研究2013:1 93.汉语新词语的规范问题 华夏文化论坛第9辑,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 94.俗语词研究概说 文化学刊2013:5 95.“烧包”考源 励耘学刊2013:1 96.俗语词的流变规律 文化学刊2013:6 97.“吹牛皮”“拍马屁”考源 南开语言学刊2013:2 98.“骨董”考源 长江学术2014:1 99.“华佗”之名来自外语吗?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4:1 100.“调包、捣包、捣鬼、日鬼”等词考源 励耘语言学刊2014:1 101.中古辞汇研究的坐标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2.12 102.《兰亭集序》:“怏然自足”还是“快然自足”? 古典文学知识2014:4 103.文化语言学论纲 文化学刊2014:5 104.二百五与二五眼考源 南开语言学刊2014:1 105.“张致”与“失张失致”考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8辑,巴蜀书社2014 106.“皮草”与“布草”考源 澳门语言学刊2014:1 107.“草”之雌性义考源 燕赵学术2014年秋之卷 108.《汉语复音词研究新探》序 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 109.“野狐禅”非佛源考 文学与文化2015:1 110.发昏章第十一·不管三七二十一考源 文化学刊2015:6 111.“扒灰”考源 文化学刊2015:7 112.“马百六”与“拉皮条”考源 文化学刊2015:8 113.“之乎者也”没有迷 文学与文化2015:2 114.“猫腻”考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9辑,巴蜀书社2015 115.“毛病”考源 文化学刊2015:9 116.上当·卖当·打当考源 文化学刊2015:11 117.方言词“尕”“玍”的由来 南开语言学刊2015:1 118.论相邻引申 古汉语研究2015:4 119.“抬杠”与“顶缸”考源 文化学刊2015:12 120.楚简《老子》男阴之“鸟”考释 中国文字研究第22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 121.“侃大山”“摆龙门阵”考源 历史语言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5 122.半吊子·三脚猫考源 文化学刊2016:2 123.“赧郎”新解 古典文学知识2016:2 124.“露马脚”考源 文化学刊2016:3 125.辞汇生动化与俗语词的理据考索 辞汇学理论与套用(八),商务印书馆2016 126.拖油瓶考源寻根2016:2 127.“装蒜”“一 *** 债”考源 文化学刊2016:4 128.《金瓶梅词话》中的三种“语言指纹”中国典籍与文化2016:2 129.“盂兰盆”考源文化学刊2016:6 130.“吃醋”考源励耘语言学刊2016:1 131.倒霉·倒灶·刷子考源汉语历史语言学的传承与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132.俗语词“停烛·停灯”考源南开语言学刊2016:1 133.“顶呱呱·呱呱叫”考源长江学术2016:3 134.“铜斗、泼天、泼天閧、拨天关、泼家私”考释文献语言学第3辑,中华书局2016 135.察只子·变复·偶语解证文化学刊2016:10 136.悬橙·捉出·悬米·嬴胜辨正文化学刊2016:11 137.“动弹”“动换”考源向熹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16 138.《说文》段注辨证七则宏德学刊第5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 139.“跳槽”考源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6年秋之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文献研究

1.冯延巳还是冯延己 文献1989:4 2. 《平水韵》的得名及成书时间考 文献1993:4 3. 《东皇太一》与《东君》当为一篇考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7:4 4. 《登徒子好色赋》的语文学证伪 文献1998:4 5. 古代文献辨析二则 古籍研究2000:1 6. 典籍书名及作者辨误 古籍研究2001:4 7. 《小尔雅》考实 文史2002年2辑,总第59辑 8. 胡世琦及其《小尔雅义证》考述 文献2003:2 9. 典籍辨误五则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2 10.数位化古典文献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4 11.道藏纂修简史 世界宗教文化2004:3 12.两篇古代韵文的解读文学与文化第5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2 13.《大唐类要》失传了吗?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1 14.评《四库大辞典》的优点和缺点 辞书研究2005:1 16.莫栻《小尔雅广注》考评 古籍研究2005卷上,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6 17.从五杂组诗到杂俎文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4 18.《举秀才》民谣的复原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1 19.文献字形讹误的判定原则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1 20.大陆古籍数位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届中国古籍数位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9 21.理想电子古籍的标准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4 22.天下第一奇联之我见 寻根2010:1 23.“黄河远上”与“黄沙直上”的是非 古典文学知识2010:6 24.敦煌文献《春联》校释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1 25.《大唐新定吉凶书仪·节候赏物第二》校证 敦煌研究2011:1 26.古人名字辨正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3
27.”金学“基础有待夯实——以《金瓶梅词话》第一回校释为例 文学与文化2012:4 28.藏书于山的传统与《史记》的藏之名山 文学与文化2014:1 29.《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的两点疑惑 古典文学知识2015:2 30.新发现的一册“永乐大典”述略 寻根2015:3 31.《新刻增校切用正音乡谈杂字大全》考述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5:4

文化研究

1. “云雨”与原始生殖观 社会科学战线1991:1 2. 龟由贵反贱的民俗心理民间文学论坛1992:1 3. 仓颉的传说及索隐 民间文学论坛1993:1 4. 履迹生子观念的解析东方丛刊1993:1 5. 巫山神女原型新探 文艺研究1993:4 6. 四方神名及风名与古人的四方观念中国民间文化1993:4 7. 食色关系论 东方丛刊1993:4 8. 耽耳习俗与猪神崇拜东方丛刊1994:1 9. 《释名》“雨,羽也”的民俗内涵 民间文学论坛1994:4 10.中国古代雕刻作品析疑二则 社会科学战线1995:5 11.韩国采风当代韩国1995:4 12.韩国印象记人民日报(海外版)1995.10.27第8版 13.韩国教育观感当代韩国1996:2 14. 清明节考源 寻根1996:2 15. 左右尊卑文化现象的研究中国文化研究1996:2 16. 《诗经》中马的比兴意蕴探析 第二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96 17. 冥钱考 文献1997:3 18. 漫话冥钱 世界宗教文化97年夏季号 19. 中秋节的起源 寻根1997:4 20. 社神的源流 文献1998:1 21. 古代社主的类型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3 22. 诗歌赏析应关注民俗 文史知识1998:4 23. 话说重阳糕 文史知识1998:11 24. 七夕节的起源 学术集林第15卷( 1999) 25. 《诗经》文化阐释中的泡沫现象东方丛刊1999:2 26. 务实与创新的结晶(与叶明合作)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7:2 27. 社之功用考述 文献1999:4—2000:1连载 28. 古代袜子考述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3 29. 社神与树林之关系考述 民族艺术1999:3 30. “数九”应从何日数起? 民俗研究1999;3 31. 春联起源考 文博1999:6 32. 爆竹二题 寻根1999:6 33.马王堆帛画《社神护魂图》阐释 考古与文物2000:2 34. 斗神的祭祀及演变 民族艺术2000;2 35. 高丽松扇非摺叠扇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4 36. 唐诗的民俗学解读 古典文学知识2001:2 37.《山海经》“浴日”“浴月”神话的文化底蕴 民族艺术2002:3 38. 漫说中国古代扇子 寻根2002:4 39. 神话研究绝非神话新编——评何新《龙:神话与真相》,2002海峡两岸民间文学学术研讨会 论文集,台湾2003.12 40.中国古代袒露礼俗研究 民族艺术2004:3 41.驱鬼的桃板 世界宗教文化2004:1 42.中国是世界上最先使用贺年卡的国家 文博2004:5 43.论古代社会的袒露礼俗中国文化研究2005:1 44.天津民俗文化寻根 寻根2006:4 45.扫帚的俗信及膜拜 民族艺术2006:3 46.扫帚的起源及礼俗 文化学刊2006:1 47.对中医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态度 文化学刊2006:2 48.中国古代的扇子文化学刊2007:1 49.长寿面与寿星崇拜 寻根2007:6 50.西安发现的“儿童玩具”不是“磨喝乐” 考古与文物2007年增刊 51.重阳节应列为法定节日文化学刊2008:1 52.剪纸艺术“扫晴娘”的源流 民族艺术2008:2 53.为民俗语言学开疆拓土 理论界2008:7 54.“二月二”风俗谈 寻根2009:1 55.古代生日礼俗的沿革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11辑(2009) 56.中国古代的冥寿礼俗文学与文化第9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57.化生与摩侯罗的源流中国历史文物2009:2 58.张大帝信仰的源起与流变 民族艺术2009:3 59.宗教信仰与环境保护 The Journal Performative Humanities,Vol.40 No.1,2010,Hanyang University,Seoul 60.战国楚墓神秘脚印的文化蕴涵 寻根2011:1
61.金瓶梅民俗摭谈 文学与文化2012:1
62.“落帽”龙山今何在 文史知识2012:5 63.“落帽”龙山今何在 文史知识2012:5 64.丹书铁券的左右问题 古典文学知识2013:2 65.寿图源流 寻根2013:3 66.姚黄魏紫各千秋 文化学刊2013:4 67.亥为吉日文化之谜的破解 青海社会科学2013:5 68.临夏砖雕 寻根2013:6 69.中国古代的扫帚星信仰 [日]石冢晴通编:敦煌学·日本学续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70.文史札记三则 文化学刊2014:1 71.论先秦一车驾三马之制 考古2014:5 72.兵器殳的历史演变 南方文物2014:4 73.勺形司南未可轻易否定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6:3

获奖记录

杨琳 曾获中宣部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首届学术著作奖二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奖励。

❾ 七月半烧包什么时候烧

各地风俗不一样,我们这里有七月十四或七月十五的,一般都是晚上九点半最好,阴差刚到,最好给他们准备点酒菜,他们才好出力。

热点内容
玫瑰金染发 发布:2025-05-06 18:07:36 浏览:575
玫瑰红的调法 发布:2025-05-06 18:06:13 浏览:856
盆栽果树耐活 发布:2025-05-06 17:56:34 浏览:27
梅花表贝壳 发布:2025-05-06 17:44:20 浏览:750
鲜花万天星 发布:2025-05-06 17:41:57 浏览:264
七夕今 发布:2025-05-06 17:38:30 浏览:232
富阳百合景苑 发布:2025-05-06 17:25:36 浏览:738
盆栽雪桃苗 发布:2025-05-06 17:24:57 浏览:780
铜钱草鲜花 发布:2025-05-06 17:24:52 浏览:518
越南荷花好抽吗 发布:2025-05-06 17:20:02 浏览: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