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七夕节
㈠ 七夕的来历是什么啊。最早是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还是其他的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㈡ 七夕传统节日及风俗
七夕节传统节日风俗具颂芹体如下:
1、搭制香桥。入夜将香桥焚化,祭祀游慧牛郎织女星、乞求福祥。
2、接露水祈福。用脸盆接露水。传说七夕节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抹在眼上和手上神樱答,可使人眼明手快。
3、对月穿针。把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先把七根针穿完,就预示她能成为巧手女。
㈢ 你知道家乡过传统节日时还有哪些习俗吗和同学说一说再写下来。
话题作文往往不限文体,允许考生自由发挥。但是,不限文体并不等于不要文体。话题作文的“文体不限”其实是指不限于一种文体,让学生有选择文体的自由。
当你选定了一种文体时,还得按照这种文体的特点来谋篇布局进行写作。有的同学观察能力强,生活积累丰富,不妨将生活中精彩的片断撷取出来写成一篇生动感人的记叙文;有的同学想象丰富,擅长编写故事,不妨写写童话、寓言或科幻小说。
有的同学逻辑思维能力强,擅长推理,不妨写成一篇理据充分的议论文;有的同学感情细腻丰富,不妨写成一篇优美抒情的散文,肯定会非常出色。
例文如下:
家乡在诸暨、浦江、富阳三县交界的地方,山里山,弯里弯,风景优美,民风淳朴,极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那里的风俗很多,最值得一提的是每年正月初十的拜太公。如果说,西方的圣诞节相当于中国的除夕,那里的正月初十也拿者差有圣诞节那样隆重。
顾名思义,拜太公就是祭拜陈氏的祖先,是不忘祖训、寻根探亲的一种纪念仪式。村子很大,以前有生产队时全村分成八个队,设有九厅十三堂,祭拜每年一次,就按厅轮流。在大厅正中墙上悬挂陈氏九代太公、太婆的画像,大厅中间设十多张宴席。
㈣ 七夕是什么日子啊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流行于甘肃省西和县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销逗产之一。甘肃省西和县一带的七夕乞巧民俗出现于汉代,斗灶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明清两代达于兴盛空斗扮,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㈤ 七夕情人节旅游景点推荐七夕情人节旅游去哪儿好
2011七夕情人节旅游胜地之一:苏州海洋馆简介
甜蜜指数:★★★★★
苏州海洋馆位于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中心区内,总投资2500万美元,占地8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逾52000平方米,此次对外开放的一期海洋馆面积约为15000平方米。该馆是苏南地区首家大型综合水族馆,它的建成实现了长三角地区海洋馆布局完善,弥补了江苏苏南地区海洋馆建设的空白。
苏州海洋馆公交路线: 58路,69路,691路公交车
苏州海洋馆门票信息: 成人票 市场价 130元 同程价110元
2011七夕情人节旅游胜地之二:广州海洋馆简介
甜蜜指数:★★★★★
广州海洋馆位于广州动物园内,1997年起对游人开放,是一家集游乐、观赏、科研、教育多功能为一体的,以陈列展览海洋鱼类为主要特色的蓝色海底世界。包括:如临其景的海底隧道,五光十色的深海奇观、飘飘渺渺的海藻缸、玲珑辉影的珍品缸、生机盎然的热带雨林、生动有趣的触摸池、惊险刺激的鲨鱼池、悠然自得的海龟池、冰天雪地的企鹅馆、寓教于乐的科普厅、精彩纷呈的海洋剧场、逗趣可爱的海狮乐园和独具特色的海洋广场等。
广州海洋馆公交路线:乘座16路、6路、72路、84路A、220路、246路、84路公交
广州海洋馆门票信息: 套票 市场价 130元 同程价120元
2011七夕情人节旅游胜地之三: 杭州海洋极地世界
甜蜜指数:★★★★
杭州极地海洋公园拥有最精湛技艺的极地动物表演明星,拥有最大的鲸豚池,拥有最大的室内极地冰原奇观……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近距离观赏北极熊和南极企鹅,有机会与极地白鲸亲密接触,还能经历美丽的“雨林奇观”,跨越太平洋、大西洋和北冰洋,置身于美丽的南极大陆,体验“鲸豚共舞”的惊险与刺激,观赏憨态可拘的海象明星和海狮明星的精彩表演……
杭州极地世界公交路线: 514公交、杭州—富阳中巴车直达。
杭州极地世界门票信息: 成人票 市场价 150元 同程价140元
2011七夕情人节旅游胜地之四: 无锡三国城简介
甜蜜指数:★★★★★
三国城,坐落在葱茏苍翠的军嶂山麓,风景秀丽的太湖之滨,是中央电视台为拍摄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7月15日至8月15日,无锡影视基地三国城将举行特色暑期活动第二届三国泼水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脍炙人口,而孟获归顺西蜀后为表忠心举办的泼水节也从此流传千年。这个夏天,你可以在三国城体验这样一场与众不同的少数民族泼水节。每天上午10:30和下午15:00在三国城吴王宫,鼎鼎大名的诸葛孔明将邀请尊贵的你一同参与祈福仪式,将象征“幸福、吉祥”的圣水洒向来自天南地北的朋友们。
无锡三国城公交路线: 82公交直达。
无锡三国城门票信息: 成人票 市场价 120元 同程价100元
更多详情可点击 <<<
2011七夕情人节旅游胜地之五: 上海大观园
甜蜜指数:★★★★★
上海大观园是上海五星级公园,座落于淀山湖西侧,距离上海市区65公里,占地135亩,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原称淀山湖风景游览区,1991年改称上海大观园,
8月6日,正是七夕情人节旅游佳节之时,由中国新娘团为情侣量身制定的“QQ炫舞真爱空间”比赛,让天下的情侣用爱来演绎华美的乐章。情侣们将共同参与热吻一分钟、求婚大作战、真爱对对碰等游戏的比拼,每个环节都有机会获得由腾讯提供的精美礼品,并有机会参与现场抽奖,奖品为:男女钻戒各一枚,婚纱一件,婚纱摄影套餐若干。
上海大观园公交路线:旅游4号线直达。
上海大观园门票信息: 成人票 市场价 60元 同程价48元
2011七夕情人节旅游胜地之六:宝墨园
甜蜜指数:★★★★
七夕情人节旅游来到宝墨园,游客可以倚风临水,赏赏花、听听调,享受惬意的暑期。这里有大如碗口的各式玫瑰,还有清秀怡人、争先开放的夏荷。弯弯的湖水中,碧水青青,游鱼成群。在荔岛游船,领略当年荔枝湾的风情,又可感受美妙雄奇的荔枝岛。重新打造的紫洞舫以其高档的装潢,为游客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
宝墨园公交路线:67、12、39路公交
2011七夕情人节旅游胜地之七:岭南印象园
甜蜜指数:★★★★★
这个七夕来岭南印象园,在水乡小镇的江畔,在锅耳墙小屋、在遮天的瓜棚里、在挂满果实的树下,感受“岭南水果节”带给你最新鲜自然的清爽。池中捞鱼、渔船滑梯、西洋镜、荡秋千、跷跷板、滚铁环、打陀螺、爆肥仔米,这些带着我们再一次触摸珍贵的童年回忆。让你惊讶的“潘多拉小屋”;令你眩晕的“斜屋”;使你感叹的倒屋、侧屋。这些古老的名宅,散发出诱人的魅力。
岭南印象园公交路线:67路、86路、310路中途可达。
岭南印象园门票信息: 成人票 市场价 45元 同程价35元
2011七夕情人节旅游胜地之八: 百万葵园
甜蜜指数:★★★★★
浪漫七夕, 牵手百万葵园享受甜蜜爱情。在浪漫的向日葵、薰衣草、玫瑰花丛中,和活泼的小松鼠、超萌的麦兜猪、优雅踱步的和平鸽、欢快嬉戏的锦鲤共舞,品赏这难得的鲜花和笑声交织的童话世界。
白万葵园公交路线:坐地铁4号线到焦门站下车,坐公交南沙1号、2号车到百万葵园
百万葵园门票信息: 成人票 市场价 85元 同程价76元
2011七夕情人节旅游胜地之九: 增城白水寨
甜蜜指数:★★★★★
畅玩形如冰山的“水上攀岩”、不停滚动的水上摩天轮,享受动感清凉的湿身快感;“自驾”引自加拿大的欢乐漂漂船,飘在水中央,感受碧波荡漾、微风轻拂,尽情放松;最诱人的,莫过于一头扎进清澈透明的山水里,体验在纯天然“泳池”畅游的自在惬意,感受到沁人的丝丝清凉。
增城白水寨公交路线:广州—机场高速或京珠高速—街北高速(街口出口)—105国道—温南公路(15公里)—白水寨(从广州市区驾车到白水寨仅需一小时)增城白水寨门票信息: 成人票 市场价 60元 同程价52元
2011七夕情人节旅游胜地之十: 开平碉楼
甜蜜指数:★★★★
开平碉楼位于开平市内,碉楼星罗棋布,城镇农村,举目皆是,多者一村十几座,少者一村二三座。开平碉楼包含一下景点:立园、自力村碉楼群、马降龙村落、赤坎古镇。立园——华侨园林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集传统园艺、江南水乡特色于一体,其中西合璧的独特建筑艺术风格在中国园林中独树一帜,足可与广东四大名园媲美。
开平碉楼公交路线:开平市区到塘口马冈专线,每15分钟一班. 经过立园与自力村
开平碉楼门票信息: 成人票 市场价150元 同程价135元
㈥ 杭州七夕节有什么活动
正值七夕,是不是考虑着去美丽的杭州旅游呢?那么让我来告诉你杭州七夕节有什么活动吧。
杭州七夕节有什么活动
8月17日—8月19日,2018年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洪园将举办七夕主题活动——邂逅洪园,希望能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魅力的同时结合杭州西溪湿地的美景,让游客们体验不一样的七夕节。
据介绍,在活动现场将有为活动专门设计搭建的爱的小屋,让游客仿佛回到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里,浪漫的花卉布置,可以让游客们惬意的徜徉其间。活动三天,每天还会有乐队驻场表演。同时,现场设置了情侣合影的游戏,游客们根据游戏规则完成规定的动作合影,就有机会获得各式各样的奖品。
另据了解,在6月1日—10月31期间,西溪湿地洪园还推出了“龙舟之旅”套餐,包含团队11人游览景区,游客可在教练指导下学习竞渡龙舟技巧,体验一次酣畅的龙舟之旅。此外,还有“渔夫之旅”套餐,这是以6座摇橹船为游览交通工具,游客可在两名船工兼渔夫的带领下,水上泛舟,尽享西溪美景。让游客体验虾笼、地笼、丝网、撒网等多种渔事活动,感受湿地别具风味的生态乐趣。而捕获的鱼、虾、甲鱼、螃蟹、黄鳝等,还能做成农家生态菜肴,以当地特色美食结束愉快的渔夫之旅。
关于杭州旅游景点的概况
杭州拥有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湖风景名胜区、“两江两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湘湖)风景名胜区;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目山、清凉峰自然保护区;七个国家森林公园——千岛湖、大奇山、午潮山、富春江、青山湖、半山和桐庐瑶琳森林公园;一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全国首个国家级湿地——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杭州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个、国家级博物馆9个。全市拥有年接待1万人次以上的各类旅游景区、景点120余处。
著名的旅游胜地有瑶琳仙境、桐君山、雷峰塔、岳庙、三潭映月、苏堤、六和塔、宋城、南宋御街、灵隐寺、跨湖桥遗址等。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4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886.33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 中旅游外汇收入23.18亿美元,增长7.3%。接待入境旅游者326.13万人次,增长3.2%;接待国内游客10606.43万人次,增长12.7%。至年末,全市各类旅行社达658家,增长4.1%;星级宾馆达到199家,其中五星级酒店22家,四星级酒店46家;A级景区50个,其中5A级景点3个,4A级景点32个。
继西湖申遗成功后,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为杭州这座古老城市又添上了一抹浓墨重彩的文化气息。
㈦ 马上快到的节日是什么节
8月16日 七夕情人节
七夕 网络名片
七夕,指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人称之为中国的“情人节”。唐代文学家罗隐创作过一首《七夕》诗。
目录[隐藏]
词语“七夕”
节日“七夕”
唐诗《七夕》作品信息
作品原文
作品鉴赏
作者简介
七夕别称
七夕情人节短信
七夕简介
七夕美食
七夕食谱词语“七夕”
节日“七夕”
唐诗《七夕》 作品信息
作品原文
作品鉴赏
作者简介
七夕别称
七夕情人节短信
七夕简介
七夕美食
七夕食谱
[编辑本段]词语“七夕”
【拼音】qī xī ㄑㄧ ㄒㄧ 【释义】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神话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在这个晚上相会。
[编辑本段]节日“七夕”
在中国,农历七月初七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桥节”、“女儿节”或“七夕情人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象一座天桥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七夕牛郎织女相望图详见词条“七夕节”。
[编辑本段]唐诗《七夕》
作品信息
【名称】《七夕》 【年代】晚唐 【作者】罗隐 【体裁】七言律诗
作品原文
七 夕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作品鉴赏
七夕,阴历七月七日,相传为牛郎渡过银河与织女为一年一度相会。这天晚上,民间陈列瓜果,穿针乞巧。这首诗就是写七夕的。首联:“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角是二十八宿中的角宿,络是网络,当指雾气网络在角宿上。星河,天上的银河,是分离牛郎织女的。菡萏天,是荷花盛开的天气。大概想象牛郎织女在银河边看到角宿和荷花。这是指天上说的。下句指人间,有一家人家欢笑地在院子里铺置红布的筵席,摆上瓜果,来穿针乞巧。 次联:“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谢女檀郎,泛指女子和男子。这家的女子把箧中的珠子倒空,要这家的男子写出歌咏七夕的锦绣诗篇,放到那个箧里。这里就要写七夕的诗而言。玑:小珠。三联:“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上一句指天上,香帐制作成功,安排得很美好。李商隐《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这是制作结婚用的圆帐。牛郎织女相会,也要制作圆帐。簇是指丛聚成团,把香罗几重叠起来缝制圆顶帐子,正是丛聚成团,故称簇。窈窕,状美好。“排窈窕”,既指安排得很好,也指安排好织女,窈窕也指女子的美好。这联下一句指人间,那家人家的妇女引线穿针来乞巧。穿好针来拜美好的织女星。婵娟,美好,指织女星。牛郎织女在七夕相会,古代计时的铜壶滴漏报天将亮了,牛郎织女又要分别了,所以惆怅茫然,这样相会的佳期又要等一年。 这首诗的特点是用对比写法,第一句写天上的景物,第二句写人间的情状,有景物,又有欢笑,构成天上与人间相对照。二联专写人间,不提七夕,在“锦绣篇”里暗指咏七夕。三联又是对照写法,“香帐簇成”指天上,“金针穿罢”指人间。“铜壶漏报”二句指天上。此外,第一联写人间“欢笑”,与第四联写天上惆怅相对。一乐一悲,构成映衬。再像写谢女的空出箧子来装檀郎的锦绣篇,写人间男女在七夕的欢乐,又与牛郎织女的临别惆怅构成映衬。在这样的映衬里,就是衬出天上不如人间了。再就写天上或人间的词句来看,首句、五句、七句、八句写天上,二句、三句、四句、六句写人间,即四句写天上,四句写人间。但这首诗题为《七夕》,应以写牛郎织女相会为主,因此使人感到作者还是看重人间,所以这样安排。作者写人间的欢乐胜过天上,在当时有这样的想法,是非常难得的。
作者简介
罗隐像罗隐 (833—909)唐末文学家。本名横,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新城(今浙江富阳)人,一作余杭(今属浙江)人。少时即负盛名。但因其诗文好抨击时政,讥讽公卿,故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隐。黄巢农民起义爆发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后归乡依镇海节度使钱鏐,深得钱鏐赏识。公元887年(唐光启三年),表奏为钱塘令,迁著作郎。公元906年(唐天佑三年),充节度判官。公元908年(后梁开平二年),授给事中,次年迁盐铁发运使,不久病卒。罗隐生活于动乱年代,又久受压抑,诗工七绝,颇有讽刺现实之作,多用口语,故少数作品能流传于民间。有诗集《甲乙集》十卷传世。
[编辑本段]七夕别称
牛郎织女的传说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七夕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王勃的《七夕赋》“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一年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大约正因如此吧,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 穿针节:因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紫色情人节:根据紫阳花的盛开时间来说的,紫阳花又称绣球花,盛开在梅雨季节(夏天开放),因花从盛开到凋零会变很多颜色:有红蓝绿青等好几中颜色,代表多姿多彩的幸福生活,而紫色是浓到淡的紫色也象征多变所以用紫色象征紫阳花,不是因为它善变,是为了在梅雨季中也能使我们快乐,才如此殷勤的变化著自己的色彩。如果七夕在处暑之前,就是紫色情人节了
[编辑本段]七夕情人节短信
亲亲你我, 私守楼阁,鹊桥之夜永定今生! 月影光如昼,银霜茫茫;七夕会鹊桥,情意绵绵。仙花团锦簇,美景交融;仙鹊聚天桥,好生幸福! 天上牛郎织女相约鹊桥,地上一群傻瓜约会断桥。试问:今夕是何夕?答曰:中国情人节! 织女不用敛蛾眉,前度牛郎今又回。鹊桥执手望泪眼,良晨美景不思归。 我在等属于我们的七夕之夜。你会来吗?我会等的!!! 我们不做牛郎织女,因为他们相距太远而相见又太短;我们要做我们自己,因为有你在我身边把我的心牢牢拽住! 夜是静的,我们都不愿打扰天边的那两颗星,而我的祝福却要穿透这个黑夜,因为我希望风也可以将我的祝福捎给你,只愿祝福顺风又顺水,祝七夕东方情人节快乐,虽然我的祝福不是唯一,但是我希望是今天的第一个。 天有牛郞织女,地上金童玉女,唯吾与尔。 七夕如愿盼今朝,红叶香残怨可消。朝朝暮暮图永久,缠缠绵绵诉心焦。 上天又给我一个约你的借口,相爱的人儿,与你共渡,天天都是情人节。 七夕之夜星麻麻,看着水里鱼双双。想到了你心一酸,唯有想着当初情? 很感谢你给我了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今天是中国的情人节,祝我们俩永远相爱,白头偕老!深深的吻你!! 外国的情人节送玫瑰,中国的七夕日献月饼。 亲爱的,今天是中国情人节。远远的,送你一个情人节的吻!中国式。 相爱永远,相伴七夕,七夕就是我们爱的证明!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七月七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中国情人,曰为节日,共度七夕,天长地久。 思念是甜蜜的惆怅,它能把女性天生的嫉妒搓揉成忧伤,溶成一片浓浓的深情像月光皎洁,明亮。 银河之上,一世的等待,几世的缘分,都化作了滴滴晶莹的泪珠,洒下凡间,留给世人无限的祝福! 银河陷落,爱意沸腾,总不比乞巧合欢 羽儿七夕卧梅苑、伟哥夜半望天边、牛郎织女遥祝愿、痴情鱼水永相伴。 织女绣云锦,牛郎河西盼。鹊桥河间架,七夕终短暂。愿爱长相依,月儿永无缺。我欲银河逝,予两星永洁! 无情的时空将你我分隔,但想你的心儿依旧难平,七七相见! 茫茫星河,我无法找到你的踪迹;漫漫长夜,你能否感觉我的思念? 老是过西方的情人节,为什么不过我们自己的情人节呢?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我们一起过好吗?我等你! 我的心上人是个盖世英雄,我知道,总有一天他会身披五彩战衣,踏着鹊桥来接我,今天你能来吗?你的织女!百雀筑桥,星梦传书,星语心愿,七夕与君长相伴!!! 你说不过洋人的节,今天是七夕中国人的情人节,哈哈躲不过了吧! 多少痴心风雨中,多少泪莹划夜空。痴情原是有情心,相逢一笑落梦中。 鹊桥飞架南北,你我共度良辰,我的宝贝,我想你!! 七月七日鹊桥仙,金风玉露恨苦短,朝朝暮暮常相伴,不羡牛郎羡鸳鸯![1][2][3][4][5][6] 牛郎会织女,成了千古佳话,我和你在同一时空下,铸筑爱巢。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用我们的爱架起彩虹! 天上人间,岁岁年年,今宵团圆,唯愿永远.对你的那种特别的感情,只想告诉你,今生不变! 七夕,七夕,我的佳期;织女,织女,我的爱妻;天上地下,千年聚齐;呜呼哀哉,我爱我妻。 星星如果能读懂此刻的心,月亮如果能明了此刻的情....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我们的网络爱情就是从今天开始的!真的好甜蜜!希望每一个中式情人节,你都会在我的身边。 我是鹊桥旁那颗美丽的流星,只为有你一次真爱的回应,我痴痴的等待着你……久久不愿离去…… 今天是七月七,有人给你送花吗?这有一只先给你备着!
[编辑本段]七夕简介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编辑本段]七夕美食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编辑本段]七夕食谱
现在都流行健康食谱,所以七夕期间也应该注意饮食,淑女阁推荐的七夕食谱: 第一天 早餐:鸡蛋一只+多士一片+香蕉半只 午餐:芝士四安士+克力架饼干五块 晚餐:鸡肉肠两条+西兰花四安士+甘笋两安士+香蕉半只 第二天 早餐:花生酱多士一片+西柚半个 午餐:罐装盐水浸吞拿鱼四安士+多士一片 晚餐:瘦肉400克(鸡、猪、牛肉均可)+肉豆一杯+苹果半个 第三天 早餐:芝士一片+克力架饼干五块+苹果半个 午餐:鸡蛋一只+多士一片 晚餐:罐装盐水浸吞拿鱼四安士+红菜头、椰菜花各四安士+ 甜瓜一片 第四天 早餐:1只番茄+100g白灼生菜+麦片1碗+无糖的饮品 午餐:1只番茄+1只白灼蛋白或80g白灼鱼肉/鸡肉+水或无糖的饮品 晚餐:1只番茄+100g白灼黄瓜+水 第五天 早餐:方面包4片、牛奶250毫升、煮鸡蛋1个 午餐:米饭2两、番茄黄瓜炝双耳 晚餐:素面条 第六天 早餐:绿豆稠粥、香菜拌豆丝、素炒西葫芦 午餐:米饭1两、半烧带鱼、素炒三丝 晚餐:素馅水饺15个、凉拌黄瓜、蒜茸木耳菜 第七天 早餐:方面包4片、酱牛肉1片、牛奶250毫升 午餐:什锦炒饭、西红柿蛋汤 晚餐:葱花卷1两、香干芹菜50克、尖椒土豆丝
㈧ 古代结婚年龄
不少人对古代结婚年龄倍感好奇,着实想了解古代男人的结婚年龄。据了解,每个朝代的结婚年龄都有所不同,但唯有一点和现在不一样,那时候提倡早婚。
西周礼制规定,男子二十岁“冠而列丈夫”(将头发全部挽至头顶结为发髻,戴上保护发髻的小帽子“冠”),表示成年。女子则十五岁为“及笄”(也是将头发梳理为垂于脑后的发髻),是为成年(《春秋谷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女未达到成年年龄不得成婚。
《周礼》记载: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女子因故晚嫁的,最多不超过二十三岁。有的史籍说女子十五而嫁。说法不一。但是,后来的结婚年龄显然是大大提前了。《韩非子》:男子二十而室,女子十五而嫁。据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或族咐记载,汉代结婚年龄是男子十五六岁,女子十三四岁,其后的情况也基本如此。历代法律也大都是提倡早婚的。
古代女子结婚年龄
历朝政府关于婚龄的法规,有两类:一是常规的,确定法定婚龄,规定男女到多少岁才可结婚;一是临时的,视当时社会情况而定,这种法规就一朝而言偶见,但纵观古代史可以发现它们的共性:为解决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而制定。
春秋时越王勾践宣布;“女子十七岁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国语·越语衫纯上》)把男20岁、女17岁定为最迟结婚年龄。
汉惠帝时,谁家要有女儿15岁以上至30岁还没有嫁人,罚款600钱。
西晋的晋武帝在泰始九年下令:“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晋书·武帝纪》)女儿到了17岁父母还不把她嫁出去,政府就要强行把她配人。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下诏:男20岁,女15岁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
越王勾践的法令出现在春秋五霸争雄、吴越战争以越国惨败而结束的时候。汉惠帝、晋武帝、唐太宗则在大规模的长期战争之后,即都是长期战争或穗圆刚刚结束的时候,战祸使很多人死亡,造成人口锐减。
早婚不利于身心健康,也不利于生育,同时还代表着重大社会问题的出现。因此,“大爷法”还是不要出现为好。
中国古代法定结婚年龄,明朝男16岁,女14岁我国古代其实是一个 “早婚国家”,按照《礼记》所规定的男女成年标准来理解,古代嫁娶年龄一般是男20岁、女15岁。但各朝代略有不同,比如唐代,男15岁、女13岁以上;明代,男16岁、女14岁以上。据《梁书·张缅传》和《周书·城冀传》记载,梁高祖的四女儿富阳公主和北周高祖女儿平原公主都是在11岁就出嫁了;汉昭帝8岁继位,娶了刚满6岁的上官安女为皇后。
媒人牵线 派对相亲
在古代,男女结婚大多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说文》称,“媒,谋也,谋合二姓者也。”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在普救寺里的偶然相遇,一见钟情,私订终身,中间有一个红娘,这红娘就是媒人。
过去男女结婚,没有媒人是不成的,即便真是私下定情,也得请个形式上的媒人来说亲,叫“采媒”。早在先秦时期就是这样,如《诗经·南山》的《氓》中有一句:“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说的就是当时非媒人不可嫁的现实。
但实际上,古代男女之间的交往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封闭。先秦时,官府每年为单身男女提供一次交往机会。春秋时期的“仲春会”就是一个典型的男女交友的大派对,其主题是“奔”,意思是与所爱的人一起出走。《周礼》中的《地官·媒民》说,“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从周代这一规定来看,这项活动是由官方推动的,强制执行,如果到时有人不“奔”,不参加聚会,还会受到处罚。
仲春会为适婚男女、有生育能力男女的相处提供了一个特殊的交往平台,大大提高男女婚配成功率。仲春会一般设在每年阴历的“三月三”,后来的清明节男女“踏春”风俗,便受到了仲春会的影响。
除了这一天,古代正月十五、七月七,也都是单身男女觅偶的良机。七月七又叫“七夕节”,被现代男女戏称为“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可以说,古代人为单身男女的婚配也想了不少法子,这对解决“剩男剩女”问题是有效的。
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
古代人认为“男有室女有家”后,人们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稳定和谐。在周代,已到适婚年龄的男女的终身大事还被列入了官方议程,专门设置了管理男婚女嫁的政府官员。而在晋代,如果女子到了一定年龄还没有嫁人,官府就要强行给她找对象。《晋书·武帝纪》记载,司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诏令,“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意思是说,女子到17岁,如果父母不将闺女嫁出去,地方官府就要找个“剩男”逼其出嫁。
我国古代民间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扁担抱着走”的说法,且“好女不嫁二夫”,讲究从一而终。在这种陋俗的影响下,让寡妇再嫁在古代还是有难度的。为了使适婚男女比例平衡,在男多女少的地方,不论是民间,还是官府,对寡妇再嫁都持积极的支持态度,而不是强调三纲五常、从一而终。
当某种非正常婚姻行为被更多人接受后,就会慢慢演变成一种社会婚俗。在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中,便不以娶寡为耻,特别是在家族内部,弟娶嫂,嫂嫁叔等并不被认为有悖于常规伦理。
上有规定 下有处罚
古代对于适龄男女婚嫁问题,亦制定了相关法令:越王勾践规定男子20岁而娶,女子15岁而嫁;宋仁宗时期规定男子15岁而娶,女子13岁而嫁;明太祖规定男子16岁而娶,女子14岁而嫁。到了法定年龄不嫁人的女子,是要被处罚的。譬如南北朝时,如果女孩适龄仍未出嫁即为犯法,家里人都是要跟着坐牢,这也就是《宋书·周朗传》中说的“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而汉朝孝惠皇帝时,谁家要是有女儿15岁至30岁还没有嫁人,就要罚款600钱。唐朝对于男子20岁以上,女子15岁以上还没有结婚的也要处罚。这种强迫女子出嫁的初衷,虽然可能首先是出于增加社会人口的考虑,但在客观上确实解决了不少光棍娶不到老婆的问题。
㈨ 古代男人什么时候结婚 不同时代规定不同
古代男人什么时候结婚
古代成婚的年龄,各朝代并不相同。春秋时期,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 即可结婚;又谓“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为不失时。《汉书·惠帝纪》中就明文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罚她缴纳五倍的赋税。其实,中国古代早婚的现象也很严重,宋代曾有“凡男歼消年15,女年13,并听婚嫁”的规定。《后汉书·班昭传》中就记载:班昭“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汉书·上官皇后传》中甚至有“月余遂立为皇后,年甫六岁”的记载。但一般都是在20岁前后。
南北朝时期“剩男剩女”要受严惩“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
在中国古代,女子婚龄标准,各朝多有变动。其中,上古周代的“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屡被提起。此说出自《周礼·地官·媒氏》篇中,如果照这么说,中国早期是实行晚婚晚育的国家。从史料来看,实际不然。这个婚龄杠杠,不是现代婚姻中的最低结婚年龄,而是成年男女必须结婚的氏绝知年龄上限。
中国古代其实是“早婚国家”,特别是女性的结婚年龄普通较低。早的11岁就结婚了。据《梁书·张缅传》和《周书·城冀传》,梁宏毁高祖第4个女儿富阳公主和北周高祖女儿平原公主都是11岁出嫁的。更早的还有在6岁就结婚的,汉昭帝八岁继承皇位,娶 “年甫六岁”的上官安女为皇后。
按照《礼记》所规定的男女成年标准来理解,古代嫁娶年龄一般标准是男20岁、女15岁。但各朝代有异,如唐代,“男十五、女十三以上,得嫁娶”;明代,“凡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并听嫁娶。”
为解决人口出生和男子婚配问题,有不少朝代采取强制女性出嫁的手段。如在晋代,女子到了一定年龄必须嫁人,否则官府要强行给她找对象。《晋书·武帝纪》记载,司马炎就曾要求,女孩子到17岁了,如果父母不将闺女嫁出去,那么地方官府就要给她找老公,逼其强行嫁人。
先秦时期已有“官媒”晋代女性十七岁不嫁“使长吏配之”
在中国古代,男女结婚大多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就是给男女牵红线的介绍人,《说文》称,“媒,谋也,谋合二姓者也。”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在普救寺里的偶然相遇,一见钟情,私定终身,中间有一个红娘,这红娘就是媒人。
过去男女结婚,没有媒人是不成的,即便真是私下定情,也得请个形式上的媒人来说亲,叫“采媒”。早在先秦时期就是这样,如《诗经·南山》的《氓》中有一句:“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说明了当时非媒人不可嫁的现实。
后来不少朝代从法律上规定,结婚必有媒人,如果没有则违反当时的“婚姻法”。如《唐律·名例》疏:“嫁娶有媒”;《户婚》疏:“为婚之法,必有行媒”。到元代,这方面规定更详细了,《元典章·户部·礼婚》:“媒妁由地方长老,保送信实妇人,充官为籍。”意思是,媒人不是什么人都能干的,得由地方威信高的老人推荐,选诚实守信的已婚妇女报给官方,登记注册,统一管理。
这种媒人是民间性质的,属私媒。而在古代还有一种官媒,就是官府负责解决“剩男”婚姻配偶的专职人员,与今天民政部门发结婚证书的公务员在某些职能上有相同的地方,但权力更大。官媒通过强制手段给“剩男”找老婆,给“剩女”找老公,指定某女嫁某男、某男娶某女,实是一种分配婚姻,纯是“拉女配”。《晋书·武帝纪》载,司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诏令,“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意思是说,女孩子到17岁,如果父母不将闺女嫁出去,地方官府就要找个“剩男”逼其出嫁。
官媒在先秦时代就存在,一直到清代都设有“官媒”。当时有大量“剩男”被发配到新疆,为了边疆的稳定,后继有人,曾设了不少官媒,方便给大量的光棍男找老婆。一些农民起义军的妻女、灾区逃荒女子,往往被官媒指定给某一“剩男”,让他们一起生活,繁衍后代。
唐代不反对女性“夫丧守志”亦提倡“夺而嫁之”
提倡寡妇再婚,也是古代解决单身男子配偶的一个手段。
我国古代民间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扁担抱着走”的说法,且“好女不嫁二夫”,讲究从一而终。在这种迷信陋俗的影响下,让寡妇再嫁在古代还是有难度的。为了使适婚男女比例平衡,在男多女少的地方,不论是民间,还是官府,对寡妇再嫁都持积极的支持态度,而不是强调三纲五常,从一而终。
与鼓励寡妇再嫁相对应的,是鼓励男人娶寡妇。在古代,一个未婚男人娶寡妇与寡妇再嫁一样,往往被人看不起。所以,过去不只寡妇再嫁难,男子娶二婚女亦不容易。
为此,古代不少朝代在婚姻上提倡移风易俗。在提倡寡妇再嫁的同时,也设置了再嫁的程序,强行让寡妇嫁人,如《唐律·户婚》之“夫丧守志”规定,丈夫去世后,如果妻子志愿守志不嫁人,别人是不能强行的,但祖父母、父母例外,可以让她强行嫁出去,即所谓“夺而嫁之”。
汉代严格限制富人娶妾 “庶人一夫一妇”
不论是现代还是古代,人类男女性别比例是保持一定的,在自然状态下基本上不会有“剩男”或“剩女”。但了解中国古代婚姻史的人都知道,过去不像现代这样实行一夫一妻制,在漫长时间内,实行的是多妻制或一妻多妾制,男人拥有三妻四妾屡见不鲜。
这样便人为地造成了男多女少,好多适婚男人找不到适龄的女人。由于男人过度纳妾给社会带来的多方面严重问题,不少朝代对男子娶小老婆都加以严格限制,即便是一定级别的官员,能娶多少个小老婆都是有规定的,并不是说有钱就能多娶。
蔡邕所著的《独断》中,记述过汉代的纳妾规定:“卿大夫一妻二妾”,有特殊贡献,才可以最多娶八个妾“功成受封,得备八妾”。有点文化和身份的人,可以娶一个妾,即“士一妻一妾”。普通老百姓是不准娶小老婆的,“庶人一夫一妇”,和现代一样,是一夫一妻制。到了元代,更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老百姓(庶人)不得娶小老婆。
周代办“仲春会”鼓励交友 “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造成适婚男子不能及时成家立业的原因很多,除了制度设计和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等诸原因外,很多情况下,是男女缺少谈恋爱的机会,从伦理上设置了“男女授受不亲”这类人为障碍。古人也看到了这一点,觉得不合情理,于是变着法子突破之。
实际上,在古代中国早期,男女交往是相当自由的。先秦时期做得最好,政府每年为单身男女提供一次交往机会。春秋时期的“仲春会”就是一个典型男女交友的大聚会,其主题是“奔”,意思是与所爱的人一起出走。《周礼》中的《地官·媒民》是这样说的,“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从周代这一规定来看,这项活动是由官方推动的,强制执行,如果到时有人不“奔”,不参加聚会,还会受到处罚。
仲春会为适婚男女、有生育能力男女的相处提供了一个特殊的交往平台,大大提高男女婚配成功率。仲春会一般设在每年阴历的“三月三”,后来的清明节男女“踏春”风俗,便受到了仲春会的影响。
除了这一天,古代正月十五、七月七,也都是单身男女觅偶的良机。七月七又叫“七夕节”,被现代男女戏称为“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可以说,古代为单身男女的婚配也想尽了法子,这对解决“剩男剩女”问题是有效的。
㈩ 七夕是什么节日 七夕的节日介绍
1、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2、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3、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