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七夕收谷子

七夕收谷子

发布时间: 2023-03-23 18:47:54

Ⅰ 收谷子的生活记事日记550字

前几天,天气真好,阳光灿烂,正是晒谷子的好时机,而且我休息在家作业也做完了。于是,爸爸叫我帮助他一起晒谷子。我立刻答应了,迅速动手和爸爸一起把刚刚收割下来的`谷子晒在水泥地上。

爸爸把谷子挑出来倒在水泥地上。我拿起一把大耙子把谷子散开。我把谷子用耙子耙成了连绵不断的丘陵。它好象是大海的波浪,此起彼伏。谷子摊开以后,我就休息了。过了一会儿,我就又拿起耙子把谷子翻一个身子,改变了原来的形态缺州,起伏发生了变化。我觉得这谷子好象变得有生命了。它们在不停地奔腾……

我们忙碌了一天,太阳公公也开始要下山了。爸爸拿来了畚箕,叫我赶快和他一起把谷子弄到一起。他自己动手把谷子用畚箕往中间推。我先用一把推耙把谷子往里面推。接着,我用明野大扫帚把那些“不愿意归队”的谷子扫到一起,让它们回归大部队里面。爸爸在不停地用畚箕把谷子往中间推。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时间慢慢地过去了,谷子也渐渐地被我和爸爸两个人扫拢堆到一起了。这些谷子被扫成了一条“长龙”。然后,爸爸拿来了一张超大的塑料纸给“长龙”盖上,当作是给它们盖上了一条棉被。这样它们就不会感觉到冷了。然后,我们在塑料纸的边缘放上一些砖头,把激扮喊谷子全部盖在了塑料纸的里面,好象怕它们会跑出来似的。就这样,我和爸爸两个人一起把谷子收拢了。任务完成了。爸爸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我也高兴得笑了。

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我的心里乐滋滋的。

Ⅱ 秋收之收谷子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里的“禾”,其实就是谷子,古称稷、粟,亦称粱。每穗结实数百至上千粒,子实极小,径约1mm,谷穗一般成熟后金黄色,卵缺枣圆形籽实,粒小多为黄色。去皮后俗称小米。我国黄河中上游为主要栽培区,其他地区也有少量栽种。

      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北方人的一辈辈祖先,特别是山区,大山里的人,基本上都是吃小米长大的,是小米养育了我们的祖先。红薯是明朝传入中国的,小麦和玉米适合平原地,其他高粱、黍子等产量小,不足以充饥,而谷子,脱皮后就是小米,是古代最常见的粮食作物了。

      小米营养丰富,有一个流传很久的故事很能说明一切,说是过去有个婆媳俩一块生活,儿媳妇对婆婆不好,熬小米粥的时候光给婆婆盛稀的,稠的留给自己吃,结果半年过去了,婆婆红光满面,气色充足,而儿媳妇依然如故。这也说明了小米的营养都在汤里呢。

    小米不仅供食用,入药有清热、清渴,滋阴,补脾肾和肠胃,利小便、治水泻等功效,又可酿酒。其茎叶又是牲畜的优等饲料,它含粗蛋白质5-7%,超过一般牧草的含量1.5-2倍,而且纤维素少,质地较柔软,为骡、马所喜食;其谷糠又是猪、鸡的良好饲料。而且,我们英雄的人民军队,就是凭借“小米加步枪”,打跑了日本鬼子,打败了八百万国军,小米功不可没呢。

   

    小时候,收谷子也是我们家秋收之中重要一环。为了防止运输过程中谷子损失,一般先拿口袋或者化肥袋子,将谷穗剪下放入袋中,而谷子棵用镰刀割下,一并推回家去。

    回家后,谷穗放在空地上晾晒,等晒干了,用碌碡碾压,再借助风的力量扬场,这个过程就像麦子的扬场一样了。因为谷子产量低,一般不会种太多的谷子,一个家庭,也就拿出二三分地来种植,大部分地要种植红薯作为主粮。如果哪家妇女要做月子了,那就要多种几分地了,据说是很能下奶的,谁家孩子出生后母乳不够,也会用米汤来代替。

      割回家的谷子棵,也很有用途,可以做遮盖柴禾垛的苫做伏子,一把把的用绳子串起来,是极好的农家雨具。

    而谷子叶,有一个用途确很少有人提及。八十年代,没有洗洁精,到了农闲需要洗洗刷刷的时候,锅盖、大盆、盘碗等等油腻的器具,每当要大扫除的时候,如果院纯扮携子里恰好有谷子,母亲就打发我去撕几把谷子叶,谷子叶蘸上水,擦洗带油腻的器具的时候,立马出现现在使用洗洁精才有的效果,这可是纯天然无污染的哦,顺便在这里分享另一个小绝招,蕖树,也就是枸树的叶子,也有此效果哦,必须是鲜树叶哈。

 

七夕节男友喊我去他家一起收谷子要不要分手

七夕节,男友喊我去他家一起收谷子,要不要分手?这种情况没必要分手内,既然是你的男友,那说容明你们的关系非常好,那就不是般关系,你去帮忙也是很正常的,虽然是七夕节,但是这也不影响你去帮她家收谷子,收完谷子,你俩再过七夕节不是也很好吗?为了这点事就分手,太不值得了,真是想和他分手,那说明你对他也不是真心,如果要是真心的话,就这点事也不至于分手,既然你男友喊你去帮忙,那说明他很认可你,没拿你当外人,你就去帮帮他吧

Ⅳ 七夕节古诗

七夕节古诗有哪些?下面这些关于七夕节牛郎织女的古诗诗句,一起去有没有你喜欢的诗句。

一、七夕节古诗
1.《吟剑》清代:洪秀全
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
擒尽妖邪归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
东南西北效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
虎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统乐如何。

2.《鹧鸪天·桂花》宋代: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3.《锦瑟》唐代: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4.《梅花落》唐代:杨炯
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开。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
泣对铜钩障,愁看玉镜台。行人断消息,春恨几裴回。

5.《诗经·国风·郑风》先秦:佚名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6.《漫成一绝》唐代: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7.《倾杯·离宴殷勤》宋代:柳永
离宴殷勤,兰舟凝滞,看看送行南浦。情知道世上,难使皓月长圆,彩云镇聚。算人生.悲莫悲于轻别,最苦正欢娱,便分鸳侣。泪流琼脸,梨花一枝春带雨。
惨黛蛾.盈盈无绪。共黯然消魂,重携素手,话别临行,犹自再三.问道君须去。频耳畔低语。知多少.他日深盟,平生丹素。从今尽把凭鳞羽。

8.《塞下曲》唐代: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9.《太平洋遇雨》清代:梁启超
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
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

10.《虞美人·深闺春色劳思想》五代:顾夐
深闺春色劳思想,恨共春芜长。黄鹂娇啭泥芳妍,杏枝如画倚轻烟.琐窗前。
凭阑愁立双娥细,柳影斜摇砌。玉郎还是不还家?教人魂梦逐杨花.绕天涯。

二、七夕节牛郎织女的诗句
1. 我笑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逢。――《西江月》
2.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七夕》
3.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七夕》
4.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七夕》
5. 新秋牛女会佳期,红粉筵开玉馔时。――《七夕寄》
6. 乌鹊桥成上界通,千秋灵会此宵同。――《七夕》
7. 河耿月凉时,牵牛织女期。――《七夕》
8. 牵牛在河西,织女处河东。――《七夕》
9.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七夕》
10. 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七夕》

11.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行香子》
12.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七夕》
13.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七夕》
14.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七夕》
15. 牛郎织女年年会,可惜容颜永别离。――《《绮疏遗恨》之针》
16. 帆来狗国毛人远,楼倚牛郎织女寒。――《用夹谷子括吴山晚眺韵十首》
17. 牛郎织女涉清浅,支机石上今何年。――《七月初七夜渡黄河》
18. 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古意》
19. 明年七月重相见,依旧高悬织女机。――《题七夕图》
20.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牵牛织女》

21.桂殿焚香酒半醒,露华如水点银屏。含情欲诉心中事,羞见牵牛织女星。——林鸿《投赠张红桥》
22.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织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杨朴《七夕》
23.银河东达鹊桥西,织女牛郎会晤时。才得欢娱又离别,相逢拟待隔年期。——金朋说《七夕吟》
24.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七夕》
25.直须待得玉钩挂,要看牵牛织女星。——《孟秋七日邀从兄廿五宣义四弟五侄同饮锦园即》
26.我笑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逢。欢情尽逐晓云空。愁损舞莺歌凤。牛女而今笑我,七年独卧西风。()西风还解过江东。为报佳期入梦。——陈东《西江月》
27.叶已鸣秋夜渐长,年年织女会牛郎。——《七夕呈坐间诸友时留平江宿和靖书院次日》
28.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彤云缥缈回金辂,明月婵娟挂玉钩。燕羽几曾添别恨,花容终不更含羞。更残便是分襟处,晓箭东来射翠楼。——曹松《七夕》
29.七月七日风雨多,御桥南望水增波。鸳鸯自向沙头宿,不管牛郎信若何。——石珝《七夕》
30.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三、关于七夕节的诗句古诗
1.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2.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____林杰《乞巧》
3.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4.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____杜牧《秋夕》
5.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____佚名《迢迢牵牛星》
6.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____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7.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8.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____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9.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____林杰《乞巧》
10.恨人间.会少离多,万古千秋今夕。____张埜《夺锦标·七夕》

11.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____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12.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____李商隐《马嵬·其二》
13.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____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14.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____王建《七夕曲》
15.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____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16.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____范成大《鹊桥仙·七夕》
17.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____李商隐《辛未七夕》
18.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____徐凝《七夕》
19.东飞乌鹊西飞燕。盈盈一水经年见。____陈师道《菩萨蛮·七夕》
20.寻思不似鹊桥人,犹自得.一年一度。____赵以夫《鹊桥仙·富沙七夕为友人赋

21.千家闭户无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____李嘉祐《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书相问因以赠之时七夕》
22.幸回郎意且斯须,一年中别今始初。____王建《七夕曲》
23.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____罗隐《七夕》
24.此夜星繁河正白,人传织女牵牛客。____沈佺期《七夕曝衣篇》
25.河边独自看星宿,夜织天丝难接续。____王建《七夕曲》
26.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____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27.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____孟浩然《他乡七夕》
28.七夕年年信不违,银河清浅白云微,蟾光鹊影伯劳飞。____毛文锡《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违》
29.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____李贺《七夕》
30.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____孟浩然《他乡七夕》

Ⅳ 7月7的麻子,谷子有啥用意

丰收的寓意。农历七月七日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七首陪做夕节者衡,在民俗文化中麻子,谷子是粮食中的代表,这句俗语也代表着今年是一个乱滑丰收年的寓意。

Ⅵ 二十四节气之立夏祝福 夏七夕语录祝福

二十四节气:立夏打油诗有哪些

初夏即事十二解

杨万里

从教节序暗相催,历日尘生懒看来。

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立夏

陆游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

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树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己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见莺三首

白玉蟾

鲜怡寡乐负清明,帘外花如红泪倾。

又是残春将立夏,如何到处不啼莺。

绝句

王谌

过了荼醾与素馨,一春风雨欠追寻。

却从立夏晴多日,策杖闲来看绿阴。

喜晴

张宇初

立夏天方霁,闲情喜暂舒。

树深添雨润,溪落见人疏。

夕照斜依竹,园花落近书。

年来惟懒拙,殊觉称幽居。

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立夏算节日吗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元宵节)、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说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清明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所在地原叫“定阳”,被晋文公更名为“介休”,意为介子推休息之地。现绵山已由当地人民开发为著名旅游景区,其中一重要景点就是高大的介子推母子石像,介子推成为当地人民效忠两全的人物的代表。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插柳戴柳。因为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 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二十四节气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表示四季的开始吗

是的,也称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的合称。

《周髀算经》卷下:“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节气都是指的时刻,即太阳黄经等于15度时,便是清明节。

二十四节气

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月中叫“气”。

古人将一个太阳年,划分为季、节、气、候,1年=4季=12节=12气=72候,这就是季节、气候的定义。十二个月,每月设一个“节”,中间设“气”,如同划分十二竹节,竹节中间充气,此乃节气的由来,也是气节,节度的本意。

二十四节气又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中气),每月有一“节”与一“气”区分,“节”为月之始,“气”的最后一日为月之终。中国农历将只有节,没有气的月份,置为上个月的闰月。有节无气,即农历的闰月。

由于节气反映了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过程,是每年季节变更的重要标志,因此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要。为了更方便地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事,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些有关的民谚。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中央一套二十四节气的广告词 15分

中央一套二十四节气的广告词:《谷雨篇》《小满篇》《立夏篇》

立春:东风 解冻 鱼上冰

雨水:冰雪 融化 桃花开

惊蛰:草木 萌动 鸿雁来

春分:芽茶 播种 燕飞舞

清明:细雨 放飞 柳飘絮

谷雨:雨生 百谷 春盎然

立夏:桑枣 灌溉 遍地谷

小满:蚕丝 畜养 麦起身

芒种:收割 播种 鹭助兴

夏至:棉花 现蕾 照眼明

小暑:知了 风轻 汗如雨

大暑:骤雨 孕育 赏红莲

立秋:寒风 飘叶 寒蝉鸣

处暑:葵花 添衣 遍地黄

白露:秋雨 降露 白如银

秋分:桂花 收获 香满园

寒露:鸿雁 南飞 蟹正肥

霜降:芙蓉 花落 叶满天

立冬:收葱 修剪 地始冻

小雪:生炉 白雾 鹅毛飘

大雪:冰凌 河封 腊梅开

冬至:瑞雪 防冻 兆丰年

小寒:冷气 积久 迎腊月

大寒:岁末 辞旧 过大年

标签:作文经典 上一篇:描写边塞诗句 边塞诗句 下一篇:关于感恩母爱的名言 感恩父爱母爱的诗句

二十四节气的清明,立夏,小满是什么意思

ke./...WpGoSa

ke./...kFD2Im

://ke./link?url=M1xbVCFI6SE-ZN7p26dDLL2_-4O0Hwb7EX_tCyUL6_OAF_NKQoCOt0jeqpz2WshPQSCPaQRAp3

立夏的节气文化

一农时节令到立夏,查补齐全把苗挖。粮棉作物勤松耪,灭草松土根下扎。水稻插秧突击搞,季节不容再拖拉。玉米花生继续种,红麻黄姜和芝麻。闲散地上种黍稷,南坡北洼栽地瓜。麦浇开花灌浆水,防治锈病和麦蚜。苹果梨子早疏果,稀密恰当果子大。适时防治枣步曲,一般不宜过立夏。牛驴骡马喂养好,加强防疫常检查,使役需要讲科学,强弱快慢巧配搭,小猪要动大猪静,放羊满天星为佳。静水鲤鱼流水鲶,科学喂养鱼龟虾。二门外无人问落花,绿色冉冉遍天涯。春争日,夏争时。立夏麦龇牙,一月就要拔。一穗两穗,一月入囤。麦秀风摇,稻秀雨浇。风扬花,饱塌塌;雨扬花,秕瞎瞎。立夏麦咧嘴,不能缺了水。麦旺四月雨,不如下在三月二十几。寸麦不怕尺水,尺麦却怕寸水。立夏天气凉,麦子收得强。立夏前后连阴天,又生蜜虫(麦蚜)又生疸(锈病)。立夏前后天干燥,火龙往往少不了(火龙指红蜘蛛)。风生火龙雾生疸。麦拔节,蛾子来,麦怀胎,虫出来(指粘虫)。小麦开花虫长大,消灭幼虫于立夏。豌豆立了夏,一夜一个杈。立夏大插薯。清明秫秫谷雨花,立夏前后栽地瓜。立夏芝麻小满谷。立夏的玉米谷雨的谷。立夏种绿豆。地头岩头坝窝头,春种芝麻秋打油。季节到立夏,先种黍子后种麻。立夏前后种络麻。立夏种麻,七股八杈。立夏前后,种瓜点豆。立夏种姜,夏至收“娘”。立夏栽稻子,小满种芝麻。四月插秧(早稻)谷满仓,五月插秧一场光。先栽浅,后栽深,春秧就插三五根。三早秧七八九,晚秧四五六。早一把,晚七根,糯稻田里打独身。立夏三日正锄田。锄板响,庄稼长。棉花听着人的脚步长。要想庄稼好,田间锄草要趁早。种在犁上,收在锄上。锄下有水也有火。夏天不锄地,冬天饿肚皮。干锄湿,湿锄干,不干不湿锄个暄。早锄地暖,深锄不板,多锄旱涝双保险。头遍锄不好,到老一地草。春锄深,夏锄浅,秋天锄地似刮脸(指早春作物)。头遍浅,二遍深,三遍四遍下狠心,五、六、七遍莫伤根。头遍挖(间苗),二遍抓(深锄),三遍四遍大锄拉(浅快锄)。头遍开,二遍栽,三遍四遍跑起来。头遍苗,二遍草,三遍四遍顺垄跑。头遍高粱,二遍谷,三遍棉花要深锄。盐碱地,勤中耕,才有季季好收成。见草锄草工夫到,才能保证收成好。无雨锄地,有雨补苗。苗子不全,及早补填。移苗要保活,必须带泥坨。一边一铁锨,末后连窝端。多带老娘土,阴水两把捂。苗子补严,间定莫慢。定苗带个篮,蚜株移出田。节气到立夏,就把小苗挖。棉花鏊子腿,谷子羊屙屎。麦子下种子隔子,谷子留苗屙屎。要想吃小米,谷子羊屙屎。稀留密,密留稀,不稀不密留壮的。春天恋了苗,秋后收得薄。草荒荒一时,苗荒荒一季。苗荒甚于草荒。草夹苗,不长苗;苗接苗,不长桃。苗荒苗,不结桃。留苗过稀,后悔莫及。苗过稀长草,苗过密易倒。高粱稠了难通风,秸倒粒瘪减收成。稠倒高粱稀倒谷。稠谷稀麦,十有九坏。稠谷好看,稀谷吃饭。不稀不稠,才能丰收。适当密植不误地,一季收成顶两季。不稀不稠庄稼旺,秋收到来粮满仓。留苗不长眼,管好也减产。拣苗如上粪。谷茎圆,莠茎扁,莠草脆硬,谷叶绵。谷子根扩杈,莠草杈扩杈。挖苗不除根,大棵抱小孙。留苗多少看地力,兼顾品种下霜期,千万不搞一刀齐(棉)。不密不稀,三千六七。不密不稀,三千六七,薄地还可五、六、七(千)。棉花不要多,三千六百棵。棉花定了苗,株间快松挠。早中耕,地发暖,勤中耕,地不板,深中耕根多苗壮节间短。狠锄行间,细锄行边,匀搂株间,保墒保暖。锄头早,僵瓣少。棉花勤锄草,秋后拾花早。力量麦子锄头谷。锄草不论遍,越锄越好看。护根草,长到老。垄里有根草,好似毒蛇咬。丰产不丰产,全靠掏垄眼。要想虫害少,除尽田边草。地边锄杂草,病虫都减少。地湿温低苗病重,深锄勤锄......>>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它虽然不是什么节日,但有着很多的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虽然不是节日,但却有很多的民间习俗。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在民间,立夏日人们则喝冷饮来消暑。立夏日,江南水乡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有的地方还有立夏日称人的习俗。立夏之日的“称人”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此外,还有些地方有尝新、斗蛋等习俗。在农事方面,立夏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农谚较多,如:

清明秫秫谷雨花,立夏前后栽地瓜。

季节到立夏,先种黍子后种麻。

立夏前后,种瓜点豆。

立夏种姜,夏至收“娘”。

豌豆立了夏,一夜一个杈。立夏麦龇牙,一月就要拔。

立夏麦咧嘴,不能缺了水。

立夏栽稻子,小满种芝麻。

二十四节气立夏吃什么 立夏习俗的由来

立夏前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尤其是小麦灌浆乳熟前后的干热风更是导致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立夏三天遍地锄”,这时杂草生长很快,“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中耕锄草不仅能除去杂草,抗旱防渍,又能提高地温,加速土壤养分分解,对促进棉花、玉米、高梁、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壮生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立夏后,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而且这时期雨水来临的迟早和雨量的多少,与日后收成关系密切。农谚说得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无雨,碓头无米。”民间还有畏忌夏季炎热而称体重的习俗,江西一带还有立夏饮茶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会一夏苦难熬。

立夏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的湿害。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小麦抽穗扬花是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时期,若预计未来有温暖但多阴雨的天气,要抓紧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喷药防治。南方的棉花在阴雨连绵或乍暖乍寒的天气条件下,往往会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暴发,造成大面积的死苗、缺苗。应及时采取必要的增温降湿措施,并配合药剂防治,以保全苗争壮苗。“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红季节。“能插满月秧,不薅满月草”,这时气温仍较低,栽秧后要立即加强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虫,促进早发。中稻播种要抓紧扫尾。茶树这时春梢发育最快,稍一疏忽,茶叶就要老化,正所谓“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要集中全力,分批突击采制。

立夏有什么习俗?

迎夏仪式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

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

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

江浙一带,人们因大好的春光明媚过去了,未免有惜春的伤感,故备酒食为欢,好像送人远去,名为饯春。崔骃在赋里说:“迎夏之首,末春之垂。”吴藕汀《立夏》诗也说:“无可奈何春去也,且将樱笋饯春归。”

在民间,立夏日人们则喝冷饮来消暑。立夏日,江南水乡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有的地方还有立夏日称人的习俗。

尝新活动

在后世,立夏还有尝新等节日活动。如苏州有“立夏见三新”之谚,三新为樱桃、青梅、麦子,用以祭祖。在常熟,尝新的食物更为丰盛,有“九荤十三素”之说,九荤为鲫、咸蛋、螺鰤、熄(即放在微火上煨熟;一种烹调方法,用多种香料加工而成为熄鸡)鸡、腌鲜、卤虾、樱桃肉;十三素包括樱桃、梅子、麦蚕(新麦揉成细条煮熟)、笋、蚕豆、矛针、豌豆、黄瓜、莴笋、草头、萝卜、玫瑰、松花。在南通,则吃煮鸡、鸭蛋。

小班二十四节气,立夏教案

写教案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十项: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七.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九.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十.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书写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关键,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

3.提问那些学生,需用多少时间等。

(二)讲授新课

1.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

(四)归纳小结

(五)作业安排

布置那些内容,要考虑知识拓展性、能力性。

标签:作文经典 上一篇:描写边塞诗句 边塞诗句 下一篇:关于感恩母爱的名言 感恩父爱母爱的诗句

热点内容
墨彩梅花花盆 发布:2025-05-14 12:36:55 浏览:578
赣州樱花公园 发布:2025-05-14 12:31:13 浏览:8
北海黄兰花 发布:2025-05-14 12:30:15 浏览:213
简单画梅花的图片 发布:2025-05-14 12:22:23 浏览:551
七夕买牛兔 发布:2025-05-14 12:12:49 浏览:355
梅花气动架 发布:2025-05-14 12:08:32 浏览:732
芦苇草花艺 发布:2025-05-14 12:01:17 浏览:921
插花水总臭 发布:2025-05-14 11:43:45 浏览:561
四里一朵花打一生肖 发布:2025-05-14 11:40:17 浏览:840
干枯枝插花 发布:2025-05-14 11:36:05 浏览: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