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七夕巧果材料

七夕巧果材料

发布时间: 2023-03-23 05:30:13

七夕巧果的制作方法简单

七夕巧果的制作方法分为五大步骤如下:
一、白糖糖浆的熬煮过程

1、锅放火上,白糖1/2勺放在锅中。
2、加入1勺冷水。
3、用铲子搅拌加热至白糖溶化成糖水,继续熬煮。
4、煮到糖水表面出现大量气泡,关火,这就是熬好的糖浆水。
二、面团的和制过程:
1、面粉4勺放在和面盆里,在面粉上面挖一个小洞。
2、煮好的糖浆水倒在小洞里。
3、磕入一个鸡蛋。
4、撒入适量黑芝麻。
5、用筷子把所有材料搅拌均匀,形成雪花状的面絮。
6、用手把雪花状面絮揉在一起,形成面团。
三、面巧果饼皮的制作过程。
1、和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用手继续揉3~5分钟。
2、揉至表面光滑。
3、用手把揉好的面团压扁成厚厚的面饼,用擀面杖擀制。
4、把厚厚的面饼擀成薄薄的大圆形饼皮。
5、用刀把圆形饼皮分切成约1CM左右宽的长条形面片。
6、再用刀把长条性面片分割成长3CM、宽1CM的小长方形面片。
四、面巧果生饼坯的制作过程:
1、取一个小长方形面片放在案板上,用刀沿着长方形面片的长度,在面片中央划一刀。
2、长方形面片中央出现一条约2CM长的裂口。
3、左手持着面片,右手握着面片的另一端向上提起。
4、提起的一端穿过划好的裂口。
5、左右手分别握着面片的两端,轻轻向两边拉抻。
6、面片形成如“梭”字形的图案。
五、面巧果的油炸过程:
1、重复以上制作方法,把所有的面片都做成如“梭”字形的图案。
2、锅里倒入适量食用油,加热至50度左右。
3、做好的饼坯逐个放入油锅中。
4、随着油温的升高,饼坯定型逐渐浮在油面上。
5、用筷子把饼坯翻面。
6、直到炸至金黄色,控油捞出。

Ⅱ 七夕节中国人通常的习惯是吃什么食品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其中多饺子、面条、油果子、馄饨与瓜果等为此节日的食物。

1、饺子

鄄城、曹县、平原等地乞巧的风俗: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2、巧果

浙江各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3、云面

胶东人七夕吃巧果子,临沂人七夕则吃云面。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获得巧意。

4、五子

七夕“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等,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礼拜默默祷告后,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们宵夜的食物。

5、巧酥

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2)七夕巧果材料扩展阅读:

“乞巧节”又称“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

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Ⅲ 七夕节是什么节日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3)七夕巧果材料扩展阅读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一个“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独特之处,表达出了人们追求心灵手巧、合家安康、生活美满的美好愿望。

1、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七夕晚上人们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围坐,品尝做“巧果”人的手艺。

现在这种习俗在许多地方都已经不流传了,“乞巧果子”这种传统食品,也演变成多种花色糕点。 巧果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2、酥糖

在我国一些地方的糕点铺,这一天还要制作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民间认为,吃了这种“酥糖”的人会变得心灵手巧。

3、巧巧饭

在我国山东,这一天要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4、瓜果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

Ⅳ 七夕巧果的做法 七夕巧果的做法介绍

材料:面粉适量;鸡蛋适量;花生油适量;盐适量。

做法:将所有原料(水除外)调匀后加入水(水要一点点的加,不要一次加多),揉匀后发酵至手指摁下不反弹即可;将发酵好的面团搓成长条;切成大小合适的小剂子(根据模子的大小决定小剂子的大小;)将小面剂表面沾点干面粉,放入模子里面,压实压紧(模子提前放点干面粉或者刷油防粘);然后将模子反过来,将面饼卡出来;不同的模子都可以卡面团,卡好的巧果放铺油纸的烤盘进行烤制;烤制温度:160度20分钟上层至表面金黄即可。

Ⅳ 七夕巧果的做法

导语:七夕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外,除了充满浪漫色彩的传说有来之后,还有一些风俗习惯,而巧果就是七夕节的传统美食,下面就由我为大家带来七夕巧果的做法,大家赶快去学起来吧!

食材:

主料:面粉250克

辅料:白砂糖25克、牛奶125克、酵母2克

做法:

1.将面粉、白砂糖、酵母、混合均匀加入牛奶

2.充分揉成光滑的面团

3.发酵半小时后,再充分揉匀,排出气泡,搓成长条,切小剂子

4.将小面剂子放入模子内,按压结实

5.倒扣模具,轻敲,抠出巧果坯

6.锅置火上小火加热,将生坯从边缘开始逐个摆入,烙至两面上色均匀即可

7.成品

拓展:

七夕节吃巧果的来历

1、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叫小巧,她非常同情牛郎和织女的凄美爱情,于是在每年的七夕之夜,小巧都会做一种精致的小点心,焚香供奉,希望牛郎和织女能在天上相见。当地的土地公被小巧的诚心所感动,将此事汇报到了天庭。玉帝碍于天规无法赦免牛郎织女,但是非常感谢小巧的.心意,于是令月老牵线,促成小巧的美满姻缘。此后,小巧和意中人厮守一生,夫妻不离不弃,和和美美,受到众人羡慕。不少女孩子也向小巧学习,在每年的七夕制作性状各异的小点心,祈求姻缘美满,幸福一生,这种点心也被称为“巧果”,流传至今。

2、七夕做饼如手指与口舌状,名曰“巧食”,妇女、儿童用五彩线缕贯“巧食”抛掷屋背,谓让喜鹊衔去搭桥,夜渡牛郎、织女过银河相会。

3、巧果是七仙女洒的泪,给宝宝们戴上,女孩子会心灵手巧,越来越漂亮的。

七夕情人节巧果介绍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巧果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扞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罪尤折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历史上各朝代则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设汤饼。唐朝的节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进斫饼,并订七月七日为晒书节,三省六部以下,各赐金若干,以备宴席之用,称为“晒书会”。七夕同时也是适宜配药的日子。据说一种以松柏为药材的秘方,这种神奇的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调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长十年的寿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还有饵松实、服柏子、折荷叶等,均号称为长生不老的仙药。

七夕节巧果的制作方法

面粉420克、糖60克、鸡蛋4个、花生油25克、鲜酵母8克、盐1/4小勺,配料里的鸡蛋、酵母粉、白糖、食用油和面粉放在一起揉成面团后待发到一倍大,将面团重新揉匀,切成大片,用压面机压几个来回,目的使面团更紧实光滑,没有压面机可不用,用手什锦的揉匀了就好。

再次揉匀,用刀从中间一切两半,将其中的一条搓长,按照模型的大小揪成小剂子,模具洒粉,将小剂放在模具中,用手掌压实,多余的部分用剪刀剪掉,再整理平滑,手握模具一端翻转,轻轻用力磕一下,七巧果就出来了。

将磕出来的七巧果花纹面向上,摆入烤盘,烤箱180度中层烤20分钟左右,见上色就好了。如果是平底锅或电饼铛将花纹面向下盖上盖子烙,直至烙到两面都起黄壳,熟透为止。

烤好的巧饼放在盖帘上晾凉。多晾几天干透了更好吃。

小窍门:

1、首先发面一定要硬一点,不硬的话,卡模子不好弄,太软的面粘上去了,磕不出来。

2、传统的巧饼是放在特制的大锅里烙出来的,所以烤箱做容易掌握温度和时间,不用来回不停翻转,省时省力。

3、做好的巧饼一定要自然晾干,晾干了一是好保存,好久都不会坏,而且口感是脆脆的更好吃。

4、糖的用量可自行掌握,可多可少,个人觉得我的这个糖量吃起来甜度刚好。

Ⅵ 七夕各种巧果的做法

七夕巧果的意义一方面取自“巧”与“桥”的谐音,寓意着七月七吃巧果,牛郎织女就能在鹊桥相会;另一方面,也是女子借“巧”字乞巧、讨巧之意,希望上天能够赐给她们一双巧手。那大家知道巧果怎么做吗?下面就由我为大家带来七夕各种巧果的`做法,大家一起去看看吧!

七夕巧果做法一

材料:面粉500克、温水220克、酵母1勺、糖50克、黑芝麻50克。

做法:

1、温水溶解酵母,将酵母水分多次倒入掺有白糖的面粉中,揉成均匀的面团。揉好的面盖上保鲜膜室温醒发一小时,醒发好的面团拿出来用手揉匀,面揉得时间越长,做出的成品越好吃,颜色越白。

2、揉好的面团切下一块,搓成长条,按照模型的大小揪成小剂子,将小面块放进卡子里,用手指按压,并用剪刀剪去多余的面。

3、最后使劲磕出来,一排小巧饼就做好了,盖上干布醒发一刻钟,烤箱185度预热,十分钟就好。最后用模具磕出其他形状的巧饼,撒上黑芝麻,也放进烤箱里烤熟后拿出,晾凉后即可食用。

七夕巧果做法做法二

材料:面粉250克、糖25克、酵母2克、牛奶125克。巧饼模。

做法:

1、将面粉,糖,酵母,混合均匀后,加入牛奶,充分揉成光滑的面团(多揉一会儿,组织更细腻),覆盖发酵。

2、发酵至1.5倍大时,取出,再充分揉面,排出气泡,重新揉成光滑面团。将面团揉成长条形,分切成若干个小剂子。将模具内先撒满面粉,转匀再倒出多余面粉。(防粘处理)

3、将小面剂子放入模子内,按压结实,用利刀沿模子表面平切去多余的面后,再按压结实。将模子反过来,敲案板,扣出小面坯。依次做完其他。

4、平底锅小火加热,将生坯从边缘开始逐个摆入(稍微间隔出一点距离,防止膨胀粘连),最后放入中间位置。小火干烙至两面上色均匀即可。

Ⅶ 七夕巧果的制作材料

原料:面粉250克、白砂糖25克、酵母2克、牛奶125克
工具:巧饼模(木制)

Ⅷ 乞巧会将什么扔到盛水的碗里

“乞巧”习俗中,会将绣花针扔到盛水的碗里。

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据说,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旧时代妇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地汉族民间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应节食品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

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或是用面粉制作各种小型物品,放到油锅里煎炸后称“巧果”。

热点内容
黄叶草花语 发布:2025-05-14 13:10:38 浏览:441
重现荷花池 发布:2025-05-14 13:05:22 浏览:907
梅花园28号 发布:2025-05-14 12:59:39 浏览:279
万象花卉多肉植物网 发布:2025-05-14 12:54:21 浏览:657
2017河南牡丹节 发布:2025-05-14 12:54:21 浏览:30
墨彩梅花花盆 发布:2025-05-14 12:36:55 浏览:578
赣州樱花公园 发布:2025-05-14 12:31:13 浏览:8
北海黄兰花 发布:2025-05-14 12:30:15 浏览:213
简单画梅花的图片 发布:2025-05-14 12:22:23 浏览:551
七夕买牛兔 发布:2025-05-14 12:12:49 浏览: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