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泡苦瓜
1. 古代七夕节吃什么
导语: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那么古代时七夕节吃什么呢?下面就和我一起去看看吧!
古代七夕节吃什么
“织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伴随着牛郎织女的美妙爱情传说,“七夕”节受到许许多多有情人的青睐,更是被誉为中国的“情人节”。
古时“七夕”的饮食习俗
西方情人节的传统食物是巧克力,那么,中国情人节的传统食物呢?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节日,通常都会有富有寓意的食物与之相对,中秋配月饼共祝团圆、端午配粽子共念屈原。那么“七夕”呢?
“七夕”的传统食物与“七夕节”的另外一个名称相关。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仰望天空,便可以看到牛郎织女银河相会。在瓜果架下,或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织女心灵手巧,因此每到“七夕”,姑娘们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织女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因而,“七夕节”也被称为“乞巧节”。
看来,古时“七夕节”的含义并非完全等同于情人节,妇女向织女乞巧才是“七夕”的主题。既然主题是乞巧,那么“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食物, 自然首推乞巧果子。 据庞元英《文昌杂录》卷3载,唐代“七夕”的节食为“乞巧果子”,又名巧果、巧悖悖、巧花等,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巧果
唐代时,副食菜肴比起主食更讲究造型的优美。菜肴的造型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利用食物原料的自然形状造型,二是将食物原料根据需要加工成块、片、条、丝、丁、粒、末等一般形状与花式形状,并以此为单位再组成菜肴整体,三是通过对食物原料进行雕刻造型。第三种造型方法在唐代还不太普遍,人们一般只在“七夕节”才一露身手。
到了宋代,“七夕节”则成了人们展示自己雕刻才华的时机,据孟元老:《东京2011七夕养生:古时“七夕”的饮食习俗梦华录》卷8《七夕》载:“又以瓜雕刻成花样,谓之‘花瓜’。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眉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 “花瓜”是宋代新出现的“七夕”节食, 王仁兴先生认为:“今日冬瓜盅、西瓜盅和瓜灯等名菜,皆可于此找到渊源。”
花瓜
“笑庸儿”即花色面果,“花样奇巧百端”说明品种繁多精巧, 以精巧的面果作为“乞巧节”的食品,正含有乞巧之意。南宋时,“笑膺儿”等果食依旧流行。后来,逐渐演变为茶食店的品种了。
不仅如此,宋朝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 而在历史上各朝代则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设汤饼。唐代“七夕”的节食,除巧果外,还有祈饼、明星酒和同心脍,并订七月七日为晒书节,三省六部以下,各赐金若干,以备宴席之用,称为“晒书会”。
“七夕”同时也是适宜配药的日子 。据说一种以松柏为药材的秘方,这种神奇的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调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长十年的寿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还有饵松实、服柏子、折荷叶等,均号称为长生不老的仙药。比较实用的药方有晒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试过的人才知道罢。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也不尽相同,一 般都称其为吃巧食,其中多饺子、面条、油果子、馄饨等为此节日的食物。 山东曹县、平原等地吃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山东临沂习惯用储蓄的露水做面条,堂邑县把“七夕”做的面条叫云面,意为巧云,昌邑用七种野菜包包子。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
2. 七夕节的习俗。这天我们该干什么
七夕节的习俗:
1、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2、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3、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这天可以干的事:
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
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3. 七夕有没有什么习俗
七夕节的风俗习惯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诞、针者则“输巧”、互相赠送,以示友情、染指甲、妇女洗发、结扎巧姑、拜“七娘妈”。
4. 七夕节的习俗有哪些请列举2—3件。
1、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即七夕节(乞巧节),是中国古代年轻女性最为重视的节日。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即每到“七夕节”晚上,女子都要穿针引线(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摆下瓜果贡品,乞求自己能像天上的仙女一样心灵手巧,做一手好的针线活儿。
2、喜蛛应巧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所谓"喜蛛应巧",就是把一些瓜果食品(以香瓜、黄金瓜、巧果、花生、红枣等为主)放在果盆上,这通常是在穿针乞巧前已由大人们作了准备。
"穿针乞巧"以后,大家都睁大眼睛看果盆上有否"喜蛛"在结网,谁先发现,谁就大吉大利。但果盆上要有这种喜蛛的踪迹,却也不容易,有时为了早点分到瓜果,孩子们中总有一人会偷偷捉一只放在果盆上。
大人们其实也知道,睁一眼闭一眼的,在孩子"发现"喜蛛的欢呼声中,边把瓜果分到各人手中,边说道:"吃吧,吃吧,年年有巧,年年有巧。"
3、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投针验巧"就是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但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
原来面盆里的水,经过半天太阳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于是取引线,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底下,就出现针影,这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便是"得巧"。
5. 七夕节的民俗活动
民俗活动:
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是七夕节最早的活动,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这种方式始于汉代,后流传于世。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
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
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看牛郎织女星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并有说法在葡萄架旁边可以听到牛郎织女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