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武乡七夕节

武乡七夕节

发布时间: 2023-03-21 05:59:26

1. 唐朝女子的乞巧节是怎么过的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是为唐代未婚女子设立的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女孩子们在月下相聚,对月穿针,看谁穿得快,得胜者谓之“得巧”。姑娘心灵手巧,未来婚姻生活也会得到幸福。乞巧活动也是女孩子们对未来婚姻的一种期许。

另一种丢针卜巧的方法,是在七夕的中午,放一盆水在太阳下暴晒,过一段时间后,空中的尘土就会在水面上结成一层薄膜。这时把针丢在水里,有了薄膜的支撑,针会浮在水面上。再看看水中呈现的针影,如果成为云彩、花朵、鸟兽之形,就是得巧。反之,若呈现细如线、粗如褪的影子,就是未能得巧。

有些妇女,采集各种鲜花,放在盛有水的铜盆里,露置院中,第二天取来搽面,据说可使皮肤娇嫩白净。有些妇女捣凤仙花,取汁,染无名指和小指的手指甲,称“红指甲”。

乞巧方式很多,甚至连祭织女的供品也可派上用场。供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瓜果,如果夜里有喜子(一种小蜘蛛)在瓜果上结网,就表示该女子已得巧。讲究一点的,如唐朝宫女,就把喜子放在小盒子中,第二天早晨打开来看,如果网结得不好就是巧乞得少。

另有窃听哭声之说,据说是童女在夜来人静之时,悄悄地走到古井之旁,或是葡萄架下,屏息静听,隐隐之中如果能听到牛郎、织女对谈或是哭泣的声音,此女必能得巧。

唐朝男子过七夕的方法

妇女问乞巧,男子也没闲着。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保佑自己考运亨通。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叫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青年男女乞智、乞巧,希望自己的技艺才能高人一等,而已婚的、年老的、贫的、富的,莫不各怀所愿,于是七夕俨然成了一个许愿的日子。七夕当夜,拜牛郎、织女时,马上下拜,说出自己的愿望,不管是乞富、乞寿、乞子,莫不灵验。但是所乞求的愿望一次只能有一种,而且要连乞三年才会灵验。

2. 七夕故事发源地在哪里

七夕在中国,天河在郧西!郧西是中国“七夕”文化发源地之一。
首届中国(郧西)天河七夕文化节李咏主持开幕式将于2010年8月16在七夕广场举行。

3. 传统的七夕有什么风俗吗古时候大家是怎么过这个节日的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七夕习俗: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诞、染指甲、妇女洗发、结扎巧姑、拜“七娘妈”、储水辟邪防病、用使君子、石榴驱虫防疫等。
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如果今年的七夕你不知道怎么过的话,那不妨学学古人吧! 望采纳

4. 七夕是什么节日

七夕节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

七夕是什么节日?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在传统文化中,七夕节有关于“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有“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5. 山西民风民俗的资料

1、民间剪纸

民间剪纸:民间剪纸在山西是-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剪纸就是这样-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代代相传,年深久,逐渐形成一套在审美意味 上、艺术表现上较为完整、成熟的程序。

2、山西民间社火

民间社火是中国传统大年一春节期间的民间自演自娱活动,由来久、源自上咕时期人们对土地与火的崇湃。社,即土地神;火为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由此民间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并组年年岁岁流传至今。

3、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威风锣鼓起源于尧舜时代,兴盛于隋唐。相传公元六-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将尉迟恭,以威风锣鼓演兵布阵,--举大获全胜,继而便流传于民间,肝喜庆典礼、集会、社火、迎神祛邪。



4、民歌

民歌: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唐风》和《魏风》,大都是产生在山西地区的古老民歌。




5、戏曲

西是中国戏曲的摇篮。元曲四大家之中三人都是山西人:《窦娥冤》作者关汉卿、《倩女离魂》的作者郑光祖、《墙头马上》的作者白朴。山西至今还保存有赛社也要唱戏,宗祠祭祖要唱戏,天旱祈雨也要唱戏,消灾兔病、晚年得子等等。还要唱“还愿”戏。



6、刺绣

山西农村的这种手工作品十分普及。各地的刺绣都有它们独特的形式:有的华丽精美,有的庄严清晰,的简单精制。刺绣作品有三种,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礼装饰。在传统衣服上,刺绣通常用来装饰领子、袖子和童鞋、围兜和童帽。


7、面塑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西的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脬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8、祁太秧歌

祁太秧歌是一种山西省的汉族民间戏曲艺术。因其产生于祁县、太谷而得名。又因其在榆次、平遥、介休、交城、文水、汾阳、太原等晋中地区广为流传,故又称“晋中秧歌”

山西民间婚俗:挑盖头

家庭家族:婚姻、形式与功能、离婚与丧偶、家庭的继嗣、家族结构、家族称谓、家务、家产、家教、家庆、家祭、亲戚称谓、亲戚交往、认干亲

山西人的衣食住行:衣饰特点、服饰类型、饮食特点、饮食习惯、日常饮食、风味小吃、节日饮食、行旅特点、道桥旅店、行人类型、旅行用品、行旅风俗

6. 晋陕地区七夕有哪些独特的节俗

七夕节主要是庆贺天上牛郎与织女的一年一会,民间习惯称为天河配。依照七夕节天上牛郎、织女相会的情节,山西民间有扎像庆贺的风俗。具体来说,这个风俗就是在街头巷口,用树枝等物扎成一对青年男女像,代表牛郎和织女相会。在像前敬献瓜果桃李,以示祝贺。星汉灿烂之际,如果看到天河中有白气,并闪耀着五色的光芒,就被认为是牛郎和织女相见的征兆。旧时,此刻要下拜,乞求牛郎、织女恩赐。

据说牛郎和织女是勤劳的化身,所以跪拜者求农求织求婚均可,求金求银求暴利则要适得其反。一人只能乞求一事,求多则不灵。在吉祥征兆面前,连续三年诚心诚意乞求一件事,则必然应验。

在山西民间,七夕前后多降雨,能够连续三年乞求一事当属不易。民间传说,七夕节如果天上降雨,那就说明牛郎和织女在哭诉衷肠,预兆着夫妻和睦,家庭兴旺。

在七夕节,姑娘和媳妇还有许多向织女讨教手艺的活动,称为乞巧。

晋南地区习惯用当年产的新麦秸编成一座桥,配以牛郎、织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鹊等编织物,置放案头,或是用彩色纸剪成上述景物,并将这些剪纸贴在墙上。祈祷后,拿7根绣花针,用彩色线来穿针孔,能够一次顺利穿过7个针孔者,就被认为乞得了巧。

曲沃县盛行男孩和女孩以星星草、香节投水乞巧。晋北地区习惯白天在院里晒一盆水,因微尘飘落,盆水的表面形成了一层薄薄的膜。将绣花针涂油以后,轻轻放置水面,能够漂浮者则被认为是乞得了巧。

晋西北地区是在盆水中放置豆芽,将节前生好的豆芽,放置水面。在阳光照耀下,经过盆水的折射,水底倒影会显示出各种动态,或蜈蚣、或水蛇、或狗、或小鸡,倒影显得越复杂越逼真,意喻乞巧越多。

晋东南地区女孩子,七夕节要逮一只吐丝的蜘蛛,装在匣子里。第二天观察蜘蛛的结网疏密状况,越密乞巧越多。与少女一样,少年男子在七夕节也要向牛郎讨教耕耘的本领。

在晋南地区,习惯在木板或石板上覆土,土上制作茅屋小景,屋旁做成田园。田地中种粟生苗,人们将之称为谷板。

晋北地区习惯将小麦及各种豆类用水浸泡,促其生芽。七夕节用彩线缠芽,称之为种生。晋西北牧童要为耕牛编戴花环,称为老牛过生日。

七夕节,民间喜用白面或糕面加油、糖、蜜做成各种糖果,称为巧食。在山西境内,家家要吃西瓜,喜欢在西瓜上刻画花纹图案,称为花瓜。

陕西的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这个时候,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等。

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像花的就是巧手,像笔的就爱学习,像锄头的就是种田能手。

大家看了,有的高兴,有的不乐,这就叫七月初七掐巧。这一夜,姑娘们都在佛堂的地上铺的草垫上休息。天刚蒙蒙亮,一群姑娘们就到田野里去打露水。说是七月初七的露水抹在头发上,头发会长得又黑又密实。

于是,大家就使劲把青草上、稻子上和各种花草上的露水,都用手去打下来抹在头发上,把个头发弄得湿湿的,就像刚从水里钻出来似的。在陕西等地,在农历七月初七还有迎女避节的习俗。据陕西省《蒲城县志》记载:

七月初七,迎新嫁女避节。

当地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织女婚姻的不幸,是由于天帝不愿孙女与牛郎长期生活在一起造成的。

为此,每逢农历七月初七,人们就要把新出嫁的女儿接回家来,以免天帝发现女儿与女婿长期生活在一起,把他们像牛郎与织女一样强迫分开。

当地的这个习俗,充分体现了为人父母者希望女儿婚姻美满幸福的愿望。同时,也说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不但深入人心,而且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7. 七夕是什么节日

七夕节(天河乞巧习俗),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七月七(七夕),人称“七姐诞”,即七姐的诞辰日,因拜祭活动在七月初七晩上,故称“七夕”。乞巧是七姐诞的重要习俗之一。[7-8]
广州市乞巧节习俗主要流行在天河、黄埔、番禺等区。天河区、番禺区、黄埔区一带把七夕乞巧节称为“七姐诞”,又叫“七娘诞”“摆七娘”“拜七娘”,是岭南古老乞巧民俗的存续。清代末期,广州形成了上九甫、下九甫、第十甫等专卖女子用品的乞巧街市。七夕之日,由社区组织“拜七娘”仪式,祭拜对象除了牛郎、织女二星,还有织女的6个姐妹。社区女性展示手工艺制品,是“摆巧”活动的主要内容。扎制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人物玩偶栩栩如生,植物、器物造型活灵活现,斗智斗巧,尽展才艺,“对影穿针”延续古风。社区剧团还演出牛郎织女故事。

8. 七夕传统节日及风俗

七夕节传统节日风俗具颂芹体如下:
1、搭制香桥。入夜将香桥焚化,祭祀游慧牛郎织女星、乞求福祥。
2、接露水祈福。用脸盆接露水。传说七夕节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抹在眼上和手上神樱答,可使人眼明手快。
3、对月穿针。把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先把七根针穿完,就预示她能成为巧手女。

9. 闽南七夕习俗

闽南七夕习俗:抄在闽南地袭区,传说中的“七仙女”并非一个仙女,而是七个神娘,俗称“七娘妈”,并且传说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因而民间把这一天称做“七娘妈生”。这也许是七夕民间流传在宗教氛围浓厚的闽南地区的衍化。

闽南七夕风俗:

糖粿做法

1.材料很简单,只要适量的糯米,白糖,花生,黑芝麻。

2.糯米粉倒入一盆内,加适量的开水,用筷子搅拌均匀。

3.待不那么烫了,用手和成糯米团。

4.抓一块糯米团搓成长条,掰一小块揉成圆子,用食指在小圆子的中间按一下,成一个小洞。

5.取一煮锅烧开水,然后把糖裸胚子倒入,只要一会儿就烧开了,见糖裸胚子浮起来了,用漏勺捞起。

6.少许花生用干锅小火炒,见颜色变黄就熟了。

7.盛入一装有白糖的大碗中,用力晃动几个,让糖裸入味就可。

8.这是做好的花生碎,加入黑芝麻拌和。

9.吃时沾一下花生碎加黑芝麻。

10. 传说哪两人会在乞巧节那天鹊桥相会这一天就是农历几月几日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 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
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
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热点内容
油茶花山茶花 发布:2025-05-14 18:23:14 浏览:510
旅顺樱花节怎么去 发布:2025-05-14 18:17:39 浏览:760
一带一路花卉 发布:2025-05-14 18:17:35 浏览:619
固定花卉支架 发布:2025-05-14 18:12:37 浏览:735
垂吊牡丹田七 发布:2025-05-14 18:06:06 浏览:565
茶花白裙 发布:2025-05-14 17:47:32 浏览:93
宝贝樱花 发布:2025-05-14 17:45:14 浏览:553
手画的情侣情人节黑白图片 发布:2025-05-14 17:44:24 浏览:601
花卉帝芋 发布:2025-05-14 17:35:18 浏览:55
浪花一朵朵邓伦 发布:2025-05-14 17:31:40 浏览: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