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七夕塘口等墟
1. 五邑形成于什么时候
侨乡是华侨在中国的故乡,是华侨在祖国的“根”。五邑侨乡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显示出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特色。从总体看,五邑侨乡的形成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唐至宋、元时期是第一个发展阶段,为孕育期;明、清(鸦片战争前)是第二个发展阶段,为发展期;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是第三个发展阶段,为高潮期;民国初年至抗战期间是第四个发展阶段,为成熟期。其中,一战结束后至抗日战争五邑沦陷前(1918-1939年),五邑侨乡正式形成,这是解放前五邑侨乡最繁荣的时期。
从五邑侨乡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中,这样几个显著的特色:
第一,人民出洋的历史比较久远。
第二,旅居海外的华侨人数众多,其分布广泛而又集中(以美洲居多)。
第三,国内的归侨、侨眷人数比较多。
第四,侨汇收入数额比较大且成为国内眷属生活开支的重要(甚至主要)来源。
第五,商贸经济比较活跃,市场比较繁荣,侨眷的生活水平比较高。
第六,华侨积极投资兴办实业,促进侨乡经济发展。
第七,华侨踊跃捐资举办公益事业,文化教育和体育卫生事业比较发达。
第八,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民风比较开放,对外交往比较频繁。
我们说,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抗日战争五邑地区沦陷前的20年时间里,五邑侨乡正式形成,就是因为在这20年里,这8个方面的特色在五邑侨乡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五邑地区(尤其台山、开平)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见的繁荣景象。当然,这些特色是相对而言的,在五邑各市、各乡镇,有的地方可能在某几个方面较为突出,而在另外的几个方面可能不那么突出,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五邑侨乡形成的过程也不例外。一般地说,五邑中,台山和开平两市这几方面的特色显示得更为充分一些,新会和恩平两市次之,鹤山市再次之。
五邑之所以成为广东乃至全国著名的侨乡,我们认为,这8大特色是最主要的原因。在前面的章节里,我们已经对其中的一些特色,如人民出洋的历史较久远,华侨人数众多,归侨和侨眷人数较多,华侨热心支持家乡的经济与文化建设等作了详细叙述。这里敏指,我们仅就侨汇收入、商贸经济的发展和民风开放等几个特色作一些分析。一侨汇收入数额巨大
华侨汇款(简称侨汇)是我国旅居海外的华侨从事各种职业所得,主要用于赡养国内眷属的生活用款。此外,侨汇的用途还包括投资实业和捐建慈善公益事业。从清末民初开始,侨汇就源源不断地流人五邑侨乡;至抗战全面爆发前,侨汇额达到历史的高峰。据有关资料,从1864—1949年宽闹的85年间,侨汇总额为35.1亿美元,年均近4200万美元。(1)五邑籍华侨占有多大比重,未见有确切资料,但估计数额巨大。在五邑各县,台山的侨汇收入最多,开平次之,新会、恩平、鹤山又次之。以台山县为例,1929年以前,每年的侨汇在千万美元以上,占当年全国侨汇总数的1/8(全国每年8100多万美元),1930年猛增至3000万美元左右,几乎占全国侨汇(9500万美元)的1/3。从1931—1937年,绝大多数年份的侨汇都高于1930年,1937年达到1.8亿美元,为慎拿罩台山侨汇收入最多的一年。(2)这些数字是十分惊人的。
侨汇的大量流人,为侨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巨额的资金支持,更成为侨眷重要(有的地方更成为主要)的生活开支来源。侨汇的多寡,汇兑是否顺利,直接影响到侨产生活的安定与否、侨乡社会的稳定与否,这是五邑侨乡最主要的特色,是五邑侨乡形成的物质基础。光绪二十一年(1895)出任新宁知县的李平书在其著述《宁阳存牍》中曾这样描述:“宁邑地本瘠苦,风俗素崇俭朴。自同治以来,出洋之人多获资回华。营造屋宇,焕然一新。服御饮食,专尚华美。婚嫁之事,犹斗靡夸奢,风气大变。”[1]这段描述告诉人们:第一,自同治以来,台山华侨的汇款便大量流人家乡;第二,由于侨汇的大量流人,侨乡的面貌“焕然一新”、“风气大变”。
二商贸经济畸形发展
侨汇流入五邑城乡后,广大侨眷把这笔钱主要投入市场,或购买生活必需品甚至奢侈品,促进了商业和贸易的发展;或建房置田,促进了地产业的发展;或供养子女上学读书,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了侨乡经济及社会的全面发展,使五邑侨乡在20-30年代一度出现繁荣兴旺的局面。当时,在五邑大地,尤其台山、开平,出现富甲一方的景象,形成了巨大的购买力,各类商店纷纷涌现,新的墟镇不断增加,尤以台山发展最快速。其间,全县共有106个墟镇。华侨众多的端芬镇,除山底墟以外,在方圆两公里内竟有大同市、汀江墟、那泰墟、西廊墟和塘头墟5个集市,大同市、汀江墟同在大同河旁,彼此连接,十分兴旺。山底墟更有“老虎墟”之称,每逢墟日,货如轮转,成交非常活跃,从四乡运来交易的物资顷刻间便被抢购一空。除五邑的各县城台城、苍城、会城、恩城、沙坪外,还有台山的斗山、都斛、广海、白沙、公益、大江、水步、四九、冲蒌、海口埠、新昌、荻海;开平的赤坎、蚬冈、百合、塘口;新会的古井、沙堆、棠下;恩平的江洲、圣堂、君堂;鹤山的鹤城、雅瑶等墟镇,都很繁荣兴旺。台城可算得上五邑地区最繁荣的县城之一,据1N6年统计,其人口2.2万人,有金铺31间、私人银号26家、百货商店162家、茶楼酒店及冰室299间、旅店20间、戏院2间。商店为骑楼式建筑,道路纵横交错,入夜万灯齐亮,光芒四射,霓虹灯饰,五颜六色,街道上人群熙攘。在集市贸易日,附城周围的老百姓进城做买卖,更把全城挤得水泄不通。台城被称为“小广州”,是五邑侨乡商贸经济发展的缩影及代表。
值得指出的是,侨汇的大量汇人使侨乡形成了一种畸形的经济结构,即消费性的商贸经济。当年侨乡为数不多的社会生产部门没有、也不可能去利用这批资金发展和扩大生产;况且当时中国的银行信贷机构也不健全,不足以融集私人资金,侨户们为了满足自己生活上的需要,很自然地便把这些资金主要用于个人消费方面。
侨汇的大量汇人还为侨乡造就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食汇者阶层,有的学者称之为“安逸的绅士阶级”。一些侨属纨挎子弟认为,“牛耕田,马食谷,老豆(父亲)赚钱儿享福”乃天经地义,他们依靠丰厚的侨汇收人,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少数人还染上嫖、赌、饮、吹的恶习。侨汇的消极影响一面,我们不容忽视。三外采文化影响深刻,民风比较开放
五邑侨乡近邻港、澳,自民国以后,海外华侨同祖国及家乡的往来日益频繁,西方的思想意识、科学技术、生活方式等也随之传人侨乡,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在生活方式上,清朝以来,男士们喜穿唐装、长衫长裤、长袍马褂,民国以后则换成了西装、中山装、青年装,显得潇洒活泼;女士们的大襟衫、宽袍大袖被夏威夷装西裤、对胸衫、纱笼裙、花布衣取代,显得艳丽夺目。商店里的冷饮、西式点心,成为时尚。居住方面,到处兴建“洋楼”,很多侨眷告别了古旧的房舍。20年代以后,自行车(邑人叫“单车”、“脚踏车”)、摩托车(邑人叫“差古鲁”、“撞死狗”)传人侨乡,成为富裕侨户和商人代步的交通工具及富贵身份的标志。
其次,先进科学技术的传人,体现在建筑艺术上,是中西合璧,钢筋、水泥(邑人称“红毛泥”,意即西方“红毛佬”的水泥)等建筑材料的应用,大量“洋楼”的出现;火车、汽车、电灯、电话的传人;所办实业之机器设备多购自国外,采用西方的股份制方式进行集资、成立董事会进行管理;在学校教育中,美国式教育制度的推行等,都说明西方一些先进科学技术及管理方法已传人五邑侨乡,不仅对侨乡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商品意识的形成,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这是五邑侨乡对外交往频繁的结果。
再次,外来语的融合与使用。五邑籍华侨虽然很多人是文盲,但他们在海外谋生的时间较长,耳濡目染,慢慢地也学会几句很蹩脚的英语。回乡时,他们在交谈中常有意无意地讲出一些最常用的英语,如OK、yes、no、good等(详见表11—3),乡人尤其年轻人感到好奇,也跟着“金山伯”学讲带有浓重四邑口音的英语,并以此为时髦。外来语便慢慢地融人了四邑话中,既丰富了人们的用语资源,又加强了人们的开放意识,并造就了“半唐蕃”的侨乡语言文化。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西方生活方式的传人,对侨乡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是“民风渐人奢靡,冠婚之费,动数百金”,一些富裕侨户的子弟游手好闲,怕艰苦,讲享受,甚至染上嫖、赌、饮、吹的恶习,令人痛惜不已!台山民谣所唱:“死仔狂,有书唔读随街荡,终须荡去赌博巷,输尽家财还被绑。”表11—3四邑侨乡外来语使用情况举例
┌———┬————————┬——————┬———————┐
│ 类别│ 四邑音译的英语│ 英语原词│ 词 意 │
├———┼————————┼——————┼———————┤
│ │骨 │Good │好 │
│ ├————————┼——————┼———————┤
│ │伟里骨 │Veryg00d │很好 │
│ ├————————┼——————┼———————┤
│ 日│拜拜 │Bye-bye │再见 │
│ ├————————┼——————┼———————┤
│ 常│梳化 │Sofs │沙发 │
│ ├————————┼——————┼———————┤
│ 生│朱古力 │~late │巧克力 │
│ 活│ │ │ │
│ ├————————┼——————┼———————┤
│ │老缅 │Oldman │老人 │
│ ├————————┼——————┼———————┤
│ │士胆 │Stamp │邮票 │
│ ├————————┼——————┼———————┤
│ │市的 │Stick │拐杖 │
├———┼————————┼——————┼———————┤
│ │摩达 │Motor │发动机、电动机│
│ ├————————┼——————┼———————┤
│ │士巴啦 │Spanner │扳手 │
│ 工│ │ │ │
│ ├————————┼——————┼———————┤
│ │呔 │Tyre │轮胎 │
│ ├————————┼——————┼———————┤
│ │吉普 │Jeep │军车 │
│ 具│ │ │ │
│ ├————————┼——————┼———————┤
│ │的士 │Taxi │轿车 │
│ ├————————┼——————┼———————┤
│ │差古鲁 │Motor—cycle│摩托车 │
├———┼————————┼——————┼———————┤
│ │斩波 │Jumpball │跳球 │
│ ├————————┼——————┼———————┤
│ 球│骨波 │Goodball │好球 │
│ ├————————┼——————┼———————┤
│ 类│嗒布鲁 │Double │持球、走步 │
│ ├————————┼——————┼———————┤
│ 运│斗晒 │Outside │界外球 │
│ 动│ │ │ │
│ ├————————┼——————┼———————┤
│ │迁晒 │Change side │交换场地 │
│ ├————————┼——————┼———————┤
│ │郎说 │Long shoot │远投(篮球) │
└———┴————————┴——————┴——————┘
“银仔白,金仔黄,唔好呀哥花精光,卖田拆屋唔够使,爷娘痛哭嫂投塘。”这些就是侨乡人民痛惜年青一代沉沦的心态写照。二是崇洋媚外的思想比较严重,一些人言必称美国,盲目模仿和追求西方的物质享受和生活方式,有的人甚至数典忘祖,说(做)出有辱国家、民族、祖先的话(事),从而受到乡人的唾骂。1932年,《新宁杂志》曾发表署名文章,对这种陋习口诛笔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2. 碉楼在哪里
碉楼
开放分类: 广东、世界文化遗产、羌族、民居、开平
1、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开平市,源于明朝后期,随着华侨文化的发展而鼎盛于二十世纪初,是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华侨乡土建筑群体,现存1833座,被誉为“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令人震撼的建筑文艺长廊”。
开平碉楼主要用于防匪,防涝及居住,其建筑风格既有中国传统的硬山顶式、悬山顶式,也有国外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等等,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开平碉楼突出了历史文化艺术合科学价值日益被国内外所关注和认同。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开平碉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开平碉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迎龙楼
迎龙楼坐落在开平市赤坎镇三门里村,东距开平市区6公里,是开平市现存最早的碉楼,为关氏家族所建。三门里村建于明朝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地处潭江下游冲积平原,是一片芦苇丛生、水鸟群集的低洼之地,洪涝不时地威胁着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关氏十七世祖关圣徒夫妇献出家庭积蓄,建起了迎龙楼。
迎龙楼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152平方米,建筑面积456平方米,砖木结构,楼高3层11.4米,为全村制高点。第1、2层为明朝大型红泥砖砌筑,红砖规格为33×15×8厘米,墙厚93厘米,为明代原构。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用青砖加建了第3层,开窗比第2层大,楼面为木梁板结构。楼的四角各有一个落地式塔楼,塔楼的第2、3层开设了射击孔,楼顶为传统硬山顶式,风格拙朴,造型简洁。
在中国,龙是吉祥的象征,楼名为“迎龙”是期望它给村民带来平安、好运、幸福。迎龙楼建成后,在保护民众避免了洪涝和盗匪的侵袭起了其应用的作用。迎龙楼方形的建筑形体没有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是开平碉楼传统最原始的模式。
◆马降龙碉楼群
马降龙碉楼群位于开平市百合镇百合墟伏凳东南面,东北距开平市区15公里,是由永安、南安、河东、庆临、龙江5条自然村组成,为黄、关两姓家族于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兴建。现有村民171户、506人,80%为侨户。海外侨胞多于国内人口,主要分布在美租厅岁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
马降龙村背靠气势磅礴的百足山,面临清澈如镜的潭江水,5条自然村像一条珠链,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绿水之间。身临其境,翠竹扑面,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人们辛勤劳作,安居乐业,生态环境十分优美。该村有13座碉楼,这些碉楼造型别致,保存完好,掩映于村后茂密的竹丛中,与周围民居、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登高远眺近观,疑为天上人间。
马降龙碉楼在保护当地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据记载,1963、1965、1968年开平发生3次大水灾,洪水漫过民居屋顶,村民登上碉楼得以避难。
◆方氏灯楼
方氏灯楼坐落在开平市塘口镇塘口墟北面的山坡上,东距开平市区11公里。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由今宅群、强亚两村的方氏家族共同集资兴建,原名“古溪楼”,以方氏家族聚居的古宅地名和原来流经楼旁的小溪命名。该楼高5层18.43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弊睁第3层以下为值班人员食宿之处,第4层为挑台敞廊,第5层为西洋式穹窿顶的亭阁,楼内配备值班预警的西方早期发电机、探照灯、枪械等,是典型的更楼。方氏灯楼历史上为古宅乡的方氏民众防备北面马冈一带的土匪袭击起到了积极的预警防卫作用。
◆适庐
位于百合镇厚山村委会虾边村村中,建于20世纪二十年代,是开平第一个农会——虾边农会及中共地方党组织的活动据点。该楼的标准层3层,顶部亭阁2层,第4层正面为柱廊式,四角均有一个“燕子窝”,窝内均设有枪眼。顶层为欧洲城堡式。适庐古色古香,堪称“三合土”碉楼的代表作。
◆雁平楼
位于百合镇齐塘村委会河带村,1912年旅居加拿大华侨为防止匪盗而兴建,耗资三万双毫。因其是当地最高的建筑,号称与天际飞雁齐平,故名“雁平楼”。
◆日升楼与翼云楼
日升楼与翼云楼位于赤水镇大同村村口,始建于1926年,属于私人建造的用于防匪、居住的碉楼。两楼并排而立、相互依偎,数十载的风雨侵蚀使之留下斑斑痕迹。该楼为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南楼
南楼位于广东开平市赤坎镇腾蛟村。建于1912年,楼高7层19米,占地面积39平方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设有机枪和探照灯,是司徒氏人为防盗贼而建。抗战时期,七名司徒氏自卫队队员曾在此坚守八天九夜阻击日军,最后被捕并遭日军残暴杀害。1983年,开平县人民政府公布南楼为县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开平市人民政府筹资300多万元,在原址建成南楼纪念公园,增设纪念馆、雕像、牌楼等景致。
2、羌族民居
羌族民居。流行于四川茂县,汉代称“邛笼”,即羌语碉楼的意思。一般底平面,呈四方形,也有六角形的。分三层,上层放置粮食,中层住人,下层是畜厩。下层墙厚1米,用碎石合黄胶泥砌成。外形坚实稳重。最多达13-14层,高十余丈。 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挢、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
◆历尽沧桑
羌语称碉楼为“邛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乡永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技艺精湛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35米,有洞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羌族地区山高水险,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民就创造了索挢(绳挢)。两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立石础或大木柱,础与柱上挂胳膊般粗的竹绳,少则数根,多则数10根。竹索上铺木板,两旁设高出挢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 栈道有木栈与石栈两。木栈建于密林,铺木为路,杂以土石;石栈施于绝壁悬崖,绿岩凿孔,插木为挢。 羌族民间石匠农闲时常外出做工。举世闻名的四川灌县都江堰工程,至今已有200O多年的历史,仍在造福利民,其中就凝聚有古代芜人的血汗和智慧。 淳厚的古遗风悠久的历史与长期闭塞的生活环境,使羌族的精神文化中保留了不少淳朴厚重的古代遗风。
3. 塘口墟属于什么土地
塘口墟属于香港特别行政区,位于香港岛西南部,与深水埗及筲箕湾隔河相望。塘口墟位于山顶友碰雀的两端,东段紧贴着深水埗,西段则靠近筲箕湾海岸,好早是香港一处独特的土地。紧邻香港岛的塘口墟拥有独特的城市风貌,曾被英国人称为“小香港”,是深水埗的延伸。塘口墟位于香港岛与珠江相连的深水港口,是连接深水埗和新界两部分的重要吵姿渡口,被誉为“深水埗心脏”。
4. 开平碉楼的资料
开平碉楼,位拦悉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自力村碉楼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罕有地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在中国乡村的广泛交流,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和独特的世界建筑艺术景观。
“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村落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的第35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开平碉楼现存1833座,最多时达3000多座,主要集中分布在开平市的塘口镇、百合镇简御乎、赤坎镇等15个乡镇街道上。这些主要兴建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建筑是民国时期的最伟大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见证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更迭的重要产物。
开平碉楼游览攻略
开平碉楼与古村落主要布在五拆橘个古村落中。自力村与立园、马降龙都是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的核心景点,很值得一去,主要包括铭石楼、叶生居庐、澜生居庐等,配合周围的稻田拍照效果非常好。自力村有15座风格各异、造型精美、内涵丰富的碉楼,是开平碉楼兴盛时期的杰出代表。
楼内保存着完整的家具、生活设施、生产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丰富而有趣,是当时华侨文化与生活的见证。
5. 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塘口镇下辖村委会有哪些
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塘口镇下辖村委会包括塘口墟社区居委会、南屏村委会、以敬村委会、潭溪村正散委会、北义村委会、仲和村委会、_村拍清渣村委会、宅群村委会、强亚村委会、三社村委会、升平村委会、四九村委会、卫星村委会、冈陵村委会、魁草村委会、龙和村委会、水边村委袭悄会。
6. 江津白沙古镇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热门景区榜 点击查看完整榜单
No.1 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
《让子弹飞》开平碉楼原来长这样
公交: 可以坐公交客运巴士,609路,606路等线燃中路到附近
热度: 7716人近期导航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