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名词
七夕情人节的成语1
一见钟情,情有独钟,比翼双飞,长相厮守,白头相守,情比金坚
浓情蜜意,花好月圆,山盟海誓,天荒地老,海枯石烂,天长地久
百年好合,相濡以沫,一心一意,一生一世,意乱情迷,情投意合
如胶似漆,郎才女貌,早生贵子,恩恩爱爱,莺莺燕燕,郎情妾意
夫唱妇随,永结连理,多情多义,风情月意,含情脉脉,伉俪情深
两厢情愿,厚貌深情,眉目传情,情非得已,情窦初开,情不自禁
情真意切,柔情密意,情意绵绵,纸短情长,怡情悦性,爱屋及乌
男欢女爱,相亲相爱,谈情说爱,甘棠之爱,心有灵犀,魂牵梦萦
青梅竹马,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从一而终,惊鸿一瞥,若即若离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含情脉脉,眉来眼去,情意绵绵,山盟海誓
执子之手,与子谐老,举案齐眉,鸾凤和鸣,琴瑟和鸣,睹物思人
触景生情,潸然泪下,魂牵梦萦,朝思暮想,日思夜想,望眼欲穿
望穿秋水,不思茶饭,刻骨铭心,历历在目,痛不欲生,肝肠寸断
天作之合,心心相印,永结同心,相亲相爱,百年好合,永浴爱河
佳偶天成,宜室宜家,白头偕老,百年琴瑟,百年偕老,花好月圆
福禄鸳鸯,天缘巧合,美满良缘,郎才女貌,瓜瓞延绵,情投意合
夫唱妇随,珠联壁合,凤凰于飞,美满家园,琴瑟合鸣,相敬如宾
同德同心,如鼓琴瑟,花开并蒂,缔结良缘,缘订三生,成家之始
鸳鸯壁合,文定吉祥,姻缘相配,白首成约,终身之盟,盟结良缘
七夕情人节的成语2
蕙心兰质
蕙、兰:都是香草名。蕙草样的心地,兰... 唐·王勃《王子安集·七夕赋》:“金声玉韵,蕙心兰质。”
金风玉露
泛指秋天的景物。 唐·李商隐《辛未七夕》诗:“由来碧浪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兰质蕙心
形容美丽而聪明。 唐·王勃《七夕赋》:“金声玉韵,蕙心兰质。”
情不自禁
禁:抑制。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 南朝梁·刘遵《七夕穿针》诗:“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
暗度金针
度:通“渡”,过渡,引申为传授。后用... 见唐·冯翊子休《桂苑丛谈·史遗》。传说有名叫郑采珠的姑娘,七...
道高魔重
形容法力高强。 陶牧《七夕和儆庐仍用征字韵》:“道高魔重文驱疟,海涸桑枯路未...
调良稳泛
马匹调良,行船稳泛。指路途平安。 清·朱之瑜《与锅岛直能书》之二:“七夕前,盛使遥临,捧读翰教...
人间天上
人世社会和神仙世界。指景物极美好的处... 唐·崔颢《七夕词》:“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索垢吹瘢
犹言吹毛求疵。 清·心青《二十世纪女界文明灯弹词·拒约》:“指望双星圆七夕,...
云阶月地
以云为阶,以月为地。指天上。亦指仙境... 唐·杜牧《七夕》诗:“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七夕情人节的'成语3
情长纸短:简短的信纸无法写完深长的情意。形容情意深长。同“纸短情长”。
出处:冰心《寄小读者·通讯七》:“情长纸短,不尽欲言,祝你们三好!”
情窦初开:窦:孔穴;情窦:情意的发生或男女爱情萌动。指刚刚懂得爱情(多指少女)。
出处:宋·郭印《次韵正纪见贻之计》:“情窦欲开先自窒,心里已净弗须锄。”
情深意重:情意深重。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八回:“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
情意绵绵:情意:对人的感情。绵绵:延续不断的样子。形容情意深长,不能解脱。
出处:周恩来《别李愚如并示述弟》:“何况情意绵绵,‘藕断丝不断’。”
情真意切:指情意十分真切。
出处:清·吴乔《答万季埜诗问》:“六朝体宽无粘,韵得叶用,粘缀但情真意切,得句即佳。故‘城上草’一篇,止十三字,而意味无穷。”
柔情密意:指温柔亲密的情意。
柔情蜜意:温柔甜蜜的情意。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1回:“如今悬空在宝玉屋内,虽说宝玉仍是柔情蜜意,究竟算不得什么,于是更哭得哀切。”
山盟海誓:盟:盟约;誓:誓言。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表示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出处: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他将山盟海誓言,向罗帏锦帐眠。”
誓海盟山: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表示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同“山盟海誓”。
誓山盟海: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表示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同“山盟海誓”。
水性杨花:象流水那样易变,象杨花那样轻飘。比喻妇女在感情上不专一。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二回:“大凡女人都是水性杨花。”
桃花流水:形容春日美景。也比喻男女爱情。
出处:唐·李白《山中问答》诗:“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天长地久: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出处:《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天地长久: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同“天长地久”。
喜新厌故:喜欢新的,厌弃旧的。多指爱情不专一。同“喜新厌旧”。
喜新厌旧:喜欢新的,厌弃旧的。多指爱情不专一。
言和意顺:言语和顺,情意相谐。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真是言和意顺,似漆如胶。”又第九十八回:“但愿他们两口儿言和意顺,从此老太太也省好些心。”
杨花心性:比喻轻薄浪漫,用情不专。
一见钟情:钟:集中;钟情:爱情专注。旧指男女之间一见面就产生爱情。也指对事物一见就产生了感情。
出处:清·古吴墨浪子《西湖佳话·西泠韵迹》:“乃蒙郎君一见钟情,故贱妾有感于心。”
意惹情牵:惹:引起。牵:牵挂。引起情感上的缠绵牵挂。
英雄气短:指有才能的人因沉迷于爱情而丧失进取心。
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二十三回:“倘若有冒功等事,岂不使英雄气短,谁肯替国家出力!”
雨条烟叶:雨中的柳条,烟雾中的柳叶。形容凄迷的景色。亦比喻情意的缠绵。
出处:宋·晏殊《浣溪沙》词:“只有醉吟宽别恨,不须朝暮促归程。雨条烟叶系人情。”宋·晏几道《浪淘沙·丽曲醉思仙》词:“秾蛾叠柳脸红莲。多少雨条烟叶恨,红泪离筵。”
鸳俦凤侣:形容男女欢爱似鸳鸯、凤凰般相偕作伴。
出处:明·王玉峰《焚香记·离间》:“谩说鸳俦凤侣,惹起蜂争蝶忌。”
云心水性:指女子作风轻浮,爱情不专一。
出处:明·叶宪祖《鸾鎞记·喜谐》:“若是云心水性情分寡,怎供出梦蝶寻花。”
七夕情人节的成语4
举案齐眉
【解释】案:古时有脚的托盘。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出处】《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青梅竹马
【解释】青梅:青的梅子;竹马:儿童以竹竿当马骑。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玩耍游戏的样子。现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
【出处】唐·李白《长干行》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相敬如宾
【解释】形容夫妻互相尊敬,象对待宾客一样。
【出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饁之,敬,相待如宾。”
生死相许
【解释】比喻男女感情的忠贞,坚毅,生死相依,不离不弃,表示依据此前许下的山盟海誓,今后生死相丛。
【出处】元-元好问的《摸鱼儿.雁邱词》
如胶似漆
【解释】象胶和漆那样黏结。形容感情炽烈,难舍难分。多指夫妻恩爱。
【出处】《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
珠联璧合
【解释】璧: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珍珠联串在一起,美玉结合在一块。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结合在一起。
【出处】《汉书·律历志上》:“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
天作之合
【解释】合:配合。好像是上天给予安排,很完美地配合到一起。祝人婚姻美满的话。
【出处】《诗经·大雅·大明》:“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
矢志不渝
【解释】表示永远不变心。
【出处】《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解释】今生拉着您的手永结美好,与您永不分离白头到老。千百年来一直让人传诵,成了生死不渝的爱情的代名词。
B. 七夕情人节用英文怎么说
七夕情人节用英文表示是:Chinese Valentine's Day
短语:
Chinese Valentine's Day七夕节 ; 七夕情人节 ; 中国人的情人节 ; 中国情人节
Chinese Saint Valentine's Day中国情人节
the Chinese Valentine's Day七夕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alentine's Day传统的中国情人节 ; 传统中国情人节
例句:
ThedirectorofMarriageRegistry around
Chinese Valentine'sDay.
婚姻登记处处长表示,在七夕前后,他们将延长办公时间。
(2)七夕节名词扩展阅读:
Valentine's Day
美[ˈvælən.taɪnzˌdeɪ]
n. 情人节(每年2月14日)
短语:
Valentine's Day情人节 ; 圣瓦伦丁节 ; 情人节快乐 ; 恋人节
valentine's day情人节 ; 情人节系列 ; 张一益
The Valentine's Day情人节 ; 圣瓦伦丁节
例句:
What 'sDay?
在情人节那天,你和你的男朋友干什么了?
C. 七夕和情人节的意义一样吗
七夕就不是情人节。
情人节是上元和上巳,七夕是节气不是节日。
关于七夕不是情人节的解释,搜到的。
七夕不是情人节,专家已经从多方面否定过了。这是民间急于恢复传统产生的误解。
如果希望从传统节日中找到情人节,那么比起七夕,更应该是三月三日上巳节。或者正月十五上元节。从过节方法上,都比七夕更像情人节。
至于七月七原是远古社会历法中的一个节气而非节日,来源于天象。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里没有“七夕情人节”的说法,旧时七夕称为“乞巧”,也成为女儿节。
女儿节的说法倒真的是来自牛郎织女的传说,这个传说其实说的是河汉女过河牵牛,即二十八宿(东:角亢氐房心尾萁、南:井鬼柳星张翼轸、西:奎娄胃昴毕觜参、北:斗牛女虚危室壁)中的牵牛星座(后比喻为牛郎)和河汉女星座(后比喻为织女)与银河的位置天象的文学表达,在古代历法中的意义是“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直通乾位天门的天象,在五行中主“火”。每逢七月七日,这种天象最为清晰,所以作为节气,于是,河汉女过河牵牛就成了这个历法之节的“代名词”。 后来,民间把这个天象的文学表达加以扩展,形成了男女之间爱而不能及的情感表达的传说故事,即后来《古诗十九首》中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河汉女”变成了“织女”,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才算有了雏形。秦汉以后,才出现了儒家版本的牛郎织女神话,也就是现在最为广泛流传的版本。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在那之后成了民间的习俗,因为织女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至于七夕能不能向牛女祈求美满姻缘……看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最终结局,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D. 七夕中的“夕”指的是
夕——【名词】
宋体“夕”字
1、指事。从月半见。
2、黄昏,傍晚。
夕,莫也。——《说文》
日之夕矣。——《诗·王风·君子于役》
日东则景夕多风。——《周礼·大司徒》。司农注:“谓日跌景乃中立表之处,大东近日也。”
初昏为夕。——《书·洪范·五行》注
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周礼·地官·司市》
瘦影写微月,疏枝横夕烟。——宋·陆游《置酒梅花下作短歌》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
朝于斯夕于斯,岁时伏腊祭(袁可立)于斯。——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极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节日产生了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习俗,并远传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因受外来文化影响,洋节逐渐流行中国,媒体炒作,七夕节在当代又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E. 古代的七夕节除了情人想见还有什么深层的意义
《精忠岳飞》宋高宗剧照
南宋时虽延续“曝书会”礼俗,但有时也有如下变化:(一)宋高宗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曝晒书籍的活动,自五月一日开始,至七月一日止,长达两月之久。(二)南宋“曝书会”参与者,开始施加身份限制;不同时期,限制的标准,不完全相同。(三)与会者的名字要刻石留念。(四)“曝书会”期间,朝廷为参与者举办酒食宴会,并有赏赐。如绍兴二十九年(公元1159年)曝书会,与会者“早食五品,午会茶果,晚食七品。分送书籍《太平广记》、《春秋左氏传》各一部,《秘阁》、《石渠》碑二本,不至者亦送”。(五)除曝晒书籍外,还要曝晒图画、古器、琴砚等物。
元明清历代虽遵循曝书礼俗,但自明代开始,随着藏书管理制度的逐渐松弛,这一礼俗的规范、规模,较之宋代,均大为降低。甚至在清代,还出现了“每晒一次,必盗一次。亦有学士自盗者”的怪异现象。自明清时起,嗮书的时间,也逐渐由以往的七月七日,改为四月四日、六月六日、春分秋分等不同的时间。
F. 七夕是情人节
七夕节的确是中国情人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在过去并非象征爱情,而是指女性祈福的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举办,节日规模较为盛大,后来被赋予了情人节的含义。在中国,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都是一个特殊的节日,这个节日就叫做七夕节,也被称作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节日内容就是女性祈福、情人祝愿、祭神观星等等。
七夕节到底是不是情人节
从现在来看,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大多数的传统节日都是从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历经了数千年的风雨洗礼,其主要内容和根本含义也在一再改变。而七夕节也就从单纯的观望星象、祭祀神灵,逐渐增加了女性祈福的含义,最终演变为象征着爱情的情人节,所以从如今的时间点来看,七夕节就是情人节。
七夕节又叫什么节日
七夕节又叫做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最初起源于对星象的崇拜观察以及对神灵的祭祀,后来逐渐增加了女性祈福的含义,主要节日习俗包括了祈福灵巧、祈福才艺、祈福姻缘等等,随着时间的演变,再加上牛郎织女故事的渲染,七夕节又被赋予了爱情的寓意,所以如今也被称之为中国的情人节。
G. 玉兔和七夕有关系吗
没有。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牛公牛婆日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玉兔是神话传说的角色,是月亮的代名词,所以七夕跟玉兔是没有关系的。
H. 七夕什么时候变成了情人节
七夕什么时候变成了情人节
七夕什么时候变成了情人节,说到七夕节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七夕节是中国的传统情人节,其实最开始的七夕节并不是情人节,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七夕什么时候变成了情人节。
七夕什么时候变成了情人节1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早在上古时期(上古时期也就是夏朝以前,文字还没有出现的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七夕节的来历与古人对宇宙星象的探索有关。
古人夜观天象,将天空一分为二,以银河作为分界。银河东岸有六颗星星,像是两个倒立的三角形叠在一起,看起来像一只牛,古人将它命名为“牛宿(xiu,星宿)”,也就是牵牛星。
而在银河的西岸,有一个星星特别亮,在这颗星星的旁边有几颗小星星,将它们连接起来,远远看去像是一个菱形,又像是织布的梭(suo,一声)子。后人就把它命名为织女星。
有了牛郎织女星,然后才有了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古代有很多相关的诗句,记载了牛郎和织女。比较耳熟能详的比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里记载的就是牛郎织女星。
后世对于牛郎织女为题材创作的诗词、文章、戏曲更是层出不穷。有了牛郎织女完整的爱情故事,也就渐渐地演变出来了七夕节。
东晋时期葛洪写了一本《西京杂记》写着:“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也是最早期记录七夕节的文字。
至于为什么七夕节非要在七月初七?古人对节日时间有一种特别地执着,比如三月三、五月五端午节或者是九月九重阳节,大概是叠字的节日日期更加吉利一些。
再一个就是每年的农历七月以后都是天气转凉的`日子,在古代的女孩子们都要在这个季节制作新衣。七夕节是祭拜织女的节日,将七夕定在七月初七也许有这个有点关系。
古代单身女子如何过七夕的
古代过七夕节一般都是要祭拜织女的。在民间故事中,织女心灵手巧,擅长织布,古代的女孩子祭拜织女,乞求织女能够给自己一双巧手。因此,七夕节也叫做乞巧节。
七夕节在古代是一年一度的,十分隆重的节日,对于古代未婚女子的意义不一般。七夕节要提前好几天开始准备,《东京梦华录》中有写“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
人们会用彩缎把房屋都装饰起来,为了七夕节活动做准备。到了七月七当天,女孩子们会梳洗打扮,隆重穿戴,参加七月七的一系列活动。比如:
1、祭拜织女
有人会设立香案,祭拜织女(巧姐),祈福,拥有一双巧手。
2、刺绣竞技。
古代闺阁女子一般都掌握刺绣技能,到了这一天,她们会将自己准备的绣品摆出来,与其他人的绣品一起竞赛。谁能够赢了,就说明这个女孩子的手最巧,刺绣技艺最好。
3、穿针
准备一根针,一把彩线,谁穿得线越多说明手越巧。
4、投针
投针也是一项比赛。投针比赛需要准备一盆特殊的水以及若干针。在七夕节前一天,在水盆里放一半的河水,一半的井水,静置一夜后第二天才能够拿来用。
隔夜后的水会生出一层薄膜,七夕节的时候向水里投针,针稳落在水面上不沉下去才算是胜利。
古代七夕的活动还不止这几个,在这里就不一一尽数了。这些小游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考验的都是女孩子手巧不巧。
七夕节在古代只有未婚女性才可以参加,已婚的基本就告别这个节日了。故也有一种说法是,七夕节是女孩子求偶的节日,她们向织女祈福自己可以早一日找到如意郎君。
七夕什么时候变成了情人节2
七夕节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由女子祈福的节日变成了情人节?
七夕,人们都认为它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见之日,因此被中国的人们称为是中国的情人节。但其实在古代的时候,七夕节是女子祈福的节日,并不是情人节。那么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把这个女子祈福的节日变成了情人节呢?首先要先给大家讲一讲七夕节的来历,说到七夕节,就不得不说牛郎织女,早在西周时期史籍中,牛郎和织女只是天上的两颗星星,但是被人们赋予了人性化。后来到了战国晚期,人们开始为这两颗星星编织出了一个非常悲情的故事。
这个悲情的故事从此流传了一代又一代,久盛不衰。顾名思义,织女是一个非常善于纺织的女子。因此,每年到了七月初七,女子们就会捧着瓜果梨枣,在月下进行供奉,祈求织女能够赐予自己灵巧的双手。七月七在古时候是一个非常有讲究的日子,因为历史当中讲到女娲是在创造出苍生的第七天将人类创造出来的,所以七是一个非常有含义的数字。正月初七被人们称为人日,作为人,人有七情,七窍。在《黄帝内经》中,认为女子的生命数字就是七,女子七岁牙齿开始发育,二七年,发育成女人。
三七,四七是身体最健康的时期。五七开始慢慢衰老,六七长出白发,七七生育能力枯竭。所以七月初七既是人日,又对女子意义非凡,所以七月初七就被定义为了女子的乞巧节。七月初七乞巧这项活动在唐朝时尤为鼎盛,有句诗是这样讲的“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辞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讲的就是七夕乞巧时的盛况。唐朝历史中有记载,唐玄宗携带着夫人杨玉环在华清宫进行乞巧盛会,让宫女们准备了果品,鲜花和好酒进行祭祀,这场长生殿的私语,被白居易写出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于是,七夕就成了定情的代名词。不过在那时候更多的人还是将它当成是女孩子的乞巧节。
在古代时候,乞巧节一直是一个非常盛大的节日,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外国之间的往来。牛郎织女的这个悲情而浪漫的故事传到了很多其它的国家,比如说,朝鲜,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那时候的外国国家也会进行乞巧节的活动。比如说日本在奈良时代开始,日本的宫廷和上流社会,会在七夕节这天将自己的心愿写在纸上,挂在枝头,然后将自己的心愿放在小船上和灯笼里放进河里顺着河流一起飘向天上,从而实现自己的愿望。2006年,我国将乞巧节列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人们可以更加的认识和传承古代的传统文化。不过,在现代很多人的眼里,七夕节已经变了味道。七夕节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买买买,跟情人约会,互送礼物。但是这个传统节日真正的含义很多人都忘记了。
I. 农历七月初七,是什么节,特定名词,中国式情人节不是元宵那天么
是的。中国式情人节是“元霄节”那天。
七夕那天是“乞巧节”。“女儿节”。广东等地就还有过“乞巧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