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情人节的意象

情人节的意象

发布时间: 2023-03-05 00:26:15

A. 七夕节不是情人节

农历七月初七,传统佳节“七夕”,传说中这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日子。然而,民俗学家却在“不解风情”地高呼:七夕节不是情人节,而是“女儿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七夕,这个流传已久的传统节日,最近几年忽然一年比一年地热闹了起来。因为受西方情人节的影响,不少人开始打起中国情人节的主意,因为背后有牛郎织女悱恻动人的爱情故事为依托,因此,七夕就被人们一眼看中。文人的鼓噪加上商人的炒作,七夕作为中国情人节的说法好像也越来越成为国人的共识。其实,追本溯源,七夕节日,完全与爱情无关,它原本只是一个标志着夏秋时令转换的日期。

牛郎和织女,在古代文献中,最初是作为两个星星的名字而出现的。

这两个星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中的《大东》篇,诗中牛郎被称为牵牛。

古人之所以关注天上的星星,是因为星星在夜空中位置的变化可以用来标农时、记时令,而牵牛、织女两星则是作为秋天到来的标志受到古人瞩目的。这一点,在《夏小正》这部上古农事历中就说的很明白,它说:“七月,……初昏,织女正东向。”一句“织女正东向”,就蕴含了牛郎织女七夕会天河这一故事的全部秘密。

稍有天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织女星为全天第五大亮星,在北方高纬度夜空则是最亮的一颗星星,而且由于织女星纬度较高,一年中大多数的月份都看得见。因此,高悬天顶、璀璨夺目的织女星非常引人注目,古人肯定很早就根据它的方位变化观象授时了。根据天文学者的推算,《夏小正》时代七月的黄昏,织女星恰恰升到了一年当中的最高点,即到了夜空靠近天顶的地方,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这颗皎洁的明星,正端端正正地高悬在人们的头顶上。

“织女正东向”的意思是指由织女星东边两颗较暗的星星形成的开口朝东敞开。那么,东方是什么呢?古时候的人们只要抬头看去,就会一目了然。黄昏的夜空,在织女的东南方,在灿烂银河的东岸,不是别的,就是那颗让织女朝思暮想的牵牛星。七月黄昏,夜空中这种银河直贯南北、织女高悬天顶、牛女相映成辉的景观肯定给古人留下深深的印象。《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意象就是这种独特天象的形象写照,而七夕之夜牛郎织女会天河的故事自然就是从这种天象演绎而来。也就是说,追本溯源,牛郎织女的故事原本与人间男女的爱恨情仇无关,而只是上古天文学观象授时知识的反映。

织女、牵牛两颗星星的得名,也是源于其观象授时的功能。

如上所述,织女是七月之星。七月暑气渐退,天气乍凉,在男耕女织的古代,这个时候该是女人纺线织布、准备寒衣的时候了。《诗经·豳风·七月》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就道出了此意。“九月授衣”,意思是九月已是万物萧杀的晚秋,该是穿寒衣的时候了。九月授衣,则必须八月裁制,那么,七月,就该是纺织娘们飞梭织布的时候了。这首以“七月流火”起兴开头的西周农事歌谣,很有可能就是当时的织妇们在七月的夜晚,一边摇动纺车织布,一边反复吟唱的。天上,织女星光璀璨,地上,纺织娘浅唱低吟,人间天上,相映成辉,那颗照耀着人间纺织娘劳作的明星,因此就被赋予了织女的名称,成了人间织女的守护神。

七月开始纺绩,因此就形成了了七夕乞巧的风俗。古代每到七夕之夜,妇女们拜牛郎织女,并结彩缕、穿七孔针、查看蜘蛛结网,据说这样可以使自己变得心灵手巧。这种风俗早在晋代的《西京杂记》、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了。正是凭借着这种年复一年的乞巧仪式,牛郎织女的故事才代代相传,流传人间。

七夕何以必须陈设瓜果?这不过是因为七月之时,正是瓜果成熟的时候,《七月》说:“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壶”指葫芦。正因为七月与瓜果之间的时令关联,汉代纬书《春秋合诚图》说:“织女,天女也,主瓜果。”可见在古人心目中,织女这颗初秋之星俨然成了瓜果的象征。

那么,牵牛之得名又跟时令有什么关系呢?《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意为牵牛象征牺牲,牺牲指诸如牛、羊之类在祭典上宰杀献神的牲畜。这一说法暗示了牵牛星之得名和牺牲之间的关系。牛、羊等用为牺牲的动物,饲养生长有一定的周期,古代针对饲养牺牲动物的'每一阶段,都要举行一定的活动。对此,《礼记·月令》中有明确的记载:春天,万物孳乳,牲畜繁育,故到了暮春三月,需要统计幼畜的数量;六月,夏秋之交,草木丰茂,刍秣收割,故令臣民贡献牧草以为养牲之饲料;八月,仲秋之月,牲畜体格已定,察其长短肥瘦,合规中度的牲畜才能用为牺牲;九月,暮秋之月,牺牲已经长成;到了腊月岁末,就宰牲祀神,祈福纳祥。《月令》称八月“循行牺牲”,表明八月是牲畜饲养周期中的一个重要的时间点。此时的黄昏时分,明亮的织女星已经离开头顶向西滑落,而银河东岸与织女遥遥相对的另一颗明星,则紧随其后升上天顶,这颗星因此就被作为视牲之月的时间标志,并被顺理成章地命名为牵牛。也就是说,牵牛星之名牵牛,不过是因为古人以之作为牵牛视牲之月的时令标志。

可见,七夕故事和民俗的各个主要环节,都可以由其与岁时的关系得以解释。而民间传说中七夕的雨水自然也与织女的悲伤无关,七夕之所以多雨,不过是因为初秋七月,正是中国大地连绵秋雨开始的时候。

尽管有牛郎织女之间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但七夕习俗却根本与爱情无关。七夕,作为秋天的第一个节日,拉开了秋天的序幕,而秋天的戏剧永远是令人伤感的悲剧。因此,七夕与其是一个温馨的节日,不如说是一个哀伤的日子;与其说是一个令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日子,不如说是一个自古多情伤离别的日子。七夕非爱情的季节,因此,在古人的观念中,七夕对于婚嫁,并非一个吉利的日子,牛郎织女的爱情,也并没有花好月圆的意味。这都是有史料可考的。

中国原本是有自己的情人节的,它和西方的圣瓦伦丁节一样,不在秋天,而在春天。

在古代,包括春分、花朝、春社、清明、上巳等等在内的春天节日,除了其特有的与农事、祭祀有关的仪式内容之外,无一不是风情摇曳的爱情节日,且不说自古以来那些在春天节日上吟唱的诗篇中流露出来的无边风月,翻翻宋明话本、元人戏文,那些多情的才子佳人们几乎无一不是在清明上巳、踏青游春的游戏场上一见钟情、私定终身的。说到底,万物盛开的春天才是滋生爱情的季节。

时下国人炒作七夕情人节概念,原因之一是为了和西方的情人节抗衡,用心可谓良善。然而,为了回应外来文化,却对传统乱加阐释,反倒使“传统”成了外来文化的拙劣模仿。本意为复兴传统,结果可能恰恰适得其反,远离了我们真实的文化记忆。

B. 七夕是什么时候..具体寓意呢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是流行于中国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节日最早起源于中国汉代,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极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节日产生了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习俗,并远传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因受外来文化影响,洋节逐渐流行中国,媒体炒作,七夕节在当代又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文化歌颂了忠贞不渝的婚爱观,体现了人们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它传承发扬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责任心,不同于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浪漫色彩的爱情观。在农耕社会中,家庭不但是一个基本的生产生活单元,而且是社会构成的细胞,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弘扬牛郎织女故事传说倡导的追求美好生活和坚贞爱情的婚姻爱情观,在当前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C. 美国1984 love邮票多少钱

1973年1月26日,美国首次抄发行印有LOVE字样袭的邮票,面值8美分。邮票图案是4个红色英文字母的组合,其中“0”字母向右偏转45度,酷似热恋中的姑娘偎依在情人宽厚的肩膀上。它是20世纪70年代发行的唯一一枚LOVE邮票。当时美国邮政总局并没有发行LOVE系列邮票的计划,集邮者也没有意识到这枚邮票竟然会成为一个新系列的开端。
市场价格为115元人民币。

D. 光遇情人节人物嘴叼玫瑰花什么意思

象征着爱情,情人节游戏各种厂商举办这个活动。并没有太多具体的内涵,只是为了活跃游戏气氛。
所抽出的意象大多都是,围绕该节日来展开的。如果不是官方具体解答或公布这什么意思,那么就可以理解为没有任何意思。相反,你也可以随意发挥,你认为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什么意思(比如:促进游戏玩家去谈恋爱,过增进各玩家的感情)。举办这个活动的作用就是为了活跃游戏气氛。为游戏增添更多的玩法,使其更加有趣,玩法更多。

E. 请问:一年中十二个情人节,分别都是什么颜色及它们代表的意义

十二情节

情节哪知道西历2月14号西洋情节及农历7月7七夕情节落伍:3月14白色情节想依于低估世间男歌咏赞颂情赋秉性事实除七夕外12月每月14号都情节且每情节各特殊名称与含义:

记情节(DiaryDay):

情侣互赠足够纪录整恋情事记本象征两携手走未并留更美忆。

圣华仑亭情节(Valentine'sDay):

西洋传统轻华仑亭主角节郑重其事恋选择礼物鲜花表达自慕情痴情少则按古传说圣华仑亭前万月桂树叶放枕盼望自梦同自相。

白色情节(WhiteDay):

东2月14号孩送男孩礼物表示情意同或情意3月14号送孩份情礼物表示彼相印;男孩孩没觉要刻意忽略便算委婉拒绝已经起侣说则赠情节礼物。

黑色情节(BlackDay):

属于单身贵族情4月14号家共聚堂彼鼓励加油打气化悲痛力量倒热热闹闹十怀籍消除形单影落寞穿黑套装黑帽黑皮鞋吃黑豆制面条喝咖啡加奶精享受黑咖啡苦涩原味。

黄色与玫瑰情节(Yellow and Rose Day):

已经5月情事没任何进展穿着黄色衬衣或黄色套装吃黄色咖喱饭告诉家:I am still available.暗示5月气候适合游所玫瑰情节称。

亲吻情节(Kiss Day):

属于双恋重要节花前月烛光晚餐等浪漫气氛吻定情帮助。

银色情节(Silver Day):

意带家给家认识节或介绍给其所尊敬辈机银色情节侣互赠银制礼品饰物。

绿色情节(Green Day):

森林脱关系做趟凉爽清新森林旅尽情享受户外自度健康愉悦。

音乐情节与相片情节(Music Day & Photo Day):

举办型社交轻歌曼舞介绍给朋友同事认识机单身族更借机看看现场没自意象许情侣喜欢着蔚蓝晴朗空合影所称相片情节。

葡萄酒情节(Wine Day):

轻噬葡萄美酒庆祝充满诗意秋通情侣选择浪漫且别致餐厅共进晚餐聊聊彼未规划及共同目标等题。

橙色情节与电影情节(Orange Day & Movie Day):

情侣连续看两场电影看完两该补充水份杯健康百百柳橙汁吧单身要喝杯柳橙汁想喝两杯才痛快没管着。

拥抱情节(Hug Day):

想情拥抱久都向世宣告意让寒冷冬变格外温馨些底依能热情相拥情侣种情意惜见证。

情人节,又称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日期在每年公历的2月14日,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基督教。如今已经成为全世界著名的浪漫节日,但是不同国家的人们表达爱意的方式却各不相同。

情人节是一个关于爱、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贺卡的节日,男女在这一天互送礼物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情人节的晚餐约会通常代表了情侣关系的发展关键。

情人节现已成为欧美各国青年人喜爱的节日,其他国家也已开始流行。而在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的七夕节也是靓女们重视的日子,因此而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由于能表达共同的人类情怀,各国各地纷纷发掘了自身的"情人节"。据海外网2019年2月14日电,有美媒曝出,日本女性正在抵制本国情人节的一项独特传统。

F. 他们这样谈论爱情:亲密与心碎的爱之艺术 | 情人节

又到情人节,“爱与亲密”的话题兜兜转转再次回到了人们的视野里,年复一年借节日之名获得数不胜数的叙事关注。尽管2月14日的圣瓦伦丁节源自基督教传统,爱情的感召力及其极富煽 *** 彩的特质却能够跨越不同的文化语境,使其从私领域中出走至大众视野。爱是命定的天赋,在亲密爱、 *** 、人 *** 、公共爱的交迭对话中丰富其内涵;爱亦背负了历史和文化的重担,它之所以成为人们创作与研究的重要母题之一,正是因为它以内在于语言的形式与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验绑定在了一起。

人们对于爱情主题的文学影视作品并不陌生。今天,我们希望这里呈现一些谈论爱的另类视角:博物馆与艺术馆中的展品如何能够成为凝结的爱的意象?艺术家们对当代爱情有哪些观察与思考?爱情能否与更具公共性的社会关怀相联系?

亲密是爱。云图映画联合今日美术馆推出了“爱的艺术:亲密”全球影像艺术大展,展览于2018年11月24日至2019年2月24日在今日美术馆2号馆展出,以视觉媒介的形式呈现当代艺术家对亲密关系的热切思考与积极探索。展览既涵盖了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草间弥生、小野洋子等颇负盛名的艺术家的作品,她们从女性体验情感的角度出发,以大胆创新的行为表演与艺术装置探索“爱”的多元表达形式。同时,该展览也展出了一组实验性与未来感十足的影像作品,旨在讨论社交网络、虚拟空间与消费主义对亲密关系的形塑,作为对当代无数新型亲密形式的回应与反思。

心碎亦是爱。2018年6月,世界第一家、也是最负盛名的克罗地亚心碎博物馆在上海迎来了它的第50场全球巡展,吸引了无数中国观众慕名前去,这也是它首次来到中国办展。坐落于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市上城的这家心碎博物馆诞生于2006年,拥有世界各地失恋者捐赠的1000多件展品,并在2011年被授予“欧洲最有创意博物馆奖”。心碎博物馆的联合创始人奥林卡·维斯蒂卡和德拉任·格鲁比希奇原是一对情侣,在分手之际萌生了一个“安放曾经亲密无间、千金难买的记忆”的想法。以更富有诗意的解决方法来处理已然结束的恋情,这是他们创办心碎博物馆的初衷。

克罗地亚的心碎博物馆

2011年,心碎博物馆的同名官方出版物《心碎博物馆》上市,书中收录了200件藏品,每一件藏品的图片旁都附有捐赠者的说明文字,讲述此件展品背后的故事。去年10月《心碎博物馆》中译本面世,将200个“人类失恋心理学研究标本”呈现到中国读者面前。

亲密关系的当代形式:情欲碎片与心碎物品

情书、情诗、当面告白,人们习惯于且偏爱以文字和语言传情,这是因为它能较为直观地传达表白者的心意,也是人们默认的正统交流方式。而将抽象暧昧的情感转译为声形俱备的语言也并非一件容易的工活,更何况情感的曼妙之处往往在于其难以诉之于口的特性,不过这番劳累也是恋爱者乐意承受的甜蜜负担。表达情感的方式与承载情感的媒介也因时代的变迁、地域的区隔、风俗的流变等变换不同的面目,就算是最基本的文字传播,也不再仅限于在纸笔之间做文章。在当代,数字媒体技术、社交网络与人工智能都参与了这场情爱的转译活动,也使得现代人的情感表达方式更为多元立体。“爱的艺术:亲密”中的诸多展品都展现了这份裹挟在亲密关系中的现代性。

独白剧场(Monologue Theater)展出了翠西·艾敏的作品系列《承诺爱你》。将霓虹灯作为表达媒介是翠西·艾敏典型的创作风格,这也造就了她对情爱语句的另类书写。《承诺爱你》由数块电子屏幕组成,每一块屏幕上都有一句经典的表白话语,比如“When I hold you, I hold your heart”,“Love is what you want”,“I listen to the ocean and all I hear is you”。霓虹灯管被弯曲成手写字体的模样,拼接出了这些与爱相关的感受和思想。与《承诺爱你》有着相似呈现方式的,还有刘诗园的视频装置作品《情诗》。该作品将九首来自各个国家的古今爱情诗歌的诗句打乱,再重新拼接为一首高度抽象的冗长诗歌。这首长诗被翻译为十三种语言,以视频滚动播放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尽管这首被重组的诗歌读来并没有连贯的叙事与深刻的含义,但所有人都能够明白它在述说关于爱的故事。

翠西·艾敏的作品《承诺爱你》

刘诗园的视频装置作品《情诗》

这些告白的话语和情诗就像爱一样,就其本质而言,既令人困惑,又有一种凝聚的力量,正如罗兰·巴特在《恋人絮语》中反复剖析的爱与语言之间的辩证关系——“我爱你,这一具体情境不是指爱情表白或海誓山盟,而是指爱的反复呼唤本身。”作为结构主义者的巴特将恋爱体验与恋人之间的情绪故事演绎为语言的蒙太奇游戏,用极富象征意味的符号描绘了诸多经典的恋爱情境。而当语言负荷了过载的情绪能量之时,它也导向了模糊不清的情爱路途。

《恋人絮语》

[法]罗兰·巴特 著 汪耀进 武佩荣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7

程然的录像装置作品《信》在未来剧场(Future Theater)展出。该作品由刘嘉玲演绎,呈现了一个艳丽女子的心事独白,她穿梭在灯红酒绿的都市中,向观众诉说一些朦胧的心迹与真假参半的回忆。刘嘉玲独白内容的灵感来自于程然收到的一封包装成 *** 邀请函的欺诈邮件,其中充斥着挑逗的语句和暧昧的邀约。图像强化了文字的表现力,借由演员的自述表演,杂乱无序的文字自然地拼接为一个立体的女人影像——寂寞、神秘又充满诱惑力。她既是都市人对于情欲形象的惯性想象,又映射了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之间的复杂联系。

程然的录像装置作品《信》

除了语言文字,物品也是承载感情的重要媒介。《心碎博物馆》的藏品就展现了人们将抽象的亲密关系实体化的诸多尝试。比如一张写着“Pay attention to me”的纸条、一双不合脚的红色运动鞋、一款同时送给妻子与外遇对象的海龟挂坠。奥林卡·维斯蒂卡在《心碎博物馆》的引言中写到,他们希望心碎博物馆成为所有逝去的、痛苦的爱情记忆的保险柜。尽管有形之物终会消散,但总比人转瞬即逝的感情与似是而非的回忆靠谱,这也是为何许多人会在恋爱时互赠物品、将它们视作感情的确证和依托的原因。物品作为感情的能指而拥有了意义,在一些特殊的时刻,它甚至扮演或替代了感情本身。

《白色绅士鞋》:“我很开心,再也不用时不时穿上这双白色绅士鞋来取悦她了。”

因此,维斯蒂卡与格鲁比希奇试图通过“展示”这些物品,帮人们完成“告别这段感情”的仪式。但心碎博物馆的别出心裁之处,或者说颇具当代性之处,在于创始人将所有物品统一在了“失恋”、“心碎”的主题之下,以一种庄严的方式来纪念一段不完美、痛苦甚至是毁灭性的人生体验。对“大团圆”故事与完美叙事体的破除,也映射了我们所处时代的某种思潮:以直面的姿态对待残缺但真实的生活图景。作为构筑对特定群体有意义的生活秩序和集体身份的文化性机构,博物馆对“心碎”面向的选择和参与者的积极反馈,也反映了“肯定苦难”与“重新开始”在当代价值观念中的重要性。

《心碎博物馆:人类失恋心理学研究标本》

[克]奥林卡·维斯蒂卡 德拉任·格鲁比希奇 著 王绍祥 译

未读·文艺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10

身体与在场:爱与艺术成为艺术家的生命本身

爱将人与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要求参与者全身心的投入与专注,在“爱”自身的话语框架中保持“在场”状态。但现代工作生活的快节奏使得“爱”的时间成本显得如此高昂,与此同时,正如程然的作品《信》所揭示的,虚拟经验与真实情感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且难以分辨,“爱”似乎也成为了若即若离、飘忽不定的闪烁存在。“将时间与爱可视化,”这是塞尔维亚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面对这场“爱的危机”所给出的回应,通过这场活动,她也在探寻爱之于自身的意义。

2010年春夏之交,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行了大型回顾展“Marina Abramovic: The Artist Is Present”(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场),她本人也亲自参与了“艺术家在场”行为艺术项目的表演。在展览进行的三个月里,阿布拉莫维奇每日都会坐在一把木质椅上,等待观众轮流坐到她的对面。双方都被禁止通过语言或肢体动作交流,只能够通过对视的方式接触。报名参加这场行为艺术实验的人不计其数,还有无数特地从大洋彼岸赶来的参与者,围观的人也总是把场地堵得水泄不通,许多观众在短暂的沉默对视中感动落泪。此次展览的 *** 莫过于阿布拉莫维奇与其前情人兼艺术搭档乌雷的重逢,二十余年未联络的两人在木桌的两端以泪水与紧握的双手达成了和解。纪录片《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场》跟随记录了此次展览的全过程,并回顾了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与乌雷之间的爱恨故事。

阿布拉莫维奇与乌雷在“艺术家在场”的表演上重逢

“爱的艺术:亲密”永恒剧场(Eternity Theater)为观众们呈现了这部纪录片,同时该展览也收录了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在年轻时共同制作的两部行为艺术影像作品《剩余能量》与《恋人:长城徒步》。两人相遇所带来的火花和艺术能量极大地丰富了他们作品中的情感张力,并使得“爱与亲密”的母题与他们一生的艺术创作紧密缠绕。《剩余能量》以身体对抗的方式展示了亲密关系的脆弱、不确定性和关系给双方带来的恐惧与创伤;《恋人:长城徒步》则更像是一场告别仪式——两人分别从山海关与嘉峪关出发,花了三个月走向对方,在陕西二郎山相遇后,两人拥抱挥别,从此不再联络。

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共同创作的作品《剩余能量》

对于阿布拉莫维奇而言,爱既是艺术表达的话题,也是艺术创造力的源泉。她在纪录片中表示,她的身体是她工作的主题、对象和媒介。她不仅以挑战生理极限的行为探索两性关系的边界,还以“身体在场”的方式创造了一个“爱的空间”。在她看来,“艺术家在场”的意义在于任何坐在她对面的人都能够和她产生直接、独特且紧密的联结并得到关注和尊重,这是对一个速度太快的世界的抵抗,她要求人们慢下来。阿布拉莫维奇和参与者在沉默注视中互相给予的无条件的爱与注意力,给她带来了“不可思议的轻盈与和谐的神圣感”。在这些冒险式、实验式的创作实践中,爱与艺术都成为了艺术家的生命本身。

宏大之爱:超越私密情感的社会力量

爱之于个人的意义纷繁变幻,对于《心碎博物馆》展品的捐赠者而言,爱是一场回味无穷的情欲体验或一份稳定熨帖的精神支持;在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眼里,爱与艺术相伴常在。但爱是否是独属于私密领域的个人体验?它是否拥有更为普世的意义?文化研究学者雷蒙·威廉斯发明了“感觉结构”(structure of feeling)一词,强调未定型的社会意识与过程中的鲜活经验——我们所体验的人类感情不全然是“主观感性”的结果,也受到具体社会经验与社会关系的影响。不同于严谨的学术分析,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爱的人们与艺术家们以一种更直观、更具美感的方式阐释了爱的社会性意义。

狗项圈灯、弹簧床垫、从胫骨里取出的螺丝钉、伽利略温度计、填字游戏……《心碎博物馆》中的展品既有平淡无奇的,也有荒诞怪异的,但每一件展品都有着共通的特性:不事修饰地讲述某次极其私密的感情体验。它们展现了过去一百年里世界各地的人们真实生活的瞬间,也反映了这些人们所处时代的政治、伦理和社会问题。

怀着“无私的爱能够改变世界”的想法,小野洋子与约翰·列侬曾将1969年的蜜月旅行转化为一场反战行动。彼时越战已持续14年。两人先后在阿姆斯特丹的希尔顿酒店和蒙特利尔的伊丽莎白女皇酒店举行了“在床上”(Bed-in)行动,旨在宣传“ *** 不作战”(Make love, no war)。这是一场空前未有的行为艺术表演,行动持续期间,这对夫妇穿着睡衣在床上与媒体、政客、粉丝等各类人群会面,谈论人权与战争等议题。

小野洋子与约翰·列侬的“在床上”反战行为艺术表演

这场行动的影像记录《床上和平》(Bed-in for Peace)也在“爱的艺术:亲密”行动剧场(Action Theater)展出,展览还重现了这场表演发生的场景——一间贴满反战标语的酒店房间内,一张摆放着乐器与鲜花的大床。纪录片中,列侬将他们看似偏激的行动定义为一次日常性的尝试:“就像卖肥皂,会有人说这没有用,那么你也可以去做一些你能做的有用的事情。因为没有人尝试过和平,所以默认暴力是唯一的途径。总有一天,人们会知道,和平和暴力是不一样的。”48年后,小野洋子再度回忆起她与约翰·列侬共同发起的“在床上”行动,坦诚承认“1969年,约翰和我都太天真了”,但她同时也相信, “这个影片是有力量的,我们当时说的话,现在也可以被听见。”这封独白信同样也作为一件展品被收藏展出。对和平与善意的信仰和追求使得爱情不再局限于一份私密情感,而转换成更为广泛的社会力量。与上世纪六十年代反战的社会潮流相结合的爱,拥有了更为多元的公共面向。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G. 七夕情人节为什么叫中国情人节

七夕节,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双七、香日、星期、兰夜、女儿节或七版姐诞等。因七夕赋予了权人格化的牛郎织女美丽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在古代,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关系密切,它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这一日女子会访闺中密友、祭拜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七夕节”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传统习俗,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它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人为主角的节日。

七夕节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七夕节的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与女红(gōng)等诸多习俗影响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H. 七夕是“乞巧节”还是“情人节”

农历七月初七,传统佳节“七夕”,传说中这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日子。然而,民俗学家却在“不解风情”地高呼:七夕节不是情人节,而是“女儿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七夕是“乞巧节”还是“情人节”,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夕是“乞巧节”还是“情人节”

七夕最初是女子节日

毫无疑问,七夕节是与牛郎织女的传说相关联的,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是这个节日的价值所在之一。但七夕的本源并非“爱情”。

七夕节所在的农历七月,《夏小正》中说“初昏,织女正东向”,这个时候的黄昏,抬头可以望见夜空中银河贯穿南北,织女星散发着美丽的光辉,朝向银河东岸的牵牛星——这是天上。而在人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夏已末,秋将至,女子们要开始摇动纺车,织布制衣了。就这样,天上的星星被遥想成了人间女子的保护神和寄托心愿的所在。织女的意象在这个迎向秋天的时间段凝固了下来,关于她的想象,她的那些巧慧特质,以及与牛郎相互牵绊的故事也由此展开。

对织女的崇拜最终落在了七月初七,这个时间对于古时的女性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孔雀东南飞》中云:“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是妇女们相聚嬉戏的日子。

而按照阴阳术数之说,单数属阳,七月初七这样的阳月阳日相重的日子被古人认为是阳气大盛的,需要有阴气来调和补充,这便给了妇女们在七月初七参与游乐、祭祀、社交等各种社会活动的契机。

于是,一个属于女性的特殊时间点,与寄托着女性“巧智”之思的织女意象相结合,七夕节的风俗活动由此衍生发展。

七夕夜祭拜织女的习俗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这是一个类似今日“姐妹淘”的小型聚会,参加者是少妇少女们,并无男性参加。她们在月下焚香礼拜被称为“七姐”的织女,许下心愿,然后吃吃瓜果、聊聊私房话。

在七夕节的节俗活动中,织女是核心形象;而短暂脱离出日常生活、享受着同性小团体私密空间的女子们,是节日的绝对主角。所以,把七夕称为“女儿节”,是毫不过分的。

节日活动核心为乞巧

七夕节是女子们的节日,其节俗活动有个关键词,就是“乞巧”,即乞求心灵手巧。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的记载,也就是七夕月下比赛用丝线穿针,这“开襟楼”是专门为七夕拜仙、乞巧搭建的楼台,装饰五彩。用七孔针是为了穿针的难度,后世又发展为难度更甚的九尾针。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喜蛛应巧”之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南朝时的做法如《荆楚岁时记》中所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此处的“喜子”为小蜘蛛。唐代时,皇宫中也十分盛行这种习俗,做法略有不同,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当时的七夕夜,宫女们要“各捉蜘蛛闭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还有“投针验巧”。明《帝京景物略》中载有“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的做法:七月七日正午,女孩将一碗水放在太阳下暴晒,过一会儿,水面生膜,将绣花针轻投水中,针会浮着,此时就看水底的针影像什么。如果针影像云朵、花卉、鸟兽,就说明女孩“得巧”;如果针影粗如棒槌或细得像丝,就说明女孩“得拙”了。有趣的是,也有一些地方,投的不是针,而是自制的豆芽,当然,这用来验智巧的“豆芽”,要叫做“巧芽”了。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

有些七夕习俗在“乞巧”之上还有“乞美”的内容。我国多地旧俗在七夕用凤仙花捣成汁染红指甲。染指甲这个习俗,除了“乞手巧”的含义,当然还是为了美丽。同样,七夕日用槿树液洗头发以及用脸盆接七夕夜露水抹在眼上和手上的风俗,也寓意着“巧上加美”的祈愿。而姑娘们说七夕夜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则更是充满了对于“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温柔想象:女儿家的心事,柔软又美丽。

盛行于宋元时期的七夕节玩“磨喝乐”的习俗则是关于“乞子”的。磨喝乐,又称魔合罗、摩呵罗等,音译自佛经中的梵语神名,是民间七夕节的玩物,即小泥偶,多是嗔眉笑眼、手持莲叶莲花的男童形象。磨喝乐被视为“巧儿”,供儿童把玩游戏;也可以在七夕时供奉起来,传达妇女们“宜男”的心愿。“捏塑彩画一团泥,妆点金珠配华衣;小儿把玩得笑乐,少妇供养盼良嗣”,正是关于七夕节玩磨喝乐的写照。

至于吃什么的问题,对节日来说似乎总是要紧事一桩。巧果是七夕的应节食品,比较常见的是用糯米粉或面粉加糖,揉剪成长条小薄片,入油锅炸制而成,入口松脆,还有撒在上面的芝麻香味。这种巧果是弯扭的形状,以“七曲八弯”来寓“巧”之意。而除了这种类型以外,巧果的其他形状也很丰富,手巧的女子,自己制作巧果时,会捏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或寄托了自己美好心愿的花样。

其实,不管是“乞巧”,还是“乞美”,抑或“乞子”,都是为了婚姻家庭生活的如意美满。正如《乞巧歌》中所唱:“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传统社会中属于妇女的天地并不大,要在有限的空间里经营出自己的幸福,也许真要像巧果所象征的那样,有一颗七曲八弯的玲珑心。

商业化捏造出情人节

七夕,从“乞巧节”演变为“中国情人节”,大约是本世纪以来发生的事情。本土已有的节日体系中本无情人节,而西方传入的圣瓦伦丁节填补了这一空白,其玫瑰花、巧克力、烛光晚餐的过节方式浪漫气息十足,受到了追求时尚的城市年轻人的喜爱,并逐渐风行。

而与之相应,出于民族的自尊与文化的自觉,本土似乎也需要一个情人节,于是传统节日七夕的情爱要素被发现和发掘,已经在西方情人节中尝到了利益甜头的商家也大力推动之,就这样,七月初七的七夕就发展演变为了与“2·14”相抗衡的“中国情人节”。在这个过程中,被迫分离却始终相望相守的牛郎织女故事得到反复讲述,他们成为了忠贞爱情的代表;白居易的《长恨歌》、秦观的《鹊桥仙》得到反复吟咏,“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成为了七夕节深情而隽永的告白。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接受了商家运用西方情人节过节模式和中国七夕节文化元素,推出的各种针对“有情人”的商品和服务,参加相亲交友等以爱情为主题的活动也俨然成为了七夕节的“新民俗”。

自然而然地,“中国情人节”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从乞巧主题到爱情主题,这是消费时代对一个古老节日的意义添加与再造,正如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指出的那样:传统,是可以被发明的。

拓展

乞巧节饮食风俗

一、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巧果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如今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七夕这一天,人们还会用面粉制作各种小型物品,放到油锅里煎炸后称“巧果”。晚上还会在打扫干净的庭院里,摆上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家中亲友围坐在一起。

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考究者还会使用“巧果卡子”的木制模具做出来各式各样的巧果,如鱼、花生、桃子、篮子、莲蓬、老虎、狮子等等。制作时只需将调好的面拽成小块塞进印模里,小号的用手指肚、大号的用手掌根压实与卡子一般平,然后小卡子抓住一端、大卡子握住把儿,用力将另一端磕向案板便可做出各种形状和印着吉祥图案的“巧果”面团,接着经过烙烤或油炸后便可食用。吃时,若嫌干燥腻味,不妨喝几口王老吉,有助于预防上火。

七夕节通常吃什么

巧果怎么做?

原料:特制小麦粉25千克、绵白糖5千克、饴糖3千克、芝麻仁4千克、嫩豆腐2千克、食盐0.3千克、植物油12千克。

方法:

1、水调面团调制:在绵白糖、饴糖、豆腐、精盐中加适量水充分搅拌,然后加入小麦粉、芝麻仁继续搅拌成水调面团,静置片刻,使面团处于松弛状态。面团调制时加水量要恰当,面团宜编硬一些,以便压制皮面。

2、成型:将面团等分若干块,静置片刻(5分钟左右).可手工成型,也可机械成型。手工成型:案板上撒一些扑粉,用擀面杖(专用木棍)先将面团压扁。然后擀薄(约厚1毫米左右),横向整齐摺叠;摺叠宽度8厘米以内,约在4厘米处的中间从左到右直线开切一刀,再切段,每段宽3厘米以内。在每段摺叠连接处打刀眼(即面片中间切两条缝隙),筛去扑粉待油炸。机械成型:用轧皮机(皮子车)压薄成型。

3、油炸:油锅油温加热到175℃左右,先将生坯筛净扑粉,预防粉受高油温焦化而污染油质,影响制品色泽。再将生坯倒在笊篱中慢慢放入油锅;待浮上油面时,迅速用笊篱拨动生坯,并且不断翻身,待呈金黄色时,立即捞出油锅。

4、冷却、装箱:捞出油锅后,迅速沥去多余的油,摊开冷却,趁微热装入箱内密封。

七夕节通常吃什么

二、吃面

另外这一天有吃面的习俗,这一天往往跟中国的24节气以外的三个杂节气,一个杂节气就是三伏,还有一个是暑九,还有一个南方的雷雨。大家都知道头伏饺子,二伏面。而且吃面意味着挑寿,面挑得越高,人就越长寿。还有为织女摆贡。

面条可以做,抻面,它象征着巧,而且象征你以后的性格能屈能伸,特别是能男孩子抻面或者给丈夫抻面,而且具有韧性,说明你出去做人也要有韧性,你的事业才能够成功。丈夫的夫本来就是天字出头叫夫,丈夫为天,妻子为地,面抻出头上,天就为夫,就可以闯出一番事业。另外闯荡出来,还要祝福婆婆公公健康长寿。

三、吃瓜果

七夕是以瓜果为主,因为这个时候瓜果下来了,特别是西瓜。而且这个时候最忌讳的是不吃梨,大家在这一天吃梨,就和巧距离得更远。所以一般这天女孩子都不吃梨。

七夕的时候放桃,将来到了中秋,我们供月供娘娘都放。另外这个时候,端午节刚过之后,还有一些剩的樱桃,一般都喜欢采来。大家为什么要用樱桃,五月是热月,过去了,七月是分离的月,又进入酷暑,疾病开始蔓延,蚊蝇很多,樱桃像小灯笼一样,代表日子红红火火,第二,民间还这样认为,英雄一来,妖魔鬼怪统统逃跑了。还有桑葚,吃了白桑葚,象征着我从现在一直到天冷,吃菜或者水果的时候吃不了虫子,黑桑葚如果在这天吃就吃不到苍蝇屎。

乞巧节的民间活动

乞巧节的习俗:七姐会

姑娘们凑钱集资组成“七姐会”,七夕前三四个月,“七姐会”就开始筹备过节所需要的用品。姑娘们用彩纸、米粒、芝麻、瓜籽等材料制作成微型花朵、器皿、人物等各种精美细致的小工艺品。到了农历六月,还将谷种、绿豆放入瓷碗浸泡发芽,制作成作“拜仙禾”和“拜神菜”,供“摆七娘”用。

乞巧节的习俗:摆七娘

七月初六晚上,姑娘们各自在家门前或厅堂中摆设八仙桌,插上香烛,点起最好的檀香,将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配上古董珍玩、鲜花时果和胭脂红粉一起摆设陈列,供人参观欣赏,这就是“摆七娘”。

乞巧节的习俗:睇七娘

从七月初六开始一连三晚,本地或四乡群众便前往姑娘们家里参观姑娘们的手艺,名曰:“睇七娘”。哪家“睇七娘”的人越多,哪家的姑娘就越体面。香雾缭绕中,男士们认真窥视各位姑娘的一举一动,有中意的便在日后托媒人去说亲。

乞巧节的习俗:拜仙

初六至初七一连两晚,姑娘们靓妆艳服,焚香点烛,遥对星空跪拜,这便是“迎仙”。自三至五更,连拜七次,向织女祈求幸福美满,称为“拜仙”。

乞巧节的习俗:乞巧

拜仙后,姑娘们手执彩线登上绣楼,对着月光将丝线穿过针孔,名曰:“乞巧”。连穿七枚孔者叫得巧,否则叫输巧。少女们在稀星朗月下,穿针引线暗卜未来。

热点内容
慧兰花芽 发布:2025-05-17 07:24:05 浏览:685
养绿植的心情语录 发布:2025-05-17 07:23:41 浏览:718
玫瑰色的恋人们韩剧网 发布:2025-05-17 07:19:05 浏览:259
榆树盆景怎么修剪 发布:2025-05-17 07:18:58 浏览:971
通山花卉市场 发布:2025-05-17 07:13:05 浏览:390
玫瑰结图片 发布:2025-05-17 06:53:06 浏览:694
盆景肥盒 发布:2025-05-17 06:50:55 浏览:755
好养又好看的室内盆栽 发布:2025-05-17 06:50:47 浏览:207
魔尊同人之小兰花怀孕 发布:2025-05-17 06:50:06 浏览:671
七夕花价高 发布:2025-05-17 06:49:53 浏览: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