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七夕剃头

七夕剃头

发布时间: 2023-02-28 08:17:48

Ⅰ 女生剃光头是怎样一种体验

出家人剃光头皈依佛门,谓之“六根清静,脱离俗世”。

有的女明星也会因为工作或者个性剃光头,这个挺好理解的,但普通女生剃光头的时候是在想什么呀?

01

前不久,朋友突然给我发了一个消息“你一个女生剃光头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我在思考: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脑海里只出现了四个字“ 笑中带泪 ”。

从我产生“想去剃光头”这个念头,到成为一个光头,应该只经历了不到一周的时间,或许有冲动因素在里面,但在去剃头之前,我有了解到有几个剃过光头的男生他们的经历,好像并没有多么为难。嗯,身为女生,我也可以。

说实话,我真没计算过剃一次光头并长成清爽的短发需要花费多长时间,是不是赶得上来年夏天,是不是会被身边人当做另类,满脑子都是“削发以明志”。我甚至都没有提前买假发,只是去饰品店买了两顶帽子。

拿着帽子的时候,我重新思考了一下,真的要剃吗?我想,剃吧,帽子都买了。

02

那时候大二刚结束,又不着急找工作,专四考完了学业量又稍微降了下去,反正也没有男朋友,美丑都无所谓。

事前我也没有跟任何人透露过这个念头,当时正做完助教,夏令营刚开始报名。去理发店之前,偷偷跟其他助教说我去剪个头发。 我站在都江堰农庄路口,那种美到心碎的夏日午后的阳光里甚至都没有给自己的长发留最后一张自拍。

那天,是2016年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

理发店是沿着镇上的路走下去随便挑的。

进门后,阿姨问我剪发还是烫染,我小声说:剃光。

阿姨问:“啥?”

我稍稍提高分贝说:“就是把头发全都剃掉。”

阿姨说:“女孩子要想开一点啊,失恋没什么大不了的。别这么折腾自己啊,姑娘。”

我笑了,现在想起来那个笑似乎也是化解自己的紧张和尴尬,我说我就是自己想剃,没得病更没有失恋。

阿姨半信半疑地再次问我:“你想好了呀?那剃下来的头发是留下来,还是扔掉?”

我说:“留下一小缕就可以了。”

03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消费场所的镜子都自带蛊惑人心的作用,我觉得眼前长发的自己还挺好看的,推发器嗡嗡地响起来的时候,阿姨说:“开始剃了啊,你要是不想剃就说,我立马停下。”

突然觉得一阵酸楚,差一点就流出泪来,差一点就说出那个字“停”……但我没有。

阿姨剃的特别缓慢,过了五到十分钟,从下往上,才剃了一半。“现在反悔也还来得及,上面的头发把下面的挡着的……” 阿姨停顿了几秒,“你确定要继续么?到时候后悔可真来不及了啊,姑娘……”

“我说阿姨,你就继续剃吧,别问了。”其实我心里放弃的念头被阿姨念叨的越发强烈了,只能催促阿姨加快速度。

剃头的过程中我一直睁着眼睛,看着头发一丝一缕的掉落在地上,我心痛地想着,这可是我留了三四年的长发啊。

完了后,阿姨帮我拾起一缕头发编成马尾辫递到我手上并说到:“还好你的头型好看,剃了光头很好看。”

后来回到农庄朋友老师也这么说,并边说边动手摸,我低下头颅,任男男女女的手掌摩挲我的光头。那一刻,我不知该开心还是该难过。

04

现如今有很多朋友知道我有过剃光头的经历,给我发微信,说佩服我,有个性有胆量。

其实我根本没毛病,我就是有一个“我想剃光头”的念头,然后就去做了。世界上就不能有想剃头就去剃的Girl吗?但 人们就是只愿意相信他们想相信的东西,或者这种“Girl”本身就是一种另类。

05

当然,除了误解所带来的不愉快,当时我发的空间和朋友圈扎扎实实让我扬名全级、以及室友们的高中班级圈。后来跑市场,朋友帮我拍了几张照片,是光头期间为数不多的珍贵照片,想过去拍一套光头写真,穷且懒,最终也只能不了了之。

之后因为不想被问七问八,太过引人注目,常戴帽子去上课,不过在宿舍楼层或去楼下打水的时候还是会引起同学纷纷侧目。

其实我觉得我光头的时候真的挺好看的,但从光头到留到能染紫的短发的过程异常痛苦。

起先是长出一些短茬,然后长成寸头,那是我最喜欢自己的阶段,每天早上洗完头就来来回回摸自己微微扎手的发根,甚是开心;寸头过后,头发变得像刚刚被剪了毛的小动物;之后长成正常男孩子的样子,稍微美了一段时间;再过后,就变成了初高中那些不愿意理发、鬓角过长的非主流男同学。等到刘海终于也养长,能重新梳开中分,整整一年过去了。

06

剃光头对身边的人来说冲击有多大呢?《老友记》里Ross的新女友在Rachel的煽动下剃了光头,所有人都觉得不好看,这事儿也直接导致了男朋友跟Ross分手。

二十几年来,剃光头这件事第一次让从未对我多操心的父母气到不想跟我说话,奶奶直接跟我说“她想替我去死了算了”。知道我打了五个耳洞,他们的反应很平淡,但没想到对父母来说,剃光头是比打五个耳洞杀伤力大的事情。

朋友们大致有两种态度,女生多数觉得我挺帅气勇敢的,男生们一般只会不带太多恶意地笑笑我。

回想那段等待头发长长的日子,大概是我成年以后最丑也最努力的日子,要说剃光头这件事让我学到了什么,应该是真真切切地懂得了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看起来很潇洒、做起来也很潇洒的事情。

所谓“随心所欲”或者“酷”,都是有代价的,如果决定去做一件事情,或者都还没有考虑好,却已经做了,那必定要自己承担随后可以预计或不可预计的后果。 我通常不会跟别人提起剃头有多酷多爽,因为对自己来说,漫长的蓄发过程是少一天都不行。

当有人问起我此事时,我从未觉得值得他们羡慕或者赞叹。分享过很多心得体会,包括对自己的决定负责,你要有勇气做自己但同时也应考虑身边人的感受。

更重要的是,要 忍得住破茧成蝶的痛,才能担得起振翅高飞的美。

[怀左同学第三期写作训练营]

Ⅱ 什么节日有什么习俗

中国法定节日有:新年(1月1日),全国放假一天;春节(农历新年),全国放假三天;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全国放假三天;中国青年节(5月4日);护士国际节(5月12日);儿童节(6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8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国庆节(10月1日),全国放假三天;记者节(11月8日)。 人大代表提出将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假日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中国的元旦 ,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民俗学家:立春是重要岁时节日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元宵节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节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展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则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荡秋千等。>>

中和节在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虫儿。在农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围宅一圈,再入院内绕水缸一圈,中引龙回。有趣的是,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中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现在的“龙须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这天剃头理发,叫“剃龙头”。妇女在这天还不动针线,据说是为了避免伤龙眼。也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不过这个节日现已被人们遗忘了,但吃春饼等习俗至今还有。>>
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这一天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动。清明时分,天气转暖,草木复萌,人们常常结伴到郊外踏青、放风筝、欣赏春光,所以清明节有时也被称做"踏青节"。>> 农历三月三拜祖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本名“端午”。《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一般认为,它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而产生的。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又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当秦国灭楚后,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罗江自沉;江边群众得知,便纷纷驾舟打捞屈原尸体。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后人把这天定为端午节。每逢此节,民间有带香袋、吃粽子、赛龙舟习俗。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如馨谥艺,万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鱼把屈原的尸体吃了,后成为节日食品,划龙船则表示去营救屈原。>>

农历七月初七夜,称“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相会的日子。是夕,陈瓜果子于庭中,女孩子结彩缕,穿七孔针。据说先穿完者为巧。“乞巧节”,又由于多是女孩子参加,故称“少女节”。>>
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是传说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称“鬼节”。佛教徒这天要设“盂兰盆”,施斋供僧,举行诵经法会以及水陆道场、放河灯等宗教活动。中国大约是在梁武帝时(六世纪上半叶)始设“盂兰盆斋”的。现在,设“盂兰盆”的在民间少见,但放河灯的习俗却仍在一些地区流传下来。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魏、晋、唐、宋以来,逐渐演变成赏月的风俗。“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据传这个中华民族重要节日的形成与“唐明皇梦游月宫”的故事有关。在古代,每逢中秋人们就用精制的糕饼祭奉月神;祭奉之后,全家人分吃,表示合家团圆欢聚。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是魏晋以后兴起的节日。“重阳”、“重九”之名,肇于三国时代。主要有五种传统习俗。一是登高,此时秋高气爽、景色宜人,正是游历的好季节,既可以陶冶情趣,又有益于健康。二是插茱萸,可驱秋蚊灭虫害。三是饮酒赏菊。农历九月正是菊花盛开之时,观赏千姿万态的秋菊,喝几盅菊花酒,也重阳节的乐事。四是食重阳糕。人们把粮食制成白嫩可口的米糕,谓之重阳糕,而“糕”又与“高”谐音,食之谓可步步高升。五是开展敬老活动,从古至今重阳敬老之风绵延不绝。
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初八,俗称腊八 。早先传说这天是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寺院都要煮粥祭佛,后来成为民间习俗,以示五谷丰登。

民间有这样一首俗曲;“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当中摆上一桌供,两边配上两碟糖。黑豆干草一碗水,炉内焚上一股香。当家的过来忙祝赞,祝赞那灶王降吉祥”。它反映了过去民间祭灶的情景。这天由于特别热闹,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农历新年的“彩排”,所以又称过小年。现在尽管没有再祭灶的了,但每年腊月二十三前后卖的关东糖、至今仍是人们喜爱的传统食品。 专家称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腊八节已有千年历史

Ⅲ 七夕节剃光头是分手了吗

没准是脱发严重,想剃光头!谁说一定分手啊!七夕干啥啥不行?

Ⅳ 传统节日的由来及风俗有哪些

  • 01

    1、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风俗: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烧炮竹、烧烟花、游神赛会、年例、押舟、祈福、庙会、游锣鼓、上灯酒、赏花灯等。

    2、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灯节、小正月、元夕、上元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风俗: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民俗表演。

    3、龙抬头(社日节/土地诞)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农历“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又是土地神诞辰“社日节”。农历“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又是土地神诞辰“社日节”。

    风俗:剃头、祭社神、分祭肉、炮会、吃龙食(吃面条名曰“吃龙须”,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则叫“吃龙耳”,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葱饼叫做“撕龙皮”)、吃春饼、吃猪头肉等。

    4、上巳节

    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上巳节由来久远,有历史,乏记载。“上巳”一词最早收录在汉代的文学作品里。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逐渐成为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有说法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以驱除邪气。当兰汤沐浴成为一种辟邪法术时,这种沐浴活动就必须由专职的女巫进行组织和领导。

    风俗: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5、寒食节

    寒食为旧俗中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个节日,古时日期并不固定,有说在清明节前一天,也有另一种说法是清明前两天,现大多和清明节过。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即《周礼》所谓“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风俗: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寒食节是源传于我国北方古代较早的节日,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6、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风俗: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乐趣。

    7、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医节、天中节等,是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风俗:祈福纳祥类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放纸龙等,压邪攘灾类习俗主要有挂艾草、浸龙舟水、洗草药水、拴五色彩线等,节庆食品主要有粽子、五黄等。

    8、七夕节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巧夕、牛公牛婆日、双七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活动在七月七日晩上举行,故名“七夕”。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因被赋予了与爱情有关的内涵,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风俗:七夕节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访闺中密友、拜祭织女、祈祷姻缘、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七夕习俗。

    9、中元节

    中元节,时间农历七月十五,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风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10、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中秋已与年节齐名,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风俗: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观潮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11、重阳节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中收录,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风俗: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具体如:登高、吃重阳糕、赏菊并饮菊花酒、插茱萸和簪菊花、喝重阳酒等。

    12、寒衣节

    寒衣节,阴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鬼头日”等。我国北方地区将寒衣节与每年春季的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寒衣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

    风俗:寒衣节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

    13、冬至

    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拜冬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古代农耕社会的人们在安居乐业之余择日拜神祭祖便有了各种定期节日,拜神祭祖丰盛祭贡品发展出节日宴饮活动,也渐渐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庆祝方式,即所谓节庆民俗。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先民们自古以来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传统,以示孝敬、不忘本。

    风俗: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14、腊八节

    腊八节,俗称“腊八”,节期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腊八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腊八”一词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又称“腊日”,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风俗:这节日的习俗是“喝腊八粥”。

    15、小年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灶一直是腊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时期,都是腊月二十四祭祀。北方地区民间百姓相效仿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

    风俗: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

    16、除夕

    除夕,即岁除之夜,它与岁首(新年)首尾相连,通常会被称为大年三十。旧岁至此夕而除,第二天就换新岁了,故俗以为除夕。除夕作为年尾的节日,源自上古时代岁末除旧布新、祭祀祖先风俗,岁除之日是传统的祭祖节。

    风俗:除夕主要有贴年红、年夜饭、压岁钱、辞岁、守岁、燃爆竹、祭祖、挂灯笼等习俗。

热点内容
北京办公室绿植租摆 发布:2025-05-18 03:36:54 浏览:590
多想摘一朵 发布:2025-05-18 03:29:40 浏览:520
玫瑰糠疹阴部 发布:2025-05-18 03:29:39 浏览:644
紫霞仙女兰花是建兰吗 发布:2025-05-18 03:29:28 浏览:497
源益花卉种业 发布:2025-05-18 03:24:24 浏览:701
七夕成年礼 发布:2025-05-18 03:23:46 浏览:626
吃西兰花会胀气吗 发布:2025-05-18 03:23:43 浏览:911
山茶花的形状是什么 发布:2025-05-18 03:11:54 浏览:211
梅花档案南云 发布:2025-05-18 03:07:34 浏览:563
红凤菜花语 发布:2025-05-18 03:04:24 浏览: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