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郧西七夕节
1. 七夕这天作为中国的情人结是怎么来的
●传统的七夕是女性节日
●爱情不是七夕的全部意义
●“中国情人节”是对传统文化浅薄的附会
●为什么要叫情人节,我们就叫七夕节,我们就很含蓄怎么了?
●七夕不可能还跟过去一样,要尊重文化的常态变迁
专家学者:
孙建君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肖 放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民俗文字典籍研究中心民俗室主任
李 松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
七夕将至,满城都是爱情,这里是“七夕餐”、“七夕游”,那里搞起相亲会、姻缘角,爱情似乎成为七夕的全部主题,但即使这样,“中国情人节”人气还是不敌西方情人节。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七夕这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核是什么?有必要把它改造成中国情人节吗?我们到底该如何过七夕?就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三位专家学者。
1问:七夕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有什么文化内涵和习俗活动?
肖放:七夕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的七夕是女性节日,它关注女性的心理和身体,主要强调“乞巧”,女子希望自己能够心灵手巧。七夕的乞巧活动很多,比如“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以巧芽取针。现在南方很多地区还保留这些习俗。七夕还通过牛郎织女的故事来强调两性的爱情忠贞。此外,七夕还与科举考试有关。据说七夕是魁星的生日,而魁星是主管科举考试的神仙。流传至今,牛郎织女的传说之所以比较盛行,爱情之所以成为主题,这是时代变迁的结果,与社会两性开放程度、女性地位、女性被尊重的程度有关系。
孙建君:过去把七夕叫乞巧节,也叫女儿节,乞巧在过去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表现妇女的聪明智慧,不过现在已经淡化了。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代表了中国过去劳动人民的淳朴感情。传统的习俗活动挺多的,主要是女红。女红是过去安生立命、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流传至今的各地还是这些,但可能有点变异了,只是在形式上去做。比如乞巧,有些地区有组织地搞妇女技艺展览、评比,这实际也是一种形式。七夕不可能保存到现在还像过去一样。
2问:很多人把七夕看作是“中国情人节”,还有人大代表对此专门提交议案。也有人认为“情人节”不够确切,应该叫“爱情节”。对于这些称谓,我们应该怎么看?
李松:我不赞同把七夕看作中国的情人节,不能骨子里树立一个标准,外国有什么,我们也得有什么。当然不是说外国的节日不好,它创造情人节有它的社会背景,我们尊重就是了。中国的七夕节有自己的时间概念,我们的故事更加浪漫深刻。中国人在七夕这天聚集起来重温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这一天,人们记住了,人与人建立一种爱情关系的时候是这样的,是这么忠贞、这么凄美、这么浪漫,有什么不好呢?我们不要短暂的爱情,我们接受神话传说里的爱情观,大家心里是不是多一份安全感呢?叫做什么爱情节,也大可不必,爱情是七夕的文化意义之一,但不是全部。
肖放:不能因为西方有一个情人节,我们也叫中国情人节。中国本来没有情人这个概念,对“情人”的理解是狭义的、片面的、非婚姻的,其实本来不是这个意思。把七夕节叫做中国情人节,有相应的社会背景。改革开放后,西方的情人节进入中国,一些文化人看到年轻人都在过西方情人节,就想到,我们中国自己也有,为什么要过西方的情人节,当时有专家提出严格抵制西方情人节,七夕就在这样的刺激下有了重新生长的机会。我认为,在当代所有传统节日里,七夕生命力是特别旺盛的,是现代生活里最有创造性的一个节日。现在,我们借这个节日为青年男女的爱情服务,这没什么不好,只是“中国情人节”这个名字不好。地方上有的叫七夕文化节,七夕风情节,今年湖北就将举办首届中国(郧西)七夕文化节。
孙建君:说是“中国情人节”这是对传统文化浅薄的认识和附会。七夕跟西方的情人节是两回事,两者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一来乞巧跟情人节没有任何关系,二来中国的七夕是表现爱情忠贞的节日。如果把七夕当做情人节,也像外国人送朵玫瑰花的话,那只是一个形式,并不了解它的内涵。现在七夕的主要形式是表达爱情,所以就慢慢转移到情人节的说法上来。我是这么看的,民间说是什么节都可以,但是没必要在人大上提议把它定为中国情人节。
3问:外来文化对传统节日的影响如何评价?传统节日该不该有所丰富和创新?创新的来源和尺度在哪儿?以七夕节为例,守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核与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能够统一吗?
孙建君: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全球一体化,西方强势文化对世界各地文化产生冲击。国外的东西对我们影响很多,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很严重的摧残,想让它一下子恢复,谁也没有这种良方。守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核与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这个不要去讲什么统一,每个社会不断发展,新的东西不断注入。但是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深入以后,就像我们读了很多诗,读了现代诗、朦胧诗、十四行诗,再去看古典诗词,会发现还是我们这种唐诗宋词太好了,真是千古绝唱。
过去过七夕从来没有组织,也没有人强加他们,是发自他们内心的。老百姓想怎么过这个节日是老百姓的事情,但我们要正面宣传七夕,正面理解它。告诉大家七夕到底是怎么回事,它是怎么过的,它的文化意义在哪,相信大家能够理解。传统文化要有尊严,自己要尊重自己的文化。
肖放: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里,外来文化是不可避免的,这增加了文化的多样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这只是补充丰富,不是我们的主体。我们的主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一种文化体系,那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血脉所在,是我们价值观念寄托的地方。当然我们顾本,但并不排斥外来的一些文化,因为社会有多元的需要。
我认为传统节日要不断调整,不断适应社会发展,不断自我创新自我发展。它的基本内涵会比较稳定,但形式、方向会不断根据人们的需要自动调整节日的内容,所以七夕的变化也可以理解。就尺度来讲,人民群众认为是怎样就是怎样,不要专家说也不要政府说,要人民自己来说,他们自己做选择,这需要一个选择的过程。以七夕节为例,守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核与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可以统一。比如男女相会的美丽传说可以变成当今社会伦理的加强,青年男女如果平常接触不多,没机会谈恋爱,不妨作为一个爱情节,作为一个相会的日子,作为社会和谐的方式。
李松:我们当然不能静止僵化地看待传统文化,它一定是动态的变迁的借鉴的。我们对外来文化要借鉴,但不能借鉴得找不到自己。七夕是传统的接续,不再是直接传承了,因为它的一部分内容已经淡化了,但在爱情方面,我们还可以进行很多有意义的解读。中国人对爱情是很有见地的。我们为什么要叫做情人节,我们就叫七夕,我们就很含蓄怎么了?
至于怎么过七夕,首先,我愿意每年采取一些实际行动去纪念它,强化它,不仅强化自己,还要影响周边的人,把心得和感想与大家共享,看下七夕能做些什么事情。我相信创造力来自于每个人的生活。其二,节日都是共享的,不是一个人关上门过七夕。如果大家都觉得节日应该一起干件很愉快的事情,我想七夕节就很了不起了。
4问:近年来,各地举办七夕活动热情高涨,不只是商家,许多媒体也围绕七夕争先举办相亲等娱乐节目。如何看待这些现象?
孙建君:商家利用七夕作为发财的机会,却根本不了解文化产品跟普通产品是不一样的。媒体和商家是两回事,媒体比商家有思想些,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正确认识,不是附庸那些浅薄的认识和思想。作为学术分子只能坚持自己的学术立场学术观点。大众想法和学术观点不是完全一致的。媒体主要是一个导向,把专家的认识传给社会。
肖放:这些活动对七夕来说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七夕节日知名度。如果没有传媒和商家,七夕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一定意义上,七夕的生命力就在于好多人对它关注。另一方面,它可能会把七夕的一些传统要素抽空,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功利的诉求,会削弱它一些传统的文化内涵,只是强调其中一些比较新奇的元素,利用七夕达到一个商业目的。商家和传媒不应该过度利用七夕这个资源,创新不能太离谱,应该想想怎样掌握好“度”,滥用只能适得其反。
李松:七夕这天去相亲,在文化转型中有它的具体意义,给现在的关系更增加一种浪漫色彩和道德规范。但是我反对媒体和商家把七夕节做成一种商业过程,反对把七夕节炒作成一个黄金节。我觉得节日更多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时间,节日从来不应该是一个商业机会。
5问:2006年,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对于七夕的保护有哪些具体的措施?对此,您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李松:不仅是七夕节,还有很多少数民族的节日都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说明国家提倡我们保持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这是国家的一个基本态度,就是提醒全社会、每个人、各级政府或者文化部门,都有一份责任支持和保护我们的文化传统。对于保护的具体措施,国家没办法一刀切,没法制定一个标准的七夕节过法,各地有各地的习俗,具体措施要因地制宜,要尊重文化的常态变迁。现在我们都是城市化生活,搞个集体订婚仪式,那也挺好的。
孙建君:七夕不像端午节作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来确认。它是传统民俗节日,是跟民俗结合在一起的。我们现在有个提法,叫把过去的民俗“激活”,因为它还存在于老百姓心中。怎么激活?那就是按照老百姓的意愿去过这个节日,比如湖北端午节赛龙舟,由农民自发集资开展,民营企业家买些礼品,政府不拿一分钱,但在治安等方面给予支持。
相关链接
日本七夕节: 与爱情无关
日本的“七夕节”源自中国,延续了“乞巧”的风俗与习惯,现已成为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原本是阴历七月初七,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废除了农历,所以现在日本的七夕节,是每年阳历7月7日。
日本七夕节主要不是用来祈祷得到爱情,而是祈求姑娘们能拥有一身好手艺。每年这个时候,大人和孩子都会聚在一起,在五颜六色的长条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连同用纸做的装饰品一起挂在自家院内的小竹子上。这个习俗是从江户时代开始的。在快接近七夕的日子里,很多地方都会有七夕竹子树,在商店卖夏季服饰的地方、超市结款的地方,都会设立七夕许愿树。在一些大型的庆祝典礼上,还会举行竹饰(由挂许愿短签演变而来)大赛,由当地的幼儿园、小学等学校组织或者公司,创作各自的竹饰,进行评比,选出最有特色的几个进行展示。
此外,日本各地每年夏天还会举办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们身穿传统服装,载歌载舞,太鼓阵阵,“短册”飘飘的街头巷尾挤满观看和游玩的大人孩子。配合“七夕祭”的,还有每年夏季的烟花大会。
韩国七夕节:重祭祀讲究饮食
韩国文学家崔南善在《朝鲜常识》中记载,七夕原来是中国的习俗,后传到了韩国,恭愍王(高丽第31代王)跟蒙古王后一起祭拜牵牛(牛郎)和织女星,并在那天把俸禄给百官们。
韩国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风俗就是祈求织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织女一样有着灵巧的手、织布织得更好。当天早晨妇女们把香瓜、黄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头祈求,让女人们织布的手艺越来越好。韩国七夕的另一个重要事宜就是祭祀,祭祀可分为家庭祭祀和集体祭祀两种。韩国女性要在祭台放上干净的井水,牛郎织女不再成为祭祀对象,她们主要是为了祈求亲朋好友的平安。有些地方则举行祈求丰收的田祭。
韩国的七夕饮食也有讲究,传统食品有面条、麦煎饼,还有蒸糕。
2. 七夕在中国,天河在郧西十堰市郧西县是七夕文化发源地吗
十堰市郧西县是七夕文化发源地,证据如下:
其一,牛郎织女神话故事起源于汉水,是包括郧西在内的汉水儿女所创造的农耕文明的社会实践的产物;郧西构建“七夕文化”秉承了这一基于实践进行文化建设的精神,并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付诸新的社会实践而且将产生新的实践成果。其二,郧西“天河七夕文化”,有自成体系的原生态的丰富的民间故事传说、唱本歌谣,有历史悠久的以牛郎、织女命名的牛郎山和织女山、石公公和石婆婆,娘娘山、金钗石,牛郎庙建筑等;郧西在保护、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正在建设一系列新的“七夕文化景观”,如“七夕文化园”、“七夕广场”、“鹊桥景观”、牛郎织女雕像等,其载体、文化场所及表现形式将得到进一步保护、丰富与完善。其三,它与郧西天河的自然环境、相对封闭、代代相传的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在世代传承中不断得到创新、发展,在郧西民间千百年相沿成习形成了“七夕乞巧”的民风民俗,在郧西广大人民群众中具备广泛的认同感和历史感;郧西正在收集、整理传说故事,搜寻碑刻、建筑遗存、民间工艺品,编辑《天河七夕文化论文集》”、《天河民风民俗集》,建设七夕民俗陈列馆等,既能充分展示厚重的原生态的“七夕文化”积淀,又得以彰显当今郧西人民的创造力及其丰硕的非物质文化成果,充分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其四,郧西“天河七夕文化”以其独特的民俗积淀、历史传统、文化创新,成为中华民族“七夕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激发了人类的创造力。”
3. 七夕节到底是情人节还是女人节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七夕节是 “乞巧节”或“女儿节”, 因民间凡女向天仙织女乞求智慧和巧艺而得名。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乞巧节,顾名思义就是乞求心灵手巧。乞巧的方式,不同地区各有不同。穿针引线,小物品竞巧是最常见的乞巧方式,也是最早有记载的。《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在古代,七夕之夜,女孩子们在自家庭院中通过一些风俗活动来过节:她们要祭拜织女、向织女诉说心愿;然后和闺中密友进行对月穿针、水面投针的游戏,看谁先把线穿过针别、谁放置在水面上的绣花针不沉底,谁就获得了最好的运气和巧劲儿;之后,在夜风吹拂中,她们分别躲到葡萄架下盼望听到牛郎和织女的情话,期待得到姻缘天赐的眷顾;她们还会捉一只蜘蛛养在小盒子里,在第二天一早打开盒子比较谁的“喜蛛”吐丝织网最多、就预示着谁得巧最多。
整个七夕节的乞巧过程,唐人祖咏都写成了一首诗《七夕》:
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
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这首诗,就完整地叙述了七夕乞巧风俗中祭拜织女、穿针投针、养喜蛛比蛛丝等活动。
七夕节,原本是属于闺中女儿的节日,是未出嫁的女孩子们,乞求心灵手巧、祈望幸福姻缘的一次大型许愿会;而她们过节的场所,也是在自家院子里完成的。
如今,在日本和韩国依旧存在“七夕节”,但他们却没有把这个传统节日“变味”,依旧保留着最传统的节日方式。
所以有人说,七夕是女人节,而非情人节。织女在七夕这天下凡也不是为了跟牛郎见面,而是来见她凡间的女粉丝,给她们传授生存技能。至于牛郎这个人物,则是后来才加进去的。
“七”是女人的生命周期
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七”是女人的生命周期。
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言:"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4. 七夕节是谁和谁的节日
七夕节按照传统的说法是牛郎和织女的节日,所以我们也称他为情人节,是少男少女恋人们的节日
5. 八月四号是什么日子
8月4日,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传说的牛郎和织女,跨过银河相会的日子。“七”在古时又有反复归来的意思。“七夕”原本是古代历法的天文点,后来演变成岁时节俗,最终演变成今天的“情人节”。
“七夕”的重头戏是在女子身上的。传说中的织女非常的巧,做的衣服如同光鲜亮丽的“天衣”。百姓为了能得到一双像织女一样非常巧的手,便会在“七夕”这天晚上,手拿丝对着月光穿针引线,谁先穿过去谁就“巧”了,故得名“得巧”。
七夕的起源
七夕节起始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七夕贡案”更是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郧西七夕节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6. 求助七夕节英文介绍
Double Seventh Festival
Qixi Festival, also known as Qiqiao Festival, Qiqiao Festival or Qijie Birthday, originated in China.
It is a traditional festival in Chinese areas and some East Asian countries affected by Han culture. Women beg for wisdom and ingenuity from Vega in the courtyard on the night of the seventh or sixth day of the seventh lunar month, so it is called Qiqiao Festival.
It originated from the worship of nature and women’s needles, and was later given the legend of Cowherd and weaver girl to make it a symbol of love.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four major folk love legends in China.
On May 20, 2006, Qixi Festival was listed in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by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t is now considered as “Chinese Valentine’s Day”.
Xihe Qiaoqiao Festival has been inherited for more than 1800 years. It is one of the most complete and historic “Qixi” festival folk activities in China. In 2008, “Qiqiao Festival” was added to the list of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n 2007, “Qixi tribute” was listed as a lis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n Guangdong. In 2014, the fourth batch of state-level non heritage items was selected for Yunxi Qixi Festival.
七夕节中文介绍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成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西和乞巧节已经传承了1800多年,是全国范围内保存最为完整,历史最为悠久的“七夕”节日民俗活动之一。
2008年“乞巧节”被增补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2007年,“七夕贡案”更是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郧西七夕节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7. 七夕故事发源地在哪里
七夕在中国,天河在郧西!郧西是中国“七夕”文化发源地之一。
首届中国(郧西)天河七夕文化节李咏主持开幕式将于2010年8月16在七夕广场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