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彩
『壹』 七夕节的习俗
七夕节的习俗有:
1、香桥会:
兰夜斗巧是一种游戏。七月旧时称为“兰月”,而七月初七即七夕这天晚上又叫作兰夜。将五彩线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女性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
『贰』 七夕节有什么习俗
七夕节的习俗有拜织女、兰夜斗巧、七姐诞、种生求子、妇女洗发等。
1、拜织女。“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
(2)七夕节彩扩展阅读: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叁』 七夕节象征着什么
七夕的象征爱情的节日。象征着乞巧,祈愿。
七夕节由来发展至今,已然成为歌颂爱情、表达心意的节日了。在这一天,恋人们从平淡相处的生活中抽离出来,纷纷向着心上人展现自己深沉的爱意。
七夕节由来的意义,对于每一个相爱的人们而言,莫过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信念。
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感人而唯美,就像是在爱情和面包中,你会选择什么呢?陪着他从一无所有到呼风唤雨,陪着他从两个人变成三个人甚至几个人,就这样慢慢的陪你到老,此生足矣。
爱情,自古以来就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永恒命题。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是我国的七夕佳节,是诸多传统节日中最具罗曼蒂克主义的一天。有关七夕节由来的传说,本身就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在遥远的过去,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有一家贫穷的小农户。家里有一对兄弟,他们的父母早逝,弟弟牛郎为人忠厚老实,哥哥娶回了一个刻薄吝啬的妻子。这个嫂子怎么看牛郎不顺眼,便给了家中的一头老牛将他赶出了家门。
可怜的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他每天照顾老牛,起早贪黑地劳作。原来这头老牛不是一般的凡物,他本是天上的神牛,后被贬下凡。老牛同情忠心于牛郎的朴拙善良,偷偷帮助他与下凡嬉戏的织女邂逅,两人一见倾心,织女自此嫁给了牛郎,两人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
奈何织女是天上神女,与凡人结合实是触犯天规,被王母娘娘抓了回去。相爱的恋人两分离,老牛牺牲自我,让牛郎拿自己的皮制靴上天找回织女。牛女带着两个孩子上了天庭,却被王母娘娘用簪子划出一条无垠的天河阻隔了他与织女。
后来,世间被他们的爱情所打动,成千上万只喜鹊在每年的七月七自发飞来搭成鹊桥,有情人得以相会。这便是七夕节由来的大概了。
『肆』 七夕节是什么习俗
七夕节的习俗有:祭月、婚育、乞巧、接露水、香桥会等。古时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习俗,在传统文化里,月亮始终是女子的祥瑞。她们常常对月祈愿或倾诉心事。
『伍』 七夕节见到彩虹是怎么回事
下雨过后空气中的小水滴将阳光折射和反射,将颜色分层,类似三棱镜的原理,形成了彩虹。
『陆』 七夕节的风俗习惯
七夕节传统节日风俗具体如下:
1、搭制香桥。入夜将香桥焚化,祭祀牛郎织女星、乞求福祥。
2、接露水祈福。用脸盆接露水。传说七夕节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3、对月穿针。把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先把七根针穿完,就预示她能成为巧手女。
『柒』 七夕节日的风俗有哪些
七夕节日的风俗有:
1.搭制香桥:入夜将香桥焚化,祭祀牛郎织女星、乞求福祥。
2.接露水祈福:用脸盆接露水。传说七夕节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3.对月穿针:把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先把七根针穿完,就预示她能成为巧手女。
七夕节因牛郎织女的故事而变得浪漫美好。传说天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她厌倦了天庭寂寞无聊的生活,就自己偷偷下到凡间,私自嫁给了牛郎,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
织女私自下凡,惹怒了天帝,于是派人把织女捉回天宫,牛郎织女被迫分离,日思夜想的两个有情人,只能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一次。以上只是我对牛老织女故事的简单概括,其实还有很多有趣精彩的细节比如“牛郎织女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鹊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捌』 晋陕地区七夕有哪些独特的节俗
七夕节主要是庆贺天上牛郎与织女的一年一会,民间习惯称为天河配。依照七夕节天上牛郎、织女相会的情节,山西民间有扎像庆贺的风俗。具体来说,这个风俗就是在街头巷口,用树枝等物扎成一对青年男女像,代表牛郎和织女相会。在像前敬献瓜果桃李,以示祝贺。星汉灿烂之际,如果看到天河中有白气,并闪耀着五色的光芒,就被认为是牛郎和织女相见的征兆。旧时,此刻要下拜,乞求牛郎、织女恩赐。
据说牛郎和织女是勤劳的化身,所以跪拜者求农求织求婚均可,求金求银求暴利则要适得其反。一人只能乞求一事,求多则不灵。在吉祥征兆面前,连续三年诚心诚意乞求一件事,则必然应验。
在山西民间,七夕前后多降雨,能够连续三年乞求一事当属不易。民间传说,七夕节如果天上降雨,那就说明牛郎和织女在哭诉衷肠,预兆着夫妻和睦,家庭兴旺。
在七夕节,姑娘和媳妇还有许多向织女讨教手艺的活动,称为乞巧。
晋南地区习惯用当年产的新麦秸编成一座桥,配以牛郎、织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鹊等编织物,置放案头,或是用彩色纸剪成上述景物,并将这些剪纸贴在墙上。祈祷后,拿7根绣花针,用彩色线来穿针孔,能够一次顺利穿过7个针孔者,就被认为乞得了巧。
曲沃县盛行男孩和女孩以星星草、香节投水乞巧。晋北地区习惯白天在院里晒一盆水,因微尘飘落,盆水的表面形成了一层薄薄的膜。将绣花针涂油以后,轻轻放置水面,能够漂浮者则被认为是乞得了巧。
晋西北地区是在盆水中放置豆芽,将节前生好的豆芽,放置水面。在阳光照耀下,经过盆水的折射,水底倒影会显示出各种动态,或蜈蚣、或水蛇、或狗、或小鸡,倒影显得越复杂越逼真,意喻乞巧越多。
晋东南地区女孩子,七夕节要逮一只吐丝的蜘蛛,装在匣子里。第二天观察蜘蛛的结网疏密状况,越密乞巧越多。与少女一样,少年男子在七夕节也要向牛郎讨教耕耘的本领。
在晋南地区,习惯在木板或石板上覆土,土上制作茅屋小景,屋旁做成田园。田地中种粟生苗,人们将之称为谷板。
晋北地区习惯将小麦及各种豆类用水浸泡,促其生芽。七夕节用彩线缠芽,称之为种生。晋西北牧童要为耕牛编戴花环,称为老牛过生日。
七夕节,民间喜用白面或糕面加油、糖、蜜做成各种糖果,称为巧食。在山西境内,家家要吃西瓜,喜欢在西瓜上刻画花纹图案,称为花瓜。
陕西的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这个时候,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等。
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像花的就是巧手,像笔的就爱学习,像锄头的就是种田能手。
大家看了,有的高兴,有的不乐,这就叫七月初七掐巧。这一夜,姑娘们都在佛堂的地上铺的草垫上休息。天刚蒙蒙亮,一群姑娘们就到田野里去打露水。说是七月初七的露水抹在头发上,头发会长得又黑又密实。
于是,大家就使劲把青草上、稻子上和各种花草上的露水,都用手去打下来抹在头发上,把个头发弄得湿湿的,就像刚从水里钻出来似的。在陕西等地,在农历七月初七还有迎女避节的习俗。据陕西省《蒲城县志》记载:
七月初七,迎新嫁女避节。
当地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织女婚姻的不幸,是由于天帝不愿孙女与牛郎长期生活在一起造成的。
为此,每逢农历七月初七,人们就要把新出嫁的女儿接回家来,以免天帝发现女儿与女婿长期生活在一起,把他们像牛郎与织女一样强迫分开。
当地的这个习俗,充分体现了为人父母者希望女儿婚姻美满幸福的愿望。同时,也说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不但深入人心,而且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