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泉州
㈠ 泉州七夕节有哪些民俗及形成的原因
泉州:“七月初七七娘生”
敬祀七娘妈
烧“七娘亭”,台湾地区亦有相似的习俗。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记载:“七夕:乞巧。陈瓜豆及粿,小儿拜天孙,去续命缕。”如今,泉州民间过“七夕节”时,依然把重点放在做“七娘妈生日”。
传说:“七娘妈”庇佑孩子健康
在中国,民间关于七夕的传说有两个,一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一是七仙女与董永“百日缘”的故事,而泉州人把这两个传说“合二为一”,共同构成泉州特色的七夕故事。
泉谚有云:“七月初七七娘生。”泉州人都说织女是天帝的第七个女儿,把天帝的第七个女儿演变成“七位娘妈”,是主管妇女、幼童的神,分管送子、催生、养生,乳母、痘疹、眼光、引业等事项。 “七娘妈”是美丽、善良、慈爱、吉祥的化身,她不仅能给孩子带来温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长。民间把这天定为七娘妈的诞辰,是日要举行祈祥活动,称“做七娘妈生”。因而,民间有七夕“拜天孙”的习俗。
习俗:多与“七”有关
每年七夕节各家各户中午敬祀七娘妈时,各种程序经常与数字“七”相关:必须备办七种水果、七种花卉(或扎花)、七小碗糖粿(或咸饭)、七色干味(香菇、松菇、木耳、金针菜、花生、豆皮、冬粉),以及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条、酒盏七个、筷子七双、小纸轿七乘。此外,还要准备一盏“七娘妈灯”点亮后挂于檐口表示虔诚。
泉州过七夕,有以下几种常见习俗:
■敬祀七娘妈
在闽南的七夕传说中,天帝原旨意是允许织女七日一会牛郎,但喜鹊错传为一年一度即七月七日相会,这是个不能原谅的过失。因此家庭妇女们在七夕大清早,把早已准备好的胭脂、花粉、花束等物,用红髻索捆扎起来,抛上屋檐顶,责罚喜鹊衔送到天河边,供织女梳妆打扮,以会牛郎。
七夕中午,人们在檐口摆方桌,敬祀七娘妈。旧时人们要备瓜果菜肴七盘(如时令小芋头,喻“芋仔芋孙”),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柱,酒盏七个,筷子七双,小型纸轿七乘,敬祀“七娘妈”。
■挂“七娘妈灯”
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载:“七夕:……家各悬一纱灯。一书七娘神灯,一画一仙女骑鹤,一男子衣冠仰视,云是董永遇七仙女事。泉中亦有《仙女送》传奇,指此。”“七娘妈灯”是一种长圆形的灯笼,上面画着七仙女的图,一般在下面还挂上一串有各种颜色的花串。如果当年哪家有小孩出生,或者有刚结婚的新媳妇,在农历的七月初就开始悬挂灯笼,甚至是挂在刚结婚的夫妻的新房门口,有早生贵子的愿望。
■“契七娘妈” 烧“七娘亭”
这是泉州较独特的习俗,男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七夕节,要拜七娘妈为契母,俗称“新契”。至十六岁那年的七夕节,就要解除契母契子的关系,俗称“洗契”。这两次的七娘妈生日最热闹,除了原有礼俗以外,还要多烧金纸和内设七个座位高一米多的纸亭一个,表示大礼,又要以糖粿或碗糕赠送亲友或邻居。
“七娘轿”和“七娘亭”保留了民间纸扎艺术的精巧,尤其是“七娘亭”更是别致,比较讲究的亭中还扎有彩绘的“七娘”泥偶,煞是雅观。据说,七娘亭的流传源于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七夕以锦绿结成楼殿,高百尺许,上可容数十人,陈设花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七娘亭也许源自于此。
■吃糖粿
宋《东京梦华录》载:“七夕以油面糖蜜,造为压笑儿,谓之‘果食’。”“糖粿”是七夕这一天敬祀和食用的一种面食,它的做法和吃法是这样的:糯米粉加凉水,调成面团,然后搓成跳棋、玻璃珠大小的丸子,放在案桌上,用手掌轻轻一按,使之成为扁圆,最后用拇指往中间一押,即成中间下凹的糖粿了。糖粿做好之后,把水烧开,放糖粿、乌糖,煮片刻即成。煮好之后,在上边撒上一层花生仁敷,装在白瓷碗里,像玉一样玲珑。
■妇女乞巧
泉州妇女乞巧的风俗,主要是在天井上搭一个彩箩,准备瓜果七盘,点七支香,用七根针、七根丝线,在月光下比赛穿线,谁穿的线越多越快,就证明那个姑娘的手越巧。目前泉州地区的这种风俗已经少见,不过,如今很多华侨归乡,经常会把外地的丝线作为礼物带来送给家乡人,礼轻意重。
民谚:口头演绎“牛郎织女”传说
“七月七夕暝,七呀七夕暝。牛郎织女(伊都)来相见,一年相见才一次,来呀来一次,再卜相见(伊都)着下年。”
这是泉州民谚中关于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口头演绎。据说,到了七夕这天的晚上,如果在葡萄架下仔细听,可以听到架上沙沙的声音,那是牛郎与织女在聊天;年轻女子把盛有清水的脸盆放在天井,也能从中看牛郎与织女相会情景。
“七夕多有微雨,俗谓之天孙泪。”
这是一则和气象有关的谚语。 意思是,“七夕”的晚上会下点小雨,表示牛郎织女相会了,两个人喜极而泣;或谓牛郎、织女于分手之际,彼此依恋不舍,挥泪告别。
㈡ 晋江七夕五大风俗
晋江七夕风俗1:祭拜“七娘妈”
在闽南的七夕传说中,天帝原旨意是允许织女七日一会牛郎,但喜鹊错传为一年一度即七月七日相会,这是个不能原谅的过失。因此家庭妇女们在七夕大清早,把早已准备好的胭脂、花粉、花束等物,用红髻索捆扎起来,抛上屋檐顶,责罚喜鹊衔送到天河边,供织女梳妆打扮,以会牛郎。
七夕中午,人们在檐口摆方桌,敬祀七娘妈。旧时人们要备瓜果菜肴七盘(如时令小芋头,喻“芋仔芋孙”),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柱,酒盏七个,筷子七双,小型纸轿七乘,敬祀“七娘妈”。
晋江七夕风俗2:吃糖粿
泉谚有云:“七月初七七娘生。”泉州人都说织女是天帝的第七个女儿,把天帝的第七个女儿演变成“七位娘妈”;而在中国民间七夕节流传着“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闽南人将两个传说“合二为一”,共同构成独具特色的七夕风俗,应令祭品糖粿除了用于拜祭“七娘妈”之外,还有一个美丽的说法———“用来盛放织女的眼泪”。
糖粿的做法其实很简单,用糯米粉加凉水调成面团,然后搓成跳棋、玻璃珠大小的丸子;然后,用手掌轻轻一按搓成圆形的丸子,使之成为扁圆;最后用拇指往中间一押,使其中间下凹即可。糖粿做好后,把水烧开,放糖粿、乌糖,煮片刻即成。
晋江七夕风俗3:“契七娘妈”
每逢七夕,凡有1岁或16岁子女的家庭最为忙碌热闹。因为小孩出世的头年要拜“七娘妈”为干娘,以置于她们的庇护之下,此称“新契”。到了16岁,已是成年,根基已固,可以脱离干娘了,俗称“洗契”。
在孩子16岁成年礼时,祭拜的贡品会比平时丰盛。除供奉上述礼品,有两件必不可少:做成乌龟形状的米粿,代表长寿;还有就是煎粿。还有人供奉“三牲”“五牲”,即鸡、鸭、鱼、猪蹄等。
晋江七夕风俗4:挂“七娘妈灯”
此外,挂“七娘妈灯”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风俗。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载:“七夕:……家各悬一纱灯。一书七娘神灯,一画一仙女骑鹤,一男子衣冠仰视,云是董永遇七仙女事。泉中亦有《仙女送》传奇,指此。”“七娘妈灯”是一种长圆形的灯笼,上面画着七仙女的图,一般在下面还挂上一串有各种颜色的花串。
如果当年哪家有小孩出生,或者有刚结婚的新媳妇,在农历的七月初就开始悬挂灯笼,甚至是挂在新婚夫妻的新房门口,有早生贵子的愿望。
晋江七夕风俗5:妇女乞巧
泉州妇女乞巧的风俗,主要是在天井上搭一个彩箩,准备瓜果七盘,点七支香,用七根针、七根丝线,在月光下比赛穿线,谁穿的线越多越快,就证明那个姑娘的手越巧。
目前泉州地区的这种风俗已经少见,不过,如今很多华侨归乡,经常会把外地的丝线作为礼物带来送给家乡人,礼轻意重。
㈢ 闽南七夕习俗是什么
闽南七夕习俗如下;
1、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
2、喜蛛应巧,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3、投针验巧,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4、种生求子,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
5、为牛庆生,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 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就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㈣ 七月初七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
农历七月七日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七夕节,又名“双七节”“乞巧节”“女节”“少女节”“香桥会”和“巧节会”等,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传说玉帝的第七个女儿织女,心灵、手巧、善织、令人羡慕不已,因此,人间女子就拜祭她,祈求智慧、灵巧和幸福,于是,就有了每年七月初七的“乞巧”活动,由此形成了乞巧节。千百年来,生活在中国各地的普通民众围绕着这一节日都要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中文名
七夕节物风俗
时 间
农历七月七日
性 质
汉族民俗活动
地 区
中国
祭月之仪
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遗传的祭祀月神,多在朔日,即一七、二七,有认为盛于汉代的十五祭月,也是对二七日的小小修正。古时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习俗,在传统文化里,月亮始终是女子的祥瑞。她们常常对月祈愿或倾诉心事。古来自有女子拜月的传统,尤其是七夕、中秋。貂蝉祭月的传说大约是最动人的画面了。
婚育恋曲
先人于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种乞求繁衍生息意愿的反映,盖因月之盈长暗喻了长生与兴旺。夏历之尚七习俗孑遗下来,发展成为生长、长生的标志,而七月七更是长生又长生,故此这一日被称为“人日”。《汉书》称汉武帝七月初七生于漪兰殿,诞于人日这一天必然有着种族繁荣、子民昌盛的吉兆。 传统文化里,爱情基本上都要和婚育相连。在七夕的节物风俗里,这两件事的关联是很自然的。七夕节俗中最神秘的大概要算“夜半无人,天河私语”了。
天河夜话
七夕兰夜,许多少女会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传说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在社会风气开放的时代,也有情人们携手一起躲在瓜棚下偷听天河私语的。
拜织女会
这是七夕节女眷们的聚会,叫做“拜织女”。少女、少妇们大都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玩到半夜始散 。
化生求子
七夕人们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其中有一种蜡制的婴儿人偶,叫做“化生”。妇女们买回家浮于水土,为宜子之祥。[1]
乞巧之俗
七月七日,穿针乞巧
可以说,乞巧之习俗本是来源于七夕的爱情婚育文化,而后发展成为最主要的七夕节俗游艺活动。乞巧风俗日渐兴盛,还发展出了许多“流派”: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记载最早见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荆楚岁时记》有:“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家人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
㈤ 七夕节泉州哪里好玩
古厝茶馆、
清源山顶
喝咖啡?南俊巷思念人咖啡,华侨新村的5排5号、诺尔咖回啡,温陵路的M9艺术工厂(答有咖啡也有酒)
文庙会有活动吗,具体见报吧
ktv,酒吧1801,巴洛克,度尚,f1,都可以去,推荐田安路上上酒吧。
惠安的海边不错啊 可以去露营 看日落啦看日出啦
㈥ 关于七夕的诗句有哪些
1、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出自宋代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
译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2、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出自唐代李商隐的《马嵬·其二》
译文: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牛郎。
3、庆人间七夕佳令,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出自元代卢挚的《沉醉东风·七夕》
译文:人们都在庆祝人间七夕这个佳节,躺下来看牵牛织女星得鹊桥相会月亮飘过梧桐树投下了倒影。
4、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出自唐代徐凝的《七夕》
译文:一道仙鹊架起的小桥横卧在那茫茫的银河上。听着织女的配环叮咚,看她款款地过桥而来。
5、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出自宋代范成大的《鹊桥仙·七夕》
译文:今夜是牛郎织女会面的好时光,这对相会的夫妻懒得再为耕织忙。寂寞的群仙要生妒嫉了。
㈦ 闽南七夕习俗
闽南七夕习俗:抄在闽南地袭区,传说中的“七仙女”并非一个仙女,而是七个神娘,俗称“七娘妈”,并且传说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因而民间把这一天称做“七娘妈生”。这也许是七夕民间流传在宗教氛围浓厚的闽南地区的衍化。
闽南七夕风俗:
糖粿做法
1.材料很简单,只要适量的糯米,白糖,花生,黑芝麻。
2.糯米粉倒入一盆内,加适量的开水,用筷子搅拌均匀。
3.待不那么烫了,用手和成糯米团。
4.抓一块糯米团搓成长条,掰一小块揉成圆子,用食指在小圆子的中间按一下,成一个小洞。
5.取一煮锅烧开水,然后把糖裸胚子倒入,只要一会儿就烧开了,见糖裸胚子浮起来了,用漏勺捞起。
6.少许花生用干锅小火炒,见颜色变黄就熟了。
7.盛入一装有白糖的大碗中,用力晃动几个,让糖裸入味就可。
8.这是做好的花生碎,加入黑芝麻拌和。
9.吃时沾一下花生碎加黑芝麻。
㈧ 丰泽区多形式开展“七夕”活动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社区居民和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农历七月初七到来之际,丰泽区各街道部门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七夕”节日活动。
丰泽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
8月4日上午,在丰泽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一场由丰泽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中共丰泽区委文明办、丰泽区民政局、丰泽区妇联主办,名为“喜迎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强国复兴有我——丰泽区2022年“我们的节日·七夕”的主题活动,吸引了前来登记结婚的年轻男女的关注和参与。
活动现场设置了颇具仪式感的“穿针乞巧”“七夕对歌”“情牵双影”等互动环节,为新婚年轻男女制造浪漫的氛围环境;还设置了“移风易俗”“法律咨询”“金融咨询”“防诈骗”等宣传摊位。
丰泽区总工会等
丰泽区总工会联合区妇联、东海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东海街道总工会、丰泽区东海商会等单位,先后在东海归野营地、草媒星工场举办两场“缘来你也在这里”单身青年联谊会,帮助青年职工们认识了新朋友,促成18对青年职工成功牵手,收获满满的幸福。
东海街道
后亭社区开展“我们的节日·七夕”暨“传承优秀文化 传递温暖”关爱未成年人主题教育活动,吸引40名未成年人、2名志愿者老师参加。活动中,志愿者老师从“七夕的由来、七夕的简介、七夕的传说、七夕的民俗以及有关七夕的诗词”等五个方面讲解了七夕民俗传统;组织小朋友们以“强国复兴有我”为主题,从传承良好家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方面开展经典古诗词的诵读。
大坪回族社区携手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丰泽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开展“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亲子活动,向大家讲解中国传统佳节七夕节的传说、习俗,开展“爱在七夕、心灵手巧”亲子活动,引导小朋友认知传统、尊重传统、弘扬传统,拉近亲子间距离,增进沟通交流,进一步丰富小朋友的暑期生活。
在 泉州市 妇联的指导下,北星社区居委会联合北星社区“同心圆”儿童之家开展“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活动,通过开展“穿针引线比赛”“用纸杯做电话筒”“制作糖粿”等活动,让小朋友们度过一个特别的乞巧节。
城东街道
泉铁社区联合区人大办开展“我们的节日·七夕·爱归类”宣传活动,倡导大家在享受喜悦七夕节日的同时,体验垃圾分类带来的生活新风尚。
北峰街道
丰泽区政协机关、群峰社区“党建+”邻里中心联合开展“浪漫七夕节 浓浓邻里情”2022年“我们的节日·七夕”闽南风俗科普活动。社区志愿者以讲故事的形式诠释“七夕节”的渊源、传说、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组织暑期乐园学员和居民群众诵读《鹊桥仙》《七夕赋咏成篇》等中华经典美文,引导大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指导大家动手制作手工“鲜花”,亲手体验动手的乐趣,感受传统节日的美好。
东湖街道
东湖街道办事处联合区委文明办、东湖街道凤山社区等开展“传承家庭美德 涵养良好家风”主题活动,活动方及暑期乐园等20多人参加。活动首先由泉州市首届文明家庭获评家庭户主谢建农给大家讲述七夕节蕴含的文化内涵,并分享了自己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引导大家在感受节日的诗意与浪漫的同时,增强家庭责任感,传承家庭美德,涵养良好的家风。随后,凤山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志愿者们给暑期乐园的小朋友讲述了乞巧内涵,并教小朋友们通过剪纸手工来体验传统文化,增进对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认同。
少林社区党委、居委会携手区委编办等共建单位举行“巧手画团扇·慧心迎七夕”主题活动。
铭湖社区“2022年我们的节日·七夕——爱在七夕节 情满你我间”主题系列活动顺利开展。做“糖粿”、吟《鹊桥仙》、绘“七夕”、书写“七夕”诗词、识“非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植于孩子们的心间。
丰泽街道
源淮社区联合泉州银行、丰泽交警大队等党建联席会成员单位举行了“我们的节日·七夕”手工制作糖粿活动。主办方向大家介绍了七夕节的来历和吃糖粿的寓意,带领大家一起揉面、搓条、按压、倒模等,制作美味的糖粿。
迎津社区党委、居委会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合丰泽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辖区内的老年人和侨界人士开展“爱在七夕”健康知识讲座,将健康知识送到老年人“家门口”,更好地满足居民对健康的需求,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前坂社区党委、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近邻纪检工作室、社区关工委邀请丰泽区丰盛实验小学张雪真老师在社区多功能室开展“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教育活动,讲述了七夕节的由来、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七夕的传统习俗,以及与七夕相关的传统经典文章、诗词等知识,让传统节日走进前坂社区“暑期乐园”活动营,青少年们也进一步了解了七夕文化的内涵、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以及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增强了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泉秀街道
灯星社区组织暑期乐园的小朋友们开展“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活动。志愿者们用生动的图片跟小朋友们讲解了七夕传统节日的由来并向小朋友们普及了正确的家庭观等知识。在彩绘纸伞环节,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及动手能力,把牛郎织女、鹊桥等美丽纷繁的图案一一呈现在油纸伞上。此次活动倡导正确的家庭观,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睦、传统文化深入人心,让社区变得更加温馨和谐。
新秀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活动,用特色风筝手工代替传统的针线“乞巧”,为孩子们带去一个与众不同的七夕节。
清源街道
西宝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活动。志愿者们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七夕节”的传说、习俗以及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组织小朋友们诵读《七夕赋咏成篇》等中华经典美文,引导大家认知传统、感恩祖国,亲近中华文化,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北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办了“共搓七夕糖果,传承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引导市民和未成年人弘扬闽南泉州七夕节日习俗,唱响“我们的节日”这一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