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七夕没有情人节的

七夕没有情人节的

发布时间: 2023-01-27 04:16:37

七夕情人节怎么过

七夕没情人也没关系呀,这么有意义的日子怎么能不出去转一转呢?

自己在家不如看看书,在单身的时候一定要好好享受单身时光,一个人看书的时光也是很美妙的,既能消遣时光,又能增长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㈡ 七夕到底是不是情人节

在古代的时候,七夕节名叫乞巧节。是属于女孩子们的大型祈福节日。那为什么七夕节会变成情人节呢?是各路商家为了卖货炒作出来的产物。
专家普遍认为把“七夕”作为“中国情人节”是不恰当的。 “七夕”传说中的“牛郎和织女”是已婚夫妇,他们之间的那种“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和婚前情人或恋人之间的情感是不同的,所以“七夕”应该是“中国爱情节”而不是“中国情人节”。倘若定为“情人节”,则是不自觉地将“七夕”和“西方情人节”对立起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赵书也曾指出,七夕节的含义不仅仅包括男女爱情,它还歌颂家庭中永久稳固的感情,歌颂心灵手巧等劳动品质。如果因为“洋节”在中国受到追捧便酸溜溜地抬出个“中国情人节”来,只会使传统文化成为外来文化的拙劣模仿。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始于汉朝。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七夕节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诸多习俗影响至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国家。

㈢ 七夕到底是不是情人节

七夕是不是情人节从时间来看,现代的七夕节已经是中国的情人节。但在古代来说,七夕节在汉魏之际,才被正式确定,主角是女子,主要任务是祈愿自己心灵手巧,不要只做个粗线条的女汉子,所以叫乞巧节,也叫女儿节,最后,才顺带求个好姻缘。在古代七夕节的“主力军”是妇女和儿童而非情侣。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古人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从历史文献以及结合古俗遗迹来看,随着人们对天文星象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对牛郎织女自然天象的崇拜以及祭祀祈福等节俗在上古时代就有了。汉代是我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这对节日习俗的传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主要的传统节日在汉代开始普及。

㈣ 七夕是不是情人节

七夕是不是情人节

七夕是不是情人节,说到七夕有很多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一天是情人节,在生活中,很多人对这个原始的故事不太了解,只知道这一天是牛郎织女相遇的日子。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七夕是不是情人节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夕是不是情人节1

七夕,其实根本不是情人节

公元2020年8月25日,农历七月初七,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七夕节。相传这一天是牛郎织女一年之中唯一一天可以渡过天河,鹊桥相会的日子。

传说,天下有一颗织女星,有一颗牵牛星。织女和牛郎两个人情投意合,真心相爱,奈何天规律令不允许男女私自相恋。

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女儿,见两人私自幽会,便把牵牛贬下了凡间,并且让织女每日织云锦,以作惩罚,织女常常以泪洗面,她时常幻想着王母能大发慈悲,让他的牵牛回来。

牵牛被贬下凡之后,落在一个穷苦的农民人家,起名牛郎。父母去世之后,嫂嫂嫌弃牛郎,不想让他继续在家中。

于是给了牛郎一头牛和一辆破车让他自谋生路,牛郎每日都带着老牛在地中耕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勉强能过。

但他却不知道,这老牛原本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为替牛郎和织女讲了几句话,便被一起打到了凡间。

一日,织女终于可以在其他几个仙女的陪伴下,去名为“碧 莲池”的地方游玩。老牛见状,便开口对牛郎说:“你快去碧 莲池,拿着红色衣服回来,就会娶到妻子。”


牛郎去了碧 莲池,果真遇见了很多仙子在池中沐浴。便听从老牛的话拿了那件红色的衣服,这件衣服的主人,就是织女。

织女见拿着衣服的人正是她心心念念的牵牛,便决意嫁给牛郎。两人婚后男耕女织,还生下了一对儿女,日子虽然清淡,但却幸福快乐。

王母见织女迟迟未归,知道她在凡间的事情后大怒,决定抓回织女,此时的老牛也以到了大限之日。

老牛告诉牛郎,它死后把皮拔下来,就可以披着牛皮飞起来了。

王母派天兵天将捉回织女的'那天,牛郎披上牛皮,背上两个竹篓,带着一双儿女飞上天,与织女依依不舍。

王母见状,用头上的金钗一划,天空中便出现了一道无法逾越的天河,两人只能相望不能接近。

一时间,只听见牛郎织女一双儿女撕心裂肺的哭泣声,王母被他们忠贞的爱情打动,便同意他们每年的七月七日可以相见一次。

从此以后,牛郎和一双儿女便住在了天河边上,等待着七月初七与织女相会。

传说如果在七月七日这天,寂静的深夜在葡萄架下还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低声谜语。

当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


但你们知道吗?七夕节,其实并不是中国的情人节。

几千年前,古人们大多数节日的定义,其实都是源于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他们对于神秘的星宿是及其崇拜的。

早在汉魏时期,就有了七月初七这个节日,而这一天是给女子过的节日,也可称为女儿节。

要说七夕节最盛行的时期,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这一天,女子们的主要活动就是用五色彩线穿针。


同时对着星宿祈求,希望自己今后可以心灵手巧,不做一个粗鲁的女子,顺便给自己求得一个好姻缘,所以七夕也叫乞巧节。

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诗:“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七夕与爱情产生关系,就要从唐代开始了,白居易的一首诗,让大江南北的痴男少女格外重视这一天。

七月七日夜里,女人们都会盛装打扮自己,在月下秉烛焚香,期盼遇见一生良缘,婚姻美满幸福。

而到了宋代,秦观的一首《鹊桥仙》,彻底让爱情和七夕绑在了一起。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也正是因为牛郎和织女一年一会的日子定在了这一天,让原本为女子的节日成为了情人节。

时至今日,很多人早已把乞巧节忘到了脑后,而是忙于过情人节。


经过几千年的变化,我国似乎将中国人传统的情人节看的不那么重要了,很多年轻人甚至热衷于过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

而西方的情人节不过就是买买买、逛逛逛、甚至当着众人的面秀恩爱等等。这些一切都建立在消费基础上,早已失去了情人节真正的意义。

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情人节,现代人的过节方式,早已让这个节日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与古代人相比,现代人的想象力真的太弱,远不如千年之前的古人。

七夕是不是情人节2

说七夕的故事之前,先来纠正一个思维定式。七夕节,其实不是中国情人节。

汉魏之际,这个节日被正式确定,主角是女子,主要任务是祈愿自己心灵手巧,不要只做个粗线条的女汉子,所以叫乞巧节,也叫女儿节,最后,才顺带求个好姻缘。

当然,谁让织女和牛郎刚巧也在这天一年一会呢,所以情人节其实是喧宾夺主了。


天河浩浩荡荡,分开织女牛郎。

虽然一年一见,平时分居却想。

我劝天下情人,不要总说很忙。

抽空或者请假,经常一起逛逛。

或者直奔商店,装作花钱大方。

或者七夕夜半,散步荷塘边上。

抬头看看夜空,一弯新鲜月亮。

约会恋爱这件事,总归这么点招数,但如果回到正经事——乞巧,你一整天的安排都是扑扑满的。约会毕竟适合晚上,所以很多人说,上元节,也就是元宵,才更应该定为中国情人节。

不过,男人这天就没事了吗?牛郎是不会答应的。

七夕,女子今天可以:

就算没有排好约会档期,这天还是得好好打扮,从头开始,一直到手指头。七夕洗发,是习俗。温州散文家琦君写的《髻》,提到母亲与叔婆等女眷,都要在七夕沐发,而且洗发水很特别——槿树叶泡出的汁,绿盈盈的,有泡沫,去油腻,头发有光泽。我们身边很多公园小区都种着木槿,如今花开的正好,红色或者白色。


木槿花

洗完头,再做个指甲。那些瓶瓶罐罐先搁在一边,今天要作一点,用凤仙花汁染指甲。南宋女子的心思都花在这里了。

住在杭州的周密在《癸辛杂识》里,写了这个方法:把花用叶捣碎,加点明矾或者盐,然后敷在指甲上,包块帛过一夜。第二天你会发现,指甲上是淡淡的胭脂色,没有添加剂,也没有刺鼻的味道。


凤仙花

拾掇完自己,再装点下房间。柳宗元写过一篇《乞巧文》,其中提到“插竹垂绥,剖瓜犬牙”。桌上插几支翠竹,然后,显摆你手巧的时候到了,把瓜果切成种种形状,摆在盆里。比如西瓜,就要切成莲瓣形。


接下去有个小游戏,可能对女汉子来说更难——穿七孔针。这是一种特制长针,上面有七个小孔(也有七根针摆成队形的),用彩线来回穿,穿得快的人,就是心灵手巧的姑娘,算是乞得巧了。


㈤ 七夕是情人节吗!

是,中国情人节。
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庆祝方式

这个节日已越来越少人庆祝。在50年代和60年代,每逢这一天,牛车水一带到处张灯结彩,布置得如同仙境一般,来自不同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这里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由于节日的来源富有浪漫色彩,乞巧节应发展成为华人的“情人节”,让这一天充满爱情的温馨与甜美,也让人们向所爱的人表示赏识与关怀。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就夜晚而言,除月夕外,七夕也是同样美丽动人的......

七夕别称“星期”的背后,有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二星在七月七日这天会合,故称。王勃的《七夕赋》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一年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大约正因如此吧,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要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七夕乞巧

七夕七月七,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从鹊桥渡天河相会的日子。人们心中的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行拜祭的礼仪,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因为七夕节与女事关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妇女节。 七夕节有吃巧食的风俗。巧食的内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样的面点,各地风俗不一。各种巧食做成后,都要陈列到庭院中的几案上,好象要请天上的织女来品评。然后大家一面观赏着遥远的夜空,一面吃着各种巧食,认为这样会使人变得灵巧。

汉代时,民间便开始向织女乞巧了。不但祈求心灵手巧,还祈求得到财富、早日有美满甜蜜的婚姻和得子。

㈥ 七夕节不是情人节

农历七月初七,传统佳节“七夕”,传说中这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日子。然而,民俗学家却在“不解风情”地高呼:七夕节不是情人节,而是“女儿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七夕,这个流传已久的传统节日,最近几年忽然一年比一年地热闹了起来。因为受西方情人节的影响,不少人开始打起中国情人节的主意,因为背后有牛郎织女悱恻动人的爱情故事为依托,因此,七夕就被人们一眼看中。文人的鼓噪加上商人的炒作,七夕作为中国情人节的说法好像也越来越成为国人的共识。其实,追本溯源,七夕节日,完全与爱情无关,它原本只是一个标志着夏秋时令转换的日期。

牛郎和织女,在古代文献中,最初是作为两个星星的名字而出现的。

这两个星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中的《大东》篇,诗中牛郎被称为牵牛。

古人之所以关注天上的星星,是因为星星在夜空中位置的变化可以用来标农时、记时令,而牵牛、织女两星则是作为秋天到来的标志受到古人瞩目的。这一点,在《夏小正》这部上古农事历中就说的很明白,它说:“七月,……初昏,织女正东向。”一句“织女正东向”,就蕴含了牛郎织女七夕会天河这一故事的全部秘密。

稍有天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织女星为全天第五大亮星,在北方高纬度夜空则是最亮的一颗星星,而且由于织女星纬度较高,一年中大多数的月份都看得见。因此,高悬天顶、璀璨夺目的织女星非常引人注目,古人肯定很早就根据它的方位变化观象授时了。根据天文学者的推算,《夏小正》时代七月的黄昏,织女星恰恰升到了一年当中的最高点,即到了夜空靠近天顶的地方,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这颗皎洁的明星,正端端正正地高悬在人们的头顶上。

“织女正东向”的意思是指由织女星东边两颗较暗的星星形成的开口朝东敞开。那么,东方是什么呢?古时候的人们只要抬头看去,就会一目了然。黄昏的夜空,在织女的东南方,在灿烂银河的东岸,不是别的,就是那颗让织女朝思暮想的牵牛星。七月黄昏,夜空中这种银河直贯南北、织女高悬天顶、牛女相映成辉的景观肯定给古人留下深深的印象。《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意象就是这种独特天象的形象写照,而七夕之夜牛郎织女会天河的故事自然就是从这种天象演绎而来。也就是说,追本溯源,牛郎织女的故事原本与人间男女的爱恨情仇无关,而只是上古天文学观象授时知识的反映。

织女、牵牛两颗星星的得名,也是源于其观象授时的功能。

如上所述,织女是七月之星。七月暑气渐退,天气乍凉,在男耕女织的古代,这个时候该是女人纺线织布、准备寒衣的时候了。《诗经·豳风·七月》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就道出了此意。“九月授衣”,意思是九月已是万物萧杀的晚秋,该是穿寒衣的时候了。九月授衣,则必须八月裁制,那么,七月,就该是纺织娘们飞梭织布的时候了。这首以“七月流火”起兴开头的西周农事歌谣,很有可能就是当时的织妇们在七月的夜晚,一边摇动纺车织布,一边反复吟唱的。天上,织女星光璀璨,地上,纺织娘浅唱低吟,人间天上,相映成辉,那颗照耀着人间纺织娘劳作的明星,因此就被赋予了织女的名称,成了人间织女的守护神。

七月开始纺绩,因此就形成了了七夕乞巧的风俗。古代每到七夕之夜,妇女们拜牛郎织女,并结彩缕、穿七孔针、查看蜘蛛结网,据说这样可以使自己变得心灵手巧。这种风俗早在晋代的《西京杂记》、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了。正是凭借着这种年复一年的乞巧仪式,牛郎织女的故事才代代相传,流传人间。

七夕何以必须陈设瓜果?这不过是因为七月之时,正是瓜果成熟的时候,《七月》说:“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壶”指葫芦。正因为七月与瓜果之间的时令关联,汉代纬书《春秋合诚图》说:“织女,天女也,主瓜果。”可见在古人心目中,织女这颗初秋之星俨然成了瓜果的象征。

那么,牵牛之得名又跟时令有什么关系呢?《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意为牵牛象征牺牲,牺牲指诸如牛、羊之类在祭典上宰杀献神的牲畜。这一说法暗示了牵牛星之得名和牺牲之间的关系。牛、羊等用为牺牲的动物,饲养生长有一定的周期,古代针对饲养牺牲动物的'每一阶段,都要举行一定的活动。对此,《礼记·月令》中有明确的记载:春天,万物孳乳,牲畜繁育,故到了暮春三月,需要统计幼畜的数量;六月,夏秋之交,草木丰茂,刍秣收割,故令臣民贡献牧草以为养牲之饲料;八月,仲秋之月,牲畜体格已定,察其长短肥瘦,合规中度的牲畜才能用为牺牲;九月,暮秋之月,牺牲已经长成;到了腊月岁末,就宰牲祀神,祈福纳祥。《月令》称八月“循行牺牲”,表明八月是牲畜饲养周期中的一个重要的时间点。此时的黄昏时分,明亮的织女星已经离开头顶向西滑落,而银河东岸与织女遥遥相对的另一颗明星,则紧随其后升上天顶,这颗星因此就被作为视牲之月的时间标志,并被顺理成章地命名为牵牛。也就是说,牵牛星之名牵牛,不过是因为古人以之作为牵牛视牲之月的时令标志。

可见,七夕故事和民俗的各个主要环节,都可以由其与岁时的关系得以解释。而民间传说中七夕的雨水自然也与织女的悲伤无关,七夕之所以多雨,不过是因为初秋七月,正是中国大地连绵秋雨开始的时候。

尽管有牛郎织女之间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但七夕习俗却根本与爱情无关。七夕,作为秋天的第一个节日,拉开了秋天的序幕,而秋天的戏剧永远是令人伤感的悲剧。因此,七夕与其是一个温馨的节日,不如说是一个哀伤的日子;与其说是一个令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日子,不如说是一个自古多情伤离别的日子。七夕非爱情的季节,因此,在古人的观念中,七夕对于婚嫁,并非一个吉利的日子,牛郎织女的爱情,也并没有花好月圆的意味。这都是有史料可考的。

中国原本是有自己的情人节的,它和西方的圣瓦伦丁节一样,不在秋天,而在春天。

在古代,包括春分、花朝、春社、清明、上巳等等在内的春天节日,除了其特有的与农事、祭祀有关的仪式内容之外,无一不是风情摇曳的爱情节日,且不说自古以来那些在春天节日上吟唱的诗篇中流露出来的无边风月,翻翻宋明话本、元人戏文,那些多情的才子佳人们几乎无一不是在清明上巳、踏青游春的游戏场上一见钟情、私定终身的。说到底,万物盛开的春天才是滋生爱情的季节。

时下国人炒作七夕情人节概念,原因之一是为了和西方的情人节抗衡,用心可谓良善。然而,为了回应外来文化,却对传统乱加阐释,反倒使“传统”成了外来文化的拙劣模仿。本意为复兴传统,结果可能恰恰适得其反,远离了我们真实的文化记忆。

㈦ 七夕算是情人节吗

在我国,来农历七月初七就是人自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后来引进了西方的“情人节”一词,到现在逐渐被人们称之为“情人节”。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㈧ 七夕不是情人节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双七、香日、星期、兰夜、女儿节[1]或七姐诞等。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诗经》时代,人们就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认识,在东汉时就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有文字记述的七夕始于春秋中期(《书经》时代),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七夕节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gōng)等诸多习俗影响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牛郎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今天,是我们熟知的传统佳节“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日子。然而,七夕并不是“中国情人节”!——而是名副其实的“女儿节”!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

        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

        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节最初是一个女子的节日,与爱情无关。

        首先,我们从时序上就不难判断,七夕节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份,所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夏已末,秋将至,古代的女子们要开始摇动纺车,织布制衣了。

        而天上闪耀的织女星就被遥想成人间女子的保护神,被寄予了各种美好的心愿。

        大家对织女的崇拜最终落在了七月七,这个时间对于古时的女性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孔雀东南飞》中云:“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七月初七”作为节日源于古人对数字和时间的崇拜。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七重”列为吉庆日。在这些“重日”中,不难看出古人对数字的崇拜,如九与五是重要的数字,九五至尊是地位的象征。而“一”是万物起始之意,是成就、地位和尊荣的象征。“七”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七夕”月逢七、日逢七。在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在民间表现为时间的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结。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初七,是古代女子相聚嬉戏的日子。

        为什么?因为按照阴阳术数之说,单数属阳,七月初七是阳月阳日相重的日子,这被古人认为是阳气大盛的,需要有阴气来调和补充。于是,便给了女子们在七月七参与游乐、祭祀、社交等各种社会活动的契机。

        在七夕节的节俗活动中,织女是核心形象;而短暂脱离出日常生活、享受着同性小团体私密空间的女子们,自然就是节日里的绝对主角了。

        所以,我们把七夕称作为“女儿节”,是毫不过分的。

        而另一真相,七夕不仅是女儿节,在秦初时,更是个“婚嫁禁忌日”!

        因为在古人的观念中,七夕对于婚嫁,并非一个吉利的日子,牛郎织女的坎坷爱情,也并没有花好月圆的意味。

        秦代占卜《日书甲种》里就有关于“牛郎织女”为占的条目,“丁丑、己丑取妻,不吉。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三弃。”

        ”七七"是生命周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它说男子以8岁一个周期,女子以7岁一个周期。女子7岁肾气盛,换牙齿头发变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天癸是肾精,任督二脉,以中医说法,"为一身阴阳之海,五气贞元",也就是说,二七就来月经,可以生子。三七肾气平均,最后的牙齿长齐,发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坚,头发长极,身体盛壮,到了顶点。五七阳明脉衰,面容开始焦黄,头发开始掉。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是一个生命周期结束。

        "七"这个数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应该是结束中的诞生。《周易·复卦》:"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孔颖达疏:"天之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来复"是去而复来,也就是重生,轮回循环,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尽,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丰满。

        所以在古人心中,七夕这一天,对于爱情和婚嫁而言,是凶多吉少的“下下签”,是抽不得的。

        那来到我们现代,七夕怎么就成了“中国情人节”了呢?其实也不难理解,这是在外来文化冲击下催生出来的“西为中用”节日模仿、消费主张!

        那么问题来了,咱们中国有没有自己的“情人节”呢?

        当然有,而且不在秋天,在春天。

        在古代,包括春分、花朝、春社、清明、上巳等等在内的春天节日,除了其特有的与农事、祭祀有关的仪式内容之外,无一不是风情摇曳的爱情节日。

        且不说自古以来那些在春天节日上吟唱的诗篇中流露出来的无边风月,翻翻宋明话本、元人戏文,那些多情的才子佳人们几乎无一不是在清明上巳、踏青游春的游戏场上一见钟情、私定终身的。

        说到底,万物盛开、摇荡性灵的春天才是滋生爱情的季节。

        话说回来,正宗的七夕节是怎么过的呢?

        过去的女儿家们,都希望自己心灵手巧,日后能相夫教子、男耕女织。而织女是巧星,传统女性的偶像。

        所以每到七夕,姑娘们都要做各种奇巧小玩艺,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祈祷之后,姑娘们还会互相赠送小工艺品,送上美好祝福。

        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七夕晚上对月穿针,针有双孔、五孔、七孔、九孔之分,最先穿过者“得巧”。

        目前能见最早记述此事的文字是东晋葛洪所著《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喜蛛应巧:大致起于南北朝,盛行于唐。七夕节前抓一只红色的小蜘蛛,七夕晚上把它放在首饰盒或其它器皿里,第二天早上观察蛛网形状,如果蛛网形状规整,疏密有致,就表示得巧多,反之则少。

        投针验巧:这是“穿针乞巧”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

        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

        明《帝京景物略》中载有“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的做法:七月七日正午,女孩将一碗水放在太阳下暴晒,过一会儿,水面生膜,将绣花针轻投水中,针会浮着,此时就看水底的针影像什么。如果针影像云朵、花卉、鸟兽,就说明女孩“得巧”;如果针影粗如棒槌或细得像丝,就说明女孩“得拙”了。

        兰夜斗巧:据说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而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

        种生求子: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16]

        为牛庆生: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晒书晒衣: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

        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

        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染指甲:我国多地旧俗在七夕用凤仙花捣成汁染红指甲,说是可使手指灵活,纺织时手指不抽筋。染指甲这个习俗,除了“乞手巧”,还有“乞美”的含义。

        同样,七夕日用槿树液洗头发、以及用脸盆接七夕夜露水抹在眼上和手上的风俗,也寓意着“巧上加美”的祈愿。

        磨喝乐:民间七夕节的玩物,即小泥偶,多是嗔眉笑眼、手持莲叶莲花的男童形象,曾盛行于宋元时期。不言而喻,这是关于“乞子”的。

        磨喝乐被视为“巧儿”,供儿童把玩游戏;也可以在七夕时供奉起来,传达妇女们“宜男”的心愿。“捏塑彩画一团泥,妆点金珠配华衣;小儿把玩得笑乐,少妇供养盼良嗣”,正是关于七夕节物磨喝乐的写照。

        巧果:巧果是七夕的应节食品,形状弯扭,以“七曲八弯”来寓“巧”之意。那手巧的女子,自己制作巧果时,会捏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或寄托了自己美好心愿的花样。

        其实,不管是“乞巧”,还是“乞美”,抑或“乞子”,都是为了婚姻家庭生活的如意美满。正如《乞巧歌》中所唱:“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拜织女:“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

        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在以前传统社会中属于妇女的天地并不大,要在有限的空间里经营出自己的幸福,也许真要像巧果所象征的那样,有一颗七曲八弯的玲珑心呢!

        拜魁星: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现在的我们也许不能把这些乞巧的习俗“手手相传”下去,但拥有一颗七曲八弯的玲珑心,必是美丽而智慧的,也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㈨ 七夕到底是不是情人节

七夕到底是不是情人节

七夕到底是不是情人节,在中国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以及女儿节,但是对于七夕人们总是会想到鹊桥和牛郎织女,但是这会是古人的情人节吗?下面我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下七夕到底是不是情人节。

七夕到底是不是情人节1

实,早在汉代,七夕这个词就已经广泛出现在了民间,所以,七夕最少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

在古代的时候,七夕节被叫做“乞巧节”,是属于女孩子们的大型祈福节日。在这一天女孩子们会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会朝天祭拜,祈求上天赐予他们灵巧的双手。没结婚的女孩子会起球天上的仙女,赐予他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结了婚的女子会祈求人丁兴旺,多子多福。有了孩子的妇女,会祈求上天,祝福孩子越来越聪慧。

在这一天,人们还会祭拜魁星,因为在七月七日这一天,是魁星的生日,相求取功名的读书人,会在这一天祭拜上天,祈求考运亨通、逢考必过。另外还把自己的藏书都拿出来晒一晒,可能是让老天爷看一看自己都用功读了多少的书籍吧。所以这一天又叫做“晒书节”。所以这一天说到这里,跟情人节一点边都挂不上。

唯一可能挂上边的,就可能是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但是话说回来,这个爱情故事并不是很“爱情”,苦难重重啊。那么,古代有没有“情人节”这一节日的说法呢?

如果非要跟情人节挂上边的,那一定不是七夕节,而是元宵节和上巳节!

元宵节是古代女子最感兴趣的节日之一,在古代,女子要遵守三纲五常,都是“三步不出闺门”的主,只有到了元宵节和上巳节,才可以“合理合法”的除了闺房,到外面去散散心,甚至可以偷偷幽会小男朋友。

那么为什么七夕节现在变成了情人节呢,我想其中的道理可能跟双十一是一个道理吧。

七夕到底是不是情人节2

在许多人都将七夕理解为情人节,这大概与七夕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

但实际上,七夕跟情人节毫无关系(传统社会倒有一个情人节,那就是元宵节、,恰恰相反,过去民间谈婚论嫁,还要有意避开七夕:

“七月七日,迎亲嫁女避节。”

七夕节与其叫“中国情人节”,不如叫“中国妇女节”“中国女儿节”更为贴切

节日起源

1、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

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

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

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

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2、时间和数字崇拜

“七月初七”作为节日源于古人对数字和时间的崇拜。

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七重”列为吉庆日。

在这些“重日”中,不难看出古人对数字的崇拜,如九与五是重要的'数字,九五至尊是地位的象征;而“一”是万物起始之意,是成就、地位和尊荣的象征;“七”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

“七夕”月逢七、日逢七。

在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在民间表现为时间的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结。

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

“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3、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周期。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它说男子以8岁一个周期,女子以7岁一个周期。

女子七岁肾气盛,换牙齿头发变长。

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天癸是肾精,任督二脉,以中医说法,"为一身阴阳之海,五气贞元",也就是说,二七就来月经,可以生子。

三七肾气平均,最后的牙齿长齐,发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坚,头发长极,身体盛壮,到了顶点。

五七阳明脉衰,面容开始焦黄,头发开始掉。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是一个生命周期结束。

"七"这个数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应该是结束中的诞生。

《周易·复卦》: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孔颖达疏:

"天之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

"来复"是去而复来,也就是重生,轮回循环,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尽,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丰满。

节日发展

汉代(长安等地、

汉代时,七夕主要活动为穿针乞巧和兰夜斗巧。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据传,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

“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

“而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

此外,还有曝经书、衣裳以及食糜等习俗。

晋代

晋代七夕主要活动有三:一是曝晒衣物;二是祭祀祈福;三是吃汤饼。

南朝(江汉等地、

此时期,七夕主要活动有,结彩楼穿针和祭祀乞巧。

如“是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瑜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唐代(长安、洛阳等地、

唐代,七夕活动主要有九项。

其一,曝晒革裘、书籍;其二,结彩楼祭祀;

其三,穿针乞巧,“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

其四,喜蛛应巧,“七夕乞巧,使蛛丝结万字”;

其五,祭杼,织染署“七月七日祭杼”;

其六,斫饼;其七,造明星酒;其八,装同心鲙;

其九,化生,妇女以蜡(后来用木头、作成婴儿模样,让其浮在水中以游戏,为妇人生子向织女星神祈祥。

宋代(开封、杭州、

宋代七夕节为历代之最,活动十分丰富,白天和夜晚各有四种。

白天主要活动:

一是晒书节,三省六部都要开宴席,为晒书会;

二是乞巧市,即在京城中设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东京潘楼前有乞巧市,卖乞巧物,自七月初一日为始,车马喧阗”,基本相当于现在的购物狂欢节;

三是执荷叶;

四是儿童穿新衣。

夜晚的活动有:

一是结彩楼,谓之“乞巧楼”;

二是祭祀乞巧,“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

三是穿针乞巧和喜蛛应巧;

四是乞聪明,即小儿以笔墨纸砚供奉牵牛星,并书曰某乞聪明。

节日物产也十分丰富,如:

1、煎饼。用于供奉牵牛织女和食用;

2、摩睺罗饭。为当时开封著名饭店——张手美家卖的一种七夕节令食品,仅此一家,据说很受欢迎;

3、磨喝乐。一种当时很流行的泥娃娃,(“磨喝乐”原为梵文“摩睺罗”的讹音,被宋人借用来命名泥娃娃、,地位相当于现在的芭比娃娃。

同芭比娃娃一样,“磨喝乐”制作精良,身材、手足、面目、毛发栩栩如生,而且也配有漂亮的迷你服装,并且随着节日的兴盛,装饰越来越华丽,往往饰以金玉珠宝,其主要功能是给儿童玩耍,和妇女祈求生子;

4、水上浮据说是用黄蜡制成莲荷、龟、鱼、鸳鸯、凫雁等各种形态,浮于水上;

5、谷板小板上种粟,再做小茅屋、花木、田舍人家小物等小模型置于板上,谓之“谷板”;

6、种生“京师每前七夕十日,以水渍菉豆或豌豆,日一二回易水,芽渐长,至五六寸许,其苗能自立,则置小盆中。至乞巧,可长尺许,谓之‘生花盆儿’,亦可以为葅。”

“又以菉豆、小豆、小麦於磁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缕束之,谓之‘种生’。皆於街心彩幙帐设出络货卖。”

7、果食,即现在的“巧果”之类,造型精巧,花样繁多,据说当时还有重达一斤的,被做成类似于门神像的样子,谓之“果食将军”;

8、苦楝叶,做铺陈之用,祭祀牛女摆放供品前先铺苦楝叶,街市卖唱也会铺苦楝叶。

元代

这一时期,七夕活动主要有五种:

一是巧节会,不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家家户户搭棚,挂牵牛织女画像,以瓜果、蔬菜、酒肉、饼等供奉,并邀请亲眷、小姐、女流等,占卜、祈福、宴饮,次日才馈送还家,谓之女孩儿节。

二是穿针乞巧,皇宫“九引堂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采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为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三是斗巧宴,“至大中,洪妃宠于后宫,七夕诸嫔妃不得登台。台上结彩为楼,妃独与宫官数人升焉。剪彩散台下,令宫嫔拾之,以色艳淡为胜负。次日设宴大会,谓之斗巧宴。负巧者罚一席”。

四是摩诃罗,“市中小经纪者,仍以芦苇夹棚,卖摩诃罗巧神泥塑,人物大小不等,买者纷然”。

五是五生盆,“里俗以七夕前数日,种豆麦等于小瓦器,为牵牛星之神,谓之五生盆”。

明代

明代活动七夕活动较为简单,只有浮针乞巧。

“七月七日,民间有女家各以碗水暴日下,令女自投小针泛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槌,因以卜女之巧”。

清代

清代七夕主要活动有三:一是延续明代的浮针乞巧;二是祭祀乞巧;三是恢复元代的五生盆习俗。

此外,清代还出现了读书人七夕拜魁星,以保佑自己考运亨通的习俗。

热点内容
关于情人节音乐大全 发布:2025-05-23 07:50:00 浏览:569
剑网3情人节活动 发布:2025-05-23 07:39:34 浏览:554
我的盆栽作文 发布:2025-05-23 07:38:44 浏览:734
百合花的气质 发布:2025-05-23 07:32:23 浏览:804
花艺传单 发布:2025-05-23 07:32:22 浏览:380
七夕中介 发布:2025-05-23 07:23:14 浏览:890
小名百合 发布:2025-05-23 07:22:40 浏览:379
古诗紫丁香 发布:2025-05-23 07:22:33 浏览:118
兰花干哪里的 发布:2025-05-23 07:21:17 浏览:185
陈村花卉旅游文化节 发布:2025-05-23 07:14:48 浏览: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