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过七夕
A. 如何过七夕 怎么过七夕节
1、如果你是单身,那么可以约上朋友,一块去吃上一顿,唱唱歌,娱乐一下,是个不错的事情,如果你是单身,但是有自己默默喜欢的人,还没表白,此时你可以趁此机会,向她表达你的心意,把气氛搞得浪漫一些,或者她还很会被你感动的呢。
2、如果你是有男女朋友的人,七夕节这一天,千万不要忘记哦,也不要不在意,即使是结婚多年的老夫老妻,该浪漫的时候也要浪漫,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乐趣;可以跟自己的另一半,在家里或者外边饭店,共度晚餐,乐享生活。
3、七夕节,跟爱的人一起看场电影,在七夕这天,影院里应该早已为大家准备好了浪漫爱情是的电影,跟爱的人,一起看场,爱情电影,分享彼此的观后感,还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拉近彼此距离。
4、七夕节,送爱人一束鲜花,虽说,一年当中有很多的节日,但是像七夕,每年只有一次,而且是中国人的情人节,日常送爱人一束鲜花的机会也不多,因此,要把我机会,不要吝惜钱,大大方方的送爱人一束鲜花,增加彼此的感情。
5、七夕节,送爱的人一盒巧克力;我们在平时当中并不会吃太多的巧克力,七夕节可以送爱人一盒巧克力,浓浓的节日的气息,配上巧克力天天的味道,相信,这个七夕节是难忘的。
6、七夕节,送爱的人一场浪漫的约会,或者平时想买又不舍得买的的东西,现在可以爱的人购买哦,相信他会非常感动的。
B. 我们到底该不该过七夕
之所以在七夕后才发表这篇文章,是因为我不想打扰沉浸在节日甜美梦境的人,他们做着节日该做的事,品尝着惊喜过后甜蜜的余温。
我也不想老生常谈的解释七夕节其实是古代女子向上天祈愿的“乞巧节”而劝大家放弃这个节日,或是以节日的各种好处去鼓励大家欢度七夕,当我们搞清楚当下的七夕节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对于该不该过七夕,每个人心中自然会有定论。
现如今,每到七夕可以说是哀嚎遍地,吠声四起,而又处处笙歌。有些人期待七夕的到来,自然就有些人害怕过七夕。
情侣们满心欢喜向最贴合自己的日子致敬,趁机做着最甜蜜的事。单身的嘴上开玩笑式的抱怨几句,心里继续暗自神伤。小鲜肉们笑着唱“我还年轻”,然后在夜深人静的时刻望着背影落寞。大龄青年则拉着一大伙人high个翻天,互相祝愿明年今日身边会多一个人,来掩饰心中的焦急。
七夕为何如此火爆?在早些年,七夕和其它中国传统节日的命运一样,因为西方节日的入侵,沉寂在商业化洪流中。
人们在“2.14”高喊圣瓦伦丁浪漫之夜,在大雪纷飞的日子欢度圣诞,而当粽子送上餐桌时,我们才会想起原来今天是端午。
当端午,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由于节假日的支撑重回大众的视野,并无假期的七夕是如何以孤芳自赏的姿态让自己的影响力远超其他传统节日的?
1. 商家的作秀。
如果七夕对于情侣来说是定制日,那么它对商家来说就是救赎日。节日商业化的时代,无数商家瓜分完西方节日的即时利益后,开始开发其它中国传统节日的商业价值。
某个餐厅挂上用气球组成的心形,就能让门口大摆长蛇阵。酒店就算将平时的价格翻个一倍,房间也会争先恐后的被订出去。当然各种组织和场所也不会闲着看热闹,大搞七夕活动,单身派对。
为了炒热节日气氛,达到生意上的预定效果,商家大肆宣传,广告铺天盖地。人们就在这种氛围里被时刻提醒七夕节即将来临。
可以说,商家对七夕节的崛起做出了大半贡献。既得利益者往往是最忠实的追随者和实践者。
但作为消费者的我们真的需要拿出如此的热情对待这个节日吗?
有人会说时间和金钱是我自己的,想怎么花都没问题。当然,这其中伴随着十足的冤大头的意味。
花钱没问题,但能做聪明人何必执着于做傻事。对于商家的狂热,我们应该只保持适当的热情,至少没必要比商家高。冷静的思考你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是否超过它们所给你带来的东西太多。
2. 七夕的特殊意义和民族意识崛起。
当下七夕的意义是爱情,虽然它的受众有所限制,但每个有血肉的人都难免将这个节日联想到自身。
民族意识崛起后,国人更加重视传承中国文化,开始重拾西方文化洪流冲击下的传统节日。
当爱情搭上中国文化,七夕爆发出的影响力注定超过所有其它传统节日。
更重要的意义是,对于情侣来说,七夕是一个噱头或是时间口,去展现爱意和增进感情。
但它并非对每个人都如想象中那么重要,对于感情稳定的情侣们来说,七夕并不比每个周末特殊多少。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难免受到节日氛围的影响,但我们无需随波逐流去放大它对自己的意义,最重要的是看清我们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3. 存在感。
朋友圈是个好东西,它是我们的生活细节,代表我们的世界与价值观,甚至是一个虚拟的自己。
朋友圈可以说是为七夕的崛起做了另一大半的贡献,无论何时,它让我们的存在感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升华”。
当七夕来临,包括朋友圈在内的所有社交媒体充斥着各种甜蜜的画面和凄惨的犬吠。有秀恩爱的,晒鲜花礼物的,有诉惨状博取同情的,讨红包求安慰的。我们因为朋友圈被迫接受着节日的各种信息和完美画面。
在这其中,我们不仅被时时刻刻的提醒即将到来的七夕的具体日期,还常常被拉入想方设法欢度七夕的深渊,而我们一开始是拒绝的。
我们渐渐的努力活成了那个别人眼中的自己,那个过节日的人,那我们真实的自己呢?TA在哪里?
当我们看清了当下七夕的本质:一个商业环境捧起的广告点子,一个带一点特殊意味的普通日子,一个有助于刷存在感的时间点。
该不该过七夕每个人心中就都会有定论了,根据我们的需求和对自身的意义,看看我们是否要去在意这个节日。
如果七夕对你来说是重要的时间点和机会,那你应该用心良苦的去计划节日的每一个细节;如果七夕带给你的只有彷徨和些许存在感,那不如学会一笑而过。
如果要我为了过节而过节,那么,我选择带上狗带。
C. 我们怎么过七夕追女孩子需要啊!
看星星、听情话
又是一年七夕夜 卧看牛郎织女星。七夕坐看牛郎织女星是民间悠久的习俗。传说中,每年的这个夜晚,织女与牛郎便在鹊桥相会。七月七之夜与自己的爱人或恋人一起仰望星空、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是再浪漫不过的事情。
学女红、绣荷包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乞巧”是七夕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就是女孩子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和美满姻缘。荷包和香囊是中国传统里最具代表性的爱情信物,在这个传统的情人节日,亲人做或订购一个香包,绣上爱人的名字,把一份深情与厚意装在小小绣花香荷包里,送给自己的心上人,让他时时感受你的真情与芬芳。
写情书、表爱意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如果你与恋人身处两地,或者不好意思当面说出心里话,就把内心最真的情话写下来寄给他,用最传统的方式传递忠贞不渝的爱。
D. 七夕通常都是怎么过的(传统习俗)
古代七夕节习俗:
1、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在七夕时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的人为得巧,迟完的人称之为输巧。
2、喜蛛应巧: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
3、投针验巧: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4、种生求子: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
5、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E. 中国人的七夕该怎么过
“七夕节”的来由 “七夕节”,源于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牛郎织女传说的生成过程 关于牵牛织女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岐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睕彼牵牛,不以报箱。 《大东》篇原是一首表现西周时代东方诸侯国臣民怨刺周王室的诗。这一节大意是说:银河两岸的织女星、牵牛星,尽管有其名,却不会织布,不能拉车;当今的统治者也是如此,虽身居高位,却无恤民之行,不过徒有其名而已。这里,对织女、牵牛二星仅是作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种隐喻式的联想,并无任何故事情节。此时,它们只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开始进入文学这个大系统之中。正是这种“因子”,为这个传说的生成准备了潜在的文化条件。 到西汉时期,织女、牵牛已被传为两位神人,而且有塑像,面面相对。班固《西都赋》有句:“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李善注引《汉宫阙疏》云:“昆明池有二石人,牵牛织女像。”都明确指出在昆明湖畔的左右两侧分别塑有牵牛、织女像。他们已从天上来到人间被远远地隔离在湖的两边。随着时间的推移,爱情因素同牵牛、织女传说的结合日见明显。《古诗十九首》首先透露了这一信息。其中的《迢迢牵牛星》吟道: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灌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问,脉脉不得语。 这里的牵牛、织女二星已具人物形象——弄机织布,思念流泪;并且开始被编织为一幕恩爱夫妻受着隔绝之苦的爱情悲剧。诗中虽然没有直言牵牛、织女是夫妻,但织女终日思念牵牛,渴望相见,而又“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情节则是十分清楚的。 进一步说明问题的,是东汉人应邵编撰的《风俗通义》,其中有一段记载: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见《岁华纪丽》) 这表明,在当时,不仅牵牛、织女为夫妻之说已被普遍认可,而且他们每年以喜鹊为桥,七夕相会的情节,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融入风俗之中了。发展到这一步显然是要经过相当长期并且是十分积极活跃的演进过程的。 稍后的三国时期,更有不少诗文反映了这一内容。如唐代李善为《文选》魏文帝《燕歌行》作注时引了曹植《九咏注》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得一会同矣。”可见牵牛、织女已经成为诗人们表现爱恋和思念之苦的一种突出和常用的意象。 “七夕相会”的美丽含义 “七夕相会”是传说的精美之笔,这一神奇诡谲的想象,看来近乎荒诞,实质正是在这种想象和荒诞之中,人们的勇气和力量得到尽情的表现,人们的愿望在心理感情上得到最大的满足。相会之日安排在被认为是极不寻常“七·七”佳期决非偶然,除了寄寓着人们美好的憧憬和期望,显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首先人们对“七”有一种神秘感情,这是与数字崇拜有关。 它不仅中国有,世界上许多国家也有;不仅在民间文学作品中常见,宗教仪式、经书中也多有出现。 佛教有释迦牟尼面壁七天顿成正果的传说。 基督教中说,上帝创造万物是在七天之内完成的,因而有一周七天之分。 伊斯兰教把天堂依次分为纯银、纯金、珍珠、白金、红宝石和不可企及、无法言喻的圣光等七层。 古代的巴比伦人、埃及人和中国人都认为天上存在着七颗神圣的星:太阳、月亮、木星、金星、水星、火星、土星。 现在西方世界仍尊重所谓“七德”,回避所谓“七种会遭天罚的罪过”;阿拉伯人至今喜以“七”起誓;日本人常祈祷所谓“七福神”降福;我国谓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光有七谱:赤、橙、黄、绿、青、蓝、紫;音谱有“七声”: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商;瑰宝有“七珍”在;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 此外,立体化学理论中有“七味”,人的记忆量常数为七;如此等等。 可见对“七”的崇拜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文化现象。一个“七”尚不寻常,那么由两个“七”组成的“七·七”当然更具神秘色彩。据我国古书记载,“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麋为珍”(《太平御览》卷31)“七月七日为良日”故把它作为庆贺秋收的吉庆日子,汉魏时把这一天作为集会游乐之日。那天还是天宫神仙们聚会的日子,《续齐谐记》载“七月七,织女渡河,诸仙悉还宫”。当然更多的是把这一天视为相爱之人会面的美好日子。《汉武故事》记叙汉武帝与西王母相会五次,每次都在七月七日。以后牛女的会期被“开创与情人相会的王母”亲自指定为“七夕”,实是人们对“七”,更是对“七·七”所包含一切美好意蕴的希祈。不能不说是有着深刻的文化含义的。我国民俗学专家汪玢玲先生认为,“七夕”就是中国的“情人节”。是因为先有了“七夕”——情人相会的诸多传说,最后才把牛女相会放在这样的日子,至于和“七夕”相关的乞子、乞巧、乞一切幸福的习俗均是由此生发而来的。 七夕的习俗 节日夜晚,人们或抬头观看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偷听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同一个七夕节,在各地的节日活动内容也各不相同,反正是丰富多彩。不过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这里略加阐述。 据史料记载,七夕习俗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种生求子: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拜织女:“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 台湾拜“床母”:台湾七夕除拜七娘妈之外,往往也另备小碗油饭到房中拜“床母”,二者应有类似含意。生产、育儿,这都是女性无可替代的职责,因此这类神祇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与女性信徒之间,遂构成密切的联系,化解了女性在承担母职时的焦虑与恐惧。“床母”,是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儿童的家庭,在当天傍晚时,在儿童睡的床边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饭、鸡酒(或麻油鸡),焚烧“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时不宜太长,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约供品摆好,香点了以后,就可以准备烧“四方金”和“床母衣”,烧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长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会宠孩子赖床等。 漂针试巧:七月七日,为“女节”。少女咸以盂盛水向日,中漂针,照水中之影,以试巧,复陈瓜果,争相“乞巧”。 树液洗头发花草染指甲: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南瓜棚下听悄悄话”: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接露水: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F. 七夕节如何快乐的度过七夕节怎样快乐的度过
1、购物。七夕节很多商家会搞活动,折扣力度相对来说也不错,所以,陪伴喜欢的人一起逛逛街,购购物,除了日常的需要品外,可以买点制造浪漫的物品。譬如:衣服,包包。首饰等等。送给对方作为礼物。
2、礼物。逢年过节必须的送礼物,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看中礼物价值的大小,而是通过礼物来表达我们自己对对方的爱意。所以,不要觉得送礼物俗,该送的时候还是要送的,毕竟能够通过礼物表达我们的爱。
3、美食。过节吃顿大餐,吃顿自己做的美食都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带着心爱的人,陪着喜欢的人,去品尝美食,或者在家里享受下厨的乐趣。在七夕节的日子里吃顿美食也是不错的选择,也会让彼此开心快乐的。4、娱乐。看电影,逛街,游乐场,户外等等这些都是可以选择娱乐方式,七夕节选择合适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享受,这样也会让彼此间的感情更加拉近,快乐的同时,感情也会对得到升华。
5、惊喜。七夕节最大的快乐莫过于会给喜欢的人一个惊喜。这种惊喜要足够大,足够的惊喜。这就需要提前布置,设计了。毕竟惊喜带来的效果也很大的,同时,也需要做好表面的表演工作,这样才会增加惊喜效果。
6、爱意。我们过七夕节就是想表达对对方的喜欢,对对方的爱。不管我们做什么事情,送什么礼物,能够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爱,他们就会开心,就会快乐。所以,既然爱那就表达,不要藏着掖着。
G. 七夕节是哪天,一般怎么过呢
2010年8月16号,农历七月初七。
单身的朋友可以这么过:
1.周所周知...七夕的我们可以组回团把电影院座位隔答开...
2.一群人碰到一对情侣就开唱“分手快乐”.
3.去KFC或麦当劳的时候..如果是很多人..一人占一个座...以不留空座为主..
4.买断花店的花..在情侣的面前..男的给男的送,女的给女的送..记住,深情款款..单膝跪地..
5.看到一对情侣就从中间走过去..最好是一群人一个接一个走...
6.给那些有主的打骚扰电话…还有通知他们的爸妈捉人去
7.晚上带着施工用的手电去公园,看见情侣就照…电话预定所有如家酒店房间…
8.见到情侣..如果你是女的.就上前拉住那个男的说:你丫跟我今天有事就不陪我了,这特么就是你的公事?(指着那个女的) 如果是男的就向反..
不是单身就跟老公、老婆一起过吧...
H. 七夕是什么七夕怎么过
什么是七夕?
七夕,又称乞巧节,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后来因为牛郎织女的传说,也被看做爱情的象征。
I. 七月七日牛郎和织女会见面吗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中,牛郎织女一年中仅仅会在七月七日七夕节中内见面相会一次。容这只是传说,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牛郎织女的传说:天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因讨厌枯燥的生活,偷下凡间,私自嫁给牛郎,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织女捉回天宫,只允许他们每年的七月七日相会一次。
牛郎织女相会的方式: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牛郎织女”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后来发展成为七夕节。每到过节时,古代女性会向着天上的织女星和牛郎星许愿,希望自己能有智慧的头脑、灵巧的双手与美好的姻缘。
J. 我国过七夕节的传统是什么
1、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2、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的,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3、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4、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5、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6、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7、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8、贺牛生日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9、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根据民间传说,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有人便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取笑他: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娶得麻姑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无差。须眉以下鸿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贪午睡,风吹额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来一步低。款款行时身欲舞,飘飘度处乎如口。只缘世路皆倾险,累得芳踪尽侧奇。莫笑腰枝常半折,临时摇曳亦多姿。然而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意,就录取了他。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鳖鱼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
10、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罪尤折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历史上各朝代则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设汤饼。唐朝的节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进斫饼,并订七月七日为晒书节,三省六部以下,各赐金若干,以备宴席之用,称为“晒书会”。七夕同时也是适宜配药的日子。据说一种以松柏为药材的秘方,这种神奇的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调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长十年的寿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还有饵松实、服柏子、折荷叶等,均号称为长生不老的仙药。比较实用的药方有晒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试过的人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