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七夕崇文塔

七夕崇文塔

发布时间: 2023-01-23 10:54:27

❶ 《七夕》宋之问 全文翻译

《七夕》

年代: 唐 作者: 宋之问

传道仙星媛,年年会水隅。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昼从云请,归轮伫日输。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

译文:勤劳的牛郎,痴情的织女,善良的黄牛,热心的喜鹊,美丽的神话故事自古以来曾使多少深受感动。千百年来,尽管各地对"七夕''的起源解释有所不同,过节的方式与习俗也有差异,但是它引导人们走向勤劳。诚信和爱情之路却是完全一致的。

古人把七月七日为良日,把它作为庆贺丰收的吉庆日子。因此"七夕鹊桥会''是传说中的神来之笔,除了寄寓着人们美好的憧憬和期望,显然还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据传说,星汉灿烂之际,如果看到天河中有熠熠白气,并闪耀着五彩光芒,就被认为是牛郎织女相见的征兆。

此时此刻要下拜乞求牛郎织女恩赐,据说牛郎织女是勤劳的化身,所以跪拜者求农求织求婚都可以,但求金求银求发财则要适得其反。一人只能乞求一事,求多则不灵。

还有老人说这一夜,你如果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茂盛的南瓜棚下或在葡萄架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果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日后便能得到纯真的爱情。

宋之问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712年),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并没有显赫的门第家世。

父亲宋令文起自乡闾,矢志于学,交友重义,“比德同道。理阃探索词源论讨”,多才多艺,不仅“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唐高宗时做到左骁卫郎将和校理图书旧籍的东台详正学士,饶著声誉。

在父亲的影响下,宋之问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逊自幼勤奋好学,各得父之一绝;宋之悌骁勇过人,宋之逊精于草隶,宋之问则工专文词,成当时佳话美谈。上元二年(675年),长得身材高昂、仪表堂堂的宋之问进士及第,登临“龙门”,踏上了仕进正途。

宋之问春风得意之日,已是武则天皇后实际把握朝政之时。武后承应“贞观”,励精图治,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宋之问以才名与杨炯被召分直内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参军。永隆二年(681年),又与杨炯同入崇文馆充学士。

天授元年(690年)秋,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敕召宋之问与杨炯分直于洛阳西入阁。15年间,宋之问很快由从九品殿中内教跻身五品学士,为时人钦慕。唐朝学士之职,以文学言语被天子顾问,出入侍从,礼遇尤宠。

家世低微的宋之问以此更是感恩耀荣,视为得秩于禄的捷径与保障。他在《奉敕从太平公主游九龙潭寻宴安平王别序》中说:“下官少怀微尚,早事灵丘,践畴昔之桃源,留不能去;攀君王之桂树,情可何之。”典型地表白了他的这种心态。

武后雅好文词乐章,宋之问巧思文华取幸。一次游洛阳龙门,武后命群臣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武后赏赐锦袍。及宋之问《龙门应制》诗成奉上,“文理兼美,左右称善”武后夺东方虬锦袍转赐给他。这样的予夺,既反映了武后对靡丽颂德诗风的提倡,也表现了宋之问这时的创作方向,对他的声名和地位都有很大的影响。

武周时期,宋之问不仅扈从武后朝会游豫,而且奉承武后近幸的媚臣外戚宴乐优游,自感“志事仅得,形骸两忘。”这样的追求和生活使他逐渐沉溺和堕落,并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政治漩涡之中。

❷ 西安昆明池开放了吗

2月24日,记者从西咸新区了解到,从即日起,西咸新区范围内旅游景区将分批有序恢复开放。首批开放景区共5家,包括唐顺陵遗址公园、萧何曹参遗址公园、沣河生态景区、昆明池·七夕公园、崇文塔景区,其中昆明池和崇文塔仅开放景区室外区域


据悉,此次景区开放遵循“三个原则”,即分批逐步恢复景区开放运行,首批开放范围为室外开放式景区,以及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恢复开放的景区需做好防疫物资保障,具备持续开展疫情防控必要的条件和能力;以室内参观为主的旅游景区、博物馆类景区暂不恢复运行,开放时间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另行通知。



已开放的景区要确保客流控制到位,日最大承载量和瞬时最大承载量不超过核定值的50%;防疫措施到位,景区须建立“一进一测一登记”制度,游客进入景区须佩戴口罩、检测体温,并认真做好景区尤其是游客中心、旅游厕所等重点区域消杀工作;防疫宣传到位。


在景区游客中心、出入口等地,利用电子屏、宣传海报等形式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宣传,营造安全、健康、文明旅游良好氛围;安全管理到位,景区须制定客流控制、游览组织、安全保卫等应急预案,加强景区上岗员工的健康管理,确保防疫工作科学有序。


此外,包括乐华欢乐世界、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张裕瑞那城堡酒庄、崇文塔景区在内的4处西咸新区重点收费类A级旅游景区,自恢复运营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将对全国所有医护工作者免费开放,持本人医师证或护士证等有效证件即可免门票参观游览。

❸ 有关于香的诗句

1. 关于 香的诗句

暗香疏影 宋林逋一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梅花 王安石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酒香亭 向阮贤

至今湖上亭,酒香渺何有?

春宵 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菊花 黄巢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早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醉花阴 李清照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左掖梨花 丘为

冷艳金歇雪,余香乍入衣.

春夜 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上元侍宴 苏轼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鄂州南楼书事 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山亭夏日 高骈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早梅 齐已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晓起闻雨 范成大

莫教西成便无虑,大须浓日晒香秔.

2. 诗句中含有“香”的诗句有那些

林逋 【山园小梅】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张栻 【与弟侄饮梅花下分韵得香字】

日多色愈正,春和天与香。

李清照 【武陵春】

风住沉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辛弃疾 【西江月】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王安石 【梅花】

明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陆游 【卜算子.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唐代舒元舆 【贻诸弟砥石命】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元稹 【晨起送使,病不行,因过王十一馆居二首】

密宇深房小火炉,饭香鱼熟近中厨。野人爱静仍耽寝,自问黄昏肯去无。

3. 关于香的诗句

双峰定水璘老送木犀香五首 宋 杨万里 山童不解事,著火太酷烈。

要输不尽香,急唤薄银叶。

双峰定水璘老送木犀香五首 宋 杨万里 傅语双峰老,汝师是如来。

如何一瓣香,却为杨诚斋。

双峰定水璘老送木犀香五首 宋 杨万里 谁言定水禅,入定似枯木。

飞入广寒宫,收得香万解。

水仙花四首 宋 杨万里 韵绝香仍绝,花清月未清。

天仙不行地,且借水为名。

梅花 宋 杨万里 花早春何力,香寒晓尽吹。月摇横水影,雪带入瓶枝。

甲子初春即事六首 宋 杨万里 老子烧香罢,蜂儿作队来。

徘徊绕襟袖,将谓是花开。

二月十四日晓起看海棠八首 宋 杨万里 四面花光合,一身香雾红。

忽从霞绮上,跳下锦城中。

二月十四日晓起看海棠八首 宋 杨万里 老子侵星起,蜂儿先我忙。

渊才无鼻孔,信口道无香。

二月十四日晓起看海棠八首 宋 杨万里 除却牡丹了,海棠当亚元。

艳超红白外,香在有无间。

宫词 宋 杨皇后 遥夜焚香礼□□,桂花业裹展文茵。

长空月浸星河影,鹦鹉惊寒频唤人。

红云阁 宋 杨蟠 重重风日透,花气满地塘。

谁把红云此,红云无此香。

后永嘉百咏·南塘 宋 杨蟠 出门日已晚,棹短路何长。

赖有风相送,荷花十里香。

香林洞 宋 杨蟠 百年樵斧外,留得挂寒猿。

不奈西溪水,流香出洞门。

蝶二首 宋 杨公远 款款穿芳径,双双度短墙。

不知身是幻,抵死恋花香。

上元日诣昭应宫分献凝命殿以宪职不预班独归 宋 晏殊 别殿香三炷,斜廊酒一杯。

官间非侍从,骑马却归来。

县圃十绝和朱待制 宋 薛抗 焚香坐清昼,此心自如如。

我知拙催科,考甘下下书。

华亭百咏·东堂 宋 许尚 厅左清闲处,金猊罩宝香。

令君今学道,来此吸朝阳。

华亭百咏·谷水 宋 许尚 短棹经由处,风披藻荇香。

中宵孤鹤唳,片月映沧浪。

华亭百咏·莲巢 宋 许尚 记得荷香里,蛾眉唱采莲。

千年龟欲总,不见叶田田。

华亭百咏·三女冈 宋 许尚 玉殓知无有,香魂计已销。

频来吟楚些,岁久若为招。

4. 带有香字的诗句有哪些

古代诗词中,带有香字的诗句还是有很多的。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有:

1.稻花香里说丰年 —— 宋 ·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释义: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

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宋 · 陆游《卜算子·咏梅》。释义:即使花片飘落被碾作尘泥,也依然有永久的芬芳留在人间;

3.笑语盈盈暗香去 —— 宋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释义: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

4.宝马雕车香满路 —— 宋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释义: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

5.小园香径独徘徊 —— 宋 ·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释义: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6.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 宋 ·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释义: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

7.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唐 · 李白《望庐山瀑布》。释义: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8.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宋 · 卢梅坡《雪梅·其一》。释义: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9.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 宋 · 郑思肖《寒菊 / 画菊》.释义: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10.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 宋 ·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释义: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

(3)七夕崇文塔扩展阅读:

在古代诗词中,很多的诗词中都会使用到香字,是因为香字的字意较多且用法灵活。古诗词中使用香字时代表的具体意义如下:

1.香,指气味好闻,与“臭”相对。常见的词语有:香味。香醇。芳香。清香;

2.香也指舒服:睡得香;

3. 味道好:这鱼做得真香;

4.香,受欢迎:这种货物在农村香得很。 称一些天然或人造的有香味的东西:麝香,灵猫香,龙涎香,檀香,沉香等;

5.香字在旧时用以形容女子事物或作女子的代称:香闺。香艳。 祭祖、敬神所烧的用木屑搀上香料做成的细条;

6.香也常指,香火。烧香拜佛。香炉。香烛。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香

5. 和香有关的诗句

与“香”有关的诗句都有:

1、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宋代:李清照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2、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宋代:苏轼 行香子·秋与

3、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宋代: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4、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唐代:温庭筠 更漏子·玉炉香

5、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宋代: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全诗:

1、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宋代:李清照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2、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宋代:苏轼 行香子·秋与

3、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宋代:周邦彦 苏幕遮·燎沉香

4、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代:温庭筠 更漏子·玉炉香

5、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宋代:李清照 行香子·七夕

6. 形容香的诗句有哪些

香气扑鼻,馥郁,香气四溢,香气芬芳,

香气悠久,芳香,芬芳,清香四溢,香溢四方,香喷喷,

芳香四溢,玫瑰芳香,洋溢,馨香四溢,金桂飘香,

香苦酸醇,油城墨香,稀香,丹桂飘香,国色天香,

香暖,香薰,天香云外,香魂,十里飘香,菊香遍野,

冰封香裹,闻香识人,红消香断,酒里飘香,久而弥香,

细香,暗香,淡淡竹香,暗香自怜,墙内开花墙外香,

百花飘香,日长暗记残香篆,香如故,纷纷坠叶飘香砌,

金柚飘香,衫惜暗香 ,有香有色 ,喷香,清香味甜,

香闺,生香真色,莉香,七里飘香,香消,红袖添香,

鸟语花香,馥郁芬芳,香稷馨香,香气袭人、香销玉殒,

7. 带香的诗句

"若能杯酒比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

“草木有情知春秋, 十里香风思良俦, 茶点虽美人离去, 不教真情付东流。”

"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

从此绿鬓视草,红袖添香,眷属疑仙,文章华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至今湖上亭,酒香渺何有?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冷艳金歇雪,余香乍入衣。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荼糜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莫教西成便无虑,大须浓日晒香秔。

南枝才放两三花,雪里吟香弄粉些。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自惹御炉香。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麻叶层层 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云阶月地依然在,旧逐空香百遍行。

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黄

昏忽地又昏黄,不销魂怎能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

肠人忆断肠人。

山藏白虎云藏寺,池上老梅枝,洞庭归兴,香柑红树,鲈银丝,白家池馆,吴宫花草,可似当时,最怜人处,啼鸟夜月,犹怨西施。

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

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

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珑珑

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暂时找到这些,有的话再补充。

8. 与香有关的诗词

含有香的古诗句子《帝京篇十首》李世民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

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连薨遥接汉,飞观迥凌虚。

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岩廊罢机务,崇文聊驻辇。

玉匣启龙图,金绳披凤篆。韦编断仍续,缥帙舒还卷。

对此乃淹留,欹案观坟典。移步出词林,停舆欣武宴。

雕弓写明月,骏马疑流电。惊雁落虚弦,啼猿悲急箭。

阅赏诚多美,于兹乃忘倦。鸣笳临乐馆,眺听欢芳节。

急管韵朱弦,清歌凝白雪。彩凤肃来仪,玄鹤纷成列。

去兹郑卫声,雅音方可悦。芳辰追逸趣,禁苑信多奇。

桥形通汉上,峰势接云危。烟霞交隐映,花鸟自参差。

何如肆辙迹,万里赏瑶池。飞盖去芳园,兰桡游翠渚。

萍间日彩乱,荷处香风举。桂楫满中川,弦歌振长屿。

岂必汾河曲,方为欢宴所。落日双阙昏,回舆九重暮。

长烟散初碧,皎月澄轻素。搴幌玩琴书,开轩引云雾。

斜汉耿层阁,清风摇玉树。欢乐难再逢,芳辰良可惜。

玉酒泛云罍,兰肴陈绮席。千钟合尧禹,百兽谐金石。

得志重寸阴,忘怀轻尺璧。建章欢赏夕,二八尽妖妍。

罗绮昭阳殿,芬芳玳瑁筵。佩移星正动,扇掩月初圆。

无劳上悬圃,即此对神仙。以兹游观极,悠然独长想。

披卷览前踪,抚躬寻既往。望古茅茨约,瞻今兰殿广。

人道恶高危,虚心戒盈荡。奉天竭诚敬,临民思惠养。

纳善察忠谏,明科慎刑赏。六五诚难继,四三非易仰。

广待淳化敷,方嗣云亭响。《采芙蓉》李世民结伴戏方塘,携手上雕航。

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游莺无定曲,惊凫有乱行。

莲稀钏声断,水广棹歌长。栖乌还密树,泛流归建章。

《除夜》李世民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赋得花庭雾》李世民兰气已熏宫,新蕊半妆丛。色含轻重雾,香引去来风。

拂树浓舒碧,萦花薄蔽红。还当杂行雨,仿佛隐遥空。

《芳兰》李世民春晖开紫苑,淑景媚兰场。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

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咏桃》李世民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妆。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

向日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赋得残菊》李世民阶兰凝曙霜,岸菊照晨光。露浓晞晚笑,风劲浅残香。

细叶凋轻翠,圆花飞碎黄。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李治龙楼光曙景,鲁馆启朝扉。艳日浓妆影,低星降婺辉。

玉庭浮瑞色,银榜藻祥徽。云转花萦盖,霞飘叶缀旗。

雕轩回翠陌,宝驾归丹殿。鸣珠佩晓衣,镂璧轮开扇。

华冠列绮筵,兰醑申芳宴。环阶凤乐陈,玳席珍羞荐。

蝶舞袖香新,歌分落素尘。欢凝欢懿戚,庆叶庆初姻。

暑阑炎气息,凉早吹疏频。方期六合泰,共赏万年春。

《九月九日》李治端居临玉扆,初律启金商。凤阙澄秋色,龙闱引夕凉。

野净山气敛,林疏风露长。砌兰亏半影,岩桂发全香。

满盖荷凋翠,圆花菊散黄。挥鞭争电烈,飞羽乱星光。

柳空穿石碎,弦虚侧月张。怯猿啼落岫,惊雁断分行。

斜轮低夕景,归旆拥通庄。《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李治停轩观福殿,游目眺皇畿。

法轮含日转,花盖接云飞。翠烟香绮阁,丹霞光宝衣。

幡虹遥合彩,定水迥分晖。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

《立春日游苑迎春》李显神皋福地三秦邑,玉台金阙九仙家。寒光犹恋甘泉树,淑景偏临建始花。

彩蝶黄莺未歌舞,梅香柳色已矜夸。迎春正启流霞席,暂嘱曦轮勿遽斜。

《戏题画》李旦唤出眼,何用苦深藏。缩却鼻,何畏不闻香。

《初入秦川路逢寒食》李隆基洛阳芳树映天津,灞岸垂杨窣地新。直为经过行处乐,不知虚度两京春。

去年余闰今春早,曙色和风著花草。可怜寒食与清明,光辉并在长安道。

自从关路入秦川,争道何人不戏鞭。公子途中妨蹴鞠,佳人马上废秋千。

渭水长桥今欲渡,葱葱渐见新丰树。远看骊岫入云霄,预想汤池起烟雾。

烟雾氛氲水殿开,暂拂香轮归去来。今岁清明行已晚,明年寒食更相陪。

《端午》李隆基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好时光》李隆基宝髻偏宜宫样,莲脸嫩,体红香。眉黛不须张敞画,天教入鬓长。

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从驾幸少林寺》武则天陪銮游禁苑,侍赏出兰闱。云偃攒峰盖,霞低插浪旗。

日宫疏涧户,月殿启岩扉。金轮转金地,香阁曳香衣。

铎吟轻吹发,幡摇薄雾霏。昔遇焚芝火,山红连野飞。

花台无半影,莲塔有全辉。实赖能仁力,攸资善世威。

慈缘兴福绪,于此罄归依。风枝不可静,泣血竟何追。

《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图,群臣上菊花寿》上官昭容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却邪萸入佩,献寿菊传杯。

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

《彩书怨》上官昭容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赠张云容舞》杨玉环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

《惜花吟》鲍君徽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朝看花花。

❹ 含冤而死的武大郎,为什么人们称他是死在了“七夕夜”

武大郎死亡日期已经不可考证。

武大郎本名武植,山东(今河北)清河县武家那村人。武植虽出身贫寒,但聪颖过人,崇文尚武,中年即考中进士,出任山东阳谷县县令。

而潘金莲乃知州家的千金,住在距武家那村1.5公里处的黄金庄。史载,武、潘二人和睦恩爱,育有四子。

(4)七夕崇文塔扩展阅读:

水浒传中关于武大郎事迹的由来:

武大郎的配偶潘金莲,出身名门,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对武大郎一心一意。早在武大郎还未中进士前,潘金莲不顾家人反对接济他。武大郎金榜题名后,这段良缘终成正果。

武大郎家贫时,曾受过好友黄堂的接济。后来,黄堂的房子被烧,投靠已经当了县令的武大郎。但是武大郎绝口不提关于资助的事。黄堂感到不满。

于是,黄堂四处散播武大郎和潘金莲的“丑事”,张贴“大字报”。武大郎和潘金莲成了焦点人物。

西门庆见黄堂抹黑武大郎后,决定给黄堂出主意。西门庆让自己成了谣言里的“男小三”,与诸位女人谱出一段段荒唐之曲。

而当事人武大郎却还蒙在鼓里。但黄堂回到家里后,却发现家里建起了新房子。妻子告诉他,这是武植派人建的。而谣言一传十,十传百,最后施耐庵信以为真,写进了《水浒传》。

这一事件,见于施耐庵后人的道歉诗中,也在武大郎本人的墓志铭中得到了证明。

❺ 缙云有哪些民风民俗

缙云民风淳朴,习俗简朴厚实,重礼节,好往来,重农崇儒,重教崇文,节俭自奉,慷慨待人。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 民俗节庆
缙云的民间节庆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立夏、祭祀黄帝典礼、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春节:春节是我国的农历新年,是全国城乡最大规模和最隆重的传统民俗节日。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人们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办年货、大扫除、挂彩灯、贴春联,农村还要燃放烟花爆竹。在外地工作的家庭成员,一般需在大年三十之前赶回家过年。
缙云各地过年从农历12月25日开始到30日止。吃年饭除自家人外,还要请邻居及至亲好友,人越多越好。表示邻里和睦,预示人丁兴旺。大年三十这天还必须准备好第二天要吃穿用的所有东西。而初一则穿新衣、吃余饭,其他什么也不做。预示来年有吃有穿、有钱有闲。春节期间还要探亲访友。现在也有不少人去全国各地或外国旅游观光,这是一种新兴的过节方式与社会新时尚。
元宵节:缙云人把正月十五称作正月半,从上古以来人们早就形成闹月半或闹元宵的传统。初一刚过,大家就兴高采烈,忙着操办元宵节闹花灯的各项准备工作。如板龙,一般以 1 丈 2 尺长、 18 公分宽、 8 公分厚的龙板为一节,而且要上等的松木做成;龙壳要上等的毛竹,劈成很细很薄的条子,用贮麻扎好,糊上透明的纸,最后请有相当水平的美术艺人上彩,一条以假乱真的龙就创作成功了。正月十二正式开迎,迎前要祭拜,并由德高望重的老者画龙点睛后,才可上灯起龙。一条板龙由龙头、龙身、龙尾组成,长的有 300多节,短的也有100多节,每节2人扛,龙头要 16 人抬着,摇头摆尾,前面四面大锣,乐队开路,龙珠滚动,排灯两立,时而是一条长龙,时而是一条盘龙,灯光闪烁鞭炮齐鸣,好一场热闹景象。天天从下午 3 点出发,晚上12点后返回,到正月十六晚上结束,要将龙撕碎,将龙板归房以待明年重用。板龙出迎了,抬阁、走马灯、秧歌队、八仙队、狮子队也出发了,大街小巷出迎、观看的人拥挤在路的两边,锣鼓声、鞭炮声、喝彩声、响彻云天。
清明节:主要是祭祀活动。大的有仙都民祭黄帝活动,由县政协主持,民间企业负责人或个人出资为主祭。礼仪与公祭黄帝一致。小的是民间的族祭与家祭,一般出门在外的人员都要回家参加祭祖,表示对祖先的敬仰与怀念。祭祖时,清明馃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缙云的一种特色食品,农村家家都会自制,县城市场可以购买。
立夏:立夏要吃立夏饭、立夏汤,也有的吃橡涂(一种用鸡蛋与面粉糊的薄饼)。立夏饭以米掺蚕豆、笋、芥菜等做成,外加煎鸡蛋。立夏汤为红枣、桂圆、荔枝、豆、花生加红糖煮成,一般作点心或晚上吃。立夏开始,农事渐渐繁忙,民间传说吃笋可以接脚骨,煎鸡蛋好象箬帽,说是可以遮日蔽雨。立夏这一天忌讳坐门槛,以防苦夏,民间还有称体重的风俗。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这一天,缙云习俗是家家都将艾叶悬于堂中,用来避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在门楣上,有驱魔祛鬼的神效。人们要吃雄黄酒,在家中的角落处洒雄黄粉末,或者大人要用雄黄酒在孩子的脸上和身上涂抹,目的是驱逐病菌蠹虫等病害。给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面用丝布包好,清香四溢,再用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在缙云,端午节的粽子必须是已出嫁的女儿送的。这一天,也是孩子可以开始洗冷水澡的第一天。
七夕节:七月七,最大的活动是献山庙会(我们在后面导游词中会详细介绍),其次是叠罗汉。罗汉是缙云县历史流传下来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分迎罗汉、叠罗汉和背罗汉三种。
迎罗汉是缙云乡村的一个传统节庆,主要是在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寺庙开光时进行,全县乡村组成罗汉队,其中大号、长号、锣鼓队开路,毛公旗(长旗)紧随,罗汉队、三十六行、十八狐狸、铜钱鞭、秧歌队,从村里出发步行到固定的庙,沿途所到的村庄都要用茶水、便饭招待,用鞭炮、锣鼓接送,庙前塔2-——5个戏台,请业余和专业戏班演戏或叫品戏场,热闹非凡。这种节庆主要是乞求风调雨顺、年年有余和天下太平。
叠罗汉选择在比较大的道坛,身着古色服装,腰系大扎包,由身强力壮的人任罗汉柱(由基柱、中柱、顶柱)及左右、前后4人(叫插翼)和罗汉顶,共8-——12人组成,这种叫叠罗汉。
罗汉叠好后,鞭炮齐鸣,罗鼓喧天,唢呐、大号响起,要绕天井8-——10圈,并且选村中最宽敞的道路沿街迎,观众紧随,热闹非凡,主要是为了乞求好运气、好收成。
中秋节:是缙云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其形式与全国各地大致相似,上辈要求下辈尽量回家团聚。过节时,每户人家除了吃月饼外,还烹制一桌丰盛的宴席,全家人会聚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重阳节:最重要的是官方举行的祭祀黄帝典礼。仙都鼎湖峰是黄帝炼丹觞百神飞升之地,黄帝祠宇是我国南方祭祀黄帝的重要场所,与陕西黄陵遥相呼应,形成“北陵南祠”缅怀先祖的格局。每年在清明节和重阳节分别举行民祭和公祭黄帝典礼。祭祀活动采用“禘礼”(古代最高的礼祭)的规格,以传统与现代、礼与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期间将开展各种竞技活动、民间文艺表演和仙都文化交流等活动(这一点我们在鼎湖峰景区的导游词中会详细讲解)。九月九日,又是老人节,全县开展一些老年人健身娱乐及尊敬老人活动。有时还举行大型的攀岩登山活动。在这一天,民间有吃麻糍、金团(糯米做的一种甜食)的传统。
二 文化娱乐
1、婺剧:是浙江著名的剧种之一,原称高腔、昆腔、徽班、乱弹、三合班等,因主要流行于金华(古称婺州)一带,解放后统一改用此名。婺剧兼收昆曲、徽戏等戏曲精华,是经过多方融合与发展而形成的新剧种。婺剧的表演夸张、生动、形象、强烈,讲究武戏文做,文戏武做,所谓:“武戏慢慢来,文戏踩破台”。由于过去服装没有水袖,表演多在手指、手腕上下功夫,亮相、功架近似敦煌壁画的人物姿态,自具一格。且特技表演甚多,如变脸、耍牙、滚灯、红拳、飞叉、耍珠等。角色行当分老生、老外、副末、小生、大花面(净)、二花面(副)、小花面(丑)、四花面(武净)、花旦、作旦、正旦、老旦、武小旦、三梁旦、(第三位花旦)、杂(扮演神仙、老虎、狗,由管“三箱”的兼)共十五行。
婺剧名演员有江和义、徐东福、周越先、徐汝英、周越桂、徐锡贵、王金龙、叶阿苟、郑兰香、葛素云、吴光煜等。
婺剧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较有影响的剧目有:《僧尼会》、《对课》、《黄金印》、《孙膑与庞涓》、《三请梨花》、《断桥》、《西施泪》和现代戏《桃子风波》等。
2、采茶戏:属民间戏剧,又称“灯戏”,相传早在明代永乐年间新碧小溪村已有演出,到清代时已流传很广。其音乐来自民歌小调,节目有《十二采茶》、《贩茶》、《盘茶》、《讨茶租》、《四姐妹采花》等。20年代开始掺入徽、乱小戏。到现在民间仍有演出。
3、鼓词:属民间曲艺,俗称“唱鼓事”,在缙云县内流行。唱鼓词的大多为盲人。鼓词内容多改编传统戏文、民间故事,大多没有唱本,靠口传心记。鼓词伴奏乐器为鼓和板,唱词以7字句为主,间或有4--11字句。唱腔多为吟诵式,白、表、唱兼容。根据情节需要,也插入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有慢板、中板、紧板三类节奏;根据不同感情,又有平板、清板、骂板、哭板、浪板之分。
常唱传统曲目有:《买柴记》、《情义缘》、《玉凤钗》、《满门贤》、《双金钿》、《水红袍》、《玉簪记》、《芙蓉扇》、《双珠连》、《天宝图》等。
4、莲花:属民间曲艺,在迎神赛会时,演唱队身穿长袍,头戴草帽,规模大的有数十人、上百人,使用的打击乐器有大板、小板、蜈蚣签、响碟、响盏、木鱼、竹绑等。基本曲调有“高韵”、“平韵”、“沙腊梅”等,演唱时一领众和,节奏性强。莲花队各有一套固定曲目,世代相传。由于曲调通俗化,唱词口语化,演唱内容多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在民间流行很快。
5、钢叉舞:据朱氏宗谱记载,钢叉舞开始于明隆庆年间(公元1570年),离现在将近500年了。其起源与祭祀关云长有关。据说每年的五月十三是关云长纪念日,村民为表示对他的感谢,总要请有名的戏班演三天三夜的戏,村里组织迎案。迎案是民间的一种笼统说法,包括罗汉班、台角、高台、长脚鹿、推车、叠牌方、翻猪刀等内容。罗汉班其实就是武术班,包括舞刀、打棍、打拳、双锏、矛、盾、响铃、叉等,响铃叉又代表一种兵器,是从古代十八般兵器中模仿过来,他充满阳刚之气,据说有驱邪护正的作用,能发扬关云长忠义效国、除恶护正之精神,因此每年起案时都要先到关帝庙祭拜,而后才能上街表演,响铃叉(即钢叉)由此产生。为发扬这项民间文化,先前的少数几个表演者将它逐步推广,成为广大群众的一项活动。《钢叉舞》还参加了丽水大型踩街活动和省吴山广场文化艺术节,深受好评。“钢叉舞”还获2002浙江省第三届广场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全省广场民间舞蹈(鼓乐)大赛金奖。
6、庙会迎案:由祭祀胡公、陈十四娘娘等发展起来的文化庙会,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俗称"迎案"的庙会,其实是规模宏大的民间体育文艺大会演。
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宫前村迎胡公、外前村迎白衣丞相,二月初二水口村迎陈十四娘娘,五月十三金竹村迎关公,六月初六岩背、桂村迎朱相公,七月初七前村年迎三太祖,七月初七和十月十五献山庙会迎陈十四娘娘,八月初九胪膛、靖岳村迎胡公,十四横塘岸村迎胡公,九月初十赤岩山迎“三将军”,十月十五日县城迎城隍老爷。其中以赤岩山、献山庙和城隍庙会最为隆重盛大,方圆数里乡村组队送案,多时达三四十支队伍。迎案队伍以罗汉班为主,另有高跷、三十六行、十八狐狸、莲花、哑口背风、小唱班等。罗汉班组班前,设“大头”主事。主事者以此为荣,率先出资串联村众,叫做“穿鼻”,然后设饭菜聚会,筹资聘请教练,事成后再次设食庆贺。庙会的那一天,迎案到场,好几个村都要献演,高潮时,一天有四五十丈“打罗汉”队伍,各村各显绝技,异彩纷呈,蔚为壮观。
这是相沿成习的民间娱乐健身活动,是农民自己的盛大节日。其中不少优秀传统节目保留至今,成为民间艺术瑰宝。
此外,缙云的歌舞、音乐会、夜总会、民俗表演及卡拉OK活动等等,都是多姿多彩,为人们的夜生活平添无穷的乐趣。
三 土特产

朋友们,我们缙云的土特产十分丰富,主要有蕃莳片、缙云土面、黄花菜、高山茭白、高山萝卜、高山辣椒、十月酒,还有石雕、香菇、茶叶、麻鸭等。
1、蕃莳片:古时缙云人被称为“缙云蕃莳”,其原因有二:一是指缙云人敦厚老实,二是指缙云县是产蕃莳大县。蕃莳片由薯块经挑选、清洗、去皮、切片、煮捞、晒干而成。藏品柔软透亮,松脆香甜可口。上等品为8×16厘米左右,长方形,经剪切翻成各种吉祥特有花样,经炸制后极具观赏、食用特色,作为迎送贵宾之用。
2、黄花菜:俗称金针。缙云黄花菜栽培历史在600年以上,黄花菜干品为淡黄色或金黄色条状,有光泽、肉质丰厚,营养丰富,含18种氨基酸。据《本草纲目》记载,黄花菜有安神健胃、解热镇痛、利尿消肿等效用,是家庭食用佳品。
3、缙云索面:也叫缙云土面,选用当地特种麦粉、食用盐、天然泉水,沿用传统手工艺制作,没有任何添加剂。为民间传统特产中的珍品。缙云人每逢走亲访友,都用索面相赠;庆贺生日用索面开宴,来表示长寿;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吃索面蛋,来求得新年吉利、好运富裕。
4、高山茭白:高山茭白肉质松软,质地嫩白,味道鲜美适口,营养丰富,含糖类约4%、蛋白质约1.5%,以及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作为一种“无公害”绿色食品畅销省内外大中城市。
5、高山萝卜:高山萝卜是根菜类的主要品种,含有糖分、维生素及无机盐,特别是含有淀粉分解酶,能促进人的食欲和消化。这种萝卜具有肉质细嫩、含水丰富、不易空心、表皮光滑等特点。
6、高山辣椒:属茄科蔬菜,其果实未熟时为绿色,成熟后为红色,果实中含丰富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特别是维生素C居蔬菜首位。我县产的辣椒,辣味中等,果皮软,适合熟食、腌制或加工成辣椒粉。每一克辣椒中含铁约97.5毫克、含钙约353毫克,多种成分均高于其它同类蔬菜。
7、十月酒:缙云人有自酿土酒的传统,每家每户都选在农历十月酿制,所以又叫十月酒。十月酒,口感香,味甜,且有强身健体的功效。缙云人招待朋友、客人都用十月酒。如果把酒加微热再配以姜丝、红糖,喝后可通筋、活血、养神、去寒,缙云人生孩子,都要喝十月酒。

四 地方风味

缙云的风味小吃花样繁多,品种齐全。最常见的有馄饨(面饺)、油条(天罗丝)、包子、豆浆、烧饼、麻糍、敲肉羹、豆腐丸等。我主要给大家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小吃:
1、麻糍,民间特色小吃。入夏后新糯米上市,把糯米蒸熟后,在石臼中打烂成饼,然后摘成小块,里面裹上红糖,外面擦一层熟糯米粉,以不见糖为合格。每到集市,古树下、柳亭边,都有人在叫卖。入冬后,可把糯米做成薄饼,用平锅热烤,加入红糖,润甜香糯,很受人们青睐。
2、缙云烧饼,也叫桶饼。制作方法是先拌和面粉、搓揉、擀薄、涂油。先把面粉擀薄成卷筒样子、摘成小段,然后用手掌压扁,里面放入干菜和鲜肉馅,擀成饼后,外面涂上薯粉糖油,最后贴在桶炉内壁烤熟。这种饼既酥又鲜,满口生香。
3、敲肉羹:民间的传统小吃。它的做法是:先把猪后腿精肉细细地切,拌上山粉,放到砧板上,再用刀背把肉敲细,锅内同时烧沸鲜汤汁,然后将肉下锅,熟了后勾芡成羹。这种羹滑、爽、鲜、嫩,四味俱全,人人喜欢。
4、豆腐丸:民间的传统小吃。它的做法是:将两勺已捣碎的豆腐舀到碗中,加入肉末搅拌均匀,再用手摇碗,使碗中的豆腐肉末滚成圆球状。而后,放入开水锅中,烧煮片刻捞出,再放入另一肉骨头汤锅中继续炖。也怪,豆腐丸无论怎么炖就是不会散。花一元钱,就能吃上4个豆腐丸,豆腐鲜嫩,汤味香醇。
5、千层糕:又称早米糕。壶镇一带称糖饧。将米磨成浆,在蒸笼内蒸熟一层,再添一层,这样多达十来层,厚地象糖糕一样。出锅后,分划成菱形小块,就可以享用了。如果加青菜炒制或油煎味道就更佳。剥片晒干,油炸成酥,称为糖饧松,节日作果点食用,香脆爽口。
6、清明馃:采用青蓬洗净,沸水煮浸,去其苦味,细剁,拌入米粉,搓揉分团,以豆腐、笋丝、猪肉等为馅,垫上果叶蒸炊,清香异常,是清明时节祭祖必备的食品。在3月至5月期间,缙云的酒店、餐馆及市场均有供应,深受市民与游客的喜爱。

五 地方名菜
朋友们,我们缙云可以说是一个品尝美食的天堂,不仅有品种丰富的风味小吃,还有原料新鲜、做法讲究的各式菜肴。
1、红烧溪鱼:主料是产自好溪的野生五彩鱼,特点是色泽红亮,鱼肉鲜嫩。
2、菜干豆腐:也叫婆媳豆腐,主料是农民自己晒制的霉干菜和盐卤豆腐,一般用慢火炖制,特点是豆腐有咬劲,爽口入味。以前在农村是作为妇女养月子的滋补菜。
3、缙云麻鸭:主料是缙云老麻鸭一只,取小竹笋若干,放入煲中炖烂。特点是鲜美、清口。
4、飘香童鸭:也叫椒盐童鸭,主料是刚孵出的雄性乳鸭若干只,放入新鲜的菜油中炸烤。特点是又香又酥。
5、缙云土鸡:主料是农家饲养鸡一只,加上嫩姜若干,一并炖制,既纯香又滋补。
6、农家土面: 主料是土索面、小青菜、油渣,特点是汤清味鲜、色泽鲜艳,土索面不易涨糊。
7、黄花菜扣肉:主料是黄花菜、五花肉,特点是色泽红亮、香味浓郁,肉质酥烂而不油腻。
8、蜜汁薯条:主料是红薯条若干,油炸熟后加蜂蜜搅拌。特点是香酥、味甜。
9、酸菜豆:主料是自制的咸菜和毛豆,特点是色泽鲜亮、清爽开胃。

❻ 长字开头的五字诗句有哪些

《帝京篇十首》李世民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
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
连薨遥接汉,飞观迥凌虚。
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岩廊罢机务,崇文聊驻辇。
玉匣启龙图,金绳披凤篆。
韦编断仍续,缥帙舒还卷。
对此乃淹留,欹案观坟典。
移步出词林,停舆欣武宴。
雕弓写明月,骏马疑流电。
惊雁落虚弦,啼猿悲急箭。
阅赏诚多美,于兹乃忘倦。
鸣笳临乐馆,眺听欢芳节。
急管韵朱弦,清歌凝白雪。
彩凤肃来仪,玄鹤纷成列。
去兹郑卫声,雅音方可悦。
芳辰追逸趣,禁苑信多奇。
桥形通汉上,峰势接云危。
烟霞交隐映,花鸟自参差。
何如肆辙迹,万里赏瑶池。
飞盖去芳园,兰桡游翠渚。
萍间日彩乱,荷处香风举。
桂楫满中川,弦歌振长屿。
岂必汾河曲,方为欢宴所。
落日双阙昏,回舆九重暮。
长烟散初碧,皎月澄轻素。
搴幌玩琴书,开轩引云雾。
斜汉耿层阁,清风摇玉树。
欢乐难再逢,芳辰良可惜。
玉酒泛云罍,兰肴陈绮席。
千钟合尧禹,百兽谐金石。
得志重寸阴,忘怀轻尺璧。
建章欢赏夕,二八尽妖妍。
罗绮昭阳殿,芬芳玳瑁筵。
佩移星正动,扇掩月初圆。
无劳上悬圃,即此对神仙。
以兹游观极,悠然独长想。
披卷览前踪,抚躬寻既往。
望古茅茨约,瞻今兰殿广。
人道恶高危,虚心戒盈荡。
奉天竭诚敬,临民思惠养。
纳善察忠谏,明科慎刑赏。
六五诚难继,四三非易仰。
广待淳化敷,方嗣云亭响。
  • 《经破薛举战地》李世民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
    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灵。
    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
    沉沙无故迹,灭灶有残痕。
    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
    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 《于北平作》李世民翠野驻戎轩,卢龙转征旆。
    遥山丽如绮,长流萦似带。
    海气百重楼,岩松千丈盖。
    兹焉可游赏,何必襄城外。
  • 《出猎》李世民楚王云梦泽,汉帝长杨宫。
    岂若因农暇,阅武出轘嵩。
    三驱陈锐卒,七萃列材雄。
    寒野霜氛白,平原烧火红。
    雕戈夏服箭,羽骑绿沉弓。
    怖兽潜幽壑,惊禽散翠空。
    长烟晦落景,灌木振岩风。
    所为除民瘼,非是悦林丛。
  • 《赋得夏首启节》李世民北阙三春晚,南荣九夏初。
    黄莺弄渐变,翠林花落余。
    瀑流还响谷,猿啼自应虚。
    早荷向心卷,长杨就影舒。
    此时欢不极,调轸坐相于。
  • 《初秋夜坐》李世民斜廊连绮阁,初月照宵帏。
    塞冷鸿飞疾,园秋蝉噪迟。
    露结林疏叶,寒轻菊吐滋。
    愁心逢此节,长叹独含悲。
  • 《七夕宴悬圃二首》李治羽盖飞天汉,凤驾越层峦。
    俱叹三秋阻,共叙一宵欢。
    璜亏夜月落,靥碎晓星残。
    谁能重操杼,纤手濯清澜。
    霓裳转云路,凤驾俨天潢。
    亏星凋夜靥,残月落朝璜。
    促欢今夕促,长离别后长。
    轻梭聊驻织,掩泪独悲伤。
  • 《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李显九日正乘秋,三杯兴已周。
    泛桂迎尊满,吹花向酒浮。
    长房萸早熟,彭泽菊初收。
    何藉龙沙上,方得恣淹留。
  • 《石淙》李显三阳本是标灵纪,二室由来独擅名。
    霞衣霞锦千般状,云峰云岫百重生。
    水炫珠光遇泉客,岩悬石镜厌山精。
    永愿乾坤符睿算,长居膝下属欢情。
  • 《过晋阳宫》李隆基缅想封唐处,实惟建国初。
    俯察伊晋野,仰观乃参虚。
    井邑龙斯跃,城池凤翔余。
    林塘犹沛泽,台榭宛旧居。
    运革祚中否,时迁命兹符。
    顾循承丕构,怵惕多忧虞。
    尚恐威不逮,复虑化未孚。
    岂徒劳辙迹,所期训戎车。
    习俗问黎人,亲巡慰里闾。
    永言念成功,颂德临康衢。
    长怀经纶日,叹息履庭隅。
    艰难安可忘,欲去良踟蹰。
  •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李隆基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 《登蒲州逍遥楼》李隆基长榆息烽火,高柳静风尘。
    卜征巡九洛,展豫出三秦。
    昔是潜龙地,今为上理辰。
    时平乘道泰,聊赏遇年春。
    黄河分地络,飞观接天津。
    一览遗芳翰,千载肃如神。
  • 《过王濬墓》李隆基吴国分牛斗,晋室命龙骧。
    受任敌已灭,策勋名不彰。
    居美未尽善,矜功徒自伤。
    长戟今何在,孤坟此路傍。
    不观松柏茂,空余荆棘场。
    叹嗟悬剑陇,谁识梦刀祥。
  • 《旋师喜捷》李隆基边服胡尘起,长安汉将飞。
    龙蛇开阵法,貔虎振军威。
    诈虏脑涂地,征夫血染衣。
    今朝书奏入,明日凯歌归。
  • 《送张说巡边》李隆基端拱复垂裳,长怀御远方。
    股肱申教义,戈剑靖要荒。
    命将绥边服,雄图出庙堂。
    三台入武帐,八座起文昌。
    宝胄匡韩主,华宗辅汉王。
    茂先惭博物,平子谢文章。
    尽节恢时佐,输诚御寇场。
    三军临朔野,驷马即戎行。
    鼓吹威夷狄,旌轩溢洛阳。
    云台先著美,今日更贻芳。
  • 《巡省途次上党旧宫赋》李隆基三千初击浪,九万欲抟空。
    天地犹惊否,阴阳始遇蒙。
    存贞期历试,佐贰伫昭融。
    多谢时康理,良惭实赖功。
    长怀问鼎气,夙负拔山雄。
    不学刘琨舞,先歌汉祖风。
    英髦既包括,豪杰自牢笼。
    人事一朝异,讴歌四海同。
    如何昔朱邸,今此作离宫。
    雁沼澄澜翠,猿岩落照红。
    小山秋桂馥,长坂旧兰丛。
    即是淹留处,乘欢乐未穷。
  • 《题泾县水西寺》李忱大殿连云接爽溪,钟声还与鼓声齐。
    长安若问江南事,说道风光在水西。
  • 《唐大飨拜洛乐章•归和》武则天言旋云洞兮蹑烟涂,永宁中宇兮安下都。
    包涵动植兮顺荣枯,长贻宝贶兮赞璇图。
  • 《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图,群臣上菊花寿》上官昭容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
    却邪萸入佩,献寿菊传杯。
    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
    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
  • 《驾幸三会寺应制》上官昭容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
    故台遗老识,残简圣皇求。
    驻跸怀千古,开襟望九州。
    四山缘塞合,二水夹城流。
    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献酬。
    太平词藻盛,长愿纪鸿休。

❼ 各地的名风名俗

浙江省
乌程县元旦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宁波元旦祭祖后要吃豆粥。晚上要关门前,再于一次“关门炮”。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桔,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福建省
厦门人元旦出门前,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称为“祭神”。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及一碗春饭。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闽音“春”与“剩”谐音,春饭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彩。漳州初四称为“接尪”,除了进庙烧香外,还要预备一个糖果糕饼盒,叫做“荐盒”、供上在厅上迎神下降。

广东省
海丰一带,小辈向长辈贺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潮州春节节食有菜粿、腐圆、酵包、管煎、五果汤。初四夜里,家家要点一盏灯,准备一缸水,叫做“等神水”。东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头,叫做“富贵有缘”。

江苏省
江宁县元旦贵家于房门口贴画雄鸡。吴县多于元旦至通元寺礼拜观音大士。苏州习俗:元旦一早开门要于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级”。清晨出门,要遵循黄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并到城隍、土地等庙去烧香,必历经十庙乃止,称为“烧十庙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炉中烧巨煤墼,称为“欢喜团”。准安人传说,吃汤团可以接财神,所以从大年初一清晨就开始下汤团,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汤团吃。武进县妇女元旦剪松柏枝,绕以红丝,戴在发髻上,据说可以长寿。

四川省
成都人元旦不吃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则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刘阁等地于正月初七“人日”还要“过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团年饭。成都人则于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长寿县元旦于门外燃九支腊烛,称为“九品烛”,以敬天地。

陕西省
富平县各宗族皆为祖先画像,元日聚集子孙礼拜,祭后更醵金饮宴,称为“节坐”。初二各戚友间则以面食、猪肉相赠,称为“拜节”。高陵县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悬挂黄纸于竹竿上以祀天,称为“接天神”。又以木炭悬于门首,据说可以去瘟疫。石泉县以黄纸作钱,元旦结彩悬于门,名为“宝盖钱”。临潼县以初五为“送穷节”,家家剪纸人后,拿到门扔掉。当日每人必定饱食,称为“填五穷”。

山东省
宁阳县元旦吃馄饨,称为“填仓“,黄县、蓬莱一带,元旦早起要照虚耗。由女主人手持红烛,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拴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有些地区煮饺子时要用芝麻秸烧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升,饭后在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味有“余头“。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称为“札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旧时还有初五“送穷“的习俗。当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赶五穷“。曲阜则在初五办“文曲星会“,初五晚上,学生要到老师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师出题做一篇文章,完成后由老师它焚掉,叫做“文曲星会“。

❽ 京东杂感十首其一前两首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没看过这个文章

❾ 北京的风俗文化有哪些

北京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经过辽契丹族、金女真族、元蒙古族、明汉族、清满族的统治。不同的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变化,繁衍出了许多传统习俗,具有鲜明的传承性、地域性、群众性和时效性,这些习俗是北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北京三大节的节日习俗
(一)春节
自古以来,新一年的第一天要过“春节”。“春节”也叫“元旦”、“元辰”、“元日”等,在中国一直把农历新年的第一天称为“元旦’’并沿袭下来。辛亥革命之后废除旧历采用公历,以公元纪年1月1日为“元旦”,为了与农历的新年有所区别,此后就不再称“春节”为“元旦"了。在民间,人们习惯称过春节为“过年”。每到农历十二月间,北京民间“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了,按传统习俗,一般都从“腊八”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节后。
1.腊八
腊月初八,传说这天为佛祖成佛之日,有熬腊八粥的习俗。北京民间,人们多在天亮之前即熬好一锅腊八粥,讲究一些的人家,腊八粥除米、豆之外,还放一些枣、栗子和桂元肉等等。粥熬好之后,除全家食用外,往往街坊邻居也互相馈赠。腊八这天,除民间遍食腊八粥外,旧时北京各大寺庙,像雍和宫等,都用大锅熬粥,然后分送给那些捐钱的施主。每碗粥中插一小黄纸旗,书明某庙所赠,施主接到粥后,以银两“回敬”。当时各大庙利用腊八粥也可增加一笔收入。
2.祭灶
旧时腊月二十三日,北京有祭灶的习俗,宫廷用黄羊祭灶,民间祭灶则用糖瓜、关东糖等供品祭灶王爷,用清水草料祀灶君之马。祭完之后,将灶君神像揭下,与纸元宝等一并焚烧。每逢此日,鞭炮极多,俗称过小年。
3.扫尘
春节前的大扫除,老北京也叫“扫房”。古时候,这叫“扫年”,它是由驱病祛邪的一种宗教仪式演变来的。这扫房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干干净净,为迎接各位神仙在除夕之夜降临人间做好准备;二是通过扫房,扫除家里的秽气、晦气和穷气。
4.守岁
传说,年三十晚上到初一大清早,诸神要下界来考察人间的善恶,这些神里面有财神爷、土地爷等。腊月二十三“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灶王爷也在此时回到人间,继续做他的“一家之主”。这时候,人们都要恭恭敬敬,谨慎行事,还要烧香磕头,请诸位神仙在新的一年里多多关照。
年三十晚上,是老北京人最有滋味的一段时光。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享用一年中最为丰盛的吃食。年三十晚上这顿饭,人要齐,席间还要多说吉祥话儿,预示以后的日子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按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睡觉,大家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叫“熬夜”、“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对岁数大的人来说,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5.拜年
大年初一,熟人见面头一句:“您过年好!”这是北京人过春节时喜用的拜年语。拜年的形式大至可分为四类: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给岳父母拜年,且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留下吃饭、玩耍。二是礼节性的拜年。如给同事、朋友拜年,进屋门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三是感谢性的拜年。凡一年来有欠人家情的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感谢。四是串门式的拜年。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平时没有多少来往,到了年禧,来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喜发财”、“一顺百顺”,或进屋坐一会儿,无须过多礼节。拜年的时限可以延长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礼的,谓之“拜晚年”。
6.庙会
在老北京的年俗中,逛庙会是其中一大项,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北京的各大庙会时间长短不一。当年和平门外的厂甸庙会,朝阳门外的东岳庙庙会,西便门外的白云观庙会,广安门外的五显财神庙庙会,再早时闹市口的城隍庙庙会都是很有京城过年特色的大庙会。近年来北京人在过年时仍保留了逛庙会的习俗,只不过已变成了逛地坛庙会,龙潭庙会以及各种新派庙会,如石景山游乐园洋庙会、朝阳公园综合庙会等。
厂甸庙会:厂甸是指琉璃厂附近的一条胡同,是北京一条古老的文化街。每年正月初一至十六在琉璃厂及厂甸搭棚列肆,成为过大年万商歇市期间的集市所在,俗称“厂甸庙会”,又称“逛厂甸”。厂甸庙会的范围是以海王屯公园为中心,东至火神庙,西至西琉璃厂,南至沙土园,北至西河沿。正月里厂甸庙会是北京最热闹的地方。林立的摊点上,堆满了大家喜欢但平时又难以见到的各种玩具,各种风味小吃、特色食品,还有各种旧书、旧画、古董、珍宝……凡是去了的人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逛厂甸,是老北京人过年时最大的乐趣。
老北京人把玩具叫耍货。厂甸庙会是卖耍货的大世界。大大小小的耍货摊儿一个紧挨着一个,摆满海王邨公园周围。厂甸的耍货,有多达百余种:面人、泥人、锡制刀枪、竹木刀枪、蜡鸭子、泥嫁妆、绢花、毛猴、泥哨、纸翻花、铁丝变花、花脸、风车……所有耍货精巧新颖且价格便宜,非常诱人。
厂甸庙会还是个博览会,各类商品有大致的分区。古玩摊多设在东琉璃厂街路北的火神庙、海王邮公园和靠近虎坊桥的南新华街路西。其中,火神庙的摊位整齐、货色较好,海王邮公园中的稍差一些,而南新华街路西的地摊,就差远了,没有货架,只是平地摆摊。货色也有不同,火神庙中多为金银饰品、珠宝玉器、玛瑙钻石等;海王邮里多为瓷器、铜器、木器等摊位。新华街的地摊,都是些劣等货色,什么都有,价格低廉。说得更准确一点,火神庙中的是珍宝摊,海王邨里的是古玩摊,新华街路边的是破烂摊。
7.元宵节
我国民间都有吃元宵(南方称汤圆、汤团)的传统习俗。元宵作为农历正月十五的节庆食品,传说最早始于春秋末期。据说楚昭王复国泛舟江上,见江面上漂有一物,色白微黄,舟人捞起献给昭王,食之甜美。昭王令人以山楂为馅仿制,以庆祝家国团圆,其时正值农历正月十五,便流传至今。
元宵节的又一民俗是猜灯谜。古时人们把写在彩灯上的谜语叫灯虎,比喻其深奥,不易被人猜中,好似射虎那么难,故猜灯谜又叫“射灯虎”。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文艺形式,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灯谜以谜语为基础,启发智慧,融汇知识。尤其是元宵节期间,猜灯谜最盛。
(二)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夏节。
北京的百姓在五月端午(初五)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是樱桃、黑白二色的桑葚、棕子以及雄黄酒及艾子叶。樱桃、桑葚、棕子可以随便吃,雄黄酒因为泡有雄黄,不能开怀畅饮,但也必沾一沾唇才可以。不但要沾唇,还要用手蘸上雄黄酒在小孩的脑门上写一个“王”字。此外,还须把雄黄酒抹在孩子的耳、鼻、肚脐等处,说是抹了它,一年之间“五毒”(蛇、刺猬、蜈蚣、蝎子、癞蛤蟆)不敢“钻空而入”。另外,还得在住人的房门西侧插上菖蒲棒,门上方中央贴上蛇、蜈蚣、蛤蟆或老虎图案的红色剪纸。另外,还可在小孩子的衣襟上挂一串用彩绸制成的小樱桃、小桑葚、小菖蒲、小老虎之类的饰物,作为点缀。
(三)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按历法解释是:农历八月居秋天(秋季为七、八、九三个月)之中;八月十五日又在八月的中间,所以叫中秋节。中秋之夜,月亮最亮、最圆,月色也最皎美。中国人把月圆看做是团圆的象征,因而也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中秋节之所以成为佳节,还在于对月亮有种种美丽的神话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嫦娥奔月”。中秋节最盛行的吉祥物是兔爷。
中秋之夜,千家万户于庭院中对月设下香案,摆满了时鲜瓜果,诸如西瓜、苹果、葡萄、枣、梨、栗子等,还有熟食毛豆、五香花生、芋头之类。全家人还在香炉上插一枝生毛豆,代表月中的桂树。一切布置停当之后,全家人轮流向月亮朝拜。所谓祭月,是向月宫里的嫦娥遥拜。嫦娥是女性,月亮又属太阴,所以中秋主祭一般是妇女。
明清两代皇帝每年都举行祭月活动,其中数清朝慈禧太后的祭月规模最大。中秋之夜满朝文武、宫女簇拥着慈禧太后在颐和园排云殿举行祭月大典。供品除精选月饼、七节藕和各种果品外,还特制直径达数尺的“月华”(帝后嫌“饼”与“病”音相近,便定在宫中称月饼为月华)。月华上印有广寒宫、桂树、嫦娥等图案。祭品中还有大西瓜,由御膳房名厨操刀,把瓜切成数瓣,瓣瓣绽开,而瓣底仍与瓜蒂相连不断,形如一朵开放的大莲花,称作“莲花团圆瓜”,再置于莲花形状的大铜盘里,摆上供桌祭月华,并把大月华切成小块,连同团圆瓜分赐妃嫔、太监、亲近侍女。然后帝后与众人分乘龙舟、游船,在昆明湖荡舟。船上配有美味佳肴,名为“泛舟赐宴”。是时,湖水上空焰火飞舞,湖面又燃放莲花灯,气氛甚为热烈。坐落在北京阜成门外的月坛,是明嘉靖九年(1530)建的帝王祭月场所。
二、北京人的岁时习俗
京城百姓的生活是随时令的变化而变的。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三十六旬、七十二候、三百六十五天,在饮食、节日、宗教活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谱儿。无论是祝福贺喜、娱乐游戏、走亲访友、日常生活都有不同的讲究和习俗。各种岁时习俗的活动不仅热闹喜庆,而且富于乐趣,充分体现出京城百姓好热闹的心态。考试大编辑整理
(一)咬春
立春。俗称打春,是北京人很讲究的一项重要风俗。立春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首,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从官府到民间都重视立春这个节气。据《明宫史》上记载:“立春前一日,顺天府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加署,引春牛击之,日打春。”民间妇女在立春那天都买萝卜吃,谓之“咬春”。立春各家讲究吃春饼,烙春饼与烙普通饼不一样,春饼要薄而且还能揭开,又称“薄饼”。吃春饼讲究菜多,过去北京猪肉铺都卖熟肉“盒子菜”。盒子菜中有驴肉、熏肚、熏肋头、酱口条、酱小肚等。
正月十九日是燕九节,也称宴九、筵九、烟九、淹九等多种名称。燕九节又称白云观会神仙,是明清时期北京全城的一个盛大风俗活动,白云观是这个活动的中心。正月十九日是邱祖的诞辰,此日也称为燕九节。
(二)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北京农历二月的风俗主要是与太阳和龙有关,因为去冬的严寒已经过去,太阳升高了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又因为春天来了,农业开始忙起来,种庄稼需要阳光和水,所以,祭祀太阳和龙。北京南城,左安门内有座太阳宫是清顺治初年所建。宫内塑太阳神像,每年二月初二开庙。开庙时居民都往祭太阳,香客络绎不绝。在祭太阳神时,北京居民都做太阳糕而供,“太阳糕”有“太阳高”的意思。二月仲春,节气临近春分,太阳一天比一天升得高,气候越来越暖和,此时有祈祷太阳神日日高挂之意。清朝内廷在这天也用太阳糕在慈宁宫花园祭祀太阳神。北京城郊以农为业的人在二月初,每家都在大门外撒些草木灰,进门又在屋内和厨房等处及水缸四周撒草木灰。这样做说是引龙回来。城里人用黍水面、麦米做成枣糕放人热油锅煎熟而吃,说是“熏虫”。过去,二月初二还是娘家接已出聘姑娘回娘家的日子。
(三)清明节
清明节大多在农历三月份,在这一天,人们都要祭祀先祖亡人,有的人家去自家茔地扫墓,有的则在家中烧“包袱”遥祭而已。包袱是个约有尺许的白纸大口袋,上写先人的名字及敬祭者,内装纸钱和金、银元宝等冥器。每至清明节,草木丛生,郊游踏青是北京人多年来的风俗。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要禁火三天,吃冷食。寒食节是人们为了怀念春秋战国时晋国的介子推不图赏赐被火烧死在绵山上的事而形成的节日。
(四)蟠桃宫
北京农历三月的又一风俗是三月三逛蟠桃宫。蟠桃宫位于崇文门外迤东河沿南岸。据史书记载,蟠桃宫原名太平宫,创建于明代。庙不大,前后只有两个院落,山门横匾上书“护国太平蟠桃宫”,左侧大墙上写“蟠桃”,右侧大墙写“圣会”四个绿琉璃大字。山门里正殿四壁墙上塑着一座鏊山,彩塑的群仙从四面八方拥向鏊山来赴三月初三的蟠桃圣会。规模宏伟,人物众多,塑工精细,是该庙中泥塑艺术的精品。蟠桃宫庙内除王母娘娘殿外还有子孙娘娘、眼光娘娘和吕祖殿等。蟠桃宫虽是个小庙,但在北京人人皆知。该庙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开庙三天。初三是王母诞辰,香客和逛庙的老幼、男女人群如梭。
从崇文门外往东,沿护城河南岸至庙门,小贩的货摊、卖茶水的席棚以及耍把式、变戏法、摔跤等卖艺娱戏场子一个紧连一个,热闹非常。
(五)妙峰山庙会
妙峰山在北京城西北门头沟区,山有五峰,中峰日“金顶”,建有“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庙”。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开庙,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香火极盛,形成著名的妙峰山庙会。20世纪20年代以后,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的学者赴西山妙峰山等地进行民间习俗文化调查,被后来学术界认为是中国民俗学调查研究的开端。
(六)丫髻山庙会
旧时每年四月初一至二十,丫髻山都有为期20天的庙会。当年清室照例派员前往致祭。北京城里许多达官显贵,翎顶辉煌,乘坐肩舆,络绎于途。周围数百里的善男信女为了求祥祈福、求医得子,长途跋涉,不辞劳苦来此朝顶进香。一些民间香会也来献艺谢神,开路、中幡、五虎少林棍、高跷、龙灯、狮子,边走边练。有的抬着“真灵”、“有求必应”、“保我赤子”等大匾去挂匾还愿。到了晚间,山上还有“善人灯会”,以小灯排成“碧霞元君”四字,以给香客照明。
(七)暑伏
农历六月初天气虽然已经很热,但并不潮湿,适合晾晒衣服和书籍。所以北京有六月六“抖晾衣服书籍”的风俗。过去每年六月初六,各家各户都将箱柜中的衣物取出在院中通风地方着太阳晾晒,读书人将书籍也搬出来让风吹吹,防虫蛀。六月,什刹海荷花盛开,天气又炎热,每天午后,北京农工商各界都会于什刹海乘凉观赏荷花。前海北岸有茶棚、书馆、戏棚和卖冷饮的货摊,会贤堂大饭庄、烤肉季饭铺也在这一带。岸边满垂柳,海中荷花绽,风光倚美景,纳凉之胜地。所以,每年六月逛什刹海是北京人的风俗。
(八)七夕
农历七月里有“七夕”和七月十五放河灯的风俗。七月七日夜叫“七夕”,是北京民间妇女的一大节日。据神话传说,牛郎和织女因犯了天条,被隔于天河的两边,只有每年的七月七日夜才能通过鹊桥相会。所以多少年来,每逢七月初七,北京没出嫁的姑娘都将一枚小钢针投入水碗中,使其浮于水面,在阳光下观看碗底的针影,用此法以卜巧拙,俗称“丢针儿”。妇女们还凑到葡萄架或藤萝架下,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七月十五是传统的中元节,在此节日里除各家祭扫坟茔、祭奠祖先外,在七月十五傍晚后,儿童以燃点荷花灯为乐。北海、护城河、通惠河上放河灯是七月十五一项很有乐趣的风俗。
(九)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在这一天有郊游登高、饮菊花酒、吃重阳花糕、插茱萸(yu)等习俗。永定门外的燕墩、西便门外的天宁寺塔、城南的陶然亭、城北的蓟门烟树以及西山八大处等地都是当年文人雅士登高观景、饮酒赋诗、烤肉分糕、共度重阳佳节的场所。重阳节期间,正是菊花盛开之际,富贵人家常在这一天将许多盆菊花放在庭院中,摆成一座花山,邀请亲朋好友前来观赏,在护国寺、隆福寺的花厂、天宁寺的花肆都有菊花展销会。重阳节时吃的花糕是用江米、黄米、小枣制作的,此外还有各种糕点:如满族的萨其马、汉族的芙蓉糕以及各式蛋糕应季上市。“糕”与“高”同音,所以在重阳节这一天要吃糕。
(十)冬至
农历十一月又叫冬月,因为二十四节气的“冬至"常在此月,故叫冬月或冬至月。明清时期,每逢冬至皇帝要去天坛祭天,百官向皇帝朝贺。冬至这一天白昼最短,以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古代有“冬至阳生”的说法。《史记.律书》云:“气始于冬至,周而复生。”就是说,冬至是节气的开始。民间在冬至时没有什么重要的活动,风俗是家家吃馄饨,所以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顺口溜。从冬至起,就“数九”了。北京人给“九”编的顺口溜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三、传统的见面礼节
(一)顿首
顿首是古代跪拜礼的一种,是地位相等或平辈间相见的一般礼节。首先是叩头,将额头触于地即抬起,故名。顿首上古即有流行,现已淘汰。此礼节常见于书信敬语。旧时写信,一般开头即用“锥偈住保�馕�白X向您问好、致敬”。亦有以“顿首”为落款者。
(二)鞠躬
两脚并拢,两手下垂于大腿两侧,弯曲上身以示敬意。现在某些集会及祭扫亡灵的场合仍然常见。有些老年知识分子亦作见面或道别之礼。
(三)作揖
拱手的俗称。后世因拱手常伴以屈身,故亦称弓身拱手为作揖。
(四)寒喧
寒暄又作“暄寒”、“暄凉”,见面时问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话。旧时多在拱手之同时道“久仰久仰”或“幸会幸会”,然后是询问其家人康泰否。初次见面还有“请教台甫”、“敢问贵庚、贵府”等一大套繁文缛节。
(五)请教姓名
初次与人见面的礼节,即请问对方姓氏、表字。古人除姓名外多有字、号,与人交往以直呼其名为失礼,故初交时多问字号而忌问名。今人一般只有姓名而无字号,与人初交亦忌问名,多询问对方姓氏,且冠一“贵”字于前。如:“您贵姓?”答时将贵字免去:“免贵,姓张。”
四、北京人生活中的禁忌
禁忌在旧时北京人的生活中是常见的。禁忌是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积淀而成,它是典型的民俗文化。今天,我们有必要站在一个新的视点和高度,用一种现代生活、人文礼仪的扬弃思想分析对待,发扬我国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
在京城百姓的El常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禁忌,它们以宗教、人伦等面目出现,如婚姻禁忌、生育禁忌、生产禁忌、物质禁忌、语言禁忌、节日禁忌、名字禁忌等。对待禁忌我们要认识到它只是一种风俗文化的现象,既要看到它的愚昧、迷信对人们行为消极影响的一面;也要看到它在人们行为规范中强调自我调节、自我约束和符合人们生活需要的一面。
1.交往禁忌
交往禁忌是指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的禁忌。待客方面以尊重客人为基本原则,给客人倒完茶后,将茶壶放在桌子上,壶嘴不能对着客人,因为“壶嘴”谐“虎嘴”音。递烟、酒、茶都要双手,忌单手;要主动给客人点烟,点烟时忌用一根火柴连点三支烟。酒以敬客多次为荣,忌自饮不敬客。客人进门的第一顿饭忌吃水饺,因为水饺是送行的食品,俗称“滚蛋包”。宴客席间主人要始终陪坐,忌讳提前离席。吃饭未完忌讳将空碗空碟收走,忌讳抹桌扫地,以为这是“驱客”之举。宴客时忌子女上桌共餐,尤其忌媳妇、女儿,否则认为待客不诚、不敬。待客菜肴一般忌单数,喜用双数,取意“好事成双”。
到别人家做客以尊重主人为原则。走进主人家,客人要主动向主人打招呼。北京普遍的习俗是客人应当向主妇打招呼,否则,认为无礼貌,轻视主人。
交往中人们常常互相馈赠礼物,有些礼物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所以赠物中也存在一些禁忌。如忌以伞、鞋、钟等送人。“伞、鞋、钟”分别与“散、邪、终”谐音。
有“散伙、送邪、终结”等意,特别不能给老年人送钟。
若借别人家的药锅不能主动还,要等人家来要,以避送病之说。若一定要还,需在锅中放些米,并对人家说:“我给您送米来了。”也可在锅中放些小钱以压锅。
2.语言禁忌
语言禁忌是很富有地方方言或社会方言特色的语言风俗现象。禁忌的原则,大体是出于吉凶、礼教、功利、荣辱等诸种考虑。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忌讳听到凶语的,惟恐这些字眼会招致凶祸的真正来临。然而在人际交往中,经常要表达不祥的内容,便另用一些褒义或中性词来代替。考\试大收集整理\用反义语来替换不吉的词语,谓“讨口彩”,此法在禁忌语中极普遍。戏院里的太平门,原意为万一发生了火灾好让观众逃走,说“太平”乃失火事故之反义。用假托文来代替,如古代汉语称帝王之死为“晏驾”,意即他不出朝了。佛教僧尼之死为“圆寂”,意即他们完全沉浸于念经中去了。
3.住宅禁忌
北京人在选择住宅、建造住宅和构筑住宅环境时,有许多禁忌和讲究是必须顾及到的。“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夏不凉。”这是最起码的选择住宅方位的条件。除此之外,数字、位置、高矮、周围植物都是很重要的。首先院门一定要开在八卦的巽位,若不可能开在巽位的话,也应在正对大街门处放置“石敢当”镇之。住房从方位看,北房是最好的。从数字看,盖房一般多取单数,单数为阳。要避免“四六间”。“四六不成材”。从高度看,北房的房基最高,其次是东西厢房,南房最低。院里的地面一定比胡同的地面高,禁忌人门“跳坑”。院里种植的花草树木也有禁忌,“桑松柏梨槐,不进王府宅”。其实不仅不进王府宅,就是一般老百姓的院子也不能进。因为“桑”与“丧”谐音;“梨”与“离”谐音,松柏是多种于坟地的树木,槐树也只能种于后花园里。在老北京民间宅院前后或院中、屋内,常有镇物以保护风水,驱妖避邪。如泰山石敢当、八卦太极图、门前照妖镜、山海纹镇石等等。
4.行业禁忌
医院、药店等行业的经营者,送客时忌讳说“再来坐”、“欢迎再来”之类的话。否则顾客以为是在诅咒人家“再得病",就事与愿违了。
店中不论有没有顾客,伙计都不得朝里坐,背对店门则意味生意不顺,此为店家大忌。今日店员背对店门仍被视为对顾客的不礼貌行为。

热点内容
玫瑰花打顶 发布:2025-05-24 12:21:54 浏览:900
永康路樱花 发布:2025-05-24 12:15:38 浏览:226
樱花校园人气 发布:2025-05-24 12:13:24 浏览:114
七夕气球装饰 发布:2025-05-24 12:13:23 浏览:814
字子花语 发布:2025-05-24 12:12:47 浏览:510
贝壳盆栽图片 发布:2025-05-24 12:12:38 浏览:261
花语的爱情 发布:2025-05-24 12:05:02 浏览:330
买啥盆景好 发布:2025-05-24 11:40:09 浏览:485
樱花节家具 发布:2025-05-24 11:25:24 浏览:363
七夕青蛙之歌 发布:2025-05-24 11:10:07 浏览: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