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一朵花
① 急,跪求民族歌曲.高分.
《彩蝶纷飞
《猴儿鼓
《踩鼓舞》,
反排木鼓舞
四面鼓舞
② 全国名小吃
广西小吃
广西菜点由南宁、桂林、柳州、梧州等城市菜和壮族、瑶族、京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菜组成。少数民族的小吃、点心非常有特色。菜肴取料奇特,制作也极有个性。城市菜以野味烹调最为著名。而且刀功精细,制作考究,讲究原料鲜活。烹调方法受粤菜影响很深,口味清淡爽嫩而又喜好辣味。广西地区出产许多名贵中药,厨师巧妙地将补药与菜结合,因此广西的食疗菜也很有特色
特色菜
八仙粉 -- 白果炖老鸭 -- 冬笋炒牛肉
蛤蚧炖全鸡 -- 桂林田螺 -- 桂林荷叶鸭
桂林水糍粑 -- 桂花炒肉松 -- 荷叶粉蒸肉
马蹄蒸肉饼 -- 尼姑素面 -- 柠檬鸭 -- 酸野
玉竹煮牛肉 -- 桂林米粉 -- 卷筒粉 -- 干捞粉
烤乳猪 -- 荔浦芋扣肉 -- 罗汉汽锅鸡 -- 马蹄炒鸡球
小吃
八宝饭 -- 糍粑 -- 豆蓉糯米饭 -- 粉利
狗肉 -- 桂林松糕 -- 桂林粽子 -- 老友面
马蹄糕 -- 酸品 -- 汤圆
4》云南小吃
云南十八怪
云南第一怪,鸡蛋用草串着买:鸡蛋如此包装不易破碎,而且恰似一件奇特的艺术品。
云南第二怪,粑粑饼子叫饵块:捣一捣再烤一烤,抹点酱还特别香,这种携带方便可口的食品叫“饵块”。
云南第三怪,三只蚊子炒盘菜:森林里草沟中,枝叶茂盛,养育出的蚊虫个头非同一般。
云南第四怪,石头长到云天外:石林风光天下绝景,鬼斧神工令人不可思仪。
云南第五怪,摘下草帽当锅盖:用草编织而成的帽子当锅盖不仅捂得严,而且还能给食物一种清香。
云南第六怪,四季衣服同穿戴:长年温度不变的气候造就了人们衣着的多姿多彩。
云南第七怪,种田能手多老太:险峻的高原造就了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其中妇女尤为能干。
云南第八怪,竹筒能做水烟袋:这玩艺颇具科学性,既保持了旱烟的醇香,又用水过滤了其它杂质,而且声音很好听,“咕咚,咕咚”。
云南第九怪,袖珍小马有能耐:这里土生土长的牲口个头小,但是能驮能爬山,本事非凡。
云南第十怪,蚂蚱能做下酒菜:把蚂蚱做成美味,炸得焦黄,张嘴一咬:“咔嚓——”。
云南十一怪,四季都出好瓜菜: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几乎任何时候都能出产任何蔬菜。
云南十二怪,好烟见抽不见卖:云南人为自己出产的第一流卷烟感到自豪,却也为在自己家门口买不到而感到困惑。
云南十三怪,茅草畅销海内外:山里的东西样样都是宝,改革开放使它们获得了新生。
云南十四怪,火车没有汽车快:山高路险,常常使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有劲使不上。
云南十五怪,娃娃出门男人带:这里的汉子爱妻爱儿成为风尚,“模范丈夫优秀爹”在街头比比皆是。
云南十六怪,山洞能跟仙境赛:近年开发出来的溶洞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美。
云南十七怪,过桥米线人人爱:滚烫的鸡汤配之以生肉、生菜和用米浆做成的米线构成了云南最有名的风味:一种“线”,“过桥米线”。
云南十八怪,鲜花四季开不败:呵,美丽的云南,祖国的边疆,永远盛开的鲜花迎接着更灿烂的明天!
、云南小吃
过桥米线
太师饼
石屏烧豆腐
重阳糕
冰豌豆粉
金钱洋芋饼
鳝鱼凉米线
都督烧麦
夹沙荞糕
萝卜饼
玫瑰米凉虾
抓抓粉
梅花青豆糁
小鸡煮稀饭
5》西安小吃
城市如人,有长相、有个性,当然也有看家本领。每个城市给人的第一感觉是长相,如北京的大而宏伟、上海的博而多元、杭州的秀而阿娜。但凡城市闻名于世的,多都有着或自然或人文的象征,在人类文明的进程里,他们无疑构成了一个个文化的丰碑。
西安,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城池,在中国上下5000年的文明史中,他,是一个图腾。而在民间百性心中,他却是另外一个感受。如同我们提到上海就想到外滩、提到兰州就想到拉面,提到西安自然就是小吃。
西安的小吃,其种类繁多,花样百出。但都不离几样东西,那就是面和肉。只是一个面,就有百种之多,先不说有关中八大怪之称的裤带面,单就说一个凉皮,就让无数美女竞咂舌。在西安,从小姑娘到老妪,几乎每周都有那么三四顿饭是凉皮,尤其是上班族,很多人以凉皮为日常主食。其实这凉皮,也就1.5元一碗,一般女孩也就一碗就饱了。凉皮是用面粉和水和在一起成稀汤,浇在铁制的圆形萝萝里,在沸水中蒸出。由于吃者甚众,凉皮经营者也将其发展成用直径1米的大锅载以数层蒸笼进行制作。切凉皮一定要用铡刀,就是过去农村铡草用的刀,这种刀宽背薄刃,1米多长,重达3-5公斤。切凉皮的时候,凉皮放在湿布上,刀的一端固定在对头,这边手如疾风,一指多宽的擀面皮就出世了。调制凉皮更是一绝,一定要用关中的辣椒炒制的辣椒油与辣椒面,用陕西的柿子醋配之以在沸水中燥过的嫩豆芽,吃起来爽口润心。所说世界小姐候选人到西安第一件事就是吃凉皮。
大家听到这,其实有些急了,都说西安著名的是牛羊肉泡、肉夹馍,怎么到你这就成了凉皮了。关键是肉夹馍、牛羊肉泡太有名了,大家都知道,所以这里就不再多讲。我这里只想说些咱老百姓爱吃的东西。说起西安小吃,绝不能没有烤肉。西安的烤肉绝非新疆的羊肉串,这里的烤肉一吃就是几十串、上百串,当然也没有新疆的一串那么大。西安人吃烤肉已经当成了晚饭、夜宵的重要内容。几个好兄弟相聚,如果没有烤肉、啤酒,那简直是遭罪。不信你问问西安的小伙子。西安的烤肉一定要在夜市上吃,这里的夜市,遍布西安的大街小巷。一般都长达数百米,一铲(can)子的红顶小灯笼招牌,全是烤肉。这里的烤肉分烤筋、烤肉与烤腰子三种吃法,肉类上又分为烤牛肉与烤羊肉两种。近来又兴起了烤鱼。这里的烤炉绝非普通超市里所见的烧烤炉,他们都是定做的长达1米到3米、宽约30厘米并在上方悬空架出抽风扇的烤炉,形式大方,颇为实用,可同时进行烤肉、烤鱼、焙油馍的工作。烤肉全部串在钢签上,烤的时候一定不停的抖动、散开、合起,不停地涮油、酒盐、抹酱。烤好时,一把烤肉放在铁盘中,一次两只手各拿两三串,相互交叉一捋,肉就都挤到钢签尖上,这两三串起吃,真是香爽呆了。
不过在西安,如果你很讲究,那么你肯定吃不到正宗的西安小吃,一定要去小地方,一定要去鼓楼坊上的回民街,那里应该说是西安小吃的展览馆,但是凉皮还要在其它夜市吃才行。我所知道的最好的凉皮是大学南路的,大家有兴趣到西安的时候一定要去的。
西安的小吃太多,一时半会难以尽述,还是大家自己去看看比较好。对了,外地很多西安小吃都不太正宗,大家千尤别信啊
1、西安名小吃总汇
泡馍---老刘家泡馍(北广济街内)
小炒----西羊市中段的“天下第一碗”;
杂羔汤----(建设西路旅馆村内)
烤肉----里木烤肉(麻家十子西50米)
肉夹馍----秦豫肉夹馍(柏树林南口)
孜然炒肉夹馍----(洒金桥十子东南角)
腊牛肉夹馍---- 北梢门红码头老旦隔壁“李老四夹馍”,他家的杂肝汤也不错
水盆大肉----老宋家(柏树林十子西南角)
葫芦头----铁蛋葫芦头(柏树林十子西北角)
蒸碗----(建西街东口向西100米路南)
煎饼----顶顶香煎饼屋(龙首村十子向南50米路西)
酱大骨头---骨头庄(吉祥村十子向东100米路北)
麻辣粉----牵人(粉巷)
火锅----竹园 (和平路)
蒜蘸面----绿蚂蚁对面
牛肉面----马虎面(西七路)
腊汁肉揪面片----建设西路西头路南第一家
羊肉面----建设西路西头路南“陕北老二面庄”
高新的老王面
小雁塔门口的羊肉面
建国路的梆梆面
尚勤路的歧山面
长乐路的牛肉拉面
6》福建小吃
福建风味-----起源于福建省闽候县。它以福州、泉州、厦门等地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色调美观,滋味清鲜而著称。烹调方法擅长于炒、溜、煎、煨,尤以“糟”最具特色。由于福建地处东南沿海,盛产多种海鲜,如海鳗、蛏子、鱿鱼、黄鱼、海参等,因此,多以海鲜为原料烹制各式菜肴,别具风味。
福建小吃目录
干炸鲟盖
翡翠皇上皇
彩蝶绕蟠龙
西施浣纱
松子明虾
龙宫水晶蚌
泡炒香螺片
绿带鲟包
南煎肝
炒鱿花
白片鲟
韭菜盒
加力鱼煲白菜
7》贵州小吃http://sjlg.anyp.cn/31.aspx
黔味有别于川菜、粤菜等系列,风味独特。其区别在于:
一:黔味善于辣椒,辣香是其主要的特点。著名的菜点大多数与辣椒有密切的关系。贵州人吃辣椒全国首曲一指,这并不是指贵州人吃得辣,吃得多,而是说贵州人在吃辣椒上,加工成系统,口味独特。
二: 黔味突出酸味。贵州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的民谣,酸菜是家家腌制,食之口舌生津,开胃消食;酸汤更有爽口提神、杀菌消毒去油腻化脂肪、建胃等功效,因此您来到贵州不可不品尝一下贵州酸味系列。
三:黔味的火锅自成特色,做发多样,都有其自身的风味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四:黔味讲究醮水。醮水的调料主要有辣椒、蒜泥、姜末、葱花、花椒等,酌情添减。而不同的菜又配备不同的醮水,各自都有讲究,花样繁多。
贵州小吃种类多样,风味独特,不仅保持了贵州人爱吃辣的习惯,在做工上面还以精细见长,也许你看上去不复杂的小吃做法却让你大吃一惊。
贵州小吃不仅吸取了中国南方小吃的精髓还溶入了黔味的精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享有盛名的肠旺面、丝娃娃、雷家豆腐圆子、恋爱豆腐果、遵义羊肉粉、花溪牛肉粉等,风味特别,价廉物美,曾容获第一、二届“中华名小吃”称号。
贵州地方特色的风味饭更是让人流连忘返,苗族的姊妹饭、屯堡的农家饭、各种民族习俗让人不仅感叹农家饭的美味更让人沉醉于少数民族特有的风情之中。其中安顺屯堡及革家人的“扣饭”让人堪称一绝,为了留住客人多吃一碗饭,在几米远的地方将饭扔向空中,待饭落下时正好在客人碗里……
1、贵阳名吃目录
贵阳鸡肉饼
软哨面
花溪王记牛肉粉
豆腐脑
香煎黄糕粑
蛋黄酥
贵阳丝娃娃
清镇黄粑
米豆腐
马鞍面条
黄焖野兔
陈年道菜
酸菜饵块粑
凉拌折耳根
魔芋锅巴肉丝
宫爆鳝鱼
糟辣脆皮鱼
宫爆鸡
酸菜孜耳面
糖麻圆
鸡肉饼
碗耳糕
砂锅饭
石榴卷
丝娃娃
一品大包
雷家豆腐园子
恋爱豆腐果
肠旺面
2、黔南名吃目录
开水面
片鸡粉
清明粑
雏鸡觅食
香炸玉米饼
3、黔西南名吃目录
贞丰糯米饭
兴义烤鸭
刷把头
舒家杠子面
泡萝卜
4、毕节名吃目录
引子煎软饼
荷叶糍粑
威宁炒荞饭
威宁火腿
威宁荞酥
5、安顺名吃目录
荞凉粉
梅花香芋
红油脆哨糯米饭
南瓜包
付油小包
6、黔东南名吃目录
乌米倒提粽
酸汤龙骨面
糕粑藕粉
陈年道菜
施秉狗肉汤锅
7、遵义名吃目录
鸿运南瓜酥
菊花酥
蕨菜鸡饼
金鱼饺
山药葫芦
8、六盘水名吃目录
沓哨馄饨
凉拌米皮
鸡丝香菇洋芋粑
苹果酥
明虾金鱼酥
9、铜仁名吃目录
桂花桐叶果
刷把头
三香包子
玉米窝窝头
荞面葡萄
8》南京小吃
秦淮河是古老的南京文化渊源之地,而内秦淮河从东水头至西水关全长4.2公里的沿河两岸,从六朝起便是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素有“六朝金粉”之誉。自六朝至明清,十里秦淮的繁华景象和特有的风貌,曾被历代文人所讴歌。夫子庙位于秦淮河北岸,原是祀奉孔子的地方,夫子庙便是孔庙的俗称。在这里,你能寻觅到南京地道的风味小吃:板鸭、小笼包、酥烧饼、鸭血汤等。
夫子庙的点心小吃许是缘于当年的秦淮画舫,手工精细,造型美观,选料考究,风味独特。魁光阁的五香茶叶蛋,五香豆,雨花茶;永和园的开洋干丝, 蟹壳黄烧饼;奇芳阁的什锦菜包,鸭油酥烧饼;六凤居的豆腐涝,葱油饼;蒋有记的牛肉汤,牛肉锅贴;瞻园面馆的薄皮包饺、红汤爆鱼面;莲湖甜食店的桂花夹心小元宵,五色糕团等等,每一个老南京几乎都能毫不费力地报出这些小吃的花样来。
③ 苗族人民的服装特点及生活习性有那些
一、苗族的服装特点
黔西北、滇东北的苗族男子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冬天脚上多缠裹绑腿。
苗族妇女穿大襟右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湘西苗族的上衣无领,衣袖和裤脚绣有宽大花边,头缠格子布或青布头巾,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物。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
二、苗族的生活习性
1、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
2、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主食。
3、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把糯米饭和蔬菜一起封存坛内,一、二个月后再取食的醅菜,是一种特具风味的酸腌菜。
4、苗族饮酒的嗜好十分普遍,凡遇婚丧、节日或亲友来访,都用酒招待宾客。
(3)黔南一朵花扩展阅读
苗族的建筑风格:
黔东南居民住木制平房和楼房。楼房一般为两层,建筑形式多为“吊脚楼”(即按山坡斜度竖桩,在桩上建筑),屋顶为双斜面。顶棚上层贮藏粮食、杂物,吊脚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湘西和贵州松桃等地,采用木质结构、双斜面瓦顶或草顶平房,每幢3-5间,“偏厦”作灶房或牲口圈。过去,地主或富裕人家还筑有庭院,并砌高墙或石碉围护。
云南文山地区苗族居民住宅的墙壁多用竹条编织、外面糊上泥土的方法建造,屋顶为平形草顶。昭通地区的苗族居民多装权权房”,即一种用几根树干交叉搭糊,盖上茅草,用树枝或竹子编织、糊泥作墙的房屋。一般隔为两间,人畜各一。
④ 描写花草的文章
花草的邂逅
花瓣雨,任凋零。草色青,随风飞,当他们相遇,又会有怎样的邂逅?
日日行走在现在气息十足的城市里,被鸣噪的声音所厌烦,被烦琐的事物所压迫,似乎早已被压抑,永远也得不到重生的那一天。
偶独自走在这极富有情趣的小巷中,虽然不是在周庄的古道中,也不走在千灯的亭台楼阁中,但我依旧能感觉道那一丝飘渺与祥和。
庭院深深,月光如水一般洒下来,将皎洁抛掷整个大地,那样无声,却又如此唯美。停了停,深吸一口气,既而又向远方走去……
烟气弥漫,突然有一种把它拉开的欲望,却又住了手——朦胧才是美。就在那一丝亮光中,我发现了不平凡。那是一块极为普通的草地,刚下过雨,露珠儿还在叶片上随意滑落,伴随着月光透出一种极为耀眼的光芒,空隙之余,边上还配了些小野花,更凸显出了那一丝淡雅余娇柔。
身边的行人只顾快速向前走,无暇顾及这如此平凡的花草,我只能叹息,独自享受着这“碧草润如丝”的美景。
也许是看久的缘故,我突然意外的发现似乎每一朵花都是那么完美,它们可都是刚经历完风雨的折磨啊!我疑惑,却又从那横七歪八的青草身上明白了些是什么。
粉蝶顾及,只等着重生的那一瞬间……
又是一阵风,肆无忌惮地向草地吹来,只见青草强硬挺着身子,倔强地挡在花儿面前,宁愿自己忍受这一切,也不让伸后的她受到一丝伤害,直到狂风过后,他才忍着疼痛转过头笑着对她说:“我一点也不痛!”既而却从花儿身上缓缓划过,倒在冰凉的泥土上,却依旧守侯着她美好的梦想。
我愣了,我不敢相信眼前的画面;我被震撼了,他的执着、关爱充溢着我的整个大脑,一株草儿,完全没有缚鸡之力,但是却有一颗舍己为人的心,牺牲自己,只为那娇弱的花。
仅是一个细节,却震撼着我:只是一次邂逅,却感化了我。
花与草的邂逅,依旧完美……
⑤ 方小石的时代风情寄丹青——书画家方小石
有些书画圈内的朋友常感慨,每看方小石先生晚年的书画总是似懂非懂。
对于先生这样以创新为旨趣的书画家而言,不了解他的思想、生活和创作轨迹,就自然体味不出画家的艺术境界。
十一年后再次造访先生的家,进入眼帘的家居还那样朴实无华,几乎没有一件可称之为陈设的物件。如先生的茶具,只是一个普通小碗,上面盖着一个小碟而矣。步入先生的画室,一张简单的画案边上,仅有悬挂着的几十只毛笔格外引人注目……
一盏白炽灯下,先生身着一套蓝色的布衣棉袄,浅坐在沙发上,谈话语气极为平和,言辞之间没有丝毫妆束之感。但言及事件、人物等精要处,先生均会略有停顿,每个词句,都力争作到准确明了。 我喜欢画,所以画到了今天,这是先生对自己的总结。
在书画界,像先生这样,以96岁高寿仍在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可能并不多见,他几十年来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默默地把全部心血倾注到艺术创作当中。
作为受到新文化影响的一代青年,先生弱冠之年便求学于国立艺专。他在追忆那段经历对他的影响时言道:“一个人的思想总是受到时代影响的,我们生长的年代是一个思想开放的年代。那时什么东西都看,大家畅所欲言,没有什么忌讳……”
虽然交流无边无际,但先生认为有一个方向是明确的,那就是反对旧的东西,创造新的东西。他感言:“新的东西不会一下就成长起来,而是经过几十年以后才形成规模,我们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成长起来的。”
“为什么老是重复前人的东西呢?我们这个时代的创作环境比起任何时候都要优越!”先生补充道:“五代、宋、元、明、清等时代所用的绘画材料不同,当时人的社会生活、时代背景等也不相同,自然形成不同的表现形式与内容,所以留下了杰出的作品。如果老是在纸里面重复皮相的画,就没有什么发展,没有时代性。”
先生所言创新,就是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生活气息,有前人所未见的新事物,要不重复前人的东西,就需要创新。想要不陈陈相因,就应从社会实践中吸取创新的艺术营养。 丰富的生活积累与艺术实践,是先生花鸟画创新的基石,也是理解他艺术风格的一把钥匙。像这幅《建设贵阳头桥》的版画(见图),创作于五十年代初期,画面气势宏大,横竖三个层面结构谨严;挑土、赶车、架桥等30来位人物均各得其所,或挑、或抬、或帮、或拉、或赶……真实的反映了各民族同胞,在当时条件极为艰难地情况下,人挑马驮建设新贵阳的劳动场面。
解放后随着农村建设的需要,先生还到贵州老少边穷地区参加了近八年的生产劳动。在当时人畜共处的艰苦条件下,他劳动之余仍不忘从事艺术创作,采用版画、素描、水彩、白描等形式,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少数民族风情、生产劳动、社会状况的作品。
六十年代,先生在安顺五年间,以民族风情为主题的这几张素描速写(见图)就是那时所作;其线条如行云流水,在捕捉人物瞬息变幻的动态,传达对象细致微妙的情绪方面,可谓出神入化。
清匪反霸的毕节威宁,两期土改时的黔东南黎平,建设人民公社时期的黔南丙午……田间地头都留下了画家创作的足迹。贵州淳厚的乡土风情,正是先生常言“举前贤之未及”的源泉所在。
即便是先生专攻的写意花鸟,也都带着浓郁的贵州风情,均是对眼前之物,有所想、有所感而作。如画于八十年代的一幅《广玉兰图》(见图),两朵墨色苍劲的玉兰花毫不客气的占了大半画面,与右下角的本地红色石榴花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而此时,四只形态各异的淡紫色小鸟(昆明一枝花)从画面左边飞入,鸟儿的灵气似乎调和了两花之间的冲突与对立,一切都变得和谐而清新。
此画经先生介绍才知道,广玉兰引入贵阳经过20年的培育后才广为种植,成为了市民喜爱的街道花卉。平素较少题画诗的他,还题了一首六言:“移地竹城二纪,万蕊堆雪崔巍;圈花点叶淋漓,红紫争艳芳菲。” “感于心者,莫过于情”是中国花鸟画的审美特性。
怀抱云烟拂素琴,山间花鸟写清吟;旧居陋巷倏成梦,画册风流笔似金。回想十多年前观看《方小石画册》有感:花能解语,鸟亦知情——以情入神是我对先生艺术表现力的直观感受。
先生融诗书画印于一体的花鸟画创作,在意境、色彩、笔法等诸多方面的表现力,均延伸了传统花鸟画的审美空间。
有人说先生晚年的画总觉得松散,很多地方不连。殊不知,这种使物象得以孤立绝缘的境界,正是画家晚年变法臻于“化境”的结果。其弥漫于纸上,能空、能舍、能深、能实的心境,正如欧阳修所言:“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览者未必能识。故飞动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
1995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的“方小石花鸟画展研讨会”上,一位艺术理论家即言,方先生画的一只鸟、一朵花、一个枝都感觉好像是透过去的那种空灵,这在当代花鸟画当中可说是别具一格。
先见颜色后见花,是先生的一方印文,也是他的绘画风格。凡有绘画基础的人都知道,作画用深色最难,一种颜色不当就会格调具损,而要颜色神气生动,则全在火候。先生用色随类赋彩,且喜用变色,用色对比强烈,色彩沉着绚丽而又从中调和,产生出天然成趣的美感。如《鸳鸯图》与《山村好风光》(见图),其高妙处,不仅在于取色,而是根据画面主题彩色相和,贯穿着一股意趣生动之气。
从先生的画风当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书法的运用。见先生晚年画竹,似籀篆写出。问及先生学书体悟,言:“学书法,在学文化。没有文化,学书法不免盲目”。先生书法笔墨神逸,得章草、篆书之气韵高古,如 “北学游中国,南天破大荒” 这幅高约四米的榜书对联(见图),就可感受到他书法的炉火纯青,难怪李苦禅说:“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
在先生久负盛名的篆刻中,书法的古拙之气也同样流露无疑。如“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高峡出平湖”两方印,书法的用笔、气韵跃然于印面之上。诚如尹慎薇女士所言:“小石晚年治印,帖妥平夷,一知其法,即工于化耶” 。此一“化”字,正道出了先生晚年游刃有余的艺术表现力。
记得一位艺术家说过,画出好画很难,而要画出自己的风格却是难上加难。而先生精妙的艺术表现力,正是他对思想、生活、艺术的反复意匠加工、长期糅合,因而形成其生活真实与思想感情的浑然一体,这样具有独特绘画语言的作品,怎能不使人一见动心,甚至难以忘怀。[2]